更新日期:2010/05/03 08:01:44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5/03 07:58:51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五節課

第五十五節課

下面繼續宣講護持正知的方法。觀察三門狀態中的觀察身體所做已經講完了,現在講的是觀察心之動態

子二、觀察心之動態:

盡力遍觀察,此若狂象心,

緊繫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我們應以正知盡心盡力地觀察心的這只狂象,是否緊拴在修持菩提心、意念善法的柱子上了,如果離開了正法的柱子,定會給自他帶來無比的痛苦和危害。

我們的心就像一頭狂象,如果沒有通過修行來調伏,對今生來世都非常不利。在古印度,國王手下專門有馴服狂象的人,他們通過鐵鉤、繩索等工具,將狂象訓練得十分聽話,身體也變得極其調柔。然而對於馴象者來說,能調伏的只是大象的身體,並不是大象的心。

佛經中有一個公案:久遠之前有位國王,他有很多狂象,於是專門安排人來馴服它們。有一次國王準備到森林中打獵,讓馴象者給他一頭馴服好的大象當坐騎。國王騎著大象來到林中,由於大象嗅到了母象的氣味,便開始瘋狂地追母象。國王頓覺天翻地覆,心生極大憂怖,萬分緊急之下,只有抓住一棵樹才得以脫險。國王非常氣憤,回宮後找馴象者算賬,馴象者說:實在對不起,我確實已將其身體馴服,今天發生這種事,主要是因為它的心沒有調伏。”“為何你不調伏它的心?”“這一點我也無能為力,因為調伏眾生的心,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有能力,像我們這些人,只能馴服大象的身體。但它的身體我已經調伏,您若不信可親自一試。於是派人把大象找回來,在它面前放一燃燒的鐵球,命它用鼻子將此卷起。儘管燃燒的鐵球燒壞了大象的身體,但它仍乖乖地把它卷起來。見此情景,國王終於相信了馴象者的話。

其實,身體的馴服,我們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現在世間上有些人,通過訓練身體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表演,比如雜技、體操,有些動作看起來非常驚人,這也是調伏了身體,獲得一種自在。除了人以外,公園裏的海豚或其他動物,經過一番訓練後,身體照樣也可以調柔。但是心要獲得調柔的話,必須依靠佛陀的教言,一般的世間人是辦不到的。

頌詞中以狂象為比喻,狂象若沒有調馴,的確非常可怕,但如果真的馴服好了,人們怎麼樣運用都可以。印度有些馴服過的大象,可以幫人馱東西,人們準備騎它的時候,它就規規矩矩地跪下來,讓人在背上坐穩後,它再慢慢地站起來。現在動物園裏也有些大象,能做跳舞等各種各樣的表演,這些調伏以後的身體極為聽話。

我們的心也是同樣,沒有通過修行調伏之前非常可怕,生起強烈的貪嗔傲慢時,簡直跟發瘋了沒什麼兩樣。現在社會上時常發生一些大案,有些官員貪汙幾百萬、幾千萬,聽起來就覺得他貪得無厭,人生短短幾十年,這些吃也吃不完、穿也穿不完,要這麼多錢有什麼用呢?還有些人生起嗔恨心時,也是喪失理智,行為令人難以想像。昨前天附近的縣城上,聽說兩個人在一個小館子裏吃飯,吃完飯後不給錢,飯館老闆就擋在車前,不讓他們走,沒想到他們竟開車把人壓死了。錢也不給,人也壓死了,在一般人看來,這些人簡直喪心病狂,但實際上他們也是被煩惱控制,心就像狂象一樣野蠻粗暴、無惡不作,什麼事情都不在乎,最後即便知道錯了,也為時晚矣。這種現象在世間中應該非常多,所以我們作為修行人,要時常觀察自己的心,用正知正念的繩索把心拴在善法的柱子上。

