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5/27 07:00:39
學習次第 : 進階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話四

竺摩老法師講述

在澳門佛學社

 

 

第三節 主命亦來一個沉痛的報告

主命鬼王,是菩薩示跡來主理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生死二時的壽命等事的。因為他的職務是主理閻浮眾生生命的,故對這方面的事,別有實際的經驗,說來不同泛泛。我們聽了他在經中一番沉痛報告,真不知作何感想呢?

主命尊者的報告,文有三段。第一是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這不是說得很沉痛嗎?接著又說: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這是說到婦女生產時有關殺生的問題。生產時應要廣修善德,保護母子平安,令諸鬼神歡喜,這是很合理的;而不此之圖,反貪世俗口腹,恣意殺生,淫歌豔舞,花天酒地,鬧得胡天胡帝,不但鬼神憎厭,亦令母子增罪,這又何苦來呢?殺害一事,今古同憐,無非體天道好生之德,存人生難得之命;況欲增我慶喜,而喪彼生命,於仁慈惻隱的道理上,都說不過去的!蓮池大師雲:生子不宜殺生,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獸,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業,亦太愚矣!古書說:昔周豫學士,嘗煮鱔,見其躬身向上,而首尾就湯;剖之,見腹中有子,乃知躬身避湯者,以愛子故。可見人畜雖異,愛子心同;明乎此,普告世人,生產殺生,豈不傷仁太忍嗎?

第二段是說: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只,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集聚眷屬!這是誤了主命及諸神保護的好意。同時亦見得一個人生產時,是有好多魍魎精魅來爭食腥血的。平時好多人,都怕人死時有鬼,殊不知生時亦多鬼怪,又不可不慎之了。

第三段是說:這世界的人臨命終時,不論善惡,他都一律保護,使之不落惡道;如果人能修善法,則更能增加他保護的力量與勇氣。為什麼緣故呢?他說:閻浮提有百千惡道魔鬼,專喜引人墮落的;即使你是善的人吧,臨命終時,他們亦會變作偽君子,或變為你的父母兄弟乃至諸眷屬,用甘言蜜詞,引你誤入惡道;何況你自己若是本身做惡的,那正逗合他們的口味,自然更危險了。這情形亦與我們現世一樣,你看現在的社會上,有許多的偽善君子,陰險詐猾,盜名欺世?又有多少惡人,存心不良,引誘許多良家的青年男女去墮落。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於此,可見主命鬼王說的一番話,不但在天道或鬼趣引起作用,就在我們人世──在今日洋場十裏,軟紅萬丈,人欲橫流的現實社會裏,亦可發生很大的作用了。

第十三章 以稱佛名號為正行

佛法的修學,分難行道與易行道。難行道是正行,易行道是助行。如六度四攝等菩薩所修的難忍堪忍,難行能行的,都屬難行道的正行;如念佛、禮敬、稱讚、供養、懺悔、隨喜等都屬易行道,屬於助行。但本經的觀點不同,推揚因果業報,主張解除眾生現實的煩惱障、業障、報障,故以稱名念佛的簡便之行為正行,以佈施修福等行為助道,於是就有稱佛名號與校施功德兩品的產生。科注謂:前來諸品,或發明六道之相,或讚歎地藏威神之力,或廣明利益存亡之輩;若不明出苦成佛之因,則初地藏救拔之心,期與眾生同成佛果之願未滿。欲成佛果,必須稱名,故有稱佛名號品之來也。

第一節 本經所稱的佛名

十方世界,都有佛土,眾生稱念,隨願往生:如欲生東方琉璃淨土,則稱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欲生西方極樂淨土,則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欲生上方兜率淨土,則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這幾尊佛是與此界眾生特別有緣的,故名聞極為普遍;其他十方許多淨土許多佛,如能專心稱念,都一樣地可以往生。又諸佛名號,名實皆真,才舉鴻名,萬德全備,一稱嘉號,眾罪齊收;且十方世界,佛佛道同,如能如法如理而念,則稱一佛名亦等同稱十方一切佛號,固不容拘泥固執於其間,而自生障礙,反而失去了念佛利益的意義。

本經所列出應稱的佛號,有無邊身佛、寶性如來、波頭摩勝如來、師子吼如來、拘留孫佛、毗婆屍佛、寶勝如來、寶相如來、袈裟幢如來、大通山王如來、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等。因這些佛都是福慧莊嚴,與此土眾生願力大,緣力亦大,故能至誠禮念,便得種種利益。或滅重罪,獲福無量;或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或得千返,生六欲天中;或得無量諸佛,摩頂授記;或為天上梵王;或永不墮惡道;或得阿羅漢果;或遇恒河沙佛;都成為自己得道的勝緣。又這些佛,在普通經典裏,亦是老僧常見的。大寶積經中且舉此等三十五佛,說我們眾生欲求福慧辯才,每於午夜清晨,沐浴焚香,志誠禮念此等諸佛名號,則一切所願,必可隨所樂求。則此經舉此諸佛,自然亦別具勝義的。

第二節 稱佛與念佛

淨土宗談到念佛的法門,有持名念、觀像念、觀想念、實相念。在淨土三經中可以見到:如阿彌陀經,是重在持名念佛;觀無量壽佛經,是重在觀想念;無量壽佛經,重在廣修念佛的功德。現在本經所說的稱佛名號,是近於持名念佛。

