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15 19:51:3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15 19:48:32   編輯部 報導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八講 因果七教誡  袞卻格西講授

 

第十八講  因果七教誡

    今天我們得到了這個非常難得,並且是極具義利的暇滿人身,又能遇上這難以值遇、圓滿無誤、顯密雙運的圓融教法,不過是自己不修學罷了,如果願意以這個教法修學,一定可以成辦一切的義利。我們本身具有能夠分辨善說及惡說的智力,同時身心也沒有蒙受到讓你非常不能忍受的痛苦,因此可以順利地去修學佛法。


   
而你的人生,只不過是因你的常執(執著恒常),所以一直沒有想到無常。其實不應該是這樣子的,要時常憶念無常的課題,然後把你剩下的人生,即使不能百分之一百,至少也要有百分之五十來投入佛法聞、思、修證的學習,並以下一世的義利作為需求的物件,這才是正確的。


   
如果僅僅為了今世的義利去降伏今世的敵人,守護今世的眷屬,這和畜生沒什麼兩樣。如果這樣做,那麼平等舍及知母的修行根本就沒有安立處,如此一來,菩提心的功德永遠都生不起來,這是一種很下劣的做法,是凡夫的做法。無始以來我們很多的做法,只是隨順著我們的習氣去做,這樣的做法不僅會讓你生生世世修學佛法的一些善根無以擴展,甚至予以摧滅。


   
在我們得到這個暇滿人身的時候,應該取其心要。這心要就是為一切眾生的義利,一定要成佛。但是除非你靠著聞思修證(聽聞、思惟、修習、證悟)這個諸佛的正法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路可行了。而在聞思修證正法的當下,我們的動機不應該是為了今生的義利,或是希求來世得到人天的福報,甚至於為了自己得到輪回解脫,這都是不應該的。我們的心中要憶念愛他勝自的菩提心,在修學愛他執之上,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一定要成佛,以這種菩提心的意樂來聞思修證我們現在所要聽受的教法。當下所要講說的教法是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中,如何取心要之理分:共下士道次、共中士道次以及上士道次。當下我們所講授的是上士道次的修心內涵。于上士道次的修心分三項科判來說明,就是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如何發生此心()道理以及(已經)發心已(之後)(如何修)(菩薩)()道理


    “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是說明菩提心的功德。不論是哪一個眾生,當他的心中能夠生起菩提心的時候,他所修的法都是大乘教法。也就是說,所修學的佛法是不是大乘教法?是不是已入大乘之道?是取決於行者心中是否能生起菩提心。當你的心是基於為利眾生願成佛,一定要把所有眾生安立在佛陀果位,所以要先成佛。當你心中生起這種造作的、刻意的菩提心,因為是假立的,不是甘蔗原味,只是像蔗皮一樣,所以稱為蔗皮的發心。


   
什麼是非造作菩提心的生起呢?就是在行住坐臥中,一切時處(任何時候)、一切空間(任何地方、處所),不需先基於正理的安立,你就能任運自然地生起菩提心。當你心中生起這種非造作的菩提心時,你已經同時證得大乘下品資糧道,你也趣入大乘道之門了,你已是菩薩了,這是同時的。我們知道,二乘(聲聞乘及緣覺乘)聖者、阿羅漢聖者雖然已經親證空性智慧,但是因為他們心中沒有菩提心的功德,所以還是遠離或者是被摒除在大乘門之外。如果心中能夠真實生起具相菩提心,即使是一隻動物、畜生或是個愚癡的人,他也是一位菩薩,而且是已經趣入大乘教法之門了。


   
不論你是出家、在家,是比丘或比丘尼,沙彌或沙彌尼,當你心中能夠真實生起菩提心的時候,就入大乘道的門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允許說哪一個眾生不能夠修菩提心的,誰都可以修菩提心,特別是我們很多人都灌過頂了。從現在開始,如果你心中生起菩提心,你就得到佛子(即菩薩)之名。也就是說,如果你心裏可以生起具相菩提心,你就會得到一個非常妙善賢善的名字,而且已經入如來族,就是佛的種姓子了。當我們心中能生起菩提心,變成菩薩的時候,十方諸佛菩薩會非常高興。就像這個世間產生無數的轉輪聖王一樣的,諸佛菩薩是非常高興見到一位新佛子的產生,並會為他祝願的。


   
我們要知道,如果你心中真的可以生起具相的菩提心,那麼在菩提心生起的當下開始,你就可以映蔽百千萬劫聲聞阿羅漢的等持空性功德,以及他們百千萬劫以來所積累的福報,這是從種姓上映蔽過二乘。如同王子出生的時候,因為他是國王的孩子,種姓是王族,所以即使大臣們非常具有辦事能力,可是在種姓上,他們沒有辦法勝過初生的王子。大鵬金翅鳥是很高貴的鳥族,他生下的當下,雖然也沒有什麼能力可以飛翔得很高,但卻因為種姓的關係,超過很多一般平凡的鳥。就像這個比喻一樣,王子經由國王的培養,日後能夠繼承王位的話,就可以從智力上、心智上映蔽過大臣。初發菩提心的菩薩,經由資糧道的修學,加行道的修學,見道位的修學,登至大乘七地菩薩的時候,他已經證得很高的智慧,所以在心智上也映蔽過二乘;不論是種姓或是心智上,皆能超越映蔽過二乘。


