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08:55:33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日光 六 2000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因為我們是佛教徒,跟隨佛陀學習的弟子的緣故,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何謂是法?「法」本身最主要的內涵,就講到要調伏自己的內心,使未調伏的調伏。我們要了解「調伏」有什麼樣的功德?有什麼樣的勝利?「不調伏」會有什麼樣的過患?會有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如實的去辨別這兩者,自然就會往調伏的方向走。我們一般會說,佛陀所講的道理,它大致上可以分為兩者:一個是意樂,一個是加行(行為)。行為我們叫做無害行,為什麼我們要行這個「無害行」呢?最主要是因為自己要離苦得樂的緣故,所以我們行這個無害行,因為我們傷害他人自然就會得到痛苦,假使我們幫助他人、利益他人的話,自然就會得到快樂,所以去行無害行的。為什麼要去行無害行的原因,是因為佛陀所講的意樂,也就是「緣起見」而成立的。為什麼呢?因為當你傷害他人的時候,因由這個因它會感到同類的果,你造成他人的痛苦,因此感到的果就是不好的、是負面的,所以你自然就會得到痛苦的。當你幫助他人的時候,這個因本身的性質它是善良的,所以你所得到的是同類的果、是善良的果,因此會得到快樂的,這是緣起的道理,這並非世間創世主、或者是上帝、或者是佛陀創造出來的一套道理,不是這個意思的。而是因果本身它是法性的軌則,同類因產生同類果,這是法性的一個軌則,不是人創造的。

就像我們看到這些事物一樣,每一個事物的產生都必須要從它同類的因,才能造成同類的果,異類因不可能產生同類果的,我們從其他的事物就可以了解到。無害行本身,它的定義是什麼呢?不去傷害他人就可以了嗎?不是的!而是要了解到傷害他人,會有什麼樣的過患?你傷害他人的時候,他人會得到痛苦,假使今天是你得到這個痛苦的話,你有何感受?以這樣的思惟來體會到說,假使我傷害他人的話,他會感到痛苦,因此我不能傷害他人,就是如實的見到傷害他人的過患,而防護「害」的這種行為的話,那才算是真正的無害行,這是無害行的基礎。假使我們可以做到的話,最好就是利益他人、幫助他人,這是最殊勝的無害行。假使沒辦法幫助他人的話,至少也要看到害他人的過患,來防護害他人的惡行為。

安樂可以分為兩者:一個是屬於暫時的安樂,一個是屬於究竟的安樂。暫時的安樂叫做增上生,究竟的安樂叫做決定勝。為了使我們得到暫時的安樂(也就是增上生),所以我們必須要防護十惡業的造作。為什麼呢?因為假使我們去行十惡業、造十惡業的話,因由這個十惡業會使我們感到三惡趣的果報。假使我們生到三惡趣的話,就沒有辦法生為增上生了,所以無害行是成為增上生的一個基礎。換句話說我們要如實的防護十惡業的造作,因此行十善業,行十善業才有辦法生為增上生的。假使以今生來講的話,你如實的去行十善業道的話,不只自己快樂,而且會交到許多的朋友,人與人之間互相的信任,不管你去哪裡永遠都是快樂的,四周的人也會感到快樂的。假使你傷害他人的話,遇到他人的時候,自然就有一種疑惑、或者是一種忌諱,這種負面的問題會產生,這是因為十惡業造作的緣故。假使你行十善業道的話,不只你今生快樂、有意義,而且可以輕鬆、安祥的度過這一生,後世也可以再得到增上生。

至於何謂是決定勝呢?決定勝也可以分兩者:一個是劣的決定勝,一個是勝的決定勝。劣的決定勝就是唯有斷除煩惱障,而沒有斷除所知障,這一種的解脫稱為「劣的決定勝」。覺得煩惱障斷除還不夠,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也要一併斷除,也就是所知障也要一併斷除的話,必須要圓滿自他二利,這稱為「勝的決定勝」,也就是佛果位。假使我們要成就佛果位的話,必須要愛他人勝於愛自己,這樣才有辦法圓滿勝的決定勝。總而言之無害行是基礎,這是一定要做到的,至於決定勝的大小差距,就要看個人的行為而來安立的。

