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08:19:13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日光 二 2000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二)

又佛薄伽梵所言,一切修習菩提心之教授,皆安於各大車軌之三種法範,彼一切能無餘摧伏八萬四千煩惱沈疴,及其所出生老病死諸苦,並易於授與無住涅槃果位,為甘露中勝妙之主。授與不死甘露果位者,譬如嫻於調藥良醫,既善辨疾疫已,定能授與脫離老病死果位。又其中之主殊妙者,如般若經所云基瑪吉,僅嗅其味,即能解除瞬間擴散之劇烈蛇毒,為諸授與不死果位中之王主。如是發起聲聞緣覺之菩提心,亦於圓滿道支而作修持,定能授與脫離輪迴一切生老病死果位。然若發起無上菩提心已,而於圓滿道支作修持,能無餘盡除聲聞緣覺諸大羅漢,及諸安住清淨地之菩薩摩訶薩尚未斷滅之不可思議死歿,並授與一切種智佛薄伽梵果位,故殊勝菩提心寶,即如授與不死果位甘露精髓。

「各大車軌之三種法範」,哪三種呢?無著菩薩的傳承、龍樹菩薩的傳承、文殊師利傳到寂天菩薩的傳承,這三種的法範。這一段整個的總義就是講到,為了個人的解脫所以佛陀依照眾生的根器而轉一種法輪,這是一者;為了圓滿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事業,所以必須要成就無上菩提,為了這個根器的眾生,佛陀轉另外一種法輪,大致上分兩種的法輪。這兩者都可以讓我們得到不死的果位,這兩個法輪都是屬於「不死果位甘露精髓」。但是在這兩種不死果位之中,佛果位是最殊勝的,為了成就佛果位,最主要的基礎就是菩提心的教授了。

這裡面有講到「不可思議死歿」,我們一般講「四魔」,它有分粗的四種魔、還有細微的四種魔。這裡面所講的「死歿」是屬於細微的四魔。在佛果位的時候,不管是粗的四魔也好,或者是細的四魔也好,在佛果位的時候都是斷除的。

    金洲大師具足諸大車道軌圓滿傳承圓融三大瀑流,金洲大師他居住的地方,以現在來講就是印尼金洲大師他的見解、他的宗義是屬於唯識的宗義,他個人確實是相當有修持的、非常圓滿的一位上師,他把他的教授傳於覺窩(也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他本身是王子,後來出家,出家之後在印度行廣大的佛教事業,之後在西藏大約行了十七年的佛教事業,之後圓寂在西藏

    彼教授如瓶注瓶般由大覺窩一尊具足。覺窩於印度、迦濕彌羅、鄔金、尼泊爾、西藏獲諸不可思議賢哲弟子,然彼中堪持廣大傳承宏揚師業者,係為度母授記之種敦巴、杰瓦窮乃。阿底峽尊者賢哲的這些弟子們,個別由印度迦濕彌羅鄔金(阿富汗)尼泊爾西藏等有許多他的大弟子。在許多弟子裡面能廣大的宏揚事業者,唯有種敦巴種敦巴上師也是由度母授記的具有善巧成就的一位大師。

語知識敦巴云:「北方惹珍,猶如西方飛行境域,大成就者群聚於彼。」此中唯昆仲三尊仁波切,能奉行敦巴事業,顯明教法。博多瓦堅那瓦樸窮瓦這三尊仁波切,就是奉行種敦巴的事業。換句話說就是種敦巴具有三位心子「顯明教法」。其中又以聖尊因竭陀所應化之善知識大博多瓦為廣傳,其中博多瓦他以什麼為殊勝呢?彼圓具知識敦巴一切顯密教典口訣。他具有特別的殊勝,就是博多瓦具有種敦巴一切顯密教典的口訣。接下來就講他的事業,大博多瓦所作事業流傳廣大,他最主要講的就是有六部教典,以講聞菩薩地、大乘莊嚴經論、本生經、集法句經、集菩薩學論、入菩薩行論六部教典,他的修行是以菩提心為主,所以下面講到,及修證珍寶菩提心為主。由講修宏揚佛教事業,得希求解脫弟子二千餘眾,其中最勝者,為涅地之朗、略二,涅地這個地方有分兩個最大的弟子,藏地之然、囔二,在藏地有兩位弟子,康地之賈、帕二,在康地的這個地區有兩位弟子,朵地之北、若二,在的這個地區有兩位弟子,及藏中被譽為日月之朗、霞二雙,在這麼多弟子裡面就是唯有以及霞惹瓦這兩位弟子是屬於博多瓦的心子。

