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7 08:46:38
學習次第 : 進階

密義顯說 3.快樂、失望與滿足

 

『密續與享樂』:

密續的功用是要把一切喜樂轉為殊勝的甚深智境。密續不像大部份傳承所實行的方法一般,主張背離世間的欲塵喜樂;相反,密續強調人類要活得快樂,還要把享樂的力量轉為一條能達至成就及覺悟的速疾勝道,這樣才是更為實際有效,才是利用寶貴人身潛能最善巧的方法。

 

密續透過她的甚深的轉化法門,明示我們身為人類是有能力在受用無限喜樂的同時,仍能對慣常的染汙我們尋求快樂的煩惱妄念保持遠離。但這種觀念與一些相信盡情享樂是絕無錯誤的人剛好相反,因為錯誤是出於我們執著這些快樂的迷妄方式,竟把快樂的生源變為苦惱不安的生源。這種執取及貪著才是問題所在而不是在於快樂本身,所以,若我們能令自己從這種習氣執著中解脫出來,我們便能隨自所欲盡情享受,絕無任何與我們平常要強求快樂形影不離的問題。

只要具備轉化的正確瞭解,我們每日廿四小時所作的一切事情,即能帶引我們朝著圓滿及自我實現的目標進發,我們的一切行為步行、飲食乃至大小便!- 皆可轉為修道。即使在睡眠時,我們亦能把這種經常浪費於失覺昏暗或顛倒夢境的睡眠,轉為微妙的光明智境。

這些說法或許是不可能的,不過可以肯定,其他那些漸修法門,包括佛教本身的顯教經乘,皆同樣強調貪、妒及其他一切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唯是不淨,應視同毒物一般看待。我們不但要時常對其危險作用保持警惕,更被告誡要極力避免受到它們的影響。但是,正如前文指出,密續所採用的是另一種與別不同的方法,雖然,密續同樣堅稱貪欲等煩惱皆是苦惱及不安的根源,而且必須要把它們降伏,但是密續亦開示了利用這些煩惱的力量,加深我們的證悟及加快我們的修道進程的善巧方便。就如具有專門技術的人,能把含劇毒的植物制煉成為靈丹妙藥一般,善巧具量的續部行者亦同樣可以利用貪欲,甚至嗔恚的力量而獲得益處,這是絕對有可能的事情。

 

『圓滿法相』:

密續不獨教導我們如何利用平常的喜樂經驗,還開示如何引發更深刻,更強盛並絕對比平時由肉身所獲得者更為令人滿足的樂受。

我們現時所追尋的快樂,乃是慣性地向外攀緣自身所貪求的外境,當我們不能尋獲或掌握這些貪愛的境物,便會變得鬱鬱寡歡。譬如,我們大多數人皆欲尋得一位自己夢寐以求,能成為自身無限快樂來源的男子或女子,可是不管我們結交多少男女朋友,亦永遠好夢難圓。

我們並未認識到在每個人的體內,皆有一個父母二大俱存的無盡泉源,我們之所以產生這麼多的麻煩問題,皆是由於我們不認識或壓抑存在身內的東西。男性企圖隱藏他們的母分力用,而女性則畏懼表達她們的父分力用,因此我們總是感到割掉了某些我們所需要的東西。由於我們感到不完全。所以便轉而寄望從他人身上尋回自己所缺乏的特質,以期獲得一種完全的感覺,結果令我們大部份的行為被不安感及佔有欲而污染。事實上,世間所有一切問題,從一個人的優慮至國與國之間的紛爭,皆可尋找出這種不完全的感覺。

 

若有需要的話,大瑜伽士們能遠離人群獨居多年而不會感到孤單寂寞,但是我們即使離開自己的男友或女友一天,便會感到寂寞難耐!為何我們與瑜伽士們的差別會這麼巨大?這就不得不處理我們體內的父大及母大的能量,只要父母二大衰損失調,我們便會時常渴望他人的陪伴,永難感到滿足;然而,若我們身內的父母曼陀羅完整無缺,便絕不會感受到絲毫孤獨之苦。