為了要調伏自己的內心,光是發願是永遠不可能調伏內心的。那我們要如何調伏內心呢?要認識未調伏的因素到底是什麼?什麼讓我們內心產生這種的起伏?有什麼因緣讓我們的內心沒有辦法調伏?我們先認識它,再來串習違品的正對治,這樣的話才能去除使內心無法調伏的違緣。就像好比冷還有熱,假使這個地方很冷,我們只是回向說「不要冷、不要冷」的話,這種冷度不可能降低的,你必須要把熱度提高,自然冷度就會降低,冷和熱是這種情況的。

同樣的我們的四大也是如此,我們人體內的四大,當熱度或者熱的力量增長的時候,冷的力量自然就會減少,因此而產生四大的不平衡。同樣的道理,像今天在這個會場裡面,假使我覺得好熱,不開電風扇,光是回向說「不要熱、不要熱」的話,它的溫度不可能減低的,必須要開電風扇它才會涼一點。同樣的道理,我們內心要調伏的話,一個是未調伏的「違緣」,一個是使內心調伏的「順緣」,這兩者。我們為了要斷除違緣,光是回向、還有祈願是不夠的。你必須要了解使內心調伏的正對治是什麼?首先先讓自己知道,知道之後再反覆的串習,讓自己一次、再一次的相應於這些善法,(讓內心時常相應叫做串習、熏習)。時常相應於善,自然惡就會減少,使內心調伏是以這種方式來調伏的。

至於內心要如何去串習呢?串習的時候不是說「是這樣子、大概就是這樣子」,這樣是無法使內心調伏的,當然它會有所幫助,但是實踐的方法並不是如此的。首先我們先要了解「違緣」是什麼?透過觀察、反覆的觀察,之後你決定「就是如此」,決定把握之後,再讓內心安住在已經決定的答案上面。安住之後,假使覺得有問題,再觀察、再決定,決定完之後再安住,以這種止觀二修的方式,來讓內心反覆的去串習善緣,這樣才會使惡的那一方面減少,才有辦法調伏自己內心的。

修的方式有分許多種,一種就是「止修」的方式,止修就是安住在所要緣的善境上,這是止修的方式。有一種是「觀修」的方式,就是當你內心未生決定之前,透過這種觀察讓你生起決定,有這種觀修的方式。當然「修」還有分許多種方式,好比觀無常,我們稱為是以「境上修」,無常就擺在前面,我們這樣觀,這是依由境而觀修而觀察的。以「事上修」也是一種修的方式,什麼叫做以事上修呢?就像我們要觀悲心、還有慈心的時候,是把你「沒有成為悲心、慈心的這種平凡的心」,變成了慈心還有悲心,所以這就不是以境上修,最主要是把它變成悲心、還有慈心,所以這是以事上修。以境上修最主要是以觀修無常,它本來就是無常,並不是說你把它變成無常,所以以境上修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還有「依欲求」而修、「依希求」而修、或者是「依目的」而修。就像有些修行者,要觀諸法都遍滿了骨頭,要觀修這種三摩地的時候,一切的山河大地當然沒有遍滿骨頭,但是他因為要使不淨觀究竟的緣故,所以把所有的山河大地都觀成遍滿了骨頭。這種的話,也不是以境上修,也不是以事上修,這是依由希求、依由某種的目的、某種的因緣而修持的,所以「修」的方式它本身有分許多種。

以「修」的定義來講的話,「止靜不動」並不一定代表修。就像小鳥牠們也止靜不動,但是牠們沒有修,小鳥在樹上,你可以看牠「止靜不動」就這樣很安靜的待在上面、而且都不動,這種不算是修。還有止靜不動會睡覺的話,這種也不算是修。那什麼才算是真正的修呢?就是內心上要有所改變,它要緣善境,這種的串習我們稱為「修」。

