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5 12:52:32
學習次第 : 初階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三戒論釋

雲丹嘉措尊者 

殊勝上師足下敬禮皈依,祈求賜予加持!

法界空中智慧日,放射妙法大光芒,
照耀聖眾之金山,遣除眾生界癡暗。
同時開啟佛教蓮,為欲解脫善緣蜂,
賜予三學精華蜜,佛陀日輪前敬禮。
心荒野中出離水,利他菩提心苗芽,
四灌頂果之方法,善說三戒無謬傳。
我雖無有撰注疏,細緻分析之智慧,
為滿修解脫友願,簡明扼要著略釋。

具有權巧方便大慈大悲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早在無量劫以前就已現前圓滿正等正覺果位,之後幻化如來身相現示無量刹土,從未間斷任運自成應機化眾,其事業不可思議。又於此娑婆刹土所化眾前再次現示成佛,爾後演說了八萬四千法蘊,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門完全可包括在四藏之中,而撰著詮解此等佛法密意之論典的印藏諸位大智者成就者們也不乏其數。其中本論的作者即是至尊文殊菩薩現為國王形相的赤松德贊的轉世智慧卓越、成就頗高的大班智達班瑪旺嘉多吉劄巴嘉村花桑波吉祥賢。尊者徹見了一切修行法門均可包括在三戒之中後著寫了這部不可多得的稀有善說。

全論分三:初義、論義、末義。

甲一(初義)分三:一、宣說論名;二、於殊勝對境前禮贊;三、立誓。

乙一、宣說論名:

上根者僅僅依靠論名就可以通達全論的所有意義,中根者可籠統地瞭解論義,下根者也可依之而明確斷定經函,為此而宣說論名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三戒論。意思是說,心的自性本來任運自成圓滿具足三身的一切功德,此乃諸法之實相,能無誤直接抉擇此理的即是一切道之究竟阿底約嘎,而阿訥約嘎以下顯密的所有道只能間接地作為證悟大圓滿的支分。這一切修法的精華就是三戒,三戒的意義則通過三正量遠離一切增損而抉擇,故為決定。作者以純潔清淨之心為令眾生獲得解脫而宣說經教的意義,而且能起到對治煩惱怨敵、救離惡趣的作用,故稱為論。《明疏論》中雲:對治一切煩惱敵,救護眾生離惡趣,具治救德故為論,他教無有此二者。因此,在造論之初首先宣說了論題。

接下來,說明頂禮之必要,如怙主龍樹菩薩曾親言:作者于本師,讚歎非無果,于本師論典,生起誠信故。通過禮贊可圓滿自己的資糧,使造論善始善終,同時令諸後學了知論典的殊勝之處,從而恭敬而修學。

乙二、於殊勝對境前敬禮:

那莫革日巍!

所謂的那莫即是頂禮之義。對誰頂禮呢?于上師前禮拜。所謂的革日有沉重之義,傳授三戒的大恩上師們身負功德的重擔並是利害的嚴厲對境,因此作者在諸位上師前恭敬作禮。如果有人心存這種疑問:除了密宗以外小乘與菩薩乘中有上師的字眼嗎?當然有。如《沙彌五十頌》中雲:于師住處門,手當輕緩扣。又《菩薩戒二十頌》中亦雲:持戒具智力,上師前受戒。

攪拌具德二資之大海,智悲皓月密法妙甘露,
雪域諸成就者勝頂飾,蓮生金剛眾生師前禮。

尤其作者感念多生累世中慈悲攝受自己並賜予授記的恩德而禮贊蓮師。在這裏是以婆羅門教中攪拌大海而出現月亮的典故通過形象化修飾法來說明的,攪拌福慧功德圓滿的二資大海,從中升起無礙徹知諸法、無緣大悲即智悲雙運皎潔的圓月,於此皓月中顯示能令所化眾生趨入無上密道與果位之事業而遍及各方灑下正法甘露。如是在具足智悲力功德、所化雪域為主、一切智者成就者之頂飾南贍部洲的大密咒師海生金剛眾生上師前恭敬作禮。所謂的海生指蓮師是在無垢澄清大海中不依父因母緣而以頓生的方式誕生,具有不被二取妄念所毀的勝義實相智慧,智慧身遠離生死老衰,故為金剛。由於根據所化眾生各自的緣份而行利樂事業,因此稱為眾生上師。作者在其前以清淨心畢恭畢敬頂禮,這種作禮是世俗的頂禮。而了達無有頂禮者與頂禮對境即是現見勝義見解的頂禮方式。

乙三、立誓:

為了使造論不半途而廢並勸勉諸位後學者而立下誓言。

擅長洗眾心垢之仙人,手持智慧藍寶石妙瓶,
賜予三戒善說甘露水,求學眾士當聚於此處。

作者再一次以形象化修飾法將自己喻為精通洗滌眾生內心二障垢染、被世間人共稱為有功德的一位仙人,他手持著了知一切經論及注疏的智慧藍寶石妙瓶,瓶內有能清淨未證以及邪見等眾過患、淨除輪回一切痛苦的無垢善說三戒論這一去病除障的甘露水,現今賜予,希望想要受持能得殊勝解脫果位的正道三戒的諸位具緣之士雲集此處,通過聞思等方便加以抉擇,從而品嘗到其中深義的美味。與此同時,詳細闡明此論的必要等四法,三戒為內容(即所說);通過詞句而通達三戒內容進而趨入解脫道為必要;三戒修學圓滿、達到究竟後成就菩提為必要之必要;此三者相輔相成,緣起而生,即是關聯。

甲二(論義)分五品:一、總說三戒基之次第;二、分說別解脫戒之次第;三、大乘菩薩戒;四、密宗三昧耶戒;五、三戒圓融。

 

第一品 總說

乙一(總說三戒基之次第)分五:一、認識殊勝解脫究竟大菩提果之淨基;二、略說獲得佛果唯一道;三、宣說階梯乘之分攝;四、別解脫與菩薩戒是密乘戒之支分;五、下三品之總述。

丙一、認識殊勝解脫究竟大菩提果之淨基:

大圓滿智之總相,淨身金剛持佛果。

所謂的淨基實際上就是如來藏,所有論典中均稱之為種姓。對此,各宗派的觀點也迥然不同。有部宗將不貪執有情與有情資具的知足心所承許為聖者種姓(即如來藏);經部宗則認為如來藏是將來可產生無漏智慧心種子的能力;唯識宗認為如來藏是無始以來存在于心相續中具有能生無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繩。這些宗派普遍認為如來藏是有為法,因此都屬有實宗。中觀派大多數觀點均是一致的,它們認為如來藏是有垢真如,但是認識的方法卻各不相同。

