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6 08:37:11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五品依止善知識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第五品 依止善知識


  如是無謬因果道,來源依止善知識。

  三世一切佛菩薩,以及聲聞緣覺眾,

  獲三菩提由師生,獲得世間增上樂,

  亦源依止諸上師,故當謹依善知識。

  猶如藤依旃檀樹,依止正士自變善,

  好似糞染吉祥草,依止惡人自成劣,

  故當敬依善知識,棄離一切惡知識。

  若問上師之法相,為引世間與眾同,

  超世間故與眾殊,三門諸行較眾勝。

  威儀寂靜身無過,善巧遣疑語無垢,

  遍知慧藏意調柔,廣聞大悲德無邊,

  大智意行如虛空,事業無量利緣眾,

  仁慈無厭恒精進,眾生導師當依止。

  尤其密宗上師相,戒誓言淨具灌頂,

  精通如海續竅訣,念修事業皆自如,

  見修行果獲證相,以慈善巧之方便,

  令所化眾成熟解,傳承加持雲不散,

  當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師。

  具足無邊功德者,一切眾生之至親,

  於此略贊善知識,令渡有海如大舟,

  令入正道如商主,遣除衰敗如意寶,

  熄業惑火甘露水,清涼法雨妙雨雲,

  令眾生喜如天鼓,除三毒疾如藥王,

  一切有情安樂源,猶如茂盛摩尼樹,

  遣愚癡暗如明燈,自成眾願如寶瓶,

  大慈日光無有量,除惱利樂皓月光。

  密意廣如淨虛空,光明等持如星辰,

  智悲無量如大海,慈心奔騰如瀑布,

  不外散亂如雪山,毫不動搖如山王,

  住有不染如蓮花,等慈愛眾如父母,

  功德無量如寶藏,引導世間如佛陀。

  具德上師即法王,住于何處等諸佛,

  令凡見聞念觸者,悉皆摧毀諸輪回,

  事業廣大任無量,諸眾所依如大地。

  上師即佛第四寶,壇城主尊黑日嘎,

  調伏濁世難化眾,所化之前勝諸佛,

  三門無偽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剛師。

  上師可阻惡趣道,利樂現後善趣梯,

  加持相續示真義,令入成熟解脫道,

  故以穩固不變信,恒時無厭依上師。

  如同患者依藥王,黎民百姓依君主,

  客人依止護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

  舟子依賴於船槳,為滅煩惱離過害,

  因畏生死成二利,為渡有海當依師。

  上師名醫教言藥,自為患者作此想,

  精進修持如服藥,得寂樂果如病癒。

  其餘依法以此推,當以清淨四想依。

  劣緣弟子諸過根,無信慚愧悲心微,

  種姓行為緣皆卑,妄念業惑五毒粗,

  混淆善惡法非法,違犯學處破戒律,

  不守誓言無對治,愚癡慧淺難知足,

  增長嗔心多粗語,師作野獸法麝香,

  自為獵人修射箭,獲得法果售他人,

  以五倒想依師者,無誓言故今來苦。

  有者最初未觀察,魯莽草率成師徒,

  喜新贊德後誹謗,有者陽奉陰違依,

  間接污辱師眷屬,彼等將墮無間獄。

  善緣弟子信心大,精進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不違教言守戒誓,

  三門調柔悲心大,胸懷寬廣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淨觀,虔誠恭敬恒穩固。

  恒時憶念上師德,不思過失見思德,

  定是自現師無過,深思懺戒依對治。

  當斷師諸不喜事,精勤令師生歡喜,

  永不違背師教言,師之愛眷亦如師,

  不攝師眷為弟子,說法灌頂當請示。

  師前當護身語意,不應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後向上師,嬉笑顯露愁怒容。

  切莫信口出胡言,言說妄語離間語,

  他過不悅耳粗語,未經觀察無關語。

  不應貪圖上師財,禁止損害其諸眷,

  切莫口是心非觀,上師各種之行為,

  勿想彼為不合理,前後相違除邪見。

  不知自己造罪業,彼相外現如影像,

  倘若上師現忿怒,定觀己過當懺戒,

  頂上觀師猛祈禱,令師生喜獲成就。

  見上師時起頂禮,坐時敷墊供資具,

  合掌美語作讚頌,行時起立敬隨行。

  與師相處時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

  當以敬畏心而住,猶如新媳之姿態,

  師前三門極寂靜,放蕩不羈不應理,

  不求名利無偏袒,無有諂誑不狡詐,

  表裏如一不虛偽,一視同仁無貪嗔。

  自己有財供上師,身語恭敬而承侍,

  捨棄今生修正法,三門當令師歡喜。

  他人謗師制止之,若無能力則思德,

  覆耳悲心行饒益,莫依止彼勿交談。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聞正法,

  地道等持陀羅尼,種種功德皆圓滿,

  擺設寂樂之喜宴,款待一切諸眾生。

  諸惡知識皆應舍,不具前述之功德,

  破戒誓言過失多,慧淺寡聞無慈悲,

  懈怠愚昧我慢高,暴躁粗野煩惱重,

  貪圖今生棄後世,傳法亦成非法因,

  如不淨物旁生師,所化蛆眷多亦棄,

  引具信者入惡道,欲解脫者永莫依。

  亦當棄離罪惡友,愈親近彼愈增罪,

  滅善降下煩惱雨,阻塞善道惡趣梯,

  誹謗正士嗔白法,讚歎劣者依黑法,

  讚揚同行不善者,恒時將其引入於,

  邪道惡趣中之故,具慧眼者當遠離。

  遠離惡友惡知識,今來世樂成妙德,

  獲解脫道恒增善,永遠不見惡劣者,

  親睹佛子中怙主,垂念自己賜加持。

