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31 05:25:27
尊貴吉噶康楚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我的智慧 推薦序 自序

it is up to you

無我的智慧

the practice of self reflection

on the buddhist path

推薦序  心的蘇醒

佩馬秋卓

我第一次聽到康楚仁波切的開示,是在2000年的春天。我清楚記得那一次的開示,因為我心中長久以來,未曾蘇醒的某樣東西突然醒過來。那種震撼感自從我第一位上師創巴仁波切1987年圓寂後,我就再也沒有經歷過。

    那是一種與實相的廣大視野再度連接的感覺,就好像多年來,我辛辛苦苦地在一間暗黑的小房間裏努力,突然之間,牆壁和天花板消失了,剩下的是一種單純的、直接的自由。我記得當時心想:!本來就是這樣!”我同時知道任何人都可以得到這種自由,至於如何去做,仁波切給了我們清晰的指示。我懷著喜悅的熱誠聽法,感覺到康楚仁波切是我與這種自由之間的特別聯結,我應當親近他,向他學習更多。

    在聽聞仁波切傳法許多許多次之後,我開始試圖要厘清,在他的表達風格中是什麼元素,能夠在學習者心中造成如此深刻的迴響。我想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他長期從智慧絕倫及有實際體驗的上師們那兒,所得到的密集佛法訓練;因此在他開示的時候,這些深刻的訓練,以及傳承上師的加持會一併流露出來。部分是他的人生經驗,他有一種永不退縮的精神,隨時挑戰自己,讓自己從安全和可預期中跨越出來;我發現他的勇氣會傳染給弟子。部分是因為他的善良、慈悲和謙虛。部分是因為他非常瞭解西方文化,能站在西方弟子的立場上深入瞭解他們的心。部分是他幾乎接近霸道的直接。部分是他的幽默。部分是當你聽他開示的時候,你會感覺自己被瞭解而且被欣賞。部分是在他面前你無法隱瞞、無法退卻,這麼做會被他發現,在開示中他也會對付你。

    不管那魔法的內容是什麼,我絕對不是唯一從康楚仁波切開示中得到營養和鼓勵的弟子。他有非常多的弟子,因為用心遵從他的話,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的開示,整個人生將得以翻轉。

    大約一年前,我們其中幾位弟子請求仁波切,希望能夠將他多年來在星期天早上所做的開示彙編成書我們心知這些談話如果不寫下來,很容易就會消失;如果不出版,只有少數聽過的幸運者才能得到利益。我們希望更廣大的讀者能夠經歷我們所經歷的。

    起先仁波切並沒有興趣,他說他喜歡人少,他想針對那些真正努力探討開示的少數學生,希望在他們身上能夠看到真正的改變。但世界局勢日益惡化,我們再度請求他公開呈現這些開示。有一天,沒有任何前兆,他突然說:做吧!”

    願你能夠像我一樣,從仁波切的智慧和清晰之中得到利益。願此書能成為你和一位活生生的上師以及佛法之間的聯結。

推薦序 取出心中的石塊 馬修李卡德

    康楚仁波切不僅是我根本上師頂果欽哲法王的親近心子,也是我自己的老師之一,因此要我為此書寫序不但讓我感到無力,也覺得十分不妥,像是在光天白日之下劃上一根火柴。雖然如此,我無法拒絕他慈愛的請求,於是在此與讀者分享他的開示對我們許多人的影響。

    對於西方弟子而言,康楚仁波切的開示有一種奇妙的新鮮感。同時,他並非為適應西方人,而將佛陀教義修正成一種稀釋改編版。康楚仁波切運用長期居住西方所學到的溝通方式,如實表達了佛陀法教的真義。改編的佛法通常是一種妥協,一開始就抽走佛法修行中最強大而不可缺少的工具。這種改編只讓讀者接受他們認為有吸引力的部分,而令人不舒服的就是。這像是有病痛的時候,忽略最強而有力的藥,只用令人舒適的藥膏;但是令我們不舒服的,正是我們需要下工夫的,因為這些往往指向我們受苦真正最深刻的因。