善知識札巴、善知識定巴大札噶瓦諸眾。在霞惹瓦的時候,有一位翻譯叫巴塔瓦,他跟霞惹瓦是同時間的。那時候巴塔瓦他是在西藏翻《入中論》還有《入中論解釋》的最後一位翻譯者。翻譯了《入中論》和《入中論解釋》之後,他請求霞惹瓦為他修改,在歷史上曾經有這樣記載,所以可以知道他們曾經在一起過。其中以大響敦霞惹瓦圓具典籍 教授,堪承事業,於二千八百僧中演說六部教典及眾教授,霞惹瓦的弟子最主要的有四位,這下面有講到,授教四子,謂卻隆古謝奉行無間,大噶瓦奉行講演,尼美嘟哇京巴奉行加持,大切喀瓦奉行菩提心。總之就是由種敦巴傳給博多瓦博多瓦傳給霞惹瓦霞惹瓦再傳給切喀瓦,這是他整個的傳承。從種敦巴一直傳到切喀巴的時候,是以秘密的方式(就是不公開的方式),就是以口傳耳的教授方式傳到切喀瓦的,這就是修心的傳承。直到切喀瓦之後,才公開的教授修心的傳承。

    初時大善知識切喀瓦,曾於農者涅甲前,聞得朗日塘巴之修心八偈,以是因緣於噶當法生大信心。後次第起念,應趨拉薩探尋修心法義,些許慧友語云:「大乘尊重事理,應如日月,擔負於肩,能示於他,可赴大霞惹瓦抑賈宇瓦尊前。」如其所言,往詣秀精舍大霞惹瓦座前。爾時善知識宣說聲聞地,聽聞猶如神氣昏靡,於心殷重順解,全無生起。其作是念:「彼具此法否?能修持否?若言不具或弗能修,遂往他處。」

這以上就講到當初霞惹瓦在講經的時候,切喀瓦就去聽霞惹瓦講經。因為切喀瓦希求菩提心教授的緣故,所以他曾經問過別人:「哪一個人才有菩提心的教授?」於是聽到別人說霞惹瓦有這個教授,於是他就去聽聞霞惹瓦講經。這時候霞惹瓦因為是對大眾講經的緣故,所以在講經的時候並沒有講到很多有關菩提心教授這方面的問題,因此那時候他沒有聽到,這裡面是有詳細的解釋。但是一般有這種說法,他那時候有聽到霞惹瓦所講的一句話,哪句話是什麼呢?「一切的過失都是由自己而產生的,一切的功德都是由眾生而產生的。」他曾經聽到這句話。一日諸僧受請赴宴時,善知識見有一塔,環繞而行,即趨其前,設大氅座,那時候他就想:霞惹瓦說不定有菩提心的修持,之後就去請求霞惹瓦為他傳授菩提心的修持,「設大氅座」就是給他很大的一個座位,白曰:「請上此座,有議請示。」我有一些事情要請問您。

曰:「何議尚未了斷?一切所議,於法座上,皆已了斷。」即誦朗日塘巴修心八偈,誦已白曰:「吾因乖戾難馴,時或不得房舍,遭他人凌辱,有此法門,修持略見效益,然有時亦未盡善,不知修持宜否?能成佛果之因歟?」於是他就問說,至於菩提心的修持,有時候我收到別人的禮物時會覺得有益,但有時候覺得沒有益,不知道這個修持是否合適?「能成佛果之因歟?」它會不會變成佛的因呢?師長手中,本持百粒菩提子念珠而作稱念,即收而謂曰:「勿言可否,若不欲獲佛果位則已,既具希求而不趣入,不得成佛。」於是霞惹瓦就以百粒的菩提子念珠,邊撥著念珠就邊說了:「你不要這樣講,假使你不想要佛果位你就放棄,那是另外一回事,假使你想要佛果位的話,不趣入這種法門你絕對不會成佛的,換句話說不修學菩提心的話,你絕對不可能成佛的。」遂發起此語範中具勝覺受之想,因此他生起具勝覺受的感受。

