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08:40:13

修心日光 三 2000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丙一、思惟暇滿義大理

暇滿性為返八無暇具十圓滿。我們稱暇滿人身,這個「暇」就是返八無暇,「滿」就是具有十種的圓滿,整個稱為「暇滿」。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生傍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懱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攝為人類眾生四者,非人眾生四者,而離彼等。十圓滿中五自圓滿者,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五他圓滿者,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思惟如彼殊勝暇滿於自具足之理。一般修究竟決定勝三菩提所依為人,彼又三洲,其中又我等瞻部洲者,經咒教典咸讚為修習解脫道之依。如聖勇云:「得何能成辦,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入行論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又聖勇云:「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如是思已,發起攝取心要欲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又云:「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如博多瓦喻法中亦云:「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依現時增上生義大者,得增上生人天果位之因,為修持三戒之依,如前所示瞻洲人讚為殊勝云:「難得瞻洲身,得彼時於善,應極勵修習。」

總之我們在思惟暇滿的時候,可以了解到全世界有58億多的人口,但是真正具有返八無暇、具十圓滿的人到底有多少?你可以這樣算一下。而且現在以個人而言,我們生在有佛誕生的時代,所以我們確實是很幸運的。有佛誕生的時代當中,還有分佛陀的正法完全消滅的時代和沒有消滅的時代,我是生在佛陀正法沒有消滅的時代,所以我確實是很幸運的。在佛陀的正法沒有消滅的時代當中,還有分四洲,我不是生在其他洲,生在其他洲就聽不到佛陀的正法,我剛好生在南瞻部洲,所以可以聽聞到佛陀的正法,所以我是很幸運的。在佛陀的正法沒有滅,而且生在南瞻部洲的時候,全世界還可以分歐洲、亞洲這兩個部分,或者是西方、或者是東方,現在我不是在歐洲那些沒有佛教的國家,我是在佛教興盛的國家裡面誕生,所以我確實是很幸運的。

同樣是學佛者,我不是不相信佛教的人,我是相信佛教的人,所以我是很幸運的。相信佛教的人裡面,我是具有五官的人,而不是沒有具有五官的人,所以我確實是很幸運的。我們這樣去想,才會體會到暇滿的價值性,假使你不這樣去想,只是數人數的話,你無法體會到暇滿的價值性的。

我們可以由上面所介紹的這種思惟方式,來體會暇滿人身的是相當珍貴的,還有它的價值。我們也可以透由暇滿人身的能力,來體會暇滿人身它的珍貴,有了這個暇滿人身,所以我們的智慧是遠勝過於其他畜生的。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為後世、再後世、甚至一百世後的這些後代們,為他們著想、為他們計劃,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智慧。有了這個智慧之後,以自利而言,(不只今生)連後世生為增上生的能力我們也有。不只增上生,就是連得到決定勝的能力我們也有,假使精進的話我們確實有這個能力的。不只自利要圓滿,他利、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這種能力、成佛的能力、智慧我們也有。所以我們只要好好應用這一個暇滿人身,就可以做相當有意義的事情。

但是暇滿人身就好比錢一樣,錢要變得有用途的話,就要看自己的用法了。假使不好好應用的話,錢、它就是毒,它會傷害我們的,假使好好應用的話,錢它會幫忙我們的。同樣的,現在既然有難得的暇滿人身,我們應該好好的應用,讓它做有意義的人身,而不是浪費它。假使要做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就做自利和他利,自他二利圓滿的暇滿人身,這個能力我們是有的。從此我們也可以了解到,暇滿人身確實是很珍貴的。

    由因果二門思難得理。初者,如四百論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得上界依者,於性遮二罪無憚而行,生起今後勿造防護之心者蓋少,故多墮惡趣。得善趣身極為艱難,如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親友書亦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由果門中思難得者。應知總如三惡趣眾生者多,得上界依者少,特上界依離八無暇更為稀少,特得暇滿心趣法者,寥若晨星,得此義大難得暇滿珍寶之時,應發起由多門攝取心要欲樂。由彼所依取心要之理,總希求安樂不欲苦故,必須於妙法作修。

這段中最主要講到「要思惟暇滿難得」。在龍樹菩薩所寫的《親友書》裡面有講到「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這句話。很多人問說:這個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這個太困難了,但是我覺得這是有道理的。我們好好想一想,全世界裡面57億到58億的人口,以我們三個人這樣去看的話確實是很多,但是與所有畜生道的眾生來比較的話,我們只是一點點、一點點而已。所以不要說暇滿人身,就連人身與畜生來比就很難得到了,5758億的人裡面真正能返八無暇、具十圓滿的暇滿人身又更難得到了,所以這個比喻確實是有道理的。