此處,依照大乘不共的觀點而言,心性本來清淨無為法之明空智慧無有遷變而存在即是如來藏。《等持王經》中雲:清淨澄光明,不亂無為法,稱為如來藏,本住之法性。關於如來藏,《寶性論》中雲:佛身外現故,與真如無二,具種故眾生,恒具如來藏。此論中依靠三種理由宣說了一切眾生均具有如來藏,其後又以十種道理抉擇如來藏的意義,並且通過九種比喻詳細說明了如來藏被垢染遮障之理。在金剛乘中如來藏則被共稱為基續自性任運自成之壇城,也可以說是不變大樂與具殊勝空性無二無別之心性。尤其是阿底約嘎中認為,心之法性覺、空、明之本體中身智一切法猶如日輪與陽光般無離無合,圓滿具足,因此稱為大圓滿。此處所說的智慧中已包括了基住三智、持相五智、入境二智等基果的一切智慧,除此之外再別無其他,而輪回之諸法也是無而顯現、暫時性的,實際上除法性外無所言語,周遍輪涅,故而稱為智慧之總相。如是淨基的法性光相與所淨的輪回法之垢共存,通過能淨的正道可淨化所淨的垢染。因此,從究竟果乘來說,依靠三戒中的精華密乘道可以完全清淨如來藏上的客塵,最終如實現前本基,達到五身五智於覺性中無離無合的境界,故稱為金剛持。其中五身,現前通達諸法無相、自性清淨之離戲智慧分即是法身;由法身的妙力中出現無邊清淨顯現分即是報身;從報身中根據清淨、不清淨所化眾生各自信解隨機顯現分為化身;三身現分毫不混雜分即是現前菩提身;三身無二無別分為不變金剛身。五智:如實通達法界為法界性智;明知分不滅為大圓鏡智;證悟諸法等性為平等性智;互不混雜同時了知萬法為妙觀察智;以無緣大悲無礙洞悉利眾事業為成所作智。這一切均是大斷、大證、大心三大之自性,《現觀莊嚴論》中雲:勝諸有情心,及斷智為三,當知此三大,自覺所為事。所以說,凡是想尋求無上菩提者都應當了知圓滿究竟之果即是唯一的佛陀,而佛果必須唯一通過下文中所說的無上密宗道來獲得。

丙二、略說獲得佛果唯一道:

深廣法門雖無量,未依大密能成熟,
及能解脫殊勝道,不得正覺佛所說。

為什麼說必須要通過密乘道來獲得佛果呢?因為如實開顯法性之甚深、盡所宣說有法之廣大的法門雖然不可勝數、無邊無際,但未如理依靠大密金剛乘能成熟之灌頂與能解脫之生圓次第的殊勝道,而以下八乘的道均無法獲得佛果。為什麼呢?由於束縛於輪回中的因就是極其細微的精、血、風所生的三現遷移習氣,而在其餘八乘中並未宣說淨除此習氣障礙的方便直接之道。具足無礙徹見萬法之智慧、獨一無二的真實語者圓滿佛陀在經中這樣說道:雖施頭與手足等,心境尚未清淨故,不得菩提之果位。關於依靠無上密宗方得佛果的道理,《密藏續》中雲:六世間界十方中,過去以及現在生,一切如來之壇城,修此自圓五身也。然而,並不是說以下八乘都無有必要,因為這八乘不僅僅是暫時獲得自果,而且還是趨至無上密宗道的必經之梯。

丙三、宣說階梯乘之分攝:

乃至心未滅盡前,乘之數量無邊際,
引入一道之階梯,雖得各果尚有增,
亦僅離各乘所斷,未入一乘怎得果?

乃至所化眾生相續不斷的粗細心與心所尚未滅盡於法界之前,能調伏的對治法也是不可思議,乘的種類也是不計其數,故為無邊際。當心相續滅盡無餘時,既無有眾生也不存在乘。《楞伽經》中雲:乃至有心前,乘邊無窮盡,一旦心滅盡,無乘無眾生。如是在這些種類各異的諸乘之中所有的下乘都只是登上諸佛唯一道密宗金剛乘中無上內續頂乘的階梯而已。為什麼這樣說呢?雖然依靠此等乘可以獲得各自相應之果,但仍舊有要上進的功德,所以即使獲得自果,可是人天乘只不過出離了惡趣,聲聞、緣覺乘也只不過超出了輪回,菩薩乘與事行三續只是解脫了二邊。總而之言,他們僅僅遠離了各自乘的所斷而已,實際上還沒有趨入究竟一乘無上密宗道,如此又怎麼能獲得最終的大菩提果呢?不會獲得的。

此依大圓滿自宗,聲聞緣覺菩薩乘,
稱為法相因三乘,事行瑜伽外三續,
無上父續大瑜伽,隨類瑜伽即母續,
明點瑜伽無二續,稱內三續九乘攝。

雖然概括這些乘的道理有許多,但本論中按照不共前譯寧瑪派自宗大圓滿的觀點而言,可以分為九乘。即因三乘、外三乘、內三乘。其中因三乘包括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自己從善知識處聽聞佛法,並將所聞之義傳授他人故稱聲聞;最後有者不依靠他者獨立自主便能現前超勝三有輪回之果,故而稱緣覺;為成就圓滿菩提,利他心不怯懦、勇往直前,故稱菩薩。詮示修持此三乘可獲得相應之果的途徑,是故稱為法相,並且此三乘只是獲得自果的直接因、獲得究竟大菩提果的間接因,並非是果轉道用,為此稱為因三乘。

外三乘分事續、行續、瑜伽續,事續主要宣說外在的事宜,故稱為事續;行續見行平等受持,因此稱為行續;瑜伽續主要宣講內在修行,故而稱為瑜伽續。此三乘與因乘的方式相似並且從他處尋覓悉地,因而稱為外三續。

內三乘包括大瑜伽(瑪哈約嘎)、隨類瑜伽(阿訥約嘎)、明點瑜伽(阿底約嘎)。與外續相比,儘管有許多超勝之處,但歸納而言,因見修行不同故稱為無上續部。如果詳加分析,則主要講述方便生起次第為父續,稱為大瑜伽;主要宣說智慧圓滿次第的為母續,共稱隨類瑜伽;主要宣講雙運光明次第的為無二續,也叫明點瑜伽。此三乘證悟輪涅為淨等,並且不從他處尋求悉地,所以稱為內三續。

如是乘的所有分類均可包括在此九乘次第中。如《集密意續》中雲:決定勝義乘,決定有三種,集聚招引乘,苦行明覺乘,隨轉方便乘。此中所說的三乘每一乘又各自分三,決定共有九乘。

