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09:41:37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日光十四 補特伽羅 2000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前後世所攝之補特伽羅若是自相成就地本性異的話,彼二不應成「相屬」(何故?)無有一體相屬(何故?)彼二本性異故。(彼二)無有緣生相屬(何故?)彼二是乖違於「一者依靠另一者」(何故?)彼自性成就是乖違於觀待於其他故。若爾於彼等安立同一相續即不應理(何故?)彼等非二種相屬任何一種,入中論云:「誰諸自相各各異,彼諸不應相續一。」若非同一相續,則憶念宿命不為合理,若爾則與諸經論相乖違。此外,前世補特伽羅所作諸善,惡業將失壞(何故?)他(前世我)不受彼果,且亦無法安立由他(前世我)同一相續補特伽羅來受故。(又)此世之補特伽羅將受用前世所作善惡之果,成業未作而會遇(何故?)彼(善惡之果)之因他未集積,且亦無法安立與他同一相續之餘(補特伽羅)去集積故。若爾,於「補特伽羅與蘊是自性成就地本性一」能作妨難的三種理路,應加精勤守護之(何故?)因自宗承許「名言之補特伽羅」與「蘊」為本性一,此諸(理)極隱微且不易關鍵。

補特伽羅與蘊若是自性成就地本性異,如中論云:「若我異諸蘊,應全無蘊相」蘊之表徵「有為」的生、住、滅三定相將不具有(何故?)如馬、牛本性異故,一個不具另一個之相。若爾(補特伽羅)將不堪為有為法;且亦不堪為俱生我執之所緣與所現二者中的所緣(何故?)如虛空與涅槃。此外,於毫無自蘊處,不造作地生起「我」之心將成可能(何故?)補特伽羅與蘊是自性成就地本性異故。如瓶與氆氌本性異故,於無瓶處起無造作之氆氌之心,與於無氆氌處瓶想之心一般。中論亦云:「我離所取蘊,異者不應理,若異無所取,應見然不見。」入中論云:「故無異蘊我,除蘊不執故。」故善見於補特伽羅與蘊是自性成就地本性一或異有妨難,本性一或異皆不成立時(以此)「遮止能周遍(與蘊自性成就地一或異),則所周遍(自性有)即遣除」之理路,於補特伽羅無自性之義(當)善為證知,彼之量知所生之定解,當具正念善加守護。

第二確立我所無自性之理,如同以離一異之理確立我自性無之量知一般,依此理我所自性無將可證知(何故?)當證知石女之子無時,彼之量知可不依其餘即可證知彼(石女之子)之白色與澄藍色是沒有的。中論云:「若我且非有,豈能有我所。」入中論云:「由離作者無作業,故離我時無我所,故由見我我所空,彼瑜伽師當解脫。」如彼之方法對於與自續相異之所有凡、聖、補特伽羅,證知無我後應串習,攝般若波羅蜜多云:「我如此故知一切有情,一切有情如此知萬法。」

最主要是講到法無我的意思。第二確立法無我之理:「法」謂蘊、處、界等。於彼等之上辨認俱生實執所執取之「所遮」不太過、不太狹極為重要。在觀修法無我的時候,也是如同跟以上所講的一樣,首先要認識所斷的法我是什麼?所以辨認之方式已說竟。就是已經講完了。所遮的,這個衡量最好是不太過、或者是不太狹。因為太過分的話、或太狹的話,都會產生過患,所以要剛剛好,要斷除的把它認識出來。

蘊等(諸)法由離一、異門確立無我之理,於「所知」(存在之事物)上遮止無支分,則「成實」(存在之事物)成立其必具支分後,支分與具支分者自相成就地本性一,異抉擇時,若是自性成就地本性一時,將成究竟無區別之「一」的理路,與若是本性異,則遮破相屬之理路,由彼故,俱非本性一、異,故是自性無之理,如在(抉擇)補特伽羅無我時所言,僅僅轉換「有法」(抉擇之對象)後當了知,無我的涵義也是跟以前所講的,補特伽羅無我的意思是一樣的。它只是換了一個有法,「僅僅轉換有法」,「有法」就是說只是換了那個事法而已,它只是換一個角度去看。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到,由「相違助伴可得因」這是什麼意思呢?假使這一法是真實的話,那就不用依靠其他法,觀待的緣起就不產生了。有觀待緣起的話,它就沒有那麼獨立自主的真實了,所以它是完全相違的。為了要破除這個真實,所以真實的相違是什麼呢?去觀待緣起。所以相違、緣起,它就成為了解無我的一個助伴。由這個助伴可以得到什麼?空性。這個正因、這個理由,我們就稱為「相違助伴可得因」的意思。