  臨終安樂趨善趣,具彼不可思議德。

  恒依正士與善友,以此增上諸善業,

  滅盡罪惑止過患,成就增上決定勝,

  現世安樂後得果,成人天師恒具義。

  依止善友善知識,增長善資得樂果,

  不畏三有利樂廣,成辦無量眾二利。

  上師乃是佛化身,濁世如是而顯現,

  乃至菩提果之間,當依一切善知識。

  以此無偏現淨觀,圓滿慈悲菩提心,

  增上證悟與覺受,利他無量成所願。

  如何觀修祈禱師?平時積資與淨障,

  晝觀頂上夜心間,隨信觀想根本師,

  本尊空行無有別,相好嚴飾四周繞,

  空行勇士傳承師,意供祈求賜所欲。

  師名梵語前加嗡,後加啊吽所欲咒。

  若息病魔罪障者,觀想一切放白光,

  遣除違緣獲悉地;欲增壽德財等者,

  觀想黃光降願雨;自在召引等懷業,

  觀想紅光鐵勾狀;制伏魔障等誅業,

  觀想青光兵刃狀,千輻火聚輪摧之。

  咒聲震動三千界,成就事業修生次。

  後攝無緣空性中,須臾放鬆作回向。

  現各事業之驗相,此乃深道大樂海。

  贖死除障病魔時,觀想前方虛空中,

  無畏獅子蓮座上,師佛無二露笑容,

  為諸菩薩與空行,傳承上師所圍繞,

  六道債主可憐客,三世父母輪回眾。

  自心吽字頂上出,變勇士持劍托巴,

  自身眉間處斬斷,置於骷髏三灶上,

  內滿身骨及血肉,降下甘露下燃火,

  托巴量等三千界,其中充滿妙甘露。

  自心化現無數士,同持托巴灑甘露,

  令諸息客皆歡喜,圓滿資糧獲悉地,

  有客生喜還宿債,令害魔喜遣違緣,

  諸眾皆大歡喜光,照射自己去疾病,

  魔障逆緣皆滅盡,贖死獲得二成就。

  不緣諸法自心性,不緣心性法界性,

  如是境界中安住,如幻性中作回向。

  以此可除諸違緣,圓二資糧離二障,

  心生無量加持悟,急生出離無我執,

  現有現師成所願,安樂臨終現光明,

  中陰解脫圓二利,故當勤修上師法。

  佛說刹那念上師,勝過劫修生次第。

  欲求遍德雲聚中,所降三地甘露者,

  當依勝德財根本,具信大悲上師尊。

  為息無始時串習,以及意惑而求法,

  如同善財與常啼,無有厭倦依上師。

  利行帝釋琵琶聲,善緣者聞成甘露,

  令依惡師邪道者,疲勞心性今休息。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第五品依止善知識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

   大 車 疏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梵語:瑪哈善德紫大布占達哲德瑪哈塔那瑪

  藏語:竹巴欽波思涅昂素追瓦向達欽波

  漢意: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五品 依止善知識

  通過共同四前行使心相續堪能,以宣說佛性令生歡喜,因如理宣說彼等之義者即是善知識,故于此宣說依止善知識品。

  依止善知識品分六:一、善知識為無誤引導者;二、善知識為一切決定勝之源泉;三、依止善知識棄離惡知識之教言;四、遠離惡友等;五、了知取捨後求悉地之理;六、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善知識為無誤引導者:

  宣說能引導眾生之善知識的法相等,承上啟下:

  如是無謬因果道,來源依止善知識。

  了知正法與非法、善業與惡業皆從依止善知識而來。《華嚴經》雲:“嗟!善男子,汝當令善知識生喜,以此可了知福德與非福德資糧,故能令一切漂泊輪回者得解脫。”

  甲二、善知識為一切決定勝之源泉:

  三世一切佛菩薩,以及聲聞緣覺眾,

  獲三菩提由師生,獲得世間增上樂,

  亦源依止諸上師,故當謹依善知識。

  《彌勒請問經》雲:“彌勒,當知諸聲聞、緣覺及無上佛陀之解脫、徹見諸法之智慧皆來自於依止善知識;彌勒,當知眾生之一切利樂皆源於自之善根,彼亦來自善知識。”

  甲三(依止善知識棄離惡知識之教言)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乙一、略說:

  猶如藤依旃檀樹,依止正士自變善,

  好似糞染吉祥草,依止惡人自成劣,

  故當敬依善知識,棄離一切惡知識。

  猶如依于旃檀樹的藤久而久之也會變得高高聳立、香味撲鼻;如同被爛魚等骯髒物所染的純淨吉祥草也會變得污穢不堪。同樣,我們了知依止正士的利益與依止惡人的過患後,應當依止善知識。《毗奈耶經》雲:“藤依薩拉樹,依正士複然,為妙功德飾。”又雲:“人前吉祥草,若為腐魚染,不久吉祥草,亦成如是腐。故依非正士,結果亦複然。”

  乙二(廣說)分三:一、上師之法相;二、依師之方式;三、弟子之法相。

  丙一(上師之法相)分八:一、善知識之總法相;二、善知識之功德;三、殊勝法相;四、以比喻讚頌;五、相合意義而讚頌;六、攝義;七、視上師勝過佛陀;八、依師之功德。

  丁一、善知識之總法相:

  善知識法相中,首先宣說總的法相或者依照外顯宗而言:

  若問上師之法相,為引世間與眾同,

  超世間故與眾殊,三門諸行較眾勝。

  《華嚴經》雲:“何為善知識?為引導一切有情,故見無有不同;超越世間故與眾皆不同;所作所為具義故饒益無量有情。”

  丁二、善知識之功德:

  若問:善知識有何功德?

  威儀寂靜身無過,善巧遣疑語無垢,

  遍知慧藏意調柔,廣聞大悲德無邊,

  大智意行如虛空,事業無量利緣眾,

  仁慈無厭恒精進,眾生導師當依止。

  善知識以其眾多身語意之功德利益有情,智慧密意深廣如虛空;以廣大的事業令凡與之結緣者均播下解脫之種子;以大悲心恒時如獨子之母般觀照眾生;因圓滿通達聖教而應機廣轉各乘法輪。《經觀莊嚴論》雲:“當依調柔極寂靜,具德精進通聖教,證悟實相語善巧,慈主離厭善知識。”

  丁三、殊勝法相:

  在總的法相基礎上,具足其他功德之內密宗上師的法相:

