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31 04:36:06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我的智慧 存在於當下

存在于當下並不表示存在於一種空白或無念的狀態,它表示我們不需要逃離自己所在的地方。存在於當下帶來滿足感,我們不需要找尋一個更好的念頭、更好的情緒和更好的地方。

    我們大多數人都曾經有過坐在海邊或是山頂的經驗,單純地享受自然之美,放鬆、滿足及活在當下——但我們也可能完全錯過這一切。存在于當下或是不存在於當下,是一個基本的人類經驗。

    塞車的時候,我偶爾會環顧其他車子裏的人,看到所有人都卡在車陣中,但全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裏,而我只要看他們的瞼,就知道那些世界有如地球和火星般完全不同。任何時候當我們活在不安、散亂或是自我熱衷的泡沫中,我們已孤立於自己的生命之外。這個孤立得到希望、恐懼以及幻想所添加的燃料,阻止我們存在於當下並且直接體驗事情本身。

    存在於當下並不表示存在於一種空白或無念的狀態,它表示我們不需要逃離自己所在的地方。存在於當下帶來滿足感,我們不需要找尋一個更好的念頭、更好的情緒和更好的地方。當我們在做白日夢、被念頭帶著走以及不能覺察到真實本性時,這所有在無知中的運作,讓我們的心無法活在當下,我們甚至不知道有當下這樣的狀態存在。

    有念頭不代表我們就不活在當下,反正我們無法控制念頭的來去,那麼只要看穿它們就夠了。最好的例子就是,當我們在睡覺時能夠認出自己正在做夢,這並不會改變自己的夢;我們仍然覺察到夢的景象及內容,但是彼此之間有些距離;我們知道自己正在做夢,而且我們與自己的夢同在。

    大多數的時間我們就是不想活在當下,因為接著要怎麼辦呢?我們要如何追尋自己的目標,或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我們的內心充滿迷惑,不但無法存在於當下,反而會希望能在某個不同的地方成為某個不同的人。

    想要有所不同

    回顧一下我們的一生,大部分的人總是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雖然嬰兒時期我們的確頗在當下地吸著母奶,但是當我們還是個小孩時,我們就想要變得不同,希望更高、更有力量或者是快快長大。或許我們想成為另一個小孩,一個更強壯或更有吸引力的小孩,擁有更多的玩具和衣服。

    渴求我們所沒有的,以及想要成為我們所不是的,這是一個人類的基本狀況。我們全都想更上層樓,盡可能得到一切,特別是在美國,人們覺得追尋快樂及成功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但是因為我們無法同時對渴望和滿足兩者保持覺察,於是渴求讓我們無法欣賞自己,以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當渴求添加了野心的燃料時,我們也許覺得應該得到一些超越我們業力所能取得的東西。相信我們有權得到任何我們想要的東西,這顯示了對業的因果缺乏敬意,對過去世的行為缺乏瞭解,也表示我們不瞭解福報功德。

    把世界當成是自己的橘子

    父母親和周遭環境讓我們從小相信自己是非常特別的,擁有獨特的才智、敏銳以及美貌;我們是父母親精子和卵子的產物,所以我們是人上人,應該得到最好的。

    在學校裏,通常任何的比較都是有競爭性的。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清晰、不帶批判性地反省自己,也沒有人教導我們以一種非競爭性的方式,依據他人的特質來評估我們的個性。年歲漸長,我們覺得自己非常非常有才華,於是我執更加膨脹。

    然而在潛意識(subconscious)裏,我們一直有種不滿足感,這是被渴求所引發以及被野心所煽動。這種不滿足感會扭曲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我們只在意自己得到什麼,而不管我們能夠給出什麼。我們把世界看成是自己的橘子,總是想盡方法要壓榨出更多的果汁。如果我們不能去檢驗這些渴求和我執野心的負面傾向,我們永遠不會對自己滿意,不會過得快樂。

