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1/17 07:24:29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自在的微笑·第五次第 中觀他空見禪修

 

竹清嘉措仁波切

第五個禪修次第,就是所謂他空見、大中觀。
即將我們的心安住在心的
真實本性、明光、如來藏、佛性之中,
也就是安住在明空不二的狀態中。
它不僅僅超越[全然的空無],
也超越[遠離心的造作];
同時也將我們的心毫無造作且自安住的
安住在此狀態中。


主要觀點

佛陀在第三次轉*輪時的開示,包含了[如來藏就是佛性]的章節,這也就是知名的他空見或大中觀的法教。(譯注:如來藏,即如來種性,因為眾生皆具有成就[如來]的潛在特質,即成佛的潛在特質,所以稱如來藏。)

我們的導師佛陀,針對上根利智的眾生,教導這一類經典,也就是針對高智慧的男、女菩薩所作的指導。佛陀指出眾生皆具有潛在的[如來藏],就如同可以從牛奶中提練出奶油,芝麻裏可以提煉出芝麻油,或在金銀礦中鍛煉出金銀等一般。

不僅僅優秀清淨的眾生,如天道、人道,具有[如來藏];連較低階的眾生,如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也同樣具有[如來藏]。更確切的說,佛陀教導我們所有無量的眾生,都具有佛性、如來藏。

因為眾生皆具[如來藏],所以在適當的因緣條件聚合時,任何一位眾生,都可以證得圓滿的佛果。

十地菩薩彌勒菩薩,所著的五部論述中,有專門針對經典中,[如來藏]法教加以詮釋。尤其第五部《寶性論》,論中用清晰且極易解的方式,來描述何謂[如來藏]。
《寶性論》分成七個金剛句:

1、佛寶品
2、法寶品
3、僧寶品
4、如來藏品
5、證菩提品
6、如來功德品
7、佛業品

第四個金剛句,指出眾生皆具有[如來藏],簡要說明為何眾生皆具有佛性,也詳細描述如來藏的十種不同形態,並舉出九個清晰的例子,說明佛性如何被污染障礙所遮蔽。
如果我們想深入研究[如來藏],應該研讀《寶性論》,假使只研讀第四金剛句,也會有相當大的利益。這《寶性論》根本頌已翻譯英文,及中文的文言文。

在此,為了利益想學習《空性禪修次第》的修行者,只做簡單的[如來藏]解說:

心的真實本性即明空不二,
就是著名的明光如來藏,
為了淨除無明迷惑的染著,
教導許多見、修、行的步驟。

一切眾生心的真實本性,本質上就是空性,也是自然的明光。明與空在本質上是不可分的,因此佛陀用[明光如來藏]來形容它。
至此,[心的真實本性即明空不二],就是指如來藏。(譯注:明空不二,就是清明與空性不可分。)

這心的真實本性,即如來藏,就是所謂的勝義佛。雖然如此,我們內心的迷惑污染,卻暫時遮蔽了它,就如同太陽暫時被雲遮蓋住,也如同水被濁泥污染,或如同黃金混雜不潔物一般。

為了使眾生淨除這些迷惑染著,俱足大慈悲心的偉大導師佛陀,教導了許多禪修的次第,由[無我]一直到[金剛乘]、[大手印],及[大圓滿]。他教導了每個次第的見、修、行。

關於[中觀他空見]逐步的見、修、行,我們必須生起一個堅決的信念,就是心的真實本性即明空不二。這是關於心的真實本性、成因、如來的本質,也是佛的本質,或者是勝義佛。這也就是我們必須確定的信念。

偉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開示:

證得果位的[三個金剛釘]是:

輪回不需置他處,
涅槃不需他處求,
我確信自心即是佛。

在此,密勒日巴所提出的,正是中觀他空見的心要。當我們確信自己的心就是佛;相同的,這也就是確信自心就是如來藏的見解。

密勒尊者在果法上的見解

我們在證得果位的階段,應該考慮三個深奧的觀點,即[三個金剛釘]。

[三個金剛釘]是何義呢?