  尤其密宗上師相,戒誓言淨具灌頂,

  精通如海續竅訣,念修事業皆自如,

  見修行果獲證相,以慈善巧之方便,

  令所化眾成熟解,傳承加持雲不散,

  當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師。

  大阿闍黎布瑪莫劄於其所著的《幻化網如鏡疏》中雲:“上師即圓滿獲得內外壇城之灌頂,戒律誓言清淨,精通續部各自之義,念修儀軌(息增懷誅)諸事業等義皆運用自如,因證悟見解而不愚昧,已獲修行之體驗,各種行為與實證相聯,以大悲心引導所化眾生,具足此八種法相。”我的上師(大持明革瑪燃匝尊者)說:“在此八種法相基礎上,尚需具足無垢傳承與加持之繚繞雲霧,共九種法相。”

  丁四、以比喻讚頌:

  若問:如是上師具何功德:

  具足無邊功德者,一切眾生之至親,

  於此略贊善知識,令渡有海如大舟,

  令入正道如商主,遣除衰敗如意寶,

  熄業惑火甘露水,清涼法雨妙雨雲,

  令眾生喜如天鼓,除三毒疾如藥王,

  一切有情安樂源,猶如茂盛摩尼樹,

  遣愚癡暗如明燈,自成眾願如寶瓶,

  大慈日光無有量,除惱利樂皓月光。

  《華嚴經》雲:“嗟!善男子,能令他眾渡過輪回海,故如大舟;令入解脫道,故如商主;遣除三有衰敗,故如摩尼寶;熄滅業惑之火,故如河流;普降大法雨,故如妙雲;令眾生歡喜,故如天鼓;遣除煩惱之疾,故如藥王;遣除無明黑暗,故如明燈;滿足眾生所欲,故如摩尼樹;成辦一切所願,故如妙瓶;慈心無量,故如日輪;遣除煩惱酷熱,故如月輪;賜與圓滿功德,故如多聞天子。”

  丁五、相合意義而讚頌:

  密意廣如淨虛空,光明等持如星辰,

  智悲無量如大海,慈心奔騰如瀑布,

  不外散亂如雪山,毫不動搖如山王,

  住有不染如蓮花,等慈愛眾如父母,

  功德無量如寶藏,引導世間如佛陀。

  《大方廣華嚴經》雲:“嗟!善男子,如是善知識所生功德無有量。即悲心廣大如虛空;具諸多總持、等持如星辰;大悲無量如大海;悲心無量如河流;不為散亂所動如雪山;於真如性中不動搖如山王;雖住於三有中然不為過患所染如白蓮;慈心無垢平等如父母;功德無量如珍寶之源泉;救度輪回諸眾如善逝。如是善知識具無量功德。”

  丁六、攝義:

  具德上師即法王,住于何處等諸佛,

  令凡見聞念觸者,悉皆摧毀諸輪回,

  事業廣大任無量,諸眾所依如大地。

  若佛陀出於世間,則令凡是見聞憶念的一切眾生行持善法。同樣,上師也能作到這一點。上師以相應方式之事業利眾,所以等同佛陀,上師又是佛的化身故說等同佛陀。《大鼓經》雲:“阿難莫哀傷,阿難莫哭泣,我于未來時,化為善知識,利益汝等眾。”《金剛鏡續》雲:“金剛薩埵壇城主,上師等同一切佛。”上師如大地般無有厭倦地成辦他利,不曾見過他們為尋求自利寂樂,唯見其為他利而承受大苦行。《致弟子書》雲:“一切大士精進而利他,縱為劣種亦勤令眾樂,猶如七馬無厭駕馭日,大地不畏沉重撐世界,毫不利己大士同此等,一心一意利樂世間界。見為無明雲煙籠罩眾,墜於痛苦火中無自在,精進之心如頭燃烈火,彼等即是大士或智者。利他縱入遍火無間獄,亦如清涼月光雪極喜,利己縱是綻放蓮花海,亦如熊熊火舌極酷熱。利益他眾一切諸智者,縱住劍葉林中亦輕鬆,利己刹那相處諸天女,于樂園中歡悅亦不為。為度無有依處諸有情,亦能反復入於無灘河,利己依于樂觸之自性,熱氣騰騰天河亦不為。如是謹持寶飾之飾戒,明中光明寂靜甘露定,喜中喜慧報恩人方得,依吉祥之吉祥寂樂因。恒時依止佛語之花朵,藥樹鮮花中生廣大果,當依善逝花語善知識,且觀蜂於蜜中極歡喜。”

  丁七、視上師勝過佛陀:

  上師即佛第四寶,壇城主尊黑日嘎,

  調伏濁世難化眾,所化之前勝諸佛,

  三門無偽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剛師。

  《佛雙合續》雲:“佛法僧三寶,上師第四寶。”《廣大密續》雲:“壇城主尊黑日嘎,即是勝師悉地源。”《無垢虛空經》雲:“阿難,諸如來非于一切眾生前顯現,而現為善知識宣說佛法,令播下解脫種子,故善知識勝於一切如來,當銘記此理。”又《多哈道歌》雲:“諸悉地根本,金剛阿闍黎。”《如意大莊嚴續》雲:“三門具敬畏,恒奉諸供品,真實依上師,令其生歡喜。”

  丁八、依師之功德:

  除以上所述之外,上師還有其他哪些功德呢?

  上師可阻惡趣道,利樂現後善趣梯,

  加持相續示真義,令入成熟解脫道,

  故以穩固不變信,恒時無厭依上師。

  上師開示阻塞惡趣道、開啟善趣門的妙法,引導我們趨入佛地,並且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如果我們無有狡詐、恒時穩固、誠心誠意、毫無厭倦地恭敬承侍,則今生便可獲得殊勝功德。《智慧鑲嵌續》雲:“恒時無諂誑,于具諸德師,雖作微供養,今長壽無病,受用豐悅意,來世得解脫。”《無盡藏竅訣歌》雲:“嗚呼空行之密語,能示諸法為一義,即是猶如天鵝喙,殊勝至尊之上師,當以淨心敬頂戴。能詮心性唯上師,所詮法器即弟子,證悟此義刹那間,摧毀諸苦源師恩,現見實義為報恩,當恒視師為藥王。深廣輪回大海中,能渡寶舟唯上師,依此大船得大樂,真敬大力舟子師。以如日之智慧光,能遣無明殊勝士,如點金劑法成樂,恒依善巧輪王師。以如河心壓二執,未舍一切具淨智,未改自心住本地,皆由師言甘露生。心與心所諸名言,假立此法成助緣,源于勝師之語蓮,即皆來自善知識。誰亦不知續隱義,名言以及諸佛密,竅訣眼見享法味,禮師足塵證智慧。空箭射中諸實法,以現方便證空性,以智慧見所量現,彼慧源于無上師。方便令惑轉道用,任何妄念無法轉,由此竅訣藏所生,定依至尊力獲得,故以方便恒依止,具有傳承加持師。”

  丙二(依師之方式)分二:一、依師方式之比喻;二、如同患者依醫師。

  丁一、依師方式之比喻:

  若問:如何依止上師呢?

