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9:03:5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2 09:03:19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一)101-105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

101  183頁「三、於相續中生起之理」在此說到了,自己的身體、還有自己的受用,以及自己的善業等,這些也可以作布施之理了。如同《寶鬘論》裡面說到,地水火風這四大是被一切眾生所享用的。所以同樣的我的善業,或者我的身體,我的一切受用等,也讓一切眾生所享用吧!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布施給眾生,沒有所謂的我所,來訓練這種的布施心。為了能夠讓我們真正到達這種布施的緣故,所以首先先講到了,布施的功德,以及不布施的過患。

首先先從自己的身上開始說起,布施自身會有什麼樣的功德,以及不布施自身會有什麼樣的過患。我們先講到身體本身的促成的因緣,以及身體本身的性質,還有身體本身所帶來的果實,從三個角度去看待,我們這麼愛惜的身體的時候,仔細的去觀察,這個身體是不是值得我們愛惜的呢?從因緣來講,他是由很不乾淨的、骯髒的父母精血而產生的,所以身體的因是不淨因。

身體的性質本身來講,具有三十六種不淨物的合和體,這個叫身體,他的本性也是不淨的。由此帶來的果實,身體為了能夠讓他繼續的持續下去,我們就要靠吃、喝,就是靠飲食的方式,來讓身體的作用一直持續下去。到了胃、還有腸胃的時候,就把所有的營養吸取之後,現在所剩的果實就是大小便。所以身體好像是製造糞便的機器,不是嗎?仔細看如果身體健康,我們大小便幾乎他的顏色都滿不錯的、滿好看的。如果身體有問題,大小便的顏色馬上會變,他的柔軟度也會變。所以可見我們的身體跟我們放出來的果實,是非常有關係的。所以從果實來講,也是非常的不淨。

所以從因地上,或者它的性質上,還有它的果位上。這身體不只會帶來一種骯髒的這些以外,因為有這個身體了,所以讓我們容易產生煩惱。因為身體的緣故,所以讓我們容易成為煩惱的助緣,以及未來後世痛苦的所依,這些都是身體愛惜之後,所帶來的種種過患。於是在此就說到,

1842行「如是我身心,一一剎那滅,若以無常身,垢穢常流注,得常淨菩提,豈非獲無價?」也就是說,透過多門來思惟身體的不淨觀之後,我們不應該去愛惜或貪著這種身體,而是應該要了解到,由這個身體會帶來觀察諸法的智慧,這個智慧要好好去應用它,那我們得到身體才算真正有價值。只有這一點值得我們去愛惜以外,不應該愛惜身體他本身的。

因為這個身體所帶來的智慧,能夠讓我們發起無邊的利他心,由這種的利他心,能夠讓我們生起無邊的智慧,最後成就一切的果位,三十二相好,以及八十種隨形好的四身果位的。因此這個身體,具有這種智慧的緣故,值得我們去愛惜。如果身體真的需要捨棄,那要什麼時候去捨棄呢?是不是現在就要捨棄呢?

在此就說到了,「現在力弱勝解未熟,意樂將身已施有情,不當真實施彼肉等。」以初學者來講,先以意樂來作布施的,而不是現在馬上就要布施的意思,而是布施有布施的因緣,因緣成熟的時候才布施的。什麼叫因緣成熟?也就是當內在的世俗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強大,因此不會有退怯的情況,再加上空正見的力量,使我們看什麼都同如夢幻泡影,這種方便和智慧兩種的資糧非常堅固的同時,如果布施身體,比自己修行還要來得的利益更廣大,這時候就要布施了。所以在那種的特殊情況下,而說到了應該布施的。

所以《四百論》又說到,雖然我們應該把身體,視為仇敵一樣,來去排斥他,看待他。可是我們還要是保護我們的身體,因為他有利用的價值。好好的去利用它,由此可以帶來無邊的利益,因此要好好的去守護自己的身體。所以還沒有到布施的時候,要珍惜我們的身體就對了。

102  接下來講布施自己的受用,以及自己的善業等。如果自己有財物,也可以作布施來利益所需要的人。同樣的布施自己的善業的時候,也就是自己所累積的善根還有善行,一切善業的功德,回向於眾生的所需,能夠令他們獲得滿足。

