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7 08:26:11
學習次第 : 進階

密義顯說 8.澄明廣大心

『以無所見建立空間』:

正如我們已討論過的,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乃是修持密續的三項先決條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依循密續道軌起修前,必須要對這三種條件達成圓滿的證悟。我們只需要具有一個大概的瞭解,便可以開始從事修習。

以空性的證悟為例,能于諸法究竟本性取得圓滿正解乃是一種甚深的成就,假如我們要等到取得這種成就之後才開始密續的修習恐怕永無起步之日。幸而,這並不是個問題,若要修學密續各種不同的轉化方便,我們只要有能力壓伏一點凡常的我見便即足夠,並不需要獲得無自性的圓滿證悟,但必須有能力從我們平常被迫扮演的角色中,為自己取得一點空間。

西藏喇嘛常說「無有所見即是最勝見。」雖然,這句話也許有些怪異,但卻含有深奧的意義,因為它是描述大瑜伽士者們超離二邊的廣大圓滿實相境界。

在平常的經驗中,我們常被二取分別妄想所制,每天不停追逐可樂境,排斥不樂境,擔負著一種狹隘的自我觀念,把自己的光陰浪費於彼此的取捨之上。正如我們所見,這種對事物的二邊分別深重垢染習氣及對這種二取分別的堅信,只會引生迷惑不滿。然而,我們仍有可能培養出一種完全不同的真實觀點,當我們對這種被迫進行的無盡生死輪回競爭,感到忍無可忍時,便會去學習智慧,長養對諸法實相的現觀。

這種修習可以不同的次第進行,其中一些是極為重視概念上的抉擇分析,另一些則比較重視親證經驗。最後,當我們愈加深入專注于這種廣大的經驗時,壓迫我們所見的庸常實有顯相便會開始消失,僅留下離二取的澄明空境。我們的心在這種完全沒有彼此實體分別的空間中,會感到平和寧靜,無有邊際,遠離局限。我們不會再被「所見」制伏,亦不會再相信庸常顯相是絕對真實,從而達至遠離二取的「最勝見」之中。

這時,我們的心是輕醒靈明—無有破立取捨,接受所有一切–絕不像處於昏睡無念般的狀態。我們得嘗無礙心識的真正解脫滋味,不再感到困擾限制,被迫不斷從事上述無意義的自我遊戲。因為膚淺庸俗,虛妄不實的二取分別心並不是人類心靈的根本本性,所以這種解脫是有可能達到的,我們的本性是像水晶一般明澈清淨,自卑妄想完全沒有容身之所,只會自行消失,而我們的一切束縛限制亦會隨它一起消失隱滅。

假如我們能趣入並安住於自心的法爾澄明境位,便能擁有時間及空間,遠離惑亂地看清一切事物,甚至還可以更善巧地處理日常生活的事情。有一些人會有這樣的懷疑:「若我讓自心返回它的純樸自然狀態,我怎能在這個複雜的世間中活動?怎可能到處去?怎可以繼續保持我的工作?怎麼去做飯?怎能辦理各種事情?」但是,你們不斷與自己進行這種爭論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當你們處於這種明淨的心境時,便能隨心所欲專注於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上,這樣便自然會把它做得更好。由於你們做事的時候心不在焉,所以才出現種種問題。例如,你們認為要清理家居時,心裏卻想著到海灘度假。大吃霜淇淋,這個時候便會遇上麻煩了。

 

『明性與離二取』:

憑籍在禪修時觀察心識的流動,我們便能夠自然達至這種離二取的廣大境界。當我們細心觀察自己的念頭時,便會發覺它們是自生、自住、自滅,所以並不需要費力遣除妄念,每一個念頭皆由自心的明淨本性生起,亦同樣會自然消融于這種明淨的本性中。當念頭終於這樣地隱滅時,我們便要盡力令自心不散亂地專注於這種隨之而來的明性。

