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04 21:51:1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5/04 21:50:32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一節課

第六十一節課

今天繼續學習依靠身體來修持善法。昨天也講了,我們一定要利用現在的人身修持善法,如果沒有好好地利用,到死的時候,對自己一點利益都沒有。趁現在比較健康時,把它用在佛法上面,這個身體就有價值了。否則如果依靠身體來造惡業,那是非常可惜也是極其遺憾的。所以,每個道友應該觀一觀自己的身體到底在做什麼?這一點比較重要。

若僕不堪使,主不與衣食,

養身而它去,為何善養護?

此處用比喻來說明:身體若未用於善法方面,則沒必要對它照顧。打個比方說,主人雇用奴僕、傭人,就是為了讓他做事情,如果他什麼事情都不做,整天吃喝打扮,不聽從使命,那主人也不會再雇傭他,給他提供一定的薪水。就像現在雇傭保姆的那些家庭,如果保姆每天除了吃飯以外,什麼事情都不想幹,又不服從主人的命令,不到兩個月主人就不要她了。還有些公司裏的大老闆,如果工人整天遲到早退,不好好幹活,他也不會長期用這些人。同樣,身體就是心的奴僕,如果平時一直盡心保養它、維護它,但它卻不為你(心識)的今生來世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最後還要毫不負責地到屍陀林或火葬場去了,將你棄於六道輪回中,生生世世不斷地流轉受苦。這種忘恩負義的身體,為何還辛辛苦苦地養護它呢?

作為一個學佛的人,我們經常要反觀自心、反觀自身。反觀自心的道理,前段時間也分析過,在此暫時不提。而反觀自身的時候,我們應觀察這個身體到底在幹什麼?有些人的身體在行持善法方面非常聽話,始終聽從心識主人的命令:讓它好好背書,它就規規矩矩去背書;讓它轉壇城、磕大頭,它也特別願意行持;讓它早上四點起來看書參禪,它從來都沒有怨言。這些身體跟心識主人配合默契,非常不錯。我有時也這樣想:我的身體跟心一起工作四十多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它前世業力現前病了,這種情況我也理解它,但在其他時候,它好像都比較聽話,尤其是行持善法方面我比較滿意,不管是早上起得早一點,晚上睡得晚一點,平時怎麼樣使用它,它都很配合。

但有些人的身體就不是這樣,讓它起得早一點,一兩天內還可以,長期的話,身體就開始抱怨了:心識啊,讓我再睡一會兒吧!被窩這麼暖和、這麼舒服,我實在不想起來,可不可以再躺五分鐘!說是五分鐘,一睡就是一兩個小時。這些身體在聽課、放生等行持善法方面,往往不願配合、經常偷懶,但造一些殺生偷盜等惡業,它就強壯得不得了,精力充沛,做什麼壞事都沒有問題。對於這樣的身體,就不能對它特別好,不能把最高檔的營養品給它吃,最舒適的衣服給它穿,認為自己來到人間主要就是照顧它。

其實,過於執著身體沒什麼意義。身體的本質大家也清楚,都是由血肉骨架組成,生前再怎麼樣保養它,死時它如果要離開你,誰也阻擋不了。就像夏天的牛肉再怎麼保護,最多五天就壞了,同樣,身體一般只能維持一百多年,過於執著也沒有必要。如果非要執著它,就應該讓它修持善法。世人把錢財、精力、時間都用來保養身體,實際上這是非常愚癡的做法。如果真的有條件,在見解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護持自己的心、發殊勝的誓願,為生生世世打下良好基礎,這一點才非常重要!

歷來的高僧大德,對身體都不是太執著,吃飯能果腹就好,穿衣能避寒就行,其他也不是特別講究。一次,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前去拜訪弘一大師,中午吃飯時,只見他吃一道鹹菜,先生不忍心地說:難道你不嫌這鹹菜太鹹嗎?弘一大師回答說:鹹有鹹的味道!過一會兒,弘一大師吃好後,手裏端著一杯開水,先生又皺皺眉頭道:沒有茶葉嗎?怎麼每天都喝這平淡的開水?弘一大師又笑一笑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這是一個簡單的對話,但古大德簡樸持身的風範可見一斑。不像現在有些人,精力都專注於吃喝玩樂上面,相續中的功德很難以生起。古代聖賢生活清淡、力斥奢華,也是為了護持自己的道心。大家應該知道,孔子弟子三千人,孔子最讚歎的就是顏回,古書雲:善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獨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獨享其樂。在孔子所有的弟子中,顏回生活非常清苦,每天只吃一筒飯、喝一瓢水就解決問題了,住在簡陋的屋子裏還自得其樂。所以大家可以這樣想:完全用物質來滿足自己的奢望,那是非常困難的,外面的物質層出不窮,要想達成所有的目標,將一切全部據為己有,這是根本不現實的。我們應該用佛法的智慧、古人知足少欲的精神來完善自己,一方面令道心逐漸增長,另一方面貪欲也會逐漸減少。