念佛與稱佛,若加以研究,是有區別的。念佛之念,不是專指口念,是指觀念之念,約觀心而說的;由觀心而念佛,才會得到念佛三昧;不然,光指口念,那就任你念佛一世,念到頭髮鬍鬚都白了,也不易獲得念佛三昧。所以從前智者大師,立了四種念佛三昧,通名念佛,都約觀心念佛而說的,唯觀心才能達到三昧的定境。如慧遠大師在念佛三昧中,曾三見彌陀與西方淨境。善導大師念佛一句,口放一光。這些都是由觀心念佛而獲得成就的。而此經為重罪眾生從惑、業、苦中獲得解放,故特為讚揚稱念佛號的功德。在五停心中說:多障眾生念觀。業障深重的人,無力做別的工失,只有念佛先消宿障,則做起其他行門來,才會漸上規道。故此經為重障罪人,開示稱念名號的法門,是很對的!禪秘要法經雲:有禪難提羅漢,問滅罪法。佛告禪難提及敕阿難:汝等當教未來眾生罪業多者,為除罪故,教使念佛。以念佛故,除諸業障、報障、煩惱障。念佛者,當先端坐,叉手閉目,舉舌向齶,一心繫念,心心相注,使不分散;心既定已,先當觀像……’這是由持名念進到觀像念,以至於實相念,皆由一心繫念,專趨一境(即心一境性),而得成念佛三昧。

稱佛,或如本經的稱佛名號,即同阿彌陀經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稱佛既然亦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則念佛三昧亦是成功的。這樣看來,念佛與稱佛,又是不分而分,分而不分;其原故或在念佛的念字,稱佛的稱字,不作口念口稱,要作心念心稱,那就會異曲同功。其實這都是些實際功用的境界,說多也是無用,做來便知,真是法無定體,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又智者大師說:一心稱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間,名事一心;若達此心四種不生(自、他、共、離四種性計),與空慧相應,(四性既離,即知無生),是理一心。念佛稱佛,既由事一心而融于理一心,那還談得到兩者分別嗎?故念佛寶王論說: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亦猶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則知不論念佛與稱佛,都可達到理想中同一的目標。

第三節 人生與念佛的關係

人生一定要念佛嗎?不念佛不可以嗎?當然可以;不過不念佛,就沒有那麼好──為什麼呢?因為人生在世,不懂佛法,胡糊塗塗,造了許多罪業,都不自知覺;若知佛法,明白眾生是因業緣而來,你以為自己是一身清白,毫無瑕疵,其實沒有業緣罪障,你是不會來的。那麼你若懂佛法,當然不會大言不慚,說自己都無罪垢了。既有罪垢,就要憑佛法的念佛懺悔來解決,這就與人生有起關係來了。況人生在世,光景無多,寒暄數十,如駒過隙,其間雖有不少的快樂,卻都是暫時性質;那生老病死的無常之苦,卻是長久的。佛說四不可得經雲:世有四事,不可護致:一曰年幼,顏色煒燁,眾人愛敬;一旦忽耄,頭白齒落;欲使常少不老者,終不可得。二曰身體強健;謂為豪壯;疾病卒至,眾患難喻!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得。三曰欲求長壽,五欲永存;非常對至,如風吹雲,冀念長生,終不可得。四曰父母兄弟,恩愛榮樂;宿對卒至,如湯消雪,欲求不死,終不可得。古今以來,天地成立,無免四難之患;以斯四苦,佛興於世。諸佛興世,既為解決人生四苦,可見人生與學佛、念佛,還是很有關係的。因為今生的四苦是果報,其由來由於前世的業因,欲懺業因的愆尤,莫過於念佛。經謂:念佛一聲,可滅八十億生死之罪。又雲:佛滅度後,若眾生欲滅罪者,佛雖不在,繫念諦觀形像者,諸惡罪業,速得清淨。

本經前面說了許多地獄罪苦眾生,皆因在生不知佛法,沒有念佛,所以墮落;

故學佛念佛,能使自己心念清淨,輾轉增勝,至於佛位。增一阿含偈雲:諸有皈依佛,不墮三惡趣,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佛經裏說:我們眾生,本具佛性,個個平等,只為業重,積迷不返,生死輪回,頭出頭沒。煩勞了地藏菩薩等費煞苦心,終是度脫不了;如果自己由學佛因緣,一旦覺悟,翻然改圖,斷惑契真,則眾生也當下是佛了。故涅槃經雲:一切眾生即是佛,如貧女舍寶,眾物具存,力士額珠,圓明頓在。但未遇智者點示其處,日受貧窮之厄,時懷失珠之憂;才聞指示,即知本有,貧女發藏,受用無窮,力士見珠,歡喜無量。這又見得學佛念佛與人生的關係了。

第十四章 以佈施修福為助道

佈施修福雖為世間法,亦為修出世聖法助道的勝緣;況依般若大慧,修無相佈施,即世間法而成出世法,故菩薩六道妙行中,首言佈施。佈施有說二種,或說三種。二種即財施與法施:財施包括一切飲食衣服,國城珍寶的外財,和自己身命的內財;法施,即世出世間種種善法,以清淨心,為人演說。有說三施,即資生施、無畏施、法施。資生施,即上外財與內財的佈施。無畏施:積極的,是助懦弱者以強力,給膽怯者以勇氣;消極的,以及持戒不惱,忍辱不報有冤等等。法施即與眾生說諸善法,如精進,則說法不倦;禪定,則觀機說法;無冤;智慧,則說法不顛倒。這樣看來,三施是體通六度、只一檀施、已攝盡餘度了。故佛法的行門雖多,佈施已可以攝盡無遺。因此本經在以稱佛名號品說念佛正行後,又來校量佈施功德緣品說助道之行。但佈施雖要校量功德的大小,是為引起行者的判別力,使他們知佈施應如何施而才合法,如何施而獲大福利。綜觀品中所說的道理,不出就能施的施心和所施的福田來比較功德多少,今略述於下:

