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03 02:22:46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八品靜慮 第一百一十二節課

第一百一十二節課

《靜慮品》主要宣講的是貪執世間的念頭不如法。

壬二(修持斷除之法)分三:一、斷除貪執內有情;二、斷除貪執外資具;三、斷除貪無能為力之他利。

癸一(斷除貪執內有情)分二:一、貪執之過患;二、所貪對境之過患。

子一、貪執之過患:

在這個世間上,不管是貪戀人或貪執事物,產生的過患都相當大。可是世人不明白這一點,通過學習下面的教言,能夠斷除這樣的貪執。

自身本無常,猶貪無常人,

縱曆百千生,不見所愛人。

我們自身本來就是無常的,假如還要貪著無常的親人,則是非常愚癡的行為。因為依靠貪執所造的惡業,必將導致百千生中見不到自己所愛之人。

我們的身體和心的感受,均是刹那變化的無常法。按照噶當派和寧瑪派的教言,無常分為粗無常和細無常,粗無常包括春夏秋冬、年月時節,乃至身心隨外境轉變的五蘊現象;細無常則是事物分分秒秒的刹那遷變。

世人對常有的執著非常嚴重,自己的身心尚不知是無常法,沒有絲毫的可靠性和穩固性,卻還在拼命貪執自己的親友。若以智慧詳細觀察,這些親友的身心全是無實的,毫無可靠之處,猶如刹那毀滅的水泡。假如去貪執他們,就像一個水泡貪執另一個水泡一樣愚癡。但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氣深重,眾生深陷於此而不自知,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看見動物互相貪執時會覺得可笑,而在聖者的眼裏,人類彼此貪戀的情景又何嘗不是如此?

為了貪執一個人,便會造作種種惡業,種下種種惡的習氣,果報成熟以後,後世將墮入惡趣,千百萬劫中見不到所喜愛的人。縱然下一輩子偶爾見面,是親是怨也很難預料。所以世間人的很多行為,的的確確相當愚癡,他們歌功頌德的偉大愛情,去觀察時無有任何意義,反而是毀壞自己的根本因。通過這次學習第八品,希望很多人對親友的貪戀能得以解決。

有些人對許多事情想得開,可是一遇到感情問題就相當執著。原因應該有兩個,一是沒有認識貪戀心的本體,所貪戀的對境是什麼樣的形體;二是自己無始以來有嚴重的串習,至今尚未斬斷它的根本。若按本品教言一一分析,利根者當下能斷除這種貪執,其他根基的眾生,煩惱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減輕。

其實,對親友的貪戀是修行的一大違緣,若能捨棄這種狹隘之心,將會產生真實的慈悲心。以前華智仁波切和紐西隆多在多廓的森林裏修行,有一天隆多的母親讓人給他捎了一塊酥油,華智仁波切問:今天收到母親的禮物後,你特別特別想念她嗎?隆多回答:不太想。上師馬上譴責他,說他這樣忘恩負義不合理,要他用七天的時間專門觀想母親的恩德。隆多依教奉行之後,對母親真實生起了感恩心,體會到了母親的恩德相當大。華智仁波切繼續讓他觀想一切眾生都做過自己的母親。依靠上師的循序引導,隆多對一切眾生都產生了如母之想。我們可能因為業力深重,不一定像隆多那樣在很快時間中對眾生生起平等心,但即便暫時沒有生起,也一定要努力串習,倘若沒有生起這樣的信念,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無量壽經》雲: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在漫長的輪回中,彼此貪著沒有任何實義。大家應當想一想貪欲本體到底是什麼、貪著他人是否可靠,多思維一下這方面的道理!