因為切喀瓦是看很多經典的學者,所以他問說,白曰:「教者須依憑於教言,何處有之?」必須要憑教言才對啊!那你有什麼樣的考據呢?謂:「若於聖龍樹不持為量,況他人乎?他就說龍樹菩薩在《寶鬘論》曾經有講過,寶鬘論云:『眾罪咸歸我,我善施眾生。』」他曾經講過這句話。於是霞惹瓦就很正確的、很明白的,就是果斷的「一定要受菩提心」的這句話。白曰:「我於此法發起勝解,願悲攝持。」曰:「先令安住,由緣自得感受。」於是他生起了這種的感受。

又白曰:「法會時節法語甚少,何以故?」後來切喀瓦又問霞惹瓦說,那剛剛師父您在講法的時候,並沒有講到菩提心的法語,「法語甚少,何以故?」於是霞惹瓦就回答說,乃云:「示以法語能生何益,無庸授也。」我講的法是要拿來修學用的,假使沒有辦法修學,唯有嘴巴這樣講的話,是沒有用的。所以這個法語能生何益?它沒有辦法對普遍眾生有益的緣故,所以我沒有傳授「無庸授也」。即行三拜,遂返住處,閱屋主枕前經籍中之寶鬘論,即觀見師所述說,捐棄分別之集散已,於秀二載餘,傑貢六載,夏瓦四載,共十二載中,攝心依於知識前修持此法,生清淨覺受,故言:「鬻父田以易金,後寤於馬騾糠秕中,今得此義。」於是切喀瓦禮拜三下之後就去廣讀《寶鬘論》,他依照霞惹瓦所講的菩提心的教授去行持,在的地方學了二年多,在傑貢學了六年,在夏瓦學了四年,總共十二年,依照霞惹瓦所講的菩提心修持,切喀瓦努力的去修學,因此而生起了清淨覺受。

    大切喀瓦得希求解脫弟子九百餘僧,其中成為有情依估者繁多,如卓薩之內就蔣勝、然扎惹之內就蔣耶、跋蘭之甘巴敦達、后巴之一切智、賈之邦塘巴、然巴之大哈定巴、無等杰瓦色等,尤其色吉布巴,二十一載中,依如身影,如瓶注瓶,承受圓滿教典口訣。由色至大天教理自在叔姪等,次第傳承諸菩提心修行教授。我由具足不可思議威勢悲心之聖王天仁波切釋迦福幢吉祥賢座前圓滿受持,由然巴哈定巴所傳,及濁世大菩薩佛子無著善德所著修心七義注疏,於其心子勝依賢善德大譯師前獲得。於天等世間導師,正士妙音怙主所應化之遍知東宗喀巴尊前,請以經驗講授哈定巴之七義時,師言:「於諸大車軌修菩提心之各種法範中,此大切喀瓦之修心理,係依於聖者寂天教籍之修菩提心教授,需於此理而作宣說,又此正文之多寡次第迥異,若能善匯整紊而講,則為智者所悅教授,當如是行。」茲傳記及教授殊勝已略講訖。

 

乙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由不共門中別示教授殊勝。

    頌曰:「應知諸教義,如金剛日樹,五濁厚重時,轉成菩提道。」珍異金剛寶圓滿故,能除窮困,況於滿欲,雖僅少分細碎,亦能映蔽一切殊勝嚴飾,不失金剛珍寶之名,並能去貧。如同此喻,若能於心續中生起下所闡示修菩提心圓滿教授,心生教典一分義理,亦不失菩薩之名,勝於聲聞緣覺之黃金嚴飾,更極殊勝並映蔽之,且去輪迴苦厄。如日輪本身,非僅無有時處為闇所蔽,日光顯現之時,於此洲亦無有時處為闇所覆,況於心續中生起下所闡示修菩提心圓滿教授,因由心續生起教典一分義理,我執愚痴無明所引我愛執等,與隨煩惱之晦闇無有時處。又如繁茂藥樹,具足能滅四百四十疾疫之力,且其根、果、花、瓣、枝、葉亦能平息其病,況於心續中生起下所闡示修菩提心圓滿教授,心續生起教典一分義理,亦為息滅八萬四千煩惱沈疴之良藥也。