1、輪回不需置他處

不管這個被稱為[輪回]的是什麼,它就如同一場夢;它所產生的[顯相],是源自那迷惑的概念化思維過程。它也只不過是如此罷了,除此之外,輪回在本質上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它沒有真實的存在。

一件並非真實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被拋棄的;所以輪回也就不可能像物品一樣,被丟棄在他處。假使輪回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就肯定可以將它拋棄;但是也就是因為,輪回中的一切顯相,就有如夢中的顯相缺乏真實的存在,它們並不來自於任何的地方,所以也不可能被丟棄到任何的地方。

2、涅槃不需他處求

涅槃並不是我們自身以外,所能得到的東西。我們每個人自心的真實本性[如來藏],就是勝義佛,這就是所謂的究竟涅槃。它涵蓋在我們自身裏面,所以涅槃不需他處求,我們不可能在任何地方,獲得或買到它。

如果[涅槃不需他處求],[輪回也不需置他處],那麼我們必須了悟到什麼呢?就是了悟到:[我確信自心即是佛]。

3、我確信自心即是佛

我們必須斷除自心的疑惑,並且確信我們[自心的真實本性],即[明空不二],即[明光如來藏],就是所謂的勝義佛。
密勒日巴說:[我斷除我的疑惑,並且確信我的自心即是佛。]相同的道理,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佛性,也就是內在佛有信心。

因為這個原因,經由學學深奧且純正的佛法,我們淨除了概念化思維所產生的迷惑染著,也淨除了因為執著它們,所產生的習性。
然後我們就了悟到明空不二的真實本性,或寬廣與覺醒不二的勝義佛。如此,我們便成就佛果。
在蔣貢羅卓泰耶的《遙呼上師祈請文》中:

自心即佛但不識本性,
妄念即法身竟不了悟,
任運即真性而難保任,
自安住即本性卻不相信。
上師鑒知我!
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解脫自明自性地。

在祈請文中,我們懺悔對佛性、如來藏的四種錯誤認知:

1、不認識。
2、不了悟。
3、難保任,即無法保持心的不造作狀態。
4、不相信。

我們思維自己的四種錯誤,祈請上師慈悲加持,讓我們的自覺智慧,從它本身的狀態中,自行解脫。(譯注:即從自性中自解脫。)

[自明]或[自覺],就是自覺醒的本覺,它自身就是覺醒的。(譯注:仁波切在此補述:[這覺醒是毫無概念性的,它是佛性的覺醒,不僅毫無概念性,而且遍知一切;它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持續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這個覺醒也同樣是我們的本性,它也是潛藏在所有眾生心中的佛性。])

這智慧被概念化思維的無明障礙暫時遮蔽。當我們祛除無明障礙,自覺醒的本覺即顯露出來,也就從自身的狀態中自解脫。

禪修方法

依照 蔣貢羅卓泰耶在《知識寶藏》,所敍述:

中觀他空見禪修方法:

我們應該毫無造作地
安住在大明光中,
所有的宗派,
在根本觀點上,
都是一致的,
即遠離戲論!

(譯注:遠離戲論,即離戲。此專有名詞與各章節中[遠離心的造作]的意義、用法完全相同。]

根據中觀他空見傳統,我們應該如何禪修呢?
既然心的真實本性就是明光或明空不二,我們必須將自己的心安置下來(即自安住),毫無造作,並且輕鬆地安住在明光中。
從[無我]一直進階到[他空見],不同宗派的各種禪修步驟,根本的重點都在遠離戲論。雖然它們以不同方式,來描述所謂的離戲,但是它們都一致的認同,在勝義的禪修這方面,就是遠離戲論。
聲聞乘行者以分析[無我],然後安住在遠離戲論的狀態中;在[唯識宗],我們則安住在[二元性空]之中,並且因此遠離戲論。
這意思就是,所有的宗派在做勝義的禪修時,都不去形成任何的概念或觀念。一旦分析結束後,我們就不再有諸如[這是無我]或[這是二元性空]等等此類造作想法,此時我們只要自然地安住即可。

因此,雖然所有學派,安住在究竟的狀態各有不同,但是他們都一致地贊同,勝義的禪修這方面,是遠離戲論的。

因此,在[他空見]的禪修中,我們要安住在真實本性,就是遠離戲論的明光中,讓心安置在其自身之中,毫無造作且完全放鬆。

偉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敍述:

如何自然地安住在明光中:

安住如嬰兒般天真——就如同嬰兒感受事物的方式
安住如無波的大海
安住如燈焰般清明
安住如屍首沒有我執
安住如大山不動


安住如嬰兒般天真——就如同嬰兒感受事物的方式

第一句是告訴我們,首先,應該如何輕鬆地安住我們的心。

當一個嬰兒在佛堂裏,見到佛像、法照等等東西時,雖然他看到了所有東西,但是由於年齡太小,所以沒有辦法將所見到的東西,作任何的聯想。他不會想:這是這個,那是那個;他不會附會任何世俗的名相,給所見到的東西加以標籤,儘管如此,他還是見到了所有的東西。(譯注:嬰兒大約是指初生的嬰兒,他們尚未有分辨、分別之心,也就是他們尚無法分辨誰是爸爸、誰是媽媽的時候。)

嬰兒所感受到的任何色、聲、香、味、觸等對境,由於他還太小的關係,所以還不會將名相與這些事物聯想在一起,他僅僅見到東西、聽到聲音、聞到味道……等等,但是他還不會像我們一樣,迷惑的將這[對境]和[名相],視為同一件事物。就好象當我們自動地產生聯想,並對事物加以標籤,然後我們就將[標籤]和[事物本身],看作相同的一件事物,但是嬰兒並不會這樣做。
在此,我們應該以嬰兒般的心態,將心安住。我們不必排斥任何的顯相,但是我們也不應該給予任何的標籤;我們不應該建立任何[概念性的關聯]。
例如當我們禪修時,有一朵花在面前,我們不需要閉上眼睛或將它拿開,我們可以看著這朵花,但是我們不應該想:[這是一朵花]。如果有東西顯現在我們眼前,也沒有關係,只要我們此時不給這個東西加上任何標籤,並概念化地執取它們即可。

以這種方法,對我們所感受到的任何事物,毫無執著,此時我們應該只要輕鬆地安住在真實本性中,即可。

這個方法使禪修變得相當容易,因為縱使外在有任何吵雜聲響,我們的心也不會受到它們幹擾。我們並不需要排斥這聲音,我們也許聽得到,但無論如何,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將聲音做概念化的執取。
所以,無論我們接收到色、聲、香……等,都不應該以任何概念來執取它們,反而,應該安住在心的真實本性——明光中。

安住如無波的大海

在此所形容的大海,沒有任何的波浪,不受風的影響,非常平靜。
這句提及與三摩地有關的障礙。我們說有兩個主要缺點,會障礙我們進入三摩地,那就是昏沉與掉舉。(譯注:三摩地,即禪定;掉舉,即心神不定。)

這個禪修方法,提供了對治[掉舉]的良藥,也就是用來對治因外境所引起的心神不定。

這個方法勸告我們,應該平心靜氣地安住,也就是不要被三時(譯注:三時,即過去、現在、未來。)的想法所困擾。這三時的想法,就好比海上翻騰的波浪一般。
當我們想:
昨天,我做了這個——過去;
明天,我將做那個——未來;
現在,我正在禪修——現在。

這些都是三時的想法。這些想法,就如大海的波浪一樣,使大海變得不平靜。
相同的,當我們在進行禪修時,我們不應該被朋友、敵人、貪著朋友、厭惡敵人等任何想法所困擾。禪修時不應該被任何思緒所影響,我們只要輕鬆地安住在心的真實本性——明光之中,就如同無波的大海,完全的沉寂而平靜。

安住如燈焰般清明

當油燈不被風吹動時,它的火焰不會閃動,而且全然的明亮。這再一次舉出我們應該如何安住,當我們在進行禪修時,應該伴隨著清明。

這個方法是用來對治[昏沉],在中觀應成派的禪修中,我們曾經提到三個會影響三摩地的類似缺點,也就是昏沉、昏昧及昏睡:

昏沉,是指無法保持敏銳的覺醒。
昏昧,是指無法保持清明的體會。
昏睡,是指禪修時混雜著睡眠,就是即將陷入睡眠的狀態。

假使有其中任何一種缺點,或所有的缺點都發生時,我們便無法進入真實的三摩地禪修,所以應該加以對治。

第一個缺點:昏沉
當我們無法保持敏銳的覺醒時,就必須用[自覺醒的本覺]力量,來消除它。當我們生起[自覺醒的本覺],就會產生保持敏銳覺醒的力量。
第二個缺點:昏昧
當無法保持清明的經驗時,我們應該藉由刻意地安住在心的真實本性中,來消除昏昧。我們應該瞭解心的真實本性,就是明光或清明的,我們應該生起如此的清明,一旦生起後,就讓心安住,將心放在自身的狀態中,並安住在明光中。
第三個缺點:昏睡
當我們陷入睡眠時,我們的六識會收攝回來,然後停止活動。當我們在禪修中,產生昏睡的狀態時,我們就必須注視著六識,使它們無法停止運作。

