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1 08:12:0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3/21 08:08:31   編輯部 報導

 

妙法蓮華經淺釋卷二   宣化上人主講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二 譬喻品第三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這一品是第三品,叫譬喻品,譬喻即詩經上說的體。詩經上有體;譬喻即體。因道理深奧,入難以明白,故舉出一個比喻,使人容易明白。

 

爾時一切大眾皆蒙佛授記,舍利弗身口意三業清淨,而生大歡喜,乃起坐合掌,瞻仰佛之尊嚴,而對佛說:我在世尊面前,身口心意皆歡喜。以前我在方等會上及般若會上,也未曾聽過如此妙法。現在我聽佛說如此妙法,看見這一切大菩薩,蒙佛授記作佛,而有所感觸,心懷悲傷,感慨於未行如來授記,失卻佛慈悲無量之智慧知見。世尊!我以往獨處於山林樹下,用功打坐。因山林寂靜,故一坐就是數天,坐到疲倦便起坐散步,經行于山林樹下之間。每每自忖:我等聲間菩薩都得法性,為何如來不教大乘法而用小乘法度我等呢?是否如來對我等小乘人不慈悲呢?我們就常打這樣的妄想。可是,迴光返照後而知,此是我等之過咎。我等小乘人根薄慧淺,難發度生願心,所以縱佛說大乘法,我等亦不能接受,此乃我們自己的根基陋劣之過。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所以我等聲聞人,聽佛說明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因緣,必以大乘法修行,才可得度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位。正覺與凡夫不同,凡夫所行所作都是糊塗而不自覺。正覺,猶未到覺他的程度。覺他與二乘不同,二乘人只得正覺而未得正等。正等是大乘菩薩——等覺菩薩。妙覺是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故未得妙覺位。若把一分生相無明破盡,則能得妙覺。等覺是有上士,佛是無上士。

 

欲證無上正等正覺’——佛之果位,必以大乘菩薩法,才可得度脫。我等聲聞人不明佛以方便法教化眾生,常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我們初聞佛說四諦法及十二因緣而信受,用功修行得證果。世尊!我從方等法會到現在,從日至夜,每自克責。何謂日夜呢?即未開悟以前,猶如在夜間;開悟以後就如陽光普照而在中。若以小乘與大乘菩薩相比,則小乘如,大乘菩薩如,故曰終日竟夜每自克責:克是自己對治自己,即儒教所說克己的功夫。顏淵問孔子何以得,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孔子說克制自己恢復天理是為仁。顏淵又問如何克己復禮呢?孔子答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謂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不往觀之。不但不看亦不聽,如有人說是非,則不聽。不合乎道理的話則不說,不合乎道理的事則不做。視、聽、言、動皆合乎禮,則為克己復禮。舍利弗,常克制自己而不放逸。如好食,不任意亂吃東西,好惰,則克制自己少睡覺多辦事等。欲學佛法,必須發勇猛心,不怕困難,凡是成功的人,皆有克制功夫。香港有一位法師——壽冶法師(現在紐約光明寺任住持),他以往在五臺山上閉關,以血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每字大約有二立方寸大。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八十多卷,共有幾十萬字,他能用血寫這部經,可見他有克己的功夫。他(未出家前是鐵匠)認得字不多,自出家後發心學習,現在寫得一手好字,是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修苦行大德。

 

舍利弗尊者繼續說,而今學習佛法,聽法華經的妙法,斷一切疑惑,身意皆泰然。泰然即清淨自得,快得安隱,即快樂而安隱。今日才知我真正是佛子,是從佛口所生,從佛法化生,得到佛法性。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稀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當爾之時,舍利弗尊者欲把上文意思再說清楚,而說偈曰:

我聽這妙法音,得從未有之妙法,心生大歡喜,懷疑網悉已除掉。以前生生世世蒙佛教化,栽培大乘種子,今生已成熟。佛清淨深遠微妙之音,是世上稀有,能使眾生除去煩惱。我已得證四果阿羅漢,得漏盡通,我本是小乘根性,未能真正明白菩薩的道理,現在我聽聞妙法蓮華經,把我所有苦惱除掉了。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雲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于未來 演說無上道

我處身于山谷,或樹林中,或坐或行,常思及此事,而歎息為何自欺自棄呢?我等是佛子,同得無漏法(得漏盡通,無染汙念),但卻不能於將來,演說無漏妙法。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是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佛身是金色,有三十二種大人之相,十力即佛十種智慧之力。

三十二相是:(一)足下平如奩底。(二)足下千輻輪。(三)足跟梵王頂。(四)手指纖長。(五)其身方直。(六)手足網縵。(七)手足柔軟。(八)節踝肥滿。(九)身毛上靡。(十)鹿王踹。(十一)其身圓滿。(十二)垂手過膝。(十三)頂有肉髻。(十四)無見頂。(十五)馬陰藏。(十六)皮膚細滑。(十七)身毛右旋。(十八)身紫磨金色。(十九)七處平滿。(二十)梵聲。(二一)肩骨充滿。(二二)上身如師子。(二三)臂肘肥纖。(二四)齒白齋密。(二五)四十齒。(二六)牙白相。(二七)師子頰。(二八)入口中上味。(二九)廣長舌。(三十)丈光相。(三一)目睫紺青。(三二)眉間白毫相。

十力:(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諸解脫包括八解脫,又雲八背舍: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是為八解脫,此為修禪宗者應知。

同在一法性中,而小乘人未得授記作佛的功德。佛身有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所謂不共法,是不共於三乘,不共于聲聞、緣覺、菩薩,只有佛具足的這種法。

十八不共法:

1、身無失。2、口無失。3、念無失。4、無異想。5、無不定心。6、無不知己舍。7、欲無滅。8、精進無滅。9、念無滅。10、慧無滅。11、解脫無滅。12、解脫知見無滅。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如是等功德,如以上所說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十力諸解脫、十八不共法等種種功德,而我舍利弗這小乘人,已失諸功德。舍利弗獨自在參禪打坐之時,或經行時,見佛在大眾中,名聲普及十方。佛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不舍離。舍利弗說:我覺得自己把一切利益都失掉,而自我欺騙,以為自己未失這利益。我常于晝夜六時思想這些事情,現請問世尊,我這種利益究竟失掉或是未失呢?我常見世尊,稱揚讚歎諸大菩薩。因這因緣,我於日夜間都在籌算這種事情。我現在聽聞佛的聲音,隨眾生的機宜而說妙法,這種法是無漏不可思議的,令眾生得菩提道。

舍利弗尊者以前曾有一種執著,一種邪知邪見,要作一切婆羅門(梵志)外道的師父。世尊瞭解我的根基,乃拔除我的邪見,並為我說涅槃聖果之法。所以我的一切邪知邪見已除,證得真空之法。當時我心自以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就是到寂滅究竟的程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舍利弗尊者又說:我以前以為自己已得滅度,原來還未到寶所。而今自己覺悟了,以前我只證偏空之理,而非真正的涅槃。假使將來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得諸天、人、夜叉、天龍八部、龍和神等鹹來恭敬,這時才可算得真正滅度,無餘涅槃。佛在大眾前,說我將來當作佛。我聽聞如是的法音,一切疑惑心已殆盡。可是,最初我聽到佛說法時,我心中生大驚疑心,懷疑這是否是魔變作佛呢?如何能說這妙法呢?它是否來擾亂我這修定的心呢?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緛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彿又用種種方便因緣、譬喻,以辯才善巧為我說這種法,佛之心安定如大海,使我之心亦安定如海。佛說種種善巧方便法門,故能斷我一切疑惑。佛說,過去世一切無量滅度諸佛,都是按照這方便法門,為一切眾土說——即是妙法蓮華經之法。現在及未來一切佛,無窮無盡那麼多佛,也是用種種方便說此妙法。現在釋迦牟尼佛世尊,從兜率下降人間八相成道。

八相:

(一)從兜率天宮內院下降到印度迦毗羅國投淨飯王王宮降生。(二)入胎:佛在母胎中白晝晚間,都為天人鬼神說法。(三)住胎十月。(四)出胎時,佛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五)出家苦修十二年(訪道六年,打坐六年)。(六)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七)成道後大轉法輪為一切眾生說法。(八)最後入涅槃。

是為八相成道,天臺宗把第三住胎相改為第五降魔相即:

(一)兜率降。(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

此乃天臺宗所說之八相。在大乘中降魔被包括在成道中。而今佛從降生人間及出家,成道後轉法輪,也是以方便法門說法。世尊現在所說的妙法蓮華經,是真實智慧,亦是實相的道理。波旬即魔王,他是不可能說這種真理的。以這因緣故,我確定知道,非是魔來作佛。我由於墮在魔的疑網,以為佛說法是魔在講。現在聽到佛這慈悲喜舍,柔軟的妙音。佛的音是既深遠又微妙(是八十種好的其中一種),演暢這清淨妙法。我心生大歡喜,疑惑永遠斷絕,安住于實智慧中。我將來一定可以成佛,為諸天龍神所尊敬,轉無上大法輪,教化一切大菩薩。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當爾之時,佛告訴舍利弗,我今為天、人、沙門(是梵語,譯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婆羅門(是修淨行的外道)等大眾中說,我曾于二萬億佛以前燈明佛時,我為求無上道故(有七無上道:身無上、受持無上、具足無上、智慧無上、佈施無上、解脫無上、行無上),我常教化你——舍利弗。你在未開悟之前,等於在長夜中受教化,向我學習佛法。我用種種方便法門引導你,才生於我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舍利弗。汝于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佛謂舍利弗,我以前教你志願成佛道,你如今已忘卻,自謂已得到滅度。我為了要你憶及以前所發的願力,現為聲聞人說大乘經典,名妙法蓮華經,教你菩薩法。學此法便得十方諸佛所護念。舍利弗我為你授記,你于無量未來世中,供善無數諸佛,奉持正法,具足六度萬行,將來你當得作佛,名號曰:華光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應供(應受天人供養)、正遍知(知萬法唯心造)、明行足(具足智慧行門)、善逝世間解(明白世法及出世法)、無上士(屬於至高位。一切菩薩是大士、有上士,而佛乃高於一切,故為無上士)、調禦丈夫(可作駕禦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大丈夫)、天人師(諸天及人之導師)、佛(三覺圓,萬德備)、世尊(世出世所尊)。你的國名離垢。以上是每位佛共有的十個名號。你的國土清淨平正,安隱豐樂,天人熾盛。以琉璃為地,有八交道,以黃金作界。旁有七寶行樹,常有花果。華光如來以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教化眾生。當舍利弗成佛之時,雖非惡世,以本有願力故說此三乘法。

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華光如來成道時,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作為大寶的緣故。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有不可思議那麼多的菩薩,計之不盡,唯佛具足十智力,才能知其數量。佛行動時,有寶蓮華承其足下。此土之諸菩薩,非初發心修行,皆是久已值善根,于無量菩薩之處所,曾修清淨梵行,萬慮皆空,常為諸佛所讚歎。他們常修佛的真實智慧,具有大神通,能通達諸法實相,一切行為皆真實無偽,志念堅定不退。如是諸大菩薩,充滿全國。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複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佛告訴舍利弗,華光如來壽命有十二小劫。人類壽命從八萬四千歲開始,每一百年減一歲,身高每一百年減少一寸,減到人的壽命只有十歲,這稱為減劫。人命又複漸增到八萬四千歲,也是每一百年增一歲,身高增加一寸,如是一增一減是為一劫。一千劫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除他為王子,未成佛時,其國之人民,壽命為八小劫。華光如來經過十二小劫後,將會為堅滿菩薩授無上正等正覺記號。告諸比丘:此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為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即如來)、阿羅訶(即應供)、三藐三佛陀(即正遍知),其國土亦複如是。這華光佛滅度後,正法時代為三十二小劫(正法時代,禪定堅固),像法時代亦為三十二小劫(像法時代,寺廟堅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 證於無上道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華果實

當時佛將長行的義理,以偈頌重說一遍:

舍利弗,你在將來之世,成佛為大智尊,普度眾生,號曰華光如來,可度無量眾生。由於他曾供養無數諸佛,具足六度萬行菩薩道,有如來十力、八解脫等禪定功德。

彼佛證得無上道之果位,經過無量劫後,劫名大寶莊嚴,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以琉璃為地,金繩為界,七寶雜色行樹,常佈滿茂盛之華果,雜色交錯,令人見之而發菩提心。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佛為王子時 棄國舍世榮 於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 壽命八小劫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大寶莊嚴劫此國中諸菩薩,志念已得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又得大神通,及六種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得具足。在無數佛所,行菩薩道,六度萬行,所有諸大菩薩,都是華光如來所教化。華光如來作王子時,棄舍一切尊榮富貴,於最後一世出家作比丘,修行而成佛道。華光如來住世,壽命為十二小劫,其國之人民,壽命為八小劫。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之久,廣度無量眾生。正法時代滅,繼之乃像法時代,亦為期三十二小劫。舍利廣流於世,天人都來供養舍利寶塔。華光佛所作所為,其事蹟大概如是。福慧具足之佛陀,是無與倫比。你將來即是華光如來,應慶倖得以成佛廣度眾生!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回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複轉無上最大法輪。

當釋迦牟尼佛給舍利弗尊者授記之後,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比丘——男出家人,比丘尼——女出家人,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天、龍、夜叉(速疾鬼)、乾闥婆(釋提桓因——玉皇大帝的樂神)、阿修羅(無端正)、迦樓羅(大鵬金翅鳥,常以龍為食)、緊那羅(另一種樂神)、摩侯羅伽(大蟒蛇)等,八部鬼神都齊集聽佛說法。見舍利弗於佛前受無上正等正覺記,將來作佛為華光如來,大家都心生大歡喜。各人皆脫下身上所穿之華衣,以供養佛。出家人以祖衣作供養(出家人有三衣:大衣,又叫祖衣,是二十五條衣,有一百零八塊。七衣即七條衣。五衣即五條衣。出家人必須有三種常隨身之物,就是衣缽具);在家居士則脫下其身上最華麗之衣服作為供養。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天主)、梵天王(大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人所穿之美衣,天曼陀羅華(即白色的小花)、摩訶曼陀羅華(即白色的大花)等作供養。天人所供養給佛的天衣,在空中盤旋回轉,又有百千萬種天樂在空中齋奏,而一起說:往昔佛在波羅奈國初轉四諦法輪,乃至於今,宣講最大上妙法輪——妙法蓮華經,開權顯實。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于波羅奈 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諸法 五眾之生滅

今複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回向佛道

諸天子為要詳明其義,而以偈頌重說一遍:

佛以前于鹿野苑,三轉四諦法輪度五比丘,而分別說苦集滅道及十二因緣等法相,以致五眾之生滅。(五眾即五蘊之色、受、想、行、識。五蘊是苦諦,苦諦是有生,有生就有滅,能滅苦諦集諦,則到道諦。所以四諦法之苦集滅道,與五蘊有密切關係。)如今又說最上之妙法——妙法蓮華經,乃是至高無上法中之王;佛說此經,去權智而說實智。這法深奧,由於一般人根性有限,達不到其境界,故不信受。妙法蓮華經中載:人人皆能成佛,但居然沒有人信受這道理!釋迦牟尼佛與我們同是人,他勤修善道而成佛,但一般人執著「我相,充滿貪嗔癡,沒有修行,故未成佛。

我等諸天子從無量劫以來,雖然多次聽佛說法,可是從未聽過如此至高無上妙法。現在佛說這妙法,諸天等眾皆歡喜聽講。尤以聲聞中最有智慧之舍利弗,他現在授記成佛,而我等諸天子亦有希望,將來成佛。於一切世間中,此乃最尊貴者。佛道確是不可思議,佛為方便而觀機逗教,依眾生的根性而說法。我們諸天所有的福德善業,於現在或未來世,能見佛這種功德,盡皆回向予我們將來成佛之佛道。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複疑悔。親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感。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當爾之時,舍利弗尊者對佛說:我聽見佛所說之妙法,不再生疑惑,並領略其中之道理。我在佛前接受無上正等正覺記,我的佛名華光如來。可是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得心大自在,以前具足有學的地位(未證得四果阿羅漢前,叫有學位)。佛常教化他們,在佛法中,能脫離生老病死等苦,得究竟涅槃的快樂。

生、老、病、死:人出生呱呱墜地已知其苦,繼而受老、病,而至死苦。何以為老、病、死苦?之將至,眼蒙、耳聾、牙落以致食而無味,手足皆力不從心。年老體衰,終於久臥床上,直至死亡。最近艾森豪總統病逝,他貴為總統亦難逃一死。何以故?因他未學佛法,無法了生脫死。惟有看破放下,方可得自在,自在則無生老病死苦。昔日釋迦牟尼佛見生老病死總是迴圈不息,佛覺得耽於這些事情實在太愚癡了。為脫離生、老、病、死這些苦,故佛出家修行;更說法以度眾生。這些有學及無學,自以為已離我見、有見(常見)和無見(斷見),謂自己已得涅槃。

而今在佛前,聽聞從未聽過的妙法,他們卻大惑不解。請佛慈悲,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說一切因緣,使他們得離疑惑。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複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佛聽見舍利弗為四眾請法,使其離一切疑惑,乃謂舍利弗說:我先前不是已言明,十方諸佛以種種因緣譬喻、巧妙之辭說、方便法門,莫不為了無上正等正覺而說法嗎?只為教化眾菩薩故,而說各法之因緣。我現在以譬喻解釋這道理,有智慧者就可從喻中領略其中之奧旨。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佛告訴舍利弗,我現在作一個譬喻;國家喻實報莊嚴土,喻方便有餘土,二乘人所住處。聚落喻凡聖同居土。常寂光淨土是本,其餘三土是跡,最後仍歸常寂光淨土為本。

大長者譬喻為佛。以世間法而言大富長者,具足十德行:(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皈。