當心中不斷生起念頭時,我們要訓練自己不可隨彼而轉,我們的心識就像浩瀚的大海一般,有大量的空間可容納種種妄念煩惱在其中漂流,所以我們不應讓專注力被這些妄念煩惱擾亂。我們必須對自心的根本明性保持專注,不可被任何一種方式所擾亂,這樣就是(海裏)有一條特別可愛或特別討厭的魚兒亦毫無問題。甚至出現某種動人的莊嚴景象–而且是我們長久盼望它出現的那一種–我們亦不要多加談論,當然,我們仍要認清發生了什麼事情,重要的是不可讓心境昏沉混沌對所發生的事情不知不覺。無論如何,在起念時要保持覺知,不可被妄念所轉,要對生起這些妄念的根本明性保持注意。

為何用這種方式觀察心識的明性是這樣重要?這是因為當我們數數不斷觀察時,便會看見安樂與痛苦的生源,輪回諸苦及涅槃安樂的根本皆是「心」,而且還會看見,我們內心的那些習氣邪見–如無明或不可依恃的我執–把自性實有的妄想執為真實。破除這種妄想魔咒的方法便是要了知諸法本性如幻,通達一切諸法僅是在內心明淨虛空暫時生起的境相。所以,若我們對自心的明性能多加觀察,認取顯境為真實的執著便會愈少,從而,我們的苦惱亦會減輕。

透過這種方法觀察念頭的來去,我們便會更加靠近空性正見。表面上,實體顯想仍會生起並維持一段時間,然後才會融回於自心的明性中,但是,當念頭這樣地隱滅時,我們必須訓練自己認識這種謝滅狀態,是比念頭初時的實體顯相更為真實。若能對這種「無所見」多作修習,我們對自心的澄明廣大性便會愈加熟悉。這樣,即使在極壞的念頭及嗔、妒等煩惱生起時,我們仍能與心識的根本清淨性保持聯繫。這種清淨性與我們永不分離,不管我們生起任何迷惑煩惱,也僅是外在的客塵隱垢,它們最終也會過去,唯餘下自心的根本澄明性。

在你們以這種睿慧觀察心識時,便會把好壞等妄念放下,於是你們便會自然趣入離二取的境界。為何會有這種可能呢?應這樣想:心識是像明淨蔚藍的天空,由無明我執產生的造作分別妄想則像彌慢於空中的汙煙廢氣。雖然,我們現在常說汙煙廢氣能污染大氣層,但是,天空本身是絕不會被廢氣染汙,因為天空與廢氣各自具有本身的特性。換言之,在根本層面上,不論有多少有毒物質飄入空中,天空依然不受任何影響。此即證明當環境條件改變時,天空便會再度變為澄明,同樣道理,不論造作我見製造出多少麻煩問題,對我們心識本身的明淨本性絕不構成任何影響。從相對的觀點來說,我們的心識仍然是清淨無染,因為心識的澄明性是絕不會與煩惱的本性混為一體。

若依絕對的觀點而言,我們的心識是恒久清淨澄明,心的無二性是絕不會被其所生的二取分別妄想所損害,所以就這方面來說,心識的本元清淨,永遠如是。

你可能會問:「嗔或妒等煩惱心念的本質也同樣是清淨嗎?」是!任何心念亦同樣具有這種澄明的無形本質,不管它們是善抑惡,是誤解還是受騙,一切思想念頭皆會反映出與它們本身相稱的物件,正如鏡子必須要明淨無垢才能反映出鏡前的面容,所以不管面貌是俊俏還是醜陋,心亦必須是澄明的。假如心境不甚澄明,便不能反映出任何事情,不管是好是壞。

我們可以把賢善的心境比作靜止不動的清水,而迷亂的心境則可比作沸騰的開水。若我們去考察沸水的本質,便會發現儘管它是翻滾沸騰,但每一滴水點也是清淨的,心的情況亦是這樣,不論心是平靜還是被二取妄見難以抵擋的複雜性弄得翻滾沸騰,其本性仍然清醒澄明。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是有能力從自我衝突的迷惑污染狀態,走向清淨心識本身的法爾明淨境界,絕不可以認為我們的心在某種情況下難免會被染汙,但這是不可能。假如我們能訓練自己去認取及趣入心識的自然無作境位,最後便會證得無二智慧的自在境界。