密續提供了多種探索我們的圓滿本性的殊勝方便。密教藝術充滿雙運的強烈象徵及圓滿覺性的完整特徵。二根和合雙運的父母本尊法相乃是我們自身父母二大的內在統一的象徵性描繪這種佛像曾被一些西方早期的藏傳佛教學者解釋為佛教墮落的象徵。在更深入的層面而言,父母交抱之相是表徵至高無上的密續修持目標,這就是生起最適合於通達究竟實相,令我們遠離一切煩惱痛苦的最細品大樂心。在這種標準上,父尊是表徵大樂證德;母尊則是無二智慧的象徵,所以父母雙尊二根和合絕不是需要任何根門感官的滿足,而是表徵一種完全超越庸常感官貪欲的圓滿和合大樂智境。

對於那些根性成熟的有情而言,只要目睹這種本尊身像即能有助修補他們於男女二性觀點的關係。然而,為了重新建立這種關係,就必須突破過度理智的分別心的影響,令我們生起與內在實相分離的感覺的罪魁禍首,便是這種分別概念。密教藝術及觀想方法之所以採用這樣的象徵形象,唯一理由便是因為這種象徵能引導我們契入自身的本性,其作用遠比語言文字有效。

 

『四續部』:

佛教的密續可分為四級或四部,分別名為:事續、行續、瑜伽續及無上瑜伽續。每一種續部皆是各為一類特殊的行者而設。各續部之間的不同處,是在於行者能善巧轉為道用的貪欲強度。傳統上,這些層次不同的大樂能量,是以二性親暱接觸的增長為喻來說明,所以,這就是說最下級續部的行者僅能把從顧視愛侶所生之樂加以運用及轉化;第二級續部行者能把與伴侶互相嬉笑之樂轉化;第三級續部行者能運用互相執手之樂;至於無上瑜伽的具量行者能把二根和合之貪欲勢力善巧轉為道用。這種極為殊勝有力的佛像帶給我們一個觀念,這就是透過密續修持即能導引及轉化一系列不斷增強的力量。

 

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能令續部的轉化法門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產生作用。雖然,我們若以一種普通的方式來講說密續的見修或以貪欲為成佛之道,並不是太困難,可是這一類演說的效益實在很小。真正重要的是徹底審察我們個人的能力及經驗,從而確定我們現時對待貪欲的方法。必須撫心自問我們能不達至瘋狂而操控的欲樂是有多少。儘管續部修持最終真的能夠引生自性乃為殊勝妙樂的微細敏銳心識,但這並不是說由於彼此能引生出一些樂受,所以我們現在只要任意跟隨貪欲流轉便是正確的做法。所以,若要我們的密續修持有價值,就必須坦白務實地面對我們當前的限制及能力。

修持正道的其中一種最大障礙便是我慢心,這種障礙的危險性,對於密續的修持特別巨大。因為我們以為密續既被公認為一種用欲之道,所以要做的便是放縱我們那些失控的欲望或增加更多的已有的貪念,這便是真實行者所依之道。有一些人確實具有這種想法,但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絕不可掉以輕心,須知假如沉迷貪欲即等同于密續修持,那我們所有人現在便成為一位密續的大成就瑜伽士。儘管我們的生命確實充滿了林林總總的貪欲,但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從這些貪欲所獲得的,只是越來越多的不滿足。

為什麼會是這樣?它與我們那些必定導致挫折及失望的庸常貪欲又有何關係?假如我們無法認清個中道理,那大談用欲為道也不過是一場遊戲罷了。

 

「欲望與扭曲」:

最重要的是明瞭我們平常的貪欲形式,便是由於某種貪境扭曲了自身對於彼境的認知。其中最為明瞭不過的例子便莫過於性欲,這裏姑且舉出一個這種扭曲的例子以作說明,我們不妨研究一下迷戀某位特殊女子的男性(或迷戀其餘任何的人)的現實例子。即使這個女子是一位被公認為具有吸引力的人,可是男性的貪欲卻把她的優點誇張至一個荒謬的程度,貪欲的妄想愈加猛厲,這女子在他心中的印象便愈加不切實際。這個印象最後便會變得與事實毫不相稱,因此這位男子並非被女子本身所吸引,而是迷戀著自己內心所創造的那個女子