今喻佛為出世之長者,亦具此十德。

(一)佛從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真如實際中生,故曰姓貴。(二)佛證十號此乃位高。(三)佛法財萬德圓融,可謂大富。(四)佛具十智力,能降伏天魔外道,故曰威猛。(五)佛有一心三智(修空觀得一切智,修假觀得道種智、修中道觀得一切種智),互相通達,此謂智深。(六)佛於無量劫前早成正覺,梵網經載: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是為年耆。(七)佛三業(身、口、意)隨智慧行,遂能行淨。(八)佛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即禮備。(九)十方諸佛同讚歎佛,即上歎。(十)七方便(按天臺宗定:1、人乘、2、天乘、3、聲聞乘、4、緣覺乘、5、藏教菩薩乘、6、通教菩薩乘、7、別教菩薩乘。以上為七方便,又名七乘),眾生同來皈依佛,是為下皈。

佛十德不出一念生,依觀心之智從實相出:(一)生於佛家種姓真正,即姓貴。(二)佛之惑不起(即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已著如來衣,稱寂滅忍,即位高。(三)三諦(空諦、假諦、中諦)具足法財,即大富。(四)以智慧降伏愛見,即威猛。(五)合乎中道,洞悉權實二法,即智深。(六)能修此觀,超乎七方便之上,即年耆。(七)觀於心性,名為上定,能令身口意三業皆清淨,即行淨。(八)遇緣對境,能合乎法度,無失威儀,即禮備。(九)修此觀能深信解諸法實相,為十方諸佛所讚歎,即上歎。(十)雖有天龍八部及四部眾同來供養,亦不為所動,即下皈。

又以長者年高則博達古今,譬喻佛之智德。1、佛有智德而能當機立斷。2衰邁則根志純熟,譬喻佛斷德。又以財富譬喻佛萬德莊嚴。多有田宅:良田用以種植可養命。而此福德田可養法身慧命,修行人參禪要藉般若力量增長法身慧命。喻實境真智。若論福德,佛廣修六度萬行;若論智慧,佛無境而不照。故曰佛多有田宅僮僕乃供人使用者,譬喻方便多門知見圓滿,在六道眾生中和光同塵,為四順群機,而實智如僮僕也。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以這長者喻眾生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輪回,廣言廣大。以一門喻一乘佛道;唯一佛乘,可離三界。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包括五道眾生在這宅中,以一百喻天道,以二百喻人道,以三百喻畜生道,以四百喻餓鬼道,以五百喻地獄道。

天道之中皆有阿修羅(梵語無端正,又名無酒)。有天福而無天德,性好鬥。男阿修羅貌醜,女阿修羅則貌美。天帝釋戀女阿修羅之美貌,而娶之為妻。婚後阿修羅女對天帝頻赴法會聽法而生疑心,遂赴法會,見男女同聚法會,妒忌心大發,回報阿修羅王,謂天帝不忠於她。某次,天帝邀請阿修羅王赴宴,宴上天將齊集,修羅王多疑,誤會天帝集天將以示威勢,遂發兵攻天帝。兩軍交戰,天軍屢敗,天帝求援於佛。佛教天帝令天將念咒曰: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生大智慧),天將念咒,果然戰勝修羅軍。

此段經文謂三界五道之眾生,同住於一宅中。

世上何以有人聰敏,有人愚癡呢?那些人樂於誦經、學佛及助印經典,故得智慧。那些人妒才忌賢,更加愚癡。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及大悲咒都很有感應,你們應盡力的助印經典,若是發乎真心者,必得靈驗感應!

堂閣朽故。牆壁隕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譬喻欲界,譬喻色界、無色界。譬喻三界弊惡無常,眾生在三界中輪回不息;故譬喻三界非今所造。牆壁譬喻四大(地、水、風、火),酒、色、財、氣,猶如人的枷鎖,故有偈曰:酒色財氣四堵牆,許多眾生裏邊藏,有人跳出牆以外,就是長生不老翁。牆譬喻人的身體,三界易於減損。柱根腐敗譬喻人命不長。梁棟譬喻意識;梁棟傾危譬喻意識遷變不息,人將命終。

須知人命無常,人卻在世上爭名奪利,此乃不智之舉,一切有為相,皆有生滅。吾人應返本還原,明心見性。人性本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楞嚴經雲: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若能認識本來面目,煩惱可變菩提,否則菩提亦變煩惱。故雲: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人多是胡作妄為,然你執持正道,他們反會指是作非。修道人應該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平常人見色為色、見形為形;但若能明悟本性,視色無色,見形無形,便能回歸本來佛性。以上的道理,可能你們曾多番聽聞,但知而不行,亦是徒然。你們應身體力行,躬行實踐,行菩薩道,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為己任;以地藏菩薩為模範,願度一切罪苦眾生,所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眾生有酒、色、財、氣,菩薩亦有之;菩薩以度眾生為,以三藏十二部經典為,以妙法為,以六度萬行為。故菩薩所有雖與眾生相同,但其義則有天淵之別。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周遍於四大(地、水、火、風)、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故言周匝。四生、四大、八苦皆無常,故言俱時。以焚僥舍宅譬喻人身四大被種種諸苦周遍圍繞纏縛,因而有無名火煩惱薪隨時隨刻有焰然起火焚燒之可能,而生無盡痛苦,故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生無名火,焚燒于人心中功德之林。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長者諸子譬喻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三乘弟子在三界中。若無此三乘人,則是五百人。這三乘人往昔已聞佛法,對佛有親切感,故為法王子。法王子有大、中、小乘之分,大乘為菩薩,中乘為緣覺——辟支佛,小乘為聲聞。這三乘子為佛的眷屬,俱同置身於火宅中。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以佛眼觀之,六道眾生被五蘊之火包圍,從四面起(即常、樂、我、淨,四顛倒見: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

古人陶淵明於歸去來辭中雲: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人常為這不淨之假身作僕役,既知我們自性之田園將荒蕪,而今應猛然醒覺,回歸正途——佛道,才覺知今是而昨非矣!

經中以十、二十或三十喻三乘,十、二十與三十之和為六十,六十譬喻六道。由於菩薩、緣覺和聲聞三乘人都有十智:(一)世間智(也包括出世間智,能覺悟一切世間法,而後求出世間法)。(二)他心智(乃神通智,從定中生,聲聞乘定中有他心智,緣覺乘只要著意即有他心智,而菩薩則隨時都有他心智)。(三)苦智(知苦了苦)。(四)集智。(五)滅智(滅煩惱得菩提,證得常樂我淨)。(六)道智。(七)法智(有擇法眼,去十惡——殺、盜、淫、貪、嗔、癡、惡口、兩舌、綺語、妄言)。(八)比智(擇善而從之)。(九)盡智。(十)無生智(得無生法忍)。

所謂四念處:(1)觀身不淨:我們身體有汗臭,九孔常流不淨物,兩眼流淚,兩耳有耳垢,兩鼻孔流涕,口流涎唾或痰,大小便處流糞尿,血肉也是不淨,皮膚有鈿菌附著。尤其有些人專吃血腥和肥膩補品,消化後儲於體內更然,故謂身不淨。(2)觀受是苦:一切享受皆無意義,故不應執著。(3)觀心無常:人念念遷流,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故謂心不可得;孟子載:人雞犬放則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打妾想即放心,終日妄想紛飛,因為一般人只知求名求利。欲要前途光明,應行好事,莫問前程。(4)觀法無我,至人法皆空。

佛有大慈悲心,惟恐眾生退失菩提心,而作如是想:我于火宅中,修中道得成佛果,得離此火宅。喻佛不為五蘊、八苦所逼。喻佛不為四倒(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所倒,能出於三界。諸子等(三乘及五百眾生)卻仍在火宅中,被見愛所困,大悲懺雲:愛見為本,身口為緣。此有四倒,貪著五塵(色、聲、香、味、觸)或五毒(財、色、名、食、睡)之見為,執著愛為。被見愛所轉,應出離生死而不。雖這火會傷身而不知’‘;人不知集,不驚傷道,不怖失滅。以不聞四諦法,則無聞思二慧,為不。不得修慧,為不。不得見解,為不。不得思惟解,為不。應見諦即驚悟,思惟即厭怖;但眾生卻不知現在苦,也不覺將來苦。諸子被火燒於身(第五識,即三受。又名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念念與三受相應),佛則如同身受,苦痛之極。眾生卻迷而不覺,迷於貪、眼、癡而不知出離。

樂著嬉戲喻見濁和煩惱濁。不覺不知,不驚不怖喻眾生濁。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喻命濁。

心不厭患,無求出意喻劫濁。眾生在五濁中流連忘返,終日徘徊其間,而不知醒覺。

就是因為你們執迷不覺,才錯認這世界為安樂土。人屢因造業而墮地獄,若醒覺則能了生死。最近三藩市沒有地震發生,這是我們誠心念楞嚴咒,把天魔制調,所以三藩市才能相安無事,得免於地震所殃。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襟。若以幾案。從舍出之。複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複陋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佛謂舍利弗,這長者,即佛于三七日中作如是想:我用何法始為對機,才能喚醒眾生,使其覺悟呢?譬喻神通,譬喻智慧提拔。佛依三昧斷德,分別一切諸法實相,有智德則能說法。有斷、智二德而成法身,從勸誡兩門入之。勸即為人悉檀是為慈悲門,誡即對治悉檀是為制服門。悉檀有四:(1)為人悉壇、(2)對治悉檀、(3)世間悉檀、(4)第一義悉檀。故曰:不二法門休開口,第一義諦本無言。佛據四悉檀故說法,以普遍佈施。為人悉檀和對治悉檀,及世間悉檀,都是為第一義悉檀而說。佛以方便法,先說勸門,令一切眾生眾善奉行,能成就如來十力。佛有四無所畏:1、一切智無所畏。2、說法無所畏。3、說障道無所畏。4、說盡苦道法無所畏。為開一切種智而說勸門。繼而以誡門,令眾生諸惡莫作,可證大涅槃,得常、樂、我、淨四德。眾生不覺悟教化,佛知勿用大乘法,更以神通智慧、定慧力莊嚴,以度化眾生。