我們佛法裡面時常用「聞、思、修」,三個連在一起來解釋修的道理。你要「修」的話,必須要有一個「決定的答案」,之後隨著這個答案去思惟,思惟後再去修。假使你只聽別人講說,「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差不多是這樣的情況」的話,你內心就沒有辦法完全相應於你所要修的這個善緣上,因為你沒有決定。所以為了實踐的緣故「要決定」,為了要修的緣故所以你首先「要聽聞」。「聽聞」後經過「觀察」使你得到「決定」,有了決定之後再反覆的「串習」,這樣的話才算是「修」。所以先讓自己生起聞所生慧,之後再讓自己生起思所生慧,之後再讓自己生起修所生慧。「修」是要這樣子修持的,這樣才有辦法使內心得到改善。

因為相信佛陀所講的,而生起信心的方式有分兩者:一者就是某位大師、或者佛陀所講的某一句話,聽了這句話之後,自然的就相信,不需要依靠任何的理由,你就覺得這很有道理,沒有透過特別深入的觀察。另外一種不會馬上相信,這樣的話也是可以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昨天有講過了,佛陀所講的法是允許我們來觀察的,佛陀所講的法是符合實際的情況來調伏內心的。而不是說佛陀他自己編一套法,跟實際上毫無關係,用他的幻想、用他的思惟,來編一套聽起來蠻好聽的法,用這個跟實際不符合的法來調伏內心的嗎?不是的。

因為我們在經論裡面時常聽到「正量」這兩個字。什麼叫做正量呢?就是依據實際的情況如實的去了解,這一種的意識,我們就稱為叫做正量,它所了解的、它所持的這個境是實際的情況,並非跟實際毫無關係的東西。相信我們要去除顛倒識的時候,假使不是依由實際情況的認識,而是由自己去創造另外一套的方法來對治這種顛倒識的話,我相信這很難得到解脫的,很難去除這種的顛倒識的。因此佛陀所講的法,可以讓我們去觀察的,佛陀所講的法是符合實際的情況。因此我們觀察的時候,可以觀察實際的情況,再對照佛陀所講的法是否符合?那時候你才會得到真正的決定勝,也就是信心了。

佛陀所講的法,現代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當中、一直在觀察當中。科學家現在所得到的答案,當然不能講完全,而是很多、大部分都是相同的。但是科學家他們所研究的、他們所實驗的東西,最主要是以色體、有形狀的,你可以衡量的、可以計算的作為主題來觀察的。至於沒有形狀的、不是色體的這種法,他們現在只是疑惑,但是他們並不完全否認,他們也不承認。當然有一種情況就是說,假使它是有的就必須要看得到,但是沒有看到的話,那我們就可以否定,這是沒有錯。但問題是非色法,像意識這種無色體的法,它不是這種的情況,所以現在科學家他們只是在研究當中、他們只是在疑惑當中,他們沒有否定、也沒有承認。如此可以了解到佛陀的教理,我們可以如實的透過觀察來讓自己生起決定勝、而產生信心的。

因此我認為要反覆的跟科學家他們作討論、探討這些重要的事情。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得到的答案就是說,科學家他們所講的全世界、還有這個銀河系、或者是宇宙這些生、滅、有,也跟佛陀所講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生、滅、有的三輪很相似,這是一點。第二點就是在阿毗達磨的《俱舍論》裡面有講,細微的灰塵的情況,就是有方分的細微灰塵的組成。還有他們現在所研究出來的就是一般事物裡面,他們稱為叫做「量子力學」。量子力學這兩者很相似,但是他們講的確實比《俱舍論》講的還要深入許多,但是至少在《俱舍論》裡面有談到量子力學的基礎,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就是科學家他們有講到無方分,他們認為一個事物再怎麼分,還是可以再分、還是可以再分,無方分這個跟佛所講的無方分、無時分很相似。沒有一個事物是真正的實有,沒有最究竟的東西可以讓我們找出來,沒有很獨立的、實有的可以讓我們找出來。因為科學家他們認為再怎麼分,還是可以分的,所以至於無方分、還有無時有這一方面,也是非常的相似。