當然我們現在不要去管一般的暇滿人身次數多少,真正的思惟暇滿人身是要看自己生為暇滿人身的次數有多少?就是「看自己」了。因為以前的暇滿人身的次數有多少我不管,我要看後世我可以生為暇滿人身的次數有多少?這樣去思惟才是最主要的。我們要如何去思惟後世生為暇滿人身的次數有多少?最主要是看今生而安立的。現在假使你修學得好、學習得好、暇滿人身資糧多,自然後世得到暇滿人身的次數就跟著增多。假使你今生不好好做的話,後世生為暇滿人身的次數自然就減少,這是一定的。

我們一天六時當中好好的去想,我們可能會認為「我是比丘,或者是什麼等等,我有在觀修、我有在懺悔、我有在禮拜」,可能一般會認為自己還不錯。但是實際上你晚上還沒有睡覺之前,好好去觀察自己,認真的去觀察「今天到底有沒有把心相應於法?這個法是不是相應於正法?心相應於大乘法,這個大乘法是不是相應於真正的大乘法?」仔細去研究的話,你自然會產生一種懷疑了。

我們明明是一個學佛者,當然不是學佛者他不了解殺生的過患,那我們沒有辦法,因為現在很多人會殺畜生拿來供佛、或者是供神、或者供什麼等等的話,這是因為他們不懂而產生的過患。現在明明懂了,我們明明了解到煩惱的過患它會帶來什麼樣的痛苦,我們都很清楚了,但是在清楚的當下,突然說開緣的情況(就是特殊的情況),就是潛意識裡面都會有這種的觀念,就是「讓它一點、讓它一點」,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們暇滿人身的因、還有資糧就被它盜走了,生為暇滿人身的次數一直在減少當中,所以好好的透過這樣的觀察,自己才會產生一種畏懼的心態。有這種畏懼的心態時,才會去學習佛法,這個就是真正的思惟暇滿人身,要思惟自己的暇滿人身的次數。

我們再思惟正法、思惟暇滿人身的情況,可以了解到,確實有了這個暇滿人身之後,我們要做什麼就可以做到。現在我們確實沒有任何菩提心的修持,假使我們去聽聞菩提心的教授、去修學的話,是可以證得菩提心的,因為我們有這個能力。明明有這個能力不去做的話,那是自己的問題了。透過暇滿人身的珍貴,我們可以了解「法是一定要修、而且我們有能力修」,這個是要讓自己決定的,決定之後我們才會去修學。

還有年紀大的這些老人,不要認為自己的腦筋不太好、反應也不快、記不清楚、字也看不懂,所以就不學啦!唯有請三寶加持,光是靠回向、發願的能力讓自己去淨土,這種的念頭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以你的情況、以你的條件來講的話,確實比畜生道的眾生還要好幾百倍,你有能力可以去修法的,你有這個智慧可以去思惟的,但是你不去思惟,光是靠回向的話,我覺得這是很荒唐的事情。總之,透過對自己暇滿人身的認識,來思惟「要修法」,而且學法是有目的、學法是有意義的。

既必須修行,若思能否?知必可也,何以故?外緣遇大乘善知識,內緣則為具暇滿身善所依也。若又思惟於後世時修習可也,勿如是行,後世難得如是暇滿故。若復思惟後諸年月修習可也,勿如是行,總之必死,死無定故。思惟攝取彼等心要當中,修習菩提心寶乃為勝妙正主。這裡面講到說,學法最主要的因緣有三個,主因就是如來藏的佛性,外緣就是遇大乘善知識,內緣就是暇滿身「善所依也」。我們既然具有這三者,若是不好好修學的話,那是自己的過患了,所以如此思惟好好的去修學,因為「死無定故」。

最後講到,茲為修菩提心前行支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當一位大乘善知識在教授《廣論》的時候,他會把所有的道前基礎,都轉為應用在修學菩提心的方便(也就是前行)。善知識他要如此的介紹,修學者他要如此的認識,這樣他所修學的才會成為菩提心的前行支分,所以「茲為修菩提心前行支分」。