未遇則不喜,不能入等至,

縱見不知足,如昔因愛苦。

沒有遇到所愛之人時,就會鬱鬱寡歡,無法趨入等持;即使見了面,也始終得不到滿足,依然如故因貪愛他而遭受折磨。

眾生對異性的貪執相當嚴重,互相產生執著後常想要見到對方,沒見到就開始悶悶不樂。因此,字就是把心關在屋子裏,一直不開心。大成就者不管接觸什麼人、處於什麼環境,內心始終自在無憂,非常快樂。而有些愚笨的凡夫人,因為天天想著自己的朋友,不要說心入於禪定等持,連一刹那的快樂也沒有。

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一旦遭受感情上的挫折或正在貪愛某個人時,所有的聞思修行和感念佛恩都會拋之腦後,修行中最嚴重的障礙莫過於此,倘若沒有善加引導,很多人的修行難以成功。社會上歷來有一種傳統,人到了二、三十歲時,如果沒有與異性結上緣,一方面因生理發育會受很多痛苦,同時單位家庭、親朋好友也會施加壓力,逼著他產生不好的分別念,否則就認為這個人沒有前途、沒有光明了。通過種種因緣,最後他也是產生各種分別念,非常非常痛苦。

這樣痛苦的心態,六世DL喇嘛在情歌中也描述過:身體雖置僧眾中,心系遠方之愛侶。”“該想的本尊面相,從不展現眼前;不該想的情人容顏,時時映在心中。六世DL喇嘛在歷史上頗具爭議,有人說他是在顯現,為瞭解眾生心裏的痛苦,故意顯現這種不羈的成就相;有人卻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上師不該說如此低俗的語言……種種說法不一而足,但不管怎麼樣,他的有些話確實深入人心,生動敍述了執著情感所產生的痛苦。像這樣一位大成就者,在人們面前尚且如是顯現,世間男女之苦就更不用說了。

有個人說:我暫時不能學《入行論》,因為我現在要談朋友。所以貪執異性對學佛有很大的影響,越執著就越痛苦,每天都是朝思暮想,一直思念著對方,哪里有時間修行佛法?印光大師曾說:佛念若如情念,則成佛有餘。上師如意寶也講過:若把思念異性的心,用在憶念阿彌陀佛上面,很多人早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能不能從這種執著中拔出來,對年輕人來講是最嚴重的挑戰。

對老年人而言,貪執異性不是特別嚴重,唯獨就是放不下子女。現在有些學佛的老年人,真的有點不聽話,已經到了這種年齡,本來應該好好地念佛,可是天天惦記著子女成家立業,成家立業了還不行,還要操心孫子的讀書……世世代代一直管下去,實在是多管閒事!其實他早該退休了,單位上已經退休了,家裏也應該退休了,除了念佛以外,其他什麼事情都不要管。

我也經常這樣勸我母親,但是也沒辦法,她特別耽著我們這幾個不孝之子。弟弟還算好一點,每次他出去時,都會打電話回來:我現在到馬爾康了。”“我已經到成都了。我特別納悶他們互相只說一句,這又有什麼用呢?但是母親天天都牽掛著,一直守在電話旁邊,一打電話就問:你現在到哪里了?除此以外也沒有什麼可說的。這對修行是很有影響的,我去年很想把她的電話拆掉,但她就是不同意,說自己也沒有其他事情,但幾個孩子如果出去,就會一直惦記著。後來為了安慰她,我也只有隨順。現在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的存在這個問題,一下子斷除非常困難,但一定要知道它的危害性,倘若這樣長期下去,入等持也好,做善事也好,還是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縱使自己如願以償,能與所喜愛的人相見,但相見之後,心並不會因此而滿足。佛陀在有關教言中講得非常清楚,對人事物的貪戀越大,執著就會越多,如同飲用鹽水一樣。《廣大遊舞經》雲:喜歡世間欲樂者,如飲鹽水無足時。現在很多人的要求非常嚴格,尤其是對自己喜愛的人,一天也不讓離開身邊,然而貪愛的執著並不會因此而消失。美國的搖滾巨星普萊斯利(貓王),一生看似風光無限,但在最後一場演唱會上,他絕望地哭喊著:儘管什麼都嘗試過,可是我還得不到滿足!佛陀在有些傳記中也講過,眾生的欲望沒完沒了、永無止境。因此,我們應想方設法來對治它。

這種貪愛的痛苦,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形式:有些是愛別離苦,即所愛的人離開了自己,自己特別特別傷心;有些人是求不得苦,自己一直得不到所愛的人,因為沒有這個皈依境,就認為終生無依無怙,了無生趣。