我身手有力喻智、斷二德之作用。衣襟:乃古時印度盛花之器。以衣襟喻佛之知見,能包含眾生之一切知見;佛乃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者。以譬喻四無所畏。佛以四無所畏教化眾生,使其脫離三界之苦,免六道輪回。此法如猶屬狹義,而不及之寬敞,故又以喻佛之十智乃橫豎概括,教化六道眾生離苦得樂。

我們學佛法,不可有分別心,無論任何法師說法,都應虛心地聽法。佛法應該一聽再聽,自然有所裨益。聽法即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播下金剛種子。諸位應廣植這種子令其增長,以擁護道場為己任。

佛在三七日中作思惟,應用何法教化眾生呢?門屬攝受,為人悉檀,是慈悲門。是折服門,以嚴厲方式使其折服,是威服門。佛以勸誡二門、四無所畏、十力及如來智令眾生離此火宅。後佛再作思惟,此間只此一門——大白牛車一乘門,大乘法,而複狹小。大乘法乃圓融無礙,其義雖廣,惟大乘圓覺菩薩可入,而非外道及七方便乘人可入之門。人修菩薩道,佛國門,此妙行——大乘法難行,此乃棄一切方便法者,故謂狹小佛乘之妙理是純一無雜,這道理確是微妙不可思議,不易明白,故謂狹小;這教屬圓教,權實不二之教理,凡夫不知出門,是為不知權,又不知入此門,是為不知實。二乘雖知出,卻不知入,亦不明這教理。菩薩雖自知出,亦不知入,此菩薩即別教菩薩,亦即七方便菩薩。七方便人不明此教理;由於小乘人不能入大乘之路,故教義雖廣,猶言狹小。行者以圓教修行,修菩薩道直達佛之果位,暢通無礙,故名’‘。妙行難行,去方便法,故名狹小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言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無智無識,不驚不怖,雖于二萬佛所教化修無上道,然其善根微薄,聞大乘法心不信受,更生退心。

戀著戲處:小乘人執著於見愛,退失菩提心,受八苦交煎。執著於依、正二報上:依報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正報就是我們這個報身,這個有情世界。三界中欲界眾生執著於五欲(財、色、名、食、睡),或執著於五塵上(色、聲、香、味、觸)。色界眾生執著於味禪(四禪天眾生執著於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所以初禪天叫離生喜樂地,二禪天叫定生喜樂地,三禪天叫離喜妙樂地,四禪天叫舍念清淨地。喜樂、妙樂、清淨都是坐禪中一種滋味,他貪戀這些滋味)。無色界執著於定,雖雲:勤修戒、定、慧。亦不可執著於定。人由於有各種執著,有所貪戀,故不能脫離三界,捨不得放下愚癡的知見,所以在此間流連忘返。

或當墮落:謂眾生或會墮落,意思是能改過自新,知道覺悟就可免於沉淪。但因為愚癡,執著於五欲,而致墮落三途(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眾生又因無知,染苦為樂,背覺合塵,故墮落此三惡道。墮落而被八苦、五蘊(色、受、想、行、識)之火所燃燒,猶不覺悟,不知這猛火會燒掉其法身、善根。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湣。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複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雲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眾生不知被八苦、五陰所燒,十八界是盛載諸苦的器皿,不知尋出舍離,不知這是喪失法身的因由。但東西走戲:漫無目的,四處流逸,背明向暗,生死往還,忽然而天,忽然而地,總脫離不了三界。視父而已:是比喻不遵從大乘佛法,猶如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就算其父親訓示之,仍置之不理。雖然眾生不聽訓誨,不受教化,佛因為本著大慈悲心所以仍不舍離眾生,視眾生如親生子,悲心湣切。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當時,長者即佛,作如是想:這大舍宅已被八苦、五蘊之火焚燒,我若不與三乘人(聲聞、緣覺、菩薩)及五百人(五道眾生)即出離這火宅,就必然要為大火所燒。前面曾說佛已出離火宅,何以現在又說在火宅被火所燒呢?其實佛的法身已得安穩離三界,現在被火所燒者是佛的應身。如今我應設立權巧方便之法,令一切眾生不被八苦、五蘊等所害,不受業火所燒。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即佛亦即長者,所謂知子莫若父,作為父親者最明白子女的喜惡,知道他們的心意。知眾生者莫若佛,佛洞悉一切眾生的根性。先心各有所好,眾生以前所學習的小乘佛法。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各人所修的法不同,有修佈施、四諦法、十二因緣法,都是各有其可樂之處。

佛又告訴他們:你們所玩樂者都不是特別有趣的,而我現在有更新奇難得的玩具,你們若不拿取,將來一定會後悔。有這麼多的羊車、鹿車、牛車羊車譬喻聲聞,是為小乘。鹿車譬喻緣覺,鹿比羊力大是為中乘。牛車譬喻菩薩,牛力更大,可以運載更多東西,故喻大乘。這些車都在門外放置,你們快點出來取吧!你們喜歡的,我都一一賞賜給你們。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

當爾之時,三乘人及五道眾生,聞佛說三乘法門,是如此微妙,引起他們的好奇心,適得其所,正合他們的心意。佛說這權巧方便的三乘法門,以度五道眾生。最後佛才說這唯一佛乘。所以在法華經中所說的是實智妙法,而無權巧法,故智者大師說法華經是純圓獨妙。

你們講經說法者,應尊敬前輩祖師,不可直稱其名,如稱六祖大師不可稱惠能,稱初祖達摩,應尊稱之為初祖達摩大師。天臺宗智顗祖師,我們應尊稱他為智者大師,或者天臺大師。

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心各勇銳:各人心中都有他所歡喜的玩具,譬喻眾人歡喜這方便法門,教化對機,能機教相稱,按依三慧中之聞慧,可說是修四念處之一種法。眾生的心勇猛銳利,表示思慧,這思慧是用般若觀照,亦是參禪的靜慮思慧。即要以銳利的智慧去修行,能明辨是非,不入歧途,不會明知故犯。我們人未入佛法之門時,不懂真理,所以誤入歧途。皈依三寶後,就要依教奉行,否則,明知故犯,必墮地獄。

互相推排:追求苦、集、滅、道四種真理,把見惑、思惑都制伏,故謂互相推排。在苦法中修苦法智、苦法忍;在集法中修集法智、集法忍;在滅法中修滅法智、滅法忍;在道法中修道法智、道法忍。以四諦互相觀察,互相推排,即能降伏見惑。此段經文亦喻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是暖和頂位。馳走是忍位,字喻世第一。在楞嚴經上有討論四加行。

競共馳走是爭取無生法忍之殊勝妙理,屬忍慧。即世第一。馳走屬見道位,證初果阿羅漢。見惑是對境起貪愛,現在把這念斷絕,無見愛之迷惑,而證初果阿羅漢,但未斷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由出生到死可稱為一段。眾生從出生到死一切所行所為,都是業力招感。

爭出火宅:是屬思惑道。斷思惑,證無學位,即證四果阿羅漢,斷了見惑、思惑,而能出離三界。此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被氣秉所遮,不為物欲所蔽。人常被習氣所束縛,任性放逸,貪求物欲,把本有的智慧遮蓋,所以不能超出三界,應儘快出離此火宅;譬喻學佛法之人,要本著正知正見,以求出三界。

前幾天,有人對我說,他覺悟自己以前用攀緣心是不對的。他能知錯,可見其用功已有進步,應繼續努力不懈。西方人修道者少,混道者多,現在知道天天打坐用功,修行即有所進展。同門修行者,應互相勸諫勉勵,不但是出家人要用功,在家弟子亦要用功,常隨喜聽經念佛。普通人不可直呼出家人之法名,只有其師父或其他大德,可呼其法名,而一般人只可稱其別號。如萬佛聖城中出家人法名是果,別號恒。稱在家人也應加居士,以示互相尊重。在道場中共處,應多看他人的長處,互相勉勵。我對一切弟子平等看待,從沒有輕此重彼,惟希望大家真正用功修行。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複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這時,佛見眾生從火宅出離,坐於露地中。四衢道喻四諦(苦、集、滅、道)之觀法,得苦、集、滅、道的智慧,超出五道輪回,在四衢道中修行。即修四諦之觀法,而得證果,斷盡三界見思惑。露地而坐是喻證得果位就不求進步,停止不前,化城自困。人在三界中,若被六道輪回所困,就不得解脫。超出六道輪回,就不復障礙,其身得安隱,而心感安樂無所憂慮。眾生都歡喜踴躍,因為能夠出離火宅,而感到欣慶。