之前有開一個比丘尼制度的會議,那時候在場有一位非常具有修行的道海長者,我曾經跟他談過一些話,他在1949年的時候來到台灣的,他的家鄉是在中國五台山的附近。以他個人而言,我覺得他確實是持戒非常嚴格的一位有道行的戒師。後來我就問他說:你的正見,你是屬於哪一宗的?道海律師說他是天台宗的,最主要是以龍樹菩薩的正見為主,跟隨龍樹菩薩的正見學習。因此他跟我解釋了一些緣起和性空的道理,他解釋得非常好、非常詳細,解釋的時候,我內心對他生起一股很強烈的信心。總之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是中國以前就有的基礎,而不是一個新的開始,所以已經有這個基礎,再去興盛的話就比較容易了。那時候我跟他說,以後我們有機會在中國見面的話,我們一起去五台山,那時候你用中文念龍樹菩薩所寫的《中論》,我用藏文念《中論》。

在歷史上我們可以聯想到2500年前,有一位導師釋迦牟尼佛,而且他確實是具有善巧成就的一位大師。假使就是因為這個理由而皈依佛的話,雖然它是很不錯的,但是我覺得這是不夠的。因為皈依三寶的時候,真正皈依的對象是「法寶」,法寶才是正皈依。什麼是真正的法寶呢?「法寶」就是道諦、還有滅諦的功德。假使道諦和滅諦不了解的話,那我們如何皈依真正的法寶呢?沒辦法的。因此我們必須要了解道諦是什麼?滅諦是什麼?道、滅兩者的功德,假使已經有了決定之後,才有辦法認識道、滅功德最究竟的就是佛果位。具有道、滅功德的僧寶你才會了解,之後你才有辦法真正生起強烈皈依的量。

假使我們要了解何謂是道功德?何謂是滅功德?而光是念佛或者持咒的話,這是沒有用的。當然念佛和持咒是很不錯的,但是唯有依靠念佛不可能了解「何謂道、滅功德」的,所以你必須要透過學習。佛陀所講的法很深、很廣,但是依由龍樹無著這些大師,將它解釋得更詳細、更清楚,所以他們所著作的學說我們要去了解,這些的學說我們要去閱讀,多懂、多讀。換句話說最主要就是南瞻部洲六莊嚴,「六莊嚴」就是六位大師,就像是撐住正法的六根大柱子一樣。由這六位大師所寫的著作,把整個正法未詳細的把它寫得詳細,未解釋的把它寫得清楚,所以他們所寫的著作,我們都要好好的、仔細的去研究,研究之後才可以如實的了解到「何謂道滅的功德」。

當初在印度有很多大德(論師),最主要就是南瞻二部六莊嚴,在南瞻二部六莊嚴總共八位大師他們所寫的著作裡面,有一些是屬於阿毘達磨,有一些是屬於律部,有一些是屬於唯識,有一些是屬於中觀。最主要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中觀的論典,還有唯識的論典。總而言之,我們可以了解到,撐住佛陀所遺留下來的教法,最主要就是這幾位大師了,所以我們要跟隨他們學習。以中國的一個佛教徒,你們可能會認為「我會念《心經》,我就是佛教徒、我就是大乘者」,其實並不是的。真正大乘者是必須要透過學習,要了解「何謂是大乘」才可承認自己是大乘者的。總而言之,就是要使未了解的,透過學習讓自己了解。

正法的弘揚佛法並不是說,我有祈願、或者是發願就可以使正法弘揚的。就像我們西藏內部也有這種的情況,有很多人太著重「本尊瑜伽」的修法,就是課誦上的這種修持,而不是著重在學習上的修持。因此我覺得這會導致很多負面上的問題,我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就像南瞻二部六莊嚴,我們看這些唐卡的時候,可以看到龍樹菩薩、無著菩薩這些六莊嚴前面都是擺經典,都是以辯論的方式來弘揚正法的。而不是說一個拿鈴,一個拿杵,一個拿鼓,一個拿敲的東西,這樣來弘揚的。假使拿這個敲的東西,就可以使正法弘揚的話,那南瞻二部六莊嚴龍樹菩薩應該拿杵和鈴,無著菩薩拿鼓、另外拿敲的東西才對,但是沒有啊!這代表什麼呢?西藏慢慢的有衰退的現象產生。因為「你能學多少、盡管的學,教典上不了解的、盡管的學」,這樣才算是真正達到正法的弘揚。