在《喜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有位上師叫吉丹松貢,他的一位鄰居過世了,悲痛的寡婦來見他,以尋求慰藉。剛踏進上師家中,先碰到了上師年邁的母親,她向老婦人傾訴了自己劇烈的痛苦,並扯著頭髮,幾乎快要崩潰。老婦人體貼地安慰她,告訴她有關無常的教言,並建議不要將這事一直掛在心上,否則將繼續受折磨。慢慢地,她的悲痛之情得以舒緩,忘記了要見上師,回家去了。幾個月後上師在傳大手印時,敍述了他母親居中調解一事,並說:我有時候也不如母親,母親那番教言非常殊勝,令她明白了無常的道理,知道不要把每一件事都執記在心頭。

在座的出家人,如今已從世俗情感的迷網中脫離了,這可以說是非常大的福分。儘管脫離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現在大家的心比較平靜,不會為這些傷心痛哭。而作為在家人,斷掉情欲有一定的困難,但也不要特別去執著,否則身心就不屬於自己了。大家理當從執著的痛苦中早一點拔出來,倘若始終不能醒悟,那會非常可憐!

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

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

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

假如貪戀親朋好友,則會遮障真實的智慧,同時也毀壞出離心,最終遭受輪回諸苦。如果一門心思專注在親人身上,根本做不了對今生來世有意義的事情,結果將毫無意義地虛度此生。

這一點,每個人都會有深深的體會。《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都可以接受,不管是什麼民族的人,都符合他們的傳統,所以聖者的語言跟世間分別念的語言完全不同。世間分別念的語言,在某個場合中比較適合,暫時可迎合眾人的心理,但在某個場合中絕對行不通。歷史上有些政治家的文章,現在一個詞也用不上,僅僅過了幾十年,就完全被淘汰了。可是這些聖者的語言,縱經千百年也不會褪色,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智慧來學習時,凡夫有凡夫的收穫,菩薩有菩薩的收穫。因此,聖者的金剛語不可思議,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學《入行論》等大成就者加持的論著。那些由分別念編撰成的花言巧語,表面上看來很吸引人,實際上並沒有多大價值。

這裏是說,若對親人極為貪執,定會遮障自己的實性慧。實性慧也叫實智慧,《大智度論》雲:常有安樂的涅槃從實智慧產生,實智慧則從一心禪定中產生,因而,想得到這種智慧的人,務必要行持此禪定。反之,如果貪著親友,心靜不下來,禪定就沒辦法產生;沒有禪定的話,證悟智慧也就無從談起。

現在有些人特別貪戀親朋好友、事業家庭,貪執心相當強烈的人,有沒有開悟的機會呢?非常非常困難。為什麼歷代高僧大德不管出家在家,首先要放下自己所愛執的對境,原因就是如果執著某一對境,心始終無法專注。所以,禪宗在坐禪時強調萬緣放下,淨土宗在念佛時提倡看破一切。

作為出家人,應該會有一些看破的境界,如果沒有看破,就放不下來,放不下來的話,心裏一直耽著某個人,肯定對自己修行有障礙。有個人說:我修行當中,對魔王波旬倒不害怕,最大的障礙就是我丈夫,因為我天天想著他、耽著他。對人的耽著沒有放下的話,無二智慧很難以在相續中生起。

而且,這樣的耽著也會毀壞我們的出離心。有些人剛出家時出離心相當強,後來由於種種因緣耽著某個人,出離心和厭離心就沒有了。而一直耽著感情的人,不可能想要出離輪回。因為出離是視三界輪回如火坑,千方百計想從中爬出來,假如耽著某一個人,恨不得永遠跟他在一起,不僅是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甚至成佛也要有他陪伴,那怎麼會想出離輪回呢?這些人的願望太過分了!雖然我沒有親耳聽過,但是看某些人的態度和語氣,很可能成佛時也不願離開對方。

