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8 16:41:3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2/08 16:39:15   編輯部

 

空性論述入行論釋·善說海 講記(186)

無著菩薩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八十六節課

思考題

 

991、在究竟實相中,諸法的本體是什麼樣的?請引用教證進行說明。

992、什麼叫做世間八法?你平時會被它吹動嗎?怎樣才能遣除對它的執著?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發了無上菩提心之後,今天首先給有些可憐的眾生念一些佛號、觀音心咒、《極樂願文》來加持和超度他們。

 

今天下午,四川都江堰、汶川那一帶爆發了嚴重地震,據說死了很多人。不僅僅是這一個災難,最近世界各地還發生了種種戰爭、海嘯、暴風雨等。當然從佛教的角度看,這些災難應該是眾生殺業太重所致,跟古人比起來,近年來殺生吃肉特別可怕,眾生的共業可能是現世現報。

 

但即便如此,這些眾生來到人間也許沒有聽聞佛法,沒有修持過真正的正法,大多數都是帶著惡業離開的。所以今天的僧眾和在座的三寶弟子,共同虔誠祈禱他們遠離一切苦因和苦果。同時,在今後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聽到、見到某些地方出現嚴重災難,大家應該一起超度或者念經加持。

 

下面我們一起念誦:

 

炯丹迪得因夏巴 劄炯巴央達巴 作波桑吉滾波奧華德美巴拉香擦洛 巧多嘉森且奧……

 

(頂禮、供養、皈依出有壞應供正等覺無量光如來)

 

嗡瑪呢巴美吽 嗡瑪呢巴美吽……

 

麥彭仁波切極樂願文:

 

珍巴奧華美巴功色所 導師無量光垂念

嘉瓦且傑特傑傑因德 如您所發菩提心

拉美向卻巧德森傑得 我發無上勝覺心

給沃匝瓦傑涅吉巴南 所造一切諸善根

呢效得瓦堅傑央堪色 西方極樂刹土中

嘉巧且傑中德吉內將 生於勝王汝之前

拉欽嘉沃這傑秀巴根 一切廣大佛子行

永色作波拉德歐傑納 為欲圓滿而回向

才德普瑪塔德達波央 此生命終於淨土

得瓦堅德賊得傑瓦當 刹那化生極樂界

珍巴奧華美吉隆丹內 導師彌陀授記已

作門央瓦塔熱辛巴效 圓熟淨德願究竟

桑吉奧華美拉所瓦得 祈禱如來無量光

達給拉美向卻森傑內 我發無上菩提心

給匝塔達得欽央巧德 一切善根皆回向

傑協歐納哲巴辛吉洛 成就往生祈加持

 

好!繼續講《入行論·智慧品》。本品的大科判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第三個問題。

 

壬三、故成立空性

 

前面依靠大量的教證和理證進行抉擇,最後得出中觀所詮釋的勝義大空性,這個大空性的本體是什麼樣的呢?

 

自性不成滅,有法性亦無。

是故諸眾生,畢竟不生滅。

 

通過觀察諸法的因、體、果三方面,不管有為法還是無為法,器情世界所攝的輪涅一切法,勝義中絕對不會產生,既然沒有產生,安住和毀滅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一法自性實有,就會有自性的生住滅,但由於不存在自性的生住滅,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世俗中如夢幻泡影,故知諸法虛妄無實。因此,世間一切眾生于三時中畢竟不生不滅。不僅眾生不生不滅,一切萬法莫不如是。

 

《大乘寶雲經》[1]中這方面的教理比較多,經雲:“所謂諸法,本來寂靜,不生不滅,性自涅槃。”不僅是有情眾生,任何法在勝義中本來即是寂滅涅槃。我在課堂上經常提到的大乘經典,希望你們下來過後,有書的話,應該翻開來閱讀;如果沒有這本書,也可以從網上下載,依靠各種方便方法獲得。現在世間人對珍貴的佛典、高僧大德的論著置之不理,基本上不看,而亂七八糟、沒有意義的書,他們卻愛不釋手,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前面講“有情若非有,於誰起悲湣”時,也曾引用過本頌說,儘管眾生不生不滅,但在名言當中,因為存在分別妄念,故仍遭受無量痛苦,對其生悲心是合理的。《圓覺經》雲:“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諸法實相空性離戲,不可能有任何生滅,但眾生由於妄執分別,其迷亂顯現中還是有生有滅,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等還是會不斷出現。我們不否認這種名言,但在真實義中絕對不可能有。

