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0 19:39:55
學習次第 : 進階

止觀學 止觀大意6

妙境法師

【第一天】

 

問:初地菩薩已破無明、證法性,能現身百界作佛,為何有些經論說,七地以前未舍肉身?

 答:那麼這好像有一點矛盾,不符合了。 

這個我這樣解釋。經論上說到菩薩的階級、菩薩的位次,由凡而聖,這個聖位也是很長的一大段,也是有淺深的不同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十地,這十地菩薩;十地菩薩這個初地之前還有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位的菩薩。在這個地方有兩種說法,我現在說第一種。

  

第一種,我們剛才說斷煩惱的問題,就是使令我們凡夫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內流轉生死的,只有兩個煩惱:一個是愛煩惱、一個見煩惱。這愛煩惱就是感情上的,見煩惱是思想上的煩惱。這兩種煩惱如果是在十住、十行、十回向滅掉了,然後入于初地,這樣的菩薩當然是百界作佛。他證法性,能現身百界作佛,他有這種能力。這是第一個說法。

  

第二個說法:這愛煩惱、見煩惱,不是在初地以前息滅了的。是在初地,從初地開始才能夠斷見煩惱、斷愛煩惱,一直斷到第七地,才把這兩個煩惱斷掉了。譬如說你現在修行,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是肉身,你現在斷掉了見煩惱,然後斷了愛煩惱,但是你身體還在;還在的時候,你還是個肉身的菩薩。你若棄舍這個肉身以後,你就不會再來三界裡邊來了,因為牽引你來這三個世界流轉生死的力量沒有了;但是他也會來,就是他的慈悲心、慈悲的願力,引他到三界來度眾生的了——那就是到第八地,他進到第八地,就是棄舍了肉身了。那麼這樣的菩薩在初地的時候,他不能夠百界作佛,不行!他沒這個能力。這是第二個說法。 

還有一個說法:優波鞠多尊者,佛滅後百餘年的時候出現世間。他有一次把魔王降伏了(我們不要多說這個事)。這個優波鞠多尊者把毒蛇的死屍、人的死屍、還有狗的死屍,把它變成花鬘(很多的花朵,把它變成一個鬘),套在魔王的脖子上。在套的時候是花,等套好了以後就變成死屍了;變成死屍,魔就感覺到很苦惱。這魔王欺負我們凡夫可以,他欺負阿羅漢不可以啊!他也欺負優波鞠多尊者,但優波鞠多尊者說:「好!你來戲弄我,禮尚往來,我也送給你一點、給你一點顏色看看。」那麼,魔王感覺到很苦惱,去求釋提桓因、求梵天王,把這個死屍從他的脖子上拿掉,都說:「不可以,你還是得要去求優波鞠多尊者。」

  

那麼他就回來,哀求優波鞠多尊者,就說:「佛在世的時候,佛真是大慈悲!我常常地觸弄佛,佛都不會對我這樣子。你這阿羅漢這麼惡啊!用這個東西來毀辱我。」優波鞠多尊者說:「你這是看錯了啊!怎麼可以拿我和佛比呢?是不能比。」他就哀求:「你慈悲!趕快把這個死屍給我拿掉。」優波鞠多尊者說:「我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從這麼以後,一切佛弟子用功修行,你不可以去破壞他;第二個條件,我是出在佛滅度以後,我沒有看見過佛。你給我現現佛身,我看看。」魔王很苦惱,只好答應了:「好!我同意。」優波鞠多尊者就等著他。這魔王又提出條件:「我現佛身可以,你不可以頂禮,你不可以給我磕頭。」說:「好!好!我不磕頭。」

 這魔王就跑到樹林子裡邊去,隔一會兒從樹林裡面出來,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圍繞著出來。出來了,優波鞠多尊者一看,就生恭敬心,就磕頭、頂禮了。磕頭了的時候,這魔王說:「我們預先講好了,不磕頭嘛!」說:「我不是拜你,我是拜佛啊!」還是有道理。

 從這件事上看,魔王有這種力量。魔王是怎麼一個程度呢?魔王是欲界頂天——就是他化自在天王,他有這個能力、有這種神通力。他成就了近分定,他有這個功德。那麼你說:「初地菩薩已破無明、證法性,能現身百界作佛」,當然魔王還辦不到,魔王只是現現身相而已。這上面說證法性的大菩薩,他現身百界作佛,是八相成道,那是廣度眾生的境界,不是魔王能做得來的。

 

 

 

我這個問題就這樣解釋了。

 

 

 

問:初地至七地菩薩與八地菩薩度生的方法有何不同?

 

 

 

答:那當然是不同了。初地菩薩他見煩惱是斷掉了,我執(分別我執、分別法執)都息滅了;但是還有很多俱生的我執、法執,還有很多很多沒能斷掉;還有很多很多的佛法還不通達。初地菩薩也有可能有神通,可能有禪定,也可能沒有。一直到第七地菩薩,那是不可思議了!就剛才說,愛煩惱、見煩惱都除掉了。所以由煩惱逐漸地除掉,所見的法性理也逐漸地深了,前後道力的成長也是有多、有少的不同。所以他們發生的作用也是不一樣。這其中就是他的果報還是三界內、父母所生的身體,還是有漏業招感的。這若是用凡夫的話來說,這還是個報障(煩惱障、業障、報障)。因為這是有漏業招感的果報,在聖人來說,這還是有點障的。若是棄舍了肉身,就變成法身菩薩了;八地菩薩那種境界,你讀《普門品》就可以知道:「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可以同時、不分前後地在十方世界廣度眾生,那是不可思議境界了。所以度生的方法都不同的,那個智慧、辯才都是不一樣的。

 

 

 

問:教下對所謂「離心意識」所判的位次如何?

 

 

 

答:離心意識,什麼是離心意識呢?就是第一義諦!見第一義諦就是離心意識。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第八地、到第十地、到佛,都是見第一義諦,也有深淺的不同。所以,這一句話可以通于一切聖人,但是還是有深淺的不一樣的。

 

 

 

問: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什麼意思?

 

 

 

答:「觀一切法空如實相」這個意思就是叫我們這樣學習。一切法空就是第一義諦,就是佛的境界。我們常常這樣去思惟、學習,就能斷煩惱了、就能見到真理了。這是勸我們學習佛法,如實修行的意思。

 

 

 

問:「一切法空」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何會通?

 

 

 

答:《涅槃經》上說:第一義空名為智慧,第一義空名為佛性;第一義空就是智慧,第一義空就是佛性。那這樣說,一切法空就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何會通?它們是一回事,就是名字不同,可以這樣解釋。

 

 

 

但是,如果說你在《阿含經》、聽《阿含經》得阿羅漢,到《般若經》、聽《般若經》得阿羅漢,都是得阿羅漢,但是又有一點不同;到了《法華經》、阿羅漢若聽了《法華經》,又有一些不同。所以雖然說一切法空就是佛性,但是在修行人、在一切聖人聽聞佛法的多少,在理解上也有多少不同。也就是在現在的佛教,若唯識宗來講、三論宗來講,他也講得有一點不完全一樣。

 

 

 

問:須陀洹、阿羅漢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是什麼意思?

 

 

 

答:須陀洹乃至阿羅漢這四果聖人的「智」慧,就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是他的智慧;「斷」,就是他斷愛煩惱、斷見煩惱。那麼,在《般若經》上說,菩薩也是,他也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他也是斷了愛煩惱、見煩惱。但是,初果乃至阿羅漢果,他們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所以他就住在畢竟空那裡了,他不往前進了。菩薩就不是,菩薩他發無上菩提心,要成佛、要廣度眾生;他只是住在畢竟空,他的功德還不具足,他還要繼續向前進修學佛法的,所以不說是「果」,說是「忍」。

 

 

 

這個「忍」有什麼意思呢?就是他不證聖道,他還向前去修行的。這表示:阿羅漢若是他這個父母所生的身體壽命到了,他就死掉了,這個肉身(有漏的身體)死掉了,他就入於第一義諦,就安住在那裡了。這菩薩也見第一義諦,但是不棄舍這個身體,他還繼續在眾生的世界,同時也在佛世界學習佛法,在眾生世界去度化眾生的。這樣子,他那個第一義空、無分別、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和有漏法還要在一起的,在一起這叫做「忍」,而不能說像阿羅漢去得無餘涅槃了。得無餘涅槃的時候,和一切有為法分離了,無所謂「忍」了,還有什麼好忍呢?

 

 

 

所以這就是表示菩薩叫「無生法忍」,是「因」的意思,是因而沒得果;而阿羅漢說「智、斷」,就是得果了,得果以後就是事情做好了。所以有因、果的不同,是這樣意思。

 

 

 

問:「以無住本立一切法」

 

 

 

答:「以無住本立一切法」,這是《維摩經》上的話。

 

 

 

「無住本」是什麼呢?也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一切法空就是無所住。但是,一切法因一切法空而成立的,《中觀論》上有這個話。一切法所以能有,就因為一切法空的關係。所以「以無住本立一切法」這個話,就是「緣起」的意思,說一切法因緣所生的意思。

 

 

 

當然這裡面應該再多說、多解釋。你這位居士提這個問題,足見你讀了很多經論。我就這樣解釋,如果你感覺不足,你可以再問。

 

 

 

問:佛教是否應該鼓勵捐贈器官?

 

 

 

答:這個事情,原則上說是應該。釋迦牟尼佛沒成佛的時候,舍頭目腦髓去度化、救護眾生,倒是應該這樣說。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人死亡的時候,我們也會聽說過,醫生的斷定,說這個人死了;但是過一會兒,這個人又活了。也有這種事情。那麼從這個事情看出來,醫生的知識,本來我們應該相信,但是又不決定。

 

 

 

那麼人在死的時候,在佛法上說,阿賴耶識走了以後,阿賴耶識從這個身體離開了,這個人就是死亡了。如果阿賴耶識它還在身體裡邊(前六識息滅了),這個時候,這個人還是活人。不過這個時候,我們凡夫的肉眼很難知道,很難知道阿賴耶識走沒走?是正在走?還是完全存在?我們凡夫的肉眼不能確定。那麼如果這個時候捐贈個器官,或者你把眼睛拿去了、或者你把心、肝、脾、肺、腎那一樣你拿去了。如果這個人沒死、他還能活呢?你願意吧?說「我還沒有死,我就願意把我的器官捐贈給人」,你願意這樣子,也可以。

 

 

 

可是另外有個問題,就是如果是一時的昏迷,這個昏迷過去了,這第六意識又活動了,第六識活動一定是身識也在。若是身識走了,第六識也應該走了。如果第六識還能活動,身識也還在;若是這樣子,你拿他的器官,他會痛的,但是他又不能動了。你願意這樣子嗎?