當然,對上師的祈禱當中,這一點是合理的。如上師如意寶對麥彭仁波切的祈禱文中說:願我生生世世不離上師,成佛之時,您老人家成為我的部主主尊。所以,對上師的信心跟世間的貪戀不同。有些大成就者死了父母不哭,而上師圓寂了,一提起就會痛哭流涕,這不叫貪執,而是一種信心的標誌。依靠這樣的信心,既不遮障出離心,也不遮障無二慧,但如果對世間念念不忘、依依不捨,不是想著這個人,就是想著那個人,總有一天痛苦憂愁會降臨在你的頭上。

佛陀在《因緣品》中說:世間諸痛苦,憂愁及哀號,皆從貪親生。世人諸般痛苦憂愁、哀傷哭泣,皆由貪愛而生。大家不妨觀察一下,自己平時流淚的話,來源肯定是貪執一件事情,如果沒有任何貪執,這種礦泉水不可能無因生。不過,有些人的礦泉水比龍泉還豐富,不需要什麼因緣,就開始嗚嗚嗚……”,不但眼睛裏面流淚,鼻孔裏面也開始流淚,看起來真的特別害怕。

心若專戀一個對境,則很難從痛苦中解脫。從前有個故事說:一個女人死了丈夫後,想起與丈夫生前的恩愛就痛不欲生,於是天天做很多精美的飯菜拿到墳前,一邊痛哭一邊說:親愛的丈夫,你吃一點吧。有個牧童看到這種情況,很想救度她,就找了一頭死牛搬到墳地,割了許多嫩草放在死牛前,一邊哭一邊說:親愛的牛,你吃一點吧。女人對牧童說:你的牛已經死了,不可能活過來,你在這裏痛哭有什麼用呢?真是個傻孩子!牧童回答:我一點也不傻!我的牛剛死,多叫它幾聲也許還能活過來。(因為屍體存在之故,當然這是不定因。)你的丈夫死了那麼久,都已經火化了,你還哭著讓他吃東西,那才傻呢!女人想想也對,從此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現在有些人的親人已經死幾十年了,但她仍把當年他給的結婚戒指、耳環等,藏在貼身的小包裏,沒人就拿出來看一看,然後又裝到包裏面。有沒有啊?這是我分別念幻想出來的,真的倒是沒有見過,但我估計有些人的執著特別可怕,出家人中應該不會有,如果有,那是一種惡兆;但在家人中肯定有,有的話,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實這種的執著非常痛苦,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來斷除,這一點很有必要!

子二(所貪對境之過患)分二:一、耽著凡夫非為所依;二、如何相應時機而交往。

醜一(耽著凡夫非為所依)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寅一、略說:

無常眾親友,亦壞真常法。

貪愛無常的親友,也能毀壞常有的解脫正法(真常法)。

這本來是很奇怪的,無常的東西怎麼能毀壞常有的東西呢?但以智慧來詳加觀察,事實就是如此。世間親友雖是無常易壞之法,但我們因對其百般執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來藏,一直沉溺在輪回中不得解脫。

所以大家在現實生活中,要學會觀察人與人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不說中觀勝義諦和大圓滿的一些境界,從世間的角度來分析,本來一直認為我喜歡的人永遠是我的愛人、永遠是我的親人,但他到底是不是所愛的對境,是不是值得喜歡的對境,他會不會永遠給你帶來安樂?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觀察,就會發現他不但無法帶來安樂,反而是毀壞安樂的因,只有斷除對他的執著,才能獲得真正的安樂。

佛陀時代有位比丘尼,出家時已懷有身孕,但她自己毫不知情,出家後肚子越來越大,好多比丘尼都嘲笑她,而佛陀知道她是無辜的,特意開許她繼續留在僧團。幾個月後她生了一個男孩,因為出家人不方便帶,於是交給別人撫養,但她心裏一直記掛著他。後來這個孩子在別的地方也出了家,出家後的因緣比較不錯,短時間中獲得了正果,並在某個森林裏修行了十二年。十二年以後,有一次他母親見到了他,由於無法壓抑自己的感情,哭喊著跑了過來。兒子知道母親若一直耽著他,對她的成就很有障礙,於是表現出非常冷漠的樣子,態度顯得很不高興。母親見後十分失望,心想:我記掛他這麼多年,可他對我一點感情都沒有。隨後把對兒子的執著徹底放下,當天就證悟了阿羅漢果。