第一節 校量施德的主要點

佈施何以要校量功德多少呢,地藏菩薩方便權巧,先把這問提出問佛道:我觀業道眾生,校量佈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雲何?我們在未說到佛的答復以前,先來研究一下。為什麼同樣做佈施功德的人,有的只一生受福,有的十生至百千生受福,功德的輕重距離有如此之遠呢?這,主要點完全在乎能施者的施心淨和不淨,與所施者的福田德或不德而發生出差別。如以能佈施者的心地來說,如果能施者的心是清淨的,所謂:淨心者治心故施、莊嚴故施、為得第一利故佈施、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華未萎,色好且香,淨心佈施,亦複如是。若懷著這淨心好心來施,則雖施少物,功德卻是很大。如本經所說的一個國王或大臣能大發慈悲,善言慰喻,親手持物,施與一個最貧窮下賤的乞丐,其所獲福利,如佈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如從前佛在只園,舍利弗以一缽飯供佛,佛看見身旁有只狗,即將缽飯施與狗吃,同時問舍利弗道: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利多呢?舍利弗言:佈施狗得福利多!佛即加以印可;故知大福從心,不在於田。但不懂此理的佈施者,或以為佈施佛不如施狗,那麼要佛作甚?那又大錯特錯了。反之,如施心不淨,或為失財故施,或為自己親愛故施,或輕賤他不恭敬而施,或高傲而施,或為虛榮而施,或為……而施,那麼功德就很少,因為你的施心有分別有限量,功德也就有限量了。

再從施田來說,那麼無論如何,都是以施佛功德為最大,狗子決不能再拿來做比擬了,這完全在觀點上的不同。故如四十二章經說:施與閻浮提凡夫人,不如施彼仙人得福多;雖施仙人,不如施一須陀洹,施須陀洹,不如施斯陀含;乃至施百辟支佛,不如施與如來得福多。又大論雲:佈施之福在於田,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花施於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德力,得阿羅漢。這就因施田妙故,得大果報,則知大福,亦從良田而生。這樣看來,從心從田,各得其利,在乎如法,其間固無矛盾之存在,亦不須加以會通;不過據理而論,萬法從心,一切功德福利,唯心可以左右之,支配之,心有分別則福少,心無分別則福大,如此,則當以大福從心為勝了。

第二節 分別施福的差別緣

佈施所獲的利益,雖以從心從田為主眼,但因佈施時的因緣差別不等,故獲報亦勝劣有別,因此在本品中,加以比較量度,使愛佈施修福的人,可以自己的智慧來抉擇取捨的作法。今據經文,略述於後:

(甲) 施卑劣根闕福

卑劣根缺,是指最下賤貧窮的人,或六根不具的如手足不全,癃殘喑啞,聾癡無目的人。如果有王臣長者一類的貴人,對這種貧賤下劣六根不具的人,慈悲憐湣,親自佈施,善意慰喻,則施一人雖少,其所獲的福利,如施供一百恒河沙佛的功德一樣多。這因富貴者多憍慢自尊,平時施幾個錢給教化子──乞兒,都要罵他幾聲,然後把錢擲給他:拿去吧!那裏肯虛心下氣,親自佈施,還能用軟言慰喻呢?唯其難作能作,故功德亦倍增廣大了。

(乙) 施塔寺聖像福

佛說末世之中,諸富貴者,遇佛的塔寺,或佛、菩薩、聲聞、辟支佛的形像,躬自營辦供養佈施,則所獲之福,來世三劫為帝釋天身,受勝妙樂;如果能將此功德回向法界眾生,那麼未來在十劫的長時間中,常作大梵天王。鐘意生天享福的人,於此不可不加以注意。

(丙) 施修補經像福

學佛的人,入寺禮佛,見有塔寺壞了,經像破了,發心加以修補,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一同佈施,其所得利,百千生中,常做轉輪聖王;同佈施的人亦常得小國王身。若發心回向,終至皆成佛道。像法決疑經雲: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然欲修造,理須佛法,造作雖少,得福無量;若不依經,縱多無益。百緣經說:從前有一長者之子,相貌端嚴,天人愛敬,長而見佛,得羅漢道;因他過去世為童子,見毗婆屍佛舍利塔小毀,與諸童子和顏悅色,以坭團塗補,從此多劫受福,今世遇佛得道。佛說偈雲:真金百千擔,持用行佈施;不如一團泥,敬心治佛塔。又一時,佛禮過去佛,諸比丘敬心從禮,佛又說偈:人等百千金,持用行佈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這又是大福從心的道理,故華手經雲: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持,若泥若塊,乃至一磚,終不退轉無上菩提。發心修補殘破的經像,亦是一樣的功德。

(丁) 施老病產婦福

經說:未來世中諸人,見有老病之人,或生產受難的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佈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因此得報,一百劫中為淨居天王,二百劫中為六欲天王,永不墮苦,常受快樂,如能回向,畢竟成佛。因老病無依,極可憐湣;而生產苦難,亦等於病人。佛在梵網經中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故佛在世時,常於夜深自巡僧寮,慰問病者,仁慈的作風,是值得後人效法的!

(戊) 施供大乘經福

經說: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佈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大乘經典,具諸功德,如起信論說: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所以供養大乘經典,能獲如此大利。又聽聞佛法,亦是很需要的;能發殷重敬贊之心,全由聽聞佛法而來的。大論雲: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譬如暗室中,無燈不能見。涅槃經雲: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以開法眼故。世有三人:一、無目,譬凡夫人,常不聞法;二、一目,譬聲聞暫聽法,其心不住;三、二目,譬菩薩專心聽法,如聞而行。由聽法故,知有這三種人;同時亦知大乘經典的好處,敬贊之心,油然而生,福利之報,亦享之不盡。

第三節 施少福大的問題

經中說:如上面所做的善事,若能回向法界,普利眾生,則所得之福報,百千生中受勝妙樂,乃至畢竟成佛;但若只回向給自家眷屬,或自己個人的利益,那末止有三生受樂。即三生受樂吧,亦是舍一得萬了。為什麼施捨少而得福大呢?這是有道理的。雜譬喻經說:昔舍衛城外,有婦人清信。佛自至門乞食,婦以飯缽中,即行作禮。佛言: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得見諦道。其夫不信,默於後,聽佛咒願。夫曰:言何過甚?施一缽飯,乃得爾福,複見諦道?佛言: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高四五裏,其子歲下數萬斟。佛問:其核大小?答:如芥子。佛言:汝語過甚!何有種一芥子,乃高四五裏,歲下數十萬子?答:實如此!佛言:地是無知,其報力乃爾;何況人是有情,歡喜以一缽飯上佛,自然其福甚大。夫婦心開意解,即得須陀洹道。這樣解釋,道理是很明顯的。如我們中國漢時韓信,窮餓未發達時,食了漂母一飯,後來發達,乃以千金報德。這亦是舍一得千的現成事實,不容你不信;何況為善積德之事,是無有形相,不可思議的呢?