現在弟子們都蹣躍的隨喜聽經,我這為師者亦甚感歡喜踴躍。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曾在普陀山閉關十八年,研究大藏經,以他這大德在南京時講經,尚且無人往聽說法。我現在以中文講經,這樣多外國人來聽經,可歸功於翻譯者,而我亦心感歡喜踴躍。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事。願時賜與。

羊車、鹿車、牛車譬喻三乘果位。欲得三乘果位,必要先超出三界。三乘果位屬權巧之教,故超出三界後,此三乘車位了不可得。三乘人在方等時,四教並談(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佛責備藏教人獨善其身,通教人未聽從佛之訓誨;同時讚歎別教人、圓教人所行合乎佛的意旨,能回小向大,于般若時再作整頓淘汰。法華經中言明以前,以其根不及,故說權巧之法,現在法華會上所說之法,才是大乘實法。此三乘諸子向佛索取,他先前所許諾之車——羊車、鹿車、牛車,現在應該賜與我們。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諸子譬喻一切眾生,佛視一切眾生皆平等如一,俱無差別,非三乘法所能及。然三乘法雖是權法,但是其性相同,仍不失為微妙之法。眾生在往昔習氣各別,如修四諦法(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都是以前所修習之法。又有修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波羅蜜)。此外又有修慈悲喜舍,色法、心法、逆法、順法、依報法、正報法、實法、理法、因果等法、自法、他法。還有明白法和糊塗法,明則覺,不明則迷。又有修福慧之法,常以利人為本。不但幫助他人,更要以不妨礙他人為原則。作弟子者應護持師父所說之法,擁護道場就可修福立德。深入經典,恭敬禮拜經典,依經中之道切實修行,若只是知而不行,明知故犯,即未得經典之啟發。天臺宗智者大師是讀法華經而開悟,他聞楞嚴經而起恭敬心,向西方禮拜十八年,仍未得閱此經。中國很多大德也是向經典中每字禮拜,如禮拜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故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修道人要常自我約束,去一切習氣毛病,所謂過則勿憚改。我對每個弟子,都是平等看待,希望你們每人都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西方開拓佛教。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你們明白佛法的真義,就要切實的修行。這些聲聞都各有其修行之法門,但一切皆是權教而非實教。如今所開示者,乃真實之法。因昔日所習之法不同,故經中言。雖各習之法不同,現在佛皆與之摩訶衍(大乘)之法,攝受一切法,一切眾生皆能入,故言大車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其車高廣:喻佛乃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知見深遠而無邊際,無法衡量。法界三諦(空諦、假諦、中諦)包括一切法。故曰如來知見具足一切佛法。

眾寶莊校:言以六度萬行莊嚴法身,我們要躬行實踐這六度萬行,才可莊嚴法身。

這譬喻品是法華經中最精要之一部份,實在難以明白。但若要深入法華經之義理,必先詳盡研究這一品,能瞭解其妙旨,則能契合此經,其他部份亦不難明白了。

周匝欄楯:譬喻陀羅尼,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身口意三業清淨,持戒定慧三學圓明。陀羅尼能持萬善,遮蓋眾惡,使之消滅於無形中。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四面懸鈴:譬喻四無礙辯,就是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1、辭無礙辯:言辭動聽,使眾生從言辭方面生信心。如古人陶潛(陶淵明)本欲隱居,由於寫了歸去來辭,流傳到現在亦為後世人所頌。2、法無礙辯:以一法發揮成萬法,以萬法而歸一法。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故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無定法。3、義無礙辯:宣揚世出世法之義理,圓融無礙,事理無阻。4、樂說無礙辯:說法者樂於說法,說法時口若懸河,能演暢無窮無盡之道理。

又于其上,張設幰蓋:即以綢緞所造之幰蓋,蓋在車上。譬喻佛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予眾生樂,是拔眾生苦,是舍與一切貧窮之眾生,是歡喜教化一切眾生。佛最大之德行,乃是慈悲無量,喜舍無量,在一切德行中,以慈悲為最高,故能普覆一切眾生。故經載:若慈悲能具足四無所畏,名為如來慈。佛修四無量心,成就清淨梵行,故曰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喻四無量心,要以萬行莊嚴之。即謂大乘法以具足六度萬行。一切法門,莊嚴大乘法。

寶繩交絡:譬喻四宏誓願。此四宏誓願要身體力行,迴光返照,反躬自省。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有度眾生否?度眾生即行菩薩道,但度眾生亦不可執於度生之相。所謂離一切相,掃一切法。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是否已斷煩惱?煩惱即菩提,冰即水,水即冰;把煩惱化為智慧水,即為菩提。何以說眾生即佛,佛即眾生呢?你把眾生度盡即為佛,若未度盡眾生,你仍然是眾生。覺悟即佛,迷昧即眾生。所以不要向外馳求,以求度眾生。你若把自性眾生度了,即度眾生;故六祖壇經雲:自性眾生誓願度。一切眾生如一,無人我之分,要先度自性眾生。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也。覺與迷無異,不迷即覺,不覺即迷,如冰與水無差別。故說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之法門,我是否已學呢?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不可猶豫不決,應誓修行以成佛道,否則,達不到佛的果位。

垂諸華纓:車上有華纓垂下,譬喻四種攝受眾生之法——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1、佈施: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若要眾生入佛的智慧,先以方便法引導之。眾生愛財,則施之與財,令其生歡喜心,繼而教之以佛法,彼必樂於接受。佈施本應以法施為先,財施為次。但以方便法使其接受,故先施之以財,繼之以法施,再施以無畏施,令眾生得聞佛法,離一切恐懼,遂能稱心如意。2、愛語:用溫柔善巧的言詞化導,猶如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待眾生以慈愛。3、利行:專做善事以利益眾生。4、同事:表示與眾生旨趣相同,與之作伴,即可導其信佛,使之反迷歸覺。故菩薩行菩薩道,以四攝神通度眾生,對其潛移默化,縱是有過錯之眾生,亦漸遷惡向善。菩薩對頑劣不知悔改的眾生,仍常希望彼終能改惡向善。所以這四攝法是妙不可言。菩薩對我們如此慈悲愛護,我們應趕快懺悔,何以得菩薩善待而懵然不知呢?

重敷婉筵:即車內鋪著重重疊疊的墊褥,軟綿綿的。譬喻薰修一切禪,依觀照般若來薰修,日久則有所成就。表示重複、柔軟,喻在坐禪時得輕安之感。這感覺是接連不斷,乃至行不知行,立不知立,坐不知坐,臥不知臥,到無人無我之境。這境界是要用功修行才可達到,其中滋味亦要你們親身體會,才可得知,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安置丹枕:安放在車上的紅色枕頭,以紅色的光譬喻無分別法。枕分內、外枕,外枕是車行時用以支柱,譬喻修道用功,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即靜,靜即動,動靜一如。車行即動,車停即靜,動靜同是此車。我們修道亦複如是,動靜都在我們本身。車內亦有枕,用以休息身首,譬喻一行三昧,能生真正般若智慧。

駕以白牛:譬喻無漏般若智慧。我們所有一切習氣毛病都是,一切欲念都是。為何我們沒有成佛,沒有開悟,習氣累累、欲念重重呢?就因為有,若無漏就得解脫了。得無漏智慧修四諦,四諦就成就。保持無漏智慧,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亦成就,而致開悟。修六度,亦得到彼岸。俗語雲:天天防火,月月防賊。我們要天天防無明火起,月月防六賊(眼、耳、鼻、舌、身、意)打劫。這六賊常把你支配得顛顛倒倒,將你自性的法寶都偷去。人若能保持無漏,定會成佛。無漏即駕上白牛車。我講心經時,有偈雲:白牛大車磷磷轉,黃臉小兒跳跳鑽。黃臉小兒跳跳鑽,譬喻人們的意念是反覆不定,像小孩子在蹦蹦跳跳一樣。幸而人皆本有大白牛車——無漏,以把持這念生念滅的意。駕以白牛是色的本體,清淨無染,此謂法之本體清淨無染,與無漏之智相應。大白牛車表示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圓滿成就,得以開悟。又表示四正勤(未生善根令生,已生善根令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消滅)。

膚色充潔:譬喻二世善圓滿,二世惡消滅。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又叫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你們若能無淫欲心,本著無漏的智慧,你欲修道,就能滿修道的善欲。你想精進,就可以發奮開拓西方佛教之先河。念如意足,即能遂心滿願。思惟如意足,是有所思惟就能達到理想。故欲得無漏智慧,必先去一切染汙,以清潔為本。

形體姝好:即大白牛車形體美好,譬喻發大乘心,如形體姝好,只此一心就包括一切法。

有大筋力:即大白牛有強健之筋力,譬喻五根(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根,何以為?根以生長為義,所謂根生蒂固,本固枝榮。根本堅固,枝葉才會茂盛。我曾說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故學佛法先要有信心,繼而向前求進步,念玆在玆,永不忘卻。有了根,不被人所動搖,更要有根堅持立場,才足以度人而不為人所轉。有根則能生根。喻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由五根生五力,有五力則可證得無漏智慧,成就一切菩提種子。