想要獲得身體的,由自己的善業力量,轉為他們想要的身體,給予他們。想要財物,由善業的力量,轉為財物給予他們。或者想要親友,由善業的力量,轉為財物給予他們。最主要是透過一種回向、觀想、發願的力量,以自己善業為根本,轉為他們的所需物品之後,給予他們的。

並且我們可以觀想,在炎熱的地獄的眾生們,因為隨著炎熱而苦惱著,所以由自己善業轉為清涼的大雨,降雨讓他們獲得清涼。或者是在寒冷地獄的這些眾生們,因為冰冷而苦惱著的緣故,所以觀想著自己的善業,轉為溫暖的暖風,讓他們獲得溫暖等。或者針對畜牲,畜牲最大的痛苦就是一種愚癡的痛苦,所以自己的善業轉為了擇法的智慧,讓他們內在的愚癡的黑暗淨除。

同樣的以人類來講,如果一個人很容易生氣,自己的慈心、悲心給予了他們,讓他們內在的瞋心獲得平息。或者一個人有強烈的貪著,自己無貪的善業,回向給他,讓他斷除一切的貪欲的。

所以如同上述所說的,眾生需要什麼,由自己的善業,轉為他們所需的東西之後,給予他們。其實這種的布施和回向,是屬於一種取捨的觀修。取捨雖然沒有辦法直接做到。取就是從他人的痛苦,讓自己取有的意思。自己的快樂和一切的善,一切的好,給予他人,捨予他人,這叫取捨的意思。雖然我們做這樣的取捨,沒有辦法真正的、直接的去承擔他人的痛苦,沒有辦法直接的把善業給予他人。

但是博朵瓦大師曾經說過,透過種性的業緣關係,透過師徒之間的業緣關係,有時候透過取捨的觀修,可以真正的把自己的善業,轉給自己的父母親的。因為父母親和孩子之間,有一種不共的業緣的關係。所以父母死掉,或者亡終的時候,透過孩子的善根或者善業的回向,多多少少,因為隨著父子或者母子之間的業緣關係,所以讓他們會有幫助的。或者是為了能夠讓上師圓滿他的心願,所以弟子好好修行,依教奉行,上師可以真正的如同他心願般的來獲得實現。這是因為有師徒之間的業緣關係。

總言之,雖然我們現在沒有辦法,以普遍來講,觀修取捨是沒有辦法直接的去取得他人的痛苦,或者把自己善的一面、好的一面給予他人。可是透過長久的觀修,加上不共業緣,我們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在這個觀修過程當中,無論有沒有辦法真正做到取捨,但是對我們個人的想法,是絕對有幫助。因為有了我愛執的緣故,所以會讓好的一切讓自己所擁有,壞的一切好像就丟給別人的感覺,這是一種平常自私的想法。所以為了改變這種想法,觀修取捨是絕對有幫助的。就是由悲心取得別人的痛苦,給予自己;由慈心,把自己的善業,好的這一面給予他人,這叫做捨。

184頁末1行「復次由淨意樂,淳厚淨信,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寶,勝解惠施一切有情,學此勝解,以少功用生無量福,亦名菩薩善巧慧布施,是《菩薩地》說。」

末5行「於已施他」已經布施給他人的「作他物想,為自受用成不與取,若價滿足,犯別解脫他勝處罪。」就是盜罪。針對這句話我作解釋,就是從我們內心裡面,已經很真誠的,至心的把所有的一切布施給他人了,如果自己再受用,會不會犯罪呢?這有兩種狀況。把自己布施給一切眾生,我是成為一切眾生的奴役,因為能夠幫助一切有情眾生的緣故,所以我必須生存,因此我必須享受這種的物品,雖然這物品已經給予了一切眾生了,但是去享受的時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我們成為一切眾生的助緣,一切眾生的奴役,不是以貪心而去享受的。是以他利而去享受這一切的物品,所以這時候不會成為根本罪。可是已經施予了一切有情眾生,但是隨著自利,隨著貪瞋而來享受這種物品,就有危險了,這要分清楚的。