 

 

 

所以,我們佛法慈悲,我去捐贈器官,是對!如果你這樣情形,你願意不願意?如果你也願意,那你就捐助,也是可以;如果你不願意,那你要再想一想。

 

 

 

這第八識——阿賴耶識若在的話,你就是殺死他,他沒有感覺,他不感覺到苦。如果第六識在,身識也一定在,那你若碰他,他就會痛苦。可是因為臨死的時候,身體總是不能動了,還不能有什麼反應,那就是殺活人了!你願意嗎?那麼,應該再想一想。

 

 

 

這從原則上說是對的,從原則上說,不要說是臨終的時候,就現在我也應該:我把我的好的東西送給你,也應該是這樣,但是你能忍受得了才可以。

 

 

 

問:人死之後八小時以內不要搬動,系出自那部典籍?

 

 

 

答:這是印光老法師的文鈔上常提到這件事——八小時。

 

 

 

但是在印度的佛教,因為那裡天氣熱,死了立刻就是要火化!不能說是還要等到八小時。因為太熱,身體一死了就要生蟲子,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有冷氣,在醫院裡、或者在家裡面有冷氣,人死得慢,壞得慢。壞得慢,如果你不等八小時,有可能他還是活人。

 

 

 

在佛法裡面(不是我看見的,我聽說),說是在杭州一個寺院裡面的一個出家人死了,死了就把他火化了。後來廟裡面的人夜間作一個夢,這個死的出家人說:「我還沒有死啊!你們來把我火化,就是燒活人哪!」就是有這個事情。

 

 

 

所以八小時不要動是對的。因為在我們這個地區,尤其現在有冷氣的設備,人死得會慢一點,壞得會慢,所以為了不要犯錯誤,稍微晚一點是好的。

 

 

 

問:若有一個人他很想學習做正常的人,可是又老是忍不住要去賭博、要去跳舞,這種人要如何安他的心、好讓他可以親近佛法?是叫他念阿彌陀佛、還是叫他每天念《金剛經》、還是叫他念觀世音菩薩、還是帶他去參加法會、還是帶他去廟裡拜佛、還是讓他聽講經的錄音帶?到底應如何安他的心?

 

 

 

答:這也是一個問題。

 

 

 

這件事是這樣,歡喜賭博;我看最初的時候不見得一定歡喜。一開始的時候,也是有一點興趣去做賭博的事,日久天長,成了習慣了。按佛法講,就是內心裡面有這個賭博的種子,不去賭不行。這個種子在裡面動,非要去賭不可!就像人歡喜 吃辣椒,不吃還不舒服,就非要去不可。

 

 

 

所以你想要回轉過來,一開始的時候,可以自己勉強一點,把賭博的罪過、賭博的過失,寫它一大篇。寫它一大篇的時候,自己念:「賭博怎麼怎麼不好、怎麼怎麼不好!」念完了的時候,坐那兒心裡想:「賭博怎麼怎麼不好、怎麼怎麼不好!」用這樣辦法來削弱內心裡面賭博的種子。再有好朋友勉強他一點,叫他不要去;自己也隨順一點,隨著朋友去念念佛、怎麼怎麼地。可以那樣子,人總是會有其他的愛好,不會說是一點兒沒有。自己不要去賭博,用其他的愛好來代替,也會好一點。加上朋友的勉勵,自己也勉強一點,逐漸就會改過來。當然,你念阿彌陀佛也是好。

 

 

 

我在香港聽說一個事情,就是小孩子在小學、在中學裡讀書,不讀書、跑到外邊去做種種的放逸的事情;若是放了假的時候,更不得了!他父母怎麼管也管不了他。後來想出個辦法來。他父母買了金庸的小說給他看,這一下子把他綁住了!他不出去,天天看小說。

 

 

 

那麼不妨你若歡喜看小說的話,賭博的這個心若動的時候,就看小說。當然,要看好的小說,不要看壞的小說,那麼這也可能會有一點作用。

 

 

 

再慢慢地,我們站在佛教的立場,應該是念佛、念經最好。當然這事情要逐漸地來。如果他一點兒興趣沒有,你勉強也勉強不來的。

 

 

 

【第二天】

 

 

 

問:如何能心常繫念現前,不會隨境起煩惱?

 

 

 

答:這可以從兩方面解釋。你真想要修行,當然也應該選擇一個清淨的地方,原則上說,修行人和不修行的人不可以同住。因為什麼?同住就有煩惱!因為若是大家都是同一志願修行的人,在一起住可以;不是同一志願修行的人,不要同住,就會減少煩惱;在一起住,就有煩惱。所以你說:「常繫念現前,不會隨境起煩惱」,這也是一個地方。

 

 

 

另外,第二個,當然有種種的關係:你住的地方太潮濕、或者有很多障道的因緣,你都要避免。另外,這樣子引發你煩惱的因緣減少了,也不能保證不起煩惱的。那麼還要什麼?就是要精進地用功。常常地繫念現前,慢慢地、慢慢地你止修得好了,煩惱就可能不動;但是又不能說是永久的。

 

 

 

這裡面有什麼情形呢?譬如你真是修行得很好,感覺到很不錯;但是這個時候,你自己也可能認為:「我是不錯了,修行很好。」可是這個時候就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你過去的善知識就來考驗考驗你。那時候,你是不是能經得起考驗呢?這也是個問題。

 

 

 

所以究竟來說,就是自己要常常精進地用功,自己常反省自己,有不對的地方把它調轉一下;成功了以後,就不起煩惱了。應該這樣說。

 

 

 

問:請問師父:如何知道自己契合那種修行法門?

 

 

 

答:這是這樣,就是一開始可以由自己一時的感覺:「我感覺這個法門好!」那麼就可以按照這個法門去修,這是一個方法。

 

 

 

第二個方法:譬如說六個妙門——數、隨、止、觀、還、淨,這是六個方法。數、隨、止這三個都是止,你可以把這三個止每一個都試驗一下,當然不能說試驗一下就決定了。(mp3_7/3:28斷音)我修行七天,「數」這個方法,我用它七天,看合適不合適;「隨」的方法,我用它七天;「止」也可以這樣子。你這樣來試驗自己,你就會知道那一個於我合適。可以用這個方法,也可以去請教善知識。

 

 

 

問:如何選擇明眼善知識去親近?或者調整自己成為善知識願意教導的弟子?

 

 

 

答:「如何選擇明眼善知識去親近」這句話,很難很難的!很不容易。

 

 

 

你沒能夠深入地學習佛法,你的眼睛如盲——肉眼如盲,你不知道誰是善知識,完全不知道!不知道,那怎麼辦呢?沒有辦法!我們或者說就是碰運氣吧!你碰到好的善知識,就是你好運氣了,就是這樣子。

 

 

 

不過(我再說),現在是末法時代,就是真是不容易。所以,「如何選擇明眼善知識去親近?」現在這樣說好了:你一方面各地方參學,一方面你多讀經論,就只有這個辦法。別的人不能說什麼話的,別的人不能說,說什麼話、說了不如不說。所以只好就是兩個辦法,一個是各地方去參學、一個是多讀經論,只有這個辦法。

 

 

 

「怎麼調整自己成為善知識願意教導的弟子?」當然,人是那樣子,這善知識也是各式各樣的,善知識也可能有的人只願意來教導順心的、聽招呼的人,你聽我教導的人,我教導;你不聽,我不教導。但是也有的善知識是你不聽我話,但是你的願、你也願意學習佛法,他還可能會願意教導。這是不一樣的,但是多數還是願意順一點。你如果逆一點、你輕視一點,那可能還是有點問題。除非是佛菩薩、得無生法忍的大善知識,那又不一定。而且善知識教導弟子的態度也不一樣,他就是你來了、見面的時候,先打你三香板!我們平常人說:「你這個人不講道理,我也沒得罪你,為什麼打我?」你可能會這樣想。但那善知識的意思不是這樣意思,就看你怎麼反應,看看你,看你反應怎麼樣。他也可能特別地對你有禮貌、招呼你,但是他也可能用這個方法來試驗你,也是可能的。你看看禪師的語錄,你也會知道。

 

 

 

所以,「或者調整自己成為善知識願意教導的弟子」,主要你還是要有戒,你能夠持戒清淨是最好!

 

 

 

問:修到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不是到了我空觀及法空觀?

 

 

 

答:這個我們後邊講,現在不要答覆這個問題。

 

 

 

問:若功夫得力時,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等,是否為般若內熏無明之相?是否為參禪、念佛、讀經必經之過程?若無此等光景,是否表示功夫不得力?

 

 

 

答:這是那樣子,功夫得力的時候,或者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這個不一定。

 

 

 

我們一般的人,我們欲界眾生的人,四大的力量大,生理的力量大過心的力量;色界天上的眾生,心力大過他的體力。所以我們心感覺到煩悶,那有可能你的四大有問題。

 

 

 

「或者起種種障礙」,這個話裡面也很多問題。或者我容易動煩惱,原來我心裡很平靜、用功,現在忽然間容易發脾氣,或者是容易動種種煩惱,那就是又一回事。修行人對於飲食還要注意的,有的飲食它容易叫你發瞋心、有的飲食容易發欲心,有問題。所以,你若真實想要修止觀,你時時要拿筆作記錄:我今天吃白菜炒辣椒、或者吃什麼東西,你作記錄;然後你今天靜坐的時候,你看自己內心的反應怎麼樣,也作記錄。時時作記錄,你就會發覺那樣菜對你不合適。所以「起種種障礙」,你不要完全說:「我有業障!」其實也可能是,但是又不決定,時時要注意的。地點也是有關係。

 

 

 

「以致心疲力倦」,但是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不是天上的人,它的力量是有時間性的,你特別地精進,身體也受不了,也就容易出毛病。所以長期的用功,你的功課表不要太緊,太懈怠也不好,要從容一點,就會減少一些問題。

 

 

 

所以你說:「是否為般若內熏無明之相」?當然也可以這麼說,也是可以這樣講,也可以說是般若內熏無明,就有了反應,也可以這麼說。

 

 

 

「是否為參禪、念佛、讀經必經的過程」?那也不一定。也有的人完全沒有問題,一下子得無生法忍了,這樣的人也是有的。

 

 

 

「若無此等光景,是否表示功夫不得力」?這個不一定。也可能是表示你得力、也可能表示你不得力。但是這個事情,我剛才說,靜坐的時候打瞌睡是很平常的事,很平常的;靜坐的時候有點雜念,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問題就是你要注意,有問題的時候要解決!應該是這樣子。

 

 

 

問:真實用功處是行起解絕,抑是解行相應?

 

 

 

答:「行起解絕」,是有這麼一句話。其實修止觀,就是止的時候就離一切分別,觀的時候就要有正念,用般若去觀察。那麼般若去觀察,那不能說「解絕」嘛!是有解的!

