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7 08:07:19
學習次第 : 進階

密義顯說 12.究竟成就

 

『圓滿次第拙火與能量的控制』:

事實上,生起次第的三身修法,乃是能把凡夫的身心真實轉化為最勝覺者身心的高級圓滿次第修法的預習排練,然而,生起次第乃是絕不可少的前行準備。只要透過由空性境出生的本尊引生顯明,與及長養我即真實本尊的堅固佛慢,即能放鬆對自我的實有妄想,從而開拓出促成轉化的所需空間。

當我們已堪能趣修圓滿次第的法門,例如於臍間生起拙火等修法,我們便能夠引導身中一切風息,像死時一般完全入住及消融於中脈,令自己根本心的光明智慧真實顯露,最後我們便能現起能隨意出入於舊蘊身的如虹幻身。這些事情已不像生起次第一般唯是假想勝解,而是真實成辦。眠伏在我們身中的珍貴滾打利尼能量已經真實現行起用,我們會證得俱生大樂智慧,把庸常色身的限制降伏。

當我們駕禦身內的風息已達至這種程度時,便能引導風息趣入自己選取的脈絡之中,而且我們亦有能力控制身外的風息。有許多故事能說明具大威德的密續大成就者能自在駕禦身外的大種元素,例如:宗喀巴大士在西藏拉薩創辦的一個祈願大法會中,人們在釋迦牟尼佛像之前點燃了數千盞油燈作為供養,但火勢不知在什麼時候變得失控,於是眾人慌忙跑到宗喀巴大士面前大喊道:「你的供養快要把寺廟燒掉了!」於是宗喀巴大士結跏趺坐,進入甚深三摩地,就在這時所有油燈突然熄滅。世人也許把這種事情稱為奇跡,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什麼難以解釋或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像宗喀巴大士這些能自在駕禦身內能量的大瑜伽士,當然會擁有控制身外能量的勢力。

私意認為修拙火定是完全適合於西方人。為什麼?因為西方人是心儀於物質,他們愛運用物質,酷愛物質遊戲,不斷把物質修整改造,而且他們透過對物質的操縱而試圖控制人的心靈。拙火定正好就是從事相同的事情,這種修法是憑籍操控色身的內在能量,令我們能擴展心識的範圍,證得高層次的大樂智慧。

還有,就我所見,西方人似乎是急性子的人,他們希望立竿見影,馬上看見成果,他們愛喝即溶咖啡,吃快熟湯羹及即食早餐,總之一切事情務求方便快捷為時尚。所以,他們如踏上修行之道時,亦同樣會要求即修即證,立時得果,這就是我們欲以拙火修法來達成的事情。我們依循某些精簡實用的步聚進行所有這些修持步聚皆是清楚明確而且合乎科學的安排便會證得一種完全轉化的自覺心境,不會接受任何奇特的宗教信件,我們只會依從教法及自動生起的體驗。透過專注在我們身心之內的能量,便會在我們經驗的事實之中帶來深刻的改變,它就是這樣單刀直入,簡單直接。

在這個節奏極為快速,著重能量的二十世紀,能量的劇烈擴展既可能會造福人群亦可能會為禍社會。情況既然是這樣的話,所以若我們要做一些對自己的生命力有所裨益的事情,就必須要有一種至少能像束縛我們的迷亂力量,或唯物主義力量那般有力的方法。不管是怎樣冠冕堂皇的哲學觀點,亦不足以幫助我們度過目前的難關,這些哲理本身就像浮雲一般虛幻不實,雖然乍看之下似堪信賴,但轉眼便會煙消雲散,舍我們而去,像從前一樣對我們毫無助益。我們需要的是一些積極有效、直截了當的法門,這種法門必須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這便是密續法門,特別是密續的圓滿次第「拙火瑜伽」修法。

雖然我們在這裏大談速疾證果及生起無上極樂的動人之處,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兩大要點。首先要知道,修持拙火雖然必定會引生樂受,但拙火的根本目標是要令我們趣入光明智慧的境位,這種通達實相本性的智慧能斷除我們的煩惱纏縛,而「大樂」本身並不能達成這種功能。所以,在整個「拙火瑜伽」之中,我們必須盡力培養對無二空性及大樂無自性的堅固正解,假如我們因循修習,認為樂受是具有實體自性,拙火瑜伽所產生大貪力量便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此外,我們絕不可被對喜樂的渴求所轉,從而忘失整體密續修持的背後動機。佛法顯密道軌的究竟目標是要成辦最大的利他,假如我們由於泥著於樂受的追求而忽略了獻身利他,我們的修行便絕不會成功,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會種下更多苦惱失落之因。