   
要知道,當你心中可以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時,當下你就變成十方一切人天眾生的禮拜處,也是最好、最超勝的供養處,最殊勝的福田。有這樣的說法:如果一個發起菩提心的菩薩要去城鎮,但是沒有坐騎,佛說他都會化身為坐騎,讓菩薩可以趣往城市,初發心的菩薩就是這麼的珍貴。與其你禮拜十五的圓月,倒不如禮拜初弦月,如果可以禮拜初弦月,就等於禮拜滿月。就像這比喻一樣,如果你真想禮拜諸佛,就可以禮拜菩薩,禮拜菩薩等同禮拜諸佛。因為如果你只禮拜諸佛,並不代表你能夠禮拜菩薩;但是如果你能禮拜菩薩的話,你等於禮敬了諸佛。這麼珍貴菩提心的功德是來自於大悲心,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恒常禮敬大悲心,就表示已經禮敬了菩提心、菩薩、十方諸佛了。大悲心有初中後三際,因為初期、中期、後期都重要的緣故,當我能夠禮拜大悲心也等於我禮拜一切,所以吉祥月稱菩薩在造《入中論》的時候,第一個讚頌就是禮敬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一切最勝福田的供養處,菩提心是最殊勝的修行法門。


   
菩提心的功德不用多講,誠然如是,即使只是生起大悲心,你個人的福報也能無邊無量的增廣,資糧易於速得圓滿。無著菩薩以十二年觀修彌勒菩薩,開始的時候,因為他的業障(障礙)太重,福報不夠,一直不能親見彌勒菩薩,最後彌勒菩薩慈悲,為了讓無著菩薩能夠生起大悲心,圓滿他的福報,彌勒菩薩善巧地化身為一隻下半身潰爛的母狗,去度化無著。也因此,啟發了無著菩薩的大悲心,所以才能夠見到彌勒菩薩。修學菩提心的殊勝是在,修這個法門的同時可以淨除罪障,集聚資糧,而且它是無比的猛利、快速、圓滿,就像劫火一樣可以燒盡一切。菩薩行者修了菩提心,即使罪障很重,菩提心就像劫火一樣,一下子把他的罪障都銷盡,所以我一定要以三大阿僧祗劫的資糧來圓滿菩提心。當你心中生起具相菩提心的時候,你就列入下品資糧道了。而資糧道是什麼意思呢?讓你開始積集第一大阿僧祗劫的資糧,稱為資糧道。也就是你生起菩提心的開始,已經列入資糧道,開始積集成佛的資糧了。我們知道,第一大阿僧祗劫從資糧道、加行道到見道位。


   
我們現在研討菩提道次第教授並不是用實修教授,而是以講說來教授。如果是實修教授,師徒之間必須要有很多時間,同時前行、正行、後行都要做得非常詳細而且持續,才有一個法可以入行。前行之前,更一定要好好祈請整個傳承師長然後仔細地淨罪集資。如果是修菩提心,我們頂門的上師佛不是世尊而是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十方一切諸佛大悲心本體的化現,是以大悲心為主體,因此行者要生起大悲心、菩提心,就以他為本尊,將他安置在頂門上去修學,有他不共的緣起和殊勝效果。如果是修止觀,因為是屬於空性慧的證悟,所以要以十方諸佛智慧本體的文殊菩薩像做為我們的本尊,來安住在頂門上。


   
由於大悲心的所緣是一切眾生,是要把一切眾生,從痛苦以及苦因中救拔出來,而且這個救拔是不假他人完全由我自己來承擔。如果可以這樣修學,而在你心中真正生起大悲心,等同你對一切眾生所造的罪惡都去除,諸佛很歡喜,一定能夠作你的助伴來圓滿你的佛道,所以大悲心的生起是很重要的。進一步說,如果沒有菩提心的話,密續就沒有所謂的甚深廣大的說法。修密法有兩種悉地成就,共的成就和不共的成就,即共同悉地及不共悉地。共同悉地有八種,是世間的;不共是指佛位,最勝悉地是指佛陀果位。如果沒有菩提心,這些都不可能成辦。
   
我們最大的錯誤是認為菩提心很難生起,就說把它扣掉,不要修了!如果把菩提心放到一邊去,那麼很高深的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就修不起來,往上修習二次第,往下修菩提心,全沒有了根基,更沒有甚深的引導,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提起來!不要怕!要自豪的說:舍我其誰!我生不起菩提心,誰生得起來!在今天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認為自己生不起菩提心、修不起來,然後退卻,那麼以後投生為豬狗的時候,還能生得起菩提心才怪!整個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就是退卻,認為自己太差了,什麼都不行。如果這樣想的話,那就真的是完了,菩提心生不起來了。可是你們還是很勇敢的去受菩薩戒,如果沒有菩提心,難道是向別人借菩提心來受戒的?