之門確立自性無之理:依蘊等內外諸緣起,易於了知緣起故,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切的蘊法,它都是由內外的因緣聚合,依由內外的因緣而產生的。因此真正法產生的情況,就如同之前講過了,是世間共許的、由名言安立的、唯識而取、唯名而立的,這種情況當下而產生。就是因為它完全依靠因緣,所以它沒有不依靠的自性。

在《了義不了義經》裡面有講到「唯我」、「唯名言有」,這裡面所講的「唯」的意思是什麼呢?「唯」並不是指說「非名之義」不是指這個意思。因為非名之義是有的,不是名字的內涵這是有的。那「唯名言有」,唯名是什麼意思呢?雖然非名之義,非名的涵義是有的,非名的事物是有的(不是名字的事物是有的),但是你看事物的究竟性質時,卻又找不到。所以找不到的這種自性、這種的真實,就是「唯」字它所要遮擋的意思。所以沒有事、沒有真實,它完全依靠的緣故,就是唯名之義了。換句話說,這一法的成立,它必須完全依靠外緣,它要依靠他人,依靠他人的時候,觀待它因緣。觀待它因緣的時候,是完全受到它的因緣的控制才產生。所以因緣聚合了之後它自然產生,不聚合它就無法產生,因此不受因緣的控制的這種自主的真實有沒有呢?這是沒有的。不受因緣控制、不受觀待他緣的控制,這種的獨立真實有沒有呢?這是沒有的。因此就講到唯名的道理。依由了解緣起的道理,所以自然就可以遮止自性了。

彼(緣起)與自性成就遮止有「順事」(交集)之理,這是講到緣起、還有自性兩者,它們不可能有順事。什麼叫「順事」呢?就是有沒有一法是屬於自性的,有沒有一法是屬於緣起的呢?這是沒有的。假使是緣起的話,它就完全觀待他緣而產生的。完全觀待他緣的話,自己就沒有獨立的能力了。所以自性和緣起是完全相違的,所以它們沒有順事的,沒有同樣的一法是屬於它們兩者了。所以緣起和自性成就,它就要遮止順事的理由了,因為它沒有順事。凡是自性成就,必乖違依賴其他,假使自性成就的話,就不是唯有依賴其他了,必乖違依賴其他,就不是依賴其他了。凡是依之而起,必依於其他,假使緣起的話,就必須依靠其他法,觀待於其它故而產生的。

例如鏡內的影像,就如同宗大師又講到,我們在鏡子裡面看的影像,假使今天它所現的影像是臉的影像的話,我們從每一個地方、從每一個影像,我們每一個部分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臉。雖然它每一個部分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臉,但是它每一個部分卻不是我們的臉,都不是的,但是每個一部分都可以看到。為什麼會看到呢?因為這是因緣聚合之後而看到的,但是它本身又不是我們的臉。同樣的道理鏡內的影像,需依內外諸因緣而生,故若彼為能獨立聚集之自性有,所以這個影像它是要透過內外諸因緣而生的,它不是獨立之有,就像一切諸法一樣。它本來是沒有自性的,但是我們看到任何一部分的時候才有自性,其實這是錯誤的。為什麼會看到這一部分呢?是因為因緣聚合之後而顯現的。假使今天這個影像是獨立的,不需要依靠因緣的、自性有的話,則以彼為顯現境之心,對(此)顯現境需不錯亂,就是說我們看鏡子的時候,會顯現一個臉的影像,假使我們看到的是沒有錯的話,那換句話說影子的這個影像就是變成臉了,我們把影像看成臉了,看成了這種心就是顯現境之心。「於顯現境需不錯亂」,需不錯亂的話,那這影子就要變成自己的臉了。