 

『大樂智慧』:

當我們對於中脈內所得的大樂光明漸感純熟時,便能發展出一種能轉化這個感官世界的庸常有限感受的有效方法,令我們能把任何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與這種大樂智慧的內在證德結合在一起,我們的平靜心境再不會有被世俗欲樂擾亂的危險,反而我們由接觸貪境所生起的任何欲樂,皆會與大樂智慧任運和合,只會有助增長我們內心的安寧。

當我們的任何一種根門與生樂之境接觸時,不但不會落入貪愛、愚昧及失望等執著模式之中,反而能夠引導已生起的貪欲勢力,讓它攝持我們的整個神經系統,與此同時,我們必須令這種現行的大樂心識無別融入無二明空之中。這時,一切與貪欲有關的老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不再成為不滿之因,由於貪欲現已點燃起圓滿法性的證悟。

憑藉發展我們內在的安樂生源,便會發現自己對四周環境情感訴求愈來愈少。內心的明性會令我們放開對身外環境的依賴,即使沒有好好弄清外在世界的事物,這亦不會為我們製造麻煩。我們亦不要擔擾未來,若我們自己的體內已具備充足的喜樂時,為何要擔憂明天會失去某些短暫的快樂呢?還有,不要以為這種內在的大樂證德純是自利,須知,我們的內心的滿足愈大,能給予別人的快樂滿足便會愈多。

當然,要依這種解脫之道調伏自心,就必須從事許多修持,我們現在實難以培養及維持這種滿足平衡的內在感覺,但是,透過憶念那些在生活中多次經歷某種程度的安定滿足,便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再次經驗這種內在的安寧。尤其是當我們被授以能引生不可思議的大樂及澄明心性的甚深密續法門後,便能名正言順相信自己已得加持。我們對這些法門愈多修習,就更會明白到確有可能令自己的生命對自他均有真實的價值。

 

「勇父與空行母」:

當我們於圓滿次第的修法已得自在並能駕禦身內的微細風息及各種要素時,便是勇父及空行母(或稱為勇母譯按)來臨的時候。勇父及空行母究竟是什麼東西?簡單地說,勇父和空行母乃是具有上品密續轉化證德的男性及女性,所以他(她)們有能力令上品具量行者的大樂智慧增長。於圓滿次第的掌握達至一定的程度時,為了令心輪完全開放,證得最深層的光明,先決的條件便是要引導一切遍行風趣入中脈,這樣便有需要抱持一位元元元這樣的明妃。

與明妃合修的話題實容易引起極大的誤解,尤其是那些對佛教密續具一知半解的人更易產生誤解。譬如,許多西方人由於看見西藏的本尊畫像表現出交抱雙入的姿態,便誤以為西藏佛教是崇尚男女欲事。不過,正如前文指出,這種藝術真正要表達的乃是無上正覺所特有的圓滿雙運方便智慧雙運或樂空雙運。但是,現在提及的圓滿次第修法令人產生混亂的機會更大,所以這裏必須強調,在我們能純熟駕禦「細身」並自在運用眠伏於體內的大樂滾打利尼力量之前,根本沒有資格受用「外明妃」。

密續受用明妃與平常的性接觸完全是兩回事,若我們還記得行者在圓滿次第位已令風息融入中脈,從而覺受如同死時出現的身心收攝狀態的話,便會知道兩者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除非行者已具足充分的自覺性及自主力而趣入這種與死亡相似的經驗,否則就不要奢談密續受用明妃之道,而且,於凡夫的性行為中,乃是男性趣入女性的身體,但密續受用明妃的真正方法卻是女性的能量透入男性身中。

 

『密續的修證果位』:

我們必須知道,若修持這些密續轉化法門,便會證得各種不同的成就階位。最上品的成就當然就是我們在死前即生證得三種佛身,亦即達成圓滿正等正覺,而且這種情況是絕對有可能實現的,許多成就者正是以這種方式達成圓滿菩提。然而,即使我們現時仍未能發現自身的圓滿本性,但仍有可能在死亡真正來臨之際,甚至在今生與來生之間的「中有位」成辦此事。再者,即使我們的修行無法令自己達成正覺,但是它們仍能幫助我們解除對死亡的恐懼,給予我們某個程度的力量來控制自己的轉生,這種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成就,因為它讓我們和未來能不斷在自己的修行旅程中繼續邁進。

當你趣修任何瑜伽法門時,無論初時會出現什麼困難,仍必須勇猛精進,應想:「不論我是否能取得完全成功,但最低限度亦要盡力取得一些經驗。」切勿這樣想:「我怎有能力修行?我對修行全無經驗,一竅不通,而且我是個罪孽深重的人,試問像我這種多行不義的人能有望開悟嗎?」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首先若你不去嘗試的話,是永不會知道你能夠達到什麼層次的成就。由於你現時對自己一無所知,所以絕不會知道你的真實潛質到底是什麼,但只要你能盡力而為便會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第二,擔心自己的罪孽過深無法順利修行,這種想法實在愚昧可笑。試看密勒日巴大師,雖然他曾犯下極大的惡業,殺死了許多人,可是仍有力量獲得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的圓滿證悟,最後更憑著密續的修持達成圓滿正覺。儘管他曾自認是個十惡不赦的大罪人,但是憑瑪爾巴的指導及自己的決心,他仍能運用自己的力量成為一位大成就者,密勒日巴尚且能戰勝過去的罪惡,我們為何會認為這些微不足道的惡行能阻礙自己?

還有,我曾經說過有一些平生犯下重大惡行的人,若能浪子回頭,誠心修道,他們往往會取得最大的成就。相反,那些不重視生死輪回的人,對於求取解脫一事常不能盡力而為,因為他們對達成任何事情,無論是好事仰或壞事皆不甚熱衷。

這些說話的最終目標是要指出,身為人者不應畫地自限,不管你目前所過的生活是怎樣,亦不可以低估自己的成就。雖然你在嘗試禪修時或會妄想紛飛,但某些潛在力量可能會突然成熟現行,帶給你一種能念念相續長時專注的驚人的定力,這種事情確有可能發生,所以你們要有勇氣而且要不斷努力地嘗試。最低限度也要下定決心:「我要達成足以控制自心的能力,才能在遭逢災難或死時具有專注清明的力量保持鎮定,清楚認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情。」如你能夠保持這種修持動機便即足夠,它能令你們實現內在潛能的可能性保持活躍,而且很可能會比你預計的大得多。

 

『成就的條件』:

假如我們要通過密續的修持來達成任何一種證悟階位,那便一定要具足四種條件。第一種是「不壞淨信」,意思是指行者要清楚瞭解自己奉行的道軌,由最初的皈依到最後實踐的無上密續修法,皆是具義可信。當我們透過自身的經驗來進行考察的話,便能夠把自己交托給這條道軌,由於它確實能帶引我們走向所要前往的方向,所以我們對這條道軌的信心自然不會失壞。

換句話說,我們要對現在所做的事情有自信,只要我們參與其他瑜伽士或修行者的團體或親近自己的上師,信心便容易生起。在這種安全的環境下,修行就像是一種共同分享的文化修養,它是你、我可以信任及追隨的事情,絕不會感到陌生或不合適。不過,當我們離開這種不自然及孤立的處境,回到「真實」的世界時,便立即會對自己的修持失卻信心,感受到人們對你的期望及價值觀的壓力禪修有什麼意義?世間的事物這樣多姿多彩,為何硬要盤腿靜坐,意守丹田這樣便會很容易被他們影響。不久之後,你們便會發現自己再次沉淪於每天生活的無聊習慣之中,沒有任何辦法把它變為有價值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們的信心堅定不移,那我們的修行熱忱亦絕不會動搖,非但不會被外在環境所引轉,反而能把它們轉為修行之道。