而且他們雖然沒有很直接的、很明顯的承認有無形的意識,但是他們所講的就是我們佛教所講的慈心、悲心的產生。還有他們所講的例子,就像上次我們有講過了,一般人再怎麼透過身體上的訓練,是不可能達到某種程度的,但是他們實驗過之後,就發覺到某一個人,當他心力提高的時候,一般不可能產生的身體上的狀況居然會產生了,這是他們已經得到答案了。而且他們對於這方面講得非常仔細,雖然他們沒有辦法佈遍於全國,但是至少他們已經研究出來了,有這一方面的答案。而且他們在講這一方面的學說時,跟佛教徒所講的心類學,甚至於跟密裡面所講的氣流的運轉,非常、非常的相似。這以上就代表說,我們佛教假使要研究的話,它是可以有研究的地方。因此透過與科學家互相的討論之後,我覺得我們可以互相的幫助。他們可以幫助我們,我們也可以幫助他們,依由他們的解釋讓我們教理更清楚、更正確,依由我們討論的緣故,所以給他們尋伺、給他們另外一個角度來讓他們作更詳細的觀察,所以對兩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

我時常跟三大寺的這些學生們講說,當然也不是說每一個人,假使有一些人他對於西方的哲學(也就是科學),假使有興趣的話,他們應該要學。因為以現在的情況,當初印度他們所講的宗義的這些論典、宗義的這些概要,已經完全消失了,完全消失的同時,我們還要再學印度論師他們所講的這些外道的道理的話,我覺得這並不是很重要。反而是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去了解,科學家他們到底在講什麼?這個倒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我曾經有這樣跟他們講過,所以你們應該要多多的去研究、還有探討。

總而言之,佛所說的真理,並不是佛陀他自己創造的。就像科學家他們所得到的答案,一定要透過實驗,透過長期的研討、或者是研究之後才得到的。同樣的道理,佛陀所講的道理是可以研究的,我們透過研究可以了解實際的情況,甚至可以了解佛陀所說的和實際是符合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到決定、可以得到答案。總而言之,佛陀所講的法是可以去尋伺的、是可以去伺察的。

我們又講到「基」二諦、「道」方便和深見,道二、基二、果二,我們講到基道果的時候,以二種來說明。比如說佛身有兩者:自利法身、他利色身。自利法身、他利色身是由方便和智慧兩種的資糧而產生的。方便和智慧兩種的資糧,是由什麼而建立的呢?是由基礎二聖諦而建立的,就是世俗諦還有勝義諦而建立的。所以佛陀所證得的這一切是由基礎,也就是實際的情況確實有世俗諦還有勝義諦,因此而建立兩種的資糧,因此而建立兩個法身,就是佛陀的法果了。同樣的道理,在密裡面也有講到四身,促成四身的因緣就在我們的心續當中。這種的種子是有的,它是有一個基礎的,換句話說實際情況是有的。因此我所要強調的就是說,佛陀所講的是實際的情況,而不是佛陀編出一套的道理來讓我們調伏內心,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以實際的情況來讓我們調伏自己的內心的。

在佛教徒裡面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一些的長輩他們特別的固執(頑固的意思),我覺得這種過分的頑固也用不著。就像好比當初科學家去月球,去登月他們拍照,我有一張照片,我就給我認識的一位格西看,格西看了照片之後就說這個應該是須彌山旁邊的一個小洲才對,應該不是月球,他曾經這樣講過。

總而言之,我認為科學家他們所講的理論,和我們佛教徒所講的理論大致上是相同,但是他們尋找的對象是不一樣,尋找的目的不一樣,尋求的方式不同。但是都是以實際的情況來作為研究、探討的,以這一點來講的話我們都是一樣的。