 

 

 

所以從經論上,佛菩薩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我們要注意。我再說一句話,看你們同意不同意!我們是對佛的信心要提高!對於祖師的信心也應該有。我這話我的意思應該是很明白的了。「解行相應」是對的。

 

 

 

問:朝暮課誦《金剛》、《彌陀》二經之義,是否為令佛子會得「真空妙有」之旨?

 

 

 

答:《金剛經》是現在得無生法忍的法門,《阿彌陀經》是叫我們到阿彌陀佛那兒去得無生法忍的法門,是這樣意思。說是叫我們「會得真空妙有」……,你也可以這樣想。

 

 

 

問:古來有「禪淨雙修」之論乎?若有,其義雲何?為初學者行履之處乎?

 

 

 

答:是的!有。禪淨雙修是可以的。因為我們現在修行,也可能不得無生法忍;沒有得,終究有一天要死了;要死,你到那地方去呢?那麼到阿彌陀佛國不是很好嗎?所以你若願意修止觀,也應該願生阿彌陀佛國,那就是禪淨雙修了。

 

 

 

如果你願意:「我不修止觀,我就專心念佛!」但是,我認為專心念佛,你一定要誠懇地、攝心不亂地念佛。一心不亂地念佛,那也就有止了,不也就是有止觀了!所以禪和淨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不能那麼說。

 

 

 

問:有禪有淨土,為是禪淨雙修?抑是禪淨一修?

 

 

 

答:有禪有淨土也可以說是禪淨雙修,也可以這麼說。禪淨一修也可以。如果你通達諸法實相,那一也沒有了,也可以這麼說。不過,這個都可以不必這麼介意。

 

 

 

問:「心淨則佛土淨」一語,常為提倡人間淨土的佛子所引用之,如何避免淪為口號?或落入貪求名聞利養的坑井之中?

 

 

 

答:是的!「心淨則佛土淨」。「人間淨土」引用這句話也是對,但是這句話非常重要!心淨則佛土淨,是的!我們剛才也說到:人若是好人,這個世界就是淨土,那麼就是「心淨則佛土淨」的意思。

 

 

 

怎麼樣才能不算是個口號?那就是真實的要用功修止觀。說是用這句話去說明人間淨土的重要,也只是口頭上說一說,而實在不能心淨,那又有什麼意思呢?那就沒有意思了。所以,只是有個口號沒有用,沒有實際的作用;非要實際地用功修行才可以。

 

 

 

「人間淨土」這句話是誰說的啊?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也是一切大菩薩、法身菩薩說的。因為他們願意教化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那麼人就是佛了,人可以成佛了,當然這個地方就是淨土。若是我們凡夫用這句話作口號:心淨就是佛土淨、人間的淨土、人間就是淨土;人間淨土,心淨才是淨土啊!心要淨,不是用口號說就是淨的,一定要努力修行,使令心淨才是佛土淨。如果只是口號,不實際上用功修行,心還是不清淨;心若不清淨,那麼這個世界是不是淨土呢?

 

 

 

問:教下廣立名相,究竟為何底事?如何避免入于博學強記、世智辯聰之流?此等名相如何於當人分上受用?

 

 

 

答:對!教下立了很多的名相,那是為了什麼要那樣子做?所以,文章越寫就越妙、越寫就越多,就是這樣子,一樣的。佛法也是這樣子,釋迦牟尼佛說了佛法以後,傳流到各地方,歷代祖師去弘揚、去演說,所以就是越來越多,是這樣子。

 

 

 

那麼「怎麼樣避免博聞強記、世智辯聰」?那就是還是要實際上去修行才可以。

 

 

 

「這等名相如何於當人分上受用」?這個話就可以這樣說,我們就這樣說吧,說一個講經的法師。這個講經的法師講經,聽經的人願意留出來時間問答,而提出的問題不設限,不設一個範圍,大家想到什麼就問什麼。那麼這個講經的法師如果不博學的話,他能回答你的問題嗎?如果講經的法師對於世間的學問不是太通的話,都會有困難。所以,這個事情真是啊!你說它不對吧,但是有時候也有點用;但是你若只是在名相上分別,又沒有什麼實際的受用,就是這麼一回事。

 

 

 

問:《楞嚴》雲:佛與眾生「身心本不相代」,似乎與彌陀願海有相違處;著實而論,又不相違。關鍵為何?

 

 

 

答:關鍵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分別心!「佛與眾生身心本不相代」,是啊!你吃飯,我不飽;我若修行,我就會得功德;你不修行,你就不會有功德。就是誰也不能替代誰。

 

 

 

「與彌陀願海有相違處」,這句話我不同意!有什麼相違呢?我們自己若是能夠信願行、用功修行,那麼你臨命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就接引到那裡去。他幫我們忙,幫助了一下。但是問題也沒解決,你到阿彌陀佛國,你還是要用功修行,這問題才解決。所以,於彌陀願海我認為沒有相違。譬如我們人間的人,這個人有困難,我幫助他一下,這也是一個事實。

 

 

 

「著實而論,又不相違」,是的!「關鍵在何」?就是我們的分別心!看你怎麼樣分別。

 

 

 

【第三天】

 

 

 

問:如何使自己急躁、積極的脾氣放慢下來?怎麼辦?

 

 

 

答:對治不耐煩的習氣,習氣其實也可以說是脾氣。

 

 

 

頭幾天說:有人歡喜賭博,怎麼辦?怎麼能夠停下來不賭?我說的辦法就是:你把賭博的過失完全都寫出來,自己想出來多少過失,也可以找找朋友,大家說一說這賭博還有什麼什麼過失。寫好,自己念,常常念。從根本上把自己想要賭的思想改過來,可以改過來。但是,你長期地賭,還是歡喜去,那麼就是可以自己勉強自己,可以用別的愛好、正當的愛好來代替,這個事情就可以了。

 

 

 

現在說不耐煩的習氣也是一樣,也是可以。你也可以把不耐煩的過失寫出來,然後自己念,慢慢地就能夠好轉。

 

 

 

另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在沒有人的地方,別人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地方,你說話別人也聽不見、你有什麼行動別人也看不見的地方,你自己打自己、自己訶斥自己:「你為什麼要發脾氣、不耐煩!」自己訶斥自己。你一天做它兩次、三次,做它一個星期就改過來了。你不妨試一試,就可以改過來。

 

 

 

另外,我頭些日子在福嚴佛學院住。福嚴佛學院的院長真華法師,他作一個「忍耐歌」,也不錯。你可以打個電話,叫他寄給你這個歌,你早晨、什麼時候,一天念它幾遍,它這個歌有韻的,你唱這個歌,也是不錯。他那個歌就是說到不要發脾氣、要忍耐的好處和壞處,你唱幾遍,你的印象深一點,一發脾氣的時候就知道:「哎呀!我不要發脾氣。」那麼就可以調整自己。這樣子,使自己急躁、積極的脾氣就放慢下來。

 

 

 

多靜坐的人,改善自己的能力會強一點。所以,你也不妨多靜坐。

 

 

 

問:昨天談論捐贈器官、八小時的疑惑,何以高雄某知名寺的法師,于電視中受訪時,否定八小時,甚至提到經書無記載,極力地推崇大乘佛法乃鼓勵捐贈器官呢?

 

 

 

答:我不知道是誰寫的,我大概沒讀錯吧?

 

 

 

自己說的話自己負責,別人說的話我不負責。別人有別人的意見,我也有我的看法。不同的看法,那就由你自己來決擇,你就自己決定。你願意聽他的,也是好;你不聽他的,聽我的,我也同意。

 

 

 

我說的,我是按照唯識的道理,說第八識和前六識走的先後,加上有些事實,就是真實這個人燒的時候,這個人還沒有死,就把這個人火化了。所以,你慢一點不就是好嗎?你若等他八小時不是好一點嗎?是這樣意思。

 

 

 

但是,這位法師是誰,我也不知道,我們也不想辯論這個事情。

 

 

 

問:世間榮華富貴等是虛誑不實的。

 

 

 

答:是的,看這樣你是同意了。你可以多讀歷史,歷代的君王那個苦惱境界,可以證明這件事:富貴榮華是虛妄的、不真實。

 

 

 

問:那種種困厄、災禍是否也虛誑不實?

 

 

 

答:是的!《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但是我們凡夫不知道它是虛妄的,就執著它是真的,所以很多的問題才發生出來。

 

 

 

問:學佛的人遇災厄時,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

 

 

 

答:這個問題倒是很好!如果自己遇見什麼災患,這是一回事;別人遇見什麼災患又是一回事。按佛法來講,特別嚴重的災難,都是與自己的罪業有關係。所以若是遇見這種事情,你也可以作這種觀察:這是因果的問題,可以這麼樣觀。

 

 

 

第二、我們若是佛教徒,就應該學習佛法,用佛法的智慧來面對這一切問題。用佛法的智慧,佛法主要的智慧就是觀一切法空,你應該這樣子面對一切問題。這是第二個方法。

 

 

 

第三個方法:我們佛教徒應該多多地拜懺、懺悔。在家居士到寺院裡拜懺也好,自己家裡也拜懺、懺悔,時時地懺悔。再就是你應該有功課,日常要有功課。你或者是讀《金剛經》,把《金剛經》背下來也好,一天能夠背它十遍《金剛經》;你或者是念《法華經》、念《華嚴經》、念《般若經》、念《涅槃經》,這些大乘經論你常常讀誦,消災免難!平常好像沒有什麼事,但是有事情的時候就會發生作用。念阿彌陀佛也是更好、念觀世音菩薩也是好。常常這樣子有功課,功課就能夠減少一切的災難。

 

 

 

但是因為我們只是這麼讀誦,沒能夠通達般若波羅蜜,所以嚴重的罪還是不能消滅,嚴重的罪不容易轉。因為我們眾生就是造罪的時候,心裡面很惡、很勇猛、造罪!等到這個罪的果報來了,「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子;但是菩薩還是慈悲。慈悲歸慈悲,太嚴重了不是容易轉的。

 

 

 

如果你造罪的時候,心裡面猶豫、害怕,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己有的時候也還是造罪,但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罪的時候心裡面有一點害怕,這個罪的力量減少了一點。你心裡面一點也不疑問,把這個人殺死了、心裡很快樂!將來得果報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沒有靈驗的!所以你造罪的時候,心裡有點害怕,這時候這罪就降低了、就打折扣了,那時候念觀世音菩薩可能有辦法能轉,就能轉的。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還是占了點便宜!但是你要學習佛法,你才能知道這件事。「我信了佛是信佛,我不願意聽經、我也不願意去讀經!」那你對於佛法的認識不夠,那你在造惡事的時候,和一般人做惡事一樣。所以,我們是佛教徒,多少的學習一點佛法好!

