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1/17 07:36:10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自在的微笑·中觀 遠離有無斷與常
竹清嘉措仁波切

如果我們尚有任何的主張,
就等同於尚未達到究竟的見解。
因為,如果一個人還有任何的主張,
就表示他仍然執著某些見解,
並且因此形成心的造作,所以,
這就不是究竟的見解。

大乘佛法的究竟或了義見解,是藉由唯一識與中觀兩個宗派來描述,其中中觀被區分為二:

中觀自空見
中觀他空見

佛陀曾經三轉*輪,而[中觀自空見]的觀點,是在二轉*輪時所開示的,當時佛陀教導了智慧之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這珍貴的《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教導了所有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的。從[色]一直到[全知的俱生智],就一切現象的個別本質而言,並沒有任何一個現象是存在的。

在《心經》中說:

我們應該有純淨且真誠的觀點,
就是所有五蘊自性本空。
(譯注:出自藏文版《般若心經》)

這意思是說,構成人身的[五蘊],其本性也是空的。這空性是本來就空,它並非原本是[實有],而後來這個事實被瓦解,進而轉變為[空性]。它們是從無始以來,就是空性的!
所以當男女菩薩,在進行般若智慧禪修時,必須視五蘊的本性皆是空性。禪修者的觀點,必須純淨且真誠,必須確信五蘊的空性,是從無始以來,就是與生俱來的,如果只在意念上想[它們是空性的],是不夠的。

我們很有可能輕率地產生以下錯誤的見解:

1、想像中的空性

如果有人想,因為佛陀開示[五蘊皆空],然後就以崇敬的方式來進行禪修,這就稱為[想像中的空性],這個見解並不是真實的空。
這是因為我們竭盡心力,認為萬事萬物皆空,而卻沒有絲毫令人信服的邏輯推理,來對它進行分析。

2、理智造作的空性

首先,當我們的心感受到五蘊時,接著,我們嘗試著去解析它們,使它們變成[空性],這就是[理智造作的空性。]
剛開始,五蘊似乎是存在的,隨後,我們卻只試圖以[理智],來強迫它們消失,依此方式創造出一種空性。這種空就是理智造作的空。

3、賦予名相的空性

第三種錯誤的空性見解,是[賦予名相的空]。當五蘊的[影像],結合五蘊的[名相],顯現在我們概念化的意識裏時,我們卻認為它們是空性的,這就是[賦予名相的空性]。
假使當有人說[色蘊]時,就會有模糊的[影像],與[色蘊]這個名相結合一起,並顯現在我們的內心意識裏。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認為這個[影像]就是[空性],這就是賦予名相的空,而不是真實的空。

這三種錯誤的空性見解,都是由心想像出來的。假使我們想遠離這類執著,就必須禪修[遠離心的造作]的法性。禪修的方法可以利用五個次第中的任何一個次第,但此處特別指第四次第[中觀應成派]的禪修方法。

何謂真實的空?

我們拿五蘊來做解說,[五蘊]只是名相,有些事物我們會用[五蘊]這個名相來稱呼,而這些事物,我們就稱為[名相賦予的基礎]。這個[基礎]本身和它的[名相],其實並沒有任何的關聯,我們可以用別的名相來稱呼。
因此,無論這個被稱為[五蘊]的是什麼東西,這個被賦予名相的基礎,本質上是不存在的,它從無始以來,原本就是空性的,這才是我們應該確認的[真實的空]。

當我們夢見一朵美麗的花,那麼[花]的名詞,就是所謂的[名相];而這個出現在我們的內心,且被賦予[花]這個名相的事物,我們就稱為[名相賦予的基礎]。
在夢中,我們用眼睛所看見的心的對境,它的產生是源自於我們的習性。我們往往錯誤的將所見到的與它的[名相],視為同一件事物。
我們誤以為所感受到的對境,就是[花],但是實際上,這個被看見的[對境],與花這個[名相],是兩件分開的事物。
[花]這個名相,與被賦予名相的[對境]之間,並沒有實質的關聯。依此推理,名相並沒有真實意義,因此[名相]是空性的。
既然我們是在夢中,所以這個我們所看到的對境,也就是稱為[花]的基礎,本質上也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一場夢,所以也是空性的。

這就是所謂真實的空,無論是名相或名相賦予的基礎,在基本質上,都沒有真實的存在。

同樣地,如同五蘊,被賦予[五蘊]這個名相的[基礎],是空性的,因此既然被賦予名相的基礎,沒有真實的存在,也就不可能給予任何的名相,因此名相本身也是空性的。

夢中的花也是一樣的,它與現實中的花、[花]這個名相,三者之間沒有任何實質的關聯。這個似是而非的關聯,只是一種透過我們的聯想,所產生的概念。首先我們看到對境,然後下一個刹那,賦予一個名相,來對它加以標籤。
在此,這個名相,也不可能真實存在,因為這名相並不是單一的。

對於一個真實存在的事物,它必須是單一、獨立而且不變的。
1、單一
假使在夢中,有一百個人,如果能證實其中任何一個人,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其他所有的人,也就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我們必須去分析,且嘗試去尋找,一個已經無法再被解析的,單一且真實存在的個體。

2、獨立
一件事物,如果是真實存在的,就必須是獨立的。也就是說,它應該是永遠存在,而不是只有在因緣條件聚合時才存在。因此如果它是存在的。就不應該依賴任何的因緣條件就能存在。