    好比說,如果自我真實存在,要去除它確實會非常痛苦,如同把心臟從自己胸腔挖出來一樣。但如果我執心基本上就是一種錯誤的認知,而這錯誤正是我們受苦的根本原因,去除它有什麼問題?在他的開示中,康楚仁波切用絕不妥協的明確態度說明,當相信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自我,以及由此而生的自我重要感,就會令我們成為一個開放的箭靶,任意讓憤怒、執著、傲慢和忌妒尖銳地射向我們。

    同樣地,出離心的概念或許會令我們不安。確實,如果出離的意義是剝奪我們的權利,不讓我們去享用真正好的東西,那任何的出離都是荒唐的。但如果出離的意義,單純就是摒棄苦的因,誰不會快速、熱情地去做?當疲憊的旅者發現背包中一半都是笨重的石頭,取出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另一個見證仁波切開示真實性的重點,就是他對自己上師永不動搖的虔誠,以及他對發菩提心的重視。菩提心最關鍵的是利他態度,菩提心讓我們瞭解,如同過去大師們所說:任何無法利益他人的事,根本不必去做。

    我本人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大的啟發,在此奉勸讀者研讀並修持這本書中的內容。現在,就讓康楚仁波切的開示引領著我們……


自序  讓修行融入生活 吉噶 康楚仁波切

對快樂的渴求是普世的,而在生命中尋求快樂及意義之外,大多數的人都想成為一個美好而高尚的人;但諷刺的是,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苦苦掙紮著希望能夠達到那些欲求。對於該如何做我們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們總是發現,自己碰撞到自己的懷疑、恐懼及不安全感。

    在心靈的道路上,我們談到覺醒,但是當我們照鏡子時,又是如何調解覺醒與鏡中所見?倘若我們努力覺醒卻罔顧自己的迷惑,我們的禪定就依然與自己即刻的經驗絕緣。然而,當我們只專注於自己的慣性傾向,我們就又深陷於自我沉溺及痛苦中。

    努力調解我們對覺醒的觀念以及自己的迷惑,這一份掙紮便是修行之道的起點。這表達出我們對解脫及快樂的深刻渴望,同時也指出心意的偉大潛能,而這正是我們所有人都具足的。但我們具足偉大潛能的事實並不意味著我們全然地高貴,或者一開始就能夠覺醒。我們也許有迷惑,但是與其逃避或是與自己的迷惑對抗,不如善用它。要學會讓我們的偉大潛能和自己的神經質並存,是需要某些成熟度的。通過自我省思的練習,我們可以建立這種成熟度。

    在我們的經驗中所生起的一切,我們不帶任何分別判斷,誠實地看著,這就是自我省思的精神及練習。但這很難做到,我們的習慣就是:逃避不愉快的經驗,追逐快樂的經驗。修行自我省思並不是要我們在自己的經驗之外去體驗,這點正是自我省思這個修行獨有的美及善。沒有偏見的注視,可以把心的偉大潛能與我們的迷惑帶入我們本有的智力中,如此一來,就可以改變我們長久以來與自心的掙紮,將此掙紮轉化為覺醒之道的基礎。

    自我省思的修行,是貫穿所有佛法修行的傳統及傳承。將生命力注入法教,可以保護我們的修行不走樣,同時也讓修行更生活化。

    我的學生們在將真實的法教融入生活時碰到許多問題,這些開示是因著他們所提的問題以及需要而作的。雖然這所有的開示都根源於傳統法教,也是我從自己上師那兒所得到的開示;但是,我並不把它們當作傳統的法教,反而比較是我自己對法教的思惟及內觀。這些開示企圖鼓勵學生們,能夠喜悅以及誠實地自我省思,以此來深化他們對心靈道路的瞭解。一切傳統或非正式的法教最終都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減低自我重要感,讓實相有空間顯現。

    本書源自於我和學生們的一系列談話,這些談話都是通過每週的電話連線。我稱這些談話為個人化的聯繫,因為它可以讓我們保持長久而有系統的聯絡;同時也讓我們直接與見解、修行相連。

    如果在此書中有任何的錯誤,願傳承上師、空行母以及大學問者們原諒我。在此我鼓勵各位讀者,任何您認為有用的,請採用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