當然,在觀察的過程中,有時候心可能沒辦法安住,剛開始也有一些麻煩和困難,但只要你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肯定會有進步的。否則,你雖然身體在修行人的行列中聞法,但心裏一直胡思亂想,起心動念沒辦法控制,那聽多少法也沒有多大意義。雖然自己在屋子裏閉關,但不斷湧現貪嗔癡雜念,天天都在數日子——“我發願閉關一百天,現在還有九十九天、九十八天……”,這樣的閉關苦不堪言,實際上跟坐牢沒什麼差別。相反,假如你心獲得了自在,或者雖沒有獲得自在,但平時能觀察自己的心,則無論住在哪里,與什麼樣的人交往,都會覺得非常快樂。

所以,學佛的人跟世間人應該有所不同,第一個是觀心方面不同,第二個是行為方面不同。而心和行為又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不管走路還是吃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應該如理如法,心裏也要有正知正念,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說:正知就像繩索一樣,將我們心的狂象拴在憶念善法的柱子上。

總之,我們的心應該調柔,早上起來也好,晚上睡覺也好,隨時都要觀察自己的心,一天當中儘量增上善妙愛心,減少相續中的不良雜念及恐怖習氣。作為一個學習佛法,尤其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千萬不能肆意妄為,隨隨便便損害眾生,這一點極為重要!

下面講這種觀察自己的心態,實際上與禪定離不開:

精進習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我們應時刻觀察自心,竭盡全力精進修持一緣專注的禪定。一緣專注指心專注於一處,從空性的角度而言,心不可得的境界也叫一緣專注,佛經雲:如不得心,是名一心。倘若我們得不到過去的心、現在的心、未來的心,這就是高層次的一緣專注。修習禪定者,心應安住於此境界中,一刹那也不散亂於色聲香味等顛倒外境,念念觀察自己的心到底在緣善不善何種對境。

當然,我們作為凡夫人,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刹那也不散亂,一般是把握不了的,但隨時用正念來守護自己、觀察自己,經常安住於所緣當中,這並不是特別困難。此處的所緣,不一定非要像密宗和禪宗那樣,閉著眼睛以毗盧七法安坐(當然這樣也可以),只要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念念不忘善法,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禪定,也是一種修行。

禪淨密都要求修行人以正知正念制心一處,究竟而言,這些宗派是一體的,峰昭禪師說:禪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禪。如果我們念念恒觀察,吾意何所做,心心念念觀察自己到底在想什麼、在做什麼,那不管是念佛也好,參禪也好,聞思也好,這都是最殊勝的竅訣。《華嚴經》雲:若能念佛心不散,則當睹見無量佛。念佛有兩種,一是心裏來憶念,二是口裏念佛號,若能時刻觀想憶念佛陀、持誦佛陀的名號,此人即可睹見無量佛,這種緣分是千百萬劫難以得到的。有些人認為:現在我修淨土宗,成天跟一些和尚、居士念佛,也沒什麼得不到的。千萬不能這樣想!這種機遇實際上非常難得。有些年輕人覺得念佛是老年人的事,跟自己無關,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如意寶是無價的,不管什麼人擁有,都是他的一種福分。我看現在年輕人念佛的比較少,老年人念佛大家都覺得合情合理,哦,他已經老了,該念佛了。實際上也不一定人老了才念佛,壽命無常,死期隨時都可能到來,念佛的功德和加持力那麼大,我們憑什麼不念佛?平時各種雜念不斷湧現,自己根本無力對治,在如此惡濁的末法時代,閃閃發光的佛號具有無比的加持力,我們為什麼不念?所以,年輕人不念佛,一點理由也沒有!

至於閉關禪修方面,上師如意寶在世時也再三強調過:一般來講,年輕人如果有機緣,應該先好好地聞思,多聽一些佛教道理。現在大多數人缺少佛教的基本知識,基礎打得一點都不好,因此年輕人應想盡一切辦法追隨前輩的高僧大德,多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識,聽聞對自己未來有利的法要。廣聞博學這些知識之後,修法、念經、觀儀軌也會非常方便。我們平時也看得出來,那些聞思過的修行人,言談話語處處流露出佛法的內涵,有了這樣的佛教水準,他自己也不會誤入歧途,陷入顛倒的邪道當中。