導師釋迦能仁,於五濁厚重時降臨,今時更甚惡濁,眾生所思無非煩惱,所作唯是惡業罪障,於他生不善時,而作顛倒隨喜;於他生善時,返起嫉意,而生錐痛。身語意三行,唯迫害他,是諸有情遍滿三界之此時刻,樂白善品之護法龍天,為護教法四眾眷屬,而往他土。樂黑惡品之人非人,諸暴戾者威勢廣增,總於世間佈諸不祥,特由多門中造作障難,並以惡緣纏縛諸等趣入聖教,修持正法者,此時若無勵力於法,法恐難存。若能趣此法門,而勤勵力,則能由惡緣道門,轉為助伴。

這以上的意思就是講到說,整個修心的這個修持,不要說全部,當然你能圓滿的去修學這個修心的修持,那是最好不過的,就是你要學這其中一部分的義理的話,它有不可思議的密意的。透過修心的修持,我們可以把煩惱轉為菩提道用,把逆緣轉為菩提道的用。假使沒有這個修心的修持,無法把逆緣轉為菩提道用的話,在這五濁惡世的時候,我們所遇到的都是逆緣,那很難修學佛法的,很難往上上道這條路走上去的。因此我們為了使逆緣轉為菩提道用,用修心的這個法門,把它轉為菩提道用的話,就是惡緣轉為助伴的話,那就相當有力了,我們就可以成為上上道者。

如是若能了知修持正法,將違緣轉為順緣,乃為智者。能令惡緣轉為助伴,亦名具力。此轉惡緣為道用之口訣教授,為勾召惡兆轉向吉祥福氣之口訣,如是行道,能脫惡緣險隘,臻於安樂對治平原,爾時任其內外惡緣,悉不成心意不安苦痛之緣,而為安樂助伴故,如是所修四方各為一尋之身,名為極樂世界。身心之苦雖如火聚,卻弗能動搖燥亂故,而名為不燥世界。亦名樂城源處,亦名能得一切法往趨安樂之三摩地。言濁厚穢土,內外違緣滿時雖少力集資,較於淨土劫時之中集資快速。於惡時轉成善時之殊勝行正行者,茲如下宣。

這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假使能把違緣轉為順緣,能把惡緣轉為助伴的話,這個就是智者,這個就是具力,「亦名具力」。就是說「違緣」假使能使其他人沮喪、灰心、甚至於無法提起心力,依由那個緣可以使另外一者產生更強的信心、心力,假使有辦法把違緣轉為順緣的話,這個人就是智者了。這個人他具有學佛、學法的力量,假使他內外具滿逆緣、具滿違緣的話,他還是在很安樂的淨土當中,他不是在很痛苦的地方。

總之一般《廣論》也好,或者在此也好,我們在修學的時候,為了要修學,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何謂是法?因此必須要依止自己的上師,依止自己的善知識,這是很重要的,這是第一步。為了要修學所以必須要依止,這是一定的,但是以上師而言,上師不是只會講法就夠了,他讓他的弟子有學習機會就可以了,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上師他所講的是法,所以他必須要成為弟子的模範,因此他行為上要有所改變,換句話說就是要調伏自己的內心。如同宗大師曾經有這樣說過,自己沒有辦法調伏的話,不要說想要調伏他人。為了要調伏他人所以自己要先調伏,自己先調伏之後再去跟別人講說,這種上師才值得我們去依止。所謂調伏內心的方式,也不是說有神通、或者假裝很有證量的樣子就可以了,不是這個意思。調伏的方式是以三學來調伏,以戒定慧三學來調伏的話,這種的調伏方式才有辦法成為真正的內心調伏的方式了。

在《莊嚴論》裡面曾經有講到,上師(也就是善知識),必須具備的條件,最主要他本身要具有三學的修持,這是一定要有的;而且他要懂得粗、或者是細微的無我道理;而且他要有辦法以經文的理由,善巧的教導弟子;而且他要有利眾的意樂;而且是利眾時不畏懼的這種意樂等等,大概有十個條件,在《莊嚴論》裡面講到善知識所需要的這十個條件。在佛教經典裡面,從律學一直到密教的金剛阿闍黎的條件都不同的,在每一個學說裡面所需要的阿闍黎的條件,在這個學說裡面都講得非常清楚。