如此九乘次第下面稍廣加以說明。總的來說,乘也並不決定有九種,聲聞緣覺乘所宣說的暫時相似之解脫果位以及能獲得此暫時果位的相似道均可包括在大乘中,因而並非是大乘以外的他乘;菩薩乘與外三續部對於究竟菩提果位與能獲得的正道,只是統籠地講述了,而並未圓滿闡明,因此可包括在無上密乘之中,別無他乘;內三續中的下二續(瑪哈、阿訥)可包括在明點瑜伽(阿底約嘎)中,此外無有他乘。所以說,究竟阿底約嘎唯一乘才決定是大菩提的直接因。這與《大海續》所說的各自佛法大海續,此說以此為此說,諸義此中均圓滿。意義相同。

如果按照各自的法義加以分析,則因相三乘中第一聲聞乘,入門:護持得而未失七種別解脫戒中的任意一種;見解:雖然已了達了五蘊所攝的一切法人我為空性,卻認為兩種細微無分法我為實有;修持,觀修九等至之寂止與四諦十六行相的勝觀;行為:行持十二頭陀行等;果位,預流、一來、無來、阿羅漢四種每一個都包括向與果兩種共有八果。

第二緣覺乘,入門:與聲聞乘相同;見解:在證悟人無我的基礎上,又證悟了所取無自性,因此證悟了一個半的無我;修持:觀修十二緣起生滅而斷定十二空性;行為:與聲聞乘相同;果位:利根者得麟角喻獨覺果位,鈍根者獲得鸚鵡喻獨覺果位。

第三菩薩乘,有唯識宗與中觀宗兩類。入門:受願行菩薩戒。見解:唯識宗既證悟了所取無自性也證悟了能取之心識為空性,然而卻承認自明心識本體不空,雖然他們自認為已經證悟了二無我,但實際上若以中觀衡量,還未證悟細微的法無我;中觀宗徹底證悟了諸法二我為空性。修持:唯識與中觀宗均修持不共三十七道品。行為:行持六度。果位:暫時獲得十地,究竟獲得第十一普光地。由於此三乘能集聚於佛刹,並且是招引所化眾生趨入解脫之道,故稱為集聚招引乘。

外三續中第一事續,入門:依靠寶瓶水及五佛冠灌頂來成熟。見解:證悟法性清淨天尊。所謂的法性清淨天尊是指自之心性明空離戲智慧,之後如果觀修世俗現分完全為清淨天尊之自性,則最終將見到彼等世俗法成為清淨天尊。修持:觀修四真如,一、自尊真如,在自己為真如的見解中安住。二、本尊真如:一般事續中不將自己觀想為誓言尊者,只是在前方觀想智慧尊者;殊勝事續,空性、文字、聲、色、手印、標誌六尊。三、念誦真如:按照事續六尊的方式觀修,即將自己觀為誓言尊者,於面前迎請智慧尊者,將自己與智慧尊者視為主僕而成就悉地。在修念誦真如時應當具足三專注。其一專注本基:於自前明觀天尊;其二專注內心:於天尊心間觀想月輪;其三專注聲音:於月輪上觀想發聲咒串,心專注於此而閉氣念誦。四、禪定真如:將自己觀為本尊,再於心間觀想火焰中央日輪上有咒串,此為火住,是成就四種事業之根本,從中咒串發出自聲,此為聲住,是成就寂止的根本,觀察咒聲並於寂止無念中安住,此乃聲際解脫,是顯現勝觀之因。行為:主要行持沐浴、清潔等外在事宜。果位:獲得三部金剛持果位。

第二行續,入門:通過覺性五灌頂來成熟相續。見解:與瑜伽續相同。修持:修有相與無相瑜伽。如《大日如來續》中雲:文字結合字,基中成為基,極收意識中,念誦十萬遍。其中第一個文字是指觀想勝義菩提心空性與彼之現分世俗菩提心月輪,第二個文字是在前者的基礎上觀想所誦咒語的自聲,第一個基是指自己觀為誓言尊者,第二個基是指自前觀想智慧尊者,之後以兄弟、朋友的方式成就悉地,這是有相瑜伽。觀察蘊等諸法而了達無生空性為趨入,現前無念本體為安住,從中對一切未證悟的眾生生起大悲心即是起座,以趨入、安住、起座三者而觀勝義菩提心,這是無相瑜伽。行為:與事續相同。果位:通過如是修行獲得四部金剛持果位。

第三瑜伽續,入門:五覺性灌頂加上阿闍黎灌頂,通過獲得此六灌頂來成熟相續。見解:以證悟勝義中諸法無相的加持而將世俗法觀為金剛法界本尊。修持:修有相與無相瑜伽。如《嘎波續》中雲:修無念月語金剛,散攝而明現天尊。即觀修基空性、月墊、語文字、意標誌、完整的天尊身相,通過如此五現前正覺的方式觀想本尊。彼續又雲:等持加持灌頂供。意思是說,觀想眷屬天尊、以自部作加持、受自己所屬部的灌頂、頂禮供養讚頌,此為四幻化。意為誓言手印、語為法手印、身為大手印手印、事業為事業手印,以此四手印印持後迎請智慧尊者融入,依靠智慧尊者與誓言尊者無二無別的方式念誦,最後祈送智慧尊者,通過此等形式修持為有相瑜伽。于見解中安住為無相瑜伽。行為:沐浴清潔等僅僅作為助緣。果位:于五部密嚴刹中成佛。此三乘依靠外在的苦行而覺悟內在的意義故稱為苦行明覺乘。

內三續中第一大瑜伽,入門:以外十利益灌頂、內五力量灌頂、密三甚深灌頂共十八種灌頂來成熟相續。見解:七勝義無本體的本性中顯現妙力,於三墊天尊壇城中自性任運自成,此二者只是反體不同,自性無有差別,也就是抉擇真諦無別大法身。修持:生圓次第中主要宣說的是生起次第,主要修持的也是淨除卵生與胎生習氣的生起次第,這一切修法都是以三等持為核心,本體具足清淨、圓滿、成熟,以閉氣四釘印持而修。大瑜伽中的父續修持風的圓滿次第;母續修明點圓滿次第;無二續修勝義光明圓滿次第。行為:行持有戲、無戲與極無戲三種行為。果位:究竟四持明所攝的五道而獲得雙運金剛持果位。

第二隨類瑜伽,入門:以外十續灌頂、內十一大灌頂、十三修行灌頂、密二緣灌頂,共三十六殊勝灌頂來成熟相續。見解:法界無生離戲普賢佛母壇城、有境自然智慧自性任運自成普賢佛父壇城、二者本體無別大樂佛子根本菩提心壇城,即通過隨尋、伺的方式來抉擇此三壇城。修持:隨義而安住於無分別念的境界中,隨句僅以持誦咒語而明觀妙力顯現的天尊壇城,此為解脫道。方便道則依靠上下門而生起俱生智慧。行為:了知一切心境均為大樂智慧的遊舞,從而無有取捨地行持。果位:究竟五道本體的五瑜伽與十地,次第修持隨法性真如的五道而淨除十地的十種所淨,顯現自地的一切功德。