 

 

 

「學佛的人遇災厄時,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應該是這樣子。但另外的事情:日常生活我們應該受五戒、十善。受五戒:不要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也能夠免一點罪過。我們修學十善法,老是存好心,不要去傷害別人。再加上說話要謹慎,不要說虛妄語;不要說離間語,破壞人家的感情不好;不要說暴惡語,隨時不高興就要罵人,不好;口出刀劍,說話像刀似的,不好;不要說污穢的話。說話的時候,能讓人三分都好,不要把事情弄得一點餘地都沒有;老是給別人有餘地讓他走過去,那麼你自己的災禍也就減少一點。說話不留情,無形中傷害了人,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有了力量,他恨你,他就是要來報復啊!

 

 

 

所以我們修學十善法,一方面現在不會惹事生非,那麼就是減少災難嘛。所以一方面多懺悔,使令罪業降低它的力量;我們得果報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也容易有靈驗。

 

 

 

所以你說:「學佛的人遇災厄時,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我想應該是這樣子。

 

 

 

問:「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用無所得為方便」。

 

 

 

答:這是《大般若經》上的話。

 

 

 

問:有大德說:無所得就是般若的空慧。

 

 

 

答:是的。

 

 

 

問:何以般若為方便呢?

 

 

 

答:是的!般若為方便。什麼叫方便?就是方法。你做功德的時候,你用般若作方便。就是我做這個功德,譬如說去年中國大陸有水災,很多人同情,拿出力量來救他們。那麼你做了這樣的功德的時候,你用這個般若作方便,就是觀察這種苦難都是空無所有的、觀察我也是空無所有的、觀察我用的力量也是空無所有的,就是雖然做了功德,即非功德;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你能這樣觀察思惟,就叫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是這麼回事。

 

 

 

不要說:「我做了很多的功德,比你多,你不如我。」沒有這個分別。因為觀察一切法空了,沒有你我的分別。所以叫做「用無所得為方便」,這是佛法的偉大!和非佛法不同。非佛法:「我的功勞很大!」所以引出來很多的問題。佛法不這樣子,功德很大很大,和無功德平等,所以這高慢心沒有,什麼事兒沒有。所以不會「我很冤枉!」沒有這個事。

 

 

 

我再說韓信。韓信這個人本來不是壞人,他不想背判劉邦,他要忠於劉邦。結果到了把他的權力拿掉了,等於是俘虜了,但是還是很優待。到了長安以後,自己什麼都沒有了,還想造反。你看這個人就是!他就是感覺:「我的能力非常強!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誰能敵得了我!」所以還想造反,就是糊塗嘛!就是智慧不夠啊!但是佛法就沒有這個問題。像張良的智慧就高了,劉邦帶著兵去伐敵人的時候,張良有病了,還勉強地跑到劉邦那裡,對劉邦說:「我有病,所以我不能隨你去。」這就是張良的智慧;但是從這裡也看出人世間的苦惱。

 

 

 

所以佛法有大智慧,就沒有這些問題。

 

 

 

問:如何懺悔才是真懺悔?什麼是事懺?什麼是理懺?

 

 

 

答:淺白一點說,就是:我有罪,我承認我有罪,我從這麼以後,我再不敢做了!認錯,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以後再不做了。這就可以算是真懺悔。這是一個解釋。

 

 

 

這底下說事懺和理懺。什麼叫做「事懺」呢?我認錯了、我再不做了,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還需要多拜佛,向佛懺悔。譬如說我們拜大悲懺、或者拜梁皇懺、或者拜法華懺、或者拜萬佛懺,各式各樣的懺法,還有地藏懺、藥師懺。懺悔的時候,很誠懇地懺悔。拜佛,然後向佛坦白自己的不對,你誠懇地這麼拜佛、懺悔,這叫做事懺。

 

 

 

「理懺」是什麼呢?就是懺悔的時候,觀察造的罪也都是因緣所生法、也是畢竟空;觀察佛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畢竟空;觀察自己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畢竟空。你能作這樣的觀察,這叫做理懺。

 

 

 

問:選擇,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以念佛。「遍用根塵識」是何義?怎麼個念法?

 

 

 

答:是的。「遍用根塵識」,就是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我們念佛的時候,如果觀佛像,你又燒香,各式各樣的色聲香味觸法也都具足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都完全不要亂。譬如說我們念佛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眼睛也看見佛像,看見其他都是念佛的人;耳朵也聽念佛的聲音;眼、耳、鼻、舌也都都攝在清淨的境界裡邊。你念佛的時候,忽然間同人去沖殼子、同人說雜話去了,那就是不對了。

 

 

 

他這裡的意思就是:完全專一地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收攝在念佛這裡。這樣就叫做「遍用根塵識以念佛」,應該是這樣意思,就是你不要散亂的意思。

 

 

 

問:蕅益大師年譜中,為何評《楞嚴正脈》為交光邪說?

 

 

 

答:交光大師他是華嚴宗,華嚴宗並沒有什麼不對。他的《楞嚴正脈》上,裡面說的道理,蕅益大師不同意。見道、修道那些他判的,蕅益大師不同意,所以稱他為邪說,是這樣意思。

 

 

 

人的看法當然是不一樣,也可能有人還讚歎交光大師說得好,還有這個說法。這個也不必執著,可以不必執著。不過,交光大師的《楞嚴正脈》,批評天臺宗,批評得我也不同意,我也不同意他那個批評法。其實他用他批評別人的那種方式反過來批評他,一樣的,他也照樣犯這個過失的。所以他那個批評法是不合道理。

 

 

 

不過,我們中國佛教自古以來,這都是難免的。像唯識宗的窺基法師,很了不起的大德,但是華嚴宗的清涼國師也批評他,也說他說的有的地方不對;天臺宗的荊溪尊者也是說他這個地方說錯了。這也是難免的,也不必計較了。

 

 

 

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何都攝?淨念為何?止觀如何與之會合?

 

 

 

答:淨念是什麼呢?就是你念佛的時候,心裡面不要有貪瞋癡的雜念:心裡面專一地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是觀想念佛,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這十號的功德;或者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功德;或者佛的光明相好種種的功德。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說是六根,其實主要就是心。你的第六意識——也就是第六意根,你一專一了、一念佛,六根就是清淨了。你不能離開了第六意識,眼睛還有獨立的活動,沒有這件事。所以,怎麼樣「都攝」?你第六意識能夠專注,就是都攝。

 

 

 

「淨念」(我們不要說太高)就是沒有雜亂的妄想,就是清淨了。如果你能同般若波羅蜜相應,那當然是淨念。

 

 

 

「止觀如何與之會合?」如果我們念佛的人,能夠有般若波羅蜜……。因為止觀這個觀,如果限定它是我空觀、法空觀的話,那麼我們一般的人念佛,只能說止而不能說觀。我們一般念佛,不能通達我空、法空嘛,所以只是止。就是念佛的時候,把一切雜亂的妄想都停下來,只是清淨心在那裡繼續活動。若是你能夠有般若波羅蜜相應,那就是止觀都具足了。

 

 

 

不過,現在我們修淨土法門的情況,和古代的人修念佛法門也不是一樣。就是現在的人念佛也未必完全都一樣。不過大概地說,就是求生阿彌陀佛國,目的是這樣子。修止觀呢,假設是像六波羅蜜的禪,在這裡面像我們剛才講的這樣的修止、又修般若波羅蜜的觀,這是現在欲得無生法忍的法門!那和往生淨土是兩個法門,是不同的,但是並不矛盾,並沒有矛盾。

 

 

 

問:「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與「因緣生法無有自性」其中的自性有異乎?

 

 

 

答:這個話是這樣,我們中國佛教是有這個問題,就是同一個名詞,不同樣的講法——你有你的講法、我有我的講法,講法不同。所以,「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當然我們中國佛教,如果你是學《楞嚴經》的,那這個自性當然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那當然是那樣講法。那麼現在說無有自性,那等於是否定了《楞嚴經》。所以佛法的理論,如果你不深入地學習,處處都有問題。

 

 

 

所以,你現在問我:「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其中的自性和《六祖壇經》上的這個自性有異乎?那麼,我認為可以說是有差別的、是不一樣的。因為中國禪宗的人,你看馬祖禪師的語錄,他是有一點《起信論》的思想,《起信論》的思想和《大智度論》當然是不同。

 

 

 

這上面說:「因緣所生法無自性」,這是《大智度論》上的意思,當然和《起信論》是不一樣。所以,我可以這樣答覆:是不同的!我這樣的答覆,這位居士同意不同意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你再想問也可以,你可以繼續問,我再答覆。不過,也可能我答不上來也不一定。

 

 

 

【第四天】

 

 

 

問:如何培養不瞻前顧後,可斬斷前後,活在眼前一瞬?

 

 

 

答:也不瞻前、也不顧後,斬斷前後,就活在現在的一剎那,怎麼樣能做到這一點?我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人,你的目的何在。「不瞻前顧後,斬斷前後,活在現前的一剎那」。若按佛教徒學習佛法來說,應該是瞻前顧後,若我來看。因為佛法是講因果的,這件事現在這一剎那與未來有關係、與過去也有關係。去掉了過去、去掉了未來,沒有現在一剎那的!在佛法上是這樣意思。所以你若去掉了前後,還那有中間呢?

 

 

 

但是,說是「活在眼前的一剎那」,而佛法裡邊的修行的確有這件事。譬如說你修制心止,這不就是現在一剎那嗎?就是你自己以心觀心的時候,其他什麼前後都不管,就是現前一剎那,不就是這樣子嗎?所以你若說是怎麼樣培養?那麼就是修奢摩他就可以成功了!

 

 

 

問:請問師父:臨命終的時候,四大分離,如何再能止觀雙運?

 

 

 

答:對!我這個解釋是沒有寫止觀雙運,倒是有止觀雙運的事情。

 

 

 

「臨命終的時候四大分離,怎麼能夠止觀雙運?」你若生存的時候能止觀雙運,臨命終的時候就止觀雙運;你生存的時候不止觀雙運,臨命終的時候四大分離,人會痛苦,那來的止觀雙運呢?是這樣意思啊!所以生存的時候要修行才可以。

 

 

 

止觀雙運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裡面有解釋。在宗喀巴大師的《廣論》說得還很清楚的。這就這樣吧!

 

 

 

問:請師父指點:大地之母?雲動、雲飄、雲消?

 

 

 

答:這一位他說:「請師父指點:大地之母」,這是一。第二是:雲動,這個字我不大認識,也是雲飄;第三是雲消,就是雲在天空裡動,是雲在天空裡飄,雲在天空裡消失了。你問我這個話做什麼呢?

 

 

 

按佛法來講,大地之母是什麼?就是你的一念心,離開你的一念心也沒有大地。因為佛法是以心為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這個世界宇宙之內的有情共同創造的、共業所感,是這樣意思。雲在虛空裡飄動,管它作什麼呢?

 

 

 

問:當前有追兵、後有斷崖之時,如何全身而退?