薩迦的班智達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假使我們要買馬、或者買金子、銀子的時候,雖然金子、銀子是暫時的利益,所以我們暫時會去買馬、金子、銀子的。但是我們去買馬、或金子、銀子的時候,我們會仔細的去看它的質料如何?假使自己不懂的話,我們會去問其他的人,這匹馬牠到底快不快?或者其他等等的情況。假使為了暫時的利益,我們這樣去研究、探討的話,那你今天所學的法、你所要依的老師,這是有關於你今生還有後世,甚至於究竟意樂的關鍵。針對這個關鍵,你不用急促的、馬上就要去依止,而是要透過一段時間,慢慢的去探討和研究,透過長期的觀察之後,你再去依止這樣才是正確的。假使你花那麼多的時間去研究的話,因為這是你未來以及究竟的利益,因為這是關鍵的情況,所以你必須要透過長期的時間,去觀察你的上師有沒有具足這些的條件,假使有的話再去依止。

我們在西藏,尤其是康區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說,假使迎送這位喇嘛的隊伍很長的話,這個喇嘛就很有價值,於是每一個人就會去相信他。假使他隊伍不是很長的話,當然對他的相信度就減少了百分之五十,有這種的情況產生。其實喇嘛他的加持力大不大,喇嘛有沒有這個道證的功德,不是看隊伍的長短來安立的,是依他內心道證的功德而來安立的。而且在最近時常發生這種情況就是說,真正的專家、真正的成就者,他一定會很謙虛所以他沒有弟子,所以他要到哪裡的時候,拿著一個很破爛的僧袋,就這樣出去了。他出去時,別人看到的時候,哦!這是一個很窮的和尚,所以沒有人會管他,沒有人會去相信他是一個專家。真正的不是專家、不是一個成就者,但是他衣服可以穿得比較好看,說不定他嘴巴可能比較會講話,所以他有幾個弟子,於是他的名氣就比較大,所以相信他的人很多,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我們要了解名字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裡面的東西,這才算是真正的重要。

裡面的東西是怎麼產生的?就像第五世達賴喇嘛說:「我現在所證得的這些功德都是由精進而來的」,所以道證的功德,不是以名字而安立的。現在這個社會上好像是,越有名的喇嘛、越有名的上師,我們就越相信,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先要透過長期的觀察,我時常跟這些外國人講說,你們要先聞他前面的味道,之後再聞他後面的味道,之後你再看他的味道是不是一樣,一樣的話你再去依止他。就是有一次外國人,剛開始為了依止上師他們很急促,現在依了這個上師之後,過了四、五年又看到上師的過患,於是又毀謗上師,這樣的話對自己沒有好處。所以為了研究上師有沒有這些條件的緣故,先跟他待久一點,先認為他是一個法友、或者什麼等等跟他探討,以探討的意樂來聽他講經,可以!假使你覺得你內心有這種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是說,他不會誣賴我,他有辦法成辦我今生、後世究竟義利、安樂的話,那我們再去依止這位上師,這樣的話才算是最堅固的、最穩當的方法了。

瑜伽自在的修行者密勒日巴密勒日巴的下半輩子,最主要是在深山裡修行,有時候遇到弟子來跟他請問一些法相上的問題時,他就會唱很多的歌集。他的穿著是很破爛的,看起來就像乞丐一樣。有一天在一個城市上,他蹲在一個角落,有一對年輕人從他旁邊走過去,那對年輕人就說:「我發願希望不要成為像他一樣的乞丐」。密勒日巴覺得很不服氣,就說「假使你發願的話,你也不會變成像我這樣的乞丐。」

當然內心的道證功德,它不是表現在外面上的,換句話說,內心雖然有很圓滿的道證功德,但是外表並不一定很圓滿。但是透過長久的觀察,由這位上師所指導的理、或者是經,我們可以推理到這位上師他所得到的宗義,還有他本身的修持是如何?我相信這一定是可以推理的。就如同《集論》裡面有講到,由煙我們可以了解那裡有火,或者是由水鳥我們可以了解那裡有湖,或者什麼等等的情況產生。所以相信我們透過長久的觀察,雖然道證功德看不到,但是透過長期的觀察,一定會有所預測的。因為這裡沒有依止善知識的部分,所以我就用一些傳記,跟你們介紹依止善知識的這一部分。