 

『唯心所現』:

依佛法的觀點看來,我們生命的一切環境際遇皆是自己心識的變現,這是佛教的中心見解。苦惱混亂的處境是來自惱亂的心念,而我們所感受的任何快樂–從世俗的欲樂至無上正等正覺的安樂–同樣是源於自已的心。

若我們看看自己的生活,便不難看見它是完全被自心所操縱,尤其是被貪欲所控制。我們不斷想要到這裏或到那裏,要擁有這些東西或那些東西,依照這些欲望行事,為追求自己的滿足而工作。

不僅是我們這個躁動不安的心正不停地製造各種新穎的念頭,我們亦樂於跟隨這些念頭四處奔走。結果,我們被快樂的保證從一種處境誘導至另一種處境,可是我們最後只是感到筋疲力盡,沮喪失望。解決的方法並不是去壓制我們念頭的欲望,因為這是不可能的,這種做法就像緊按著水壺的蓋子來試圖阻止壺中的水被煮沸,我們唯有學習觀察自己心念,不隨妄念打轉才是明智的做法,這是一種令妄念喪失其壓迫力的方法,它的做法就像把水壺移離火焰一般。這樣,安定澄明之性最後終會戰勝妄念,脫穎而出。

人類常以自己的思想能力而自豪,可是,我們的思想常常令事情變得複雜非常。單是一塊巧克力的包裝已可看見它擠滿了廣告資訊,我們也許會認為能于單一的事物發揮出這麼多的意念,正是我們有智慧的象徵,可是,用這種智慧所幹的,大多是一些橋揉造作,毫不重要的無謂事情。

當然,我們的理性思想–困於社會價值觀的粗心–會相信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的重要性,但我們不應受愚弄而相信所有這些把事情複雜化的想法皆是真實合理。雖然,我們為了生活不得不贊同許多事情,但卻不必相信它們,而且,當我們被複雜化時,甚至連自己也不可相信。

這是否意味所有我們所作所想的事情全是虛妄不實的?非也,現在發生的事情亦有若干的真實性,譬如,天空根本是明淨的,但是,在空中飄浮的污濁廢氣亦具有一點真實性。我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可相信分別彼此的念頭乃是絕對正確,儘管污濁的廢氣是具有一點真實性,但它並沒有實體自性,並非究竟真實性。同樣,我們的心念也許是有某種程度的真實性,但假如完全相信它們便會大錯特錯。

還有,我們必須要學會的事情,便是於事物的習慣性反應終斷時,如何認持澄明的覺性。通常,當某些事情出現時–如有人把一片巧克力送給你的朋友時–我們的即時反應便是以二取分別的方法來回應。我們會生起這樣的想法:「為何她要把巧克力送給他?他為什麼不送給我?他實在非常幸運,但我的運氣卻差得很?」我們的心不斷炮製出各式各樣像這一類的二取戲論,於是便令我們的生活產生混亂。其中一種後果便是令我們的人事關係變動不穩,今天我們與一位新相識的朋友談笑甚歡,到了明天便把他視同陌路;現在我們對某些漂亮的新事物趣之若騖,但往後卻會對它不屑一顧。我們這種不停改變所好所惡的態度,正是另一種表示我們的庸常實有想全是錯謬不實的象徵,這種想法只是愚迷心識所投射的映射而已。

無論如何,只要這種二取迷亂於「定中」及「出定」二位消失時,我們便會體驗到安定澄明的清淨覺性。我們在這些時候所感受的內心安寧,是難以言詮。這種安樂遠勝於根門慣常所追求的短暫快樂。然而,僅是數次獲得這種內心安寧的經驗實不足夠,這是不能達成任何持久的證悟。所以,我們必須不斷修習,這樣才能數數不斷把二取分別妄想斷除,無散亂地安住於自心的根本明性之中。倘若我們能依循一種像密續修法般的合格有效修法,自心的根本明覺性最終便會變成金剛不壞,這時我們便再不會受制於自己的二取妄執。