   
其實,沒有大悲心,壓根兒就不會有菩提心的生起。更基本的,心中如果沒有住平等舍的功德,以上講的都沒有辦法生起。像畫唐卡一樣,畫布要非常地均勻柔和;要播種,地要先整平。一樣的,如果沒有住平等舍的證量,往上的大悲心、大慈心、菩提心根本是沒辦法生起來。很多菩提道次第講說,如果你真的想生起菩提心,即使月複一月、年復一年,花好幾年修住平等舍都是應該的、都是必要的。不要因為害怕而不修,否則就表示你不想要菩提心!要知道,當心中有真正的菩提心,一切魔障(障礙)不能得其便,不能擾害你,有這樣大的義利。


   
有一個噶當派大德樸窮瓦的公案,他當時在西藏的樸窮專修菩提心法門。那一帶有很多非人、魔怪聚集,他們曾開會想要聯合起來傷害這位樸窮瓦大德。其中有位精靈就說:傷害不了的,他為我們一一修行,他是為了成辦我們的義利而修行,修的是菩提心。我們怎麼可能傷害得了他呢?另外的一個公案是有一個魔怪,很多當時的修行者都被他所傷害,只有一位行者無著賢論師(薩迦派的大德,《三十七佛子行》的作者),因為他是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佛子,所以傷不了他。


   
事實上,你具有菩提心的話,所有其他的福報都不會被覆蓋或萎縮,它不會傷害任何的福報,只有增廣,而且五道十地功德也很容易圓滿。基於菩提心的力量,空性慧也很容易證得,很容易能夠徹悟空性(諸法實相),這有很多故事可以說明。若你沒有菩提心的力量做助伴,做為資源,空性慧的產生是很難的。以前有位印度小乘有部的大德,雖然他的見是小乘的見,但是因為發了菩提心,他的行是大乘菩薩行,所以證了空性,有這種說法。


   
如果你已證得大乘資糧道中品,這個生起的菩提心是不會再衰微退轉了,但是如果是剛入大乘下品資糧道的話,菩提心還是會退失的。也就是說,當行者已經登到大乘中品資糧道的時候,由於菩提心的攝持,道諦功德一定會越來越增廣圓滿,不會退墮。但是即使你證得大乘中品資糧道,你還要能夠證得大乘加行道的忍位以上(加行道分四品,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法)(附錄一),到忍位的時候才有把握不墮三惡道。忍位以下的菩薩由於業力的關係,還會墮三惡道),還是會害怕墮三惡道的,大悲心投生的菩薩,即使是墮三惡道也不害怕,那是由於他一心勇敢歡喜地想回入娑婆,再入生死度化眾生。就像蓮花出於淤泥而不染的比喻,淤泥是很染著的,菩薩投生三有生死,可是不染著三有生死的過失。


   
如果你心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你就成為三界六道所有如母有情的父母,是所有如母有情的依怙,也是一切六道如母有情的安樂之源,你是最大的福田,是眾生的最終皈依處。總之,這一切輪回涅槃二邊,任何安樂的獲得,都來自於菩提心。而成就眾生心中的善業、善根,只有依靠佛行事業來成辦。


   
因為善業的成辦,必須靠佛陀的一切種智當增上緣,講授教法,讓你可以去行善業。佛行事業只有兩個,其一是佛心中的功德,這是佛行事業(功德)的結果;另外一個,是眾生心中的功德、善根,這也是佛行事業的結果。《入中論》說:聲聞、緣覺、菩薩由佛所出生。在圓滿成佛之後,佛陀展示聲聞道與緣覺道的教法,使得緣覺及聲聞種姓的行者可以修學,最後成就他們的果位,所以說,聲聞、緣覺因佛而生。


   
對佛陀成佛之因──菩提心禮拜,等於禮拜一切諸佛。倘若沒有菩提心的因,根本就不可能成就佛陀果位。但是如果沒有共下士道所說的三途苦的出離心,以及中士道次所講的生死苦的出離心,那麼大悲心的生起是很困難。


   
成佛之道可攝為三主要道,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菩提心與空正見是方便分和智慧分。大乘道必須以方便分和智慧分,互相不分離地去修學。這好比鳥需要展開雙翅才能飛過天空,菩提心與空正見必須一起展示,才能飛至彼岸。出離心是根本,沒有出離心,菩提心就生不起來,那空正見的見與行也都沒有辦法生起。


   
曾經有一個人牙痛,另外的一個人以前沒痛過牙,就對病人說:牙痛沒關係,牙齒只有骨頭而已,骨頭不會有感覺,不會痛的!不久之後他自己也牙痛,才知道牙齒並非是沒感覺的骨頭,而且會讓他痛得哀號、呻吟、受不了。以前他說別人牙痛是骨頭痛,沒什麼關係,現在才知道原來牙痛是這麼的痛苦,才因此產生出悲心。我們聽過地獄的寒熱之苦、燒灼之苦、餓鬼的饑渴之苦,但是一般人像是不相信似的,如同看節目一樣,認為只有一個文字相。不過菩薩是真的現修我就是墮在地獄、餓鬼道中,親自去體會那種真實的苦,親自嘗受饑渴、灼熱之苦,所以對眾生的苦才能夠真實體會。如果你能親自去蒙受體會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痛苦,真實的去修,並且持續一直修,就會真實地生起願眾生離苦得樂,願一切眾生得到樂及樂因之心。因為你知道眾生失去什麼快樂,得到什麼痛苦,那是很真實的,就像我之前的牙痛比喻一樣,於是就想如何令眾生遠離痛苦,你的大悲心也就真實的生起來了。