這種誇大失實,妄自計度的習性傾向並不局限於某一種文化之內,這是一種舉目可見的普遍現象。當有兩個人出於極度的貪愛而四目交投時,便會互相為對方編造出一個難以置信的故事,把對方塑造成一個內外皆是完美無暇的人,雙方會各自堆砌出一個完美的神話。由於被貪執所驅使,雙方皆會對大家的缺點瑕疵視若無睹,且會言過其實地盲目誇大對方的優點,這種誇張失實的習慣,純粹是一種迷信的表現,是一種受貪欲所束縛的心念投影。

這種誇大的習性,不論其程度是輕抑或重,皆是我們所有一切庸常貪欲的典型特徵。我們對任何自己所愛之物的優點及價值,做出過高的估計,並未看清這些事情的真實本質。舉例說,我們忘記了自身所愛之物 - 不論是人或物就像我們自己一樣,無時無刻不在轉變。從我們的表現看來,這些東西就仿如某些能恒久永存的美好愜意事物,能給予我們恒常的喜樂及滿足。當然,這種恒常的概念是完全脫離事實的,所以若我們執持這種自我欺騙的常見,就只會換來失望沮喪。

於此必須要認識到,這種我們欲於其上尋求滿足,虛妄臆度的「常見」習氣,絕不是我們在自覺的情況下所做的事情。若我們問:「是否認為你的男伴女伴,新車或任何東西,將會恒久存在於世上,永遠同樣美麗可愛?」你便會立即回答:「當然不會!」雖然,我們極熟悉以變易、敗壞、衰老及死亡的力量來回應其他事情,可是對於我們當中的大部份人而言,這種瞭解僅是一種知識理論,它只是一種我們用自己的腦袋來認知的理念,仍不是我們由心底裏所感受的真實體會。假如我們能以真誠深入的態度去面對我們所貪愛的事物,便會發現到一種根本仍不能為任何我們所認識的變易過程理論所觸及的執「常」習性。當我們為貪執某些人或某些東西的強烈貪欲驅迫時,即應搶先一步去觀察自心的動搖方式,假若沒有執著我們所做成的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我們又怎地感受到這樣猛厲的惱亂?

但切勿誤解這個意思,我不是刻意要吹毛求疵,過分挑剔,聲言我們的一切見解全屬膚淺表面或認為所有情緒反應皆是邪惡不正。我只是嘗試去考察人們自己隨時隨地所遇上的情況:也就是說,我們的欲望雖然是以求取自己的快樂為目的,可是我們仍舊感到不滿,若我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我們所有一切以「用欲」來獲取的圓滿成就喜樂的希望便會破滅。

 

『不滿的源由』:

毛病究竟出在什麼地方?何人或何物需要對我們屢屢錯過那種我們拼命追求的安樂負上責任?若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讓我們再次仔細地觀察凡常貪欲的運作方式,由於感到某種不完善、不完全及不滿足,所以我們向外尋求人或物,好讓自己感到完整充實。我們有意識地或潛意識地認為:「只要我能擁有如此這般的東西便會得到快樂!」

當我們力圖取得這種價值被高估的貪執物件時,有可能成功亦有可能不成功。若我們的努力爭取失敗假如事情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之外那我們當然會感到失望,當我們無法獲得這些事物時,生起惱亂的多少便會隨著貪欲的輕重而定。

 

然而,當我們能成功獲取所追求的東西時,又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會以兩種極不相同的情況而結束,或希望以兩種不相同的情況來結束。因為我們發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一直憧憬的印象恒常、美滿、能徹底解決我們最深入的問題不但是兩回事,而且更是一些像我們一般不完美、不圓滿及無常的東西。雖然這些人或事的確能帶給我們一點短暫的快樂,但它們絕不能實現我們妄加於其上的寄望,所以我們早晚會發覺被欺騙而感到極度失望。

現在要回到最初的問題上,我們的痛苦應歸咎於什麼人或什麼東西?我們大多會無理地把問題歸咎於外境之上,我們會說:「只要她能長得漂亮一點,新一點……或只要這樣,只要那樣。」當我們的腦袋充斥著這些二邊分別妄想時,便會對所擁有的東西感到失望,於是,我們質疑能否以這些東西來取代它,確保我們取得所渴求的快樂。然後,我們便知道下一件事情就是要找尋一位新的妻子、新的丈夫或一輛新的汽車,就像過去把不切實際的期望,寄託於這些現在被我們捨棄的事物一般,我們再次把期望寄託於這些新事物之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會暈頭轉向,不停更換生活中的人事,永遠無法接受我們渴望的心靈安樂。

