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1/12 12:03:32

甲、經典:(於《幻化網秘密藏續》中)攝四“釋續”及“後續”。(四釋續中,首二續)講述解脫道之頓、漸二支者,為《智藏》及《金剛鏡》。余二續關於方便道之頓、漸二支者,為《海》及《過失》。雖然“根本續”與“釋續”之定義甚多,但據洛·善逝藏尊者(Rog bDe-gShegs sNying-Po)所言,於較早期宣揚而成為(其他密續)所解說者,為“根本續”;而較後期出現且解說(根本續)者,則為“釋續”。

乙、口訣:論述及雜著,其作者或為上根殊勝行人,藉無上密續殊勝道,得證悟成就之果而教化眾生;或為中根行人,得其本尊親自加持,而能開演密續;或為較次之行者,得諸持明祖師相傳而下之真實口訣教授。此等著作(以《秘密藏續》)為例,如《巴甲》(sPar-khab),及名為《賓吒他》(Pindartha)之略釋;尚有《道次第》、《精要》及《見鬘》等。

丙、正理:有等魯莽之演述甚深密教者,妄據因明學,結果只能將一己捏造之私見攙雜於法義中。雖然於此等演述中,或具有“某某經論如是說”等引文,然多見解晦澀,實不能證明並無曲解密續之法義。是故,(于密續法義)具足實信,並且依據釋續及成就者之口訣,以正理敷演根本續,實為非常重要。

 密乘之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

密乘各個次第,因有各自之見地與修持方便,故有所不同。然每一次第皆重視(生起、圓滿)二次第之修習。龍青巴尊者于《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解》中雲:

生起次第:由觀想外境成(諸本尊之)皈依境,行者遂能清淨執土石為自性實有而顯現之遍計執性。由觀想諸有情成男女本尊,行者乃能清淨我執而離愛憎。由觀想己身之蘊、界、處成本尊(蘊、界、處自無始以來即已如是),行者遂有無數利益,此中包括將罪障清淨為色身(rupakaya)、圓滿積集福德資糧,及得三摩地(定)。圓滿次第:能對生起次第觀修之少許執著,及觀修時對“觀諸法如幻”之少許執著,悉皆清淨無餘。由能離一切戲論,甚至連“如是” 之概念亦離,遂能清淨法身(Dharmakaya)之障蔽、圓滿不可思議之止觀,及智慧(資糧)之積集。由於將心專一觀於任何所緣,行者乃住于樂、明、無念之境界,以此而證悟內智實相,即大手印,即圓滿次第之體性。為見如是之真實自性,於體證本始根基之自性、金剛身之自性及心性之勝義自性後,行者複觀修此(真實之性)。(圓滿次第修習)分依自身及依他身等二種。依于自身(之修習)為有作意之六種瑜伽:拙火、幻身、睡夢、光明、中有及遷識。此乃不依他力而成正等覺之圓滿次第修習。依他身(之修習)即精通脈、氣、明點瑜伽之行者,以修“樂”為道。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Gyur-Med Tshe-dBang mCh'og-Grub)於《天鼓譬喻論》中,總括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之意義如下:

觀想一切顯現無二無別,悉皆為本尊之佛身,而(其形與色)則與三界諸法相類,複具大悲心,及觀大樂融入,由是令佛三身(於自身)成熟,此乃生起次第之體性……。將風、心、意融於中脈,以直接生起樂空本智,此則為圓滿次第之體性……。修習脈、氣、明點之次第,及修習以明妃(為方便)令氣入住及融於中脈之次第,二者皆非究竟之圓滿次第,然因其能令行者達致成就,是故(亦)稱為圓滿次第。

(生、圓)二次第之修習,皆通行於三外密與三內密,然相比於層次較高次第而言,層次較低次第則缺圓滿次第,生、圓雙運則更無論矣。龍青巴尊者于《大車解》中就此事說雲:

(外密中之瑜伽密)行者不斷觀想方便與智慧。是故行者于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亦各別(修習)。


 
三外密之見修行果 
 

 甲、事密

  龍青巴尊者於《三休息善說海總義》中述事密如下:

事密行者了悟:一切於世俗層次中顯現之蘊、處、界等法皆須加以清淨;而勝義虛空,亦即本淨自性,則是能清淨之基礎。行者生活于清淨中,修道上則觀想本尊實有。視本尊為主,行者自身為僕。行者祈求本尊加持以得成就。

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義》中概括事密之見(根)與修(道)如下:

見(根)——
自勝義諦而言,一切法於空、有中皆無二無別。但於世俗諦中,事密視本尊為主人。此本尊功德具足,無有惡業,為勝義虛空光明之現起,所現者為根本智之體相,同時此本尊能賜予非究竟及究竟成就。事密行者視自身為求加持者、為未證果者、及為仍有煩惱(染)者。是故,於勝義諦中一切平等,於世俗諦中緣起法則為實有。故事密之見地,乃相信通過修持,與視一切法為本尊身、語、意之印記,即能成就眾多事業,而最後行者自身能得與本尊相同之體性。