而且我一直在強調就是說,我們藏人必須要去學有關宗義的這些著作。為什麼要學有關宗義的這些書籍的原因,是因為以前這些西藏的大師們,他們為了使後代的人不用去廣閱,就是每一部經典都要去翻,假使你要廣閱就是每一部經典中觀還有唯識每一部經典都要翻,但是這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因此他就把裡面最主要的重點,都把它歸類出來,因此收攝於一部書籍,就是有關宗義的書籍。所以我覺得這個是必須要學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講到學法的話,最好就是以「見理生起的信心」,再去學法這是最好的。以修法來講的話,我們所要修的法最主要是以「菩提心」為主。因為以暫時的角度而言,或者是以究竟的角度而言,或者是以一般的角度而言,或者是以個別的角度而言,我們都可以了解到菩提心從任何角度觀看的話,它確實具有無量的功德、無量的恩惠,因此我們修法的時候以這個為目的地,以這個為主要的重點來去修法,這樣才會殊勝的。以上已經講完了「思惟基礎前行之法」了,之後就講到「眾過歸於一」,也就是講到世俗菩提心的這個部分。

此復多設,由我愛執所出傷害,並從思其遮斷修利之門而念諸仇,這是講到愛我執的過患。如是由痴無明所引,在未斷除愚癡無明之前,愛我執是比較強烈的,因為它一直有無明、還有真實的執著來幫助愛我執的緣故,所以它是會比較強烈的。因此以下講到愛我執的過患,由我愛執及棄他等,因由愛我執才會捨棄他人,因為愛我執所以可以傷害到他人,不只放棄他人而已,它可以傷害到他人。甚至於連最好的人,因為自己的關係、因為自己的安樂,它都可以做到傷害的。執持邪見銳器,輕蔑善惡,乃為斷增上生與決定勝寶貴命根之罪者屠夫。它如持邪見的這種銳器,它不分這個善惡,它有辦法斷除增上生的一切寶貴的命根,以及它有辦法斷除決定勝的一切寶貴的命根。此我愛執,亦為持三毒囊,劫善庄稼盜賊,將眾多非福惡物,積於心中,而迎一切人非人所有損害,鴟梟禍首是也。這個愛我執它因為愛顛倒的緣故,所以原本傷害我們的真正的敵人是三毒的煩惱,但是它卻認為這是最好的朋友。因由愛我執所以「此愛我執亦為持三毒囊」,也就是三毒煩惱的這個囊,來使我們遭遇許多的痛苦,遭遇一切人與非人的傷害。亦為於業田中播識種子,而且會讓以前在意識田中所種的一切不好的種子,並以愛取水數數灌溉,成就眾多五或六道苦痛苗芽稼者,成就痛苦的小芽,造成眾多的痛苦。

諸前降臨佛薄伽梵,與我等於輪迴中無有前後,已去長時,而今仍未霑任何出世間德,亦為此令雙手空失之懈怠惰者。雖由佛薄伽梵至言、諸等注疏著者教理、上師善士道情歌集,聽聞了知,從有頂至無間中,隨生於何皆為苦處,任與誰友皆為苦友,受用何物皆苦受用,全不出彼。然仍如大犬聚集於食,而亦為緣些許輪迴盛事,心住眷戀之貪欲大師。於有無利益不定之處,冀能擊退敵方致利,多作辦法。於能損害應不應恐不定之處,恐於後時而生大害,而築諸阻外道堤,亦為此等多疑慮者。於刀矛箭口之間,望能得利而作塞擠,若生虧損,則對親教、軌範、友等,甚以硬心歸究父母,及諸親眷,亦為此等無恥薄情寡義者。上至善士,爰及虱蚤,一切之中,於上嫉妒,等則比較,於下我慢,若讚則驕,毀則生恚,如狂牛無鉤、戾馬無轡。一切煩惱當中,放任行者彼亦如是。雖由佛薄伽梵至言,諸等注疏著者教理、具德上師善士道情歌集,聽聞了知,經由善惡出生苦樂,為不錯亂並決定也。

