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26 08:22:3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26 08:17:12   編輯部 報導

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  指導教授 陳英善

當今學者在討論智者大師思想時,往往以「性具」、「性惡」的角度探討,此固然不違背智者大師之思想,但筆者以為智者大師之所以依《法華經》立為宗,主要是根據《法華經》中「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及「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 的「一佛乘」教理來說明天台之獨特及殊勝。又智者大師所著的天台三大部其所詮者不外乎一佛乘的教理與觀行,也是天台用以確立宗派的教理。故筆者以「一佛乘」的角度來探討智者大師的教理思想,以及其如何看待其他經教,如何凸顯、詮解、實踐天台依《法華經》所立的一佛乘教法,與其所代表的意義。因此,定此篇論文之題為「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研究」。章節內容大致為:


第一章〈緒論〉 主要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 及各章內容大要。


第二章〈一佛乘之釋名〉 一佛乘是《法華經》的宗旨,也是天台智者大師開展其獨具的教觀思想之根據。此章主要分為兩部分探討:其一是《法華經》如何解釋一佛乘之名;其二是智者大師如何根據《法華經》再加以己之創見詮釋一佛乘之名。


第三章〈一佛乘之義涵〉 此章主要說明一佛乘的義理思想,依十如是、十二因緣、四諦、三諦、二諦、一諦、無諦等多方角度,探討一佛乘的義涵,以期了解智者大師的主要思想。


第四章〈一佛乘之表述〉 在了解智者大師一佛乘思想的主要內容後,此章主要接續著上一章,討論智者大師如何確立《法華經》是唯一佛乘之觀念及其運用何種方式來凸顯天台依《法華經》所展現的一佛乘思想。並討論依教相判釋、開權顯實等方式作為表述一佛乘思想之進路的主要原因及意義。


第五章〈一佛乘之實踐〉 天台素有教觀雙美之譽,其對於佛法的實踐,自有一套嚴密的理論基礎。尤以天台宗的奠基者智者大師(538∼597)綜合了佛法入中土的五百年來流傳在中國的各類大小乘禪法,並配合著自己所體證的教理理論,相互輝映而成就了一套教觀合一的佛法思想與實踐體系。 因此,若欲實踐天台之一佛乘,除了對天台教理有洞徹了解外,對於其禪門觀法,也須有一深刻的理解,方能正確穩當的實踐其教義(宗教實踐方法內容)。因此,此章從發心、五悔、二十五方便等事修及四種三昧、十乘觀法等事理兼之的修習法(共五節),來探討一佛乘之宗教實踐方法。

 


第六章〈結論〉 除總結前面各章論述外,並檢視現代學者們對智者大師思想的定位問題;最後說明智者大師一佛乘思想之意義及價值。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88/碩士/研究生:林明莉   指導教授:陳英善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一、 研究範圍 ……………………………………2
二、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章節佈置 …………………………………3

第 二 章  一 佛 乘 之 釋 名

第一節 《法華經》之一佛乘釋名 ………………6
第二節 天台智者「一佛乘」之釋名 ……………11
一、 以「四一」釋一佛乘之名 ………………11
(一)理一  …………………………………11
(二)人一 …………………………………16
(三)行一 …………………………………17
(四)教一 …………………………………18
二、 以「三軌」釋一佛乘之名 ………………20
(一)以「三軌共成一乘」釋一佛乘之名 …21
(二)以「三軌類通十法」釋一佛乘 ………25

第三章 一佛乘之義涵

第一節 《法華經》之一佛乘義涵 ……………………28
第二節 智者大師之一佛乘義理探討 …………………30
一、 十如是 ………………………………………35
二、 十二因緣 ………………………………………44
三、 四諦 ……………………………………………49
四、 二諦 ……………………………………………53
五、 三諦 …………………………………………57
(一) 三諦之名 ……………………………57
(二)三諦之義 ………………………………61
(三)圓融三諦 …………………………………64
六、 一實諦 …………………………………………67
七、 無諦 …………………………………………70
第三節 小結 …………………………………………71

第四章 一佛乘之表述

第一節 教相判釋 ………………………………………73
一、 教相判釋概說 …………………………………73
二、 智者大師之前的教相判釋 ……………………76
三、 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 …………………………83
(一)五時教 ………………………………………83
(二)化儀四教 ……………………………………95
(三)化法四教 …………………………………109
第二節 開權顯實、發跡顯本表述一佛乘義 …………125
一、 約諸經開合 ……………………………………126
二、 開權顯實 ………………………………………133
三、 發跡顯本 ………………………………………140

