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8 03:26:47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乘無上續論釋·善說日光 如來藏品第一

如來藏品第一

其中就有垢真如,為了宣說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而首先講解:

戊一、所覺法界義分八:一、法界遍滿一切;二、總標略說能遍者;三、其義廣說;四、攝義並啟下文;五、依啟下義以喻宣說;六、以信心了知所說之義;七、認定所覺之空性;八、詮示宣說之必要。

己一、法界遍滿一切:

佛陀法身能現故,真如無有差別故,

具種性故諸有情,恒時具有如來藏。

佛智入諸有情故,自性無垢彼無二,

佛性假立彼果故,說眾皆具如來藏。

由正等覺佛陀之法身照見一切法而周遍故,輪涅一切之法性真如無有差別故,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法界自性清淨且障礙能淨故,一切有情無始以來恒時相續不斷具有勝義如來藏。如經雲:“世尊雲:一切眾生恒時具有如來藏。”

己二、總標略說能遍者:

本體因果業相應,行及分位遍行義,

常恒不變德無別,是說勝義界密意。

下文所說的內容歸納而言,即是:法身真如如來藏本來自性清淨本體義;如來藏上客塵障垢能遣方便的信解等因義;彼法界離一切障垢而獲佛位功德的四波羅蜜果義;以具有如來藏為根據而有見輪回過患後生起厭離、見涅槃功德後生起欲求的業義;如來藏中具有信解等因功德及神通等果功德的相應義;以不同所依補特伽羅有法對能依法性也作三種分類的行義;雖抉擇行義自性無差別,然以三種補特伽羅分類,在三分位中唯以異名宣說的分位義;如是如虛空般法界隨行一切分位的遍行義;雖周遍一切所依但恒時不為彼等過失功德所改變的不變義;于不變真如中諸斷證究竟功德的無別義。

當知以如是十種義善加辨別而抉擇了法性勝義諦法界自性清淨的密意。

己三、其義廣說分八:一、以本體與因清淨義;二、果與業成就義;三、諸功德相應義;四、以補特伽羅分類之行義;五、分位唯名分析義;六、如空遍行義;七、恒時不變義;八、諸功德無別義。

庚一、以本體與因清淨義分二:一、合說能淨所淨;二、別說各自本體。

辛一、合說能淨所淨:

如淨寶珠虛空水,自性恒時無雜染,

信法以及增上慧,三昧大悲而出生。

猶如如意寶珠自性清淨、虛空自性清淨、水自性清淨般,如來藏法界也具有恆時自性無雜染障垢的清淨本體義。對於大乘法的信解、證悟無我的增上智慧、無量具足安樂的三摩地以及緣一切有情的大悲,此四法是客塵障垢的能淨因,從彼等出生的菩提,則是離系果。

辛二、別說各自本體分二:一、所淨本體義;二、能淨因義。

壬一、所淨本體義:

自在勢力及不變,滋潤本體自性故,

彼等寶空水功德,是為相似對應法。

當知依次就三自性的自相而言,如來法身具有能如意滿足一切所願等的自在勢力故,與如意寶珠相似;真如在一切分位中自性不遷變故,與虛空相似;種性是周遍一切眾生的大悲滋潤本體的自性故,與水的功德相似。也應了知,就彼等三者的共相而言,是恒時無障垢且自性本來清淨故,與如意寶珠、虛空、水三者自性清淨的功德相似。

壬二、能淨因義分二:一、斷除四障;二、以對治成為佛子。

癸一、斷除四障:

於法嗔恨及我見,怖畏輪回之痛苦,

舍離利樂眾生事,是為四種障礙性。

大欲有情及外道,聲聞以及辟支佛,

增上信等四種法,應知是為能淨因。

對大乘法嗔恨、執著補特伽羅等我見、怖畏輪回痛苦而自求寂滅安樂以及舍離利樂眾生事業的四種人,依次是大欲者、外道、聲聞及辟支佛。以彼等障礙現量現前如來藏故,是四種障礙性。能清淨彼等之因,是恒時修習對大乘聖法的增上勝解與“等”字所攝的智慧度、無量三摩地、大悲此等道法四相。

癸二、以對治成為佛子:

信解勝乘為種子,般若為母生佛法,

禪樂胎處悲乳母,具足彼等誕佛子。

譬如具有種子、生母、安樂胎藏、乳母這四種因緣,則能生育轉輪王子。如是,此處信解三乘中的殊勝大乘是一切殊勝功德的根本,故如種子;證悟無我的智慧是能出生一切諸佛功德法之因,故如生母;不失壞且增上虛空藏等禪定的安樂,故如安樂胎藏處;大悲能養育,故如乳母。如是具足此等四法者,是由能仁正等覺佛意所生之子並能延續慧命的緣故,是佛子菩薩。

庚二、果與業成就義分二:一、合說所得能得;二、廣說各自體相。

辛一、合說所得能得:

淨我大樂及恒常,功德波羅蜜多果,

厭離輪回求涅槃,欲願彼等之作業。

如是修習四種對治遣除四種障礙後,獲得如來法身淨波羅蜜、我波羅蜜、樂波羅蜜及常波羅蜜,即獲得具有勝義的四波羅蜜功德,是果義;生起厭離輪回、希求寂滅涅槃以及欲願修道,則是具種性的作業義。

辛二、廣說各自體相分二:一、所得果義;二、能得作業義。

壬一、所得果義分三:一、斷除顛倒相;二、獲得四種果;三、解脫于二邊。

癸一、斷除顛倒相:

彼等果者若總攝,以於法身四顛倒,

不淨無我苦無常,相反對治而獲得。

彼亦,信解、智慧、禪定、大悲是能清淨法界的四種因,簡略而言,彼果即是獲得為了遣除法身不淨、無我、痛苦、無常四種顛倒而依次以對治所安立的具有淨、我、樂、常四種波羅蜜功德。

癸二、獲得四種果:

法身自性清淨故,及斷習氣故為淨;

我與無我諸戲論,寂滅之故為聖我;

彼意生身及其因,舍離故為大安樂;

三有輪回及涅槃,證悟平等故為常。

究竟果如來法身者,由共相自性本來清淨及其別相無餘斷盡一切客塵障垢及習氣故,是淨波羅蜜;寂滅以外道等遍計的我執戲論及以聲聞等遍計的無我執戲論故,是聖我波羅蜜;滅盡痛苦故,離意生身,滅盡業惑之集故,舍離其因無明習氣地的煩惱並且也滅盡一切無漏業故,是大樂波羅蜜;如是證悟彼三有輪回與寂滅涅槃於究竟真實義中自性平等故,是二利相續不斷的常波羅蜜。亦即,勝義法界自性者,本來清淨故,所減輪回無常的過失絲毫無有,故不墮斷無邊;本來任運自成故,所增涅槃常法的功德絲毫無有,故不墮常有邊,因此成立是離二邊的大般涅槃。

癸三、解脫于二邊:

智慧斷除我愛執,悲憫眾生不住寂,

智悲菩提方便力,聖者不住有寂邊。

以智慧無餘斷盡愛著五蘊的我執及隨眠故,不會如大欲有情墮于三有邊;以大悲心憫憐一切眾生故,為成辦彼等利益的具慧菩薩也不會如聲緣墮於僅獲寂滅痛苦之邊。如是依靠證悟無我的智慧和緣有情大悲,即依靠修習能得無上菩提的兩種殊勝方便,諸聖者菩薩不住三有輪回或寂滅涅槃的任何一邊而現前無住大涅槃。

壬二、能得作業分二:一、若無種性不能了知取捨;二、若有種性則有了知功過之作業。

癸一、若無種性不能了知取捨:

倘若無有佛種性,不能厭離輪回苦,

及不希求於涅槃,亦無希欲之願心。

倘若根本不存在佛種性或法界自性清淨如來藏,則應成諸有情不會生起見輪回過失後對輪回痛苦的厭離心,也不會生起見涅槃安樂的利益後希求獲得彼者的心,也不會欲求能得彼者的方便之道,以及無有希欲行持其義之心,但實際並非如此。

癸二、若有種性則有了知功過之作業:

於彼輪回及涅槃,觀見苦樂之功過,

此依具有種性有,何故於無種性無。

於三有輪回及寂靜涅槃,依次見彼等有彼彼苦樂功過後,生起對三有痛苦過失的厭離心及對涅槃安樂功德的欣求心,此等是由具有佛種性而出生的。何以故?彼等取捨之心,暫時對於無增上種性的邪定聚者,如《親友書》所說“生中依善友,以發於正願,先身為福業,四大輪全獲”般,乃至對三乘中任一法未生信解之間,無有此見有寂功過故。

庚三、諸功德相應義分二:一、合說因果功德;二、別說各自功德。

辛一、合說因果功德:

猶如大海器寶水,無量功德無盡處,

具有無別功德性,是故猶如酥油燈。

猶如廣闊海器中蘊涵著無量寶珠和海水,如是,信解法界的廣大器也是具有無量定慧功德寶珠與大悲水的無盡處,故具有因功德義。並且於自性無別而具有神通、無漏智及漏盡等功德,故如酥油燈的光明、暖熱及色相無別般,法界具有果功德義。

辛二、別說各自功德分二:一、因功德相應義;二、果功德相應義。

壬一、因功德相應義:

法身以及如來智,大悲之因蘊涵故,

如以具有器寶水,是故宣說如大海。

清淨法身之因的信解、獲得如來智之因、轉入大悲之因或界,彼等無餘蘊涵而住故,依次與巨器、寶、水三者相似,由此宣說法界如大海。

壬二、果功德相應義:

神通智慧及漏盡,於彼真如體無別,

猶如燈之明暖色,故與無垢界相似。

在自性無垢處的如來藏中,五神通、無漏智、真如無餘轉依的漏盡通,彼等無別而住,故如燈的光明、暖熱、色相彼等無別安住一般。

庚四、以補特伽羅分類之行義分二:一、以三者宣說分類之行義;二、彼等漸次清淨理。

辛一、以三者宣說分類之行義:

依于凡夫及聖人,佛陀真如分類行,

見真實者于眾生,宣說如此如來藏。

依於凡夫的真如、聖人的真如、圓滿正等覺的真如而作三種分類,現量見真如的一切種智佛陀于諸有緣所化眾生極明顯地宣說此自性清淨如來藏法界。

辛二、彼等漸次清淨理:

一切凡夫心顛倒,已見真實異於彼,

如來如實不顛倒,遠離一切諸戲論。

一切凡夫想、行、見解都是顛倒;現量見四諦法性真如的諸聖者與彼相反,即想、行、見解無倒見真實;如來如實無顛倒見一切法並斷盡二障與習氣故,無任何戲論。如是依所依三類補特伽羅的分類,也將能依法界真如分為三類。

庚五、分位差別唯名分析分二:一、于三分位安立異名;二、以三名攝六義之理。

辛一、於三分位安立異名:

不淨以及不淨淨,極為圓滿清淨者,

如是次第而宣說,凡夫菩薩與如來。

彼如來藏有以客塵障垢不淨、不淨淨以及極善清淨的三種分位,如是依次以三種異名宣說為凡夫、菩薩與如來。

辛二、以三名攝六義之理

于彼本體等諸義,以六所攝之法界,

彼者於三分位中,以三異名而宣說。

由以上廣說本體義及“等”字所攝的因義、果義、作業義、相應義、行義此六種義所攝的自性清淨法界者,於彼不淨、不淨淨、極善淨的三分位中,僅僅是以假立的凡夫、菩薩、如來三種異名分別宣說而已,實際在本體上沒有絲毫差別。

庚六、如空遍行義分二:一、無分別周遍一切;二、共相無差別理。

辛一、無分別周遍一切:

猶如具無分別性,虛空遍行於一切,

心之自性無垢界,如是遍行於一切。

猶如具有無分別且無質礙的虛空無差別遍行於有事的色法般,如是,心的自性光明本來無垢法界也如是無差別而遍行於凡聖一切分位。

辛二、共相無差別理:

共相法性能周遍,過失功德究竟位,

猶如虛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

自性清淨法界是一切諸法的共相或法性,故能平等周遍於具過失的凡夫位、具功德的菩薩位及功德究竟的如來位,猶如虛空能平等周遍於下品色相的土器、中品色相的銅器及上品色相的金器一般。

庚七、恒時不變義分二:一、宣說不變之分位;二、其義廣說。

辛一、宣說不變之分位:

具有過失客塵故,具有功德自性故,

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性無變易。

有人認為:彼法界先前有垢而後來具功德,故有變易。並非如此,因為先前有垢位的過失客塵也是能遠離且非自性,後來清淨位所現前的十力等諸功德也是自性無離具足,並非忽爾生起,所以如同先前安住輪回時是存在,後來涅槃時也如是恒時不變,不變者即是此法界的法性或自性。

辛二、其義廣說分三:一、不淨位不變;二、不淨淨位不變;三、極淨位不變。

壬一、不淨位不變分二:一、如空無變理;二、宣說彼等差別。

癸一、如空無變理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子一、略說:

猶如虛空遍一切,由體細故塵不染,

如是佛性遍眾生,一切煩惱亦不染。

譬如虛空雖能周遍一切色法,然由其體微細即非色法之粗故,以色法的無常等過失不染汙,如是周遍安住于一切眾生的心之自性光明如來藏自性本來清淨,以眾生的煩惱等過失何時也不染汙。

子二、廣說分五:一、有法顯現生滅理;二、法性無滅理;三、廣說實相;四、以客塵成立輪回理;五、自性無變理。

醜一、有法顯現生滅理:

猶如器界一切法,依於虛空而生滅,

如是有情之諸根,依無為界而生滅。

猶如器世間的一切法,最初依於無質礙的虛空生起,最終滅於虛空,而虛空無生滅,如是依於非因緣所作的大無為法的法界如來藏,內之有情諸根最初生起,最終滅盡,然而法界無有生滅。

醜二、法性無滅理

猶如虛空以諸火,往昔何時未曾燒,

如是佛性死病老,諸火亦複不能燒。

譬如一切有為法雖然以劫末、地獄、普通三火可燒盡,但無為法的虛空以彼等三火往昔何時也未曾燒過,如是諸有情以病等三火可燒毀,然此法界如來藏以死之劫末火、病之地獄火、老之普通火三者何時也不能燒毀。

醜三、廣說實相分三:一、比喻;二、意義;三、彼等對應。

寅一、比喻:

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則依於風而住,

風複依於虛空住,虛空不依地等住。

譬如器世界的形成與安住,即地輪依止水輪,水輪依止風輪,風輪複依虛空而安住,而虛空不須觀待因緣,故不須依止風輪、水蘊、地界等任何有為法的有事而極為安住。

寅二、意義:

如是一切蘊界處,住於業及煩惱中,

此等行業及煩惱,住於非理作意中,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于心之清淨中,

心之自性諸法者,不住彼等諸法中。

如是以有漏所攝的五蘊、十八界、十二生處的一切生雜染,依於能生彼等之因的業煩惱而住,業與煩惱恒時依于執無常為常等的非理作意分別心而住,非理作意者,是依於心的自性光明法界自性清淨而住,而心的自性光明勝義真如是無為法自性的緣故,何時也不依於一切非理作意、煩惱業及生雜染的客塵諸法而安住。

寅三、彼等對應:

知蘊處界猶如地,有情業惑猶如水,

非理作意猶如風,淨心如空無基住。

當知,如地輪依水成立,如是近取五蘊、十二生處、十八界依于業煩惱成立;如依水界能作成立地輪之緣,如是諸有情的有漏業煩惱是能成立諸蘊處界之緣;以非理作意引起業煩惱故,如依風界能作水輪的所依;猶如以空界能作一切的所依,然彼不住任何中,如是心的自性如來藏能作一切客塵的所依,然其自性無有任何依靠基且不住於任何法中。

醜四、以客塵成立輪回相:

非理作意分別者,住於心之自性中,

依於非理之作意,生起諸業及煩惱,

依于業及煩惱水,生起有漏蘊處界,

空中器界成壞般,如是有情生而滅。

猶如風輪住於虛空般,不相應諸法實相的執著——非理作意的分別心,彼以障礙的方式住於心的自性光明法界中;猶如依風能作水的所依,如是依諸非理作意,轉生輪回之因的諸有漏業及貪欲等煩惱發揮而增上;猶如以攪動水蘊成就大地,如是以業煩惱水生起有漏蘊處界痛苦所攝的生雜染。總之,如同在無為法的虛空界中以不同時位器世間前有新滅、前無新成,如是無漏法界中諸有情隨分別心及三雜染而轉,初生終滅。

醜五、自性無變理:

心之自性如虛空,無因以及無有緣,

無有和合及無生,無滅亦無安住相。

心的自性光明法界猶如無為法的虛空界不須觀待近取因及俱有緣,故也不須觀待彼等和合,因此最初無生、最終無滅、中間亦無住,故以有為法的三相何時也不遷變。

子三、攝義:

心之自性為光明,猶如虛空無轉變,

妄念所生諸貪等,客塵諸垢不能染。

猶如虛空不被雲煙轉變般,一切眾生心的自性光明如來藏以障垢淨與不淨何時亦無轉變,亦即,以非理作意所生的貪嗔癡等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的諸客塵障垢根本不能染汙法性,以自性本淨故。

癸二、宣說彼等差別分二:一、無變法性以生滅空;二、變異與三火相同。

子一、無變法性以生滅空:

依于業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

以死病老猛烈火,亦複不能焚燒彼。

以如水蘊的業惑等不能令前際無有的心之自性光明法界新生,以是無為法的自性故,如是彼法性不會被無量猛烈的死之劫末火、病之地獄火、老之普通火所焚燒或毀滅,以自性不會轉變為其他故。

子二、變異與三火相同:

劫末地獄普通火,三者依次而對應,

死病老之三種火,應知彼等相似法。

劫末能毀滅器世間之火、能燒壞諸地獄眾生之火、以普通薪柴所燃之火,此三者依次對應命遷變的死火、界遷變的病火、壽遷變的老火,應知彼等互為相似法。

壬二、不淨淨位不變分二:一、宣說以生等不變之真實義;二、認定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宣說以生等不變之真實義分二:一、不變現似變之理;二、其義廣說。

子一、不變現似變之理:

菩薩如實知佛性,解脫生老病死等,

離生等貧由證因,悲憫眾生示生死。

諸聖者菩薩已從五蘊新起的出生、相續滅盡的死亡、能生痛苦的疾病、相續變化的衰老中獲得解脫,由如實現量了知如來藏法界的自性或實相而安住故。彼菩薩既已了知,故能遠離以業惑所致的生等貧乏之苦,雖是清淨也是不變,然而以如實了知法界為因,具慧菩薩對於未能如是證悟的眾生發起欲拔一切痛苦的大悲而安住故,為了利他以願力等隨欲投生於輪回之中,並為斷除眾生的常執示現死亡,或有必要而示現病老等安住於輪回中,故在所化眾生前示現不清淨與變化相。

子二、其義廣說分二:一、以痛苦不能轉變;二、以大悲示現變異。

醜一、以痛苦不能轉變:

死病老之諸痛苦,聖者悉皆永滅盡,

依於煩惱業力生,彼者無彼故無生。

獲得意生身的諸聖者菩薩徹底斷盡不自在的死苦、病苦及老苦,因為通常是以彼等之因——非理作意、業、煩惱而轉生輪回,而彼菩薩無有彼等因故,無有以苦果轉變。

醜二、以大悲示現變異:

如實真實已見故,雖於生等已超離,

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現生死老病等。

諸聖者佛子如實現量見法界無生無變故,雖已超越而脫離不自在轉生輪回的諸種痛苦,然對未如是證悟的有情已成為大悲自性故,示現投生輪回並有死、病、老等眾多遷變的顯現,以此成熟有緣的所化眾生。

癸二、認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二、已入殊勝行之功德;三、獲不退轉之功德;四、成最後有之功德;五、成辦二利之差別。

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諸佛意子已證悟,不變法界真如性,

無明令盲諸眾生,見現生等誠稀有。

若得聖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顯現,

是故眾生之至親,善巧以及悲殊勝。

安住一地的諸佛子菩薩最初現量證悟以生等不轉變的心之法性界自性清淨後,自己雖從生老病死的真實痛苦中解脫,但以無明障瞎卻智慧眼的眾生見生及“等”字所攝的老病死的顯現,由此成熟諸所化,誠極稀有又極希奇!如是已超越凡夫不善法、現量見法性且獲得從生死中解脫的聖者菩薩,在未解脫生死的諸凡夫境界中,示現生等諸多遊戲且能成熟諸所化,因此,成為眾生殊勝至親之自性的諸菩薩以四攝法修持利他的善巧以及能引生彼者的大悲是極為殊勝的。

子二、已入殊勝行之功德:

彼者超越諸世間,依然安住於世間,

為利世間現世間,世間障垢無染汙。

猶如蓮花出於水,不為彼水所染汙,

如是佛子生世間,不為世間法所染。

安住二至七地的菩薩,雖以智慧力真實超越一切世間行為,然以大悲力不離世間,為了成熟世間有情於世間中示現生等,絲毫不被世間過失染汙而行持偉大的菩薩行,猶如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水的過失或障垢所染汙般,如是菩薩為利他雖生於世間然不為世間法——煩惱與過失等染汙。

子三、獲不退轉之功德:

行持利他之事業,智慧恒如火熾燃,

寂滅靜慮之等持,恒時入此定境中。

安住第八地的菩薩行持利他事業,自己的智慧恒時無有勤作,如乾薪自然起火般熾燃轉入。不僅如此,同時也能恒時相續不斷入於遠離戲論相的寂滅靜慮等持的定境中。

子四、成最後有之功德:

以宿善願推動力,及離一切分別故,

為令成熟諸有情,十地菩薩無勤作。

說法以及現色身,利行及與諸威儀,

何者以何如何調,此者如是皆通達。

如是普於虛空際,無邊有情恒時中,

具慧任運無障礙,真實廣行利生業。

安住第十地的菩薩以往昔十地之前善願力的推動,無勤行持利他事業,以及一切分別念以轉依方式遣除而遠離的緣故,最後有的十地菩薩為成熟諸有情不需勤作和加行。雖即如是,而語的事業相應眾生意樂宣說法要、身的事業相應信解示現種種色身、行持偉大利他菩薩行以及示現種種行住等威儀,應於何等所化、以何種方便、如何調伏的事業,此菩薩如是悉能通達。如是無勤作的事業普被於浩瀚虛空界的一切有情,恒時之中一切無礙任運自成,具有極大利益。具慧菩薩以此種方式為成熟諸有情而真實無倒地廣行利生事業。

子五、成辦二利之差別:

菩提薩埵後得時,事業相與諸善逝,

真實救度諸有情,於此世間視平等。

然如大地與微塵,亦如大海牛跡水,

彼等差別極懸殊,佛與菩薩亦如是。

安住第十地的菩薩後得位轉入廣行利眾的事業,斷證究竟的諸善逝從輪回大苦海中真實救度有情的事業,此二者于世間任運成就且相續不斷的緣故,視為平等,因為此菩薩已獲六神通、十自在等殊勝功德故。雖然利他這樣相同,但就自利的斷證功德而言,則如大地與微塵、大海與牛蹄跡水有天壤之別一般,正等覺佛陀的究竟功德與十地菩薩道的功德的差別也如是極為懸殊,彼亦,以諸菩薩無明習氣等諸微細障未斷除而善逝佛已斷除彼等並獲得法身功德四波羅蜜的緣故。

壬三、極淨位不變:一、略說不變易;二、其義廣說。

癸一、略說不變易:

不變性具無盡法,眾皈無後際究竟,

此常不二無分別,無滅法性非作故。

法界極清淨位如來法身,是無有舍此身成彼身的變易性的常住義,以無餘涅槃界時也具有無盡無量勝義功德故;也是一切眾生的無欺殊勝皈依義,以是盡輪回後際未究竟之間具有諸救度功德故;此無垢法界恒時是輪涅不二的寂滅義,以具足對彼等功過不分別的功德故;也是恒時不滅不變的法性義,以具有非由業惑所作的自性功德故。

癸二、其義廣說分三:一、遠離生等義;二、攝義並承上啟下;三、安立常等之根據。

子一、遠離生等義分二:一、分別宣說;二、廣說對應。

醜一、分別宣說:

清淨法界無有生,無死無病亦無老,

依次常故堅固故,寂滅故與不變故。

極為清淨且自性光明的藏法界最初無生,最終無死,中間以病無害、無遷變或衰老,其根據依次是常故、堅固故、寂滅故與不變故。

醜二、廣說對應:

佛性依於意生身,無生其性常恒故;

依於不可思議死,無死其性堅固故;

依於無明習氣病,無害其性寂滅故;

依於無漏之行業,無老其性不變故。

如來藏種性最初以意生身無生,以其自性是不變恒常故;最終以不可思議死不能令佛性死,以其自性是無欺堅固性故;中間以微細無明習氣病不能害,以其自性是已寂滅二取執著等故;並且以諸無漏業不能令彼衰老,以其自性不滅且不變故。如是以意生身等也無遷變,何況以凡夫粗大的生老病死呢?