複次,前說佈施修善的功德,回向自家自身福少,回向法界大眾福多而不可量,這又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要在住相佈施無相佈施上來說明。住相佈施是自己佈施時,心有分別執著,不平等,有限量,故隨其心量所得之福亦有限量,能得到三生受樂,已算是很僥倖了。永嘉證道歌雲:住相佈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因天福一盡,五衰相現,還要墮下來的。從前有個名叫郁頭藍拂的仙人,修到天上最高的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四千劫,天福享盡,墮作耕牛頸領中蟲。即是住相佈施所得人天福果的不究竟。這是生天的話,若在人中享受富貴,因富貴而仗勢淩人,欺人,壓迫勞苦大眾,廣造諸惡,那麼要招得來生不如意的事更多了。所以住相佈施,得福不但有限量,而且還是不徹底,不究竟的。

再次談到無相佈施,是利根智深,了知諸法緣性空,無相可得,不住於有,不住於無,無住而住,住于中道,即是佈施到三輪體空的境界。三輪體空,是指能施的人,所施的物,和能所中間的受物者,都是自性本空,無相可得,三法輪轉,體自空寂,於其中間,毫無住著,不施而施,施同非施,等心稱性,任運而轉,心量不落邊際,故福報亦稱法界性,量同虛空,不可限制了。金剛經說: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住著則暗,不住則明,福德的大小,隨智慧的深淺而轉移,於此又可見般若妙智之重要了。

第十五章 推行佛法的責任

本經的正宗,自第二分身集會品起,到第九品稱佛名號為成佛正因,第十品校量佈施為助成佛道。地藏本願,大意昭明。此下地神護法、見聞利益、囑累人天的三品,都屬於流通分的部門。

第一節 堅牢地神衛護行者

堅牢地神,有大神力,佛曾當他說:汝大神力,諸神少及!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谷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他在品中,先說地藏的願力,為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所不及,因他們雖亦乘願度脫娑婆眾生,願力尚有盡時,而地藏大士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不可窮數。繼而又說:現在未來的眾生,在所住之處,于南方清潔之地,用土木竹石,雕成龕室,以金銀銅鐵作地藏菩薩的形像,供養瞻禮,可得十種利益: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願,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又對佛說:未來世的眾生,若於所住之處,有此地藏經,及地藏菩薩像;而且這人又能轉讀本經,供養菩薩,我當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這人為什麼值得如此衛護呢?經說: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是則但念地藏經,亦可以了生死,證佛道;可見佛法多門,門門皆可入道,門門皆可得度,能否如理作意,如法修行,真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第二節 觀音大士負責流布

諸佛說法,必先三業清淨,所謂三輪不思議化:身輪現變放光;口輪說法無滯;意輪觀機明確。在見聞利益品中,佛先放光,然後自說: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于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當時觀音大士在座,亦極擁護地藏菩薩說:正使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並希望世尊快點宣說,因為在會的大眾,都已渴望得很厲害。佛即為說:見此菩薩,聞此菩薩,所得的種種利益;並叫觀音大士負責推揚此法。

(甲) 天人轉衰為福

未來世界,若有天人受盡天福,五衰相現,快要墮落;這時天人不論男女,只要能見地藏形,或聞地藏名,一瞻一禮,即可轉增天福,得大快樂,不再墮落惡道。──五衰有小有大。小五衰:一、身出惡聲,二、身光微昧,三、浴水著身,四、著境不舍,五、身虛眼瞬。大五衰:一、衣服今穢,二、華冠光萎,三、兩腋流汗,四、體生臭氣,五、不樂本座。小現不求救,大現必墮落。折伏羅漢經雲:昔忉利天有一天人,壽垂盡,有七種相現:光滅、華萎、色變、衣塵、液汗、身瘦、及離本座。天人即自思惟觀察,知壽終下生鳩夷那竭國,在一個疥癩母豬腹中作豚。故知天人欲轉衰為福,如聞見地藏菩薩,那是很幸運的!

(乙) 臨終聞名離苦

平時作惡多端的人,死後自然要墮惡趣;即好人臨終,亦有諸多危險,前面已說過了。這裏又說: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曆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曆三惡道苦。平時不信佛的人,臨命終時,想遇善知識,聽到佛號是極難能的,何況自己能念呢?除非他有自己的宿根發現,才能做到。唯其難能難得,所以一念堅專,即召感應,速得菩薩來救濟。故不但未入惡趣的人,可以不入,即已入獄趣的業障鬼,亦可由此一念,獲得救濟。從前我國唐朝,有一位禪師,死後忽墮地獄,在受苦逼迫時,宿習善根發現,驀地念佛一聲,刀山劍樹盡變寶林,鑊湯爐炭都化白蓮。翻生之後,留詩一首,即轉生淨土。詩雲:何緣死後複生回?業劫流浪劇可哀!一念臨終生淨土,火坑化作白蓮台。這詩裏面,頗有醒世的意味。

(丙) 先亡父母生趣

我們在生,誰無父母師長,兄弟姊妹;但有的人,剛剛出世三五歲,父母等便亡過了,到長大成人時,每每思念父母,不知自己的父母眷屬是何等樣子?死後生何等地方?如果有這樣的人,想見自己先亡的父母眷屬,只需一七日中誠心對地藏菩薩瞻禮供養,便可於睡夢中,得知下落;其父母作惡已墮的,由此可得脫生天;作善已生天的,則轉增上聖因,漸趣菩提。若能於三七日中,恒心禮念此菩薩名號萬遍,即得菩薩具告父母等所生之處,並親領去見你的父母;若能每日念菩薩名千聲,至於千日,則得菩薩摩頂授記,現世衣食豐裕,善神衛護。講者在十歲未出家時,母親生弟弟後不到半月,與弟弟一同死去。四五年前在澳門與師友同誦地藏經,志誠懇切,夜夢一四十零歲婦人領一孩提,來佛堂前帶著歡喜的神情,飲了佛前淨水數口,騰雲而去。醒來一回想,知是我的母親和弟弟,一點不錯。但我的父親前幾年也死了,年來事多心忙,禮念不專,終是無法見到他。這亦因自己的道念未曾堅固所致,不說也罷,說來卻是無限淒慚,別有傷心處!