 

關於空性的理論,有時間的話,希望各位多閱讀一些《般若經》。我們藏地有這個傳統,好多高僧大德和普通修行人,即生中一定要閱讀《大藏經》;如果沒時間,也要讀一遍《廣般若》;如果再沒時間,至少也會讀一遍《中般若》。書本放在佛臺上、書閣裏是很莊嚴,但佛法畢竟是內心的證悟,閱讀還是很重要的。記得《大般若經》中說:“真實義中,無有一法,可生可滅。”這個道理要反反復複觀察。當然,對利根者而言,即使不用太多勤作,也很容易領悟般若空性。

 

漢傳佛教中,唐順宗對佛教貢獻比較大。有一次他遇到如滿禪師,就問:“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禪師答:“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佛沒有來也沒有去,法身跟虛空沒有差別,始終處於無心大空性的狀態中。這是站在勝義的角度,《現觀莊嚴論》也是這樣講的。)皇上不明所以然,再問:“不對呀!佛降生于藍毘尼花園,轉法輪49年後,涅槃于雙林樹下,怎麼說是不生不滅呢?”禪師進一步解釋道:“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這跟前面的偈頌基本上相同,佛本來不存在,轉法輪、示現涅槃只是在眾生面前的迷亂顯現,實際上就像《金剛經》所說,佛陀以法身來安立,法身不會有任何生滅。這樣講了之後,皇上有所感悟,從此之後對大乘佛法益加尊重。所以,利根者僅聽聞一個偈頌,也能通達佛陀無生無滅,或者眾生無生無滅,或者輪涅所攝的一切萬法無生無滅。

 

當然,中觀空性的道理大家口頭上都會說,但會說之後能不能明白、明白之後能不能修持,這就另當別論了。假如沒有真正修持,僅僅是瞭解,也起不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修持無生無滅的教理,非常非常的重要。

 

有關大乘經典中,諸法無生無滅的竅訣不勝枚舉,可是很多人卻置若罔聞,並沒有認真閱讀,即使在書上遇到過,也沒有記住。這樣一來,生活中的煩惱本來不生不滅,他們卻容易當真,進而引生各種痛苦。其實,如果真正通達了空性,對無生無滅產生定解,就不會有這些痛苦了。

 

現在個別法師解釋無生無滅時說:“其實不生不滅還是有生滅,只是生滅太快了,見不到生滅的現象,所以稱為不生不滅。”當然,你若站在世俗諦的角度,這樣解釋也可以,但若站在勝義諦的角度聲稱諸法有生滅,這在任何經典中也解釋不過去。

 

總之,通達了諸法無生滅,即是照見了如來的本來面目。《華嚴經》中雲:“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這種無生無滅,光是文字上知道了還不行,一定要心裏完全通達,如此煩惱才會頓然消失。有些人聞思的時間比較短,理解與證悟常混為一談,包括學密宗的有些道友,認為自己開悟了,其實只是認識一點空性而已。常常有人問我:“我是不是第一地菩薩了?是不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應該是吧,我自己也不知道。”倘若你真的是一地菩薩,那就不會有憂愁、痛苦、傷心,我可沒聽說過一地菩薩還天天用衛生紙來擦眼淚——開玩笑,也許顯現吧!

 

辛三、成立之攝義:

 

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

 

三界輪回的眾生,被業和煩惱所束縛,在廣大無邊的苦海中不斷漂泊。這些眾生表面上看來實實在在,但實際上,他們的本體和外在的環境就像夢境一樣虛幻。永嘉禪師在道歌中說過:“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世俗中六道輪回的眾生明明存在,但從證悟的那一刻開始,大千世界全是空性。這種空性並不是單空,而是如夢幻般的現而無自性,通過龍猛菩薩、月稱菩薩的勝義理論剖析,眾生如同芭蕉樹般無有實質。這個道理,《方廣莊嚴經》中也講得比較清楚,跟寂天論師的說法非常相似,經雲:“三有眾生如夢境,於此無生亦無死,眾生命名皆不得,諸法如泡如芭蕉。”三界眾生在名言中跟夢境沒有差別,以勝義理來觀察,它的本體不生不滅,它的生命、名稱都了不可得,猶如水泡和芭蕉樹般無實。

 