子二、攝義並承上啟下:

當知以二複二句,亦複具有二二句,

依次無為法界中,具有常恒堅固等。

以無常等根據安立無生等,對於略說不變異處的“不變性具無盡法”等的廣說分別有“具足無盡功德故”等二句,“如同輪回無邊故”等二句,“無分別智自性故”等二句,以及“具無造作功德故”等二句,依次指明在非因緣所作的無為無漏法界如來藏中具有常恒義、堅固義及“等”字所攝的寂滅義與不變義,應當如經典而了知。

子三、安立常等之根據:

具有無盡功德故,如如不變常恒義;

如同輪回無邊故,皈依自性堅固義;

無分別智自性故,無二法性寂滅義;

具非造作功德故,自性不滅不變義。

現量現前的此法界自性法身,即使無餘涅槃法界時也具有無盡功德故,是何時也如如不變的常恒義;如輪回的無邊相續不斷攝受故,眾生皈依的自性,是堅固義;是不分別二邊的智慧自性故,是輪涅無二法性寂滅義;具有非因緣所作的無為功德故,是恒時不滅不變義。榮敦巴大師說,此頌不屬本論,是無著菩薩注釋中的偈頌。

 

庚八、功德無二義分二:一、以名略說;二、其義廣說。

辛一、以名略說:

法身如來及聖諦,涅槃如光不離日,

如是功德無二故,除佛之外無涅槃。

如來藏極清淨位,即是諸佛法身,如是彼者也是如來,也是聖諦,也是勝義的涅槃,故此四者僅是不同異名,如同光明與日輪無二,如是,與十力等諸勝義功德無二故,除如來外無有真實涅槃。

辛二、其義廣說分三:一、廣說異名;二、廣說意義;三、彼等以喻了知。

壬一、廣說異名分二:一、以四義說四名;二、名義對應而說。

癸一、以四義說四名:

總之無漏法界中,依於四種義差別,

當知四種相應名,稱為法身如來等。

總之,應知在無漏法界如來藏本體中,依於下文所說的“佛陀諸法不相離”等四種差別義,安立法身等四種異名。

癸二、名義對應而說:

佛陀諸法不相離,及彼佛性如是得,

不妄不欺之法性,本來自性寂滅性。

于此法界自性清淨,從具足佛陀十力等勝義功德法的無二的角度,稱為法身;從具足無始以來安住的佛性如是獲得或現前的角度,由乘如如之性而來,故名如來;從具足何時不妄、恒時不欺或無變的實相或法性,以及彼是聖者智慧所境的角度,稱為勝義諦;從本來自性清淨且寂滅一切客塵障垢的角度,稱為涅槃。

壬二、廣說意義分二:一、廣說無二義;二、廣說解脫義。

癸一、廣說無二義:

遍知一切現菩提,已斷障垢及習氣,

如來以及涅槃者,於勝義中無二性。

一切種智照見如所有盡所有的一切相而現證菩提,稱為如來;已斷除客塵二障及其習氣,稱為涅槃。故從證德究竟的角度安立為如來,從斷德究竟的角度安立為涅槃,僅僅是異名而已,在真實際中唯是同一如來藏,因此於聖者各別自證的行境無漏法界中無二無別。

癸二、廣說解脫義:

一切諸相無數量,無思無垢之功德,

無別體相即解脫,解脫彼者為如來。

廣大而一切種類無有欠少故,是一切相功德;無邊差別且無法衡量故,是無數量功德;甚深難測故,是不可思議功德;徹底清淨二障及習氣故,是無垢功德。現前無漏法界中具有無別體相的法身,稱為究竟解脫涅槃。於彼解脫,從現量圓滿證悟真如的角度,也是如來。

壬三、彼等以比喻了知分二:一、繪畫喻之義;二、日輪喻之義。

癸一、繪畫喻之義

譬如種種繪畫師,各自善巧各不同,

某師了知能繪分,此分余人不知曉,

此後于此由諸師,我之形貌當共繪,

具權國王于彼等,下諭布絹賜與彼,

從彼聽聞此事已,著手繪畫國王像,

繪畫王像畫師中,若有一人去他方,

由於彼人遠行去,缺少彼者一人故,

圓滿王像遂不成。此喻此處如是知,

所言彼等畫師者,佈施持戒忍辱等,

具有殊勝諸方便,空性即說圓身像。

其義之比喻如何?譬如國中有畫天等的種種畫師,對於首足等不同分各自僅擅長一分,一人所知能繪的部分,餘人都不知曉。其中一人去他方,則其應繪部分無法描繪,這是概略總說。某時,權勢自在的國王下諭:汝等畫師當于此布畫我圓滿身像,說完賜布給畫師,眾師受命於各自所知分著手描繪,畫師中有一人如畫首者前往他方,由於缺少所應繪的一分,故像一切支分不能圓滿。應知,此處是依《寶髻所問經》中的比喻而宣說的。以能圓滿畫一切支分的眾多畫師的喻義是無貪著的佈施、無障垢過失的持戒、何時也無動搖的忍辱以及“等”字所攝的於善法勇悍的精進、一緣安住的靜慮、測知諸法的智慧。如是具足諸殊勝方便者,即是方便無缺的空性究竟法身,宣說此法身如同所繪的圓滿王像。

總之,所有畫師中若缺一人,則不能圓滿王像,若全部具足,則得圓滿成就。如是,諸方便缺一也無法成就圓滿功德,相反由全部具足則能成就一切功德。與彼等無二的解脫涅槃是於究竟的一切果相同。

癸二、日輪喻之義分二:一、以四法與日輪相似;二、除佛外無究竟涅槃之理

子一、以四法與日輪相似:

般若以及智解脫,光明照耀及清淨,

無二是故如光明,光芒日輪無二般。

與四功德無二的般若、智、解脫三者依次是光明、照耀、清淨故,三者也無異故,與日輪的光明、照耀、清淨以及三者無二相似。

子二、除佛外無究竟涅槃之理

是故乃至未得佛,真實涅槃不可得,

如舍光明及光芒,日輪永時不可見。

從無始即安住的界——自性清淨的如來藏中,無二具有十力等一切勝義功德,若圓滿現前彼者方是究竟解脫,是故乃至未獲得具有無障照見一切所知法智慧的正等覺佛陀之間,尚未獲得從一切障礙中解脫的究竟涅槃,如同捨棄光明與照耀後無法見清淨日輪一般。

己四、攝義並啟下義:

如是已說如來藏,十種意義而安立,

今說煩惱所纏藏,當以九喻而了知。

如是以上廣述中,於無後際常恒法性勝者如來藏法界抉擇之理或安立,以本體至功德無二義之間的十種義已作明顯宣說。此處是宣說完畢的攝義。

于無始以來安住然而不相屬之自性的無量客塵障垢煩惱纏縛之中,安住無始以來安住並相屬之自性的清淨法性如來藏,以九種譬喻顯示,應當依照《佛說如來藏經》如是了知。這是承上啟下之義。

己五、依啟下義以喻宣說分二: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對應;二、障垢與如來藏二者各自相似對應。

庚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對應分三:一、如來藏周遍眾生之理;二、廣說其喻義;三、攝義並說無前際理。

辛一、如來藏周遍眾生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宣說喻義對應。

壬一、略說:

萎花中佛蜂中蜜,皮殼中果糞中金,

地中寶藏果中芽,破衣之中寶佛像,

貧賤醜女腹中王,焦泥模中妙寶像,

客塵煩惱所障覆,眾生如是佛性住。

猶如在萎敗蓮苞中安住相好莊嚴的佛身,如是在無量客塵煩惱所纏的眾生相續中安住法界自性清淨的如來藏。以下也應如是對應,即是:在群蜂圍繞中有美味圓滿的蜂蜜,在皮殼中有未失壞的稻等果實,在不淨糞堆中有不變異的圓形真金,在地層深處有無盡大寶藏,在果及皮殼中有漸次能生樹芽等的功能,在破垢衣包裹中有珍寶所成的佛像,在貧賤醜女腹中有人主轉輪王,在焦泥模中有以真金所鑄之像。如是,以客塵煩惱所纏縛的諸有情決定具有此佛性或法界自性清淨如來藏。

壬二、宣說喻義對應:

障垢猶如萎蓮花,蜜蜂皮殼及糞穢,

地蘊果皮破壞衣,苦逼醜女黑泥模。

無垢佛性如佛身,蜂蜜果實及黃金,

寶藏胚芽寶佛像,四洲聖王妙寶像。

于自性清淨成為能障的諸客塵煩惱障垢,猶如蓮花、蜜蜂、皮殼、糞穢、地蘊、果皮、破壞衣、無怙等痛苦逼迫的醜女、焦黑泥模。所障的本來清淨無垢如來藏,猶如佛身、蜂蜜、果實、黃金、寶藏、郁多羅等樹、珍寶佛像、四洲之主轉輪王、妙寶像。

辛二、廣說其喻義分九:一、萎花中佛之喻義對應;二、群蜂中蜜之喻義對應;三、殼中果實之喻義對應;四、糞中金之喻義對應;五、地下寶藏之喻義對應;六、果皮中胚芽之喻義對應;七、破衣中寶佛像之喻義對應;八、貧賤醜女腹中懷輪王之喻義對應;九、焦泥模中妙寶像之喻義對應。

壬一、萎花中佛之喻義對應分三:一、萎花中佛身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萎花中佛身之喻:

譬如萎敗蓮花中,安住相好莊嚴佛,

具淨天眼人見已,去除花葉顯佛身。

譬如在萎敗的蓮花中安住相好莊嚴、千光赫奕的佛陀,具清淨天眼者見後欲令他人瞻仰,去除萎花敗葉,令佛身朗然全顯。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如是善逝佛眼見,阿鼻亦遍如來藏,

