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31 04:43:04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我的智慧  讓自己慢下來

一旦我們慢下來,就會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當我們在心中體驗到更多空間時,在自己及自己的情緒反應間也有著更多的空間。我們還是會依循慣性來反應,但這些反應不會讓我們的內心有所牽掛。  

    讓自己慢下來不一定是指禪定,慢下來的意思是指,多注意自己生命中的內外空間;減少進電影院或看電視的時間,做些更貼近自然的事,比如在搖椅上休息,或到花園欣賞水仙花。

    要讓自己慢下來,我們必須再度與自己的生命、心的開闊性相聯繫。在生命中遭遇難題時,大部分人都有著加速的習性,這時慢顯得尤其重要。放慢速度,讓自己察覺身邊發生的事情並不容易,但對我們卻很有幫助。

    有些人的性子急到就像血液中流著咖啡因(就算他們不喝咖啡),這代表他們缺乏自然的能量。一早起床,人們就為各種生活的需求開始焦慮緊張。我們應該試著偶爾慢下來,讓生命多一點空間,如此醒來時就不會像機器人般地盲動,接下來的一天,我們便更能活在當下。

    西藏有一句話我認為蠻真實的,充滿好運的人一早起來會注意自己的頭及頭髮,運氣差的人則是看自己的鞋子。這段對好運氣的描述,其實是在描述閒適的人。所以讓我們早上起床時,先坐直身子然後感覺自己,接著注意我們的頭及頭髮,然後才去做其他的事。不要急著穿鞋子,我過去經常這樣,而我的母親總會用那句話提醒我。

    將基礎本性與習性分開

    一旦我們慢下來,就會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當我們在心中體驗到更多空間時,在自己及自己的情緒反應間也有著更多的空間。我們還是會依循慣性來反應,但這些反應不會讓我們的內心有所牽掛。舉例來說,我們也許因執著而反應,但不覺得太執著;或者我們由於某種攻擊而反應,但並不真的感覺到被攻擊的情緒。這就是區分自己的真實本性與習性的開始。

    知道這些情緒性反應並非真正的我們是很重要的。我們從家庭、學校、社會中學習到這些反應,父母師長教導我們該珍惜什麼、對某些事該如何反應。舉個例子,高速公路上有人超我們的車,我們發現自己反應激烈,就跟我們父親會有的反應一樣。在這個時候盡可能地放慢速度,省思自己的反應,和平常慣有的反應比起來,我們也許會發現這樣很怪。

    很多慣性傾向來自過去我們無法追溯的種子,它們在阿賴耶識中蟄伏,直到被特定因及條件啟動,這時我們發現自己帶著執著、妒忌、不安全感或攻擊性在反應。不論它們從那裏來,我們必須學習與自己神經質的習性傾向脫鉤。這不表示對事情不作反應,這意味著對自己的反應要有覺察力。它們既非恒常也不堅固,我們可以用一種理性而有助益的方式來看待。

    情緒只有在我們沒有察覺的狀況下才能控制我們,這就像尾巴搖著狗般讓一切本末倒置。這讓我們對自己感覺不好,心中會生起巨大的自我反擊性,然後自動反應。但是給情緒貼上可怕的,,或‘‘錯誤的標籤,又有著清教徒的味道,好像暗示它們不應該發生,自己應該像佛一樣純淨和覺醒。一味壓抑反應,就會造成日後的反彈、爆發;試著用更成熟和更依法的方式來對心下手。


   
又被稱為‘‘儲藏意識,可以將身、語、意的業力烙印儲存起來,當必要的因緣現起時就會成熟。與心的其他方面,像是感官及意識這些比較有活力的面向比起來,阿賴耶識頗為遲鈍及怠惰,然而它是心意迷惑的基礎。在睡眠的第一個階段尚未開始做夢時,我們就直接經驗到阿賴耶識。


   
不反應和壓抑反應,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是覺察,對反應的本性以及反應的表現保持覺察。記住,這些習性的傾向不只來自此生,而是來自多生的慣性反應。它們也許複雜、深刻、難以去除,但它們沒有太大的威脅性,因為我們的習慣不是真的我們。這是習性與本性的差別。

    增加信心

    如果我們不是太迷惑,或者對自己太嚴苛,我們將能超越習性的反應而找回自己的理性。多認同自己的基礎本性,自然會對一切了然於心。心中多些空間,就不會對自己的反應太認真。我們可以像看孩子玩耍般看著自己的反應,知道它們很快就會自我消耗掉。

    這樣一再地看到情緒自我消融,我們就能得到信心,不再失去理性,也不再變成自己的情緒。因為我們不太關注這個反應者了,所以不會著迷于清教徒式的觀點,或是壞我的自我攻擊性觀點。就算還未全然覺醒,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切都不堅實或非黑即白,這樣我們的情緒就不會有造惡業的危險。就像如果不著迷於自己的念頭,它們就不會造強大的業力。這樣的成熟度是重要的。