 

『明性、慈悲與安寧』:

根本心的甚深寧明性是以慈悲為本質,嗔、恨等煩惱在這種安寧的氣氛中是無處容身的。當我們安住於這種甚深的覺性境位時,有害的念頭便完全沒有擾亂我們的機會,這種慈悲的覺受會從我們生命的深處自然任運地生起,所以毫無疑問,我們會自覺地決意斷嗔行善。

當這種廣大的覺受出生,而我們更為接近非實有或無自性正見的時候,便會生起一種萬法一體的感受。這時,身邊的環境不再令我們感到窒息及壓迫–實在是我們反其道而行–反而,我們會感覺到像有一所足以容納世上一切事物的房間。在這遍離二取的澄明虛空之中,萬法皆在不停來去,不斷生死,在數數起滅的過程中自由流動,互不相礙地完善運作,既沒有衝突亦沒有紊亂或距離。我們是這個萬物和諧平等境界的一部份,對四周環境,對別人甚至自己也不會有疏離的感覺。

若能領悟自我的根本人性是澄明清淨,便能把我們那些偏頗、局限及自我束縛的觀念割斷,在這遍心境全然寬坦自在的澄明虛空之中是沒有你的根本實相及我的根本實相之分,人人平等,無有勝劣高下之別,絕無善惡或染淨。禪修,啟請或任何我們所作的修持,其整體目標皆是要發現人性的基本原則,要契入這種甚深的本性,要觸摸自心的無二圓滿基本原則。達證此境時,一切粗重的思維分別及粗重的煩惱情緒便會無處立足,於此境中,沒有二取分別心所安立的概念,純然如是,這時沒有佛陀,沒有上帝,沒有天堂,沒有地獄,唯有無上的安寧滿足。

 

『明性、顯色與喜樂』:

密續具有能喚醒最細品心識與及引導這種最細光明心觀照廣大甚深之無二見地的殊勝方便。然而,即使我們現在未能成為一位密續大瑜伽師,但我們仍能一嘗與離二取境界接觸的自在解脫滋味。其中一種可于惱亂時採用的簡便法門,就是只要仰望蔚藍的天空,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事物之上,只需要以極大的覺性凝視虛空,任隨一切與自我有關的想法自來自去。除了你自己和這無邊無際的藍天之外便一無所有。當這種虛空明澈的覺受遍滿自心後,我們便會自然觀察得到心的明性。

人類只要以這種方式想像一下廣大的藍色光明,我們的實有想便會開始崩潰,正因為這個道理,密教藝術常以青藍色來象徵執彼此為實的庸常二取分別不復生起的無二境位。許多人在凝望碧海青天的時候,也會產生遠離分別妄念的感覺。我不是在談論某些複雜深澀的哲學概念,亦不是說某些事情由於某位上師許為真實,所以你們便應深信不疑,我只是要說出一種許多人們曾經獲得,而你們亦同樣能獲得的真實經驗而已。

從密續的觀點而言,只要我們對客觀的世界開放我們的心靈及根門,我們所見的便常常會與某種特別的顏色有關。我們所見的每一種顏色–不論青、黃、赤、白皆與內在世界發生的事情有直接關係,因此顏色與光明在密續的本尊觀想等修法之中,扮演著這樣重要的角色。

為了說明我的意思,我們對藍色再仔細研究一下,如我所說,明耀藍光的內在特性是遠離妄想計度。假如這些妄想計度極為猛厲–例如,當我們糾纏在自己的情緒中,無法打破頹喪消沉–這樣,即使在天氣晴朗的日子,我們亦不能看見天空的青藍色澤,眼前只見一遍灰暗,這是肯定會出現的經驗。還有,在憤怒時會看見紅色,妒嫉時則看見綠色,它們顯示出心境與顏色之間的密切關係。

再回到我們所討論的話題上,我們凝視清晨的曙光或平靜的湖泊時,便會因此從妄念中得到暫時的解脫,我們只要遠離彼此的分別而作觀察,到了某個程度自心僅會感受到本身的明性。要把握這個機會來體證外在的明性,然後,再令它內契自心,和合一如,這便是斷除積集於自心的煩惱及體證安寧平和的直接途徑。