甲二、開示珍寶之王教授正義(分二)

乙一、思惟基礎前行之法(分四)

丙一、思惟暇滿義大理

丙二、思惟此生不能久住死無常理

丙三、思業因果

丙四、思輪迴患

乙二、正行菩提心寶修行次第

接下來就講到,頌曰:「初學諸前行。」一、思惟暇滿義大理。二、思惟此生不能久住死無常理。三、思業因果。四、思輪迴患。由此至修勝義菩提心之間修所緣相分二:正修及未修中間瑜伽。我覺得「正修以及未修中間之瑜伽」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假使這兩者我們可以好好去運轉的話,那二十四個小時我們都有辦法修學了。二十四個小時都有辦法修學的話,那整個一生都可以不浪費任何一點的時間,就可以好好的利用這一生去修學。

我們一般的人認為在正修的時候好好的修,讓自己的善心提起,未修的時候就完全的放棄,因此就放逸。放逸的話,精進的這一條續流、這個河流就等於中斷一樣,這樣的話沒有辦法很有力的繼續學上去,讓道諦的功德增長。因此正修的時候,當然要努力的提起心力去修,在未修的時候也要把正修所留下來的力量繼續保持下去。就好像火熄滅之後,它所留下來的火炭的那個煖,要把它持續一樣的道理,那個煖還是要把它持續的,這樣才會生煖。

正修(分三)

一、正修之首

二、正行

三、完結

一、正修之首

正修之首者。如金洲大師傳記所出,於住處敷設莊嚴,供曼達拉,剛開始把自己住的地方(住處),打掃清理乾淨之後,再擺上供品,迎請諸佛來到此地。一般迎請諸佛,並不是諸佛在其他的國土,我們從很遠的地方迎請過來,不是這樣的意思。諸佛是隨眾生的意而轉的,換句話說因為諸佛的願力,所以他自然跟眾生的願有關係,所以眾生有願的話,諸佛自然就會在他的面前。假使你覺得迎請的時候一定要念偈頌的話,你也可以念有關這方面的偈頌來迎請諸佛,那你可以更相信了。假使對空性有所了解的話,再加上承認四身的緣故,所以他可以了解到,佛陀的法性身(就是法身),最主要就是自性法身,它遍佈在一切虛空當中,所以在每一個地方,他都能體會到有佛,以這種方式來迎請也可以。

之後再供曼達拉,由三大義門作祈求,「三大義門」最主要講到第一者,就是以七支供養來供曼達拉。供曼達拉的時候,可以以三個意門作祈求,換句話就是三個願,第一個願就是「願我能證得從依止善知識,一直到金剛道地的所有道諦功德」,這是第一個意願。第二個意願就是「願我能證得了解一切無我的智慧」,這是第二個願。第三個願就是「願我去除一切的內外密的三種障礙」,就是這三個義門,也就是以三個願作為祈求。我們一般所講的願,都包含這在三個裡面,以這三個義門作為祈求,此中當具足加行六法。就是在整個圓滿的正行當中、正修當中,具足加行六法。

二、正行

正行者。正行思惟的時候,正行時思惟無始至今,我等皆隨心他自在而轉,心亦為煩惱所自在。這裡面就講到我們被心轉,心被煩惱轉。我們被心轉的原因,是因為現在你想說:「我要想這個東西」,你想要在固定的時間之內,一定要想這個東西,不要想其他東西的話,但是心還是會讓你想其他的東西,這代表什麼呢?你沒有辦法控制心,反而被心控制住了,而去想其他的東西。因為你想說:「我要在五分鐘之內想這個東西」,但是就想不住啊!襌定的力量,使你要想什麼東西的時候,馬上就可以想到,而且不會動搖,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說「你控制心,心被你控制了」,在這之前我們都說「你被心控制了」。你的心被控制還可以,但是你的心被「煩惱」控制就有問題了,但是我們的心確實就被煩惱控制了。