行步平正:即此牛有大筋力,故行步穩當,毫不蹉跎。譬喻定慧均平,必須定慧並進。若單有定而缺慧,則成愚癡的修行人。單有慧而無定,就成太活躍的修行人。故必要’‘兼備,互助互勉才算標準。又譬喻七覺支,又名七覺分,亦即七菩提分,是七種覺道法門。佛為二乘所說之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大乘佛法中亦包括此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分:1、擇法覺分:又名擇法覺知,以無漏智慧擇法眼,去選擇是法非法、正法邪法、真法偽法、實法虛法,能從正而舍邪。2、精進覺分:依真正法門往前精進修行。3、喜覺分:有正邪之分,有依正道修行而歡喜,亦有依邪道修行,墮於顛倒誑喜。凡是依欲念而行,是為顛倒,應以禪定、佛法為喜,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得聞佛法,知其高深奧妙,故生歡喜心。4、除覺分:明辨是非,取正除邪。5、舍覺分:舍離一切不當者,如坐禪不可執著好處,不可貪戀境界,應該舍離。6、定覺分:無所執著,有智慧就生定。你們若是昏沉,則應以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以對治之。若是有焦躁之心,則以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以對治之。7、念覺分:心有昏沉或焦躁皆是。發菩提心之人,必須依照七菩提分修行。能依七菩提分而行,致身心安穩,故謂行步平正,是用功得力的表現。

其疾如風:此車被大白牛拉著,風馳電掣的向前走表示前進不退之義。有清風,有颶風,此可以是清風,亦可以是颶風。何以故?你被此風所吹而覺清涼舒暢,則可謂清風。但亦可算是颶風,因為此風能吹毀一切天魔外道,去一切邪見。其疾如風譬喻八正道,修道人應依八正道修行;1、正見:必須具足正知正見,以無漏智慧破除一切邪知邪見。非禮勿視是為正見。2、正思惟:非禮勿聽是也,由所聽聞而起思惟。3、正語:非禮勿言即正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切勿背後評論他人過失,應儘量包涵。大家有緣才會聚在一起修道,故應隱惡揚善,免起過咎,而使他人生退心。4、正業:非禮勿動即正業。勿經營邪業如賭館、鴉片館,販賣牲畜、妓院等。何謂正業?參禪打坐,學習佛法就是正業。5、正命:一切所行都是光明磊落,是為正命。有五邪命(一標異現奇、二說己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聲現威、五說人供養)。6、正精進:有修邪精進者晝夜六時修習旁門左道,亦有行無益苦行,皆是邪精進。正精進是依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法門、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諦法、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等都是正精進。依佛之訓誨而行,能依教奉行,是為正精進。正精進分身精進和心精進;心精進是勤念三寶,念念不忘思惟正法;身精進是身體力行,如拜經、念佛、禮懺、念佛名號等,都是屬身精進。7、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就是正念。邪念就是念見、念愛、念私、念偏見,對情愛念念不忘,每一念都自私自利,就是邪念。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或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都是念佛。念大悲咒、楞嚴咒都是念法;念金剛經、法華經等也是念法。有幾位女居士白天工作,晚間則到這裏來念經,這就是正念。念僧:念十方賢聖僧。你們要念僧以供養僧,念法以供養法,念佛以供養佛。你若想修福報,就要供養三寶,所謂:凡僧雖不能種福,祈福必假凡僧。泥龍雖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龍。凡僧是未證果的僧人,這凡僧雖然不能給你種福,若你誠心地向凡僧求福,十方的賢聖僧必降福與你。在中國天旱時,一般人就會到龍王廟去求雨。廟中有泥造的龍,故說祈雨必假泥龍。天上的龍神是掌管降雨,不是凡夫肉眼所能見。

從前,我居於東北時,有一個徒弟,名果舜,他建了一個茅蓬,在一所龍王廟旁,懇請我為此茅蓬開光。於開光之日,有十條龍來求皈依三寶,當時有四個弟子在場,其中兩個有天眼通,另兩個打坐入定就可觀察事情。我令此等龍先往謁玉帝,為我轉達求雨之訊,若翌日得天降雨,我則遂彼等求皈依之願。翌日,在我們所居處四十裏內,天果降甘霖。我乃履行諾言為彼龍授皈依。這事雖是難以置信,但卻是事實。

又于我居香港時,一年天旱,佛教界各道場都求雨,毫無效果。後我令一弟子于三天內念南無阿彌陀佛,限她三天內必要求到雨。她至誠念佛,果然於兩天后即得雨。我心知已皈依門下之十龍,必遵師命降雨。此等事例,屢應不爽,確是妙不可言。親歷其境者,則深信不疑。

8、正定:邪定是執著境界,而正定是修四禪(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八定(四禪天再加上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修此法必先去我相,無所執著是為正定。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即有眾多僕從侍奉衛護。僕從譬喻方便法門,修行人以方便法達到彼岸。天魔外道及二乘人都隨方便智修道。維摩經雲:皆我侍者。果地菩薩都有神通,皆能遂心如意,好像有很多僕從為其操作。故曰:又多僕從,而侍衛之,大乘法需要很多方便法助其成就。

念念觀心,現前一念心,乃無先無後,無始無終,無邊無際,此心具足空、假、中三諦,故以其車高廣以喻之。現前一念心乃具足十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故謂之。以眾寶莊校譬喻一切眾生之性德超逾恒河沙數;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心外無法,法即是心。心是包括世法、出世法,是為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因心能普遍受應一切,演諸音教,皆不出一念心,故謂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幰蓋:喻心乃一切諸法中上妙者,無法不包,無法不容。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喻心有心王——八識心王,其餘為心佐,心王作觀想,此觀想起于所有心佐,互相照應。心佐與善心心佐,互相連系,息息相關,故曰:寶繩交絡。善心的心佐能生無量智慧,亦能成就無量福德,故為垂諸華纓。一念心性具足柔軟輕安之法,更具足一切諸法,重重無盡,故謂重敷婉筵。心性能動亦能靜,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靜一如,是為安置丹枕駕以白牛:心性之理是由妙觀察智顯現出來。膚色充潔:即誠心之功德乃微妙不可思議,心性無量功德,若不摻雜無明煩惱,是為色潔。心圓融無礙,故日形體姝好。觀心圓融無礙之智慧,能生長一切善根,圓觀又能摧伏三界以內的見愛,又能摧伏三界以外的顛倒想,故曰:有大筋力。圓觀乃定慧不二,即定即慧,定慧圓融,故雲:行步平正。圓觀能使其達彼岸,故其疾如風。圓觀能支配一切心佐,故為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這是什麼緣故呢?

是大長者,財富無量:即佛所說種種諸藏,包括一切法,總而言之,即六度萬行,六度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單知六度,而不去行,不能登彼岸。必須切實修行,才能直達涅槃彼岸。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忍辱是逆來順受,無我相、我執、我見,常觀想:未生之時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假名我,轉眼蒙矓又是誰?去我相,就可逆來順受。學佛法是必須躬行實踐,若遇逆境仍能如如不動,才真正領悟到妙法蓮華經之妙處。不要執著「我相,這個終會死,何必為這個爭名奪利呢?若有人打你,那是你前生所造業的果報。你今生罵人,來生就會被人罵;你今生給他人添麻煩,則來生他人也會給你添麻煩,所以因果絲毫不爽。若有人打你,就應作無我觀想,如果你難以放下這個我相,有一妙法可助你把我相放下。有人打你,你當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門框上;有人罵你,你可自我解嘲,當他在唱歌,或說某種外國語言而你聽不懂。你能用這種種的反面方法以對治,煩惱自能消除。人有業障才有煩惱,既有業障就應消除業障,修忍辱行。如彌勒菩薩偈雲: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去我相修忍辱波羅蜜,才是真正明白佛法。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一把無明火起,能把日積月累的功德燒盡。因此,人學習佛法,必定修忍辱波羅蜜,不為外境而生煩惱。

精進是晝夜六時勤精進。禪定是靜慮。這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是為福德藏,第六度是般若(智慧)波羅蜜,是般若藏,亦名智慧藏,故謂種種諸藏悉皆充滿:譬喻權、實二智。權智充滿為,實智充滿為。權實二智都圓滿,故謂悉皆充滿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長者而作是念,我這法財乃至高無上,不應以小乘法教導一切眾生。與諸子等:諸子即聲聞、緣覺、菩薩。今此幼童:譬喻以上三乘諸子初發心,皆是無智無識,猶如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他們皆是吾子,我對他們一律平等看待,並無輕此重彼。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譬喻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稱三十七道品,以莊嚴這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我應當平等以待之,皆與之大車,不宜有所偏差。所以者何:是何緣故呢?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一國譬喻常寂光淨土,不匱譬喻佛法永不缺乏。何況諸子:我的法寶佈施給全國人民猶不缺乏,何況是我的兒子呢?