佛教的智慧,如今很多科學家都歎為觀止,他們發現量子力學以後,認為萬法看不到時不存在,(與唯識宗有點類似,)為什麼呢?他們說這是量子力學的難點,除此之外並沒有合理解釋。有些著名物理學家還說,人雖看不到它的存在,但上帝能看得到。這些簡直是敷衍之辭。其實,佛教中芭蕉樹的比喻,完全可以摧毀他們對有無的執著,《三摩地王經》雲:“如於濕性芭蕉樹,求精華者漸剖析,然內與外無實質,一切諸法如是觀。”剖析芭蕉樹裏裏外外不可得,可知心識也好、物質也好,沒有一個具有實質。

 

前段時間也講過,若通達了中觀空性義,唯物論與唯心論所爭執的焦點均無法成立。到目前為止,人們沒有任何理由安立精神創造萬物,也沒有任何理由安立物質創造萬物。而按照佛教的觀點,名言中物質與精神由因緣所生,勝義中二者都不存在,所以抉擇名言的《對法論》中說萬法存在,抉擇勝義的《般若經》中又說萬法不存在,原因就在於此。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會知道佛陀的金剛語千真萬確,進而產生敬佩之情。

 

在座很多道友可能都覺得,在天災人禍、貪嗔癡煩惱層出不窮的今天,自己能值遇大乘善知識,聽聞甘露般的大乘妙法,又有修持的機會,是不幸中的萬幸。短暫的人生中,能在阿賴耶上種下般若空性的善根,這並不是一世兩世的善根,而是往昔無量劫所積累的福報。假如不信佛教,沒有聽聞大乘空性而離開人間,即使你生前多麼榮華富貴、聲名顯赫,從長遠來看,這一點用也沒有。

 

既然眾生如芭蕉,究竟觀察時絲毫不存在,那涅槃與沒有涅槃的本體就無有差別了。所謂的涅槃,即通過對治煩惱障和所知障,最後示現解脫;而被業和煩惱緊緊束縛著,不斷在三界輪回中漂泊,叫做沒有涅槃。在勝義中,世間的眾生和出世間的聖者都不生不滅,龍猛菩薩在《中論》也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即為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在究竟勝義中,我們可以大膽地說,佛陀與無間地獄眾生本體無別,國家總統與判死刑的犯人本體亦無別,這一點大家可能無法接受,但本性上的確如此。

 

我們通達離戲中觀以後,對高低勝劣的包容心,會遠遠超過以前的狹隘主義。在過去,很多事情這樣不行、那樣不行,但證悟了離戲空性之後,萬法全部是一味平等對待。在這方面,無上密法有更甚深、更細緻的教言,尤其是《大幻化網》中,平等清淨方面有許許多多竅訣,以後有機會的話,再給大家講授。雖然我沒有通達密法境界,但在大恩傳承上師面前修行多年,花了不少時間和功夫,再加上憑自己的不共信心,理論上給大家講一遍應該沒有多大問題。

 

當然,在聽聞密法之前,首先應打好顯宗中觀的基礎,瞭解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空性理念。這次我很高興給大家講《智慧品》,儘管講得不好,但中觀理論大致都包括在《智慧品》中了。寂天菩薩通過自己的智慧,將《中論》、《四百論》、《入中論》、《十二門論》等中的理論和大致推理融為一體,如果我們完全通達了,今後看《般若經》也好,看其他中觀論典也好,都是很方便的。

 

我們學習中觀理論,儘管字面上比較好懂,但實際上也不一定。昨前天我家來一個修行人,他前兩天下去時,見兩個尼眾法師在談論,他就在旁邊偷聽了一下。一個法師說:“去年我上中觀班,覺得中觀道理還不錯,基本上都聽得懂。但今年上了因明班,怎麼這麼難懂啊?”另一個法師笑著說:“假如你真通達了勝義的中觀,名言的因明應該不會太難的!”那個修行人聽了以後,覺得很有趣。確實,如果通達了抉擇勝義空性的中觀,名言的一些簡單推理並沒有什麼不懂的。

 

我們若能通達般若空性,那就掌握了佛教的全部精華。但值得注意的是,修空性不能捨棄世俗法,否則,對念佛、轉壇城、繞佛塔、上供下施等世俗善法不屑一顧,以“什麼都是無生無滅的”一概否認,這也是墮入一個邊。諸法雖然是無生無滅,但沒從迷夢中醒來之前,還是要想方設法遣除迷夢,按傳承上師給我們留下的教言,將有相的福德資糧和無相的智慧資糧結合起來修行,這樣才會成功。否則,聽一些《般若經》之類的法,就不重視世俗中的棄惡向善,這種情況極其危險,大家應該值得注意!