第五章 一佛乘之宗教實踐

第一節 論發菩提心 ……………………………………148
一、 推理發心 ………………………………………151
二、 觀佛相好發菩提心 ……………………………153
三、 見佛種種神變發菩提心 ………………………153
四、 聞法發菩提 …………………………………154
(一)聞生滅四諦 …………………………………154
(二)聞無生四諦 …………………………………154
(三)聞無量四諦 ………………………………154
(四)聞無作四諦 ………………………………155
第二節 五悔 …………………………………………158
一、 五悔之釋名 ………………………………158
二、 五悔之修習內涵 ……………………………159
(一)懺悔 ………………………………………161
(二)勸請 ………………………………………162
(三)隨喜 ………………………………………163
(四)迴向 ………………………………………164
(五)發願 ………………………………………165
三、 小結 …………………………………………166
第三節 二十五方便 ……………………………………168
一、方便釋義 ………………………………………168
二、二十五方便之科判 ……………………………169
三、二十五方便之修習內容 ………………………171
(一) 具五緣 ………………………………………171
(二) 呵五欲 ………………………………………183
(三) 棄五蓋 ………………………………………185
(四) 調五事 ………………………………………191
(五) 行五法 ………………………………………194
第四節 四種三昧 ………………………………………199
一、常坐三昧 ………………………………………200
二、常行三昧 ………………………………………201
三、半行半坐三昧 …………………………………205
(一)方等三昧 …………………………………205
(二)法華三昧 …………………………………209
四、非行非坐三昧 …………………………………216
(一)約諸經觀 …………………………………217
(二)約三性觀 …………………………………219
五、小結 ……………………………………………222
第五節 十乘觀法 ………………………………………226
一、觀不思議境 ……………………………………229
(一)十法界 ……………………………………233
(二)十界互具 …………………………………234
(三)三種世間 …………………………………234
(四)十如是 ……………………………………236
二、起慈悲心 ………………………………………240
三、巧安止觀 ………………………………………244
四、破法遍 …………………………………………249
(一)從假入空破法遍 …………………………251
(二)從空入假破法遍 …………………………258
(三)中道止觀破法遍 …………………………262
五、識通塞 …………………………………………266
六、道品調適 ………………………………………269
七、助道對治 ………………………………………274
八、知次位 …………………………………………278
九、能安忍 …………………………………………282
十、無法愛 …………………………………………284
十一、小結 …………………………………………285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一佛乘思想之檢視 …………………………287
一、學者所詮釋的天台教理 ……………………287
(一)印順法師所詮釋的天台教理 ……………287
(二)楊惠南教授所詮釋的天台教理 …………290
(三)張曼濤教授所詮解的天台教理 …………292
(四)吳汝鈞教授所詮解的天台教理 …………263
二、檢視學者所詮解的天台教理 ………………294
第二節 一佛乘思想之意義 …………………………299
參考書目 ………………………………………………