   
噶當派的教法其特殊處,就如同一張四隻腳的桌子,當你牽動一腳時,其他三隻腳會跟著動。比喻什麼呢?修菩提道次第的行者,應該將三士道相關聯。當你修上士道時,雖然修的是上士道次,也要能同時引導或是牽動整個下士及中士道次;如果你修學中士道次,可以同時牽動或是涵蓋到上士及下士道次,這樣才是善巧的修法。至於修學次第,你不能只念高年級,而不念低年級,總要依序將之修完,串習後再依次修上去。


   
講到菩提心的生起,其不共的因是增上心,即增上意樂。如果沒有增上心,菩提心沒有辦法生起。大悲心與增上心有些不一樣,什麼是大悲心?就是眾生的苦及苦因我要荷擔起來,我要將一切眾生從苦及苦因中救拔出來。而增上心是再進一步地,不但要荷擔,而且令虛空一切如母有情遠離痛苦及痛苦的因,是由我一個人親自來成辦,不假他人、不靠別人,稱之為增上心。譬如說,當看到有人被水沖走的時候,我們會想,多麼希望那個人能夠趕快上岸,不要受痛苦,這種心二乘行者也有的。我要把他從水裏救上來,這是大悲心。然而決定說,就由我一個人去做,不假他手,這是增上心。要做生意與決定做生意,是不一樣的。
   
大悲心生起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廣論》的說法,是從修知母、念恩、報恩、修悅意慈,進而修大慈心,接著再修大悲心。依照師長的口訣就不一樣,是先修大悲心,再修大慈心。總之,真正利他的心,是安立在大悲心及增上心之上,而大悲心生起的因,確實是知母、念恩、報恩以及悅意慈。


   
利他是指什麼呢?是指成就,我之外的一切眾生,心中的無住涅槃果位。如果這樣的話,那所謂的慈心和悲心是不是利他,還得思辨一下,還有得辯論。不過我們安立慈心與悲心是利他的心思,之前要修知母、念恩及報恩。
   
悅意慈是觀一切眾生都是最可悅愛的那種心態。為了能成就悅意慈的修法,你必須觀眾生如母,瞭解眾生都曾當過你的母親,然後對之念恩。因為觀眾生都是親眷,而親眷中最殊勝、最親的莫過於母親了,將母親當做你最親的親眷是有道理的,而且是與事實相符,所以修知母應該是合理的。如果你不這樣作觀,而基於貪心的理由,把一位不是對我很好的對象,來緣他的相修,那就是非理作意,變成貪心了。或者因為母親對我不好,所以我以其他對我很好的人,例如以我貪戀的對象來修,這也許是貪心,而不是真正的內涵。


   
至於為什麼要修學住平等舍?我們知道世間的做法、心態,就是對於不喜歡、傷害你的安立為敵人,然後啟發嗔心想傷害他;而對你有利益的人安立為親友,生起貪心而想利益他、回饋他;對於不損害你也不利益你的中庸眾生,對他漠不關心。因為這三個角色的安立,所以安立三種對待方式:守護眷屬、降伏敵人、對中庸眾生漠不關心,這是標準的世間做法,是錯誤的,而修住平等舍是要將這種做法完全遮止。如果可以真正基於住平等舍正理的安立而修學,就會摧破你降伏敵人的作為;對於親友也不會那麼地貪著,一定要利益他、守護他;對中庸眾生也不會認為與他沒有關係,因為事實上你和他已經建立關係了。就是為了這個緣故,所以我們修平等舍,是很大的關要。


   
我們每個人都有《廣論》的書籍,也修學菩提道次第。做為一個修學道次第的人;在邊學邊修的當下,對敵人的嗔恚心、傷害心要越來越減少;對親友親眷的貪著心也要越來越減少。能將動心中貪心之水,以及燃燒你心的嗔恚之火,應該越來越減少、越來越熄滅才正確。修學道次第的標誌(效果),在於你心中煩惱越來越減少。否則《廣論》背得很熟,所緣境守護得很好,就這樣守護起所緣境修學,但是心中同時又致力於對敵人的嗔恚和損害、並對親友貪著守護,這是學東往西的做法,根本是法歸法、心歸心,那是不正確的。貪嗔癡三毒是我們煩惱的根本,如果可以把貪嗔癡稍微調伏降低一下,那些根本的法才可能建立起來。所以當我們修學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時候,應該邊修邊淨化自己內在的貪嗔癡,以做為根基、基礎,然後往上修學;否則越學貪嗔癡越猛,煩惱越熾盛,那是我們最大的錯誤。如果你心想,有關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我錄音帶聽兩遍,也經過三輪的研討班,因此生起我慢,我懂好多喔!貪嗔癡照舊,這就不值得了。