雖希求安樂,任許微苦亦不欲,然彼勸勉,心亦不趣諸善法處,如水就下,任運趣向性遮之罪,像有些人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做法?法有什麼殊勝?反而還會覺得學法有過患、不能學法,因此他們自然就會造作性遮之罪。「性遮之罪」就是自然就會產生殺生、十惡業,我們就稱為性遮之罪,這種造作是如水往下流的。但是這種我們不認為稀奇,真正稀奇的是什麼呢?承許違背之邪見惡者,彼亦如是。如實的了解佛陀所講的教理、而且還違背的話,這種才是我們需要感覺到可惜的。有什麼法?有什麼的因緣?讓你明明了解不可作,你還要作的呢?就是「彼亦如是」就是由愛我執而讓你造作的。此等八萬四千煩惱,從無始輪迴至今,出眾多苦以及損害,並阻眾多修善樂門,卻仍未能觀見彼過少許,猶如泥像睜眼盲者,彼亦如是。

總之,身語意行,若隨生起一切紛爭苦痛之基,我愛執轉,此後產生一切損害,外敵內亂。前所顯示我愛執與棄捨他心,須知其如惡兆之藍頭鳥,於此堅持執為敵者,親敵種類須分別之,如聖者寂天云:「汝昔傷害我,已往不可諫,我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我於餘賣汝,莫厭應盡力。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汝則定將我,授與諸獄卒。所以之後又講到愛我執,若如是長時,捨我令久苦,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無始以來一直到現在,真正傷害我們的、使我們外敵內亂,產生這麼多複雜的問題,就是愛我執。

此復無始串習我愛執力,屋內若鼠吱吱發聲,即思割我耳否。若雷發嘟聲響,亦恐其將擊我首。若至凶地,極為畏懼,恐其攫走。如是時或因恐惡名而生痛苦,時或恐未調仇敵而生痛苦,時或恐無能護眷而生痛苦。總之一切,時或何等令趣苦中,遍地何等令趣苦中,須通達此為過失本。善知識那摩瓦云:「切茶當下,於我執首砸砸。」善知識奔亦云:「於心房門,執持正念鋒利短矛,他若集中我亦集中,他若放鬆我亦放鬆。」朗日塘巴云:「利益勝利,獻諸有情,此何以之?一切美妙,依彼生故。一切虧損,我悉攝取,此何以之?一切損害,及諸痛苦,從我愛執,而出生故。」

若如是修,可令因如胃毒病使心不坦者,坦然而住。我們因為無始以來一直被愛我執給壓住了,所以現在感覺到不能坦然而住。就像今天碰到一點不好的、不吉祥的情況的話,馬上就會有發出一種類似嗚呼哀哉的這種呻吟叫聲。當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你就說沒時間,自然就會損失他人的利益,這全部是由愛我執而造成的。現在在這個痛苦當中,就像好比有一個胃毒病的病人,他因為胃病的關係,所以他不管是仰著睡覺也好,或者是臥著睡覺也好,或者是側著睡覺也好,他都覺得不舒服,一直在動、一直在動。假使他胃病忽然好的話,就會覺得很輕鬆、很放鬆,有鬆懈的這種感覺,因此坦然而住。同樣的一個修行者,因為無始以來一直有愛我執的壓抑的緣故,所以他現在覺得沒有辦法安住,當由對治力來對治愛我執的時候,愛我執一放開,就像胃病者沒有病一樣,那時候修行者他就能夠坦然而住。