無礙大悲于輪回,常住令眾解脫障。

此義與比喻相同,即善逝以無礙佛眼現量見自法——自性清淨的法性如來藏能周遍自他,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大慈大悲的諸佛為了開顯眾生的如來藏,盡輪回後際常住三有輪回救拔眾生,令彼等從障礙中逐漸解脫。

癸三、喻義對應:

猶如萎敗蓮花中,安住善逝佛陀身,

無垢天眼見此已,去除凋殘敗壞葉。

如是眾生貪嗔等,煩惱纏中住佛性,

大悲能仁見此已,善作摧毀障垢業。

猶如具有無垢天眼者見到未開敷的萎敗蓮花中有妙相莊嚴的佛身後,為了開顯佛身而去除能障的殘花敗葉。如是,佛眼現見具有貪嗔等無量客塵垢染的一切眾生相續中安住著法界如來藏,為令如來藏顯露,具有無量大悲的能仁憐憫未如是證悟的眾生,猶如去除能障花葉般,善作摧毀一切有情的客塵障垢煩惱的事業。

壬二、群蜂中蜜之喻義分三:一、群蜂中蜜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群蜂中蜜之喻:

譬如上妙美味蜜,為諸群蜂所圍繞,

須者見已設方便,驅散群蜂而取蜜。

譬如上妙圓滿美味的蜂蜜被群蜂密密匝匝地圍繞守護著,須求美味的智者見到愛命群蜂圍繞之中的美蜜後,以煙熏等種種善巧方便驅散群蜂后取得美蜜。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大仙一切智眼見,猶如蜂蜜之佛性,

彼之障垢如蜜蜂,善作徹底斷除業。

如是大仙正等覺佛陀以現量見一切所知相的智慧眼,見到如美蜜般的各別自證智的佛性以及佛性障垢如蜂般的煩惱及種子後,宣說徹底斷除彼等的妙道而善作現前法身的事業。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蜜為百千萬,蜜蜂障覆須求人,

驅散彼等諸群蜂,隨意而作蜂蜜事。

如是眾生所具有,無漏智慧如蜂蜜,

善巧摧毀如蜂惑,智者佛陀如丈夫。

譬如百千萬億那由他數毒蜂遮障了上妙圓滿美味的蜂蜜,須求美蜜的具慧丈夫見蜜後,驅散群蜂隨意食用或配藥等。如是一切眾生具有如美蜜般的無漏各別自證智如來藏,為摧毀如蜂障垢客塵煩惱而令法界現前的通達善巧方便的智者如來,則如同取蜜丈夫。

壬三、殼中果實之喻義分三:一、殼中果實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殼中果實之喻:

譬如具殼之果實,眾人不能得受用,

凡欲食用果實者,去除皮殼取果實。

譬如外有皮殼的稻等果實被皮殼包裹,乃至未脫殼之間,不成為眾人受用的美食,而若脫皮殼則成為美食等,因此,凡是想尋求飲食等的人們定會從皮殼中取出果實。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如是眾生所具有,佛性為諸惑垢雜,

乃至未脫煩惱垢,三有不能作佛事。

如是一切眾生所具有的正等覺佛性自性清淨如來藏被煩惱障垢所雜染,乃至未從混雜的煩惱障垢客塵中脫離之間,善逝佛陀的諸多不可思議事業不能在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顯示而作,一旦遠離障垢,則會放射佛陀事業的光芒。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稻穀麥等糧,果未脫殼具芒者,

倘若果實未善治,眾人不能享美味。

如是眾具法自在,未離煩惱之佛身,

於為煩惱所逼眾,不能賜予法喜味。

譬如稻麥等果實未脫離各自皮殼的具芒者,若未善作從殼中取出果實的彼等之事時,眾人不能享用美食等。如是,眾生所具有的一切法自在之如來藏未從皮殼般的煩惱纏中解脫的佛身,對於如饑餓般被煩惱所逼迫的眾生,不能成為賜予法喜及安樂味的自性。若斷煩惱,則當演說廣大法門。

壬四、糞中金之喻義分三:一、糞中金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糞中金之喻:

譬如有人行路時,黃金遺失糞穢中,

具有不壞之黃金,于彼安住百千年。

具淨天眼見金已,以語告示餘人言,

此中現有真金在,汝當還淨起金用。

譬如有一攜帶寶中圓形巨金之人,走在人流不息的路上,由忘失正念等,黃金失落在糞穢充滿的坑中,以腐爛糞穢不能蝕壞的真金如前一樣,于彼處安住了百千年。具有清淨天眼者看見彼處有黃金後,以饒益心出語告訴其他人:此處有超凡殊勝珍寶,你們撈出洗淨後,應當讓它發揮本有的作用,造佛像或打制飾品等。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如是能仁分明見,陷溺煩惱糞穢中,

眾生功德欲令淨,于諸眾生澍法雨。

如是能仁佛陀也現見遍行于眾生的功德法界真如如真金陷溺在糞穢般的煩惱之中,欲清淨如糞穢般的煩惱,故對一切所化眾生宣說如妙雨般的聖法。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腐爛糞穢中,墜入黃金天眼見,

為令清淨勝美金,認真顯示於他人。

如是佛陀已明見,煩惱不淨大糞中,

墮入有情圓覺寶,令淨於眾說聖法。

譬如不淨糞穢中墜入的黃金,後有天人發現,為清淨黃金上的一切糞穢,將勝美黃金認真為人顯示。如是,正等覺佛陀發現在如極多不淨糞般的煩惱中墜入的如珍寶黃金般的諸有情的圓滿正覺藏真如後,為了清淨佛性上的煩惱客塵障垢,對所化諸有情,相應各自的機緣宣說聖法。

壬五、地下寶藏之喻義分三:一、地下寶藏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地下寶藏之喻:

譬如貧家地層下,具有無盡珍寶藏,

主人于此無所知,寶藏不言我在此。

譬如為饑餓貧乏所逼迫的窮人家的地下深處,已有隨欲可得的無盡寶藏,儘管如此,主人卻對地下寶藏一無所知,寶藏也不對主人說“我在地下此處,你可取出隨意受用”,因此在具寶的同時枉受貧乏之苦。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如是意中珍寶藏,不增不減淨法性,

由未證故諸眾生,恒時備受貧乏苦。

如是,在一切眾生心中自然安住如寶藏般的“由清淨無垢的自性故,在自性住種性勝義功德中無有新增也無有先有後減的過失”的法性,然而如來藏被客塵煩惱所纏故,未證悟自具之自性的諸眾生恒時相續不斷感受無漏功德財寶貧乏的三有痛苦。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貧家地層下,已有寶藏對主人,

寶藏不言我在此,主人不知有寶藏。

如是意家法藏住,一切眾生如窮人,

為令彼等獲此故,大仙真實降世間。

譬如貧家地下已有無盡大寶藏,寶藏不會對窮主人訴說我在此處,主人也不知自家地下有此寶藏,故未解脫貧乏的痛苦。如是,在眾生意家雖安住具有無量無漏功德的法界藏,但未如是了知的一切眾生卻如有寶藏而不得的窮人一般;如同善巧丈夫傳授開掘寶藏的方便般,為令一切所化有情從客塵障垢的地下開出法界藏並現量現前具有二種清淨的法身,大仙正等覺佛陀真實降臨于無量世間宣說聖法。

壬六、果皮中胚芽之喻義分三:一、果皮中胚芽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果皮中胚芽之喻:

譬如郁多羅等樹,果中種芽未朽壞,

種于地中灌水等,漸次生長成大樹。

譬如菴摩羅、郁多羅等樹果中具有能生大樹功能的種子,如遇助緣則生苗芽,因為沒有朽壞的障礙,種植在沃土之中,如果及時澆水、施肥等,就可以漸次長成圓滿大樹王。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一切有情無明等,果皮中纏法界善,

如是若依彼彼善,漸次成為能仁王。

如是,一切眾生如果皮般的無明等煩惱客塵中有法界或佛性如來藏的無漏善法,亦如具緣漸次長成大樹,如是依于福智二資彼彼善根,漸次經歷地道而成為能仁王正等覺佛陀。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依水日風土,時間虛空之眾緣,

郁多羅及菴摩羅,果皮之內生長樹。

有情煩惱果皮內,具有正覺之胚芽,

如是彼彼善緣力,見法次第漸增長。

譬如若依潮濕的水、能成熟的日光、不腐壞的風、能住持的地、春天等的暖和時節、無礙的虛空等眾緣,則從郁多羅及菴摩羅的果皮內漸次出生大樹。在有情如果皮般的客塵煩惱內具有的如胚芽般的圓滿正等覺,也從積聚助緣中產生,如是依于成為解脫因的二資糧的彼彼善緣力,則現量見法界逐漸增長後獲得正等覺之果。