有一位印度的大師,他曾經寫到:為什麼印度佛法會衰敗的原因,最主要就是有三種。第一個國王是外道。第二個因由外道的諍論、辯論,所以使佛法整個衰敗。第三個就是比丘們、還有僧眾們,他們不好好的修行。再加上修密的人,他是只是修密,沒有任何顯教的基礎,自然受到在家人的毀謗,因此整個佛法衰退了。所以身為一個學佛的人、一個佛教徒,應該好好的修行這是他的責任,假使不好好修行的話,這就是佛法衰敗的主因之一,也就是如同這位印度大師所講的。

現在我們已經有過去的經驗了,因為我們的鼻子已經撞到了、已經腫了,所以我們應該小心一點,一定要注意後來的這些事情。佛法是建立在心地上、不是在外表上的,不是寺院、也不是這種儀軌的。儀軌它是屬於道的分支,主道是自己要好好去學習,有了這個主道,內心上有了對佛的這種信心,佛法才會堅固的流傳,而且是長久的流傳。假使內心上沒有佛法堅固的基礎的話,佛法是短暫的流傳,而且這不是真正我們需要的佛法。

丙二、思惟此生不能久住死無常理 

思惟不思念死亡之過患,乃為此後造作一切禍根源理。並須知,思惟並修習死無常之勝利,乃為此後成就一切妙匯唯一門。復次,於今世身受用眷屬等,貪愛力故,與彼等分離而生怖畏者,乃是全未學道懼死之理,於此勿生是心。然則如何思惟,一切經由惑業力而入胎結生者,皆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雖生怖畏,亦暫無能遮。然而若是未能成辦後世義,即便死亡,應生怖畏。善思惟已,成辦彼等,能令臨終無所畏矣。

「無常」一般可以分粗分的無常、還有細分的無常兩者。「粗分的無常」最主要是指續流斷滅的這種無常,就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可以體會到的這種無常的現象,我們就稱為粗分的無常。「細分的無常」就是每一剎那、每一剎那在壞滅的這種無常,我們稱為剎那壞滅的無常,這是細分的無常。佛陀在初轉法輪的時候也講到四聖諦,每一聖諦裡面又分四種行相,稱為四諦十六行相。佛陀針對苦諦講了四種的行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這四種。四聖諦所講的四諦十六種行相的第一種行相「無常」,它是最細微的無常,但是今天在此所講的無常,就是續流斷滅的無常,也就是粗分的無常、而不是細分的無常。透過粗分無常的認識,我們才有辦法體會到細分的無常,才有辦法深入。

為了了解續流斷滅的這種粗分無常,在此講到「死無常」。但是在講「死無常」的時候,要講到「不思惟死無常的過患、以及思惟死無常的利益」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了解到,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不管他人,假使自己好的話、別人受到損壞沒有關係!這一種的觀念,是從什麼而產生?我們觀察之後,可以了解到就是因為太執著「我會長久」,就是「我是常」的這種執著。「我會長久、我可以住很久、我不會死」,因為有這種的觀念存在,所以認為自己可以住很久,為了這恒久的快樂,所以可以放棄他人的安樂,甚至於可以傷害他人來圓滿自己的安樂。就是可以讓他人痛苦、來取代自己的快樂,這種的觀念最主要是由「常執」而產生的。

我舉一個例子,就像我們看到許多的國王,他們所建立的這些皇宮確實是富麗堂皇、確實很壯觀。假使他知道自己明年、後年就會死掉的話,我相信他不會造得那麼壯觀的、他不會造得那麼大的。就是因為他認為「我不會死」,有一個很基本的「常執」,因此他自然就會蓋很大。當然這不是說唯有常執,還有我執、甚至我慢、貪心種種的煩惱,但是常執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總之,假使你認為「明天會死」,你住的時間很短暫,生後就會死,死是無定的(死無決定的話),那時候對有利益的事情你會去作,「對自己」你會覺得不是那麼要緊,自然就會有這種的改變,這是從基本的觀念上我們必須要去改變的,所以「死無常」是非常重要的。透過死無常的思惟,可以讓我們精進的去學佛,精進的趣入法的大門,趣入之後還可以再增長,這是由死無常的思惟而造成的。

「思惟死無常」的定義,並不是一般人畏懼死的這種無常的概念。一般人會說「我快要死了,所以我很害怕」,這種思惟,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要強調的死無常的觀念。現在所講的死無常的思惟方式是「我們現在得到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在還沒有圓滿暇滿人身意義之前,假使我死了的話,不是很可惜嗎?」以這種思惟方式來思惟死無常。透過這種的死無常,它會策勵你一天、再一天的,對於法的精進心自然會增長。