當然,作為一個禪修者,可以按照禪宗的竅訣來觀修,也可以按印度善天論師所講的:做任何事情首先觀察自己的心,如果產生善法的念頭,則應隨喜,使之增上;如果處於無記狀態,應迅速改變使之趨向善法;如果自心陷於惡念,必須斷掉,重新向善。所以一個人的修行好壞,並非看他的地位如何,他擁有多少寺院、住持多少道場。假如修行一點都不好,即使管理一百個寺院,實際上也沒有用。反之,若能經常禪修觀心,修行相當好,縱然沒有寺院也沒有眷屬,在路邊當乞丐要飯,也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所以,一個人的名聲地位、別人對他的恭敬程度,看不出他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所謂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真正的修行人不一定出名,而出名的高僧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裏面也講了,如蛆蟲般的眷屬再多,也不見得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識。

有些人經常說:這個上師了不起,他的弟子遍佈整個世界,東方也有、西方也有,無數人對他崇拜得不得了,所以他肯定是真正的高僧大德。那不一定!弟子多也可能是他人格魅力所致,現在那些明星歌星,崇拜他們的人也相當多,但在他們的境界中,有沒有斷除貪嗔癡的功夫?離開人間時的狀況如何?恐怕大家也非常清楚。

當然,我們並不是譭謗起那些真正德高望重、擁有相當多眷屬的高僧大德,但所謂的佛教,實際上要以一分為二的態度來看待。只要相續中有了菩提心,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即使自己的身份低微,種姓不太高貴,也是真正的修行人。相反,如果對眾生沒有大悲菩提心,自己始終高高在上,認為非常了不起,除了傲慢以外什麼功德都沒有,那不管你在家還是出家,都不是合格的修行人。這一點,是佛陀給我們劃的標準線,並不是我們對誰看不慣,或者故意譭謗某個人。現在許多佛教徒沒有取捨的智慧,經常以一些相似的理由來認定高僧大德,這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他真有古代善知識那樣的斷證功德,那沒有任何理由不依止他、不恭敬他、不崇拜他,但在有些問題上,希望大家還是要注意。

我十分羡慕以前那些老修行人,他們不管身處喧囂的城市中,還是住在寂靜的深山裏,白天也好、晚上也好,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自己:我是不是修行人?我在做什麼?可是我們現代的修行人,相續中有這種正知正念嗎?很難說。那天有位佛教徒告訴我:那個人修行不太好,他天天都是什麼什麼……”後面這些話我就不說了。所以,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中也看得出來,誰是真正的修行人。雖然有些人也有假裝的威儀,但一般來講,若長期跟這個人交往,應該能看出其內在的一些境界。

子三、開許放鬆之時:

危難喜慶時,心散亦應安,

經說行施時,可舍微細戒。

前面一再強調了我們平時心應該專注,身體要像大樹一樣穩重,走路只看一木軛許,這些要求非常嚴格。但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倘若實在無法做到這樣的威儀,大慈大悲的佛陀也開許可酌情而為。

現在世間上有些人,看到佛教的條條框框定得非常嚴格,稍有違越就算犯戒,便認為這是一種教條主義,沒有絲毫的靈活性。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在佛教中,除了真正構成罪業的行為,如貪心、嗔心、邪見,以及觸犯根本戒的情況外,微細的支分律儀在某種情況下也有開許。

當然,真正構成罪業的行為,不管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不開許。有些人認為藏傳佛教開許殺生,但是漢傳佛教不開許,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只是他孤陋寡聞而已。就我個人而言,對漢傳佛教基本上瞭解一二,對藏傳佛教也研究了很長時間,應該說二者的究竟密意沒有任何差別,凡是漢傳佛教所遮止的,藏傳佛教也不開許。

但在特殊的情況下,佛陀開許一些事情。比如在遇到天災人禍、猛獸惡人的生死關頭,佛陀也沒有要求我們必須規規矩矩的——房子起火了,還要如如不動地在旁邊坐禪;洪水或地震來了,也要目不斜視、緩緩而行,這是不合理的。假如你真的遇到生命危險,戒律中開許為保護生命而奔跑、大聲呼救。