當我們觀察自心的明性時,除了感到平靜之外還會自然體驗到一種喜樂的感受。平時,二取分別心的煩擾喧囂及無止境的彼此分別已令我們疲於奔命,所以當這些互相矛盾的妄念煩惱被暫伏或永斷時,這是一種受人歡迎的救濟品。這種隨之而證得的明性是極為平和安樂,從這種證德所生的喜樂能帶來真正的滿足,絕不像凡常的根塵之樂。這種安樂確實能增上我們的定力及敏銳性,相反,平時處理根塵欲樂之法卻會擾亂我們的心。

 

『大樂與實相和合』:

任何曾經嘗試禪修的人皆會知道,禪定的其中一種最大障礙,就是令心散亂無法集中專注的掉舉妄想。雖然,我們努力專注於某一特定的所緣境,可是竟發現自己的心已跑到別處去,我們專注的時間幾乎像小孩子一樣短促,所以要深入觀照任何一種事物實有極大的困難,最後我們即會發覺要取得真實證德是不可能的。究竟這種散亂心是因何而起的?這就是我們那種難以抵擋的不滿感覺。雖然,我們不斷尋找一些東西以滿足某種不確定的內在渴求,但是,這種尋求是難有成功之期的。即使我們真的能找到一些令人快樂的事物,但它僅能給予我們短暫的滿足,於是我們不久又要設法尋找另一些新事物。這種不安定性正是二取分別心的特徵,還有,當我們在禪修靜坐之中嘗試專注時,這種特徵便會變得更為明顯易見。

觀照自心明性時生起的安樂,乃是對治這種不安定性的最勝方便,它有能力提供一種平穩深厚,非尋常欲樂可比美的滿足。由於你們在受用這種喜樂時會感到滿足充實,所以令你的心連外馳的意欲亦沒有,這樣你的禪定靜慮自會毫不費勁地增長。

我們大家皆曾有過由於致力專注於某些事情,而對那些平時會令我們散亂分心的東西不以為意的經驗,同理,當我們極為深入地不斷觀察自心的無相明性時,便可能會忘卻由各種根門生起的色、香、味諸境。當這些感官經驗及粗顯的分別妄念停滅後,通往迷執的大門即會關上,這時我們便會察覺有一種極樂的力量從內心升起。這股巨大的喜樂洪濤是會自然出現,絕不需要用任何方法來營造它。對這種深刻的內在樂境體驗愈多,我們的專注力便會愈深,這便會為我們開闢出一條途徑,證得現時仍未認知的廣大圓滿心境。

 

『成熟自己的佛性』:

我們對當下存在於每一個人內心的明淨安樂心境已經做出解釋。雖然我們是具有這種本來清淨的體性,但事實上並非意味著我們已經證悟,在我們把貪、嗔、妒及其他一切纏縛自心的虛妄我執過患斷除之前,肯定還沒有覺悟成佛,因為絕沒有這種具有煩惱的佛陀。但是,在這些煩惱所運作的粗顯層次之下,我們的本性還有一些對更微細,更甚本的東西存在。而這種在我人心識的究竟本位,便是具有成辦圓滿正覺及恒常安樂的潛在能力。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如何才能探索自己的究竟佛性?如何才能令這種究竟佛性實現?」密續的修持方法便是特別為了盡速達成這種殊勝的轉化而設計,不過,正如前文所說,我們是不可能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躐等修習這些法門。換言之,我們必須首先憑籍種種不同的前行修法來成熟自身,而前文已做出討論的「三主要道」- 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正就是密續的「共前行」。除此以外,修學一類常被稱為「不共前行」的法門亦是極為重要,這些修法包括:接受合宜的續部灌頂,守持各種灌頂誓句,淨治有礙自身修持成就的罪障,積集善根資糧,還有一種就是能取得加持的上師瑜伽甚深修法,在下一節就會對此法做出探討。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