第二種所需條件是「無有疑惑」,猶豫不決是來自不明確的心態。當我們培養出明瞭修持的元素、次第及功用等問題的銳慧時,能障礙我們堅志修道的有害疑慮便會自動消滅。

我們最重要的是盡力對我們的修持架構取得確切的瞭解,我曾經聽過一些已經廣聞多年的人抱怨:「我感到非常混亂,不知從何著手。我曾跟隨許多上師學習過佛法,所以不知道誰是我的根本上師,我甚至不知道應由何處開始修行。」假如我們已經聽聞了許多不同的法門,接受了許多不同的灌頂,但是仍然不懂得如何去修行的話,這便表示我們對修行的架構一無所知。西藏佛教傳統的其中一種美妙優點,便是她的次第架構由始至終毫不紊亂或請各位原諒我的偏見。西藏佛教所說的一切成就及證悟,全皆有理可循,信而有征,這就是我個人最為欣賞的地方。所以,若你感到灰心失望,便要自我檢討一下,應借助一位有經驗的導師的幫助,先去認識這種架構,然後再踏實地穩步向前邁進,按照次第修學。

第三種條件是必須「一念專注」,你的專注力不夠堅固集中,便無法窮達修行的心要。譬如,若你希望能駕禦微細神經系統內的風息,對風息及其運作方法的認識就不可以粗略籠統,知少便足。我們必須盡力取得精確的瞭解,但只有具備專註定力才能成辦此事。密續在這方面與其他訓練並無分別,能於所做的事情不論是學術研究或體育運動取得成功的人,均要具備一種相同的條件,這就是良好的專注力,缺乏專注力便難有成功之期。

讓我們仔細研究以下這個例子:常說,透過密續的修持,即能把一切欲事即使喝奶昔轉為大樂智慧的覺受。倘若我們的專注力夠堅固並能善自調伏,便能完全察覺到在品嘗及咽下奶昔時有什麼事情發生,能引導一切現行的能量來增長臍間的拙火,這種暖熱會把大量喜樂能量傳送到神經系統之中,令一切覺受皆受廣大無二空慧所增益。對於這些能於活動中具足正知的人來說,即使喝一口奶昔也能轉成覺受大樂智慧實性的殊勝方便,這並不是假想勝解而是確有其事。

然而,我們平常對自己的內在實相毫無認識,例如,當我們喝東西時並未能當下察覺在舌頭、腿胃、神經系統或身心之中所發生的事情。但我們對此毫無知覺,不像瑜伽士們能清楚認識當下所發生的事情,而且能視乎需要而運用這種力量。所以我們經驗的並不是大樂智慧,反而是像腹瀉一般。

最後,若我們要取得無上的證悟便要「隱密修持」。雖然聽來頗為奇怪,但它確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密續修法的真正名稱便是「秘密真言」(或名密咒),「真言」的意思是「護心」;「秘密」一詞是提醒行者這些妙法必須私下奉行,就像守護寶藏一般。今日,密續的修持已經變得相當墮落,有些人當眾吹噓自己正修習某種不共法門,他們高調地聲稱:「我是密續行者,快來聽聽我的本事!」這種狂妄自大,當眾吹噓的行為實屬不智,這只會為自己的修行招來障礙,外現調柔之相,內具大瑜伽士之證德實遠勝於外表冠冕堂皇而內證乏善足陳。

過去的大瑜伽士曾說,若行者具足這四種因素——不壞淨信、無有疑惑、一念專注及隱密修持,並能精勤不斷,如法修持,那一切修道的殊勝悉地就必定會唾手可得。由許多行者的經驗可以得知,當我們的教證廣大增長便能夠臻達某個位置,這種情形就好像我們在前一刹仍是凡夫俗子,但突然間竟變成一位具有大成就的瑜伽士!這並不是西藏人的憧憬夢想,而是真的會發生。

我輩凡夫雖被迷執之見牢牢束縛,但如果我們能設法放下這些令人窒息的觀念,便能當下契入難以置信的甚深實相領域,儘管我們沒有期望某些特殊的事情出現。但我們的證悟亦會在突然之間,任運無造作地廣大增長,這是完全有可能的。然而,僅在數他家之寶是沒有用處的,若我們要獲得密續轉化法門的利益,就必須培養出自己的親身體驗。

 

(全文完)

 

 

 

 

 

法海潤深非我境   文義誤失當悔除

福施無邊諸有情   普證無上微妙智

特以譯事所生善   回向挈友善慧炬

往生空行淨刹土   乃至成就菩提間

生生不離大乘師   常遇善慧聖者教

受持四灌二次第   速證七支和合果

 

 

丹增卓津  譯於西元2003129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