 

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分二:一、平息世間八法;二、於未證悟空性者生悲心。

 

萬法抉擇為空性之後,不管是對法、對人、對任何事物,我們都不會有執著了。這種執著需要經過剖析,否則還是無法通達。

 

其實,在修行過程中,對諸法要用智慧來剖析,對自己執著的東西,也要採取一些手段來消除。前段時間我有一些珠寶,是很多人供養的鑽石、瑪瑙、珊瑚等等。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讓僧眾念經的話,管家處理得比較簡單,一塊鑽石,幾塊錢就賣掉了,我有點不忍心。後來想了一個辦法——用鐵錘把這些砸得細細的,變成粉末給佛像裝藏。這個我覺得挺好,不然交給僧眾念經的話,還有一個執著在跟著:“是不是賣得很便宜呀?這可是真正的鑽石,據說有好幾萬塊錢……”最後全部砸成粉末,無論它是鑽石還是什麼,一點也不會痛惜的。雖然剛開始錘的時候,我心裏有點點疼,但完了就沒有了。

 

我們對任何一個法,不管是人還是事物,只要它的形體存在,就會對其產生執著。因此,以上的詳細剖析很重要,真正領悟空性之後,對他人、對自己或者對名聲得失,什麼都不執著了。當然,沒有觀察過的人,外境不會轉為道用,所以一定要按照中觀的空性道理來觀察。

 

證悟空性有兩個結果,一是平息世間八法,一是對眾生心生悲湣。首先講第一個:

 

己一、平息世間八法:

 

故于諸空法,何有得與失?

誰人恭敬我?誰複輕蔑我?

苦樂由何生?何足憂與喜?

 

前面從因、果、體三方面抉擇[2]後,人和法在勝義中不存在,若能對此有所感悟,一切執著均可遣除,這個境界就是平息世間八法。

 

此處的世間八法,跟其他論典的提法有點不同。此處所謂的世間八法,即1)得:證悟了空性的人,得到地位、名聲、財富不會歡喜,不像沒有證悟空性的人,得一個筆記本、發一支鋼筆,就高興得晚上睡不著,或者得一個先進模範,就覺得獲得了圓滿正等覺果位……而證悟空性的人,了知一切如夢如幻,得獎只不過是在夢中得獎,也許顯現上他笑一笑,實際上沒有任何執著。

 

2)失:凡夫人失去親人、地位、錢財就悲痛萬分,由於沒有證悟空性,不要說大的錢財,僅僅是錢包裏丟了20元錢,也會傷心半天。而證悟空性的人,即使整個身體毀壞了,也不會為此而憂愁。很多高僧大德離開人間時,有漏的身體顯現上生病、流膿,他也不會執著的,因為他知道身體如夢如幻,失去了也無所謂。

 

3)恭敬:成千上萬個人對你磕頭恭敬供養,你不會有任何執著。反之,若沒有證達空性,幾個人對你讚歎一下,你就開始飄飄然了。

 

4)輕蔑:眾人百般侮辱你、謾駡你,你也不會有什麼反應。世間人可不是這樣,別人說你“壞東西”、“老東西”,或者說“你該死”,上去就給他兩個耳光。其實這也不是難聽的話,我們眾生一個一個都該死,這沒有什麼的。但有些人聽了之後,馬上怒火中燒、火冒三丈,這說明沒有證悟空性。一旦你證悟了空性,這些語言就像颳風一樣,對自己無絲毫損害。

 

5)痛苦、6)快樂:身體和心的快樂,凡夫人獲得時控制不住,失去時又極其痛苦。7)憂、8)喜:各方面因緣具足時帶來的歡喜心,飽受挫折打擊時產生的憂愁心,都是沒有證悟空性所致。假如證悟了空性,這些絕對不會出現。不但外境不會出現,內心中也不會出現。不過個別人反應特別遲鈍,對親怨得失等什麼感覺都沒有,這並不是證悟的標誌,可能是愚笨等原因造成的。

 

總而言之,空性的力量不可思議,不要說世間八法不能動搖,甚至大自然的危害也對其無損。當年月稱論師在那爛陀寺附近的森林中修行,一天森林突然著火,火勢很猛,似要吞沒整個森林。見此情景,對月稱有信心的人沖去救護,無信心的人跑去看熱鬧。到了森林中,一帝釋天女現出半身,對他們說:“月稱論師已超離了四大的損害,火不能燒、水不能溺,你們不必擔心!”但他們不聽,徑直前往欲看個究竟。當他們來到跟前時,見四周林木全被猛火燒光,唯獨月稱論師坐處完好無損。月稱論師對大家說:“龍猛菩薩以無生的智慧火燒盡了執著之薪,月護論師亦複如是,而我月稱也用無生的般若智火焚毀了一切執著的密林,證得了無生無滅、無來無去、如虛空般的大空性,安住於如是本體當中,地水火風等自然災害無法侵害。”眾人聽後,對般若空性生起了異乎尋常的大信心,發願隨學無生的般若法要。