   
什麼是修行?就是把耳朵聽到的東西,去思惟;把思惟到的東西在心中串習,讓它與心結合,以對治心中的問題。是將思惟到的法,用來同你的心結合在一起,讓你的心可以更柔軟、更調伏。如果你有工作也沒關係,你可以去工作的,不是一定要叫你停下工作,也不是要你一副正襟危坐的樣子,這不是修行;是要將所聽到的去思惟,所思惟的去修行,讓心法結合,這樣去修的。


   
住平等舍、知母及念恩都講過,我們現在說報恩。眾生對你恩澤那麼大,現在是報恩的時候了。如果你感報投生到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身體的話,你怎麼去報人家的恩呢?而且若你只是像世間的人一樣,對有恩于你的眾生,渴了給水喝,餓了給食物吃,寒了給衣服穿,滿足他的現實所需,這當然是很好的,但是這不是報恩,這只是很短暫的利益而已。這也許並不是真正的圓滿報恩,以後也許還有反效果。


   
所謂真正的報恩,是把一切眾生所不要的痛苦根本斷除,把一切眾生所需要的安樂全部圓滿,讓眾生究竟圓滿的離苦得樂,把眾生安置在這樣的佛陀果位,這是最好的報恩,也才是真正的報恩。如同我們上次所比喻的那個瞎眼、發瘋,並往懸崖走過去的母親,眾生也是這樣,眾生被無明暗蔽,像瞎眼一樣,沒有抉擇善業的智慧,同時又沒有明眼人(師長)的引導,告訴他增上生及決定勝的法道,然後又刹那刹那地造三惡道的業,所以也刹那刹那地往赴懸崖去了。這種情況之下,你若觀想眾生是最可愛的物件,那麼眾生處在悲苦之境時,你要報恩。


   
我們與眾生是一樣的顛倒──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也與眾生一樣的想要安樂、不要苦。儘管如此,我們與眾生所不同的就是,得到了具足十八要件,可以修學佛法的暇滿人身,而且值遇大乘教法,特別碰到了可以實修顯密雙運的圓融教法,只不過是自己不修罷了。事實上教授口訣都在,宗喀巴大師可以讓你一世成佛的速圓善業,那種成佛的顯密雙運圓融教法都有了,若去修,一定有能力成辦的。或許你會想,我怎麼可能做得到呢?這只是你心中不想成辦罷了,你的心退了。有什麼比用這個身體成佛更好的事?印度與西藏的很多祖師都成就佛菩薩果位了。你可能認為,他們的身體是無價之寶,比起我們更超勝,我們現在所得到的身體是比較卑劣的!不是這樣的,他們成就佛菩薩功德的身體,和我們現在的身體一模一樣。密勒日巴尊者更是悲慘,他還沒有地方可住,住山洞,又沒有東西吃,只吃那蕁麻,吃得整個身體變成綠色,但是他成佛了。我們現在吃的東西比尊者吃得更好、更豐富,怎麼不可能成佛?我們的問題出在我們舍不掉身體,卻舍掉了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提不起來,這是我們的錯誤。


   
假使眾生知道你一定要成就佛道,同時他們又一直都沒有得到任何快樂,因此他們就只有寄望你來救了。他們一生中開一個會,說:我們這麼的悲慘,想要離苦得樂,到底有誰能夠讓我們離苦得樂?共同決議說,就是要你來救他們,指定你。我們現在已經碰到這麼好的教法,卻不修行,而只是去做那個降伏敵人、守護眷屬的工作。眾生到了臨死的時候,就說:啊!原來他也是顛倒的,我怎麼寄望於他,怎麼寄望這個人來救我們。我們求受皈依律儀的時候,眾生是很歡喜的,對我們的寄望也很大。之後我們又受菩薩戒,進而受密乘戒,眾生更是歡喜。結果我們沒有修,這種做法是讓人很訝異的,雖然承諾很多很大,然後修的卻是那麼的少。有這麼一說:《大白傘蓋》的經書,水不能漂,火不能燒,毒不能侵。有人不相信,就把一隻驢子及經書綁在一起,放在水中,結果驢子被水沖走了,經書也漂流散掉了。那個人就說:一切都不可相信,都是騙人的!就像這比喻一樣,我們不但受皈依,還受戒,所以一隻狗很寄望我們能救它;結果我們都不修行,死的時候反而是我們先到地獄去,狗還沒到地獄呢!它不會很訝異嗎?所以他們沒有到地獄之前,我們不要先到。如果我們先到了地獄,面對它也很不好意思吧!