若爾,於彼所現的顯見境與影像存在的方式必須一致,假使這是不錯亂的話,那你所顯現的影像、還有境,就是影像、還有臉這兩者,就變成一個東西了。一個東西的話,不行啊!但以現量卻能妨難彼等之一致,因為我們眼睛明明看到(現量就是眼),我們可以容易的、很清楚的,以現量去了解到這兩者是有差別的,所以它可以妨難影像和臉是一致的。故於影像上見緣起與自性成就兩者於「順事」見為相妨難,於緣起證知自性成就空,於諸法應施用之。所以我們從鏡子的影像上可以了解到,緣起、還有獨立的自性,它兩者是沒有順事的產生,不可能有一者是屬於緣起的,不可能一者是屬於自性的。我們從什麼可以了解呢?就是從鏡子上的影像,我們比較容易去體會的。

又在證知無我清淨見時有二岐路:常見,斷見。依內外諸法是緣起的量知,將遠棄所有斷見,於影相之上見緣起與自性成就為「順事」見為有妨難後,自性無之宗義被量知成立時,將遠棄所有斷見,我們剛剛講一、異的這個正因、這個理由,以離一、離異的正因來破除自性、或者破除真實的時候,它最主要是以「遮」的這個方面為主。就是在遮的同時,它並沒有明確的顯示緣起的這方面,有的這方面它並沒有很明顯的顯示了。但是以緣起的道理來遮擋自性有、或者真實有的話,它可以在遮的同時,又可以現起緣起,所以它有性空而現緣起的這種作用、這種殊勝。

故讚「緣起」為正理之王,我們講到緣起這兩個字,它有它特殊的、更深的用意、更深的涵義了。什麼叫做「緣」呢?緣有觀待的意思、有依賴的意思,緣它本身有完全依賴的意思。因由緣他人、依他人,完全觀待、完全依賴的話,不依賴的自主、不依賴的獨立、不依賴的真實就沒有了。因為它完全依賴,完全依賴的話它自己本身就沒有什麼特殊的能力了,自己本身沒有獨立自主真實的能力了,所以因由「緣」斷真實。因由「起」,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切的法它斷真實之後,它是怎麼樣產生的呢?由「起」我們可以了解到「生起」它是成立之義,它是有的。它是什麼樣的有法呢?就如同剛剛所講的,完全依賴之後而生起的,故讚「緣起」為正理之王。無熱龍王問經云:「若從緣生即無生,其中非有生自性,若法依緣即說空,若知空性不放逸。」入中論:「若法依緣生,分別不能觀,故此緣起理,斷諸惡見網。」

彼諸補特伽羅與法無我以正理抉擇後,略說修習之理,補特伽羅與法自性無之空性,由色至一切種智所有諸法俱無分別地周遍(適用),非僅是少分空,而是普遍之空性;這裡面所講的意思就是說,如同宗大師在《略論》裡面有講到,現在所講的這種自性空的道理,它是遍至於從色法至一切種智,在《般若經》裡面從色法一直講到一切種智,就是很多的法相,從色法到一切種智所有的法裡面,就包含了萬法所有的法。諸法的這個自性也是空的,所以我們現在所講的自性空的意思,它可以周遍一切法,並不是少分空,而是普遍之空性。這種的空也不是說以前有,後來依由正理這樣仔細的分析,把它的自性解剖掉變成空了,不是這個意思。