 

所以,若證得了這樣的空性,可以遣除任何自然損害,也可以平息世間八法。龍猛菩薩說:“知世法者得與失,樂憂美言與惡語,贊毀世間此八法,非我意境當平息。”在《親友書》中,龍猛菩薩以呼喚的口吻對樂行王說:通曉世間道理的大王啊,得與失、快樂與憂愁、美言與惡語、讚歎與詆毀,這些叫做世間八法,人們願意接受正面的四種,而不願接受反面的四種,但這不是修行人的行境,我們一定要通過般若法門來平息。

 

當然,光是口頭上說平息世間八法,人人都會說,可若沒有通達般若空性,裝模作樣地說大話,這沒有任何意義。我以前也講過蘇東坡的公案,當年他在江北瓜洲任職時,與江南金山寺只隔一條江,他經常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談禪說道。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境界大有進步,立即提筆賦詩一首,詩雲:“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表面是讚歎佛菩薩,實則為自喻,說自己不為八風所動。寫完之後,他很是得意,滿心歡喜地派書童送往佛印禪師處求印證。禪師看後,批了兩個字,就叫書童帶了回來。

 

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會讚賞自己的境界,急忙打開批示,只見上面只有“放屁”二字。他氣壞了,當即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沒想到,禪師早就在江邊等他了(也有說在寺院門口)。

 

蘇東坡氣勢洶洶,一見禪師就劈頭蓋臉地質問:“我一直拿你當好朋友。我的修行境界,你不認可也就罷了,怎麼可以罵人呢?”禪師若無其事地說:“怎麼罵你呀?”他就把這兩個字拿給禪師看。禪師見後,哈哈大笑,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東坡也算是利根者,當下醒悟,非常慚愧。

 

其實,世人很容易被世間八風吹動,八風吹不動的境界非常高。原來有一個人寫我的介紹,裏面說我八風吹不動。我特別不高興,特別不好意思,八風吹不動的修行境界,一般凡夫人是達不到的,後來把這個人狠狠批評一頓。所以,說八風吹不動的大話確實要注意,如果有人說自己證悟了空性,你想觀察他的話,可以狠狠罵他一頓、說他的過失,看他能不能忍得住。若一點反應都沒有,也許是有一些境界,以前藏地的很多高僧,這方面的公案也比較多。

 

在漢地論典中,世間八法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本頌與此略有不同,但意思完全是相同的。只有證悟了空性,才能得到八法吹不動的境界。退一步說,就算沒有證悟空性,但若了知世間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也可以斷除很大的執著。《菜根譚》:“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可以說是古人的真實寫照。當然,古人只不過看得破而已,真正的證悟空性、斷除執著,並不如佛教究竟。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觀察空性如虛空,喜憂得失善惡無。”只有觀察一切萬法是空性的,跟虛空沒有任何差別,才會徹底消除對喜憂、得失、善惡的執著。這樣的境界什麼時候獲得,什麼時候就能平息世間八法。

 

很多人喜歡說一切得失都不存在,但實際上,自己平時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得”而奔波、害怕“失”而操勞。不說大的事情,僅僅是發生一個地震,也擔心自己的房子會不會倒塌、生命會不會受到威脅,有各種各樣的得失和猶豫。那遣除它的究竟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證達空性。只有證達了空性,一切虛幻才會全部消失。當然在此過程中,努力是必不可少的,華智仁波切也說過,通過努力,修行的境界才會現前。這是一種必然規律,往昔成千上萬的高僧大德皆依此途徑證得了無上圓滿的果位,所以大家務必要努力!

 

好,今天講到這裏。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1][1] 《大正藏》中,還有個譯本叫《寶雲經》。

[2][2] 就是抉擇因無相、體空性、果無願,即通常所謂的三解脫門。

本課音頻下載地址:

http://www.zhibeifw.com/audio0/rpsxl186.mp3

本課視頻下載位址:

http://www.zhibeifw.com/video0/rpsxl186.WMV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