    但佛陀從來就不認為這些傾向是負面的,它們是因為我們的經驗而顯得負面,我們已清楚地看到它們所帶來的問題及痛苦。從童年開始我們認為一切是不變的這種心境,一直深深地折磨著我們。我們仍在自己之外尋求安全感。我們只關心自己可以擁有哪些東西、哪些關係。這就是貪婪和執著的動機,也是對無常和痛苦的否定。

    我們也許會走向靈修的道路,但是除非我們挑戰珍愛及保護我執的這個傾向,否則內在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表面上我們似乎走在真實的心靈道路上,看起來更有靈性,但是如果我們仍然希望自己的道路感覺起來是安全、有保障的,那麼一切還是和從前一樣不會有任何改變。佛陀教導我們要對這些傾向作省思。

    自我省思的挑戰

    一個沒有自我省思的心靈道路會是怎樣的?又將帶領我們去哪里?也許我們會成為和平主義者,想要改變世界或是融入到某些社團,但是我們仍然會對自己作為一個人,以及為什麼會踏上這條道路而感到迷惑。在我們的心靈道路以及生活方式之間總有著分歧,因此不會有任何改變。我們就像是雙軌上的火車,想要立刻去到兩個不同的方向。

    在某方面來說,世俗或靈修的道路,都是關於追求快樂以及解脫痛苦的。依著佛法、老師以及自我省思的修行,我們在此時此地就可以達到這些目標。我們可以通過超越習性來做到這點,超越所有給我們帶來痛苦的習性。但是我們真的願意改變自己嗎?真的願意持續在當下觀察自己的習性嗎?這是自我省思的挑戰。

    自己有可能改變這件事,將揭露出我們與自己之間的依戀關係。無論這份關係讓我們有多痛苦,我們還是會突然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願意改變。大多數的人都非常喜歡自己,我們對自以為的自己多少有些上癮;也許我們可以就這樣維持不變。想要改變的這個想法,感覺上好像是對自己不忠誠,因此我們拒絕改變,同時對於習性的執著變得更固執。

    抗拒改變

    我們喜歡自己的計畫、目標,也喜歡自己看待世界的狡猾方法——有一顆成熟的橘子正等著被榨汁。我們喜歡自己做事的動力及速度,就算我們不是那麼的享受它。我們甚至喜歡所有的負面情緒,像是憤怒、忌妒、執著以及自己的痛苦,倘若去除了它們,那還算是人嗎?抑或只是一塊沒有生命的木頭?當然,諸佛菩薩並不是沒有情緒的木頭,但是我們因為害怕失去自己的火花,所以一直抗拒改變。

    我們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人,長久以來一直是這個樣子,甚至在皈依三寶後,以及在這麼多聽聞、省思和修行法教的機會之後,我們還是不願意往內看自己的痛苦;甚至在修行和閉關之中,有好的地方和好的護持,我們仍然拒絕轉化自我。

    如果一直這樣固執下去,佛法就會成為一種社會身份,而修行就會變成一種社交活動——然而道上的工作無法完成,一切沒有任何改變,我們依然珍愛和保護自我,依然有著讓生命悲慘的習性、不滿以及渴求。我們生命中的迷惑以及神經質的焦慮一點都沒有改變。就這點而言,不想改變可以被視為是毫無道理的倔強態度。

    見到眾生的倔強,引發了諸佛菩薩巨大的痛苦;如果他們有任何痛苦,就是這個了,對此他們無計可施,直到我們得到啟發、改變自己。但這一切必須發自我們的內在,這也是為什麼有時我們在極端痛苦中,而不是在我們慣性的倔強之苦中,比較容易覺醒

    與欣然感激同在

    一旦我們覺醒且活在當下,習性的傾向會生起但也會消融,我們也許偶爾會被俘虜去,可是一旦察覺到,我們當下的心馬上就可以把自己帶回來。我們存在于當下時,會體驗到內在是如此的壯闊及具有成就,我們會奇怪自己為什麼要從外在得到成就。到了這一刻,我們就可以開始真正欣賞自己的生命和世界。