 

 

 

答:這個問題問得好!不過應該這樣子,應該是後有追兵、前有斷崖,應該是這樣子,是不是?說是前有追兵、後有斷崖,你是不是應該調過來才好?

 

 

 

怎麼樣能全身而退?這一念不生,即如如佛!就是全身而退了。不然的話怎麼能跑?你跑不了。我看就是這樣子。

 

 

 

問:學生靜坐皆以佛號(阿彌陀佛)伏心,即使睡了,仍能因佛號而醒來。

 

 

 

答:那很好,你念佛的功夫不錯了。不錯!

 

 

 

問:現在不知如何不持佛號而系心臍下,請大師開示。

 

 

 

答:那我看不要變,你還是好好念佛好,你不要變動。

 

 

 

問:請老和尚開示。

 

 

 

答:是,我是感覺老一點了。

 

 

 

問:經上說:八地以上的菩薩可以變現金銀、稻米、魚蝦之類,以滿眾生的所求。此中若變現魚蝦等生命,會不會反害眾生再造殺生之業?

 

 

 

答:這個是這樣:八地以上的菩薩,其實也不一定,八地以前也能做這個事。變現魚蝦,不過你說變現魚蝦,我還沒有看見這個字。變現金銀寶物是有,變現這些美好的食品也是有,變現大蓮花也是有。假設真是變現魚蝦的話,那是變現的,不是真實的,所以你若殺它,沒有殺罪,不成殺罪。

 

 

 

問:請慈悲簡述:外空、內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

 

 

 

答:這在《大智度論》、《大般若經》是十八空;玄奘三藏翻的是二十一空。你叫我簡述,其實,我已經說過了。《大智度論》上龍樹菩薩有解釋十八空,可以看,何必叫我再解釋呢?

 

 

 

你要我解釋,其實十八空主要就是自性空——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都是自性空。主要就是這個意思。你要我簡述,我這就是簡述,就這樣就好了。

 

 

 

問:請簡單講述唯識的三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其唯識宗的修法,及此三性是如何?

 

 

 

答:你叫我解釋唯識三性,我簡單說一下。

 

 

 

「依他起性」就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一切法,如幻如化的,這叫做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就是凡夫執著阿賴耶識變現的一切法(就是唯心所現的一切法)都是真實的,就叫做遍計執性。說個譬喻,說是光線不大好的時候,在牆角那裡有一根繩子,這個繩子盤在那裡,遠遠看是一條蛇。那麼這個繩就是依他起性,你認為是蛇,那就是遍計所執性,是這樣意思。若把遍計執性空掉了,那個畢竟空就是「圓成實性」。當然,這個畢竟空和《大智度論》說的畢竟空不一樣,是不同的。

 

 

 

唯識宗的修法,就是觀這個遍計執是畢竟空,就是這樣修;也就是觀察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離開心,一切法都是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心也不可得;這個不可得就是圓成實性。唯識宗的簡單修法就是這樣子。

 

 

 

問:靜坐時默念佛號,一句佛號四個出入息,一句佛號兩個出入息,或一句佛號一個出入息,何者易攝心?

 

 

 

答:這你自己知道。你問我,你不對了!你自己試驗,那一個最攝心,就用那一個方法。但是我認為,四個出入息是慢,一個出入息是快,你應該都用,有的時候默念、有的時候出聲念,有的時候慢一點念、有時候快一點念,你都可以用,我看是這樣。

 

 

 

問:色不異空與空不異色,色即是空與空即是色,「不異」與「即」各有何不同?請師父開示。

 

 

 

答:「異」:是彼此不同,相離義叫做異。說它不異就是不相離的意思,彼此是不相離的。「即」:就是更進一步的說,它就是了,不是相離。「不是相離」這話是這樣說,我們在下文我有說個「七空」——法空觀有七空,這裡邊有點解釋的。

 

 

 

我在這裡簡單說一下。譬如說我們這房子裡頭沒有牛羊,「沒有」就是「空」;但是並不表示沒有人,人還是有。若這樣說空的話,空和有是相離義,空和有是相離的。因為沒有牛羊是一回事,人還是有;有是有、空是空,那就是相離的。現在說「色不異空」,就是不相離。這個不相離,那一天有人問:「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我現在在這裡可以這樣說,就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他就是不離了。在我們修止觀的人來說,「色不異空」,色和空是不異的,空也不能異色,那麼怎麼解釋呢?

 

 

 

我先說「空不異色」這一句:譬如說我們那一天解釋自性空,這個自性空不能離開因緣生起的色,不能離開——因為離開了因緣生的色,就不知道什麼叫自性空;從因緣生上才看出來,它是自性空,所以不能離。那麼「色不異空」:色也不能異空,也與空不相離——因為緣起的色若與自性空相離,它就是自性有;若是自性有,那和空就是相離,就是異。所以緣起的色和自性空是不相離的,自性空與緣起的色也不能相離,是這樣意思。

 

 

 

譬如二乘人阿羅漢觀察我空,就是色受想行識裡面沒有我。這下面其實我們有講,其實到那時候講這個比較合適。色受想行識裡面沒有我,這個我是空的,就像我們這個屋子裡面沒有牛羊,這意思一樣。那麼我是空,但是色受想行識還是有,那麼就是異。這樣說,小乘法說空就是異,大乘法說空是不異,用大小乘來對比,也可以這樣解釋。大乘法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可以這樣講。

 

 

 

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因緣生的色就是自性空;自性空就是因緣所生的色。就是這樣子我認為是說明白了,不知道你們怎麼想法。

 

&n, bsp;

 

另外一種解釋,就是我們眼睛有毛病,看這虛空裡有花;但是眼睛沒有毛病的人,看見虛空裡沒有花;所以那個花就是空!也可以這樣解釋。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道理去修行。我們這個身心和世界都是我們的唯心所現,都是空中花一樣,當體就是空的!也可以這樣解釋。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問:真有邪符咒的存在嗎?如何可觀察中了邪咒、邪符?

 

 

 

答:真有邪符咒的存在嗎?是有!是有邪符咒的,它也有作用,這個巫術就是邪符咒。當然好心腸的人也可以用之做好事,但是他要做惡事也是可以。

 

 

 

這個邪符咒,咒起屍鬼,念這個咒。這個地方我還有個故事的,但是不能講,現在沒有時間。我就這樣答覆了,是有邪符咒的存在。但是我們佛教徒好好念佛、好好念《金剛經》、好好念大悲咒,邪符咒就不存在了,邪不勝正的!

 

 

 

「如何可觀察中了邪符?」那麼他就是不正常了嘛。我有一年到馬來亞去,有一個信基督教的人,他家裡面就是無故的這地方就起火,無故地忽然間這個窗簾就火燒了,無故地這個地方就一堆血,就是有這些事情。後來他也知道,他在那裡住,就知道他們中了什麼?下了棒、下了什麼東西?那就請一個道教的,因為他是基督教,他知道佛教的法師有作用,他就不請;請道士去搞,但是很久也搞不好。後來他自己說:他是得罪人了,那個人就找那種巫術去搞他,是這麼回事兒。

 

 

 

「若中了邪符,該怎麼辦?」念楞嚴咒也可以,念楞嚴咒、念大悲咒、念《金剛經》,都可以。但是我們佛教徒應該好好的受三歸五戒,應該修十善法,這樣子我們和佛菩薩接近一點,我們身口意清淨,和佛菩薩就接近一點,容易成感應。若是我們不受三歸五戒,我們隨隨便便地,就困難一點。

 

 

 

問:佛法可治百病,請問子宮瘤該用何種法醫治?感謝大師解答。

 

 

 

答:我在香港倒聽說有中醫能治。你也可以找好醫生去治,一方面多懺悔。我看你念它十萬遍大悲咒,你一天念五百遍大悲咒,連續念它十萬遍,你看好不好!我相信能好!是能好的。

 

 

 

佛法這佛寶、法寶、僧寶,的確是寶!這不是妄語啊!所以你可以念咒,當然不要念邪咒,我們要念佛法裡面的咒、佛經上的咒,好好念經也一樣,不要說:「念咒好過念經。」不是的!念經的力量一樣是很大、可能還是更大!你好好念《華嚴經》、念《法華經》、念《般若經》,都是有作用的。當然,你本身要清淨。

 

 

 

問:何謂無念?是無分別念?對所生起的念頭不加分別、不加取捨?還是真的有一念不起,完全沒有念頭的心境?

 

 

 

答:無念是修行人的境界。就像我們這個手不拿東西,是空手的。我們這個心不念一切境界,叫做無念。無念就是他本身明靜而住。譬如剛才我們曾經講系緣止,心要系在一個境界上,還是有念。就是很多很多雜亂的念,都把它攝為一念——萬念歸於一念。那麼,然後把這一念也取消,就是無念了。是這麼意思,是無念的。

 

 

 

「是無分別念?」對的!也可以說無分別念。

 

 

 

「真的有一念不起?」當然,你修行成功了就是一念不起,佛菩薩都是這樣子!「完全沒有念頭的心境?」是的!

 

 

 

問:大師最喜歡那一部經論?大師最喜歡那一句佛言?大師對初學的訓勉與期許?出家學佛與在家學佛,有何異同殊勝?大師學佛之心路過程?