壬七、破壞衣中寶佛像之喻義分三:一、破壞衣中寶佛像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破壞衣中寶佛像之喻:

譬如寶成之佛像,臭穢破衣所纏裹,

天人見彼在道中,為除穢衣此示他。

譬如以種種珍寶所製成的殊勝勝者如來佛像纏裹在臭穢破衣之中,此像放在十字路口,眾人未見,某時天人以天眼見後,為了去除能障的臭穢破衣而將道中安住的佛像之事如實對人宣說並作指示。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佛陀無礙眼現見,諸惑纏裹如來藏,

下至旁生亦具有,為令解脫示方便。

如是,諸佛如來以無礙見一切法的智慧眼,見到被貪等種種客塵煩惱所纏裹的如來藏下至蛆等旁生也具有,如從破衣中取出佛像般,佛陀為令法界如來藏從客塵中解脫而指示修道的方便——無量聖法。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珍寶之佛像,臭穢破衣所纏裹,

置於路中天眼見,為令解脫示他人。

如是煩惱破衣纏,佛性安住輪回道,

佛見旁生亦具有,為令解脫說妙法。

譬如珍寶自性的佛像被臭穢破衣所纏裹,放於十字路口,具天眼的天人見後,為令佛像從能障的障垢中解脫而將此像指示於人。如是,被如破衣般的煩惱纏裹而安住於輪回道中的佛性如來藏,諸如來見到下至旁生等下劣者也具有,為令佛性從障礙中解脫,正等覺佛陀相應所化眾生的機緣宣說聖法。

壬八、貧賤醜女腹中懷輪王之喻義分三:一、貧賤醜女腹中懷輪王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貧賤醜女腹中懷輪王之喻:

譬如醜陋無怙女,住於無有依怙處,

胎藏住持吉祥王,自腹有王不覺知。

譬如無依無怙的醜陋女人住在無有依怙之處如客棧、十字路口等,彼胎藏能住持具有吉祥轉輪王相的胎兒,但以胎藏障蔽的緣故,能住持的醜婦腹中懷有人主而不自知,故枉受被人歧視等的痛苦。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轉生三有無怙家,不淨眾生如孕婦,

具有怙主無垢界,如彼腹中轉輪王。

如是,轉生在具有種種痛苦的三有中,就象住在無依無怙的寒舍,客塵煩惱的不淨眾生雖有怙主而不覺知故,就象胎藏中有人王的孕婦;如同彼孕婦懷有人王的緣故將會有怙主,如是彼有情有法性故,自性清淨無垢的法界如來藏現量現前時,成為具有從怖畏中救護的殊勝怙主者,故如孕婦腹中懷有轉輪王。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身著破垢衣,醜女胎中輪王住,

然於無怙寒舍中,感受猛厲之痛苦。

如是心住佛性怙,無怙具心諸有情,

由於煩惱心不靜,是故安住痛苦處。

譬如身著破垢衣的醜女腹中雖有轉輪王安住然未如是了知的緣故,在無依無怙的寒舍中枉受被人歧視的猛厲痛苦。如是,自心之中雖有自性光明怙主佛安住,然未如是證悟的緣故,無依無怙的具心諸有情以客塵諸煩惱力自心不得寂靜故造作有漏業,以此因安住在感受怖畏的痛苦輪回之中。

壬九、泥模中金像之喻義分三:一、泥模中金像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三、喻義對應。

癸一、泥模中金像之喻:

譬如模中融金鑄,寶像外有焦泥模,

見已知者為清淨,內金除去外泥障。

譬如泥模中以融金所鑄成的鑄像,量與相都已圓滿成就,以自體是障垢寂滅故,雖是清淨,但外面被焦泥覆障,有具慧智者見彼之後,為了淨除內金上的障垢及除去外部焦泥等障而作種種方便。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佛見自性常明淨,以及障垢亦客塵,

眾生猶如金泥模,令淨諸垢成菩提。

如是,佛見本來自性清淨光明如來藏以及貪等諸能障煩惱也是可斷盡的客塵後,包裹珍寶黃金所作像的泥模般的諸有情見法界的客塵障礙能被淨除的方便,即是宣說聖法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果。

癸三、喻義對應:

譬如無垢金鑄成,象馬等像藏模中,

彼無垢故寂滅性,鑄師知已除泥模。

如是遍知佛陀見,猶如純金寂滅意,

以說妙法巧方便,善破模障令清淨。

譬如以自性無垢清淨具有光澤的純金熔化而鑄成的象馬等像藏於泥模之中,彼鑄像自性無垢故寂滅,鑄師了知彼寶像自性之後,即依次以輕敲等除障的方便除去能障的外部泥模等能障。如是,遍知佛陀的智慧見到如純金所成的鑄像般煩惱本來寂滅之意——法性如來藏周遍一切有情,爾後施行除障的方便——以相應各自機緣宣說妙法如輕敲外模般善破現前佛性的障礙。

辛三、總攝而說無前際之理:

萎敗蓮花與蜜蜂,皮殼糞穢及土地,

果皮破壞垢穢衣,女人胎藏及泥模,

佛身蜂蜜與果實,純金寶藏及大樹,

佛像以及轉輪王,純金所鑄寶像般。

宣說眾生無始來,具有煩惱客塵垢,

無垢自性清淨心,無始不離而安住。

所謂萎敗蓮花、愛命蜜蜂、果實皮殼、不淨糞、土地、樹果之皮、破壞垢衣、女人胎藏、泥模是能表示障垢的比喻,相好莊嚴佛身、具足美味蜂蜜、稻芽等果實、無變純金、無盡大寶藏、大果樹、珍寶製成的莊嚴佛像、轉輪王、純金鑄成的寶像則是能表示如來藏的比喻。以彼等比喻所顯示的意義即是宣說:有情界之真如的能障諸煩惱纏與心的自性不相屬,故是客塵,然而彼也是無始以來即與法界並存,何處有彼等,彼處即有心的自性如來藏本來無垢俱生智慧,且從無始而安住。

庚二、宣說各自相似對應分二:一、顯示障垢之差別;二、顯示自性法界。

辛一、顯示障垢之差別分四:一、能障障垢之分類;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三、廣說各自之喻義對應;四、再攝總義。

壬一、能障障垢之分類:

貪欲嗔恚癡隨眠,猛厲現行及習氣,

見道修道不淨地,清淨地之所斷障。

如是九種障垢相,依於萎蓮等顯示,

以隨煩惱所纏覆,差別之相無有數。

貪等九種障垢者,概要略說如次第,

萎敗蓮花等九喻,依彼真實而宣說。

自性清淨法界的能障諸客塵障垢,若歸納,種類有九種。彼亦,世間離欲者相續中具有的、能作不動業之緣、能成就色界無色界果報、以出世間智慧所摧毀者,即是貪欲隨眠、嗔恚隨眠及無明愚癡隨眠,彼等惡取處或三種種子各算一類;未離貪欲等的相續中具有的、能作福業與非福業之緣、僅能成就欲界果報、以修不淨觀等智慧所摧毀者,即是貪嗔癡的粗大現行,此等三毒現行算一類;諸阿羅漢相續中具有的、能作無漏業之緣、能成就意生身果報、以大菩提智慧所摧毀者,即是以無明習氣地所攝的障礙;諸凡夫學人相續中共有的、以最初出世間現量見法性的智慧所摧毀者,即是見道所斷;聖者學道相續中具有的、以已現量見法性的修道智所摧毀者,即是修道所斷;不究竟菩薩相續中具有的從初地至七地之間的違品、以三清淨地修道智慧所摧毀者,即是依止不淨地的所斷;究竟菩薩相續中具有的三清淨地的違品、以金剛喻定所摧毀者,即是依止三清淨地的所斷。如是從粗略易知的角度所說的貪心等九種障垢依次以萎蓮、蜜蜂等九喻顯示。于如來藏,如果以能障的隨煩惱自體劃分,則有八萬四千及成無量無邊等,如同如來智慧無量無邊一般。

壬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

以彼等垢令凡夫,羅漢學人及具慧,

如其次第四一二,複二成為不清淨。

出有壞雲:“一切眾生悉具如來藏。”於彼能障的九種客塵障垢所障的有情種類為:一切凡夫、聲聞阿羅漢、緣覺阿羅漢、見修道菩薩、共同安住學道者、不共諸具慧菩薩。此義歸納,依如是次第,以萎蓮、蜜蜂、果皮、不淨糞等九喻宣說能障,以佛身、蜂蜜、果實、黃金等真實宣說法界,諸凡夫、諸阿羅漢、學人、具慧依次是四種不淨。彼亦,依次以前四種障礙中的三毒隨眠令上界凡夫不淨,以彼等粗大現行令欲界凡夫不淨,以無明習氣地一者令阿羅漢不淨,如是以諸見道所斷、修道所斷二者分別令凡夫學人及聖者學人二者不淨,以依止不淨七地的障垢及依止三清淨地的障垢二者分別令不究竟及究竟菩薩不淨。彼彼補特伽羅主要具足彼彼所斷障礙的緣故,對現前究竟法界作障礙。