因此有講到,亦非前自性不空後以正理解析成空之由心計度為空,而是本來如是空;也不是說前自性不空後,由正理解剖成空,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是由心去計度為空,就是不是由心這樣去解剖為空,而是本來就是空,它是本來就是一個空性後來依由正理去了解的。亦非於彼確立空後,卻不知安立能作、所作之斷滅空,它也不是說你確認空之後,但是無法安立說能作和所作這種的斷滅空。空的意思也不是斷滅空,什麼叫斷滅空呢?無法安立能作所作之義,就是這句話的意思。而是一切最勝空,空就是性空能現緣起,緣起能現性空的最勝空。(亦非)不可了、不可解、不可證知,遠離心之境的空性,這裡面所講的「不可了、不可解、不可證知」的意思是講到,如同就是聖者,也叫無漏根本智、無間道的時候,他以現量去證空了。以現量證空的這種感受而言,他沒有辦法解釋,就是他看到這個空性的時候,他很難解釋,他沒有辦法解釋讓其他人了解,他沒有辦法如同他所看到的來解釋讓其他人來證知。並不是代表說空性是不可了、不可解的,空性是可了、可解的,這裡面所講的「不可」的意思就是說,如同現量所看到般的解釋,是沒有辦法解釋的,也沒有辦法依由這種解釋讓其他人來了解的意思。亦非遠離證知,通達之無義空(何故?)由證知與通達(空性)可解脫二障習氣等,且能賜與解脫與一切種智果位之三乘共道故。由此修學可以得到三乘的共道。

我們一般要證空的時候,最好對於空性這一方面、中觀這一方面要多多的學習,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淨罪集資。第三個反覆的祈求上師、還有本尊的加持。透過這三者,我們才有希望悟空、證空。那證空之後,它會把原本由實執的輔助下產生的貪、瞋,使它大大的減少,那不需要實執幫助的菩提心、還有悲心,使它大大的增長。就是由空性的力量,會得到我剛剛所介紹的這些殊勝。

第二、專注修習之理;心不為所遮「我」所引,唯內攝,或純然修習於有無、是非等皆不加執持的不分別,(或)以正理解析了知自性無而修其餘,(此)等前已說不堪行,聖者(龍樹)所謂「非自非從他…」的四個宗皆為「無遮」之理,諸大車軌之密意亦同聲相取。守護無我見時,真正關要之處在俱生我執於所緣境之上是如何執「相」之方式,應善為確定之後,依其執持方式於所緣境上而執之境,於此加以遮破之「無遮相」,於彼修習,而非其餘;以修習補特伽羅無我為例,於「唯我」之上,俱生我執依執持之方式而執之境為「自性成就」或「本性成就」等,是故於事「補特伽羅」(上)唯自性無,應與見(證無我之智)所決定境毫不分開並加愛持之。有些人僅止於詞面上云:「我自性無」故,主張「我於彼無,如彼無,如同顯顯現般無,等等,於彼諸應加守護」,若於此抉擇,事「我」之上,前所說之所遮之總(異共相,或義總)善為顯現,修習所謂的事「我」之自性無時,僅止於泛泛之詞是無有是處,但若所遮之總,(異共相)善為顯現,而不善加辨析,「我於彼無」等之詞語如何不出呢?故導師所有甚深之聖言,其音聲所攝之見其抉擇之實相,事彼彼之自性,法性,存在的方式或彼之勝義諦等需有一合量之宗見。

我們可以看到「無遮相」的這個名詞。什麼叫「無遮相」呢?我們講空性是存在的,空性是法、空性是有的,法裡面還可以分兩者:一個叫成立法,一個叫遮遣法,還可以分這兩者。何謂成立和遮遣的差別?就是說當現起這一法相的時候,你認為有遮相的話,這一法我們就歸類於遮遣法。當你現這一法相的時候,你有任何遮相的話,那就屬於成立法。會現遮法的這種遮遣法它本身還可以分兩者:一者就是說你遮遣後,會成立任何一法的話,那叫做非遮法。它是遮遣法,它不是完全遮遣的緣故,所以屬於非遮法。另外一者就是完全的遮擋,它不會成立任何其他相的話,那個叫做無遮法,就是完全遮擋的意思。空性它在這麼多法當中,它是屬於無遮法,是完全遮擋自性而已,除此之外不會呈現任何的相。