修(道)——
行者一心觀想事密之六尊瑜伽(譯按:空性、文字、聲音、色、手印、相之本尊修習)——本尊身相、語音、心相、宮殿、放光及收光等——及持咒召請本尊,求獲加持,且圓滿自身有如本尊,一若煉金術之點鐵成金。

龍青巴尊者于《宗輪藏》中解釋事密之六尊瑜伽如下:

(一)若能視一切顯現即是虛幻妙身,則行者自能離一多二邊,而一切顯現亦自解脫成妙身。
(二)若能視咒字為妙音,則所持音聲與空性相融之咒輪便能持續,而咒字亦解脫成妙字。
(三)若能觀勝妙心識之所化,則記憶與思維乃昇華為等持,而一切概念亦解脫成妙觀察。
(四)若能視一切光華之放射與收攝為本尊之顏色,則彼等皆解脫為妙光,一切咒字亦解脫成根本智之體性。
(五)若能視光明為妙姿、妙座、妙冠及妙衣,則一切所顯皆解脫成勝妙宮殿。
(六)若能視一切法之生起為法身,即根本智(空性)之妙解脫,則一切所當舍者皆解脫成根本智。同理,六根對六塵得解脫,且能認知六識,例如視一切顯現為本尊妙身,則行者之罪障自能清淨。

另據索波丹達尊者之《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中所言:

事密六種勝力,乃空性、文字、聲音、色、相與手印;于《瑜伽密續》中亦雲:“彼乃空性、文字、聲音、色、相與手印”。在一般(共)事密中,並無行者觀想自成本尊之修法。但在較高層次(不共)之事密中則有之。

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義》中概括事密之行與果如下:

行——
事密認為只有遵照儀軌所載一切而修,方能于修持中得成就。否則,便有如將種子播于缺水乏肥之土地中,終將一事無成。是故,此部強調修外業,一言一行,皆有法度,每天三沐浴、三更衣,以求生活于清淨中。此外尚行獻供及護摩(火供)等密法。
果——
行者能得眾多成就,例如得持明身,其福德相等於色界及無色界之有情。而究竟之果則為於十六生中證得三種姓金剛持地(三種姓即三佛部,亦即如來、金剛及蓮花等三部。此三佛部皆與三佛身及五智配合)。

 乙、行密

  因行密之修持與事密相近,而見地則與瑜伽密相近,故亦名“兼密”。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義》中概述行密如下:

行密兼重外在色身之清洗(例如沐浴)及內在心識之觀想,視本尊為友伴或兄弟而得成就。
見——
於勝義諦中一切法平等。於世俗諦中,因無休止之顯現皆由緣起,故行密主張依本尊以得共不共成就。因行密之次第比事密稍高,故視本尊為友伴。行密對二諦之理解較事密更深。
修——
行者觀想對生本尊。于持咒時,觀想咒輪旋轉,此名為有相瑜伽。于將出定時,行者遣送本尊,觀想虛空及住於無念,此則名為無相瑜伽。
行——
求生活于清淨中,與事密相同。
果——
行者能得無量成就,於七世中證得賦有三佛身與五智之四種姓金剛持地(四種姓即四佛部,亦即如來、金剛、寶生及蓮花等四部,此中寶生部兼攝事業部)。

 丙、瑜伽密

  瑜伽密重觀想,視修外業(例如生活于清淨中)為輔助。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義》中概括瑜伽密如下:

見——
因瑜伽密之平等見高於事密、行密二部,是故此部行者視自身與本尊自性平等。此見地堅固不移,又以此見地故,於世俗諦上,觀想行者自身與本尊無可分別,有如江水匯入大海,無二無別,如是行者自成本尊。此乃基於萬法唯識所現,以觀想力,行者自身即成本尊。瑜伽密複有一不共見地:由修習四印,即本尊身、語、意、事業之自性,行者即能現證自身為本尊。
修——
皈依與發心後,於空性境界中行者以五種現證,觀想自身為本尊壇城。複次,迎請根本智慧尊,並將之融入所觀壇城中,更觀想自身之身、語 意、事業為本尊之身、語、意、事業(四印)以作印持。

五現證為:【註腳:參《密續部總建立廣釋》,談錫永譯,收《佛家經論導讀叢書》第二輯,一九九六年香港密乘版。】
(一)蓮座及日月輪,此乃宮殿及佛刹土之種子或因緣。
(二)佛語之字母(包括母音與輔音),此乃吉祥教法之種子。
(三)佛意之手印(如金剛、寶等標幟),此乃佛於無量世內吉祥示現之種子。
(四)佛身壇城(如毗盧遮那佛之*輪),此乃吉祥眷屬與上師之種子。
(五)根本智慧尊,此乃本尊身與根本智慧吉祥本性之種子。
四印
為:【註腳:同上】
(一)大印,即身相。
(二)法印,即語之表義。
(三)三昧耶印,即意之表義。
(四)業印,如放光照射以圓滿一切所作之事業。
行——
行者偶爾亦作清淨之行,但其日常戒律實較事、行二部為寬,且此部更強調內瑜伽之修持。
果——
行者由證悟中積集資糧,至其究竟,則五蘊、五識及五毒皆被淨化,而於三世內證得五種姓(五佛部),亦即五佛智體性之佛果。


 

外密與內密判別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