壬三、廣說各自之喻義對應:

譬如淤泥水蓮花,初敷榮時人歡喜,

後萎悴時人不喜,歡喜貪欲亦如是。

譬如水蓮花最初從淤泥中敷榮綻放時,見者當即心歡喜,後來不須多久而萎悴時即不歡喜,如是,貪欲隨眠依非理作意生起貪欲時人皆歡喜,待其滅盡時則不歡喜,故也如見水蓮的歡喜般,因此貪欲隨眠猶如蓮花。

譬如愛蜜之蜜蜂,極其擾亂刺蜇擊,

如是由生嗔恚故,內心產生諸苦惱。

譬如愛蜜的蜜蜂遇人取蜜時,其心被嗔恚極度擾亂,則以銳刺蜇擊而生痛苦,如是,由嗔恚隨眠增上生起嗔恚現行的緣故,自他內心也產生痛苦憂惱,因此嗔恚隨眠猶如蜜蜂。

譬如稻等內果實,外為皮殼所包裹,

如是現見如來藏,癡心蛋殼所覆蔽。

譬如稻等果實外面被皮殼包裹而不能現見,如是,以如蛋殼般的無明癡心隨眠對如理現見如來藏法界自性光明義作障礙而不得現見,因此愚癡隨眠猶如皮殼。

譬如糞穢不合意,如是具貪諸有情,

依止五欲之因故,猛厲現行如糞穢。

譬如不淨糞穢是與悅意相違的怖畏處,如是,貪著欲界的諸有情依止五欲等諸多惡行的因是猛厲三毒現行的緣故,彼如不淨糞聚般是生起憂惱與厭惡心之處,因此三毒現行猶如不淨糞。

譬如財富由覆障,不知不得珍寶藏,

如是眾生自然智,無明習氣地所覆。

譬如無盡大寶藏財富被地蘊所障而隱藏時,諸窮人不知有財而不得受用珍寶藏,如是,于功德聖財貧乏的諸有情,無盡功德的自然智慧被無明習氣地覆障而不得現見,因此無明習氣地所攝的煩惱猶如地蘊。

譬如芽等漸生故,種子皮殼即破裂,

如是由見真實性,斷除見道諸所斷。

譬如由樹的芽、莖、枝等漸次生起故,諸種子皮殼逐漸破裂,如是,由漸次見法界勝義真如的智慧能斷除諸見道所斷煩惱故,諸見道所斷將漸次斷除,猶如果皮。

由與聖道相連屬,摧毀壞聚見核心,

修道智慧諸所斷,宣說猶如破壞衣。

依靠與聖道現量見四諦法性相連屬而摧毀執五蘊為我及我所的壞聚見等所斷核心或主要者見道所斷,諸阿羅漢相續中所具以現量見法性後的修道智所斷的諸障礙是斷除粗大後的殘餘者,宣說如破壞垢衣,因此諸修道所斷如破壞衣。

依于七地諸障垢,猶如胎藏之障垢,

如同遠離于胎藏,無分別智成熟般。

依于七地的諸障垢對所見障礙並有勤作故,如胎藏諸垢穢,於如離胎藏般從彼等障垢中脫離的八地等,以無勤作並任運現前無分別智故,如轉輪王於胎中成熟即降生,因此一至七地的諸障垢猶如胎藏。

隨逐三地諸障垢,當知猶如泥土染,

巨大智慧之自性,金剛喻定所摧毀。

隨逐三清淨地的諸微細障垢無勤即能斷除的緣故,當知猶如金像上所染著的薄土,彼亦,被諸大菩薩金剛喻定的對治所摧毀,故說隨逐三清淨地的障垢猶如泥土。

壬四、再攝總義:

如是貪等九種垢,如同萎敗蓮花等。

以上相似之法廣作對應,如是貪嗔等能障法界的九種客塵障垢依次與蓮花、蜜蜂等九喻相似。

辛二、顯示自性法界分三:一、略說九喻顯示三法;二、顯示分別喻義;三、廣說分別喻義。

壬一、略說九喻顯示三法:

由三自性歸攝故,種性如同佛身等。

由下文所說三自性所攝的緣故,種性如來藏與佛身、蜂蜜等能表九喻相似。

壬二、顯示分別喻義:

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種性者,

其中由三及一種,五種比喻當了知。

何為三自性?此如來藏的自性是自然智慧法身及不轉變的真如義,也是成佛的種性,共有三種。彼等以九喻如何表示?應知三自性依次以佛身、蜂蜜、果實三喻表示法界具有法身自性,以真金一喻表示真如自性,以寶藏、果樹、寶佛像、轉輪王、金像五喻表示彼是成就三身的種性自性。

壬三、廣說分別喻義分三:一、法身之喻義;二、真如之喻義;三、種性之喻義。

癸一、法身之喻義分二:一、顯示法身之分類;二、彼等與比喻對應。

子一、顯示法身之分類:

當知法身有二種,法界最極清淨體,

以及依彼之等流,所說深及種種法。

當知法身以真假分為兩種:法界如來藏最極清淨自性光明諸佛各別自證智的所緣境,稱為真證法身;證悟或獲得彼者的等流因,是由所化緣分如實現在識前的諸教法,稱為假教法身。當知彼等是以所詮與能詮或果與因而劃分的。假教法身又分兩種,即是依真勝義諦從菩薩藏展開宣說的甚深法藏,相應種種有情的意樂依世俗諦從因緣經等十二部經展開宣說的廣大種種法。

子二、彼等與比喻對應:

當知由超世間故,世間此喻不可見,

不可見故佛自身,宣說與彼界相同。

所說微細甚深法,猶如蜂蜜一味性,

所說種種廣大法,猶如種種殼中實。

應知,由所證自性清淨法身真實超越一切世間法故,在世間絲毫不見有能表示法身的比喻,因此宣說萎蓮中安住的自生佛身與法界自性清淨如來藏二者僅有一分相同。證悟彼者的等流者,具有微細難測之功德故,是微細甚深,顯示勝義之相即是所說一切諸法真如一味的緣故,比喻如同一切蜂蜜甘甜一味,所說廣大十二部經等種種方便之相即是為了證悟如來藏與次第引導的種種意相應的緣故,比喻如同種種皮殼中安住所受用的不同果實。

癸二、真如之喻義:

由於自性無變異,以及勝善及清淨,

是故宣說此真如,與彼真金性相同。

如《般若經》雲:“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恒常安住。”所謂心的自性看似與煩惱痛苦相連,然而清淨光明實無遷變,由此稱為真如。因為如真金的不變,在一切分位彼自性毫無遷變;如黃金的莊嚴,彼自性本善而殊勝;如黃金唯以垢穢而淨,法界真如自性清淨,所以宣說真如與真金之性相同。

癸三、種性之喻義分三:一、以喻顯示二種性;二、由此獲得三身之理;三、彼等與比喻對應。

子一、以喻顯示二種性:

猶如地藏及果樹,當知佛性有二種,

無始自性住種性,真實納受勝種性。

如同不須新作、自性安住地下、具有無盡受用的寶藏,以及依勤作在園中漸次生起的果樹,當知能生三身的佛種性也有兩種,即無始以來自性安住的法界清淨自性住種性,以及緣彼(自性住種性)依靠聽聞等勤作重新真實納受的善根,成為順解脫分故而殊勝,彼是增上種性。

子二、由此獲得三身之理:

承許依此二種性,獲得如來三種身,

依于初者得初身,依於後者得後二。

承許依此二種性之因獲得正等覺如來三身之果。彼亦,初者自性住種性以智慧資糧究竟而遠離一切客塵障垢獲得初者具有二種清淨的法性自性身,依於後者增上種性究竟福德資糧,獲得後二者相應遠近眾生顯現的報化身。

子三、彼等與比喻對應:

當知莊嚴自性身,猶如珍寶之佛像,

自性本來非所作,攝集功德寶藏故,

具大法王國政故,報身猶如轉輪王,

唯是影像自性故,化身猶如黃金像。

當知,勝義自性身本來清淨光明並具功德莊嚴,猶如珍寶所成的佛像,以自性本來安住、非是以勤作新生的所作法故,及十力等功德如無盡寶藏故。具有大乘深廣法圓滿的王政故,對清淨聖者顯現的受用大乘的報身猶如自在受用七寶、四洲的轉輪王。依靠現前勝義身的功能在所化眾生前顯現的種種影像,唯是顯現之自性故,在共同所化前顯現的化身猶如黃金鑄像。

己六、所說義以信心了知:

自生諸佛之勝義,唯是依信所證悟,

猶如日輪光晃耀,無眼目者亦不見。

本來任運自成非依他緣新生的無為法自生諸佛的法性勝義如來藏,是諸凡夫、聲聞、緣覺、初發心菩薩唯一依于了義經和解釋其密意的論典以信心信解的所證,因為不具見甚深真如的眼目不能如實現量證悟的緣故,猶如光明晃耀的大日輪無眼盲人也不能現見一般。

己七、認定所證空性:

此無任何所遮遣,亦無纖毫所安立,

真實正觀真實性,真實見已即解脫。

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

無有分離之體性,藏以無上法不空。

遠離二邊的空性自相如何呢?自性清淨如來藏之種性勝義諦真如,於此,絲毫無有所遣的前際有的雜染過失,以本來遠離一切客塵障垢是其自性故;如是,也絲毫無有重新所立的前際無的清淨功德,以十力等諸勝義功德本來任運自成無分離的法性是其自性故。如是遠離所境二邊的真實義法界真如,以能境了知勝義的智慧真實現量見且入定觀修串習究竟,以及以如實現量見真實法性的智慧漸次生起後,從所斷客塵障垢中獲得解脫。彼亦,見道位從見道所斷障垢中獲得解脫,修道位從修道所斷障垢中獲得解脫,究竟道位從一切二障及習氣中獲得解脫。

因此,於法性具有別別可分離的體相且能遣除的客塵障垢諸世俗有為法,如來藏以彼等空故,是遠離有邊;於法性具有不可別別分離的體相且不能遣除的自性勝義無上如來法,如來藏以彼等不空故,也是遠離無邊;互相相違故,也解脫有無二俱邊,以此也解脫遮破彼二者的非二邊,故是解脫二邊或四邊的空性,唯此是無顛倒之理。

己八、以彼等宣說之必要分二:一、以問答略說;二、其義廣說。

庚一、以問答略說分二:一、提問;二、答復。

辛一、提問:

處處經說諸法空,如雲如夢如幻相,

此中如來雲何說,眾生皆具如來藏?

猶如不堅且無自性的雲、雖有感受然無自性的夢以及雖有種種顯現然無自性的幻相,如是,在二轉無相法輪的廣中等般若經中,處處廣說從色法乃至一切種智之間的一切所知法雖現一切相而空無自性,然而,在此第三轉法輪勝義決定《如來藏經》等諸多佛經中,正等覺諸佛如來的諦實語為何宣說一切眾生的相續中本來具足如來藏法界自性清淨光明任運自成法?前面說無、此處說有豈不相違?

辛二、答復:

心怯輕慢劣眾生,執著虛妄謗正法,

增上我執五過失,為具過者斷彼說。

無有此二者相違的過失,因為先前說無是為破實執,故說無客塵障垢,此處說有是為了五種殊勝必要,故說有法界如來藏。彼亦,若不宣說有如來藏,諸有情由於不知自具勝義如來,故想如我如何能修菩提,由此心生怯弱而導致不能勇悍入道的過失;由於不知他眾也具勝義如來,故視彼等有情為下劣而心生輕慢不敬的過失;由不知自他平等具有勝義如來,故有將無自性非真實虛妄諸客塵障垢執著為有而增益的過失,以及本有與諸真實功德無別周遍一切的法界反執為無有而譭謗的過失;由不知自他自性在法界中平等,故自身執著增上我慢的過失。何者具有此等強力五過,為了使他斷除此等,並為生起希求無上菩提之勇悍、于一切眾生之恭敬、證悟客塵本無之般若、證悟有自性之智、了知自他平等之大慈,宣說一切有情周遍具有如來藏法性真如。

庚二、其義廣說分二:一、二轉法輪宣說空性之密意;二、此無上續典中宣說法界如來藏之功德。

辛一、二轉法輪宣說空性之密意:

究竟清淨真實際,以諸有為法而空,

煩惱行業果報義,說為猶如浮雲等,

一切煩惱猶如雲,行業猶如夢受用,

煩惱行業之果報,五蘊猶如幻變化。

如是有如來藏若是了義,則於《般若經》等中宣說“一切諸法空性雖現而無自性,如夢如雲如幻化”的密意如何呢?此無顛倒所證真實際勝義法界無為法,以世俗有為法客塵障垢生滅住的一切顯現空,於此密意宣說無自性。此等空的諸客塵障垢有為法是何者呢?即是貪等煩惱雜染、不善等業雜染以及彼等異熟蘊等生雜染。宣說此三者依次如浮雲等的相似,其中煩惱者,周遍障礙如虛空般的有情自性且是客塵的緣故,猶如浮雲;由彼引生的有漏業者,是由顛倒心所生且是迷亂之境的緣故,猶如夢境的受用;煩惱與有漏業的異熟果——五蘊等義者,是觀待因緣才顯現種種,然而以理善察則無實有的緣故,猶如幻相與變化等。

辛二、此無上續典中宣說法界如來藏之功德分三:一、為除過失而說法界如來藏;二、過失如何產生之理;三、由遣除過失速得功德之理。

壬一、為除過失而說法界如來藏:

先前如是安立已,複于無上續此中,

為令斷除五過失,宣說具有如來藏。

於此法界實相,為了依次引導諸所化而在最初轉了四諦法輪,但有人執著色等實有存在,為了破除此執,在先前二轉無相法輪中宣說一切諸法空性以及雖現而無自性如雲如夢如幻化,如是著重安立無自性之後,僅以此點即能不舍精進。又複宣說殊勝甚深的緣故,在無上或三轉法輪轉決定勝義法輪的後者顯示法界相續不斷故如密續般宣說究竟義的“此處”,為了遣除自心怯弱想、鄙視他眾、執著障垢自性是有、執著法界為無、增上我執這五種過失,且能獲得歡喜勇悍等諸功德,以眾多比喻根據等極明顯地宣說一切眾生皆具種性自性清淨如來藏。

壬二、過失如何產生之理:

如是未聞此善法,而以輕視自身過,

心中生起怯弱者,菩提心者不生起。

何者已生菩提心,由此故生我慢心,

眾生未生菩提心,於彼生起下劣想。

如是於此思惟者,真實智慧不生起,

是故執著虛妄法,及不能知真實義。

由於改造客塵故,眾生過失非實有,

真實此過無有我,功德自性為清淨。

執著虛妄之過失,誹謗真實功德者,

具慧自身與眾生,不得現見平等慈。

如是,若未宣說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則不得聽聞,由未聞此,則想我自身如何能得菩提,由輕視自身的過失導致心生怯弱者不能生起欲現量現前自性勝義如來的殊勝菩提心的過失。如果何人為利他稍許發起希求佛果的菩提心,但執著我是安住大乘故為勝者或上者而生貢高我慢,若見未發菩提心的其他眾生,由於不了知也具真如,會導致產生彼等眾生下劣之想的過失。如是思惟無有如來藏的補特伽羅不能生起真實遠離增損的實相義智慧的緣故,有將虛妄世俗客塵諸障垢執著為有的增益過失,不通達真實義法界勝義與無二之功德任運自成安住則產生損減的過失。如果善加觀察,是因緣所作及能遣除的客塵的緣故,眾生的過失客塵障垢在真實中無有,而在真實中無有人我法我的過失客塵的緣故,十力等諸勝義功德是於自性本來清淨中具有。如是由執著虛妄過失客塵有自性而增益,將具有真實功德的法界本來任運自成安住譭謗為無有的緣故,諸具慧菩薩不能獲得現見自己與眾生自性勝義如來平等的大慈心,而且產生增上我執的過失。因此,為了斷除此等過失極明顯地宣說法界如來藏。

壬三、由遣除過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是依於聽聞此,勇悍敬眾如導師,

生起般若智大慈,由於生起此五法,

無罪以及觀平等,無有過失具功德,

自與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來果。

如是一切了義經典中宣說一切眾生都具有法界如來藏,對此善聽聞者,由於已了知自己的自性現前即是大菩提,故生起苦行修道的勇悍心,由於了知眾生自性是佛,故如導師般恭敬,而且生起於世俗客塵障垢二無我的自性了知為無的般若、於勝義法界有的自性了知為有的智,並由見自他自性如來平等而生起欲作他利的大慈,如是產生五種功德法。依于此等功德——心中遠離怯弱等罪過、觀一切眾生平等具有如來藏、了知無有諸客塵障垢過失、了知自性清淨本具諸功德、由見自己與有情平等具有如來藏所生起的大慈,漸次修道,無疑速疾獲得二利究竟的無上如來果。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中如來藏品第一終。

大乘無上續論辨別三寶種性中如來藏品第一釋竟。 遠近眾生:遠者指凡夫、聲聞等障重眾生;近者指地上大菩薩。

廣般若”指《般若十萬頌》,“中”指《般若二萬五千頌》,“略”指《般若一萬八千頌》,“極略”指《般若攝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