1852行修學布施波羅蜜多的時候,應該再配合六度來修學布施波羅蜜多,那布施的力量會非常強大了。所以在此說到了。「修學布施波羅蜜時,若具足六波羅蜜而修學,其力尤大。爾時,防護於聲聞、獨覺作意之戒,及於種智之法勝解堪忍,而忍他罵,為令更增上故,發起欲樂之精進。」如何修學呢?在布施的時候,以「防護於聲聞、獨覺作意之戒」來作布施,在布施的當中就意味著戒了,「及於種智之法勝解堪忍」而來修學堪忍,「而忍他罵,為令更增上故」這樣才能獲得增上,這時候已經具足忍辱了。「以不雜下乘之心一境」的這種定學,「將彼之善,回向於圓滿菩提之靜慮,於諸能施、所施、受者等有了知如幻之慧,具六度而行之。」或者在布施、所施、受者等觀想如夢幻泡影,就具有慧學的。所以應該以六度來行布施的。至於詳細部份,有關布施的內涵,在《廣論》裡面非常清楚,這時候你們就應該配合《廣論》一起來學習。

如是這種布施的心態,一直反覆的去修學,讓他增長的緣故,所以讓自己完全沒有任何慳吝的心態,而且不會為了自己的果報而作回向。這種的布施心,到達最圓滿、最究竟的時候,我們叫做布施波羅蜜多。

《上士道 持戒波羅蜜》

103 先供茶。剛剛法王給我們一個建議,就是在供茶的時候,應該可以作如此的供養,能夠翻成中文,那是非常殊勝的。也就是說,供養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法不可思議的功德,以及僧不可思議的功德,還有異熟果位不可思議的功德,也就是三寶的異熟果的不可思議功德。

    現在講到尸羅的部份,戒的部份。「尸羅分三:一、尸羅自性、二、差別,三、於相續中生起之理。」首先講到「一、尸羅自性」什麼是尸羅的定義呢?就是防護損害他的行為,或者是讓心厭捨損惱他人的行為,這一種斷除損惱他人的心,這種的作意,叫做尸羅的意思。這個心獲得圓滿究竟的時候,叫做尸羅波羅蜜多。以上就講到了尸羅波羅蜜多的定義了。

   「二、差別。」尸羅的差別、支分,可分三者,第一個叫律儀戒,第二個叫攝善法戒,第三個叫饒益有情戒,就是有這三者。首先先講到斷除的律儀戒,「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斷七不善是七能斷」為什麼要分兩種呢?以增上的角度來講,可叫十能斷。什麼叫增上的角度呢?就像貪心和瞋心,他不會直接的去傷害到別人,但是他會引發傷害別人的行為。所以以增上的角度來講,要斷除十種。可以是直接的角度來講,要斷除七種,因為直接傷害別人,是身語的七種行為。所以是以直接和間接的兩種角度,來分十或者七的。所以《菩薩地》說:「即是七眾別解脫戒。」講到別解脫戒,最主要是以身語來作制定的。

「故若具足別解脫律儀而住菩薩律儀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實別解脫律儀,及諸共同能斷律儀是律儀戒。」所以獲得了別解脫戒,再受菩薩戒,無論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這種別解脫的律儀,就是屬於律儀戒了。所以及諸共同能斷律儀,這叫做律儀戒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沒有辦法受得別解脫律的,可是可以生起菩提心的,像北俱盧洲的這些菩薩們。可是北俱盧洲到底在那裡,以科學的角度來找,真的也找不到,不知道!好比天龍八部等,這些無法獲得別解脫,但是可以發起菩提心、受菩薩戒,這些沒有別解脫戒,卻具足菩薩戒的,這種的斷除自性、或者遮罪的這種戒體,也可以叫律儀戒。

    下面可以看到「雖是菩薩身心之戒律儀,然非菩薩之正律儀」這句話的意思是,獲得菩薩戒的菩薩,它本身有兩種戒體,一個叫別解脫的律儀戒,一個叫菩薩戒。所以菩薩本身的別解脫戒,他也是一種戒的律儀,戒的律儀不一定是菩薩戒。為什麼?像別解脫那一部份就不是菩薩戒了。所以雖然是菩薩身心所有的戒,可是不一定是菩薩真正的那個菩薩戒,因為他本身有別解脫戒。還有共同的部份,「其餘者有與菩薩律儀所依相須也。」但是也有別解脫戒與菩薩共同要學處的地方。