一、如是資糧道意樂心瑜伽包括第一不定遷變地與第二能依根本地,此瑜伽淨除相續的粗、細業習而次第成就五眼六通、細微神變等共同悉地,現見佛化身等顯現資糧道的所有功德。

二、加行道辨大種瑜伽包括第三淨除粗障地、第四恒時修學地以及第五所依福德地,此瑜伽清淨粗、中、細現行因習氣,僅以風心成就天尊身,並顯現晝夜不間斷證悟一切如幻等加行道的所有功德。以會供行為摧毀精、塵、風的粗樂、遠離五怖畏、滅盡有漏而獲得見道賜大安慰瑜伽。

三、賜大安慰瑜伽包括第六殊勝地,清淨眾生的障礙、現量見到法性自相,從而成就空樂智慧光明天尊身,一千二百功德獲得自在,前往報身五部刹土聽聞佛法等顯現見道的一切功德。從見道光明中出定而現證修道,獲得大授記瑜伽。

四、獲大授記瑜伽包括第七所緣生果地,此瑜伽清淨同時存在的障礙後成就證悟法性之智慧以及清淨天尊身,顯現不間斷的雙運身。

五、究竟道時獲得大妙力道圓滿瑜伽,此瑜伽包括第八安住不變地、第九周遍法性地以及第十圓滿相融地,依次清淨粗、中、細的隨眠煩惱障礙。如是修道的四地,按照共同乘而言,則為修道九地所攝,修道的功德從見道的一千二百功德的千倍直至等同千萬俱胝那由他不可言語刹土極細微塵數之間次第增上,顯現四幻化、十自在等所有功德。如此四學道究竟後獲得果灌頂末際所依精、塵、風三者的細微之因已斷絕,從而使能依微細心識也得以清淨,最終現前與二十五果法無二無別、任運自成的大樂身。

上述的五瑜伽與十地的定義雖然在經部、根本續以及竅訣中未曾見過有明確的宣說,但一般而言,五瑜伽中的第一意樂心瑜伽是指在資糧道時,光明與本尊身二者僅僅是由意樂引發的信解之對境,因此稱為意樂心瑜伽。第二辨大種瑜伽:獲得加行道時,有漏法雖然存在,但不會再度退轉,因種姓已確定故而稱為辨大種瑜伽。第三賜大安慰瑜伽:見道時遠離五怖畏等,現量見到法性超離一切世間法,因而稱為賜大安慰瑜伽。第四獲大授記瑜伽:修道時,以時處等固定的方式獲得大授記,因此稱為獲大授記瑜伽。第五大妙力圓滿瑜伽:究竟道時,學道雙運功德的妙力都已究竟圓滿,所以稱為大妙力圓滿瑜伽。

地也有十種:由於資糧道時有漏與退轉都有,因而稱為第一不定遷變地;第一瑜伽階段的一切現證是生起能依加行道等的根本,故稱第二能依根本地;加行道時淨除障礙見道義光明之現行因的一切習氣,因而稱為第三淨除粗障地;晝夜不間斷以如幻的方式修學雙運之因,所以稱為第四恒時修學地;依靠近因所積的福德而獲得無漏智慧,故而稱為第五福德所依地;見道時現量見到義光明,依此可使無漏功德與日俱增,更為殊勝,故稱為第六趨至殊勝地;修道時,觀想並修習有學道的雙運之義而成就無學果位的雙運身,為此稱為第七所緣生果地;究竟道時,恒時安住于法界智慧無二無別的密意中,無有遷變,由此稱為第八安住不變地;法性義光明與有法聖尊身的顯現二者無離無合之法性手印周遍一切,因此稱為第九周遍法性地;妙力顯現的莊嚴色身均於無生法界中圓滿究竟,圓融一味,為此稱第十圓滿相融地。從這一切地大多數名稱都不固定的方面來說,它們都是有學地,各自的暫時障礙清淨獲得上地功德,因而按照暫時安立的各自定義來看,那一地的補特伽羅也不一定具足所有的條件。最後一地雖說是無學地,但只是名稱而已,就像阿羅漢向雖然名為阿羅漢實際上並非是真正的阿羅漢一樣。

第三明點瑜伽,入門:著重強調獲得有戲、無戲、極無戲、最無戲四灌頂。見解:斷定諸法於覺性本體中原本就已成佛,不需要依靠地道而再次修成。修持:懈怠者無勤而解脫以本來清淨自然安住來護持境界;精進者有勤而解脫即依靠頓超六要而開啟如來藏之密藏門,從而現量見到如來藏光明。行為:一切顯現均現為法性遊舞,因此遠離破立貪執而安住。果位:究竟四相而趨至任運圓滿普如來無別地或無上智慧地。此三乘不需要依靠對治刻意斷除一切煩惱,具有將覺性智慧轉為道用的方便,因而稱為隨轉方便乘。

丙四(別解脫與菩薩戒是密乘戒之分支)分三:一、成立三種姓趨入密宗道;二、以意樂差別略說趨入方式之分類;三、明確此處所抉擇之義。

丁一、成立三種姓趨入密宗道:

五十萬續之教證,成立聲聞與緣覺,
以及菩薩分別有,趨入金剛持道者。

如是九種次第前六者三種姓的所化眾生趨入無上密宗的方式一般說來,一切眾生的界性或種姓有許多分類,但歸納而言,分為下、中、上三種。下根指聲聞種姓,中根指緣覺種姓,上根指菩薩種姓。這三種根機各自都有趨入無上金剛乘持明道中者。關於這一點,以《五十萬真如成智續》的教證明顯可成立。此續中雲:不同石頭之種類,熔化成鐵銅與銀,依靠真實點金劑,悉皆轉變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別,三類種姓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壇城,則稱之為金剛持。意思是說,以上、中、下等石頭來比喻未趨入宗派的三類種姓,鐵、銅、銀三者是趨入三種姓各道並已得果階段的比喻,這三種物質依靠點金劑可變成金子是比喻趨入無上密宗金剛乘者毫不例外均成為持明者。

丁二、以意樂差別略說趨入方式之分類:

意樂差別入密宗,法門雖多不廣說。

接下來,宣說以各自意樂的差別而趨入內續無上密宗道之理:如頌雲:基種姓一道種四,大密無上不退轉。從基礎趨入,即未入各自道者最初趨入,一邊修學人天、聲緣、菩薩與哲雅等外三續四道一邊趨入,此等道自己的果位究竟後趨入無上密乘,諸如此類。宣說趨入方式的法門雖然為數不少,可是,此處由於會遮障本義,因此不作廣述。

丁三、明確此處所抉擇之義:

於此上中下根中,曾經修行已究竟,
具有緣份上根者,得灌頂頓生三戒,
證悟解脫即同時,猶如恩劄布德王。

此處,一切乘道之要點包括在三戒之中,受持三戒的方式因根機差別而有上、中、下三種,其中最上根者趨入密宗的方式,往昔二資修學已達究竟的具緣者,即生之中未以共同道淨化相續,僅僅依靠獲得灌頂便頓時生起三戒。因為無上密乘戒以大平等智慧已經攝持斷除一切害他之事的別解脫戒與成辦一切利他之事的菩薩戒,就像證悟灌頂義智慧與相續解脫同時的鄔金國王恩劄布德一樣。國王向佛陀請求不斷欲妙而得成佛的方便法,佛為他顯示壇城灌頂時,他立即獲證雙運身果位。

中依三戒各儀軌,次第獲得如龍樹。

中根者,依靠戒律中的羯磨儀軌而得受七種別解脫戒中的任意一種;以二大法軌其中任何一種儀軌受菩薩戒;通過密宗內外續儀軌而受密乘戒。也就是說,依靠三戒各自儀軌次第獲得三戒,如怙主龍樹的傳記中所說的一樣。

二觀察續說下根,劣緣難化次第知,
長淨十戒四宗派,事行瑜伽趨無上。

我們應當認識到,前世與今生未曾積累二資的劣緣下根者,極難調化,他們需要一步步引導入道。首先,為他們宣說輪回的過患與解脫的功德,接下來傳授長淨八關齋戒、居士戒、沙彌十戒直至比丘戒。其後讓他們修習四宗派中第一有部與經部宗所抉擇的無我道理,隨後發菩提心,以唯識與中觀的見解修心。修心完畢,先獲得各自灌頂,再次第了達主要宣說清潔威儀與念誦等身語事宜的事續、平等宣說身語事宜與心之等持的行續、主要宣講心之等持的瑜伽續此三續中的見、修、行所攝的一切修法,並且通達無礙。之後依靠方便智慧無二大樂瑜伽所宣說的殊勝方便無上內續的灌頂來成熟相續,再循序漸進地學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雙運續部。關於下根者趨入密乘的方式,《喜金剛二觀察續後戒律品》中有明確的宣說。此續中雲:最初傳長淨,後授十戒律,於彼講有部,經部亦複然,其後瑜伽行,再後說中觀,密次第皆知,後傳喜金剛。與之相同,《普巴嗔怒續》中亦雲:初授別解脫,傳彼聲聞法,複授菩薩戒,講諸中觀法,最後果大乘,灌頂傳果續。必須明確此處所說三種根機的意義。

此講中根之方式,橛續時輪金剛言,
具比丘戒沙彌戒,居士次第為密宗,
上等中等與下等,然具智慧為主要。

此論按照中根者的方式來宣講,得受灌頂時,小乘中的比丘、沙彌、居士在金剛乘中依次是上等、中等、下等者。關於此點,《金剛橛續》、《時輪金剛》中異口同聲地說:三者比丘為最勝,中等即是諸沙彌,彼中在家位最低。不僅僅是密乘中,受菩薩戒的身份也是出家人勝過在家人。《經觀莊嚴論》中雲:一切出家眾,具無量功德,勝過勤持戒,諸在家菩薩。這些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在特殊情況下,具有智慧即相續中具足得地等殊勝功德者為主。《時輪金剛》中雲:除得地外在家人,不能作為國王師。又《毗奈耶經》中雲:戒飾作嚴飾,調柔持淨戒,斷懲諸鬼魔,即比丘沙門。認清如是所說的三戒。

前譯普集續中說,自利利他大利他,
別解菩薩密乘戒,智者共稱若分持,
聲聞菩薩持明稱,如是共同下二戒,
為無上密之分支,依如海續此宣說。

總的來說,三戒的術語在別解脫戒時安立為三學;菩薩戒時立為嚴禁惡行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密乘中安立為身語意三誓言等各不相同。但是此處按照前譯甯瑪派續部的根本《普集續》中所說:僅為自利欲獲得寂樂果位為別解脫戒,為他利而欲成就圓滿正等正覺菩提為菩薩戒,為廣大饒益他眾而欲迅速成就雙運果位為密乘戒。如是三戒根據自利利他大利他來分,自利為別解脫戒,利他為菩薩戒,大利他為密乘戒。依照經藏、律藏與密藏中所說的各自教義,以等起、儀軌、時間、所斷以及補特伽羅的不同分別加以受持三戒,則前者為聲聞、中者為菩薩,後者為持明者,這一點雖是智者們共同的說法,然而從發心的角度來說是不一定的。《分析三戒論》中雲:意樂以發心所攝持,儀軌依據聲聞宗,八種姓別解脫,均成為菩薩別解脫戒。這其中已間接說明,如此必須承認具足密乘戒者若受別解脫戒,則成了不共密宗之別解脫戒。如是因乘上下的共同戒為別解脫戒,菩薩乘與密乘的共同戒為菩薩戒,二下戒在此處說為無上密乘灌頂的分支。具足別解脫戒與菩薩戒者在受密乘戒時,別解脫戒成為密宗的嚴禁惡行戒,菩薩戒成了毗盧遮那佛的誓言。

由此可見,無上密宗總的與特殊的誓言中,總的誓言具足了別解脫戒、菩薩戒以及密宗外續的所有誓言。不僅如此,而且以前未曾受過別解脫戒與菩薩戒的金剛持(密咒師)在獲得灌頂時也會具有別解脫與菩薩戒。如頌雲:別解脫戒菩薩戒,集於持明內戒中,無餘皆為我所攝。因為在灌頂之前要念誦此等承諾句。這樣一來,具足大平等誓言的持明者的相續中自然也包括了下面的一切戒律。《密藏續》中雲:無上勝誓言,無餘而攝集,律藏之戒律,所有無量戒。《阿木漏續》中雲:為比丘菩薩,瑜伽大瑜伽。《戒輪續》中雲:別解脫菩薩,持明之比丘。如理依照諸如此類浩如煙海的續部中所說之義而在此論中作了闡述。

丙五、下三品之總述:

三戒各有總緣起,初未得戒得受法,
中得不失護持法,末失恢復方法四。

三戒總的道理宣說完畢後,接下來為了瞭解分別所攝之義而總述:概括來說,三戒每一戒都各有以本體分類的方式作謀篇佈局之緣起;初未得戒者通過儀軌等受戒的方法;中間宣說守護所得戒的分類與不失毀而護持的方法;最後宣說以四門而犯戒重新恢復的方法,共四種。

第一品三戒總說基次第終

 

第二品 別解脫戒

乙二(分說別解脫戒之次第)分四:一、緣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受者不失護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復之方法。