    當一個人要去打仗,他要研究自己的對手;同樣地,我們必須研究自己的情緒反應。就像所有輪回的陷阱,無論我們如何避免陷入其中,我們難免還是會掉進去。情緒反應比身體的感官更難處理,我們可以不斷鍛煉身體直到肌肉酸痛為止,我們可以忍受頭痛不碰阿司匹林,但我們對情緒的混亂及迷惑非常沒有耐性。

    在出現強烈的感覺如沮喪、不安全感或恐懼時,學習單純地放鬆是很重要的。不需要為它們貼上不好不愉快的標籤,也不需要驅趕它們;讓它們去,這比想逃避恐懼或驅除恐怖的事情要容易且有效得多,因為想逃避或想要驅除都是不會有用的。如果我們的心開闊到能接納自己的情緒,我們將發現它們的覺醒潛能;在恐懼的感覺中認識它奇異的能量,面對恐懼時我們就會無所恐懼。一旦如此,我們就不再是被尾巴搖著的狗,而比較像一隻獅子或真正的戰士,一個脊椎挺直坐在堅實土地上的戰士。

    以這樣的方式培養真正的信心,我們整個人會變得非常真誠而不矯情;而不論我們的心態如何,在做每一件事情時我們都更實在可靠。

    與憂鬱共處

    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將覺性帶入憂鬱。通常人在憂鬱時感覺很糟,如果我們不瞭解憂鬱是什麼,它就會擊倒我們。但當我們抓到訣竅,我們就能給它更大的空間,與它共存,然後讓它去。

    通常當我們隱藏已久、不想面對的黑暗角落實際浮現時,憂鬱就會出現。我們也許會感覺胸口有一個很緊的結,或者有一種非常焦慮的感覺,也可能感覺前方的地面裂開,我們會落入深淵,又或者我們只是單純地感覺憂傷。

    憂鬱通常伴隨強大的生理感覺。在西藏的傳統裏,這種生理上的不平衡被稱為“sok lung’’‘‘風擾¨¨。但無論是什麼感覺,請記住憂鬱就只是經驗罷了,而憂鬱的經驗對於了知心的全部面向是很重要的;當我們了知自己的心,就會感覺多些自由而少些恐懼。

    不論是生理上或概念上的憂鬱,重要的是要儘量放鬆。不要在生理上、精神上或情緒上,以恐懼反應來餵養它。不需要對抗或認同這些習性的反應,這只會讓它們看起來更堅實而難直譯為 在命脈中游走的氣。在西藏醫學中,這指的是生理的不均衡:因此命脈中的氣被干擾,通常會引起憂鬱、焦慮及妄想症。以處理。在剛開始有憂鬱經驗時,情況不會太嚴重,它比較像頭痛;如果我們將覺性帶入憂鬱,它就不會主宰我們的生命了。

    重要的是要瞭解並非個人獨有,這是人類整體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們共有的事情。對痛苦有所察覺可帶來巨大的瞭解,而不是去想它或評判它。任何一種心情感受都帶有覺醒的特質,這令我們能夠欣賞任何的經驗。

    膽識以及耐性

    修行的心是一顆平靜的心,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念頭情緒隨意帶著走。我們不應該像那些打架的狗,在衝突尚未開始前,就夾著尾巴放棄。

    當強大的習性來擊,我們通常難以招架,但修行的心可以接納全部的念頭及情緒。我們永遠不應被自己的心所恫嚇。

    我們所有的傾向、困難及痛苦都是因自我重要感而生起的。對自我的攀附是一個強大的習性,我們不能期待它一夜就消失,我們可以看待自我重要感如同一隻不願離開我們的老牛,處理這個問題需要膽識和耐生。

    我年輕時在印度的家鄉,有頭牛老是找上我,當它追我時我總是跑開。有一天我決定就站在那兒,開始時它繞著我打轉,但不知道要怎麼做,最後就離開了。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習慣。

    眾生的成熟度不一,但都有著同樣的潛能,以這個觀點來看,每樣事對我們大家都會有用。我們這兒不是在說什麼偉大的禪定經驗,而是說要在相對的察覺範疇裏,利用心靈訓練禪定,來處理我們每天的經驗。

    所以不要以為當我們成為一個修行者時,就必須把自己大部分的心意甩掉,這是心靈道上的一個錯誤見地。不論經驗的內容是什麼,我們直接的體驗就是修行的基礎。我們無須對情緒作反應或沉溺其中,只要給予它們空間並且清楚地看著就可以了。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