之後講到「攝善法者」,就是「謂緣自相續六度等善」什麼叫攝善法呢?由自相續所攝的六度的功德,好比「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長」等這種六度功德,可以算為攝善法。

「饒益有情者,謂緣由戒律門於利有情事,如其所應,」饒益有情是指,緣由戒律門等,做出一切利益有情的事情,使這些的弟子眾們,能夠引發起現法以及後世的利益和功德,這叫饒益有情。

在此饒益有情的時候,有說了「引發彼等現法、後法無罪利義。」就是使弟子眾們在今生和後世,沒有任何損害的情況下,帶來了唯有利益的這種事情。這個利益可分十一種利益。這在《廣論》裡面有沒有說?但《廣論》沒有說的話,可以從《菩薩地論》裡面看。《菩薩地論》參考的時候,就是那十一種利益呢?

先講到了,對於不知如何行走的人,跟他講正確的行走方向,這是第一義大裡面的第一。第二、以無罪行來給予他們正確的教導,就像之前所說的,給予工巧明的學問,教他們如何作工巧明的這種法施,這是第二種。第三種、對病者作助伴,幫助他們醫療等。第四者,對殘障者作助伴,像瞎子、盲目者,領導他們,或者對殘障者幫助他們。水災、旱災的時候,來作幫助等,這種的義大。剛剛所說的這四種都是屬於如何幫助別人的方式,說需要助伴者我們應當助伴的內涵,這是十一義大裡面的第一義大(與作助伴)。

第二義大(為說法要),是讓他們去除內心的愚癡無明的意思。為了能夠讓一切有情,獲得暫時的利益,所以教導他們如何獲得暫時的利益。也就是說如何從暫時的痛苦當中獲得救護,教他們如何遮止暫時痛苦的因緣等。或者是究竟的煩惱的痛苦,而得到救護之理,如實的教導他們,這樣就可以去除他們內在無明的黑暗,這是屬於第二義大。

至於第二個義大的時候,其實也可以這麼說,給予他們教育了。在辦教育的時候,就是讓他們去除無明黑暗的最好方法。好比對於殘障者,尤其是耳朵聽不到的,或者沒有辦法講話,不是有一種殘障的語言(手語),這不是那麼好學,也不是那麼好教的,所以在教導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種種的困難,但是不會厭捨這種的教導,而來教誨,這是屬於第二種利益他人的饒益。

第三者的饒益(了知報恩)是屬於對自己有恩的,懂得去念恩,懂得去報恩,這種報恩的心態,屬於第三者。

104 第四者(救護怖畏),就是說從畏懼當中,而獲得了脫離的饒益。這種饒益就是如同之前的,無畏施的內涵是一樣的。從有情的畏懼,或者從無情的畏懼當中,令使他人獲得救護。就像有一些人,並沒有犯罪,可是他很冤枉被人控告,去幫助他們,使從畏懼當中獲得救護。或者是像我們保護環境,或者是為人權而爭取等,其實這些都是屬於無畏的布施,屬於第四個義大。像保護環境等,雖然沒有辦法直接的去幫助人類,但是他可以間接的幫助。為什麼呢?因為人類像我們許多生存的因緣,都是依賴著山河大地而來生存的。所以如果我們保護環境,其實是間接的對人類是有幫助。

    第五種的義大(開解愁憂),就是從苦惱當中而來饒益有情的。這種的苦惱就像好比父母親死亡的時候,或者是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去世的時候,或者是自己的孩子、子女去世的時候,就會非常的苦惱傷心,於是幫助他,讓他不要太過份的難過、操心、擔心等,這種的饒益方式。或者是像家庭分裂的時候,來促使和合等。或者有時候被小偷盜竊貴重物品,而感到非常傷心,這時候去幫助他、勸導他等。或者得了愛滋病、癌症等,會非常的難過,遇到這種的病人來跟我訴苦等,這時候要盡量的幫忙他,讓他打開內在的心結。這種饒益的方式是屬於第五種。