這個身體如果沒有行持善法,就不要去照顧它,讓它挨餓受凍以示懲罰;如果它精進修行、利益眾生,則應好好給它吃一頓。以前上師如意寶也開玩笑說:如果你今天磕頭磕得不錯,修五加行時每天任務能如數完成,到中午時吃頓好飯以犒勞身體,感謝它也是應該的。但如果你磕三個頭就滿頭大汗,實在磕不下去了,那就要懲罰身體,不給它午飯吃。平時按這種教言去行持,還是很有必要的!

即酬彼薪資,當令辦吾利,

無益則於彼,一切不應與。

僕人如果做事圓滿,主人會定期付予一定的薪資,但若任務沒有完成,也會考慮扣發獎金。同樣的道理,身體如果精進行善,平時行為如法,則可相應多給一點衣食,在不墮兩邊的情況下,讓它成辦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什麼才對自己有利呢?按照《經莊嚴論》的觀點,發了菩提心的人,成辦自利的唯一方法就是利他。我們一定要把眾生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眾生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眾生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當然在初學佛法時,做到這一點恐怕有點困難,但久而久之不斷地串習,依靠佛菩薩的加持力和自己的發心力,這種境界一定是可以達到的。

學佛要從點滴積累,一兩天內不可能一步登天。今天有個人打電話說:我們上師規定每個人三年內必須證悟空性,所以我現在特別忙……”聽起來倒是挺不錯,但三年連小學都讀不完,證悟空性有沒有可能?如果真有可能,那當然非常好,倘若三年就可以證悟,我也願意想盡一切辦法讓大家馬上證悟空性。但從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來看,每個人的因緣根基都不相同,就算有些大德開悟非常簡單,也是他生生世世打的基礎比較好,即生在佛教方面的見解行為十分如法,凡是看過他們傳記的人都知道,他們小時候的信心、見解、智慧是非同尋常的。所以,想在很快時間內圓滿一切,除了個別有緣者以外,一般來說比較困難。但我們可以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這樣逐漸逐漸地累積,發心總有一天會圓滿。現在哪怕幫助一個眾生,自己的生命也有意義。

那人說了這種話後,我當時就想:三年中獲得證悟,我可能沒什麼把握,但發願三年中讓一個人趨入佛法、發菩提心,這還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我沒有死,真能幫助一個人,讓他在有生之年發菩提心行持善法,那我覺得三年中活在人間是有意義的。

今天我還看到一位廣州居士寫的學習《入菩薩行論》的心得,讀後真的有點感動。作為從事佛教教學工作的人,我經常可以看得到、聽得到一些誇誇其談的文章,不是自己誇自己,就是自己誇別人,經常講些高深莫測的境界,這些也許是、也許不是,有時候我不一定生起信心。但那個居士學了大概五個月,從言談中看她真的有變化。她說自己生起了願菩提心,從文字中也看得出來,她完全懂得願菩提心的概念。她還說以前自己人生非常痛苦,但遇到了佛法以後,在為人處事等方面正在學著調整自己。看了這封信以後,我覺得正如她所說,她的願菩提心確實生起來了。

後來我想:這次傳講《入菩薩行論》,可以說是累了半年,但在這半年當中,如果有人真正生起願菩提心,再怎麼累也值得了。這就是我的真心話。所以我想把這篇文章印出來給各位看一看,社會上出現好人好事,大家都會極力宣揚,讓全國人都爭相學習。我們雖然沒有這種能力,也沒有這種號召力,但還是想讓有緣者看一看。我看後覺得她的轉變發自內心,雖然學的時間不長,還不到一年,但佛法在相續中生起哪怕只有一刹那,這種轉變也是永遠的。相反,如果沒有這樣,戒律中說即使守一百年的比丘戒,實際上也是一歲的孩子。所以你們方便的話,應該看一下這篇文章,裏面有些對我個人的讚歎,不是我謙虛,確實已經過分了,但除此以外的內容應該比較真實。因此,大家學習佛法不要說得很大、做得很大,應該從內心有所轉變!