  如同患者依藥王,黎民百姓依君主,

  客人依止護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

  舟子依賴於船槳,為滅煩惱離過害,

  因畏生死成二利,為渡有海當依師。

  為滅除惑疾,當如患者依止醫師般依止上師;為擺脫罪過的恐怖,當如百姓依賴國王般依止上師;為解脫生死怖畏,當如客人依賴護送者般依止上師;為成辦自他二利,當如商人依止商主般依止上師;為越過輪回大海,當如船夫依靠船槳般依止上師。

  丁二、如同患者依醫師:

  首先當如患者就醫般依止上師

  上師名醫教言藥,自為患者作此想,

  精進修持如服藥,得寂樂果如病癒。

  其餘依法以此推,當以清淨四想依。

  《華嚴經》雲:"善男子,汝當于己作患者想;於法作妙藥想;於精進修持作療病想;于善知識作名醫想。善男子,汝當于己作庶民想;於法作無畏想;於精進修持作滅害想;于善知識作國王想。善男子,汝當於己作客人想;于法作無畏施想;於精進修持作救畏想;於善知識作護送者想。善男子,汝當于己作商人想;於法作商品想;於精進修持作獲利潤想;于善知識作商主想。善男子,汝當於己作舟子想;於法作船想;於精進修持作趨彼岸想;於善知識作船槳想。善男子,汝當想善知識無厭擔負一切如大地;不為一切所害如金剛;不違一切教言如弟子;惟命是從如奴僕;毫無傲慢如斷角牛。”《入行論》雲:“精通大乘義,菩薩勝行為,為命亦不舍,恒時依上師。”

  丙三(弟子之法相)分二:一、應舍弟子之法相;二、應攝弟子之法相。

  丁一(應舍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二、未觀察之過失。

  戊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

  劣緣弟子諸過根,無信慚愧悲心微,

  種姓行為緣皆卑,妄念業惑五毒粗,

  混淆善惡法非法,違犯學處破戒律,

  不守誓言無對治,愚癡慧淺難知足,

  增長嗔心多粗語,師作野獸法麝香,

  自為獵人修射箭,獲得法果售他人,

  以五倒想依師者,無誓言故今來苦。

  劣緣弟子是諸多過患之器,信心微薄,無有慚愧,悲心微弱,種姓卑賤,性格惡劣,妄念紛紛,煩惱粗重,善惡不分,違犯學處,失毀戒律,不守誓言,不護惑門,不知對治,智慧淺薄,難以知足,嗔心增長,常出粗語,勤於非法之事。如此之人是出賣佛陀靈魂者,乃正法之褻瀆者,僧眾之敗類。此等弟子若向上師求法,則不調自心,損害他眾,輕蔑有情,如同獵人;心想:我只不過要從這位阿闍黎得傳承而已,其實他也有如何如何的過失,就像旁生一樣,只是表面聞法想勝過他人,視法如麝香;聞法尚未圓滿,卻為了得到他人的奉承或在別人面前炫耀,或者為得少許資具而將佛法如同商品般出售,此類之人今生不吉祥,來世將漂泊於惡趣中。《三誓言莊嚴續釋》雲:“誹謗密宗金剛師,以法換取食財物,且不如理守誓言,彼等即生壽命短,失毀福德及善緣,空行懲罰遭痛苦,後世墮入惡趣中。”

  戊二、未觀察之過失:

  有者最初未觀察,魯莽草率成師徒,

  喜新贊德後誹謗,有者陽奉陰違依,

  間接污辱師眷屬,彼等將墮無間獄。

  有些弟子最初未觀察上師,上師也未觀察弟子相續,而草率結成師徒關係,雖然新接觸時弟子恭敬承侍供養上師,但以小小因緣便惱羞成怒,從而對上師出言譏諷、惡語中傷,獨處時也想著上師的過失,並且污辱上師的一切眷屬。有些弟子雖然當面虛偽地讚歎、恭敬上師,實際上卻毫無信心恭敬心,並且暗中狡詐欺騙上師。此等弟子因誹謗上師,所以罪過無量。《上師五十頌》雲:“墮入無間地獄等,恐怖地獄諸痛苦,皆由誹謗師所生,此乃佛陀真實語。”

  丁二(應攝弟子之法相)分十二:一、賢善弟子之法相;二、思師功德懺前戒後;三、勿令師不喜所作當請示;四、于師前斷除身之罪行;五、斷除一切語之過患;六、斷除意之邪分別念;七、觀察己過恒敬上師;八、持一切恭敬行為;九、修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師;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誹謗;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戊一、賢善弟子之法相:

  宣說殊勝法器之法相:

  善緣弟子信心大,精進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不違教言守戒誓,

  三門調柔悲心大,胸懷寬廣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淨觀,虔誠恭敬恒穩固。

  令上師歡喜的功德也是無量的。《文殊智慧莊嚴經》中雲:“任何具殊勝信心之善男子或善女人,若恭敬供養承侍善知識,則勝過供養恒河沙數諸佛福德無量倍。”《殊勝智慧續》雲:“若以一滴油,塗師一毛孔,其福則超勝,供養千劫佛。”上師是殊勝的對境。《集密意續》雲:“當知上師較,千劫佛嚴厲,千劫一切佛,皆由依師生,無有上師前,佛號亦無有。”

  戊二、思師功德懺前戒後:

  恒時憶念上師德,不思過失見思德,

  定是自現師無過,深思懺戒依對治。

  賢善之弟子不應分別上師的過失,而當唯一憶念其功德。假設稍不起信,則應想如夢中出現的惡境皆是自心迷亂顯現一般,上師決不會有過失。即使夢中對上師行為不生信心,(出現邪見等,)醒時也當立即懺悔。《菩提輪游舞續》雲:“倘若於夢中,見上師過失,醒時當懺悔,倘若未懺悔,亦墮無間獄。”若白日出現此等現象,則當於刹那或須臾或未過一晝夜時懺悔。若想上師一過失,當思上師一百功德,若說上師一過失,當頌上師一百功德。