3、不變
如果一件事物,是真實存在的,它應該是永恆、持續的,也就是說,它應該是不變的。
(譯注:仁波切在此補述:[我們也許認為生命是會改變的,但是卻認為自我是恒常的,我們認為自我存在於過去,也會存在于未來。假使我們真的了悟自我是無常的,那麼我們就不會對自我產生執著。]因此,表面上我們認為生命及萬事萬物是[不單一、不獨立且會改變],但潛意識中,我們卻認為它們是單一、獨立且不變的,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的去尋找,到底有沒有所謂單一、獨立和不變的事物。)

在藏文中,花稱為me tog(美托),是兩個音節,而這兩個音節是分開的,在中間又有空間,[美]和[托]並無連接處。
當提及這個名詞時,念出[美]這音時,[托]的音尚未發出,而念出[托]這音時,[美]的音已經結束,成為過去式。我們無法將[美]與[托]的發音,同時念出。這不同時的發音,代表著[存在]與[不存在]。
當發出[美]的音時,[美]是存在的,[托]是不存在。因為只有發出[美]的音,而[托]尚未存在。當發出[托]的音時,[托]是存在的,[美]是不存在的。
在發音時,並沒有任何一個刹那,兩個音可結合,而成為[同時存在]或[同時不存在]。

甚至名相中,發音的音節,也不是單一獨立的。就一個音節的發音來說,它就包含三時——過去、現在、未來。

不論一個音節有多短,當我們開始發音時(現在),
結尾的音節尚未發音,但即將在未來發音(未來),
發音到結尾的音節時,前面音節已經成為過去(過去)。

每一個聲音,都會通過且成為過去、現在、未來。因此它是可被分解,而且不是單一獨立的。

好比你寫一個單字時,甚至於任何一個字母,也不是單一獨立的個體。
當把單字寫下來時,我們可以在紙上,將這個字分解成更微小的部份。縱使每一個微細的部分,不管它有多麼小,我們都可以再將它分解成左邊、右邊、上及小等四個部分。
所以單字中,並沒有所謂的最小部分,能夠被稱為[不可再被分割的]單一獨立個體。

因此,花的名相[美托],不是單一獨立個體,所以,它不可能真實存在。

相同的道理運用在被稱為[花]的這個[基礎]上,它也不是單一獨立的個體。
如果是一朵大的花,它會有許多花瓣,有的向東,有的向西,它們都是分開的,而且都沒有連接在一起。相同的,北邊與南邊的花瓣也是一樣,它們並沒有連接在一起,而且在花瓣間又有花蕊。
所以,花朵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個體,意思是這個被賦予名相的[基礎],並不是單一的個體。

在《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佛陀指出,一切事物本性皆空,這包括了:
現象==名相賦予的基礎
名稱=法相=被賦予的名相

中觀思想的支持者,以邏輯的方式,來證實這個觀點。龍樹菩薩著作了六部論述,其中,一部是《中論》,在著作中,他以邏輯的方式,證實了佛陀在空性方面的法教。
《中論》目前已經翻譯成中文,其中至少有二十一個章節,如果研究全部或部分章節,對我們將會有相當大的利益。

龍樹菩薩,與佛陀二轉*輪時的開示,有很重大的關聯。佛陀曾預言,會有龍樹這個人,推翻[存在與虛無]等等的見解,和一切對見解的造作,並破除任何對見解的執著。

與這個預言一致的,後來龍樹也確實是佛陀二輪*輪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學者,他推翻所有非佛學的主張,也就是各種印度教宗派的思想,他推翻了所有的主張,成為[中觀的始祖]。
(譯注:仁波切補述:[龍樹也推翻主張有實體真實存在的佛學宗派,如主張外在有實體存在的小乘宗派,和主張心是真實存在的唯識宗,都包涵在內。])

仁波切造了一首偈:

偉大成就者龍樹菩薩!
以邏輯的方式,
打破佛學與非佛學宗派
所有的思想主張。

為何必須推翻所有的主張呢?
如果我們尚有任何的主張,就等於尚未掌握究竟的見解。因為,如果一個人還有任何的主張,就表示他仍然執著某些見解,並且因此形成心的造作,所以,這就不是究竟的見解。這就是龍樹菩薩的主要著作《中論》內容的概要。

另外龍樹菩薩的弟子[佛護],寫了一本關於《中論》的重要論著,他創立了中觀應成派。

然而,[清辨]卻批評[佛護]在其論著中,所表達的龍樹菩薩理念。反過來[清辨]依自己的見解,寫了另一本論著,因此成了中觀自續派的創始人。也有許多學者支持[清辨],例如撰寫《中觀莊嚴論》的寂護。
另外著作《入中論》的[月稱],則支持佛護的論著,反而批評清辨的思想,他擴大地詮釋應成派的見解,因此人們稱他為實際上的中觀應成派創始人。同樣地,[月稱]也受到許多學者的支持,其中也包括了著作《入菩薩行論》的寂天。

因此中觀自空見學派,就按照上述兩本對龍樹菩薩《中論》的不同論著,分為兩個宗派:
中觀自續派(Svatantrika Madhyamaka)
中觀應成派(Prasangika Madhyamaka)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