我們在觀修空性的時候,要如何觀修的呢?首先先讓你把原本已經了解空性的這種空正見生起,讓你了解這是完全是遮擋自性的,讓你現起這種無遮相,就是完全遮擋。當你現起完全遮擋的同時,要讓你的心融入於完全遮擋的那個境界裡面。當你的心融入於完全遮擋的這個境界裡面的時候,你不會想說「我在了解空性、我在觀想空性」,絕對不會有這種感受的。首先先讓自己決定這是完全遮擋自性的一個法,「空性」就是完全遮擋自性。首先先讓自己決定,就是在遮擋的那個當下,你就以很大的正念的力量,讓你的心緊緊的拴住在完全遮擋的那個上面,讓心不要往其他的地方散亂。這時候你會體會到這種空的味覺,一種特別的感受,這時候再以你的心完全融入於這個境上,這樣如實的去修學空性。

緣如此之補特伽羅或法無我之奢摩他(止)成就之理,在具備奢摩他之資糧的情況下,心趣入於所緣境「無我」時,所成就之三摩地,清淅且不分別,彼欲不為沈掉所中斷,則沈掉之對治,正念、正知察覺細微之沈掉而不為彼等所趨使,以此方式而修習故,住心生起,依次為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境、等持,彼等以六力成就和俱有四種作意,其理為,初、心為聽聞力,第二為思惟力,後二(三、四)為憶念力,彼後二(五、六)為正知力,彼後二(七、八)為精進力,第九住心以串習力所成就。四種作意,初、二住心為勵力運轉作意,之後的五個住心為有間缺運轉作意,第八住心時為無間缺運轉作意,第九住心為無功用運轉作意,如云:「由習彼故無作行」,之後於所緣,對沈掉之惕勵不加策勵,但由串習故,獲得身心輕安時,即為得「奢摩他」(止),如云:「次獲得身心,圓滿妙輕安,名為有作意」成就「奢摩他」之後,於無我義如前般抉擇,住分與別別觀慧二分以平均之勢而串習,後由觀擇修之力而引發新輕安,非唯如前之輕安時,為成就毗婆舍那(勝觀)之量,因奢摩他與毗婆舍那俱行或雙運故,如智者嚮底巴云:「奢摩他與毗婆舍那具足相互繫縛之勢,彼時緣空性之毗婆舍那即成修所成。如彼,觀擇修與安住修二者於三摩四多中修習,而後得住修習之理;如云:「未修中如幻化士」,一般所言幻化內外(道)皆有,而取幻化之喻分相似與清淨二種,初者,於真實義唯不加分別而修習所得之住分,後起座時,所現雖猶如杳茫,山林宅舍等質礙,堅硬之恍惚顯現如煙霧、虹霓般顯現諸晦暗,非此處(所言)之如幻義,此時(處)所說之現起如幻化,先需於「事」上之諦實以理智遮破。某些先德於法及補特伽羅如幻化,取喻譬之云:「如同石木雖顯現馬、象,但空無馬、象,男、女等雖顯現補特伽羅,但空無補特伽羅,蘊、界、處等雖如彼顯現,但空無彼,此等承許義亦符順於夢、陽焰等,若於彼問云:「男、女等彼空無彼之義如何?」(答云)「彼於彼無之義者是」,如爾,彼諸法即成畢竟無(何故?)因若有,則於彼應有,但於彼無故。故彼等未能掌握所遮之齊限,因總(異共相,義總)未(於心中)善顯現,僅僅口言「無我」之(聲)總詞且顛倒執持所謂之幻化與夢等義。未善於掌握所遮之齊限,行遮破時,於事上沒有能攝「量知所成」之處,彼時觀者,觀擇之方法等任於何處均不可得於此義修習,則彼等之顯現雖為渺茫相,但無幻化義,因有「諦實無的證達」與「於顯現起損減之見」二者無法區分之過。

我們可以看到「止」的這個字,一般我們講說「由觀正修」,由修正觀大概有兩種的方式。由觀正修的話,這一者就是屬於上上根者,就是要有極大的福德資糧、還有智慧,才有辦法成辦由觀正修的。由觀正修就是說,它首先先深入空性的道理,自己認識空性之後,就是以心融入於自性空的那個當下,而證得奢摩他的。由空性正見來讓自己生起奢摩他,這是相當困難的,這是上上根者修學的方式。