我們要認真迴光返照,反省自己是否有煩惱,若無煩惱,即已得佛法的好處,否則更要切實修行,到有八風吹不動的定力,才算得到佛法的好處。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舍利弗。于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長者賜與諸子大車之時,言長者就是有財富無量。若諸子非其兒子,則不會與之大車。若是其子,而長者無財亦無以與之。是長者既有種種諸藏,諸子乃真佛子,故佛等賜與大車。本來諸子只求得羊車或鹿車,已心滿意足,長者因財富無量,乃賜與大車給其子,即佛以大乘法救度眾生。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是諸子從未見過如此上乘法,並非他們意料所及。譬喻二乘人本來修小乘法,已了分段生死,現藉著他們本來修習小乘的法門回小向大,成就大乘法,了變易生死,此乃超乎他們本有的希望。舍利弗,於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舍利弗!你意下如何?是長者平等與諸子珍寶大車,是否適當呢?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複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舍利弗尊者答佛道:否,世尊,此長者並沒有打妄語,他確能使諸子免於被火燒之難,得保全性命,非為妄語也。何以故?人身命誠可貴,若已保其身命,已算得到好玩之器具,何況長者廣設方便,把一切眾生從三界火宅中救出,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一小車不與我們,亦不算虛妄。何以故?因這位長者在未救出諸子之前,已作如是想:我要以方便權巧之法,令諸子從火宅中逃出。以這因緣故不算打妄語。何況是長者,自知有財富無量,使諸子得好處,如得大車。前文謂佛以大乘法救度一切眾生,故非妄語。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複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于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正如你所言,佛救眾生如長者救諸子一樣,如來是一切世間眾生之父。眾生被一切怖畏、衰惱、憂患、無明所遮蓋,如今把這一切煩惱一掃而盡,成就一切佛知見。正如舍利弗尊者乃從佛智慧門開佛知見,得智慧第一。目犍連尊者從神通門開佛知見得天眼第一,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佛有大神力救拔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有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佛具足權巧方便法門,智慧波羅蜜——乘般若船登彼岸。大慈是予眾生樂,大悲是找眾生苦,永無懈倦。佛以教化一切眾生為本懷,這也如阿難尊者發願: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佛憐湣眾生在世界上顛倒度日,終日東奔西跑,認假作真,不知出離三界火宅,故佛以大神通力、大智慧力,以利益一切眾生,而生於三界苦宅中,為救拔眾生,令之醒悟,願求出離。

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生於火宅為救度眾生,眾生無恐無怖,受眾苦交煎而不知。生時如生龜脫殼,老時各器官機能衰退,病臥床上苦不堪言,求死不得,行動不能,死時如活牛剝皮。充滿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以及貪、嗔、癡三毒之火。佛教化眾生,令得無上正等正覺,得佛果位。佛時刻等待眾生成佛,我們應早離此三界,免令佛久等。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迫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佛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交煎,皆因貪求五欲故,五欲為財、色、名、食、睡,或色、聲、香、味、觸。人常被五欲所轉,而顛倒是非,但人若看破五欲,則能放下貪著,作種種功德。人若明白財、色、名、食、睡皆身外物,大限來時,一切也得放下,就不會再貪著五欲。楞嚴經上載:六根能令人造罪,亦能令人成佛。五欲亦如是,迷戀則貪著,看破則放下。人由於貪求故,求不得而生種種苦惱。在世上貪求而造罪,至死後墮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間,則受貧窮困苦。境況貧困時,欲造功德亦無法佈施。又有愛別離苦,與心愛的人分離,難舍難離。怨憎會苦,乃與所厭惡的人,卻狹路相逢,如是種種諸苦。沉沒其中,歡喜遊戲三界中,不知苦集之煩惱,故不驚不怖,不生厭倦,不求解脫。於三界中東西馳走,所遭所遇雖然儘是苦惱事,卻不以為患。佛謂舍利弗,佛見此情形,便作是念;亦即是譬喻中之長者,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救拔彼等離苦難,更與以無量無邊佛智慧之樂,使之在大慈大悲之大乘佛法中遊戲作樂。

人貧窮當然困苦,但富貴亦有樂苦,樂極生悲,所以說:貧窮佈施難,富貴學道難。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亦能學道。在佛住世時有一公案:佛前燃點的油燈,本是晚間才燃點,日間熄掉。一日,有一窮人供養油作佛前燈用,廟上的香燈師按照平常的習慣,於日間欲把油燈熄滅,可是,該窮人所供養的油燈,總不熄滅。此人往告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又以神通刮起神通風,也吹不滅那盞油燈,複從須彌山后使出毗藍風,亦吹不滅此燈。眾人不明其故,往請問佛,佛謂:此窮人以他一生之積蓄,購油以供養,誠志可嘉,故此燈長明不滅。人在困苦中仍作佈施,是真佈施,這比起富人佈施,更為難能可貴。

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於方便。為諸眾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釋迦如來又作如是想,若我只以神通力量及所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而捨棄方便法門,為眾生讚歎一切佛的知見、十力及四無所畏,眾生不能以這因緣而得度脫。何以故?因為一切眾生不能免於生老病死苦,及憂愁苦惱,猶如幼子般無知,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中被火所燒,何以知道如來的智慧呢?

人若從未遇到佛法,又何以懂得佛法呢?如西方從未聽過佛法,一旦遇到佛法,就生恐懼心。人都有掩耳盜鈴的心理,明知自己犯錯,總不願面對現實,改過向善。未遇佛法之前犯錯,情有可原,但遇佛法後仍明知故犯,則罪加三等。有過者,宜改之;無過者,則勉之。愈勇猛精進,精益求精。人有過而屢犯不改,罪業彌增而致墮落。然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應知痛改前非。孔子曰:過則勿憚改。言有過應勇於改過,不怕改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舍利弗尊者在聲聞乘中智高而為上者,但在菩薩乘中上智者則為文殊師利菩薩。佛謂舍利弗,如前文所載之長者,雖身手有力,喻佛有大神通及真實智不用,而用方便權巧之法——說三乘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救度諸子,即三十子(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即佛的真子)和五百人(五道眾生),免於在火宅中,被三毒(貪、嗔、癡)之火所燒。長者以鹿車、羊車、牛車置於門外,誘幼子往門外,然後各贈與大白牛車。大車有六度萬行嚴飾之,即惟一佛乘。佛觀機逗教,見幼子根機所限,故先與之鹿車、羊車、牛車,即小乘法。佛先說小乘法,及至法華會上才開權顯實,示眾生以大乘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十智力及四無所畏,而不用之。

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所以釋迦牟尼佛以智慧支配方便法,能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眾生被貪、嗔、癡所蔽,法身慧命都被遮蓋著。貪者貪得無厭,毫不知足。嗔者遇逆境,即大發雷霆,無明火起,現修羅相。癡心蒙蔽眾生之良知良能,令他們昏昧因果,做顛倒事。人常被這貪、嗔、癡之火所燒。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使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九法界之眾生,聞佛所脫之法,皆發菩提心。佛於三界救拔一切眾生。

佛不怕被火燒死,而發大悲到火宅中救拔一切眾生。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佛把我們從苦中拯救出來,我人實應發大菩提心,生懺悔心不可再常發脾氣,須知佛在等待我們!佛既然已了生死,何以又說不怕死呢?佛確已了生死,但眾生之生死未了,佛感覺有切膚之痛,如同身受。我們要猛然醒覺,痛改前非,精進修行,以免牽累佛久等矣!佛為救拔眾生,分別為彼等說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佛予以鹿車、羊車、大白牛車,讓我們隨意選擇。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佛而作是言:汝等,即三十子與五百人,亦包括你和我及一切眾生。佛告一切眾生,切勿誤認此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為樂居,此三界實乃四諦法(苦、集、滅、道)中之苦諦。眾生顛倒是非,以苦為樂,迷不知返。勿貪粗弊言勿貪戀粗弊,被煩惱所蔽,擾亂心志。色聲香味觸即五塵亦稱五欲:有形相者為色塵,色、聲、香、味、觸塵則無形相可見,眾生被五塵所迷,但修行人要對境無心。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處身於境界中而能覺悟,就能超出三界,但被境界所迷就會墮落。常言道: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面對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要能自我把持,堅定宗旨。切勿被色聲香味觸五塵動搖心志。若貪著生愛:一般人不能了生死,主要原因是有,因愛生欲,欲愛是生死之根本,有漏之源頭。則為所燒:則為愛火所燒,此乃諦,有情愛則生煩惱。何以有情愛呢?因太重視這身體故,欲令身體得享受。試想釋迦牟尼佛為何到雪山上修行?為何在菩提樹下成道?就是他能去情愛斷煩惱,而得證果成佛。最初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煩惱是由於內有煩惱,才會招致外來之煩惱。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佛謂汝等即出三界,慎勿再在此中流連忘返,把本有家鄉也忘卻,當即修行出離三界。聲聞乘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者。辟支佛亦即緣覺,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天地萬物榮凋,修十二因緣法而證得辟支佛果。生於有佛之世為緣覺,生於無佛之世為獨覺。辟支佛多居於深山幽谷,不與外界接觸,修行證果,成辟支佛。佛乘,是梵語,中譯為分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與凡夫有別,凡夫是不知不覺者,而佛能自覺,並且能覺他,既然自利又能利他。自覺覺他之行皆圓滿,故謂三覺圓,萬德備,名為佛乘是異乎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者。法華經載唯一佛乘,更無餘乘。聲聞、緣覺、菩薩皆權便之法,唯有法是實法,開權顯實。

第二次轉四諦法輪佛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三次轉四諦法輪佛又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佛初對憍陳如三轉四諦法輪,法華經此文亦是示以苦集滅道之道理。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佛保證你若依大乘法修行,必能成佛,絕非虛妄,汝等一切眾生當勤修精進。若不勤修精進,猶如說食數寶,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分錢,于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楞嚴經上亦說:譬如說食,終不能飽。必須勤修精進。精進分身精進,心精進。拜經、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進。否則,心猿意馬,妄想紛紜,故要身精進。心精進是常念玆在玆。佛法是要身體力行,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不是道。單知而不行,就得不到其妙處,要精進修行才有所裨益。

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佛說方便法,誘騙眾生出火宅,謂有鹿車、羊車、牛車於門外,待彼等出離火宅後,與之大乘。誘進眾生,猶如佛空拳度子,見小孩將掉進井中,一時情急,告以此子他手中有糖,孩子聞語即回頭,朝佛處爬。小兒得免墜井,而佛手中實無糖。眾生欲離三界,則應受佛而離火宅矣!