 

密續的對治方法』:

續部對治這個問題的方法是非常徹底的,它具有一種能轉化我們的庸常見地的完善方法,這就是密續修法的中心要旨。通過密續的修習,這些把我們從一個不滿的處境推向另一個不滿處境的貪欲力量,被轉化為殊妙的大樂智慧證德。修行者一念專注於這種大樂智慧光明,令它能像雷射光線一般摧破一切分別彼此的妄想計度,窮達實相的心臟。

 

現正障蔽著我們的心靈,阻礙我們證知人類圓滿潛能的各層煩惱惑亂,將會被大樂智慧的力量有系統地根治斷除。由於是透過這種方法把貪欲的力量加以利用,所以它不會像平時那樣增加我們的不滿,反而能把不滿的根因我們對於真實本性的根本無明徹底摧毀。

在西藏的密續傳統中,這種轉化貪欲的方法,可借用以下的比喻來解釋說明:據說有一類昆蟲是從樹木之中出生,也就是說,它們的生命迴圈是從樹幹的深處孵化之際開始,而且在它們成長的過程中,是以樹木為食物,這些昆蟲所蠶食的正是它們出生的那些樹木。同樣,憑藉密續的修習,貪欲即能引生觀慧,把一切障礙自心的垢染,包括令這種觀慧生起的貪欲,逐漸斷除。

由此可見,已證悟的貪欲功用與平常的貪欲功用剛好相反。在密續而言,由貪所生的大樂覺受能開闊心靈,令我們克服一切自我的限制,可是平常緣貪境所生的快樂,卻會令我們的注意力變得狹窄,因更多及更佳的快樂而導致一種有限制性的癖好。由於被快感所迷惑,我們喪失對自身圓滿本性的認識,墮入一種愚迷暗晦的狀態之中,我們的心隨外境而轉,當我們為求取更大的滿足而執著外境時,便會進一步遠離實相。幾乎可以這樣地說,在強大的貪欲魔力控制下,我們已陷入一種失自覺的狀態之中。當我們最後從這種愚昧昏蒙的境界醒過來的時候,便會發現我們似曾經歷的一切快樂,皆已銷聲匿跡,所餘下的僅是開始時的不滿而已。

換句話說,那些我們平常所經驗的快樂,皆是愚昧無知,為無明所覆蓋。儘管它或帶有一刹那的興奮刺激,但既沒有清明的正念亦沒有光明,密續修持的觀念是要把我們的喜樂覺受與光明結合,正如我在前文提到的,這種結合是以父母本尊相抱的形象來代表,這是表徵佛父的大樂力用與佛母的無二智慧,二者和合一如。究竟而言,我們要證得自身甚深本性的真實成就,就必須把此二事結合一起,但由於這種大樂及智慧的相運,與我們現時的習慣有別,所以我們必須盡及大的努力來長養這種圓滿的經驗。

 

『鄭重告誡』:

由於我們執著快樂而墮入愚迷之境的習氣,在我們內心是這樣根深蒂固,所以,假想在短時間即能把貪欲的力量,急速轉化為清淨廣大的澄明心境,實是不合道理的。即使密續是達至究竟證悟的至速道軌,但是,我們仍必須要因應自己的能力,按部就班依次進修,否則,我們將會負起我們現時仍不足以承受的重重擔。我們將會冒上某些貧窮國家一般的風險,這些國家由於竭力令本國現代化,結果因過分極端及急進而一敗塗地。所以,不幸的結果往往就是令他們那種頗為純樸和諧的生活陷入一遍混亂之中。因此,雖然急速工業化的預期目標是要帶來收益,可是現實的後果竟然比先前更不安定、更不滿足。同樣道理,倘若我們的密續轉化修持與我們的根器及心力不合假如我們打算承擔及轉化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以外的貪欲力量這樣就只會令我們陷於比目前更混亂的境況中。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