我們時常有這種的說法就是說,修行者在臨終的時候「勝歡喜、中不畏、劣不悔」。就是好的修行者他快死的時候,他會非常的歡喜,因為他已經圓滿他所要做的一切,而且做得相當殊勝。中者他不會害怕。後者他不會後悔,就是能做到的,他已經盡力去做了,所以他不會有後悔的,真正的修行者是要到這樣的程度,所以透過死無常策勵自己。我們什麼時候才會知道死無常的結果呢?就在臨終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是在哪一個階段。

思死無常理,正行者。總之分三:決定死,死無定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今初。死主必至,得任何身亦不能超出於死。集法句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住任何處亦不超出於死。彼云:「若住是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生於任何時中亦不超出於死。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雖逃避死主,而不能脫離,任何因緣,亦不能退。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並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

  這以上最主要就是講到,既然我們已經生了,一定會死、是決定死的。但是死的時候,假使有一個定期的話,我們還可以準備,但是這沒有啊!死是沒有定期的。但是死的時候,除了法、除了自己的業以外,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人能幫助我們的,最主要是講到這三個意思。

第二思惟壽命無所增益,減損無間,故決定死者。壽量唯少,亦無可添,而減損不絕。月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銷盡。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大遊戲經亦云:「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你們有沒有感覺到,時間是不會為我們而停止的。時間它一直在減少當中,而且時間沒有辦法增多的。為什麼呢?昨天我們在場的,假使有一個人他還可以活五十年的話,今天他的五十年已經不見了,只剩下四十九年再十一個月二十九天而已,因為一天已經不見了。所以原本昨天可以活五十年的,今天這個時候就不見了。同樣的,時間一直在減少當中,時間沒有辦法增長、增多的。但是我們現在看一般的「死」,時間轉變的時候,我們可以了解到早上太陽昇起,之後太陽下山,就是春夏秋冬轉變的時候,每過一年我們就覺得自己多一歲,好像多一個新年,其實真正來講是減少了一歲,而不是多一歲,可是我們認為多一歲,好像時間又多一點點,其實你已經快要到死的這條路了。

第三思惟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本生論云:「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愛此。」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

這以上最主要就是講到,我們要了解到,假使不好好珍惜今生短暫的時間的話,轉眼間今生就要結束了。我們要了解到,在今生假使不刻意的去行善的話,我們認為這樣可以、這樣可以,因此空過了今生,完全沒有了,空轉的今生。我們要了解到,當我們在行一個善行的時候,當然要蓄意的、刻意的把心相應於法,再由這個法使我們的身口去造作善業的。以禮拜來講的話,假使他只是禮拜,內心沒有任何的善法欲的話,他所行的善並不是圓滿的,而且不是正確的善。真正的善是我們要蓄意的、刻意的讓心生起這種善心,之後再由身、還有口去造這個善業的話,這個業才算是真正圓滿的善業。

因此在今生,為了使我們能夠做到有意義的人身,我們不要輕意的放棄,要特別的小心,尤其是在每一個時刻都要特別的小心。為什麼呢?因為在西藏有一位大師曾經說,剛開始的二十年他認為他很強壯、很年輕,正是玩的時候,所以他拚命的玩,玩好之後再修學,這是前二十年,所以前二十年他不會想要修行的。二十年之後,可能玩得時間已經結束了,他就說好!我要修學!今天先放假、明天再修、明天再修,於是二十年又這樣子過了。之後的二十年已經變老了,聽不清楚、也看不到了,既然聽不清楚、也看不到了,我不學了。所以六十年的人生已經過了,你的傳記是空、是零,所以根本沒有學到任何東西。

總而言之,我們修行的時候要特別的小心,不要認為說,好!可以了!可以了!就這樣讓自己空過這一生,這樣的話你今生難得的暇滿人身就沒有用處了。而且有一個特別要注意的情況,我們在修學的時候,尤其在修法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到法最主要是由內心上生起的。因此在做瑜伽正修的時候,有一些人就是坐上去,他不注意自己的內心,於是馬上就睡著了,所以他做的不是上師瑜伽,而是睡眠的瑜伽,有這種的情況產生。

以我個人而言,我四歲是在塔爾寺附近,小時候在那兒待四年。之後我在哈薩待二十年,之後我在印度39年。在這39年的流亡期間,剛開始因為沒有學校,我為了要成立、成辦這些學校,一直在忙這些事情。學校已經成辦、有基礎之後,為了使這些學校能夠更擴展,我現在還在忙這些事情,所以我的今生就這樣過去了。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好好的注意今生,要特別的小心。