 

 

 

答:你現在都是問我私人的事情。我現在我私人的事情保密,我不講。

 

 

 

問:佛教徒要有正知正見,對於為亡者燒往生錢、替生者作還壽生寄庫等佛事,師父的看法如何?又坊間印有《壽生經》一書,是否出自大藏經?懇請師父慈悲釋疑。

 

 

 

答:為亡者燒往生錢、作《壽生經》,這是道教的事情,不是佛教,佛教沒有這種事情。但是在家人從古以來就是傳留下來,那麼到寺院裡面來作佛事,他也要燒。要燒,這出家的法師對這件事就是寬容了,那麼一般社會上的人也就認為佛教是燒紙錢的,就是這麼意思。但是純是佛教的話,不需要做這個事情。印光老法師的文鈔上好像也提到這件事。

 

 

 

燒這種東西也不是說一點兒用處都沒有,但是又不是決定有用。問題是什麼呢?就是這個亡者如果是到了鬼道去、是很苦惱的鬼,你給他燒錢,他未必能得到。因為什麼呢?有強力的鬼打他,他不能來拿這個錢的。所以你燒了很多,他得不到。如果這個亡者是一個有福德的鬼,假設還是鬼道,是個有福德的鬼,也用不著燒紙錢。所以按佛教的道理,還不如就是念經、念佛來回向,這樣子反倒好,好過燒紙錢。

 

 

 

這個《壽生經》當然這都是偽經,都不是真實的。

 

 

 

我們看經論上,都還是自己要努力地修行!當然我們的父母,我們要儘量地照顧。若是按照自己來說,趕快努力修行!不要說等我死了以後,希望我的兒女給我燒紙錢,不要這樣,實在那沒有什麼用。

 

 

 

問:印光大師于文鈔中的〈念佛三昧摸象記〉,開示念佛方法雲:「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專注一境處,為是佛號起落之處,亦是佛號明明朗朗當處。

 

 

 

答:印光老法師的〈念佛三昧摸象記〉,我沒有讀過。你引這一段文,當然我沒有讀過。但是我推測,印光老法師會提倡這樣念佛?我看不會!你再重看一看。

 

 

 

印光老法師說:你念佛,念出的聲音,自己的耳朵能聽見,就是一心不亂,都攝六根、專誠地念佛,是這樣念;他好像不提倡修觀的。你若再修觀,那就不會去念南無阿彌陀佛了!這心無二用。所以你再重看一看。

 

 

 

「為是佛號起落之處,亦是佛號明明朗朗」,對的!把佛號念得明明白白地,一個字、一個字念得清清楚楚。念佛這個「念」,在古代來說、在經論上用這個字的時候,念佛這個「念」是什麼?是觀想的意思。我們現在說念佛,是念佛的名號叫念佛。你看《阿彌陀經》上沒那麼說——《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他說「執持名號」。那麼我們現在這樣說,用這個念也是可以,說執持名號也是念佛,也是可以。那麼念佛就是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話,也應該加上一個「想」字,念佛就是想佛,就是想念佛,想念阿彌陀佛。說我念我的母親,我心裡想念我的母親,是這樣意思。或者是有個讚歎的意思也可以,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就是在讚歎阿彌陀佛,這是在《往生論》上有這個意思。因為阿彌陀佛,阿彌陀翻中國話是無量。《阿彌陀經》上,釋迦牟尼佛作個注解:無量是無量壽的意思、無量是無量光的意思。那麼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心裡面就可以想: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若我們自作聰明,也可以說:阿彌陀佛的慈悲無量、禪定無量、神通無量,也可以這樣。也是一方面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一方面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也可以加上一點心:願阿彌陀佛慈悲,接引我到阿彌陀佛國去、到極樂世界去。我弟子妙境苦惱,不願意在娑婆世界住了,我願意到你老人家那裡去。就是一方面這樣想、一方面念,你就容易一心不亂。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觀想,你只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還容易跑、容易散亂。

 

 

 

問:《阿彌陀經》雲:極樂淨土,依正莊嚴,皆是彌陀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阿彌陀佛又是誰變化所作?

 

 

 

答:你說得好!阿彌陀佛是誰變化所作呢?阿彌陀佛是果,就是他的因所作,因果,果由因所作。也可以再問:因是誰所作呢?那麼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是法藏比丘,世自在王佛所,他在那裡發願,就是那一念心所作。或者說:那是怎麼做?那麼也可能他當時有遇見善知識的教導,所以他發了無上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的因,然後造成了阿彌陀佛國的世界。你若一直地推,總是推不完的,是這樣。

 

 

 

問:聽經聞法,當依法不依人,現世邪師都亦引經論,奈何佛子不具明眼,四依法之後三依莫能詳審,如何是好?

 

 

 

答:你說得對!聽經聞法,依法不依人。因為人靠不住,佛說的法這是真實不虛,所以要依法不依人。是,你說得對!我完全同意。但是人也不完全都錯誤,也有好人,也還是有。那一天我們說過,誰是善知識?這很難說。也可能那個人真是善知識,但是你的眼睛看,他就是個壞蛋;你眼睛裡面看見那個人是善知識,結果他不是善知識;你看他不是善知識,其實他是善知識。所以,我們的凡夫肉眼是有問題。當然,末法時代的確!人是不能夠完全相信的,的確是!

 

 

 

「現世邪師也會引經論」,是的!他也會引經論。「奈何佛子不具明眼」,這個邪師也會引經論做出種種的事情,也的確有這種事情;他說他十號具足了——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了,他就是佛!我就看見有人的書上就是這麼講,結果他的事情又不像佛。所以,那也就會認識,他不是善知識。那他其他的話,那也不要說了。

 

 

 

「四依法的後三依莫能詳審,如何是好」?怎麼辦呢?就是好好努力修行。努力修行,自己有了法眼,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第五天】

 

 

 

問:法師,你好!

 

 

 

答:這位居士問候我好。

 

 

 

問:請問法師在打坐念佛的時候,眼睛一閉,就有很多很多顏色一直往下陷,很深很深,好像是井一樣,一直往下陷。

 

 

 

答:有這個境界。是,有人靜坐也是,有人靜坐,他一閉上眼、心一靜下來,就是一直地向下陷、一直向下落。

 

 

 

問:請問大法師,這樣會不會著魔?那樣要怎麼辦才好?請法師指導。會怕,趕快睜開。

 

 

 

答:這不是好境界。你可以睜開眼睛看:我還是在這兒坐著嘛!沒有往下陷。那麼沒有往下陷,那個陷是怎麼回事兒?就是自己的虛妄分別!你就是這樣想。說「我閉上眼睛,總是感覺向下陷」,你就想:「這是我的虛妄分別,根本沒有往下陷。」你就是這樣想。就是想:「坐在這裡是沒有動,那個陷是我虛妄分別,沒有陷。」就是這樣子。然後,你若是念佛,你就正常地念佛,他自然就沒有了。如果你這麼想,它還是向下陷,這種顛倒想不變、顛倒想停不下來,假設你不對治它,當然應該說這是魔鬼來搗亂。若我看,你就說自己的虛妄分別,然後大聲念佛,應該是有效!不過剛才我們在書本上看,也應該懺悔懺悔,也是可以,懺悔懺悔也應該有效。

 

 

 

一個是用智慧來對治:觀察這個身體是空無所有的,誰向下陷?這個大地也是空無所有的,向那裡陷呢?那麼就沒有事了。用智慧來破壞它,再加上自己懺悔,就可以了。

 

 

 

問:鍾愛的長老,如何修無生法忍?成道之後有何現象?

 

 

 

答:這正是底下修觀的意思。修我空觀、修法空觀,這就是修無生法忍。

 

 

 

成道之後有何現象?應該從兩方面說。一個就是我們現在是佛不在世,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了,我們這個世界表面上看是沒有佛、也不見有阿羅漢,那麼你若修無生法忍成就了,應該有佛出現來為你印證,應該有這樣的現象。如果是沒有佛來印證,那你還是沒有成就,這是一。

 

 

 

但是得無生法忍的人他並不取著這樣,因為他觀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佛不可得、眾生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心離一切相、無分別的境界,離一切心意識的境界,那他那裡會執著:要佛來給我印證?他沒有這種分別心的。這是一個現象。你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佛來為你印證,這是第一個現象。

 

 

 

第二個現象:這得無生法忍的人,他這個智慧一出現的時候,於一切法無著,不執著,他心能不著。這個無著,我們佛教徒倒是常用這句話:「你怎麼這樣執著呢?」就這麼說這句話。但是實在這是很深的境界,是很深的!

 

 

 

我們平常人稍微靜坐一點,會感覺到:「喔!我現在心裡面有點貪心;我現在這分別心、我心裡面有點兒瞋心。」這樣的觀察,這是已經很粗顯的煩惱。這個著,還在這個貪瞋煩惱之前就有著了。

 

 

 

我說過沒有?譬如說一個脾胃好的人,人家說:「這個餃子很好吃!怎麼怎麼有味道啊!怎麼怎麼地。」他就流口水,這個脾胃好的人他就會流口水。但是,這流口水的人自己再反省:並不是明顯地要吃餃子,為什麼還要流口水呢?就是已經開始有貪心了。那麼就可見這個貪心,我們還不能完全覺知到。而這個著,還在貪心之前。如果你無著,不會有貪心的;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嘛!貪就是苦、瞋也是苦。

 

 

 

所以這是兩個現象。「成道之後有何現象?」初成道的時候,有佛來給你印證,來讚歎你一下、來印證,這是第一;第二、能無著。

 

 

 

但是初得無生法忍的聖人,他並不是圓滿的聖人,初開始得聖道的人還有很多煩惱還在,所以他的正念若不現前的時候,他還有煩惱,還會起煩惱。

 

 

 

這個可以分兩方面說:一個是在家居士得無生法忍,一個是出家人。如果是出家人初得無生法忍,他也是有煩惱,但是比較少。假設是正常的佛法的話,你也天天在那兒修四念處、靜坐,無故會罵人嗎?不會的。最低限度表現出來是十善法的境界,身口意三業所表現,都是很合理的,不觸惱人。所以出家人(按常理來說)引起煩惱的事情少;如果不修四念處、不修行的人那就不要說。這是說出家人若是得了聖道,初得無生法忍的人,他煩惱也沒有完全斷,但是起煩惱的因緣少。

 

 

 

若是在家居士得無生法忍,那不能和出家人相比。因為在家居士他還可以有事業,他還可以有妻子兒女的,初得無生法忍也還是,這樣也還是可以得無生法忍。當然這是宿世的善根深厚——般若的善根深厚,所以今生他能夠修四念處的時候,一用心就得無生法忍。得了無生法忍,但是他是個在家人,他還有工人、還有妻子,有很多親戚朋友,很多很多的問題,還會有煩惱,時時會有煩惱。只是說正念現前的時候,能無著。

 

 

 

所以,成道之後有何現象?簡單說,有這兩個現象。

 

 

 

如何修無生法忍呢?就是「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楞嚴經》說:「從聞思修得三摩地」,現在三摩地不要說,聞思修這個修就是三摩地。不過,這就不多說。那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怎麼樣得無生法忍?就是聞、思、修,就是這樣子。

 

 

 

我看,就是《大般若經》,《維摩經》也是可以,《華嚴經》、《法華經》也都可以,你能夠「聞」。這個聞的範圍,我們從字面上看:「喔!就是你講一講,我聽一聽,我聽明白了,就是聞!」其實不是這麼簡單。我們讀書也包括在內,我們自己閱讀經律論也包括在聞裡邊。那麼應該怎麼說呢?就是你正確地通達了什麼是佛法,你通達了,這是聞慧。聞慧以後,你能自己「思」惟,你還能思惟,用這個智慧來思惟色受想行識是因緣所生、是畢竟空寂;那麼這個思又更進一步了,能更進一步。譬如游泳的人,最初學游泳的人,要用一個救生圈,用那個東西去練習游泳,聞慧就是這樣子。聞慧要假借語言文字的佛法去聞。這個思慧,就有的時候需要文字、有的時候能離文字。就像學游泳學得進步了,有的時候不要那個救生圈也可以游泳,有的時候還要,就是這樣子。

 

 

 

到修慧的時候,就可以離文字了。所以離文字相,嚴格地說,要到修慧的時候,而不是在聞——初開始的時候。初開始的時候沒有聞慧,沒有文字的佛法,我們不能夠轉凡成聖,不可以!如果說決定沒有文字相,釋迦牟尼佛不需要出世了。

 

 

 

從修慧,就是要修禪定,在禪定裡面再去觀察五蘊皆空——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修止又修觀。這樣子,逐漸地、逐漸地止而又觀、觀而又止,那麼有一天早晨起來一靜坐,一念相應,得無生法忍!就是這樣。也可能不是,也可能是你去見師父去,師父打你一香板,得無生法忍!是的!什麼呢?他打你一香板的時候,你的正念一觀察:「這香板不可得!」得無生法忍。也可能有人罵你一句,得無生法忍;有人可能是讚歎你一句,得無生法忍。當然,我們不修行的人,那就不是!「你打我?我要告你!」這都是從煩惱上、向塵勞這一方面去用心了,不能向道上會。修行人向道上會,不管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不管看見什麼境界,他向道上會,所以,他容易得道。你就是《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我因為提婆達多的善知識故,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這樣意思。

 

 

 

所以,如何修無生法忍?這句話的確是非常重要!不過我就是說這麼多了。

 

 

 

1994年宣講

 

 

 

問:如何為身患重病的父母消除業障?延續壽命?