(丁) 加速度人效率

學佛發心,旨在度人。有些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想這三種願望快點實現,如能至心皈依菩薩,瞻禮供養,求其大力加被,則所願所欲,必可很迅速地達到。

(戊) 鈍根轉成智者

有些學佛的人,想讀經總是讀不熟;遇到好師父教視令熟,又是旋得旋忘,動經年月,老是不能讀誦。為什麼緣故如此呢?經中說: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要想讀熟,其辦法是對菩薩前,以香花飲食淨品供養,具以本心,恭敬陳白,且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回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還有一個重要條件,是服了淨水之後,在三七廿一日內,要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則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曆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為何須要戒食酒肉,及蔥蒜等五辛才易得效呢?楞嚴經雲: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臭遠離;餓鬼舐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僧鏡錄雲:竺曇猷禮天臺石樑,遇聖僧謂曰:汝母懷妊時,行經蔥園,胎氣犯穢,不可住寺。”’仙傳雲:樂子萇舉家飲仙酒升天,獨從子墮地。天神言:此人茹蒜,故不得往!”’道藏雲:誦黃庭經,忌食五辛。道家世法,尚戒五辛;故佛法茹素,先重戒除五辛,是極有道理的經驗之談,青蓮法師在科注中,言之頗詳。

平時曾有好多人問過我:為什麼我讀經總是讀不熟,記不得?但在我未答前,對方總是自己先說。不是推腦力不好,即推年紀大了。若讀到本經此一節文,則知在腦不好、年紀大之外,還有一個宿障的重要緣故;因宿業性愚,和宿冤障礙,都能使你無緣讀誦大乘經典的!故極希望懷有此種讀經不熟現象的人,不妨身體力行,照此方案來誠心一試!諸佛菩薩是不誑語者,則講者的推波助瀾,發揮微誠,亦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

(己) 凶衰化為安樂

人生在世,有富有貧;富貴多驕,炙手可熱;貧賤寒酸,情景淒其。況人情多數是趨炎附勢的,所謂貧窮鬧市無人問,富貴深山有遠親;致使富的錦上添花,好之更好;幾人能懂得雪中送炭,所以貧的是更苦了。詩人尼采亦說:世事猶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由命。這命不是定命,應該是業命或是業力才對。在本經中說到一個人由於自作業力,得報每多貧賤寒微,衣食不足,或多疾病,家境不安,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以說者無二三。有些人或初時富貴,後來貧窮,真如徐文長詩謂:業曠家人棄,門寒結客稀,一種破落戶的情境,現出淒涼的顏色。有些人或為時世凶衰,家庭變故,眷屬分散,流離失所,日間痛苦不足,夜裏還多惡夢驚怖,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遇有這些情形的人,若能至心瞻禮菩薩形像,念滿聖號萬遍,諸惡凶衰,也可漸漸消散,轉入安樂的佳境。

(庚) 旅行度過險道

旅行是人生的一種行樂,不但現在一般時髦的哥兒小姐,多歡喜旅行遊樂,即古代曠放的詩人如李太白,亦多是講遊樂的:夫天地者,人生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現在本經中講到的,不光是遊樂式的旅行,而是說有些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的旅行,遇到虎狼獅子一切的毒害,或狂風襲擊危舟,就要恐懼萬狀,發生生命的危險。但在旅行之前,如能至誠先念地藏菩薩名萬遍,然後整裝出門,則所過之地,皆有菩薩囑諸土地鬼神,善為衛護,縱使碰到這種險境,也安然度過,不會發生意外的危險。

佛對觀音菩薩說了這些利益,又囑觀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觀音于地藏功德,素所欽敬,犧牲自己,化度他人,又是菩薩們的天職,那麼對這推揚地藏法門的責任,自然亦是義不容辭了。

第三節 地藏菩薩親承衣缽

佛每說一部經將完,都要囑咐在會的聽眾,要他們把佛法推揚流通,故每經之尾,皆有流通經文的文字。本經最後的囑累品,也是這種意思。囑累二字,在法華文句中作三種解釋:一、從聖旨得名,囑是佛所咐囑,累是煩爾宣傳;二、從菩薩敬順得名,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三、從授受合論,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頂荷。故囑累即是等於付法傳授衣缽的意思。

(甲) 地藏菩薩挑起沉重的擔子

佛在這品頗賞識地藏菩薩,他說: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因佛認識他是這樣一位元了不得的菩薩,所以敢將法付託他。梵網戒經中說:如果將法付與非人,不能負起弘法的責任,非法授受,反將佛法糟蹋了。現在佛以審慎的態度,對地藏菩薩說:記吾今日于忉利諸天中……載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又說: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萬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又說: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于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又說: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大家看看,這個擔子,是何等沉重?如果沒有大力量人,如何擔得起來?但地藏菩薩,畢竟是釋迦佛法中的慈悲長者,是出生入死的英雄豪傑,所以他毫不推辭,很堅決地挑起這副沉重的擔子,並安慰佛說: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這裏菩薩說:只要有人對佛法中有過一念的恭敬,亦度他由生死中速得解脫;何以現在不得解脫的人還有那麼多?不信佛的人不說他,難道好多信過佛的人,亦連一念恭敬都沒有的嗎?這從生死中速得解脫,多數是指度脫地獄眾生生人中或天上,獲得脫苦快樂;但自然亦有脫離苦海,誕登涅槃,得到究竟解脫的。又眾生沉迷,得脫複入,入而複脫,如蔓草拖延,纏綿不斷,如魚入網,頭出頭沒,這在前面四天王問詞與利益存亡品中已有說及。所以現在只要大眾自己加以猛省,提高自己的警覺,使自己上進不再墮落,使地藏菩薩少了一份負擔,這就算是你幫地藏菩薩的忙了。