    第六種(施予資具)的義大和饒益,是給予財物所作的饒益。也就是在這世界上,像非洲等的國家裡面,有很多的小國家,他們確實過得非常非常貧窮的生活,因為缺乏財物的緣故,所以去做這種的饒益。或者是在中國大陸裡面,有些人確實還是非常的貧窮的,為了能夠幫助他們,給予財物等。或者是長途旅行的人,他們在路上若缺乏食物,有飢渴困苦,那時候給予水也好,或者是果汁也好,來解決他們當下的飢渴的痛苦等。這都是屬於第六種的饒益。

    像我第二次去訪台的時候,在台灣的時候,我到一個滿偏僻的地方,這個地方當時的居民,是那些當地的居民來看我的時候,而不是我去的時候,剛剛我翻譯錯誤被法王捉到了!他們來看我的時候,他們看起來就非常的可憐,看起來好像有點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從他們的表情上,確實他們看起來好像缺乏什麼等等,給予他們財物上資源上的幫助。

    第七者(如法御眾)的饒益是,於對自己必須依賴著,而做出的饒益者。就像好比自己是一個工廠的老闆,手下有很多的員工,或者是很有錢的一戶家庭,自己身為家庭的最主要的長者,所以下面有很多僕人等。我們不應該想成了我是他的老闆,或者你是我的僕人等,而去輕視他。而應該要以一種清淨的態度來幫助他,對他做一些饒益的事情,做出照顧的事等,這是屬於第七種的饒益。

    好比大工廠的這些老闆們,會請外地來到此地的員工們,以低的薪水來聘請,給予他們工作。讓他們做好久好久的事情,只給他一點點的薪水而已,像這種是不行的。我聽說很多的台商跑到大陸去,像這種也是屬於不行的。因為他們是為我們而工作的,我們不應該這樣去輕視他,應該給予他辛苦的而真正需要帶來的這份代價,應該配合他的勞力,給予他工資才對,而不是說過份的勞力,而給予非常極少的工資,這樣是不行的。

同樣在此如證法師(鳳山寺現在住持),這是身為住持的緣故,手下有很多員工,你要好好的照顧他們才對,不應該辜負他們。以我個人來講,因為有了一個達賴喇嘛的名稱,所以有一個領導者的頭銜,所以不應該以我慢心來輕視手下的這些員工或工作人員。應該把他視為是自己的頂嚴來尊敬他,如果去實踐,是屬於第七種的義大。

    但是住持有一個必須做的責任,就是對於有貢獻的人,我們要好好的去照顧他,對於沒有貢獻,只做一些差勁的事情的人,要馬上把他開除掉。這個我沒有辦法翻譯,我不知道怎麼說。因為就是有一個蒙古人,他原本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在法會的時候,第一個座位一定要擺首席的座位,這個是要擺住持的座位,有次序的來安排座位。可是因為他發音的不正確,變成上面要擺桃子,下面要擺蘋果,是因為他發音的不正確。

    因為他的發音很不標準,講完上面桃子,下面蘋果之後,沒有人聽得懂得他在說什麼。於是就問他說,你到底在說什麼呢?他那時候很生氣,他很氣憤的回答說:我到目前為止,我這麼努力辛苦的付出一切的代價來學習,你們還聽不懂,我真想拿木棍來打你們,他是要這樣說的。但是因為發音太不標準了的緣故,所以他說成什麼呢?我要放一個臭屁把你們臭死。如果我們的如證法師不懂得藏文,可能會有這種的危險。

105  第八個義大(好隨心轉)就是說,配合著所需的一種想法之後,而來作饒益的事情。這句話的內涵就是說,為了能夠廣大利益有情的緣故,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到眾生,與他相應的順緣是什麼?或者他的想法是什麼?或者在那個地方的習俗、習慣是什麼?而來配合作饒益的利他的事業。也就是平常無論自己做什麼樣的習慣,但是我們去利益他人的時候,按照自己的作法去行持的時候,雖然不是威儀不莊嚴,而是因為自己的習慣和對方的習慣不同的緣故,對方就沒有辦法相信你了。沒有辦法相信你的時候,你再去給予他開導,他聽不下去的。這時候如同《入行論》所說的時候,我們去做利眾事業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到所利的眾生,他居住的環境以及當時候的一種風俗習慣,再來做利益他人的事情。還一點就是配合他人所需的一種想法,而來做饒益的這種義大。

