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09:12:44
學習次第 : 初階

菩提道次第修學  濟群法師

承前啟後的中士道

   本論的中士道部分,闡述了趣向解脫的修行,重點為戒定慧三無漏學,即趨向無漏的修學方法。在《道次第》中,中士道是作為上士道的基礎,主要強調了別解脫戒的重要性。重視戒律、重視聞思、重視次第,是藏傳佛教噶當派的學風。宗大師創建的格魯派,也繼承這一優良傳統。本論的這一部分,介紹了持戒的意義、功德及不持戒的過患。而定(奢摩他,即止)和慧(毗婆舍那,即觀)為解脫道和菩薩道共有,將在上士道作進一步展開。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大乘的不共之處在於菩提心,而止和觀是通三乘的,三乘聖者皆應修止和空性慧。
 

  從發心來說,下士道所發為增上善心,中士道所發為出離心,上士道所發為菩提心。以往,人們多將出離心視為小乘的發心,但本論明確指出,不論聲聞行者還是菩薩行者,同樣要對生死、輪回生起厭患之心,糾正了人們長期以來所認為的,菩薩無須出離惑業和輪回的誤解。宗大師還告誡我們,身為菩薩,必須先從惑業中解脫出來,才有能力利益無量眾生。至於菩薩的不舍輪回、不舍眾生,則是因菩提心的力量所致,由一己之苦推及眾生之苦,不忍獨自解脫,所謂悲願自在。由此可見,出離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發起菩提心。
  

出離心乃出離輪回、希求解脫之心,就像被捆綁的人從繩索中逃出來。那麼,束縛我們的是什麼?以什麼方法獲得解脫?解脫之後,又將獲得什麼身份?這些問題,正是中士道所要解決的。
   以出離心為基礎,菩提心才能發得更真實、更如法。若對輪回及惡道之苦沒有深刻認識,自身尚無希求解脫之心,又怎麼會關注眾生的解脫?在這種情況下談菩提心,充其量只是口號而已,不可能發得真切。當然,本論所說的出離心,和純粹的聲聞道的出離心還是有所不同。

200710月修訂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