   
在知道眾生這麼寄望於我們的情況之下,我們更不要妄自菲薄,只有我們有能力被寄望,我們應該很謹慎地好好把握自己擁有的機會,來聞思教法。特別是皈依的時候,我們要依著佛陀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還有事業功德,這些功德都是我要得到的,我有能力得到的。我們知道,如果成佛的話,佛陀每個毫光都可以成辦無邊眾生的無邊義利。如果你可以這樣修佛陀功德,對眾生啟發大悲心,諸佛菩薩真的會一直很高興的守護著你,一點都不用害怕,所以要有自豪的心,要提起這個心來報恩。


   
基於知母、念恩、報恩之上,我們修第四點悅意慈。事實上知母、念恩、報恩之上,並不需要刻意修悅意慈,也順便會得到這功德的。悅意慈是說,我們觀眾生都像是母親愛獨子一樣的,看眾生是最可愛的心,稱為悅意慈。與大慈心不一樣,大慈心是說對於失去快樂的眾生,希望他們得到快樂及快樂的因的那種心。大悲心與大慈心,何者先修不一定,你可以先修大悲心,之後再修大慈心;也可以先修慈心,後修悲心。


   
大慈心的功德是很殊勝的,如果以一切失去快樂的眾生做所緣境,然後想說,多麼地希望他們得到樂及樂因,祈願他們得到樂及樂因!而且一切眾生得到樂及樂因的工作,皆由我來成辦!並以這樣的心去向觀世音菩薩祈願。這樣的來修慈心,經書上說可以得到梵天八德,或許更多功德。總之,修慈心一刹那,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這在佛經裏有講到。


   
有這樣的比喻,種田需先犁地,以六道眾生父母觀這個法,把心地整平,在平等舍平坦的心地上,種下大悲種子,再灌澆慈水,這樣菩提苗芽可以很快生長。如果說可以先修平等心,對眾生的慈悲心才會一樣,不會說對某些人慈悲,對某些人不慈悲,會平等的對待眾生。
   
總之,如果你可以得到具量的住平等舍功德,那是最好不過的,但是因為住平等舍很難修,如果一時之間修不起來,你可以先修慈,物件先從自己的親眷開始修,因為你最愛他們了,所以先修讓他們快樂。推而廣之,朋友、中庸眾生、最後怨敵,然後一切眾生,依次往上修,這樣慈心才能夠真正生起來。修大悲心也是如此,你不可能一下子做到讓所有眾生離苦,這就像我們念經一樣,有口無心是沒有功德的,生不起那種量。也就是從悲心能生起來的地方修起,就以市場上的魚為例,你想想魚的痛苦吧!雖然現在仍活著,但是賣魚的人可能很快地就要抓它起來剖腹刮鱗了,它無處可逃只能在那邊等待著被宰殺,你想想它的苦境,去思惟,就這樣,以最苦的眾生做所緣境,開始修。諸如畜生道的苦很多吧!人道的苦也很多吧!就以這些所緣境。從最容易修學的地方開始修起,一直推演,悲心就容易生起來了。


   
菩薩什麼時候會掉眼淚呢?想到眾生一天到晚,不斷地以身與心造苦及苦因的惡業,想到這些惡業會引導眾生到三惡道受苦的情景,他就無時不在哭泣、落淚。有唐卡畫菩薩掉眼淚,用藍色的顏料去書寫一個種子字,以表示菩薩一直在那裏為眾生的悲苦而掉淚。菩薩看到眾生受苦的情景,因著他內在的菩提心,外相上眼睛落淚了,然後身體也毛孔直豎,很畏懼、很苦,不知道怎麼來救護。有水的地方才有水鳥來棲息,所以你看到水鳥的時候,這地方一定有水;你看到山上有煙的地方一定有火。這比喻什麼呢?比喻菩薩因為內在有真正菩提心,所以當他看到眾生的痛苦,並為苦所侵逼的時候,他的外相是掉眼淚、毛孔直豎,內心很畏懼、很不忍心。真正有菩提心的菩薩,當他看到眾生受苦的時候,是有這樣一個外相徵兆。


   
噶當派格西朗日唐巴,《修心八頌》的作者,因為一直修大悲心與菩提心的關係,他那一世只笑過三次,大家稱他為黑臉大悲行者。他是因為眾生而不微笑的,他一直惦著眾生的悲苦,就不由得很嚴肅。而他笑過的三次,是為什麼事呢?我就舉一個例子說,樹木長在湖中,有一個人說,我要去挖水中的樹根。樹木頭的根深植水底,怎麼可能把樹木的根挖出來呢?他是因為這個人的愚癡而笑了出來。現在我們看電視綜藝節目,裏面很多開懷大笑的故事,我們一天笑幾十次,這表示我們是菩薩?