言歸正傳,此處說對身體應給予一定薪水,如果它沒有通過利他來成辦自利,在行持佛法上沒有能力,但造惡業卻樂此不疲,那就不要再給它任何東西,應按照禪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做法,一日不做有利之事,就一日不給它吃東西,以此來磨練它、改變它,使它所作都順應於佛法。

以前大德們對身體不太執著,吃穿方面完全不考慮,只把它當作一個修行工具。弘一大師在《講演錄》中講印光大師時說:印光大師一生對惜福最為注意,衣食住等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每日早晨只喝一大碗粥,沒有菜。每次吃完飯後,以舌舔碗至極淨為止。(這有點像我們藏族人舔糌粑。有人曾問:藏族人舌頭為什麼特別長?我以前也開玩笑:這是從小鍛煉的,如果你從小就舔糌粑,舌頭也會這樣。)然後再將開水注入碗內,蕩滌其汁用以漱口,慢慢咽下,唯恐輕棄殘餘的飯粒。午飯也只有一碗飯、一碗大眾菜,吃完後和早上一樣舔碗漱口。如此已有三十多年。可見,一個人的成就並不一定跟生活得好有關,有時候生活越簡單,成就越高,每天吃得好穿得好,修行反而不能增上。以前華智仁波切到藏地各處雲遊修行,生活猶如一個乞丐。他平常吃素,身上只有一條氆氌,從來不帶侍者,不騎馬或犛牛等牲畜,行為看起來極其平凡,但其成就和發願力,不用我說也是眾所周知。

所以我們應該看一下自己的行為,如果身體做善事比較令人滿意,吃好點、穿好點也可以。但現在外面並不是這樣,很多人天天造惡業,但滿腦子想的是買的房子怎麼高檔,坐的轎車怎麼豪華,吃的怎麼有營養,穿的怎麼有品位,怎麼到星級賓館去享受生活……貪婪欲望不斷膨脹,始終沒有得到控制。當然,像古代人那樣生活,現在恐怕也不現實,但還是儘量平淡一點好。

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如果吃得太好、穿得太好,對自己的修行會有影響。現在許多人在吃飯方面也有改變:以前人們特別喜歡搞排場,把餐桌擺得滿滿的,吃不了也點一大堆,隨便浪費還覺得自己很偉大,但後來由於受到西方的影響,逐漸變得比較節約,吃多少就點多少,吃不了就打包帶回去。這種行為還是比較好。我們作為佛教徒,言行舉止應該多為眾生著想,要考慮一些世間真理,道德品行方面多學習古人,這樣一來,自己的良心不會退失,道心也會越來越增上。在對待身體方面,《教王經》中亦雲:智者于身不生貪,愚者於身生貪執。因此哪些人修證很高,哪些人修證不高,從表面上也看得出來。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來依,

為辦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我們應把身體當作過河的船隻,充當來去的所依。有關教言中講到,依靠這個身體,我們可從輪回的此岸往解脫的彼岸,然後又依靠它返回度化無量眾生。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按照律藏裏的有些觀點,對身體要不墮入兩邊。吃得太差,營養不良,身體不能行持善法;吃得太多、享受得太過分,容易產生傲慢心,也不能如理行持善法。穿著方面也是同樣,衣服特別破爛、特別單薄,身體受不了,會影響自己修行;穿得特別漂亮,整天講究打扮,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這方面,這也是修行的大障。因此,我們應像戒律中發願的那樣,合乎中道、不墮兩邊,這才是修行的基本要求。除了依靠身體暫時利益眾生外,到了最究竟的時候,不清淨的身體還可以轉成如意寶般的佛身,那時候隨眾生因緣,此身可示現無數化身,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因此,我們的身體唯一就是要幫助眾生,沒有它,只有單單的一顆心,坐禪也好,修出離心、菩提心也好,都是不能實現的。有了它以後,只要能夠利益眾生,哪怕在身上割一塊,對發菩提心的人而言也理所應當。

唐代有位智舜禪師,他一向在外行腳參禪。有一天,他在山林中打坐,有個獵人射中一隻野雞,野雞受傷後逃到禪師面前,禪師以衣袖掩護著這只小生命。不一會兒,獵人沿著血跡找到這裏,索討那只野雞。禪師慈悲地開導獵人:它也是一條生命,放過它吧!”“不!你要知道,那只野雞可以當我的一盤菜!禪師用佛理再三勸解,但獵人一直和禪師糾纏(這個獵人特別壞!)禪師沒辦法,拿起行腳時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貪婪的獵人:這兩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你可以拿去做一盤菜了。獵人大驚,終於覺悟到殺生乃最殘忍之事,從此放下屠刀,不再從事打獵。