    懷抱著一種奇妙感活在當下的世界,就是對世界表示我們的欣然感激。世界是如此的美麗,有著太陽、月亮、河流、森林、草原、動物以及四季,這都是自然天成供我們享用的。如果我們存在於當下,就能夠欣賞太陽光線是如何溫暖我們的身體,每一片雪花又是如何地墜落。十四世紀偉大的學者和傳承上師龍欽巴尊者(1)描述自己的一次微風經驗,就像是感覺到皮膚上所有的毛髮都在風中搖曳一般地愉悅。當我們可以欣然感激自己皮膚上每個毛孔裏的每根毛發,我們就無須嚮往其他的世界了。


——
1KunIdlyen Longchenpa,是藏傳佛法甯瑪巴傳承中最有名及最重要的學者和禪定上師。他集結大圓滿廣大著作並予以詳細解說及論述,使得此珍貴之教法得以保存和弘揚。


   
不論胖瘦、滿意不滿意,欣然感激自己的身體很重要,在這個世界上身體是意識的根據。據說死亡以後,在中陰(2)階段,因為沒有肉身作為基礎,所以心意的速度比精神分裂的心還要快上七倍。因此不論我們所擁有什麼樣的身體,我們都應該欣然感激它。

    身體的整個感官系統讓我們能夠看、聽、聞、嘗以及感覺世界。如果我們沒有身體,餐桌上的蔬菜就不能算是食物。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可以切菜、調味、煮菜,然後將它們做成美食,接著實際地消化它們,然後得到滋養。不具有身體的眾生,譬如說在中陰的眾生,只能像賞畫般看著蔬菜,卻不能吃、消化或得到滋養。只要身體存在,我們就可以享用這個世界。因此無論我們擁有怎樣的身體,享受它;希望它有所不同,就會製造出身體的問題。我們的身體就這樣,是美好的。

    能欣賞自己的心,就能看到自然所賜予的偉大禮物,覺知世界的這份能力本身就是心所賜予的禮物。我們是否思考過沒有眼識、不能看見世界會是什麼樣的情況?或者沒有聽覺、嗅覺、味覺?對於所感知到的事情不具有意識或覺察力,我們就無法瞭解、記憶或是省思一些事情。當我們真正地活在當下,我們就可以對自已的心以及它的許多功能欣然感激了。

    人心的覺醒能力

    人心最大的潛能就是覺醒的能力,讓自己從無明中解脫出來,然後利益眾生。這份能力來自我們珍貴的人生以及願意存在於當下,除此之外,你不會再需要什麼了。為了維生,我們需要食物、衣服以及庇護所;據說任何皈依三寶的修行者一定可以得到這些,就算你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住在山洞裏也會得到。所以我們不應該對此太過擔憂,而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是必需的。

    對佛法欣然感激會讓我們的生命有著更偉大的目標,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則需要耐心去修行、研究以及專注,同時能夠不固執,願意轉變。只要有耐心,法教以及修行會自然地向我們展開。耐性可以讓我們存在於當下並且對此有所覺知,然後世界將會莊嚴地開展,讓我們享有。

    我們不需要冀求另一個更好的生活,只要我們覺醒,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就改變了。日復一日、月複一月、年復一年,世界變得更魔幻以及不可思議的莊嚴、美麗。五年前看到的某樣東西,會與覺醒之後的五年看到的完全不同。到了此刻,我們的生命以及生命裏的一切,都成為無量欣然感激的泉源。我們無法真正去描述這種滿足感及喜悅感;然而終其一生,我們必須儘量地去瞭解、探索。

    當事情的真實本性被揭露,就不會有迷惑也不會有輪回,眾生也不會在輪回中受苦。我們周遭的每樣事情都具有轉化此生的潛力,因此我們真的應該存在於當下,而不要捲入渴求和不滿的衝力中。

  2bardo,是在死亡及再投生之間的狀態。更精細地說,中陰泛指任何從此刻到下一刻之間的過渡階段。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