經論部份:
凡根據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之《大正新修大藏經》版本者,皆簡稱《大正》。
凡根據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印行版本者,皆簡稱《卍續藏》。
《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九冊
《正法華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第八冊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八冊
《大般涅槃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第十二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譯,《大正》第八冊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竺佛念譯,《大正》第二十四冊
《菩薩瓔珞本業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十四冊
《法華經義記》,梁,法雲撰,《大正》第三十三冊
《妙法蓮華經玄義》,隋,智顗說,《大正》第三十三冊
《法華玄義釋籤》,唐,湛然述,《大正》第三十三冊
《妙法蓮華經文句》,隋,智顗說,《大正》第三十四冊
《法華文句記》,唐,湛然述,《大正》第三十四冊
《法華宗要》,新羅元曉撰,《大正》第三十四冊
《維摩經玄疏義》,隋,智顗說,《大正》第三十八冊
《維摩經略疏》,隋,智顗說,唐,湛然略,《大正》第三十八冊
《金光明經玄義》,隋,智顗說,灌頂錄,《大正》第三十八冊
《摩訶止觀》,隋,智顗說,《大正》第四十六冊
《止觀大義》,唐,湛然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止觀義例》,唐,湛然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隋,智顗說,《大正》第四十六冊
《六妙法門》,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四念處》,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觀心論》,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法界次第初門》,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方等三昧行法》,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法華三昧懺儀》,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四教義》,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國清百錄》,隋,灌頂撰,《大正》第四十六冊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隋,灌頂撰,《大正》第五十冊
《高僧傳》,梁,慧佼撰,《大正》第五十冊
《續高僧傳》,唐,道宣撰,《大正》第五十冊
《宋高僧傳》,贊寧等撰,《大正》第五十冊
《三觀義》,隋,智顗撰,《卍續藏》第九十九冊
《法華玄義》,十七 至 二十七卷, 東京佛教大系完成會編纂,新文豐影印
今人著作 ─ 專書部份:
釋會旻編 《天台教學辭典》,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印行,1997.11。
釋慧嶽編 《釋禪波羅蜜》,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印行,1994。
釋慧嶽編 《摩訶止觀輔行弘傳決》,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印行,1994
牟宗三 《佛性與般若》上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六十六年。
牟宗三 《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七十四年。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七十五年。
釋印順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民七十七年四月。
釋印順 《中觀論誦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民七十五年五月。
釋印順 《中觀今論》,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六十二年二月。
釋印順 《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六十二年二月。
張曼濤編 《天台宗之判教與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六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張曼濤編 《天台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七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張曼濤編 《天台典籍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八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張曼濤編 《天台學概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五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張曼濤編 《佛教與中國思想及社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九十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張曼濤編 《中國佛教的特質與宗派》,《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一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釋慧嶽編著 《天台教學史》,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台北,民六十八年。
釋靜權 《天台宗綱要》,台北,佛教出版社,民七十七年。
黃懺華 《中國佛教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六十三年。
黃懺華 《佛教各宗大綱》,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民六十九年。
吳汝均 《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七十二年。
吳汝均 《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三年。
吳汝均 《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四年。
霍韜晦 《絕對與圓融》,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七十五年。
謙田茂雄 《中國佛教史》,關世謙譯,台北,新文豐,民七十一年。
呂澂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民七十六年。
呂澂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民八十二年八月。
李志夫 《中國佛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七十五年十一月。
李志夫 《妙法蓮經玄義研究》,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年2月。
陳師 英善 《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法鼓文化出版,民八十六年三月。
平彰川等著 《法華思想》,林保堯譯,台北,佛光出版,民八十七年。
王雷泉釋譯 《摩訶止觀》,台北,佛光出版,民八十六年。
尤惠貞 《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二年。
安藤俊雄 《天台學???根本思想及開展》,蘇焜榮譯,台北,慧炬出版,民八十七年十月。
安藤俊雄 《天台性具思想論》,演培法師譯,台北,天華出版,民七十年。
木村泰賢 《大乘佛教思想論》,演培法師譯,台北,天華出版,民七十八年十一月。
賴永海 《中國佛性論》,台北,佛光出版,民七十九年。
宮崎忠尚 《智者大師》,廖玉嬌譯,恆沙出版社,民七十八年八月。
潘桂明 《智顗評撰》,南京大學出版,民八十五年。
今人著作???期刊論文部份:
方東美 〈闡述天台哲學的一心三觀與六妙法門〉 《中國佛教》, 民七十一年一月,第二十六卷,第四、第五期。
方東美 〈研究天台宗的思想步驟即對唯識應具有的認識〉 《中國佛教》,民七十一年十一月,第二十六卷,第十一、十二期。
辛旗 〈簡論智顗的天台思想〉 《中國文化月刊》,民八十一年十一月,第一五七期。
陳師 英善 〈論述天台智者大師的次第戒聖行〉 《圓光佛學學報》,民八十二年十二月,創刊號。
陳師 英善 〈論發心─以天台智者大師之論述為主〉 《獅子吼》,民八十二年二月,第三十二卷,第六期。
陳師 英善 〈評「從法性無明」到「性惡」〉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民八十六年七月,第二期。
陳師 英善 〈天台智者大師思想形成之時代背景─南北朝佛學思想對智者之激發〉 《諦觀》,民八十四年四月,第八十一期。
李志夫 〈天台宗理事觀〉 《華岡佛學學報》,民七十二年七月,第六期。
金希庭 〈關於天台「性具善惡論」之形成與闡發之考察─以「性惡」說為中心〉 《華岡研究學報》,民八十六年三月,第二期。
張瑞良 〈智者之哲學方法〉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民八十年一月,第十四期。
郭朝順 〈智者的圓頓思想〉 《中華佛學學報》,民八十一年七月,第五期。
釋恆清 〈智顗的性惡說〉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民七十九年一月,第十三期。
冉雲華 〈從智顗的「摩訶止觀」看中華佛教對印度禪學的吸收與改造模式〉 《中華佛學學報》,民七十九年四月,第三期。
楊惠南 〈智顗的五時八教判〉 《正觀》,民八十六年十二月,第三期。
楊惠南 〈智顗的二諦思想〉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民八十八年七月,第四期。
陳重文 〈試論智顗的教育哲學體系─再談天台大師的教相論〉 《獅子吼》,民七十六年七、八月,第二十六卷,第七、八期。
陳重文 〈天台大師的教相論〉 《獅子吼》,民七十六年四、五、六月,第二十六卷,第四、五、六期。
蘇榮焜 〈略論天台緣起思想〉 《慧炬》,民八十一年四月,第三三四期。
吳汝均 〈龍樹與天台哲學〉 《內明》,民七十三年六月,第一四七期。
關口真大 〈論小止觀與天台止觀法門〉 《獅子吼》,民七十四年八月,第二十四卷,第八期。
尤惠貞 〈依一心開二門之思想架構看天台宗「一念無明法性心」之特殊義涵〉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民八十四年十二月,第六卷,第一期。
楊政河 〈天台止觀修習法要〉 《中國佛教》,民七十二年十、月,第二十六卷,第十期。
野春耀昌著 〈一佛乘思想〉 郭哲彰譯 《獅子吼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三期。
林田芳朗著 〈法華經的佛陀觀〉 蘇焜榮譯 《慧炬雜誌》第三三一期。
釋法藏 〈天台禪法的特質〉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民八十七年十月。
今人著作???學位論文部份:
釋大睿 《天台懺法之研究》 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7。
許國華 《天台圓教與佛性思想研究》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6。
李宗明 《天台通教之化法研究》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7。
古天英 《智顗摩訶止觀之研究》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李燕蕙 《智者大師的實相論與性具思想研究》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吳宜芳 《智者三諦圓融思想之探微》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十二年六月。
林志欽 《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八十八年六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