(乙) 佛化以人類為中心的物件

本經處處說以人天眾生付囑地藏菩薩度脫,地藏菩薩素以度脫地獄眾生著名,何以不言地獄而獨言人天呢?這因為佛法雖普度六道眾生,而以人天眾生為對象;在人天中,尤重以現實的人類為中心物件。因人道中,苦樂參半,知苦慕樂,才容易發心修道;所以處處經中,佛皆說我於人天眾中,得菩提,轉法輪,入涅槃,如增一阿含雲: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如諸經雲:我于現法樂住,於現法得涅槃,於現法得究竟。中阿含說: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滅,未來複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這些都是佛叫弟子把握現實人生來修學佛法,故多言人道,而不言其他五道。因其他五道的眾生,都不是修行的理想。為什麼呢?如大論說: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羅密者,當知是人,人道中來;所以者何?三惡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諸天,著淨五欲,心則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著禪定味,故不能行;無色界天無形,故不能行。這雖在隱隱中指示人道修行是最易修成的,但還沒有說到修羅道為何也不能修行呢?在裴休丞相的圓覺經序中卻說到了,他說: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懷獐狨之悲;修羅方嗔;諸天耽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故佛說法,最著重於人道。太虛大師曾謂學佛先從做人起,就是根據這種道理說的。即地藏菩薩化度地獄眾生,亦多是化他們離苦得樂,先來人道,然後修行做佛,必很少從地獄中直接度他做佛的,除非他是宿具廣大智德,或可由地獄直接成佛,否則,地獄極惡眾生,暫聞佛名,便可成佛,決沒有這樣便宜的事!如果有這樣便宜的事,眾生盡可作惡,用不著廣修善行了。故法華文句引經雲:頗有發願令五道同成佛不?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無上道!要先化三惡趣,令得人天,然後乃可如願,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如人求寶聚,非於空中求。”’這便是地獄不易直接成佛的極大證明;同時如求寶聚,不於空求,也正是說明了人類修持五戒十善,是學佛最好的基礎。所以,如果是我們人道都不修,善行的基礎都沒有,那麼,想談學菩薩行,學佛所行,只是名詞好聽而已,其實是自己騙了自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古時楊震有四知,今人卻只有三知,少了一個自知一失人身,萬劫難複;這是對人類眾生最好的警誡!莫從袈裟下失卻人身;這又是出家人一個很醒目的教導!

第四節 虛空藏提綜合福利

關於讀誦受持本經,瞻禮供養菩薩的福利,前來已說得很多。到末品之尾,有個虛空藏菩薩出來,問佛對聞此經典及聞菩薩名字,或瞻禮形像,共得幾多福利?乃引起佛綜合福利,說有廿八種。

(甲) 廿八種福利

一、天龍護念,二、善果日增,三、集聖上因,四、菩提不退,五、衣食豐足,六、疾疫不臨,七、離水火災,八、無盜賊厄,九、人見欽敬,十、鬼神助持,十一、女轉男身,十二、為王臣女,十三、端正相好,十四、多生天上,十五、或為帝王,十六、宿智命通,十七、有求皆從,十八、眷屬歡樂,十九、諸橫消滅,二十、業道永除,廿一、去處盡通,廿二、夜夢安樂,廿三、先亡離苦,廿四、宿福受生,廿五、諸聖讚歎,廿六、聰明利根,廿七、饒慈湣心,廿八、畢竟成佛。

(乙) 七種福利

上面廿八種福利,多對人類眾生而言。對天龍神鬼,聞此經及瞻禮菩薩形像,本經又說了七種利益:一、速超聖地,二、惡業消滅,三、諸佛護臨,四、菩提不退,五、增長本力,六、宿命皆通,七、畢竟成佛。所說大同小異,和上面的廿八種,頗多相通的地方。

第十六章 本經的重要點

本經事相雖淺顯,含義卻很深遠。前面各章,隨意講說,亦講不出什麼好道理來,正如狗子嘴巴裏拿不出象牙來一樣;雖然,能看了各章,對本經大體所講的是什麼東西,亦必可了然胸次。今餘義未盡,再來說幾點本經與他經不同的地方。

第一節 度人重於自度

佛法談大乘,小乘。照一般的說法,大乘人是先利人而後自利的。楞嚴經謂:自未度而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小乘是自利的,自度的;但自度自利之後能否再利人度人呢?若是趣寂的定性小乘人,是否定了這種功德的;若大力大根的小乘人,或回小向大的小乘人,那就同菩薩一樣以宏法為家務,度生為職志了。

本經屬大乘經,為大乘人所修的法門,前在本經在佛法中之地位中已說過了。本經既是大乘經,本經主要的人物──地藏菩薩又是標準的犧牲自我,為眾生服務的大乘行者,所以本經的作風,是度人重於自度,利他勝過利己;因地藏菩薩要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則知他經其他菩薩雖亦多為度人利人;而累劫重誓,願力無窮,比起地藏菩薩來,恐多遜色。這可說是本經的特點之一。

第二節 事相重於理論

諸經所談之理則,不出性相、因果;性相偏於理,因果偏於事。說性空以顯中道,則有般若三論諸經論;說相有以示圓實,則有法相唯識諸經論。至談因果事相的,則差不多各宗的經論都有涉及,不過大小不同,詳略有別罷了。