  戊三、勿令師不喜所作當請示:

  當斷師諸不喜事,精勤令師生歡喜,

  永不違背師教言,師之愛眷亦如師,

  不攝師眷為弟子,說法灌頂當請示。

  弟子恒時應當斷除上師不歡喜之事,成辦令師生喜之事,依教奉行。《菩提輪游舞續》雲:“縱然具過失,若依師教言,亦成真實義,何況如理修?愛眷亦如師,不攝師眷屬,灌頂法開光,燒施當請示。”其他續中亦雲:“師喜之眷亦如師。”

  戊四、于師前斷除身之罪行:

  師前當護身語意,不應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後向上師,嬉笑顯露愁怒容。

  《三次第論》雲:“師前身莫作,跏趺背朝師,面露喜怒紋,總之當謹慎。”

  戊五、斷除一切語之過患:

  切莫信口出胡言,言說妄語離間語,

  他過不悅耳粗語,未經觀察無關語。

  即不應在上師前言說戲謔之語、無稽之談、人云亦云之語、妄語、離間語、誹謗他人等。即使所說是真實的,自己也會有很大罪業。為什麼呢?因為既被上師所恥笑又擾亂上師心之故。即使刹那擾亂上師的心也有嚴重的過失。《三次第論》雲:“師前不應說,放逸無關語,凡夫若生嗔,亦墮孤獨獄。違背上師意,無間地獄中,無量劫受煮。”

  戊六、斷除意之邪分別念:

  不應貪圖上師財,禁止損害其諸眷,

  切莫口是心非觀,上師各種之行為,

  勿想彼為不合理,前後相違除邪見。

  不應貪圖上師的財物而想將其物品據為己有,也不應對上師的眷屬、弟子、施主等所屬之人懷有害心,因上師執彼等為我所,如此將令上師不歡喜之故。對於上師有必要而顯示寂靜、忿怒或相合世間的行為時,不應口是心非地認為這是錯誤的、不合理的,或者以為上師的前後語言、行為有許多矛盾之處。《成智慧根本續》雲:“斷除貪師財,污辱師眷親,于師為利眾,所現種種行,無量如海密,斷除邪見心。”

  戊七、觀察己過恒敬上師:

  不知自己造罪業,彼相外現如影像,

  倘若上師現忿怒,定觀己過當懺戒,

  頂上觀師猛祈禱,令師生喜獲成就。

  如是真實的善知識顯現發怒,事情不妙,因為是自己造罪令上師不歡喜,所以一邊想這極不應當一邊觀察自己的過失,猛烈懺罪戒犯。無論與任何人結怨,都必定有一半過咎在自己,即無有不生,如南瞻部洲及北俱盧洲中的人互不見聞不會生嗔,又如鼓與鼓椎,相互接觸方出聲音。怨恨之因是自己不應如此,在他人眼裏也是罪業,由於自己的嗔心與忿恨久而久之則會成為地獄種子之故。無論與何人結怨,都將其觀於頭頂上,對其懺悔,幾日後一定可化解怨恨,清淨罪障。尤其與上師結怨就更不應當了,因此應將上師觀想在頭頂上,頂禮、供養,猛厲追悔,淚水湧出,雙手合掌,念誦:“嗚呼,上師如意寶,我無餘依處,祈以悲目視,無明迷壓我,三門一切罪,以大悔心懺。違犯三戒律,以罪垢染心,皆依您大悲,刹那得清淨。因我極愚昧,無意中造罪,昔漂輪回中,今依大悲師,令我一切障,刹那得清淨。如是見無知,凡夫過患時,若不悲觀照,如何垂念他?如子一切罪,母遣之令淨,吾等六道眾,汝初發心後,立誓行饒益,此時何不念?見我等迷眾,若不悲攝受,汝所化事業,如何行利益?昔日無量佛,舍吾等涅槃,如今十方佛,請您利我等,化為上師相,汝豈敢捨棄?如送者欺畏,您今欺騙歟?若祈如意寶,亦賜眾所欲,汝通悲方便,何不觀照我?供施說諦語,羅刹尚立即,棄前嗔降臨,您乃眾悲怙,敬供心祈禱,懺罪何不見?我罪未淨前,若轉生他世,唯有獄火焚,您若不觀照,豈謂大悲主?嗚呼哀祈禱,我罪悉清淨,刹那悲垂念,灌頂加持我,賜共勝悉地,遣除諸魔障,即生成諸願,臨終無諸苦,中陰脫諸畏,引至密嚴刹。”如是晝夜四座各祈禱七遍,以此可清淨所失毀之一切戒,迅速獲得共同殊勝成就。再無有比此更深的懺罪酬補法了。

  戊八、持一切恭敬行為:

  見上師時起頂禮,坐時敷墊供資具,

  合掌美語作讚頌,行時起立敬隨行。

  見上師來時,要起立並鋪設座墊,合掌讚頌上師;上師來去時,應當起立迎送等。《勝法毗奈耶經》雲:“見堪布時當立即從座上起立。”《百業經》中說:“如果上師來時未起立,則五百世轉為跛子。”若上師來去時起立承侍,則獲得相好。《現觀莊嚴論釋》雲:“若迎送上師等,則將具足手輪足輪相。”

  戊九、修持正知正念不放逸:

  與師相處時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

  當以敬畏心而住,猶如新媳之姿態,

  師前三門極寂靜,放蕩不羈不應理,

  不求名利無偏袒,無有諂誑不狡詐,

  表裏如一不虛偽,一視同仁無貪嗔。

  即于如是上師前,應具正念,謹小慎微;嚴禁身語意之一切罪行,具有正知;以心觀心,不為煩惱所轉,恒不放逸,如新媳或新比丘般寂靜調柔,精進修持。《入行論》雲:“盡力遍觀察,此若狂象心,緊繫念法柱,已拴未失否?精進習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行?”又雲:“合掌誠勸請,諸欲護自心,致力恒守護,正念與正知。”獨自住于室內時也不應有放逸的行為,當以正知正念攝持,因佛陀等具有天眼者可徹見一切故。《入行論》雲:“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如是思惟已,則生慚敬畏。”此外,在何時何地,自心都不應散於善法之外。又雲:“無義眾閒談,諸多賞心劇,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無義掘挖割,于地繪圖時,當憶如來教,懼罪舍彼行。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掉舉與藐視,傲慢或驕矜,或欲評論他,若思偽與詐,或思勤自贊,或欲詆毀他,粗言並離間,如樹應安住。或思名利敬,或欲差僕役,若欲人侍奉,如樹應安住。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親友愛若生,如樹應安住。應觀此染汙,好行無義心,觀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深信極肯定,堅穩恭有禮,知慚畏因果,寂靜勤予樂,愚稚意不合,心切莫生厭,彼乃惑所生,思已應懷慈。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觀,恒常守此意。吾當再三思:曆劫得暇滿,故應持此心,不動如須彌。”即刹那也不應散亂於非法之瑣事上。若長期依止上師,並依教奉行,畏懼惡趣等輪回痛苦,恭敬修法,精進修持,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則自然會生善法。《入行論》雲:“恒隨上師尊,堪布賜開示,敬畏有緣者,恒易生正念。”如是行持善法,恭敬上師也是指無有偏袒、一視同仁、不求名利、無有諂誑、表裏如一。時時刻刻都應當如是而行,以此可圓滿自之資糧淨除罪障之故。

  戊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師:

  自己有財供上師,身語恭敬而承侍,

  捨棄今生修正法,三門當令師歡喜。

  上等者勤修正法;中等者身語承侍;下等者財物供養,必須做到其中之一。

  戊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誹謗:

  他人謗師制止之,若無能力則思德,

  覆耳悲心行饒益,莫依止彼勿交談。

  有些人惡語誹謗上師時,應當想方設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無有能力制止,則當思維上師的功德並以手指捂住耳朵不聽他的胡言亂語,切莫與該人來往、暢所欲言。《生甘露續》雲:“若謗金剛阿闍黎,則以寂猛方式止,倘若無有此能力,當以正念捂自耳,莫依於彼勿交談。倘若與彼互來往,則墮惡趣受煎熬。”

  戊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聞正法,

  地道等持陀羅尼,種種功德皆圓滿,

  擺設寂樂之喜宴,款待一切諸眾生。

  《華嚴經》雲:“嗟!善男子,如是依止承侍善知識,則能回憶宿世,利樂眾生,值遇諸善知識,成就地道殊勝等持也。”

  甲四(遠離惡友等)分六:一、棄離惡知識之教言;二、棄離造罪之親友;三、棄離惡知識惡友之利益;四、彼等之攝義;五、依止善知識善友之教言;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乙一、棄離惡知識之教言:

  分別宣說棄離惡知識惡友與謹依善知識之教言:

  諸惡知識皆應舍,不具前述之功德,

  破戒誓言過失多,慧淺寡聞無慈悲,

  懈怠愚昧我慢高,暴躁粗野煩惱重,

  貪圖今生棄後世,傳法亦成非法因,

  如不淨物旁生師,所化蛆眷多亦棄,

  引具信者入惡道,欲解脫者永莫依。

  如是惡知識破別解脫戒及誓言,無有悲心,孤陋寡聞,懶惰懈怠,貢高我慢,暴躁易怒,五毒粗重,貪求現世之眷屬資具、名聞利養,雖居靜處卻降下憒鬧煩惱之雨,棄離後世,誹謗其他正法與補特伽羅,雖然口中傳講正法,也自以為是智慧,實際上未調伏自心,言行不一。此等上師即是所謂的旁生種姓之上師。如不淨物般的惡知識雖然聚集眾多如蛆般的眷屬,也只能將欲解脫的具信者引入惡趣,所以應當棄離這樣的惡知識。《佛藏經》雲:“世間之敵僅僅掠奪生命,只是令己捨棄身體而已,不能令墮惡趣。而入邪道之愚癡者將求善義者引入地獄中千劫受苦。何以故?因其行持有相之法,宣說顛倒之法故。如若宣說令入邪道之法,則較斷一切眾生之命罪還重。”

  乙二、棄離造罪之親友:

  棄離惡友之教言:

  亦當棄離罪惡友,愈親近彼愈增罪,

  滅善降下煩惱雨,阻塞善道惡趣梯,

  誹謗正士嗔白法,讚歎劣者依黑法,

  讚揚同行不善者,恒時將其引入於,

  邪道惡趣中之故,具慧眼者當遠離。

  若依止了增長罪業、恒造罪惡、讚歎惡人、遠離善法的惡友,則自己將被引入惡趣,所以必須棄離。《寶積經》雲:“所謂之惡友,即一切滅善造罪之人,切莫親近,切莫依止,亦不應見。”又如頌雲:“聲聞勤利己,利自不利他,誰依攝財物,不以法攝受,佛說惡師友,徹底遠離之。”

  乙三、棄離惡知識惡友之利益:

  不依止惡知識、棄離惡友之利益:

  遠離惡友惡知識,今來世樂成妙德,

  獲解脫道恒增善,永遠不見惡劣者,

  親睹佛子中怙主,垂念自己賜加持。

  臨終安樂趨善趣,具彼不可思議德。

  《般若八萬頌》雲:“須菩提,棄離惡友之功德不可思議,恒行善法,見諸善逝,臨終安樂,轉生善趣,生生世世不離菩提心,迅速現前無上真實圓滿菩提果。”

  乙四、彼等之攝義:

  恒依正士與善友,以此增上諸善業,

  滅盡罪惑止過患,成就增上決定勝,

  現世安樂後得果,成人天師恒具義。

  《毗奈耶經》雲:“持梵淨行者乃殊勝善友,依止究竟梵行且增上善根,成解脫因故,諸長者當身恭敬、言敬語、以畏懼心依止也。”《念法經》雲:“若依止善友,則具清淨正知正念且能圓滿善根。”

  乙五、依止善知識善友之教言:

  依止善友善知識,增長善資得樂果,

  不畏三有利樂廣,成辦無量眾二利。

  上師乃是佛化身,濁世如是而顯現,

  乃至菩提果之間,當依一切善知識。

  《殊勝等持經》雲:“善男子,末法之時,我化現為善知識宣說此等持法門,是故善知識乃汝之本師,乃至菩提果之間當依止且恭敬承侍。”