我們讓六識繼續清晰的運作,卻不執著任何的經驗感受。如果你能讓六識都繼續運作下去,那麼你就不會陷入昏睡。

我們不必排斥任何的顯相,只要不刻意地用概念來執著它們,並且將我們的心,安住在清明之中。

安住如屍首沒有我執

當一個人死亡後留下屍首,這屍首將不會有任何的[我執]。它不會想:我是個屍首;在所有屍首中我是最好的;我所躺的棺木非常舒服,是所有的棺木中最好的。
這屍首是毫無思想、毫無我執的。相同的,當我們在靜坐禪修時,也必須遠離我執。我們不應該想;我是個優秀的禪修者;在所有禪修者中我是最棒的;我今天的禪修經驗特別好。

我們應該摒棄所有的我執。

如果有[我是個優秀的禪修者]的想法,那我們的禪修將會被[我執]所幹擾,因為,我們仍然執著有一個所謂的[我]。

如果想[我是所有禪修者中最棒的]的想法,此時禪修會被[貢高我慢](傲慢自大)所幹擾。

如果我們又想[我今天的禪修經驗特別好]時,我們的禪修就會被[帶有欲望的貪著]所幹擾。
如同這三個例子中的這類想法,將不會使真實的三摩地,在我們的意識之流中生起。
如果在進行禪修時,尚有諸如此類的[我執],我們必須先認出它們,然後再加以對治。

我們必須認出對自我的貪著,就是[我執],並且承認有我執;也就是承認在我們的禪修之中,仍然有我執的存在。

相同的,當傲慢生起時,我們也必須用上述方法來認出它,我們應該認出在禪修中,尚有[傲慢心]的存在。

最後,我們必須察覺出在禪修中,仍然有[貪著和欲望]。

如果我們沒有認出諸如此類的[我執],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從這三類錯誤中,將自我解脫出來。然後,不論我們禪修多久,都無法使了悟增長。所以一旦我們認出此類錯誤後,就輕鬆地安住在心的清明本性中即可。

一旦認出[我執]、[傲慢]或[貪著]等這些錯誤後,我們必須直觀念頭的本質。

當我們有[我是偉大的禪修者]的想法時,我們應該認出這是[我執],然後直觀這個想法的真正本質。這想法的真正本質是明光、是明空不二。直觀這個想法的真正本質,直觀明光與空性,並且只要在明光與空性中,放鬆即可。

(譯注:仁波切補述:[當行者有明光產生時;無須由此處融入或進入它處,因為真實本性即明空不二,當下自安住即可。])

如果有[我是所有禪修者中最棒的]的念頭生起時;我們應該認出這就是[傲慢]。再一次直觀它的本質,而它的本質就是清明,就是明空不二。然後,只要在明空不二的狀態中,放鬆即可。

另外如果有[我今天的禪修經驗特別好]的念頭生起時;那麼這就是[貪著],我們應該認出這個念頭,就是貪著,並且直觀這貪著的本質。它的本質就是明光,即明空不二,然後只要在這狀態中,放鬆即可。

這就是如何在此類想法的本質中,放鬆的方法。

為了能夠認出[我執]、[傲慢]或[貪著]等此類想法,我們必須運用智慧和理智之眼,來觀察我們的禪修。

安住如大山不動

大山是不會被風所撼動的,無論是多強的暴風雨,都不可能移動大山。也就是說風不可能移動任何的山。同理,當我們安住在心的真實本性——明光時,我們不應該被任何的狀況所影響。

不論是何種物件或狀態影響我們,不論這些狀況多強或多激烈,也不論是多強的正面或負面環境,在任何的狀態下,我們都不應該受到動搖。我們應該毫無動搖地,安住在心的真實本性——明光中。

圓滿祈願文

仁波切以下面的的圓滿祈願文送給大家,並作為本書的總結:

在心的真實本性即明空不二之中,
經由熟練地安住在無所棄置亦無所執取,
不摒棄任何思維造作和個人特質,
並讓它們從自性中自解脫,
願你示現這勝義佛。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