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供養三寶而舉行一些歡慶節日,如衛塞節、佛陀誕生日、佛陀轉法輪日,原來戒律中不允許的唱歌跳舞,那時候也有一些方便開許。現在漢傳佛教中,有時候也舉行一些大型的佛教文藝晚會、佛教音樂會。有些大上師坐在中間,兩邊分別排列著比丘、比丘尼,大家一起共唱《三寶歌》。國外的漢傳佛教,也舉辦過規模龐大的國際性佛教晚會。從表面上看來,出家人高聲唱歌,這種行為不太如法,不懂道理的人可能這樣想,但實際上這是佛陀所開許的。包括我們藏傳佛教也是如此,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學院每年夏天都舉行金剛娛樂法會,大家在草地上一起做會供,唱金剛歌、跳金剛舞,以此遣除違緣,並使許多眾生趨入了佛門。

頌詞中的心散亦應安,跟藏文翻譯有一點差別,藏文是無能隨意行,如果實在無能為力,心無法專注,在不違背大戒條的情況下,也開許我們的心稍微散亂一下。尤其是為了度化眾生、弘揚佛法,有時候唱歌跳舞也是可以的。佛經中說,以前文殊菩薩經常到未生怨王的皇宮裏,跟王妃們一起唱歌跳舞。當時文殊菩薩現出家相,這種行為似乎非常不如法,但實際上通過他的這種善巧方便,後來度化了許許多多的眾生。

很多人認為出家人對歌舞戲劇不應該感興趣,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前也產生過這樣的分別念——“唉,出家人怎麼在那邊光頭唱歌,多不莊嚴!其實這是自己不懂佛的密意,應該說只要對眾生有利,不管有頭髮也好、沒有頭髮也好,聲音好聽能夠利益眾生,這就是最關鍵的。在藏傳佛教中,以前華智仁波切造過《蓮苑歌舞》,專門寫兩隻蜜蜂的愛情故事,並融入了很多詩學的戲劇性表演。麥彭仁波切著有一些金剛歌,上師如意寶也造了八吉祥舞。(當然,這些內容與世間歌舞肯定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看了會有這種感覺,但對沒有智慧的人而言,表面上看來都是歌舞,可能會有這種想法。)漢傳佛教中,也有太虛大師作詞、弘一大師作曲的《三寶歌》,憨山大師的《醒世歌》等等。

現在的漢傳佛教經常以文藝歌舞為方便,吸引很多人融入佛教大團體。那天我在南方遇到一位高僧,他說自己的寺院每個月都會開佛教音樂會和佛教歌舞會,專門給大家表演,那時候皈依佛門的人就比較多。確實如此,有時候高僧大德講經說法,來參加的人寥寥無幾,但如果說這裏有唱歌跳舞,很多人都願意參加,這也是跟眾生的習氣愛好有關。所以,對於高僧大德們的善巧方便,我們不但不應該生起邪見,反而應該由衷地隨喜。

當然,大多數人還算好一點,但有些人特別保守,只接受自己傳承的行為,比如是住山禪修的人,就認為坐禪是最如法的,除此之外,所有的弘法利生手段他都不接受,也看不慣,我覺得這樣不太合理。度化眾生有各種方法,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一個念頗瓦不能超度、通過唱歌卻超度成功的公案:以前塔爾寺有位蔣揚夏巴上師,一次他到某個地方去超度兩位橫死的姑娘。在超度的過程中,上師首先念了很多密宗的超度儀軌,但從他表情上看,好像沒有成功。於是他入定一會兒,然後開始唱藏地草原上的情歌,據說他的聲音特別好,一直在那裏大聲地唱歌。(當時他好多弟子都接受不了,認為上師該念的超度文不念,卻一個勁兒地唱情歌。尤其我們藏人有種習俗,人死了以後,千萬不能在那個時候說說笑笑、唱歌跳舞,否則別人最痛苦的時候你那麼開心,人家會跟你打官司的。)唱完後,上師的心比較平靜,再念往生法超度,最後作回向算是已經圓滿。後來他的弟子大膽問:您今天的行為怎麼如此反常?上師回答說:眾生真是非常可憐!這兩位姑娘生前是名揚一方的歌手,她們的中陰身被四處的歌聲所吸引,我怎麼樣念經她們也不理。我只好投其所好,唱歌將其勾召過來,最後才超度了她們。可見,那些真正的大成就者顯現上唱歌跳舞,做一些別解脫戒中不允許的事情,有時候不但不是障礙,反而對眾生有極大利益。當然,我們沒有達到這種境界時,每天都以可舍微細戒為藉口而唱歌跳舞,那肯定不合理,這是哪一部佛經都不開許的,大家應該清楚它的界限。