   
那麼什麼是真正生起具相大慈心與大悲心的量呢?格西博朵瓦說,當你的孩子受苦時,你覺得不能忍受的這種心情,以此對待一切眾生,這是大悲心生起來的量。當你以希望你的孩子得到快樂的那種心去對待一切眾生的時候,就是大慈心生起來的量。像對你孩子一樣的,希望並且去做讓眾生離苦得樂的事業,這種心,就是大悲心與大慈心生起的量。
   
至於怎麼修大慈心及大悲心?你應該思惟:一切眾生根本就沒有無漏的(沒有煩惱)的快樂,就連有漏的快樂也沒有,所以多麼希望他們具足有漏的快樂(指世俗菩提心)從這樣開始修起。把他們看做是失去快樂的眾生,以此當做所緣,這樣依次向上修慈心。大悲心的修法也是一樣,你以受苦眾生當所緣,去修多麼希望他能夠脫離痛苦,讓我來成辦讓他脫離痛苦,依次地去修,並且要從最痛苦的地方去修。若以沒有痛苦的眾生當所緣去修,悲心是生不起來的,應該從具有很大痛苦的眾生那裏去修,你會很容易地生起真實的悲心。


   
真實的修學大悲心並不是在法座坐著,閉眼暝思,念一遍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及苦因就算數了,那沒感覺,不是修法。應該依次第緣苦境來修,依著不同的階段循序一直往上修,然後圓滿它。掛在嘴巴上的大悲心,不是真正大悲心的修法。就像碗中有很多水,初把糌粑粉放進去,糌粑粉只會浮在水面上,不會沉到水裏,你還要用手指去攪和,才會結成可以吃的糌粑,就像這樣,你剛開始修悲心,就想要一下子現起,這只是嘴巴上的悲心,不是真正的悲心。


   
所緣境很重要,以大悲心來說,你要以悲苦眾生、特別是以最悲苦眾生做所緣境來開始;而忍辱就要從你最嗔恚的眾生著手,以他們來做你的所緣境來修;大慈心的修法要以饑渴難忍,並且失去一切快樂的眾生當所緣境去修習。就像要甜,就修糖果,要辣,就修辣椒!從你周遭的受苦眾生開始,推及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的眾生,之後推廣到別的國家、一個洲際、整個世界、閻浮提眾生、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然後無邊刹土眾生,以他們做所緣境去修悲心。


   
悲心與大悲心是不一樣的,當你生起說:啊!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離開痛苦及苦因!這些是和二乘(聲聞、緣覺)所共的,不是大悲心。若是救護的大悲心,你必須有:這一切眾生的苦及苦因,都由我一個人來荷擔,由我來救護。這樣子才稱為大悲心,否則只是悲心而已。悲心二乘也有的。所以在救護之上,你必須要有增上心。雖然你發願立誓說,一切眾生的苦及苦因由我來承擔,不假他人,然而你是否真有此能力呢?當被問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可能需要瞭解,真正能夠讓一切眾生圓滿地離開一切痛苦,圓滿地得到一切快樂的,是眾生心中的無住涅槃果位。


   
菩提心有兩種欲求──欲求利他及欲求菩提。這個欲求利他,就是所謂的增上心,也就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所有眾生安置在無住涅槃的果位,而這工作就由我一個人來承擔!這是增上心。


   
然而應該如何來成辦呢?如果是一位利根菩薩、利根行者,這個時候一定會修空性。怎麼說呢?因為他會發現,他和眾生是一樣的,心中仍有很多煩惱以及障礙(煩惱障及所知障)沒有去除,如果不修空性慧,就無法去除二障的根源──無明、我愛執、我執,也就絕不可能成辦眾生的義利。基於發這增上心之上,去修學空正見、證悟空性慧,而在這之上,導出菩提心,就有能力、又有把握地迅速成就佛道,這是利根菩薩的修法。在增上心和菩提心之間,加入空性慧的修學,基於二障的淨除,就有能力成佛,也就有能力、有把握救眾生。


   
不過菩提道次第裏不這麼講,因為傳承來自于金洲大師,而金洲大師的見是唯識派。依著唯識派的見,認為可以相當程度地把惡行、惡業去除,但是不可能斷除輪回的根本無明,是以不可能解脫生死。所以會說先起增上心,再發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之後,再來修空正見,道次第裏頭是這樣安立的。而我之前講的是利根菩薩的做法。


   
我們在皈依的時候,曾憶念三寶的功德,知道佛陀的眾多功德,確定佛陀可以令眾生圓滿地得到快樂,並圓滿地去除痛苦;而二乘的阿羅漢,雖然也可以讓眾生離苦得樂,可是他是少分少分的,並不圓滿。只有佛陀才能有如此圓滿功德,所以要生起欲求菩提的心,欲求佛果位的心。例如供水的時候,真正要供的是水,不是杯子吧!但是沒有杯子怎麼裝水呢?就像這比喻一樣,你的目的是要利他,為了圓滿利益眾生的緣故,所以你必須先有裝水的容器,你一定要先成佛,就如同你為了要供水,先要有杯子一樣。所以事實上,菩提心的真正目的不在於成佛,而是在我一定要把所有眾生安置在無住涅槃果位,讓眾生成佛。因此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講到發心為利他很清楚,就是為利他而發心的。又說: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目的雖然是為了利益他,可是你要先欲求自己的無上菩提才能夠利他,這是菩提心的定義。


   
因此什麼是菩提心呢?就是具有欲求利他,以及欲求菩提的第六意識的心王,稱之為菩提心。以上,簡要說明六因一果(因果七教誡)


【解惑篇】

    問:利根的菩薩是不是要先證空性,再發菩提心呢?大悲心要不要?
   
