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08 22:53:5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08 22:52:57   編輯部 

菩提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菩提心बोधिचित्तBodhicitta)即是成的心。菩提,梵文為 बोध(bodhi),意譯為覺。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為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動力。《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

 

菩薩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槃

寂天菩薩所造《入菩薩行論》中解釋菩提心需要兩個條件,一者緣眾生,即利益的對象為六道輪迴中的一切眾生,二者緣佛果,即不僅要令一切眾生獲得暫時的快樂,最終要令眾生成就佛果而獲得究竟的安樂。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發願利益眾生令眾生成佛為願菩提心,發心者即稱之為菩薩,發心後用實際行動,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恆常利益眾生即為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為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編輯] 各派學說

 
 

 菩提心

菩提心: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編輯摘要

目錄

 

1 辭彙

2 注釋

 

菩提心 - 辭彙 

菩提心

菩提心 - 注釋

【菩提心(梵bodhi-citta,藏byan%-chub-kyisems)】

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證’之四弘誓願,前一為利他之願心,後三為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歎其德以勸發行者。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此外,《菩薩地持經》卷一亦謂菩提心是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為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且謂發菩提心有四種緣,即︰

(1)諸菩薩見聞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以之為增上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

(2)未見聞神通,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以之為增上緣而發心。

(3)未聞法而自見法滅相,為護持正法而發心。

(4)未見法滅,但見濁世眾生為煩惱所惱亂,即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發心品〉另明四種緣,謂︰(1)思惟諸佛而發菩提心,(2)觀身之過患而發菩提心,(3)慈湣眾生而發菩提心,(4)求最勝之果而發菩提心。

又,《大乘義章》卷九〈發菩提心義〉揭出︰相發心、息相發心、真發心等三種;元曉《兩卷無量壽經宗要》以四弘誓願為菩提心,謂其有隨事發心、順理髮心二種;《大乘起信論》說信成就、解行、證等三種發心;《維摩經文疏》卷七分別名字發菩提心、相似發菩提心、分證真實發菩提心。《大智度論》卷四十一則稱發菩提心為菩提心,行六波羅蜜為無等等心;卷五十三謂佛菩提有發心、伏心、明心、出到、無上等五種菩提之別。《菩提心論》謂有行願、勝義、三摩地等三種菩提心。

關於菩提心之體性,《大乘義章》卷九謂知菩提之性是己體,歸心自實名為真發心。此系以如來藏性為菩提心之體。《大日經》卷一〈住心品〉雲(大正18·1c)︰‘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蓋菩提心為求菩提之心,即無上菩提之正因,故應為本有之自性;《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雲(大正30·888a)︰‘菩薩依種性,必定堪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略)若無菩薩種性,雖有一切諸方便行,終不得成無上菩提。’

菩提心乃願作佛之心,因此一切菩薩悉以發起此心為要,隨而求淨土往生者亦應發此心,如《無量壽經》卷下說三輩往生之人皆當發無上菩提心。依此,曇鸞等中國諸師及日本·源信等人,皆以發菩提為淨土往生之正因。然而,源空《選擇本願念佛集》依廢立之意,以菩提心為餘行而廢舍;證空《觀經玄義要義釋觀門義鈔》卷一謂菩提心有行門與觀門之別,行門菩提心應廢舍之,而觀門菩提心即三心,為往生之正因,良忠《觀經序分義傳通記》卷三立淨土門菩提心與聖道門菩提心之別,淨土門菩提心系在此土發願而在彼土修行,聖道門菩提心則於此土願行具足。

[參考資料] 《大品般若經》卷九;舊譯《華嚴經》卷九;《優婆塞戒經》卷一;《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十住毗婆沙論》卷三、卷四;《大日經疏》卷十四;《究竟一乘寶性

       菩提心_互動百科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