這位禪師的行為非常感人!為了救護一隻野雞,我們能忍受這種痛苦嗎?過段時間我們也會講到,佈施身肉來滿足眾生,雖然功德很大,但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前,凡夫人若貿然行持,可能會生後悔之心。所以,大家應在能力所及的前提下幫助眾生,若能幫助一個眾生,也是最榮幸、最高興的事情了。

這次聽受《入行論》的道友,每個人都應發心:三年之內度化一個眾生。所謂的度化是什麼?就是未皈依佛門者,通過權巧方便讓他皈依,然後引導他發菩提心。而不一定是原來某人生意做得很好,後來讓他虹化變成光消於法界,或者讓他開悟大顯神通。沒有這麼高的要求。只要能讓一個人今生皈依佛門,或者出家,或者沒有出家也不要緊,關鍵是對佛有信心,然後發起菩提心,這就是真正的度化。因此,大家要儘量依靠身體來幫助眾生,這一點非常重要!

癸三(控制後作修心之行)分三:一、一切行為中當具正知;二、主要宣說修心;三、淨除成為心之障礙。

子一(一切行為中當具正知)分四:一、總說一切時分所作之行;二、尤其趨入善法之行;三、斷除成為世間不信之行;四、護持睡眠對境之理。

醜一(總說一切時分所作之行)分三:一、平時行為寂靜;二、必定隨順他眾;三、善行自己之事。

寅一、平時行為寂靜: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顏,

平息怒紋眉,眾友正實語。

自己應該是自己的主人,能主宰控制自己的身心。在這一品當中,主要講了以正知正念來控制自己,如果像發心臟病一樣無法控制自己,則應該馬上提醒:我是發了心的人,跟社會上的人不相同,在別人面前我的行為應該如法,心態也不能太糟糕。當然,像諸佛菩薩那樣,一刹那也不起煩惱或不如法的念頭,凡夫俗地不可能做到,但我們畢竟在上師三寶面前發誓有生之年行持善法,自己對自己應該有一定的把握,這就是修行最基本的原則。

如果內心有了修行境界,外表中就能顯露出來。真正有慈悲菩提心的人,經常面帶笑容,遇到任何道友或者素不相識的人,都會以和藹的微笑給他人帶來快樂。其實一個人的表情,能夠影響周圍許多人。國外有些大德,如觀音菩薩的化身,他們的微笑、神態和舉止,吸引並感化了無量無邊的人。然而,有些人在見到別人時,不是愁眉苦臉就是怒目相視,身邊的人直接或間接也感到非常痛苦。因此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要常常面帶笑容,即使內心微笑不起來,假裝微笑也可以。但說實話,假裝的微笑很難看!(眾笑)——現在大家都笑起來了,一下子面容就變了,這種狀態不知能保持幾天?

平息怒紋眉,杜絕對眾生怒容滿面、橫眉冷對。當然,諸佛菩薩為度化眾生而顯現忿怒相,這不可一概而論。因為有些眾生用平和的方式沒辦法調伏,就像以前國王赤松德贊和菩提薩埵,對一些鬼神非人實在無法以寂靜行為制服,於是請蓮花生大師以忿怒相來降伏它們。在密宗當中,也有些本尊和護法神是忿怒相,實際上這都是度化眾生的方便,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行為應該和善慈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內心應充滿慈悲愛心,這樣所散發出來的表情,對眾生一定是有利益的。不然,跟誰接觸都好像不屑一顧,待人接物經常用特別不滿的語氣和表情,那是不合理的。

現在佛教徒之間的交往,一定要發揚團結和合的精神。如果沒有這樣,大乘佛法在世界中是很難弘揚開來的。所以我們內部發心人員之間一定要團結,人與人之間如果連一點寬容豁達都沒有,度化眾生又從何談起?外面各教派之間、各上師之間、各弟子團體之間也一定要和睦相處。最近我瞭解一下,現在學《入行論》的道友有覺囊派、噶舉派、格魯派的,還有禪宗、淨土宗、華嚴宗的……凡夫人總是隨外境而轉,知道了這些後,我心裏確實比較高興。當然,並不是學我們的法就高興,的的確確不是這樣!我們的法和你們的法,我覺得沒有什麼差別,但世上有許多愚癡的孩童,通過一些方法讓他們上學校,學一點正規知識,這就是我高興的原因。現在佛教團體的素質普遍比較低,真正的佛理很多人都不懂。前不久,一位日本道友跟我說:我所在的地方,佛教完全成了一種形象,真正的聞思修行,尤其是對內心的調整,基本上都沒有。(當然,這只是部分地區,以前佛教在日本大多數地方還是非常興盛。)藏地、漢地的部分地方也有這種現象,佛教徒做個儀式收點錢,佛教似乎變成了一種謀生手段,很少人能體會到佛教慈悲為懷的精神。