修任何的善法,都是要特別的、刻意的讓自己去修學的。佛法裡面最主要講心法,而不是身、口二法,所以剛開始會覺得比較困難,因為修心法的緣故,所以一定會有困難的。但是修學有成就之後,由心會帶動身口,由平凡的行為使它轉為善業。好比一個平凡的人,做同樣的事情、同樣的身業、造同樣的口業,它是一個惡業,但是一個成就的修行者來講的話,依由他的心力這種平凡的惡業會轉為善業的,這就是心的力量。所以剛開始一定很困難的,但是串習的話,一定會有所改變。

我們在吃飯的時候不一定要吃最好的,為了填飽肚子,不好也要吃,當然偶而要吃好的。同樣的道理,修學的時候,一開始你就要修最好、最殊勝的,這是不行的。你要從基礎慢慢、慢慢的上來,這樣串習之後你才會有成就的。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之理分三:思惟瞻部洲壽無定者。北俱盧洲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瞻部洲人極無定準。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集法句亦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

第二大段最主要是講到死無定期的意思。我們可以了解到現在的情況,有很多白髮人送黑髮人,甚至父母親送自己的兒子的這種情況產生,這代表什麼呢?就是死是無常的。

    第二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理。寶鬘論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醒覺最希奇。」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我們這個五蘊的肉體(就是血肉之軀),它是四大或者五大所集合的一個結合體。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最主要講的就是這四大。我們什麼時候才叫做快樂、安樂呢?就是四大本身是相違的東西,而且是互相造成逆緣的東西,地、水、火、風,我們就可以知道它是互相造成逆緣、互相相違的東西,但是四者本身沒有力量大小的差別,四者本身具有平等力量的時候,它們互相沒有造成傷害,這時候我們稱為安樂。因此要使它們造成傷害非常簡單,因為它本身具有相違的性質,所以只要遇到一點細微的逆緣,馬上就造成了傷害。它本身不是團結的性質,它本身是相違的性質,所以它很容易造成傷害。

寶鬘論亦云:「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第三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迦尼迦書亦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此人非賢行,汝當何日無,知明日定來。」如果以世界來講的話,從地球形成到今天大概有五十多億年了,在這五十多億年當中,不是一開始就形成有情的,剛開始最主要是形成山河大地,之後慢慢的經過改變才形成了微細的生物,最後才慢慢的形成人或者有情的。我們現在感覺到地球好像是堅固、永遠不動的,但實際上地球它本身是會壞滅的,它一直在轉變著,連科學家他們也研究、也證明了地球會壞滅的。為什麼呢?他們的理由就是說,地球現在能生存最主要是依靠太陽而生存的,而太陽本身燃燒的這些因緣慢慢在減少當中,最後太陽燃燒的因緣完全消滅的話,太陽會消滅,太陽消滅地球就跟著消滅了,這是一定的。所以連地球都會消滅,依四大起、依四大滅的,同樣的須彌山以及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如此,依四大起、依四大滅,都是一樣的。假使這麼堅固不動的東西,它都會壞滅的話,那我們這個極小、極微弱的人身它更會壞滅了,所以「死無定期」。

科學家他們又講說,在五十億年後,地球可能會撞到其他的星球,因此全世界可能會爆炸。當然這個我們不用擔心,因為那時候我們已經不在了,之前我們一定會死的,所以我們不用擔心這個事情。但是我們可以了解到三千大千世界這整個銀河系、整個星球,都有這種壞滅的可能性,這是一定會有的。假使我們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去想的話,你會不會覺得奇怪呢?現在的人一直認為「這是我的國家,這是你的國家」,因此為了自勝、他敗的緣故,一直戰爭、一直在爭吵,他們吵吵吵!說真的有什麼好吵的呢?你才九十年而已,活再久就一百年好了,一百年之後你沒有辦法活下去的,一百年之中不好好的在這邊安樂居住,一直吵有什麼用呢?我們從月球看下來,只有一個地球,不是說有好幾個地球,就一個地球而已,它沒有說這個是哪個國家?就是圓圓的而已,其實就是一個地球,為什麼我們要把它分得那麼清楚呢?總而言之,透過以上的這些思惟,讓我們了解此是決定的、此是無常的這些道理。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者。死時親友身體受用悉皆無益。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劫於野,獨無子無妃,無依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如彼思已,總之死者決定,死無定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故應修法。法中又以修覺心者最為至要,思而知已,彼一切當執為修覺心支。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