本經亦有許多談理論的地方,如業緣等諸品,涉及業感緣起的道理,固不限於小乘;而性識不定,造業從心,造福亦從心,亦多涉及唯識唯心的理論;至罪性本空,從緣而有,則又涉及性空中道的道理了。不過本經對這方面的理論,似乎議而不論,甚少發揮,偶爾涉及而已。但為什麼不多談理論呢?因本經的中心對象,是為教化剛強不馴的罪苦眾生;為此類罪苦眾生就範,不得不用苦切語、強硬語,引地獄的事相,因果的事實,廣為說法。故業感、獄名、閻羅等品,都是重於因果理論。除此而外,如見聞利益品等,廣談人天見聞之福利,也不過用來助顯此因果事相之理論而己。因此,其他經論雖亦多談因果事相,而所談或莫如此經之完具與明顯,與夫感人之深切,此又為本經的特點之二。

第三節 他力重于自力

佛法說到修行的法門,多到無量無邊。廣言之,即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法有八萬四千藥而對治之;略言之,不出六度行;再略之,不出戒、定、慧。戒攝佈施、持戒、忍辱;定攝禪定;慧攝智慧;精進則通諸度。而八萬四千以及無量行門,又多從這根本的三無漏學與六度諸行演化出來的。若從中國佛教各宗上來分行門,則不出禪觀行,戒律行,淨土行,真言行;亦逃不出戒定慧的範疇。不過參禪學戒,屬於自力行,以自力為主,他力幫助者次之;而修淨習密,則著重他力──佛力被護,自力反在其次了。

本經處處說到地獄罪苦眾生,皆由地藏菩薩大悲威神之力,拔之令出,是以他力加被為重。因地獄眾生,久沉幽冥,昏迷失性,那裏還談得到用自力來修行呢?只有仗他菩薩之力為前方便;先令脫苦轉生人間天上,然後再以自力修持,漸至究竟解脫。因此,可知用到他力時,因自己在地獄已失去自力的主見,不獲已而用之,若自己做人,尚有辦法時,不用自力來修持,尤其平日自己不肯做,臨急事到,求救佛菩薩,向佛菩薩扣響頭,一味養成依賴他人的心理,失其自力更生的勇敢,那就太沒出息,太無價值了!

佛法最重自力,說一切的罪惡與福樂,都是本人自己造出來的,要改惡為善,離苦得樂,完全要用自己的勞力去創造出來;靠佛,靠天,靠祖先,都是弱者,不算好漢!但本經為對治地獄罪苦眾生,因為他們已失去自己修行的力量,需要佛菩薩救濟,故他力重于自力,別具作風,不同他經,這又為本經的特點之三。

第四節 修福重于修慧

福慧兩輪,在佛法中是相提並論的;因為由人學菩薩而學佛,是要福足慧足,才能完成了人格,達到了學佛的任務。所謂道德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故慧之與福,猶如人的目足,無目則不能看,無足則不能行,即失去了人的完整性。亦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福慧喻之為輪,亦是這個意思,若少了一輪,即推動不靈。故佛法裏有兩句極流行的話,即是解行並進,福慧雙修;解即屬慧,福即屬行。慧解和福行,能得相輔而行,平均發展才是學佛的正宗!

本經于慧解與福行兩方面,都有說到。如廣說因果報應之處,叫你去理解有如是因,招如是果;畏果不如慎因,怕罪不如修德,都是要人運用智力,審思善惡,判斷是非;這些都是屬於智解邊的事。如說念佛、誦經、佈施、禮拜、供養、讚歎等,都屬於修福邊的事。雖福慧兩邊都說,但多說方便之慧,少及究竟之慧,若以三般若來講,則以文字、觀照為多,實相較少,至講到修福邊的事,本經則比較修慧說的為多,差不多全部經都是說的勸善修福的法門。福慧兩輪,學佛人既要平均發展,才達到學佛的任務;那麼為何本經要偏重說修福呢?因本經主化的對象,是地獄罪苦眾生;這些人因不信因果罪福,不肯修福才墮落,為要省悟這些人,使他脫離迷途,同登覺岸,故本經特著重于修福。這也可說是本經的特點之四。其他的特點還有,隨文可尋,不復一一敍述。(請參閱東初法師近著地藏經概說)。

第十七章 附說幾個問題

未曾信佛的人,或初學佛的人,初讀本經,定會引起好多問題:如地獄到底有沒有?人死是否要變鬼?病中何以會感痛苦?亡人何以要超薦?眾生為何度之不盡?生命是否會連續的?業力何以持久不失?六道修行以那一道為最好?最易修成?佛法是否也重孝道的?這許多問題,本經都有涉及;而且在行文之便,也曾經順為解釋;唯對鬼神到底存在與否?佛教也談鬼神嗎?地藏菩薩到底是度鬼呢?度人呢?因本經多談因果報應,以涉及地獄鬼神之說為最多,故今另為提出討論之。

第一節 佛教是有神呢?無神呢?