本來佈施跟持戒相比,持戒一天的功德超過佈施百年的功德,因為六波羅蜜多中,上上的功德超勝下下,即佈施與持戒相比,持戒的功德較大;持戒與忍辱相比,忍辱的功德較大……但並非始終如此,這也有一種靈活性,例如佈施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某些戒律也可以暫時捨棄,這是佛陀所開許的,《無盡慧請問經》中雲:佈施之時,歸戒可舍置。《善說海》中也說:例如,為了賜予遭殺的眾生無畏施,明明看見它而妄說沒有看見。還有,《毗奈耶經》中講道:獵人在追捕獵物時,如果你看見了那只野獸,獵人問你有沒有看到,你可以說:你看見虛空沒有?”“我看見了。”“那你看見手指沒有?”“看見了。獵人說:我不問你手指和虛空,只問你有沒有看到我的獵物?你可以觀想勝義中一法不立,然後回答說:我沒有看見。這樣的方便妄語,在戒律中是開許的。

原來這裏有個人出家,他家人知道後就來學院抓人,要他必須還俗。我們有些道友也是回答:我沒有見過這個人,從來也沒有聽說過他。或者一邊觀想另一個人,一邊說妄語欺騙他們。按理來講,佛教徒說謊是不對的,但在有必要的時候,欺騙別人也應該合理。

然而,有些居士為了發財,動不動就說:佛陀開許有時候打妄語也可以。便在搞生意的過程中,天天說妄語騙人。這是不允許的!你說妄語是為了自己賺錢,這又不是佈施,也沒有什麼功德,這種妄語不能說。當然,一切有漏善法中,放生等無畏佈施的功德最大,如果你是為了放生而說妄語,或者衣服沒有披好,為了救眾生而奔跑,走路不是特別如法,這些都是開許的。原來有個人就說過:我每次參加放生或者去別人家聽課,家裏根本不允許,但如果說是到舞廳或去外面搞一些壞事,我的父母就很高興,又給我錢又給我開許。所以我經常騙父母,用這些錢來放生,實際上我沒有去那些地方。其實你們也可以這樣,為了放生有時候騙父母,有時候稍微偷一點他們的錢,這一點也是可以的。——我這次講《入菩薩行論》是不是讓大家幹壞事?有些人可能聽完後,就盯上父母(不信佛教的父母)的錢包了,但這也是為了幫助他們,為了救護眾生生命,偷盜、說妄語、說離間語,有時候也有一些開許!

下面講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須要堅定誓言,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思已欲為時,莫更思他事,

心志應專一,且先成辦彼。

如是事皆成,否則俱不成。

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必須要三思而行,首先有個周密的計畫,考慮好剛開始將面臨什麼問題,中間會不會遇到違緣,做這件事的後果怎麼樣,這樣做對自己和眾生有沒有利益?俗話說醜話說在前面,最初說得多一點,想得多一點,如果各方面謹慎觀察考慮好之後,一旦決定下來,就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了。

堪布根霍在《入行論》的講義中說:比如要學習《入菩薩行論》,之前要詳加思維學習這部論典自己是否能完成,對自他有沒有利益?如果決定下來後,中途就不要變來變去,分心再做其他的事,否則你兩件事情都成不了。現在有些人覺得《入行論》好懂,學起來沒有什麼意思;有些人覺得它特別困難,想要再換一個口味,這些想法都不太合理。你好不容易才發了這樣的菩提心,發完心以後,中間就不要輕易改變,先把這個學完後再看其他論典,這樣才是智者的行為。