如是此等未生之間,在你沒有辦法生起這種感受之前,或盡載犛牛所載法裙,縱使一條犛牛牠能載著法裙,天天這樣換著穿,穿!穿!穿!穿得它已經用完了再穿,也沒有下文,學法沒有成果的意思。或將千瓶置於頭頂,縱使讓這個甘露的寶瓶,也就是千瓶置於頭頂也沒有用的。我們曾經講過一個笑話就是說,像貓頭鷹牠頭是平平的,頭是怎麼平的?牠是因為灌頂而平的,有這種說法。同樣的雖然我們沒有平,但差不多快要平了。或盡一生而聽聞之,或捨一切心恍惚住,令廣遍布欲之陷阱,我們說是一生聽聞教法,我們捨棄這一切來聽聞教法、學習教法,這是為了對治愛我執而去行持的,但是我們不對治愛我執,反而聽聞教法之後還生起我慢心的話,這不是愛我執所設下的陷阱嗎?我們現在已經掉入這個陷阱了。

就像好比我們剛進三大寺的時候,剛開始笨笨的、糊里糊塗的到三大寺來學習,學一點之後,他還蠻會辯論的,辯論完之後他就考格西,考格西之後當然有一些讚助者就幫他。於是因為有讚助者幫忙,(說真的不用供那麼多錢,因為要有名譽所以他供很多的錢)。供很多的錢之後,就有很多的弟子就說「還不錯!」於是他就很多的弟子,他一生這種的學習,最後招來什麼呢?我慢心,因為有很多的弟子、還有這些名譽的緣故,所以他就招來我慢心,就像好比這句話,少許亦無。所以你根本沒有辦法得到任何的法。那由愛我執會有什麼樣的情況呢?如產病發作,行此行彼,就像狗和貓牠們太貪著淫行(就是不淨行)的緣故,因為太貪著淫行的緣故,所以牠會這樣子「行此行彼」,就是跑來跑去,東跑跑、西跑跑一直沒有辦法安住。同樣的道理,因由愛我執我們就像這種病發作一樣,皆不舒坦,無法安定。

所以今天依由修心的這個道理,我們要用汝全指緊按,不令脫逃,我們就不要讓這個愛我執獨立發作,若能如是修習,假使我們可以這樣串習修學的話,那就可以使心相應於法,使法相應於正法,使正法相應於大乘,我們確實可以作到這一點。有云:「則言彼為大乘、大廣、大忍、大智之事。」因為我們斷除了愛我執,修學愛他執的緣故所以相應為「大乘」。這時候沒有愛我執的毒病發作,所以我們內心非常的安住,就是坦然而住,因此你覺得非常的安穩,因此「大廣」。當你受到別人的譏笑、或者是嘲笑、或者別人指責的時候,你內心絕對不會有任何的起伏,因為沒有愛我執的緣故,所以你有辦法做到「大忍」。因為你現在斷除愛我執了,你所行的、所思的都是為了他人的緣故,所以三門所行的一切都成為成佛之因,因此你所作的一切是「大智之事」。總之,可以這樣來思惟愛我執的過患,愛他執的殊勝。

總之,以我愛執為根基,諸等煩惱所有過患,一切三世諸佛於劫中宣說,亦無窮盡。然而上宣至言及注釋之義,經由善士尊重口訣,於自心過以轉繞理,數數思惟、觀察,令起定解。若能具此,無論於何外境,心續亦能與法交融,能至要義。若無具此,一切假立功德名者,亦將有撫育我執成增長煩惱助伴之險。