 

 

 

答:當然,能夠誠心拜懺是可以,可以消除業障、也有可能延續壽命。或者是你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有這種作用;我也聽人說,念《地藏經》也有這種作用,可以消除業障、延續壽命,也是可以的。

 

 

 

但是佛說的這些法寶,稱之為寶,它的確有不可思議的作用!你能如法地受持讀誦,修止、修觀,當然不可思議。但是,究竟是不是能消除業障、延續壽命,那還不決定。這個不決定的意思;譬如說年紀大的人、或者是年紀不大,我曾經講過,這個人他有了病,或者說是業障病,也很苦。那麼你求佛菩薩——拜懺、或者是念大悲咒、或者是念經,消除他的業障、令他的壽命延長。佛菩薩就滿你願,這業障轉了,病痛沒有了、壽命延長了;但是壽命延長以後,有個惡因緣使令他造了很多的罪,假設有這種事情。如果說,若是他的業障可以消除,不要延長壽命,他就死掉了;死掉了,那麼這個罪業就沒有因緣創造;因緣一轉變,就沒有因緣造罪了。這樣的情形,我們想一想,是延長壽命好?是不延長壽命好?這裡就是有點事情。

 

 

 

所以我們「念經求佛菩薩加被」這件事,在我們的感覺上,有的時候佛菩薩沒有滿我願:「人家說念《金剛經》能延長壽命,結果也沒有延長,佛法不靈!」其實這句話,在佛菩薩的大慈悲心裡面,他有他的看法,不能按我們的看法決定事情的,所以也應該這樣講。

 

 

 

但是,為子女的人看見父母很苦,當然也應該為他懺悔,這當然是對的。可是有的時候不如我們意,我們也應該不退道心,對於佛法的信心不退、對於佛菩薩的恭敬心不要變動。因為我們的肉眼、我們的虛妄分別心,有一張紙就隔住、就看不見了。所以,我們對佛菩薩信心應該深刻一點。

 

 

 

問:持咒是修持的法門之一。曾經有法師說:咒是鬼神的名號。鬼神是六道輪回的眾生,藉他們的名號也能修持念咒嗎?以上問題求你指導。

 

 

 

答:這個話啊,說是鬼神的名號,有的地方也是有這種說法,但是你不要這樣執著,我看《瑜伽師地論》上不是這麼說。《瑜伽師地論》上說:這個咒,就是佛菩薩能說咒,乃至得禪定、神通的外道也能說咒,他也能說咒的。我們一般人不能說咒;是得了禪定、神通以上的人能說咒。他說咒,就是他要由他那個寂然不動、明靜而住的禪定的力量、加持的力量,賦與這個咒的語句什麼什麼力量:這個咒可以使令人身體健康、或者使令人發財、或者怎麼怎麼的,他賦與它這個力量。你能依據他的條件……它多數要有個條件,不是無條件的。就是我們念大悲咒,念大悲咒,它也是有條件的,你讀《大悲心陀羅尼經》就知道。大悲咒出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上,也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

 

 

 

《瑜伽師地論》上說,佛菩薩、得無漏道的聖人(不是外道的那些有禪定的凡夫),就是得了禪定、有神通的聖人,當然也是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到佛是最圓滿;這一切有神通的聖人也都是能夠說咒。說咒,他也是大悲心,不是求名聞利養的;這樣子,他也是,他那個清淨的真心賦與這個咒力量;他也是有條件,規定怎麼怎麼的,可以滿什麼願、滿什麼願。你按照他的規定,它也能有效;如果你違犯了他的規定,那就不一定有效。這是《瑜伽師地論》上這麼講、這樣解釋,所以咒是有力量的。但是佛菩薩完全是大悲心,和外道不同!和外道不同的原因,因為他就是凡夫,他心裡面還有貪瞋癡的煩惱,所以他做出來事情就不那麼圓滿。

 

 

 

所以,這上面你不要執著:「有法師說,咒是鬼神的名號」,也有這種情形;但是若是聖人說這種咒,他賦與它的力量,這還是聖人的力量,不是鬼神的力量。鬼神本身自顧不暇,對於人的幫助也是有條件的,你若弄不好,那個鬼神就是你的怨家。所以,同鬼神在一起活動不太好。

 

 

 

問:當具備那些基礎,始得修習止觀?

 

 

 

答:若是我們出家人,我們受了戒,持戒清淨,希求聖道的正念,有這種正念,那就是夠了。當然如果詳細說出來,那就像天臺宗《摩訶止觀》上說的二十五方便,你若具備那些基礎,你就可以修習止觀了。

 

 

 

問:惡病纏身妨礙修行,如何對治?

 

 

 

答:惡病纏身,在《南海寄歸傳》義淨三藏他說,我們出家人如果有病,先斷食三天,看看怎麼樣,有可能也就好了;如果不好,去看醫生;看醫生看過幾次不好,就不看了,你就照常地修學四念處。是這麼說。

 

 

 

《南海寄歸傳》是他在印度寫的,寄回來。按現在,就是像我們中國佛教這個情形,當然就是應該要拜懺;惡病纏身,應該拜懺!或者是你拜大悲懺也可以;或者拜法華三昧懺、梁皇懺、千佛懺、萬佛懺,都是可以;或者是你就專心地受持一部經也是可以,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可以。佛法的確是不可思議,它就會發生作用,使令你離苦得樂!如果你的信心很強的話,假設時間不太短,你一定會成功的;如果時間太短就困難。

 

 

 

我們守時間,我昨天對不住!今天我們守時間,這個明天再說,這還有兩個沒答覆。

 

 

 

問:昨天有人請問問題,問三類化身。

 

 

 

答:這三類化身——大化、小化、隨類化,這是三類化身。

 

 

 

大化怎麼講呢?就是佛無量劫修行、所成就的圓滿報身,那是佛的境界。修行到了法身的那些大菩薩,他對於佛的那個境界還是不得見的。那麼佛要度化他、為他說法,這些法身菩薩功德還沒圓滿,還要聽佛說法去修學聖道的,所以佛為他們說法的時候,就現出來一個身體,叫做勝應身,唯識的經論叫做「他受用身」。那個身也都不是阿羅漢所能見到的,何況我們凡夫!實在我們看《華嚴經》,世尊為法身大士說法,那就是勝應身。這是大化。

 

 

 

小化就是佛示現這老比丘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個身體,來到了人間,為這一切凡夫、發三乘道心的人——發聲聞心、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的菩薩,都是屬於凡夫;就是你得了聖道、得了阿羅漢果,你還沒能舍掉父母所生身的時候,你所看的老比丘相,也還是這個身體。

 

 

 

不過,據《法華經》上看,阿羅漢有的時候發大菩提心的時候,他看見的佛就不同一點。但是有的時候又退回來,退回來嘛,就看是老比丘,也有這麼不同的地方。

 

 

 

總而言之,佛度化這兩類人:度化法身菩薩是現的勝應身;度化凡夫發道心的人,就是劣應身,叫做小化。

 

 

 

另外的叫隨類化,這就是其餘的一切凡夫,有的時候誠心所感,或者作夢看見了,那就叫隨類化的化身。或者佛現個菩薩身、或者現個比丘身、或者現一個居士身、或者現宰官身,這都叫做隨類化。

 

 

 

前兩個化都是佛身,隨類化不一定是佛身;這是三類化身。

 

 

 

問:五蘊的識是無我,識在生命歸寄,如何在日常生活轉識成智?其細微如何體會?

 

 

 

答:用「日常生活」這句話,不是太合適。轉識成智,這是修行人的事情,就是修行戒定慧,得無生法忍以後,慢慢地就轉識成智了,是這樣子。如果你不修學戒定慧,不修我空觀、法空觀,那你沒有辦法體會,不能轉識成智。這樣說好了。

 

 

 

問:菩薩行事要依止了義,凡夫易墮取相分別的我見。

 

 

 

答:這話的意思我解釋一下。

 

 

 

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做什麼事情呢?要依止了義。真實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他對於佛、法、僧是特別恭敬的,所以他一定尊重佛的法語。肉眼凡夫他容易取相分別,都是根據自己的我見來做事情。是的!這你說得對!

 

 

 

問:心意識無形相,隱身覆藏,法師深學,請方便教導。

 

 

 

答:心意識是沒有形相的,心意識的體是沒有形相;但是它的作用有形相。它的體性隱身覆藏在裡邊,是的!

 

 

 

問:請法師教導:(一)眾生從何知自己的識是何落謝影像?

 

 

 

答:「眾生從何知自己的識是何落謝影像?」這句話我可能是懂了。就是我們的識在佛法裡面講,我感覺唯識說得好!這個識既然不是我(色受想行識不是我),我是常住的,識就是無常的。那麼這無常的識是念念就滅掉了,滅掉了怎麼會生起呢?這個生起的有種種因緣,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緣是什麼東西呢?就是識一發動作用的時候,它同時就栽培了自己再生的種子,這個識。你貪心一動起來,這個貪的種子和識的種子都一齊的在自己的心裡面栽培好了。前一剎那栽培了,第二剎那就能發生作用,這個心——這個識的種子能這麼快。但是,你若是造了業(造了福業、或者是罪業),不一定有現報,可能是要久久以後才能得報的。

 

 

 

這個識,譬如說我們做了聰明的事情,你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你在這個地方辦了一個佛學院、建一個佛法的圖書館,你使令很多人在這裡增長智慧,你做了這麼一件事的話,你這個識做了這個功德以後,也就是在你心裡面栽培了一個這樣的種子,這個種子將來若生起來,就不得了!就是特別有智慧!那麼就是特別聰明。人家做了這麼多的功德,你來破壞,說這是迷信,你來搗亂,這就同時也栽培了你的識的種子、也栽培了一種罪業,那麼將來它出現的時候,這個人就是糊塗。除了到三惡道走一走以後,在人間的時候這個識就特別愚癡、糊塗!所以,人的聰明也好、是有智慧也好,都是你自己造的。你這個心是怎麼來的?就是這麼來的。

 

 

 

問:(二)從那些點、面,可匡我見入如來見?