  乙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以此無偏現淨觀,圓滿慈悲菩提心,

  增上證悟與覺受,利他無量成所願。

  《頂寶龍王請問經》雲:“天子,若依止善知識恭敬承侍,則親睹一切如來清淨刹土,獲得殊勝大悲等持,不離智慧波羅蜜多,令一切眾生圓滿成熟,圓滿一切所願。”

  以上已宣說了上師之法相。

  甲五(了知取捨後求悉地之理)分五:一、修法;二、念誦法;三、修事業;四、分別之次第;五、功德。

  乙一、修法:

  了知依止善知識棄離惡知識之理後,于此宣說求悉地之理:

  如何觀修祈禱師?平時積資與淨障,

  晝觀頂上夜心間,隨信觀想根本師,

  本尊空行無有別,相好嚴飾四周繞,

  空行勇士傳承師,意供祈求賜所欲。

  《聚寶續》雲:“何人少許念上師,此福無有邊際也,勝過十萬劫之中,觀修十萬本尊身。”大阿闍黎蓮花生大士將此義以竅訣法而言:我們平時祈禱時,應將上師、本尊、空行三者合在一起修持,因上師賜加持、本尊賜殊勝悉地、空行遣除違緣並且主要成就共同悉地。即坐于舒適座墊上,皈依、發心後於空性中,將自己明然觀為有信心的一本尊,頂上獅子日月蓮花上,根本上師威光燦然,四周為有法緣的傳承上師所環繞,空行如雲密佈。若喜廣修,則迎請智慧尊者後作意幻供養、讚頌、懺悔罪業等。若略修,則念誦三遍:“上師佛陀如意寶,以及本尊空行眾,恭敬頂禮而皈依,供養內外密供品,分別懺悔一切罪,隨喜一切諸善根,祈請廣轉妙法輪,祈求不入涅槃地,願賜共不共悉地,遣除魔障及違緣,成就圓滿菩提果。”

  乙二、念誦法:

  師名梵語前加嗡,後加啊吽所欲咒。

  嗡啊吽(AR&-=>)三個字是諸佛身語意本來任運自成之心咒,因此加在上師名字中念誦,若能將上師尊名翻譯成梵語,則譯成梵語;若不能,則加在原來名字中再加上所欲咒即可。所欲咒:息業加“現當革熱耶索哈(>_A5 <- ;J- J- @,)”;增業加“畢張革熱耶索哈(0IA5- <- ;J- J- @,)”;懷業加“瓦相革熱耶索哈(7- >5- <- ;J- J- @,)”;誅業加“瑪日阿雅啪達(3- <- ;- 1B,)”。例如,嗡班則革熱班瑪薩巴瓦啊吽噶爾瑪畢張革熱耶索哈(AR&- 2#- $- <- 0E- ?d- 7- =>- !k- 0IA5- <- ;J- J- @,)。也說是說,修上師時,外修寂尊,內修寂猛尊,密修猛尊,即是化身、報身、法身之意趣。

  乙三(修事業)分三:一、息增懷誅業;二、結行;三、驗相。

  丙一、息增懷誅業:

  若息病魔罪障者,觀想一切放白光,

  遣除違緣獲悉地;欲增壽德財等者,

  觀想黃光降願雨;自在召引等懷業,

  觀想紅光鐵勾狀;制伏魔障等誅業,

  觀想青光兵刃狀,千輻火聚輪摧之。

  修息業時,觀想上師身等一切均為白色,放射白光,光之頂端中出現上師本尊遍佈虛空,並發出轟隆隆的咒語聲,以此獲得悉地;修增業時,觀想一切為黃色,降下財壽等所欲之雨,遍滿自己的住處、體內並念誦咒語;修懷業時,無論作懷柔、勾召或召引等任何懷業之事,觀想一切皆放射鐵勾狀紅色光芒,引來所欲後置於自足下,同時念誦咒語;若出現魔障等違緣,則觀想一切成青色放出兵刃狀光芒,以此粉碎邪魔,又觀想住處與虛空具有千輻火輪乃至交叉輪,勾召作害者,並將之粉身碎骨。

  丙二、結行:

  咒聲震動三千界,成就事業修生次。

  後攝無緣空性中,須臾放鬆作回向。

  觀想:誦咒聲轟轟隆隆,傳遍一切世間界,分別觀修四種事業的生起次第。之後,現有一切攝為本尊相,本尊相又攝入自身,自己攝入頂上之上師,于無緣中安住。此修法等同圓滿次第,最後將善根回向菩提。夜晚於心間觀想上師後入眠,以此可使迷亂的夢境現為光明。

  丙三、驗相:

  現各事業之驗相,此乃深道大樂海。

  息滅病魔之驗相:夢見自己沐浴、流膿血、身著白衣等;增上壽命之驗相:夢到含生成群、莊稼豐收、日月升起等;增上受用之驗相:夢到降下寶雨、收割莊稼等;懷業自在之驗相:眾人向自己頂禮、讚頌等;降伏邪魔之驗相:燃起大火、殺害燉煮眾生、作戰勝利等。(夢相之外)會出現相應各事業的真實驗相。

  乙四(分別之次第)分六:一、觀想對境;二、淨增甘露;三、佈施賓客;四、作回向;五、宣說功德;六、修持之理。

  丙一、觀想對境:

  贖死除障病魔時,觀想前方虛空中,

  無畏獅子蓮座上,師佛無二露笑容,

  為諸菩薩與空行,傳承上師所圍繞,

  六道債主可憐客,三世父母輪回眾。

  出現死相、魔障或嚴重疾病時,觀想前方虛空中與佛無二之上師為傳承上師、空行眾所圍繞,其前是下方六道眾生父母、作害之魔障。迎請智慧尊者,略作供養、讚歎。

  丙二、增淨甘露:

  自心吽字頂上出,變勇士持劍托巴,

  自身眉間處斬斷,置於骷髏三灶上,

  內滿身骨及血肉,降下甘露下燃火,

  托巴量等三千界,其中充滿妙甘露。

  觀想:自己心間的白色吽字從頭頂上出來,變成白色勇士,右手持寶劍,左手持托巴,用劍從自身的眉間斬斷,將屍體放於骷髏的三灶架上,托巴內充滿了屍體的血肉,托巴下的“樣(;))”字吹風,“讓(<))”字燃火,從而煮沸托巴內之物。從托巴上降下甘露,量等同三千世界。