    第九個義大(顯實功德),就是行清淨的饒益。什麼叫清淨的饒益呢?如果對方有真正的去修行,而產生了清淨的信心,持戒非常的清淨等,如是的學習,我們就應該好好的去讚揚他、讚美他,因為這種的讚美可以讓他內心獲得歡喜,會想繼續的學下去,而且會讓他帶來無比的自信,因此有這種目的的緣故,說到第九個饒益義大。

    尤其是身為父母親,或身為一個教師的地位,所以我們去教導自己的子女,或自己的子弟的時候,我們應該以正面的方式,極積的去鼓勵他、推動他。說你頭腦很好啊!所以你學應該可以學得不錯,或者你學習的成績非常的不錯,正面的來鼓勵他,培養他內在的一種自信。雖然我們是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時常罵他,會使他沒有自信,這並不是很好的。

    有一次有一位媽媽,她帶自己的孩子來見我,她跟我說,我這孩子是一個瘋子。那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是好,內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後來其實一半是暗示的意思,於是我就回答他說,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瘋子,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隨著三毒煩惱控制的情況下,無有自在的成為瘋子的。那時候我是這樣回答的,其實是暗示、鼓勵這個孩子,做這孩子心靈上的支柱,以這種的方式。所以有時候,我們時常用惡言惡語,想要讓對方獲得改變,這太困難了。如果動機是一種輕視的態度,更不可能去改變對方。所以有時候想要去幫助,反而會造成傷害的。

之前不是說了一個老科學家他的一些報告嗎!這位科學家,他有寫了不少書,他有給我一本書,書名叫「怨恨的牢獄」說了這個書名。於是我跟他開玩笑說,難道世界六十多億的人口裡面,難道都成為囚犯了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囚犯了嗎?我跟他開玩笑的說著。有一些人是非常聰明的,他可以知道這個人暗示的內涵是什麼,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我們有時候可以用負面的方式,來激勵他,這是另當別論。否則我們是以一種輕視的態度,用惡言的狂語,想要去改變他,我覺得這是非常的困難的。真正想要讓自己子女改變,最好跟他一起相處,跟他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來讓他獲得改變。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像好比,阿底峽尊者在世的時候,種敦巴大師,還有一位大師叫安每,他個人是種敦巴的一個廚師。這時候安每就想說,我身為種敦巴大師的廚師,我幫他作菜,我沒有時間修行,於是他產生這樣的想法。種敦巴大師到安每的地方,於是就聽安每的怨言。安每就說我幫大師作菜,我覺得是個難得的因緣,能夠為你服務,真的讓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可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我就是沒有時間好好的修行。

於是種敦巴大師,也跟他一樣怨天尤人的說,我也要幫阿底峽尊者作服侍啊!我要幫他作翻譯!那我也沒有時間好好的修行,於是種敦巴大師就跟他一起的怨天尤人,跟他一起報怨。最後報怨完之後,種敦巴大師就說了一句話,雖然我沒有時間可以修行,可是我覺得奉侍自己的上師還是最重要的。這時候安每馬上想說,原來我為種敦巴大師作菜這是值得的,產生這種想法。我覺得這種領導者的一個引導方式,是非常善巧的引導方式。

之後就是(第十調伏有過)遮止下、中、上三種惡行的饒益。在此說到,如果沒有其他方式能夠改變他,就必須以嚴厲的方式,去遮止他小的罪行、中的罪行,以及大的罪行。

    以前我在學習的時候,那是跟我的兄長洛桑參丹一起學習,那時我大約是七、八歲的時候,我的老師手中會拿兩個鞭子,一個是黃色的,一個是用皮作的鞭子。黃色鞭子是為達賴喇嘛而製作的,其餘皮製的鞭子是為了我的兄長而作的。所以達賴喇嘛以及達賴喇嘛的兄長,為了能夠遮止極大的惡行而做了饒益的事業。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