但現在好多人並非如此,今天跟這個上師學、明天跟那個上師學,今天嘗嘗這個味道、明天嘗嘗那個味道,每天都是變來變去、換來換去,結果一無所成,自己也是特別傷心。所以我們考慮妥當之後,千萬不要想其餘的事,而應專心致志地成辦這一件事。現在有些人學《入行論》學到一半了,但遇到一些小小的違緣就輕易放棄,或者去高攀大手印、大圓滿,其實你求得再多,自己沒有消化能力的話,對自他的相續也沒有用。因此大家應根據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修行。當然,如果你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同一個時間內聽三四堂課沒有問題,那我也沒有意見,但你要看自己有沒有效果。我一般是要求大家主要抓一門課,不要這裏也學一點、那裏也學一點,結果什麼都沒有學成。俗話說得好:如果你在走路時,覺得一隻腳一隻腳踩地太慢,兩隻腳同時抬可能快一點,那你肯定會摔跤的。

有些人真的特別著急——“我現在已經四五十歲了,好不容易遇到佛法,機會多麼難得啊!所以五部大論我要同時學,彌勒五論也同時進行,顯宗密宗我同時修,五加行 一起來!這是根本消化不了的。有些人發心也是如此,這裏也發心、那裏也發心,最後兩件事都一無所成。《君規教言論》、《薩迦格言》等很多論典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必須量力而行,按照次第去做,每個人在一生中應該選擇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選擇好了以後,遇到任何違緣也不要半途而廢,這樣一來,前後一切事情都會順利成辦,否則前後兩件事都不會圓滿。

為了提醒這些人,龍猛菩薩在《智樹論》中也講述了一則寓言:有個女人到別的地方去,路上遇到一群強盜,將其身上財產搶光,甚至連衣服也沒有留下。女人在荒野中赤身裸體,特別不好意思,只能用一片樹葉遮擋密處,一直坐在那兒不敢出來。此時,湖邊來了一隻狐狸,嘴裏含著一塊肉,它看到湖邊有很多魚遊來遊去,就把肉放在岸邊,跳下水去抓魚。結果它一下去,魚就全部沉到了湖底,返回來後肉塊已被烏鴉叼走了。正在這個時候,那個裸體女人就一直在嘿嘿嘿地笑,狐狸有點生氣,不高興地說:你東看西看什麼,嘿嘿哈哈笑什麼?女人笑它道:我東看西看就是要看你啊,你嘴裏含著的肉飛到虛空中了,想抓的魚也沉到湖底了,我就是要看你呀。狐狸於是給她唱了一首歌,但歌詞的內容,我在這裏就不說了 。

剛才那只狐狸,原來它有一塊肉,但看到湖裏的魚以後,本來打算一舉兩得,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兩件事情都泡湯了。我們有些道友也是這樣,背誦的時候,這裏也背一點、那裏也背一點,本想三部論典同時進行,結果一部論典也沒有背下來,這種情況經常都有。所以我們應該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比如要學三部論典,重點最好放在一部論典上,如此才能學有所成,這也是做事情的一種竅訣。

若能有條不紊地行持善法,還會獲得一種利益——“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所謂的隨眠,是與無明相應的二十種隨眠煩惱 ,而不是六種根本煩惱 。不正知則是正知的違品。按照無著論師的解釋,如果我們次序井然地做事情,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種煩惱就不會增長,所有的煩惱也能得以息滅。

當然,這個頌詞還有一種解釋方式(我原來在《廣釋》中也分析過),由於印度梵語的版本不同,此頌還可譯為隨眠不正知,由是而增長,意思是說,若不依此智慧按部就班地行事,不但事情辦不成,不正知的隨眠煩惱也會由此而增上。這樣解釋也可以。

我們現在學了這麼好的論典,以後做任何事情,不管是世間法、出世間法,能不能按照這樣去行持?雖然我們都是人,但以前沒有學過這麼殊勝的教言,人該做的事情有時候根本不懂,大家學了《入行論》以後,希望能如理如實地次第而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