五濁惡世眾生的導師、具足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佛陀色身雖然已趣入寂滅法界,但在持戒僧眾中卻現示分析開遮的戒律相,因此說能代表本師與佛法的就是戒律。

丙一(緣起)分三:一、真實緣起;二、所受戒之本體;三、以分類方式概括。

丁一、真實緣起:

緣起即于鹿野苑,本師佛為五比丘,
傳律為主四諦法,迦葉等尊作結集。
聖撰大毗婆沙等,功德釋迦光弘揚。

按照聲聞乘共同的觀點來說,我等本師釋迦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前,於大能仁釋迦牟尼前發心,在資糧道圓滿二資糧後於南贍部洲人壽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期間,成為婆羅門無上童子。自後世轉為兜率天聖者白頂天子以來,一直以正法令眾天人相續成熟。到了人壽百歲時,以種姓、洲、父、母、時間此五觀照明見後為諸天人宣說了淨除死墮的法門。其後以六牙白象的形相從兜率天降下。

當時正逢地羊年箕宿月(六月)十五日,他由正在受齋戒的摩耶夫人的右側入胎,將母胎加持成無量殿,為數多人天眷屬開示淨除四生的法門。

鐵猴年氐宿月(四月)初八,母親摩耶夫人前往藍毗尼林,當她手持樹枝時,便在無有任何苦痛中從右脅順利生下了身披法衣的佛陀。佛陀誕生于世即刻向四方各邁七步,伴隨著天人在空中讚歎以及諸多稀奇的瑞相口中朗朗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佛陀曾在眾敬師等上師前學習文字、投拋、技藝等,一切學問均是卓越超群。迎娶釋迦族的女子薩措瑪、劄怎瑪、熱達吉以及六夫人,享受安樂。

二十九歲時經淨居天勸請而出宮目睹生老、病、死四大瀑流與沙門,以此為緣,生起出離心,在四周戒備森嚴的情況下乘著由四大天王撐起的坐騎行於空中,來到清淨塔前,自己削髮為僧。之後在知幻力的兒子讓破與讓雪的兒子勝行二者前聽受了世間禪定,又與僑陳如等五人在尼連河畔入定於虛空等持中,苦行六年。後經眾天人勸請而出定,在前往金剛座的途中,蒙婆羅門女樂吉瑪供養五百頭母黃牛的醍醐,使得身體徹底變成金色,接受了賣草人具祥供養的吉祥草,於是以大士夫的步伐向菩提樹前走去。

在木馬年四月十五的那一天,在金剛座上鋪草安坐,並立下這樣堅定的誓願:乃至未得無漏果,期間不解跏趺座,此墊我身縱乾枯,聚合皮骨縱分散,未得數劫難得果,身於此墊不動搖。

初夜時分,魔王口出各種欺騙之詞,七魔女以貪欲的伎倆百般誘惑,但終究未能得逞。這時,他們又派出千萬上億的魔軍,佛陀依靠慈悲的等持將它們一一調伏。黎明時現前了滅盡、無生之智慧,獲證正等正覺菩提。當時,大地震動,光芒萬丈,天眾讚歎不止。

共同大乘認為,佛陀在異生凡夫階段圓滿一大阿僧祇劫資糧,聖者十地圓滿歷經兩大阿僧祇劫究竟二資糧,於十地相續末際在此成佛。聲聞宗的觀點,《俱舍論》中雲:本師獨覺與菩薩,等持結地均歸一。又如雲:雖非聖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說法者,最後有者之菩薩,供養功德無有量。意思是說,世尊是在資糧道中於一座墊上現前五地而成佛,之後於七七四十九日未說法。當時,梵天帝釋請轉*輪,佛應允。一時間,這一喜訊傳遍了人間天界,直至色究竟天之間。

雖然佛次第轉了三次*輪,但此處宣說第一轉*輪戒律藏的緣起具足五圓滿。本師圓滿:無等大能仁佛陀。處所圓滿:于鹿野苑野獸得不畏施樹林。這裏是許多獨覺趣入無餘涅槃、舍利子顆顆墜地、梵施國王為野獸發放無畏施的聖地。時圓滿:從六月初四開始;法圓滿:主要傳講的是戒律學處的內容,其中律中律的佛制與自性罪只是概括性地提及,對律藏的經部等持與梵淨行瑜伽次第、律藏中論藏的分類作了詳細廣說等,以對治煩惱之次第修法的四諦法門為主。眷屬圓滿:五比丘與八萬天子。佛為此等眷屬傳法後,五比丘獲得了阿羅漢果位,八萬天子現見真諦。一般而言,四種律典(釋迦牟尼佛所說小乘律藏四部:律分別、律本事、律雜事和律上分)所攝的律藏是釋尊從成佛以來直到涅槃之間宣說的一切戒學道理。因此律藏並不一定完全是指第一轉*輪的律藏。但從主要開示輪回所舍之法相與脫離輪回之正道的角度而安立為律藏。中轉*輪與末轉*輪將在下文中闡述,故於此不繁述。

佛在八十一歲鐵龍年四月初八接近涅槃時,將佛法與四眾眷屬一同交付與迦葉尊者,而在拘屍那城薩拉樹下融入寂滅法界。

佛涅槃後教法是如何結集的呢?佛涅槃後總共有三次結集。其中第一次結集:當時,與佛陀一同趨入涅槃的有八萬一千阿羅漢,與舍利子一起圓寂的有八萬阿羅漢,目犍連一道圓寂的有七萬阿羅漢。諸天人不禁冷嘲熱諷地說:現在有境界的比丘都已涅槃,正法也成了火滅之煙而已,諸如此類。為了遣除這種諷刺之語,佛涅槃後的第二年,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的七葉行窟內,未生怨王作施主,供養資具,迦葉等五百羅漢集聚一堂,由阿難結集經藏、優婆離結集律藏、大迦葉結集論藏。

第二次結集:佛涅槃後一百一十年時,當時,廣嚴城的諸比丘大肆宣揚可以不作犯戒處理的十種非事:一、作非法事,口呼負負,即可聽許;二、作犯僧殘,得人隨喜,即可聽許;三、病中飲酒,狀如水蛭吮吸,即可聽許;四、土為共用,不傷生命,兩手耕種,即可聽許;五、調鹽變味,非時而食,即可聽許;六、用齋之後,行程逾越半俱盧舍,再次用餐,即可聽許;七、用齋之後,食物未作餘食法者,兩指拾食,即可聽許;八、攙和定時及不定時食品,非時食用,即可聽許;九、臥具補某,不必如來一卡,即可聽許;十、沙彌頭上,頂戴小龕,內置缽盂,花鬘為飾,若得設進金銀,便自接觸,即可聽許。為了制止此十非事,在毗舍離城婆利迦精舍,阿育王作施主,耶舍等七百羅漢擯除十種非事,完整地誦一遍三藏,也作了相順長淨與吉祥長淨。