神鬼之說,一般宗教談到的,自然要比普通一般學說主義為多。如我國孔子的學說,因注重現實的政治與教育,把鬼神的方面已一筆略過去。如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語怪力亂神。表示他對這方面的事已不暇顧,或亦智力所不能及。如近世的科學家,當然是不會提倡有鬼論;但他們亦拿不出何種確鑿的事實分析,來證明無鬼論。西洋的耶教,說耶蘇被釘死在十字架,那些惡人都是受了魔鬼的作崇。既然說有魔鬼,自然是主張鬼論。至我國的道教,從張天師捉鬼而被鬼迷的話裏,亦知道是有鬼論。談到佛教,究竟是有鬼呢?是無鬼呢?我們當然不同意那些怕人罵佛教迷信,急於衛教而不擇手段,不顧事實地大嚷大叫:佛教是無鬼神的,找遍了三藏十二部經都沒有鬼神二字。這是他們自己蒙蓋了眼睛來哄人,想瞞過了他自己!只這地藏經裏面,已說了許多鬼神;且佛教既建立六道輪回的理論,部部經都不免要提到鬼神,你現在要說在三藏十二部裏都找不到鬼神二字,除非未讀過佛經的人,不然那裏會舒服你的說法呢?這樣看來,我現在是主張佛法有鬼論嗎?這也不然。那麼到底有鬼呢?無鬼呢?我們可以說佛法是無神論;自然也無鬼。那麼現在為何還要談鬼說神呢?依佛法的理論,可從相對論與絕對論的兩方面來說明。自相對論說,天堂與地獄是相對的,人與鬼也是相對的,既然相對的,自然不可否定。不過佛法的最高目標,是在爭取成佛,把鬼神的地位看待很低,作用看得很少,並非是什麼三頭六臂,呼風喚雨的神奇,或根本否定了鬼神的價值,在這點上,所以也可說佛教是無神無鬼論。即如本經,雖說了許多鬼神,但在利益存亡品中卻叫我們不要拜祭鬼神,求諸魍魎;這就是否定了求神拜鬼的價值的證明。這是從佛教的相對論上來說明;若從佛教的絕對論來說,則佛法最高底境界,智境一如,心物冥然,所謂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俱不可觸,觸之則焦頭爛額,喪身失命。禪德說:此法如金剛王寶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魔佛來魔佛俱斬。不但魔斬,連佛都要斬了,在這種離四句,絕百非,絕對絕待的境域,連佛法都不可說,那裏還談得到有鬼有神,自然是無神無鬼論了。

第二節 地藏是度鬼呢?度人呢?

地藏菩薩的大銜頭是:幽冥教主,看起來,似乎是完全度鬼的;故世人往往以為既是度鬼的,與我們人生有什麼關係,還談他做甚呢?其實菩薩發心度生,什麼眾生都度,本無人鬼的分別,若有分別心揀擇度脫眾生,或度鬼而不度人,那在佛教裏叫做墮在愛見悲中的菩薩,即自己喜愛的就度,不喜愛的就不度。已不能稱運無緣大慈,起同體大悲的大悲無我的菩薩了。地藏菩薩所以度鬼著名,成為度鬼的專家,是因他慧眼照察地獄眾生所受的痛苦,甚於人間百千萬倍,憐湣心,同情心驅策了他傾向於度鬼的工作,並不是不度其他的眾生;若是拋棄了其他的眾生都不度,那還成為菩薩嗎?這有幾種意思:一、如忉利天宮品長者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鬼神乃是六道中之一道,今既說六道眾生,盡令解脫,可見人都包括在裏面了,那麼能說他是專門度鬼的嗎?又在日本大藏經收錄一部延命地藏經,亦說到延命地藏菩薩,每日朝晨入于諸定,遊化六道,拔苦與樂。亦是普度一切眾生。二、如經又雲: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從這三惡道的如是罪報等人看來,知道這些地獄裏的罪人,也是由人作惡墮下去的,那麼說度鬼也即等於度人了;況經中多說罪人,或罪報等人,並沒有說到罪鬼,或罪報等鬼。這因為佛教的說理,比科學家的研究實驗分析還要精到,科學家只由實驗分析研究到人類的進化論;說我們人類是由低等動物的爬蟲之類,進為高等動物的人,而還沒有發明到人類的退化論;但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已經發明了人類不但有進化論──即由低等畜生修進為高等的人、聲聞、緣覺、菩薩、佛、同時也發明了人類的退化論──即由羅漢可以退為天人,由天人可以退墮為畜生、餓鬼、地獄。如此看來,鬼獄也都是由人退化下去的,那麼度鬼也不即等於度人嗎?三、地藏菩薩的大願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眾生裏面包括了九法界的眾生,不但世間的六道眾生都要他度,而且還能度得出世的羅漢、菩薩呢。因地藏在本門上,我們且不談,其在跡門上,乃是果證十地以上位同等覺大士,所以許多羅漢以及初位發心的菩薩,還都要稱念他的萬德聖號哩!

雖然,地藏菩薩的偏重度鬼,依我們凡情來揣測,也正是菩薩的聰明智慧處!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是度鬼容易度人難!經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智深,看到惡報苦果,是由造因來的,故畏而慎之;眾生慧淺,不見其因,果報到來,方知是苦,痛悔無及,求救之心,非常真切,故一受教化,即便得度。如現在說的地獄罪人──就叫他罪鬼吧,這些罪鬼眾生,業報臨頭,眾苦逼迫,急求出離望菩薩救濟之心,如大旱之望雲霓,故一沐慈化,就易度脫。反觀我們人類:富貴的驕傲淩人,不肯受教;貧窮的窮兇極惡,亦剛愎自用,那許多馬馬虎虎的懶懶散散的人,連佛到他的身邊,也懶肯起身,縱使受教,沒有勇猛精進的心,也難得修成。由此可見得地藏菩薩要從獄道度生,事半功倍,故說是他的高明處。說句比較幽默的話:地藏菩薩亦以聰明之人自作聰明,難以受教,多花氣力,倒不如去度那些糊塗的鬼吧!鬼雖然糊塗,不過是一時糊塗墮落,而那些自作聰明的人,卻要聰明一世,難以就範,連菩薩都感到沒有辦法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話全文完

附錄:

釋弘一自在家時,即信仰地藏菩薩。於十六年丁卯,在杭州鄉間小寺居住,室中供養地藏菩薩像,並常至心持誦聖號。有日晨起,開房門至客堂,見諸物狼藉遍地,問諸同住僧眾?答雲:是夜有強盜多人入寺,執刀杖威迫僧眾,劫去銀洋物件甚多,曾欲入弘一房,以刀杖擊門,經歷多時終不得入云云。而弘一是夜惟聞樓上有人往來說話音聲,以為寺中僧眾,毫不介意,終夜安眠,未受驚怖,亦無損失,人咸謂地藏菩薩之靈感也。──按地藏靈感近聞錄中,載釋亡言記四則,此為其一。亡言即弘一律師之別名。律師無妄語,此事當可信。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