  丙三、佈施賓客:

  自心化現無數士,同持托巴灑甘露,

  令諸息客皆歡喜,圓滿資糧獲悉地,

  有客生喜還宿債,令害魔喜遣違緣,

  諸眾皆大歡喜光,照射自己去疾病,

  魔障逆緣皆滅盡,贖死獲得二成就。

  觀想:自己化現出與賓客數量相同的勇士,同時供養一切賓客,令彼等心生歡喜。即令諸佛等出世間聖眾欣喜,從而獲得二悉地;令六道眾生歡喜而還清宿債;令魔眾生喜而遣除違緣。令諸賓客皆大歡喜之光芒照射自己而息滅一切病魔違緣。

  丙四、作回向:

  不緣諸法自心性,不緣心性法界性,

  如是境界中安住,如幻性中作回向。

  如是了知賓客、施物、施者皆是自心,諸法除了自己離戲之心性外別無其他,而於入定中如幻作回向。

  丙五、宣說功德:

  修革薩里的瑜伽士圓滿一切內會供:

  以此可除諸違緣,圓二資糧離二障,

  心生無量加持悟,急生出離無我執,

  現有現師成所願,安樂臨終現光明,

  中陰解脫圓二利,故當勤修上師法。

  此外,如是而修還有酬補一切失戒,供養諸天尊,斷除我執、常執,從而毀滅二取迷亂等無量功德。

  丙六、修持之理:

  佛說刹那念上師,勝過劫修生次第。

  《菩提輪游舞續》中雲:“佛陀說憶念,怙主上師福,勝過俱胝劫,觀修天尊身。”


  乙五(功德)分二:一、上師為一切功德之本故當依師;二、追循前輩依師之教言。

  丙一、上師為一切功德之本故當依師

  欲求遍德雲聚中,所降三地甘露者,

  當依勝德財根本,具信大悲上師尊。

  遍知佛陀是自他功德的尊主,即佛陀以無死正法財富救度眾生,想獲得具無量功德佛陀之雲聚中所降下的滋潤三界之三轉法輪妙雨者,應當依止善知識。《中般若頌》雲:“須菩提,欲得遍知佛果者當依善知識。”《般若攝頌》雲:“當恒依止智者師,智者德由彼生故。”三轉法輪:出有壞佛陀成佛後於七七四十九日未說法。于第一七日中跏趺不解,第二七日中凝視菩提樹,第三七日踏遍贍部洲,第四七日踏遍三千界,第五七日詣至龍宮,第六七日在柱吉林園中說道:“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猶如甘露法性我已獲,縱於誰說亦不能證悟,是故默然獨自住林中。”如是默然安住。當時,嘎滾與桑波商人供養世尊蜂蜜,佛無有器具接納。爾時,四大天王同時各獻一石缽。佛僅誦吉祥文加持之。第七七日中經梵天、帝釋祈請,前往鹿野苑為五比丘及八萬天子轉了四諦法輪。爾後於靈鷲山為來自十方的菩薩、四眾眷屬以及天龍等轉了無相法輪。之後赴往天界、龍宮、明月城等處為種種不定眷屬轉了了義法輪。轉三次法輪之密意是相應下根、中根、上根或初學者、入道者、悟實義者以能說三藏、所說三學之方式而次第宣說的。儘管有些阿闍黎說三次法輪是同時轉的,只是在不同眾生前如是次第顯現而已。但我認為:根據諸經部中所說的各個年數,此種說法不合理。《大毗婆沙論》中說佛住世八十年;《涅槃經》中說八十年零三個月。如《八大佛塔經》中雲:“珍達祈請三月後,世尊涅槃禮彼塔。”也有些阿闍黎說佛住世八十二年。諸多佛經中所說八十年零三個月一定是確切的。關於佛住世八十年,《大毗婆沙論》中雲:“說法處及廣嚴城,具白地城與天界,雪巴瘦與僑賞彌,靜處以及佛塔山,竹林園及具怨城,及與迦毗羅衛城,佛於此等聖地處,各自安住一年矣。熾熱山洞住二年,妙藥林中住三載,王舍城中住五年,苦行之處住六年,舍衛城住廿三年,王宮中住廿九年,如是佛壽為八十,爾後能仁趨涅槃。遍知世尊所安住,此等福德之聖境,當以身語意三門,恒時恭敬而頂禮。”

  丙二、追循前輩依師之教言:

  為息無始時串習,以及意惑而求法,

  如同善財與常啼,無有厭倦依上師。

  乃至未達到無有業惑之前,為了息滅此等煩惱,必須依止勝過自己的善知識,因為還需要獲得殊勝功德。應當象善財童子與常啼菩薩那樣尋求正法,樂城之源大商主財堅之子善財走遍南方一帶,恒時求法,依止了文殊童子等授記並加持的五十四位上師和隨學彼等教言的五十四位上師,共一百零八位上師。常啼菩薩尋求智慧波羅蜜多法門時賣身,後與商主之女等五百隨從一同乘車前往東方熏香城,供養承侍法勝菩薩而求得正法。

  甲六、回向本品善根:

  將本品善根回向于一切眾生:

  利行帝釋琵琶聲,善緣者聞成甘露,

  令依惡師邪道者,疲勞心性今休息。

  關於利行,《蓮聚經》雲:“以佈施招手,以愛語迎接,以同事安撫,以利行勸諫。”依止真實善知識中所得之善說,勝過帝釋所彈奏的琵琶聲之妙語。以此福德願長久依止惡知識流轉輪回中疲憊不堪的一切眾生于人天導師出有壞佛陀之樂園中,在如意雲下得到休息。


  祈願因依顛倒惡知識,長久沉於三有眾多罪,

  自心疲憊不堪諸有情,詣至大樂佛陀之盡地。

  願諸小乘根機心低劣,唯一自尋寂樂之道者,

  悉皆追隨佛子之足跡,趨入大乘聖道成佛果。

  諸佛金身如同滿月輪,人天群星之中極莊嚴,

  利樂白光遣除惑惱熱,願諸眾生獲得彼功德。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第五品依止善知識釋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