第三次結集:由於大天比丘等鼓吹答復他不知,懷疑皆觀察,能養活自己,此乃佛教法。五非事,以此等為緣,僧眾內部出現爭論,又由於佛陀未開許律藏立成文字,長久以來,別解脫誦經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致使分成十八部。佛涅槃近四百年時,在喀什米爾花積精舍,膩契波王作為施主,密藏等五百阿羅漢、六萬一千凡夫大尊者以及五百菩薩結集,將四分五裂的十八部均立為佛教,並將律藏立成文字,以前未曾立文字的經藏與論藏也都立成文字。之後通過撰著解釋三藏密意的論典等方式弘揚佛法的情況:在賓陀山名優寺聖者密藏(優婆俱多)以及欲遍等五百阿羅漢集體著寫了《大毗婆沙論》,字還包括聖者們撰著詮解密意的諸多論典,尤其是,獲證發光地的阿闍黎功德光撰著了《根本律》與《羯磨論》,阿闍黎釋迦光造了《毗奈耶三百頌》與注釋等,通過這些論著將律藏加以弘揚光大,直至今日仍舊主要依靠兩位阿闍黎的著作一脈相傳。

前譯傳承靜命師,爾後釋迦西日弘。

別解脫戒的傳承是怎樣的呢?前譯派別解脫戒的傳承:圓滿的佛陀、舍利子等代代相傳,後來傳到大堪布靜命論師、瓦繞那、藏繞色、友給瓦炯內、瑪釋迦莫內眾近圓戒比丘,再向下傳。在朗達瑪國王毀滅佛教之時,瑪、友、藏三位尊者將律藏馱在一匹騾子背上,前往丹德山。當時貢巴繞色大師出家,衛藏的十人受近圓戒,其後,傳給樂美赤誠西繞,直至現在。這是人們共稱的東律。

後譯派的西律傳承:由三護論師傳下,此傳承以前雖然有,但未聽說現在仍存在。

中律喀什米爾的傳承:龍樹傳下,後來由喀什米爾的班智達釋迦西日傳給文殊菩薩的化身薩迦班智達等近圓戒比丘,依次弘揚。關於律藏的言傳當在其他典籍中了知。以上講述了別解脫的傳承。

丁二、所受戒之本體:

本體出離意樂引,斷除一切害他事,
身語所生之緣故,承許其為有色法,
許斷心續與種子,自部上下各觀點。

別解脫戒的本體是以出離心的意樂所引發、斷除一切害他之事的嚴禁惡行戒、欲界所攝的一種戒律,因為是出離心所生而遣除了外道的戒律;因斷害他而遣除了中間律儀;因為欲界所攝而遣除了禪定與無漏的戒律。有部宗認為別解脫戒是身語所生的,因此於有表色與無表色二者的本體中產生,住於無表色中。《俱舍論》中雲:所謂三種無表色,即戒惡戒與中戒,戒有所謂別解脫。又《分析三戒論》中雲:聲聞戒律無表色。經部宗認為別解脫戒是相續變化的一種特法。唯識宗認為別解脫戒是斷除犯戒之心相續及其種子。他們的理由是,如果單單是心,那就無有相續,如果僅僅是習氣,那麼毀壞之因出現時也會跟隨。中觀宗認為別解脫戒是斷除之相應心。《入行論》中雲:獲斷惡之心,說為戒度圓。如是內道佛教中上下各派根據各自心的差別而出現了高低的觀點。

丁三、以分類方式概括:

分類八關齋戒者,男女居士在家方。
男女沙彌近事女,比丘與尼出家方,
即是八種別解脫,歸納則許四戒體。

如果以戒律本體分類,則一般而言,依靠能成立各自戒律的因圓滿而獲得的是出離心的律儀,儘管這一點均相同,但分別來說,根據自己不同的方面所斷的差別,于一日中立誓斷除八種所斷為齋戒,也叫時戒。如果是居士受齋戒,也稱為長淨。同樣,承諾有生之年斷除一至五之間的所斷,為男女居士戒,對此戒律中雖然只說了近圓居士,但《俱舍論》中也宣說了受持三皈依等許多分類。此三種戒是在家方面的戒律。承諾有生之年斷除十種所斷即是沙彌與沙彌尼。在此基礎上,在兩年期間立誓斷除十二種所斷為近事女戒。承諾有生之年斷七及其從屬(聲聞別解脫戒者,謂斷七及其從屬,即身之三不善、語之四不善,以及所屬一切所斷身語之戒律),即是比丘與比丘尼的戒律。此五種是出家方面的戒律。綜上所述,別解脫戒共有八種,如果歸納而言,則有男女比丘、男女沙彌、近事女以及男女居士,男女只是名稱不同而己,本體無有不同,實際上只有三種戒體,加上齋戒,共包括在四種戒律中,這是《俱舍論》的觀點。此論中雲:所謂八種別解脫,實際戒體唯有四,除名稱外無變故,彼等異體不相違。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舊儀軌;二、現行儀軌。

丁一、舊儀軌:

初未得戒得受法:受法分二舊儀軌:
自然證智傳信圓,承認本師許八難,
善來四白問答等,受者心淨聖者師。

上述的這些戒律除了個別的以外,幾乎都不是自然獲得的,而需要觀待表示而得。最初未受戒者得戒之方法,有無勤作圓滿的舊儀軌與有勤作圓滿的新儀軌兩種受法。

其中舊儀軌:最初本師成佛之前、成佛之時、成佛後不久以及涅槃之前受近圓戒的儀軌稱為舊儀軌。此儀軌有十種分類:佛與獨覺由證盡智及無生智,證大菩提,從而有二種獲得近圓;五比丘生起見道,由內證智而得近圓。此三者是在自相續中自然生起勝義比丘戒而得近圓戒的。供施女因未獲父母允許,由佛遣使比丘尼鄔巴往告音訊,依僧傳信而得近圓;大迦葉等由承認您是我的導師、我是您的聲聞而得近圓;舍利子等由佛說善來持梵行而得近圓;僧伽會眾,中土十人、邊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圓;佛問善施:何為唯一善法?彼答解脫又問解脫需何法?信心,彼以問答令心喜而得近圓;眾生主母由許修學八難斷法而得近圓。八難斷法:《律詞品》中雲:親從比丘受近圓,半月比丘處受教,於比丘處許夏住,僧尼二眾作解制,犯此於二眾遷悅,不言比丘犯戒戒,不得輕侮諸比丘;頂禮恭敬新比丘。意思是說,從比丘僧團處得受近圓戒,每半個月再從比丘處聽受教言,在具足比丘處立誓安居,在僧尼二眾前解除夏安居,如果違越了難斷法,就要在僧尼二眾前履行遷悅,不能談論比丘破戒,不能對比丘輕視、侮辱,對新比丘也要恭敬禮拜。本頌中的字是指六十善群比丘由許三皈依而得近圓。有些人說居士只是名稱上的近圓戒。除了白四羯磨與傳信以外的五種是由本師加持而得的近圓戒。八種是假立的,傳信是現行儀軌,但舊儀軌中能如是出現,說明僅僅是安立而已,並不是完全固定的。舊儀軌的法相是白四羯磨。由於以前的所化眾生業力、煩惱異熟三障輕微,智慧、相續與根機成熟,內心清淨,能傳近圓戒的上師也絕對是聖者,因為具備這些特點,故而十分容易得戒。