被煩惱控制有什麼過患呢?煩惱會讓我們無法了解,何謂是真正痛苦的因?何謂是快樂的因?我們所要求的是離苦得樂,但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卻是痛苦的因,所放棄的是快樂的因,這是由煩惱所造成的過患。我們已經被心所轉了,心又被煩惱所轉的話,那當然就輪迴生死了。無始以來我們因為被煩惱所轉的緣故,所以至今沒有任何的成果,假使你現在被煩惱所轉的話,那將來當然也不用說,也沒有任何成果了,所得到的就只有痛苦而已。

我們講說每一個人都有產生貪、還有瞋心的這種脈、還有這個經,每一個人都有這種脈的。但是有了這種產生瞋欲、還有貪欲的經脈的話,不一定代表要生起貪欲、還有瞋欲。因為同樣的緣,它是生貪心還有生瞋心的緣,假使每一個人都有同樣的經脈,同樣遇到這個緣的話,應該要生起同樣的貪心、瞋心才對,但是並不一定。這代表什麼?這是個人串習的緣故。所以我們要如何去對治煩惱,就是透過修心。

何謂修心呢?「修」就是串習的意思,「串習」就是反覆的去修學,這種的串習我們稱為叫做修。我們可以知道,我們遇到貪瞋的緣時,馬上就可以生起極大的貪瞋,這是因為無始串習的緣故,所以馬上生起的。假使今天一個不懂無常的人,你跟他講無常的道理,他不會馬上接受,這是因為他沒有串習的關係。假使是我們的話,因為時常聽到無常這個法門,所以我們遇到無常的緣,馬上就可以想到是無常,馬上就可以想到這是痛苦什麼等等的。所以內心的調治方式是由內心的串習,而使未調伏的調伏,未生長的使它生長,這是由內心的、並不是由外表去調伏自己的內心。就像好比為了使你不要生起貪瞋,假使醫生給你打針的話,你還是會生起貪瞋的;為了使你不要生起貪瞋,假使有一個人把你用繩子綁得很緊的話,你還是會有貪瞋。所以貪瞋並不是由外面的力量壓仰它的,而是以內在的力量來調伏的。

煩惱造集業,即輪迴根本,由彼因緣承受眾多苦痛,今返彼理令心自在,若想要心止住在一個對境之上思惟,則須成就能隨欲而引之堪能者,隨時護其所緣,不隨散逸之沉掉轉,其時諸所緣境之次第數量如是心明,而護令不散逸。唯除習學靜慮波羅密時,此諸一切皆為觀修。因此我們說這些都是煩惱的集業,輪迴的根本,依由因緣遭遇許多的痛苦。我們要如何透過止修和觀修來控制自己的內心呢?分兩個角度來作解釋:一個是所緣,一個是能緣。所緣來講的話,為了使我們的心能安住,所以你所緣一處反覆的修學,假使你每天換所緣境的話,不可能修學奢摩他的。換句話說,你要訓練一個動物、你要訓練一個寵,今天教牠跳、明天教牠跑的話,牠永遠不會跳得很高,永遠不會跑得很快的。你要讓牠先訓練一個東西,訓練好了之後,再讓牠訓練其他的東西。同樣的道理,我們要修學襌定的時候,先學一個所緣境,以這為主反覆的串習修學,之後你再換其他的所緣境,那才可以。

以能緣來講的話,你的心要明、而護、亦不放逸。換句話說如果你覺得很煩的話,你再修學兩三個小時對你來講也是沒有用的,因為你已經很煩了,你的心力整個都已經沈下去了,所以去修學的話,對你個人來講是浪費時間、倒霉而已,除此之外你不會增長。當你煩的時候,就出去看一下,讓你的心力提高之後再去學習。所以以初學者來講的話,次數多、時間短,這是最重要的。

三、完結

完結者。諷誦聖普賢行願品等,諸清淨祈願文,依循其理,日夜六時而修習之。諸未修間密護根門,就是在正修的時候要守護自己的五根,正知而行,用正知來觀察,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等,就是在任何的諸行當中,要好好專注的去觀修。總之這一段的涵義在《廣論》裡面講得非常清楚。聖無著說為生止觀之勝證悟因,應如彼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