答:菩薩三法是什麼呢?《入中論》有簡示三法,這我們有學過。龍樹菩薩造的《寶蔓論》有這種說法,就是你要先有大悲心;再有菩提心;然後要有無二慧(空性慧);這三法是成就菩薩的三個條件。不過這裏的菩提心,不是具相菩提心,是蔗皮菩提心,是假立的。大悲心是根本,一定要有大悲心,再生起空正見,這是利根的說法。利根是先證空性,再修菩提心。鈍根的話,就先發菩提心,再修空性。

    問:觀一切眾生為如母有情,我們是觀女的一切有情是我們過去生的母親,還是男女都要觀?
   
答:沒有專修男相或者女相,沒有這樣的。因為我們知道大乘不共皈依時,觀想自己的右邊、左邊,分別是母親和父親,母親代表所有的母性眾生,父親代表所有的男性眾生,前面是你的怨敵,後面是你的親友,這樣做所緣,涵蓋了所有眾生,沒有說單修男相女相,沒有這樣的修法。不過劫初的時候,沒有男女相,不需要分男女相來修。

    問:如果對境的時候,不太能夠用視眾生如母這種方法,反而能夠用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是未來佛的這個方法來對治,調伏自己,是否可以?
   
答:這是你的自由、你的善根,只要可以幫助、利益你的心,就是教誡、就是口訣。口訣如果被狗銜住,趕快把他拉回來。如果對你有用,有利益的話,就是口訣。一般嗔恚的對治力是修慈心,如果你覺得要起嗔心的時候,思惟他具有佛性、如來藏,只要可以對治的話,那就是口訣,對你有用就修。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要可以摧滅就可以。以前有一個印度的大聖者,挺直著坐,生不起證量來,他到牛堆(牛吃草的地方)去躺著,證量卻生起來了。

    問:修念恩、報恩、慈心時,是依次先親眷、然後中庸、爾後怨敵,那修平等舍也是這樣嗎?
   
答:不是講過嗎?先把三個角色抓出來。你心中有不同的三個心,對待三種不同的眾生,先把親眷、怨敵及中庸眾生三個角色在你眼前明現出來,然後思惟,你用三種不同的心對待他們是沒有道理的。然後修舍,對他們的心情就一味平等,這是修舍的意義。所以不是依次,而是把你最愛的人抓出來,最討厭的人抓出來,然後不相干的人抓出來,在你眼前明現著,這樣來修舍。因為要讓你的心住平等舍,所以先把那三個角色明現出來,倒不是說先從親友開始,不是這樣的。三個角色對你來說都是平等的,你對三個角色的心都要平等,這是修舍的意義;必須把三個角色現出來。


   
問:要我們一下子這樣做,不是很難嗎?在《廣論》215頁,這裏的修平等舍是從中庸先開始,因為我們貪嗔的境比較淺一點。
   
答:這沒有差別的,如果你先修一個中庸眾生當眼前的所緣境也可以,他一樣對你做過其他角色。道次第的說法是你先現中庸眾生在眼前,一個就好了,然後想到他曾經對你當過親友、怨敵及中庸。再過來是親友,一樣有三種角色扮演,最後是怨敵,這是道次第的說法。總之,三尊也好,一尊也好,只要到的地方是一樣的就可以。從左從右從中,只要可以做到就好。


   
問:我們本來就很貪著了,又對親友修慈心,這樣會不會變得更貪著?
   
答:親眷不是讓你起貪心,不會的!你會對你媽媽起貪心嗎?悲心的所緣是這樣,以受苦眾生當所緣境,然後希望他離苦。慈心是以失去快樂的眾生當所緣境,然後希望他得樂。所以你不是要貪著母親,你要修慈,不是嗎?比如說,你母親她失去快樂了,你希望她得到快樂,這樣不會生起貪心的!你想她的情況,即使她有有漏的安樂,她還造有很多苦因,造了很多惡業,更何況她也沒有無漏的安樂。以這樣做所緣,想到樂的內涵去緣她,希望她得到快樂,這樣不會生起貪心吧!不管怎麼修,這書上講,先從親友修,這沒錯。但是對你而言,這樣可以讓你很容易生起慈心、讓你具有讓眾生離苦得樂的慈悲心,從那個地方開始修就可以了。經書這樣講說從那邊開始修,事實上還是要觀察一下,要從你自己最容易生起的地方起修。


   
問:有啊!對媽媽會生起貪著的心。
   
答:怎麼對媽媽不生起慈悲心,而生起貪著心?她沒有快樂,她失去痛苦,有什麼好貪著的?因為貪著是以非理作意的尋伺分別心作助伴,生起來的貪心。對母親,觀她是最可愛的、最悅意的,那不是貪著,那是如理相應,是與事實相符合。當你有欲求心或是需求心,那個愛不表示就是貪著,因為你貪愛佛位,你也想成佛,對不對?你可以說那是貪欲嗎?這不是一般的煩惱貪心吧!你貪愛眾生得到快樂,那不是貪心喔!那與煩惱貪心是不一樣的。你看眾生是最可愛的,那不是貪心,這要分清楚喔!你希望眾生離苦得樂,那是一種與實相相符順的心所。


附錄一
五道十地十波羅蜜對照表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