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無常的親友毀壞了我們得果的常法。有些人天天都是想著對方,天天都是耽著對方,過一個星期要打個電話,過一個月要問問怎麼樣了。其實米拉日巴說過,作為出家人,早就該看作是死人一樣,已經被四個人抬到屍陀林了,若能如此看待,家人也不會對你有什麼牽掛。可是有些人恐怕不是這樣,當然,心態一下子轉過來,的確也是比較困難,但首先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如果放不下對自己今生來世都不利,除了帶來痛苦之外,任何實義都沒有。

因此,出家真的很偉大,假如一直耽著自己的家庭,始終沒有出離的機會。古大德也經常說:出家才有證道緣,戀家豈有證道時?當然,這是說在家人的貪執更為嚴重,並不是說在家人沒有證悟的機會,通過佛教歷史來看,也有相當多的在家人,最終獲得了開悟成就。然而,大家也不要輕視出家,有些人說:出家和在家沒什麼差別,學佛只要心善就可以。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佛經中說,三世諸佛成道時,均示現為出家相,倘若出家、在家一模一樣,那又何必多此一舉?要知道,出家的的確確沒有牽掛,也沒有貪執親友的痛苦,所以證道非常方便,這是一種殊勝的因緣。

對在家人而言,不管是誰身上披著袈裟,自己都應該恭敬膜拜。這是在家人應該做的,千萬不能輕視。同時要儘量減輕對親人的執著,否則想解脫是很困難的。

行為同凡愚,必墮三惡趣,

令入非聖境,何須近凡愚?

行為若與凡愚經常同流合污,必定會墮入三惡趣。博朵瓦格西說:初學者的意志本來就不堅定,如果再親近世間俗人,與他們共同交談、做事,那一定會毀壞今生來世的安樂。這番肺腑之言,真的是非常殊勝。我們若整天跟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只會使自己逐漸墮落。藏地古大德的教言中說:智者與智者交往,智慧更加增上;智者與愚者交往,智者智慧減少,愚者智慧增加;愚者與愚者交往,愚昧無知更加增盛。

從現實生活中也看得出來,修行比較好的人,如果跟修行不好的人在一起,自己的修行肯定受影響。我曾看見有兩個道友,一個特別愛睡覺,一個不愛睡覺,因為住在一個屋子裏,後來愛睡覺的人受對方影響,睡眠減少了一點,而不愛睡覺的人也受對方影響,不像以前那樣精進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了聖者以外,我們還是會受別人的影響,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自己務必要好好護持道心,千萬不要輕易退轉。

凡愚按藏文講義的解釋方法,分為與智者對立的凡愚(愚人)、與老者對立的凡愚(稚童)、與聖者對立的凡愚(凡夫)。這裏是指與智者對立的凡愚,並不是與聖者對立的凡愚。有些人說: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貪心,這是不會避免的。其實智者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不一定非要獲得一地菩薩以上的果位。

在修行人中,有些人的行為很如法,這就是智者,有些人的行為不如法,這就是愚者。我們不要常跟愚者交往接觸,不然道心會漸漸退失,到了一定的時候,自己也變得不可救藥,甚至像麥彭仁波切所說: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毀鮮花一樣,一個晚上就全部毀壞了。相反,如果多接觸修行好的人,自己的境界也會一下子提升,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得出來的經驗。既然我們都嚮往解脫,最好不要被引入非聖者的境界而墮入惡趣,所以依止凡愚又有何用呢?

學習了這一品以後,大家對親人的貪執一定能減少,自己的心也會得以調柔。我相信三寶的加持和無欺的緣起力,只要通過認真聞思,自相續肯定會獲得一些利益。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人聽完《入行論》後,言行舉止有了明顯改變,這一點如今在很多道友身上也看得出來。前段時間學了《安忍品》後,有些人想發脾氣都發不出來,實在是苦惱;後來學習了《精進品》,大家也比較精進,但精進不是一天兩天,而應該是細水長流,永遠這樣精進下去;現在正在學《靜慮品》,以後對斷除貪執應該有所幫助,倘若心能夠靜下來,修行也會比較方便。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