丁二、現行儀軌:

現行軌離五擇定,石女等生之障礙,
國王不允等住障,不能驅烏等勝障,
以及發為黃色等,莊嚴障礙皆無有。

繼舊儀軌之後制定的白四羯磨儀軌及其從屬,即是現行儀軌。其中的齋戒,如《俱舍論》中雲:居於低位重複說,不佩裝飾明晨前,具足齋戒之分支,清晨於他前受戒。受戒者坐於較傳戒師低的位置重複傳戒師所說的話而得戒。關於受戒者的身份,有部宗認為七種別解脫種姓,經部宗認為旁生的身份也能生起戒體。對境:有部與經部均承認依從次受比丘戒者乃至具居士戒、齋戒以上者前受戒。特殊情況下,承諾每月十五、初八守戒的人,後來每到那時也需要受,但以前一次性受戒也可以。按照有部宗的觀點,飯後受也能生起戒體。經部則認為在佛像等所依前受戒也能生起戒體。

終身戒是指觀待各自學處的違緣,比丘需要真正遠離五擇定,沙彌也需要相似遠離五擇定。

五擇定:諸如認為在順緣具足的此地能守戒而於他處不能守戒,此為境擇定;諸如認為僅在此年此月等期限內才能守戒,此後不能守戒,此為時擇定;諸如認為在戰爭期間以外的其他時期能守戒,此為時期擇定;諸如認為不會害怨敵以外的他眾,此為眾生擇定;諸如認為除個別粗的學處以外所有細微的學處不能護持,此乃分支擇定。必須遠離此五擇定。

此外,對石女與犯五無間罪等人雖傳戒,但他們不能生起戒體,這是生之障礙;由於未得到國王與父母的允許,雖得戒,但因無有自由,故而戒體不能持久,這是住存之障礙;未到驅烏之年,或因病苦纏繞等,雖受戒,但不能守學處,不能學到殊勝功德,這是殊勝之障礙;黃發等色有缺陷者、斷手等形有缺陷者以及屠夫等種姓有缺陷者,雖能學戒,但由於成為他眾不信仰佛法之因,故是莊嚴之障礙。

無有此等障礙,具足五圓滿順緣,境圓滿:所在地須有三寶及親教師、軌范師;相續圓滿:自己需要未側身僧會,未破律儀,外貌須已剃淨鬚髮;資具圓滿:備足資具;意樂圓滿:意樂須具因位等起;儀軌圓滿:儀軌須具足加行、正行、後行。

具出離心善緣士,具通善說如海戒,
一百零一種羯磨,上師前漸受近圓,
前未曾受圓滿戒,亦於經中有明說。

不是僅僅為了救護怖畏以及實現善願,而是具有希求獲得三解脫中任何一種的出離心、無有違緣、具足順緣的善緣之士,在具有智慧功德、精通三藏尤其是善說的四種律典所攝的如海律藏之義,並具足以一百零一種羯磨各自儀軌半句也不錯地背誦的方式交待清楚的能力,具備戒律清淨的功德,包括懺戒加持以上連細微的罪行也未染汙,有如是功德的親教師參加並具足十三增添法的僧眾前按次序圓滿受居士、沙彌、比丘戒。前兩種戒未受直接受近圓比丘戒也能生起戒體,但傳戒者犯一個惡作,這一點在經部中有說明。《毗奈耶經》中雲:未出家之在家人若受近圓戒,可否傳授?優婆離,可以傳授。《報恩經》中亦雲:阿那律亦白佛言:設若在家人未受五戒,若頓時受十戒,能得戒否?佛告阿那律:時可得居士、沙彌二戒。設若未受五戒,亦未受十戒,頓時受近圓戒,亦於同時得三戒體。’”這是得後戒前戒順便可得之義。

得戒界限則承許,三念誦之最後次。

如是受戒者的相續中得到所受戒律之界限:居士、沙彌戒念誦三遍皈依誦、自誦、他誦中的自誦圓滿之際得戒,比丘戒念誦本體誦、所作誦、作者誦,所作誦剛剛圓滿即承許為得戒之界限。

丙三(得戒者不失護持之方法)分二:一、所護之戒條;二、生起戒體之所依。

丁一(所護之戒條)分五:一、略說護持法與皈依戒;二、齋戒;三、居士戒;四、沙彌戒;五、比丘戒。

戊一、略說護持法與皈依戒:

中得不失護戒法,學處不共三皈依,
不尋皈他斷害眾,不交外道各恭敬。

只是得到了戒體還不夠,中間為了不失壞而必須要守護已得之戒。因為不守戒過患無窮,守戒功德無量。《教比丘經》中雲:有者戒律為安樂,有者戒律乃痛苦,具有戒律則安樂,破壞戒律則痛苦。

護持之方法:了知止行的學處後必須如理取捨。首先宣說遮止方面各自的戒條。

皈依戒:皈依三寶之人不共的三戒,第一皈依本師佛陀外不得尋求其他世間天神等作為皈依處;第二必須斷絕損害眾生之心;第三不得交往外道或與之相似的友人。關於此三所遮,《涅槃經》中雲:何人皈依佛,彼為真居士,何時莫皈依,其他諸天神;皈依正法者,遠離損害心;皈依僧眾者,莫交外道徒。作為皈依三寶者,僅僅是殘缺不全的佛像、泥塔小像,一字一句的法所依以及僧眾的形相乃至對黃色補釘以上都分別應當作佛、法、僧寶想,生起恭敬心。這些是應行的學處。

不為命獎舍三寶,何等要事不尋他,
不斷令自他皈依,頂禮所去之方佛。
阿底峽尊許五種,即是共同之學處。

此外,為了生命、獎賞國政等也不能捨棄三寶;即便如何重大的事情,也不能認為三寶不能救護而去另尋其他世間的辦法;恒時憶念三寶功德,從不間斷;了知功德而令自他虔誠皈依三寶;無論去往何方,都要對那方的佛陀與佛像等作禮。此五種均是共同的學處,這是阿底峽尊者的觀點。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