其實,不管你學哪個上師的法都可以,哪個傳承的法都沒有什麼差別,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教派猶如甘露一樣中邊皆甜,對眾生都是有利的,所以佛教徒之間的關係一定要處理好。如果連這一點為人處事都不會,還說要度化眾生、感化眾生,那簡直是天方夜譚!現在有些佛教團體經常勾心鬥角、互相競爭嫉妒,這種行為不太好,如果你真的有本事,那應該去跟外道鬥爭。世上有那麼多人不承認前後世、業因果,在這些邪思邪見者面前,你特別恭敬,一點脾氣都沒有。可是到了佛教內部,你這個不滿、那個不滿,好像成了主人一樣。現在個別地方的佛教團體,在團結方面比較差,所以我非常希望各教派、各上師、各弟子之間的關係要融洽,也只有這樣,大乘菩提心的精神才能廣泛弘揚開來。

漢傳佛教中的海濤法師,他的行為我還是非常隨喜。通過生命電視臺,他讓人們充分瞭解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就更不用說了,他本身也是學漢傳佛教的)。有人說他學藏傳佛教,有人說他沒有學,這個並不重要,不管是學哪個宗派,彼此之間都要互相借鑒、互相尊重,用開放的眼光來取長補短,這樣佛法才能弘揚開來。近幾年來,海濤法師通過與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進行交往,以智慧座談的方式來遣除眾生的懷疑,用互相對話的方式來幫助眾生,逐漸打破人們原來的成見,對各宗派之間溝通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要知道,不管是漢地藏地,對佛法抱有懷疑的人歷來比較多,有些學藏傳佛教的人歧視漢傳佛教,有些學漢傳佛教的老法師也很排斥藏傳佛教,一直以保守的態度和見解約束下面的信徒。當然,如果他修證特別高,弟子能圓滿完成學業也很好,但有些人自己教不了,又不讓弟子接觸其他宗派,這樣可能不太好。所以大家要有開放的眼光,該學的應該虛心去學,哪里有長處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當今國際也是如此,閉關鎖國只有自己吃虧,現在許多國家都知道開放的重要性,只要一個國家發明了先進東西,其他各國馬上紛紛效仿、爭相使用。我們佛教也應該這樣,彼此之間要精誠團結、互相合作,共同弘揚如來教法。在弘揚的過程中,大家沒有必要針鋒相對,佛教本來是非常圓融的,不要說佛教內部,即便跟其他宗教、非宗教的人接觸,也應該用和諧的態度來對待,不應該存在尖銳矛盾。所以,佛教徒內部不要經常為你的弟子、我的弟子你的上師、我的上師而爭執不休,哪里有真正的佛教,大家都應該虛心學習。

性格不好的人,跟誰都容易發生矛盾。我們藏族人比喻說:性格惡劣者,如同牛角裝在口袋裏。牛角彎彎曲曲,裝在口袋裏,到哪里去都不方便,稍微動一下,袋子裏就嚓嚓作響,讓人感到心煩意亂。性格不好的人也是這樣,他在哪個團體,哪個團體就不安寧,經常和人發生爭執。在小組裏不行,大組裏也不行,噶舉派裏不行,禪宗裏面也不行,不管是對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他跟誰都合不攏。其實佛教徒不應該這樣,尤其大乘行人更要學會寬容,對一切有生命的眾生,應像自己的身體那樣對待,沒有必要互相排斥。所以,大家在行持善法的時候,應該忘記自己,全心全力地幫助眾生,有了這樣的心態,什麼事情都可以接受。否則只有畫地為牢,把自己束縛在狹小的範圍中,什麼都不能接受,什麼都不願意採納。

眾友正實語,要做一切眾生的親友,說真實可靠的語言。現在有些人說起話來全部是花言巧語,內容空洞沒有任何實在意義,而且經常欺騙別人。對發了心的修行人而言,在眾生面前一定要說真實語。《親友書》中將語言分為美語、實語、顛倒語三種,尤其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說老實話,做老實人。社會上需要狡詐的語言來欺蒙別人,但這是世間人的做法,現在大家發了心以後,語言上應該有所改變,這一點非常重要!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