一般來講的話,如同《菩提道次第廣論》或者是《略論》,大部分都是先讓自己證得奢摩他,再讓自己生起空正見,之後再以已證的奢摩他去緣空性的道理,而證得了緣空奢摩他。以普遍來講的話,是奢摩他先證得,它先證得奢摩他是緣「世俗的奢摩他」,之後再讓自己生起空正見,再緣空性的話就是緣「勝義的奢摩他」,也就是如所有的奢摩他了。但是在此是這樣子的,修行者他先讓自己了解空性的道理,首先先如是了解補特伽羅、還有法無我的道理。如是了解之後,再依據補特伽羅法無我的道理,再讓自己修學,專注於這個境上再去修學奢摩他的,後證得悟空奢摩他、與緣空奢摩他的。所以它是空正見先了解之後,而證得奢摩他的,這是屬於上根者的修學方式。

這個時候,最主要是以修學奢摩他為主,並不是讓自己的空正智慧增長為主。當然修學奢摩他之後,再慢慢的依由生起毗缽舍那使空正智慧增長,但是以暫時而言,它最主要是以修學奢摩他為主的。修學奢摩他的時候,最主要是由正念和正知來對治昏沉和掉舉,依由九住心、依由六力、四作意來證得這個奢摩他的。

什麼叫緣空毗缽舍那呢?就是證得奢摩他之後,再由觀察力而生起身心的一種特殊的輕安。由這特殊身心輕安再引起了緣空智慧的話,這種的緣空智慧我們就稱為緣空毗缽舍那。

這以上最主要講說,為了成辦佛陀的法身的緣故,所以必須要修學空性。首先我們要了解空性,在證悟空性的時候就是以比量證悟空性的,所以這時候比量會現起空性的義共相,另一個說法就是義總相。就是現起這種義共相之後來證悟空性的,就是以比量來證悟空性的。慢慢透過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串習之後,當你生起了緣空毗缽舍那的時候,那就是加行道者。當生起了緣空毗缽舍那的時候,再慢慢的串習,原本那個義共相慢慢的減少、慢慢的減少,糢糊的相慢慢的減少之後,你會赤裸裸的看到空性,這個就是以現量證空,這時候就是屬於見道者。見道者之後還要透過慢慢的串習,才有辦法成為修道者,修道者就是十地了。透過十地慢慢的斷除煩惱和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最後才能證得一切遍智,也就是佛陀的智慧了。

煩惱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斷除的,剛開始它雖然是以現量證空,但是它所斷的煩惱是屬於遍計的煩惱。俱生的煩惱什麼時候可以斷除呢?是修道的時候,才可以斷除俱生的煩惱,所以煩惱不是那麼容易斷除的。斷除俱生的煩惱,還要透過很多的次第,慢慢的學習上去,才有辦法斷除的。斷除的同時假使沒有福德、方便品的話,是沒有辦法斷除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的緣故,所以智慧和福德是要互相雙運的,這樣才有辦法成就佛果位的。

在顯教裡面有講到,成辦法身的空正見,以及成辦色身的六度萬行、還有四攝的這種修持,也就是菩提心的修持。為了使我們成就色身,所以六度萬行的時候他有講到布施等等的情況,這些布施所積的功德,能使你成佛的時候有好的這些莊嚴相。就如同《現觀莊嚴論》裡面有講到,為了成辦佛陀色身的一切莊嚴相,所以他講到許多的福德、還有這方面的成就方式,這個在顯教裡面他講得非常多。所以在顯教裡面所講的,假使你要生起法身的話,必須要生起法身的相,才有辦法證得法身的果,因由這種的法身的因才會證得法身的果。你要證得色身的話,必須要修學類似色身的資糧的因,才會證得色身的果。所以它是同類因才有辦法生同類果的,而且這個相還是要一樣的,這是顯教的基礎,顯教裡面有這樣講。

假使今天兩個不同的資糧,可以生起一個意識的修持來成辦兩個資糧的話,你會覺得這種法更殊勝了。以一個意識,它就包含了兩種的資糧,它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在顯教裡面有雙運的方式,是一個先、一個後這種的雙運,它沒有辦法同時間一個意識之內來學習的。