第二經由思愛他執勝利之門,顯示應修者。頌曰:「思眾具大恩。」如入中論所云,總之具有大乘種性補特伽羅,慈悲於初、中、後三時,極為切要。彼等皆依有情而生,緣諸匱乏安樂有情,而生慈心,緣如遭受痛苦火聚所惱有情,生大悲愍。入行論云:「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敬信供佛陀,亦因彼尊貴。」非僅如此,慈悲前行,欲求無上菩提覺心,亦依有情始能發生。如是觀見,無餘成辦所有眾生一切利樂,消滅一切痛苦及損害者,唯佛一也。並由慈悲策發,而生希獲圓滿佛位之菩提心。如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這以上最主要就是講到,三乘道的道基果的基礎,都是由一切有情使我們成辦的。四攝法與六度彼岸,亦依有情而生。安住以及漸次增上,如是行持所依,覺心之本,修慈悲心所依,發心行持諸等體性,亦賴有情而出生之。以上又說,依於有情,修習佛果一切眾因,圓成等覺,任運成就不斷事業,成佛的話必須要靠一切的有情才有辦法成佛,成佛之後佛陀的這種任運成就不斷的事業,也是依由有情而生的。總之一切大乘因果的根源,它是由愛有情而產生的。依由愛有情才有辦法成辦一切的利樂,有辦法生增上生、還有決定勝。像我們要守十善業、或者是讓自己有榮華富貴、或者是享受、或者有悅意的這種好相的話,也是依靠一切的有情讓我們得到的。總而言之,捨有情是一切的損衰,因為我們捨棄有情,因此而造業,造業之後就捨棄一切的有情,就損衰了。亦須依於所利之境有情而生。總之,一切大乘因果根本,為愛有情執是也。如云:「眼見有情時,誠慈而視之,念我依於彼,乃能成佛道。」

此復如於膏腴之田,播旺韌種,並善護育,而見其出豐收,必於良田大大愛顧。於有情田,播下慈悲菩提勝心,六度四攝活力旺種,並善護育,而見出生二利究竟,佛陀薄伽梵果,於有情田,亦必大大愛顧。見其具可愛悅意相,而起恭敬。入行論云:「是故如來常宣說,眾生田即諸佛田,如是恭敬諸眾生,能令資糧速圓滿。依諸有情及如來,能成佛法力等同,當敬有情如諸佛,不能如是是何理?非唯由意樂功德。」

此復觀見有情為佛因果本源,應於有情作大恭敬,又云:「若人於此功德聚,但能顯現一少分,是人應受之供養,盡三界供猶嫌少。成辦佛功德一分,依於有情來成就,唯順此等之道理,供養眾生應是理。」謂由愛他執,成辦彼等一切利樂,生增上生及決定勝,由捨有情,生一切衰損。

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材,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饑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小乘補特伽羅,棄有情故,唯得少許菩提果位。具大乘種性者,執愛他故,得以成就無上菩提。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這以上就講到由愛我執造成自己許多的痛苦。以下就是講到愛我執、還有實執也會造成他人的痛苦,也就是一切的有情眾生他們所造的痛苦,最主要就是由自己的愛我執、還有實執而產生的,但是因由自己的愛我執和實執,也可以讓其他人的痛苦產生。於是就講到,現作損害此諸有情,無始以來,因自相續煩惱為近取,無始以來因由他人相續的煩惱為近取,並由無始損他人業為俱有緣,再加上損他人的這種業為俱有緣,令此損者,以惡意樂猛造顛倒行。由此因相,總之輪迴無有邊際,特如受眾惡趣痛苦,種種罪過皆歸於己。總而言之,這些的痛苦,當然跟自己的愛我執、還有實執是有關係的。就如同寂天菩薩講到,聖者寂天云:「由我先業所招感,因由自己的愛我執和實執,造成他人的愛我執和實執的這個緣,遇諸有情來害我,因此而造成了損害,而產生痛苦的。彼若因此墮地獄,假使他人會墮地獄的話,那他墮地獄的緣,就是自己造成的,也就是愛我執和實執造成的,得非由我令顛墜。」因此我也會顛墜於地獄裡。

總之,這以上最主要講到愛我執的過患和愛他執的勝利,以及一切有情恩惠的這些道理。為了使我們能夠深入的了解這以上所講的道理,我們應該看《入行論》的忍辱品、還有靜慮品,這裡面講得很清楚。依由看忍辱品和靜慮品,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做到忍辱,還有進一步的做到愛我執和愛他執自他相換的修持。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