 

 

 

答:我揣測這個意思:就是怎麼樣來改造自己這個凡夫的知見、入如來的知見,這樣意思。這就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只有這個辦法。

 

 

 

問:(三)何是無所住心的覺察能力?

 

 

 

答:無所住心就是沒有取著心。兩個解釋:就是你對於一切法都知道是空的、是假的,你心裡面不執著,這就是無所住心。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就是你的心不住在一切法上,能夠獨自地存在,那當然這是聖人的境界,凡夫做不到。我們凡夫心裡面有所住,一定有一個依止處,心才能活動;心若離開了一切法的話,心不能活動。但是,凡夫不能離開一切法的,心裡總是有所執著。只有聖人與法性理相契會以後,他能這樣子,心能夠與一切法分離,那就是入了無分別智的三昧了,所以那叫做無所住。

 

 

 

問:請問法師:修學止觀應參學那些較具體的書?

 

 

 

答:若想要修止觀,我以前說過,應該讀天臺智者大師講的《釋禪波羅蜜》,這個書要讀。《摩訶止觀》也要讀,《大智度論》也要讀,《瑜伽師地論》也要讀。但是這樣子可是不得了!《大智度論》一百卷,《瑜伽師地論》也是一百卷!不得已的話,《瑜伽師地論》可以不讀,就是讀《大智度論》和《摩訶止觀》和《釋禪波羅蜜》,可以這樣。把這些書讀通了的時候,再看看禪師語錄也不錯,也有好處。

 

 

 

問:佛法如何解釋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病?會是定業?或是極重的業嗎?

 

 

 

答:昨天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

 

 

 

這個憂鬱症,我看也有輕、有重,如果輕微的,也應該有辦法治療的。如果說是定業,當然已經出現了這種事情,應該說是有一點罪業的;但是說定業,也很難。在《涅槃經》上說,如果你在佛法以外,那你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若來到佛教裡面來,就沒有定業。《涅槃經》有這個說法。

 

 

 

當然,《涅槃經》的意思,如果你能夠把般若波羅蜜搞通了,應該是可以消滅這個罪障,那麼就沒有這件事了。

 

 

 

問:會是定業、或是極重的業嗎?如何處理它?誦《地藏經》、《心經》、持大悲咒、七佛滅罪咒,水懺、禮佛及誦佛號,可以對治嗎?

 

 

 

答:可以,還是可以對治的。

 

 

 

問:止觀或禪定,適合這類的人嗎?

 

 

 

答:如果這個人憂鬱症,他還能夠去讀佛教的書,當然他也可以學習,也是可以的。不過,拜懺是好!這地方說拜水懺,拜懺比較好。

 

 

 

問:法師:您在解釋我空時,所引用的經論有唯識的、有性空的、有真常的。

 

 

 

答:有唯識的,我承認;有性空的,也可以;我沒有引真常的經論,我沒有引這個。

 

 

 

問:請問法師,如此一來,是否會造成空有之混淆的修行呢?

 

 

 

答:我引來的這個講我空的地方,我認為都是一致的。而且無著菩薩講我空,就是《大智度論》上講的我空,我對照他說的話,都是一樣的。所以,無著菩薩稱龍樹菩薩為阿闍黎,這裡邊沒有矛盾。

 

 

 

其次,我又引《楞伽經》來解釋這一段疑惑,那就應該沒有混淆的問題。

 

 

 

問:阿羅漢入有餘涅槃的時候,住於何處?

 

 

 

答:我們從《阿含經》那一段文:佛住於天住;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來,大阿羅漢他也可以住於天住、也可以住於梵住、他也可以住於聖住。住于聖住,是阿羅漢的本份;他若是有需要,就住於天住;有需要就住於梵住。

 

 

 

但是,阿羅漢有的時候他也不是常入定,有的時候出定的。出定,他那個靈明的清淨心也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但是清淨,沒有染汙。所以,入有餘涅槃的時候,根本上說,就住於聖住——住於空、無相、無願三解脫裡邊,應該是這樣。住在空、無相裡面就是無住,就是他那個心離一切相,沒有住處。

 

 

 

問:識無邊處定,識所指的是八識中的何識?

 

 

 

答:這就是六識,還不能說阿賴耶識,還不能那麼說的。

 

 

 

問:請問法師三個問題。(一)外道觀空而取空相,雖知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愛著觀空智慧,外道亦知一切法空?

 

 

 

答:外道也知一切法空,但是方法和佛教不同,方法和佛教不一樣。就是他也能離欲,能離欲生到色界天上去,他就沒有欲了,這也叫做空。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了無色界天,他能把色空掉。把色空掉的方法,在《釋禪波羅蜜》,智者大師有講,他的方法也是很巧。

 

 

 

那就是一種假想觀。因為人周身都有毛孔,他是在第四禪裡邊修毗缽舍那觀,觀察身體的毛孔擴大,這個空越來越擴大;擴大到最後,這個人就不見了,他就是這樣辦法,把這個色空了,修成功了就是空無邊處定。後來又不要這個空,修識無邊處定;後來又不要這個識,修無所有處定;後來又把無所處定不要了,就成就了非想非非想處定。他就是這樣空,和佛教說一切法自性空不同。

 

 

 

問:(二)法師能否再說明修我空觀很重要?請解釋不能只修法空觀的原因。

 

 

 

答:修我空觀的重要在那裡呢?如果你不修我空觀,只修法空觀的話,你無始劫來的我見的種子還在。還在的時候,你就會類似外道那樣子:一切法都空了、我不空!就類似那樣子。

 

 

 

譬如你修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這未到地定有一個現象。什麼現象呢?他修、修的,不感覺有這個身體了,這房也沒有了,那麼不就是靈光獨露的境界嗎?就是這一念靈明的心在,其他的一切法都空了!那他很容易就想到:「我」是真常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就是這樣了嘛!這就和外道是相似了!所以,你只修法空觀,就有這個問題。而實在這未到地定還沒有到初禪,實在是一種定裡面現出一個境界而已,連無生法忍都沒得到啊!所以,有的人到那時候:「我就是佛!一切法都是空的,我不是成佛了嗎?」所以就會引起很大的誤會!這也是因為這個人不多讀經論,會有這個問題。

 

 

 

你若修我空觀就沒有這個問題。修我空觀,沒有我,就是沒有自性,一切法都是因緣所有的;所有的成就的功德也都是自性空的,就能無住。你不修般若的自性空觀,很難得聖道的!但是,你能誠意地修定,就會有些境界出現,就會引起誤會。所以,不修我空觀是有問題,而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阿含經》裡面有這個話,而《中觀論》上也有這個話、也有這個意思。

 

 

 

問:(三)請解釋: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

 

 

 

答:是的!修無我觀,我們初開始的時候,一定是執著一點,你不執著還不行的。執著是無我,不執著有我,一定是要這個態度。等到修成功,達到那個聖境的時候,我、無我都是分別,我是分別、無我也是分別,也是虛妄分別,都是不可得的。所以到了聖境的第一義諦,是離一切分別相的,無我也是個方便的一句話就是了。所以,我與無我,到那個時候是平等的、是不二的,這才是佛說無我法門的真義!

 

 

 

「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也是這樣意思。最初,我們凡夫要觀無常來破執常的顛倒,使令我們警覺一點,努力地修行,所以要觀無常。但是,你到了第一義諦的時候,這些都是名言、都是虛妄分別,常也不可得、無常也是不可得的,是這樣意思。

 

 

 

問:正修空觀的行者,面對逆境、順境時,應如何處之?

 

 

 

答:這個事情是這樣:我們所學習的我空、法空的智慧,這個智慧就可以說是個寶劍。這個劍,古德說:遇見魔就殺魔、遇見佛就殺佛。就是你遇見逆境的時候,也用這個智慧去觀察;遇見順境的時候,也用這個智慧去觀察,你這個宗旨是不變的,應該是這樣子。

 

 

 

問:請師父略說學佛的經過。曾遇那些困惑?如何去克服?妄念多時如何?

 

 

 

答:這是問我私人的事情,我私人的事情不要說吧!

 

 

 

問:阿彌陀佛!感謝 師父,前日曾看到一首偈語,意思總解說不全,敬請師父開示:「唯願此身,身如虛空;心齊法界,盡眾生性」。謝謝師父!阿彌陀佛。

 

 

 

答:這個偈子要我解釋啊。「唯願此身,身如虛空;心齊法界,盡眾生性」,這個偈子,我不知道出在那兒上?當然,我的文學不那麼好;但是我認為這個偈子……。

 

 

 

就是:我希望觀察這個身體猶如虛空,前兩句這樣講好了。觀察這個身體猶如虛空,也觀察這一念心不可得。這個時候,這個不可得的境界,就是周遍法界,遍一切眾生性的。一切眾生亦複如是,也是猶如虛空的,就是這樣意思。這樣子觀察,就是無住生心的意思;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這樣意思。

 

 

 

當然,你若能夠把自性空的意思學習得很圓滿、很深刻,這是很容易觀察;如果你自性空沒有學好就觀不來。我昨天、前天也說過,觀察別人是自性空,可能容易;觀察自己難!觀察自己不容易!但是,我有一天也說了,你到曠野去,還是可以觀察自己是空,自己也是空無所有,也並不是難。但是問題就是:你要長時期地思惟才可以,並不能說辦不到,不是那樣意思。

 

 

 

我曾經說過,譬如說你在一個空曠的地方,你把這個虛空的空相取下來,取在心裡面。你要多多地、多用心地取這個空相。取來以後,你到房子裡面靜坐。靜坐的時候,你心裡面想:你沒有在房子裡,是在曠野的地方;你就觀察這曠野是空的。你這個身體不在這曠野,身體是在房子裡頭,而你這時候自己認為你又是在曠野那裡,你就觀察:這是自性空、無所有,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就正好是這個意思。你最初不妨按照這個次第去思惟,就觀上來自己也是空的。

 

 

 

觀察這是空的時候,同時你也知道這個身體還是有;只是自性空,身體還是有,就觀上來了。觀察自己是這樣,觀別人也是這樣子,使令心無所住。假設你真能放下的話,我還很相信:能得無生法忍!這一生就能得無生法忍!尤其是年輕人,我看是很有希望;年紀老了,壽命還有幾天,可能來不及;年紀輕的人可能是來得及,有可能的,但是,條件就是你要放下,把塵勞的事情都放下,這應該能辦得到:一方面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方面修我空觀和法空觀。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