但是假使今天有同時間內,以一個意識俱有兩種資糧來學習的話,這不是很殊勝嗎?這個唯有在無上密裡面才有的,也就是在密裡面講得很清楚。在密裡面怎麼講的呢?它是說以意識現起的壇城諸尊來成辦色身,在因地位的時候,因為他觀想意識現為壇城諸尊的時候,成辦了色身的資糧。但是這個意識不是一般的意識,而是空正智慧,以空正的智慧現起壇城諸尊的話,因為它是空正智慧的緣故,所以它成辦了法身的資糧。因為我們觀想空正智慧現起壇城諸尊的緣故,所以它成辦了色身的資糧。所以空正智慧是一個,因為我們觀想它現起壇城諸尊的緣故,所以它在同一時間之內,以一個智慧有辦法成辦色身還有法身的這兩種的資糧。所以在無上密裡面講,基礎跟顯教完全一樣,目的跟密乘完全一樣的。它的方便比顯教所講的還要再更深,所以密並不是說它跟顯教毫無關係,它走另外一條路,不是這個意思。它是以顯教為基礎,來修學更深奧的方便,使我們快速的成就圓滿法身和色身兩種身。

真正的密裡面所講的殊勝,在無上密裡面才有的。密可以分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真正密的殊勝是在無上瑜伽部才有的。為了使我們成辦無上瑜伽部,因為無上瑜伽部不是馬上就可以成辦的,你必須要透過長久的訓練才有辦法進入無上瑜伽部,所以這個的加行、這個的前行就多加了事部、行部、瑜伽部。有這三部的訓練之後,才有辦法進入無上瑜伽部。這樣的話才有辦法成辦最殊勝的方便,速速的成就圓滿的法身、還有色身,是這樣一個情況。所以密以顯教為主,甚至比顯教還要更殊勝的,它不是跟顯教完全毫無關係的。由以上這幾點,我們可以了解到密教比顯教還要來得殊勝的。

第二幻化之清淨義:三摩地王經云:「猶陽焰尋香城,及如幻事並如夢,串習行相自性空,當知一切法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經云:「色乃至一切種智,一切諸法皆如幻….」,此中有二,勝義諦如幻,謂唯可言有而破諦實,和自性雖空,但顯現境如幻等二,今為後義,彼理淺顯言之,幻師於石木幻化馬、象時,馬象所顯現是被現量所成和如所顯現但其義空故被意識所決定,依彼二而生幻化,如同此,凡聖等補特伽羅與蘊等諸法,能作、所作、業等被名言量善為成立,彼等諸事上,前所言之微細所遮,以理智破除,由依此二而現如幻,又於平等住中修習虛空般之空性,後由彼而起,境即現幻化故,無需另覓其餘之方便。最初、初業行者,所遮(事)與所遮二者混為一,無法別別顯現,如幻化的顯現之力甚小,但不離如前之修緣之支分,而長時修習,能究竟證得空性之慧。

菩提薩埵伽喀瓦之修心菩提心教授謂之「大乘修心耳傳日光」,善逝聖言如汪洋浩瀚,於此自在之大商主法王宗喀巴,(大乘修心耳傳日光論)其口訣如實結合,並俱所有細微之關要,將能了悟宗喀巴大師所著之菩提道次第論。

以上就講完虛空祥這位大師所寫的《修心日光》,已經到此為止。這部論典頁數不多,簡單扼要的解釋,尤其在勝義菩提心,也就是空正見那一部分的時候,他把宗大師寫得那麼廣的中觀正見裡面最主要的精華,都一一的闡明清楚,所以真的是不可思議的。

這以上《修心日光》的講授已經結束了,為你們口授《修心日光》的傳承已經圓滿的結束。總之你們要好好的修行,上師也好好的修行,弟子也好好的修行,兩者好好的修行,修行之後就圓滿了所有的修行。不要變成說,上師欺誑弟子,弟子欺誑上師,最後圓滿所有的欺誑。你們不辭辛勞的,千里迢迢來到這裡,因為求法心切的緣故來這邊聽聞佛法,我非常的高興,對你們說聲謝謝!(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