複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

佛複作是言,汝等眾生當知此三乘法,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三乘法皆為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所稱歎,此三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接引眾生的法門,故讚歎之。自在無系,無所依求:得自然智則自在,即得他心智,明白一切眾生的心意,則得自在。無系即得解脫,無掛無礙,遠離顛倒夢想,得最高智慧,把一切放下。無所依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即已了生死。我們的自性是能依,生死是所依,已了生死,即無所依。何謂無所求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即無所求。若能無所依無所求,就能證果,了生脫死。

乘是三乘:乘於三乘車上,以無漏之五根:信、進、念、定、慧,勤加精進,五根能增進善根,而生五力(信、進、念、定、慧)。是七覺支:1、擇法覺支,擇善而從之。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舍覺支。6、定覺支。7、念覺支。又叫七菩提分。是八聖道:1、正語。2、正見。3、正思惟。4、正業。5、正命。6、正念。7、正精進。8、正定。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三天。這是凡夫禪定的境界,無想天是外道禪定的境界,五不還天是聖人禪定的境界。四禪天人修禪定,而人在人間參禪打坐亦可達到這境界。修禪定的人打坐入定達初禪天的境界,叫離生喜樂地,得禪悅為食之樂,但覺身心舒暢,快樂而不知時日已過,好像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是得這境界。誠心用功修行,參禪打坐就可得這境界,這初禪的境界,非獨天人的境界,而是修道人以凡夫之身,修行而可證入,僅是修行入門最初階段。前幾天本會有人證得此地,證得此地祇不過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欲證聖果仍要繼續努力不懈,精進向前。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不要貪著快樂,要修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如入定,不務外緣,心如止水,玲瓏透徹,打坐時不僅脈搏停止,連呼吸氣亦停止,唯有念未停止,仍會打妄想,一念生出來就會出定。三禪是離喜妙樂地,離一切喜樂,不再貪著「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之樂,得天上的快樂。你們若要嘗其中滋味,就要用功參禪打坐。四禪是舍念清淨地,連一念也捨棄,無生無念,此時已除一切客塵的煩惱,但仍未證果。以上是修道所得之輕安的境界。

是四無色定:(一)空無邊處定。(二)識無邊處定。(三)無所有處定。(四)非想非非想處定。四定天稱無色界天,則稱無色定,這四天的天人只有識而無形色,故稱無色定,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稱四空處。禪定是四禪八定,四禪加上四無色定合稱八定。解脫有八種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是八解脫,又稱八背舍。人初修道時,心中仍存有欲念,應用九想觀(不淨觀)對外色觀想,知其不淨則不會執於上,就得解脫。放下則自在,看破則能放下,故要先修此觀。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修行用功時候久了,不知不覺中離色欲之念,內無色欲之念仍要觀外色,觀想美女將來亦難兔一死,老死時其身亦變壞,作青淤想、膿爛想,有膿致幼蟲滋生,幼蟲食肉,剩下白骨,骨變土,四大分離各有所歸,風大還於風,地大還于地,水大還于水,火大還於火,各有所還,畢竟成空。能作如是觀想就不生貪愛,去愛欲心而得解脫。得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具足住即住于清淨本體上,空、識、有、想都解脫,得滅、受、想,身修滅、受、想定,識亦將滅。但識仍未滅,八萬四千劫之後亦會生,故雖然有四空處境界,生死仍未了。四禪加四空處,再加上滅受想定,稱九次第定。三昧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成就這三種三昧,就成空無相願。以上等等之道理。

而自娛樂:修行得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便得無量安隱快樂:尤其在禪定中得無量安隱快樂,得其空涅槃,永離一切災患。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佛謂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眾生前生曾從佛聞法,並能信而受,不生疑惑;信受是聞慧。殷勤是思慧,常作思惟。精進是修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只自顧自覺。羊車譬喻聲聞乘,如羊離群,只自了生死,不顧後群。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若有眾生,聞法信受不疑,信心是發自內心,所謂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是不能替代你生信心,必須自已生信心。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喜獨居修行。深知諸法因緣:深知十二因緣,成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以鹿車譬喻辟支佛乘。有佛出世時,名緣覺。無佛出世時,名獨覺。辟支佛是自證自了。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若有眾生,從佛聞法,心生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求知一切世出世法之智,佛智是一般眾生所不能有的智慧,自然智無師智,皆為佛之大圓滿覺的智慧。如來知見,如來知是一切種智,如來見是佛眼。是十力,無所畏是四無所畏。佛發大慈悲心為憐湣安樂一切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眾生,名大乘菩薩,所以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複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佛謂舍利弗尊者,釋迦如來如大富長者一樣,見諸子(三十子、五百人)得姒安隱出離火宅,長者既然擁有財富無量,便平等地賜予諸子大白牛車。正如佛見無量眾生因聞佛法而能信受護持,便離三界之苦。三界無安,在三界內,險道滿布,而佛能使眾生出離並得常樂我淨之樂。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

釋迦如來那時作如是想,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諸佛法藏如四諦、六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是諸眾生,皆是我子,均平等賜予大車。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不落偏空之理。使諸眾生脫離三界,予之佛乘禪定解脫三昧,解脫等快樂以作娛樂,從中可得樂趣無窮。

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一相即實相,實相代表三德之一的法身德。前面已詳細闡明三十七道品、六度、四諦、十二因緣,現在以三德結束譬喻品,故說皆是一相,亦即是實相。實相是無相無所不相,一切有相是從實相而來,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實相是佛的法身德。一種即一切種智,是般若德。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是解脫德,此法乃為諸佛讚歎者,能生清淨微妙之樂,離一切苦即得解脫。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佛謂舍利弗尊者,佛如大富長者一樣,初以方便法門說有羊車、鹿車、牛車置於門外,誘騙諸子出離火宅,到安隱處,大長者財富無量,各賜予大白牛車,車有眾寶莊嚴飾之,安隱第一,各人既得大車,是故長者並無說謊。

如來亦複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如來世尊亦如大長者一樣,以方便權巧之法,引導眾生,初說聲聞乘,繼而說緣覺乘、菩薩乘三乘來引導眾生。三藏教屬聲聞乘,別教屬緣覺乘,圓教屬菩薩乘。最後才說法華經實相妙理,圓頓法門,是大乘妙法,度脫眾生。何以故?佛本有無量無邊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又有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法門,開始已可賜予眾生大乘法門,可是,非一切眾生皆能接受。如初說華嚴經,二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聾如啞,不但不能接受,對其中道理,彼等亦不能通達。

有些人在想,二乘況且不懂華嚴經,吾人根性還不及二乘人,又如何領略華嚴經呢?佛初成佛時,世界上根本沒有佛,所以人不能接受太深奧的道理。現在一切人都知道有佛法了,曉得有大乘、小乘佛法,我們的自性本來已種下大乘的種子,所以現在得聞大乘佛法。

佛又謂舍利弗,因為眾生不能完全接受大乘妙理這因緣,你應知十方諸佛及釋迦如來都是用這方便權巧的法門,在這唯一佛乘法上,分別說為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實沒有三乘、一乘之分,乃因眾生的根性不及而說三乘,三乘最終目的乃是希望眾生早成佛道。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複頓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隤毀 牆壁圯坼 泥塗池落

覆苫亂墜 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鴟梟雕鷲 鳥鵲鳩鴿 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

守宮百足 鼬狸鼷鼠 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

不淨流溢 蜣螂諸蟲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幹 咀嚼踐踏

嚌齧死屍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 饑羸幛惶

處處求食 鬥諍擄掣 啀喍嗥吠 其舍恐怖 變狀如是

處處皆有 魑魅魍魎 夜叉惡鬼 食啖人肉 毒蟲之屬

諸惡禽獸 孚乳產生 各自藏護

佛悲心切切,唯恐眾生仍未明白其中道理,故再以偈頌重說一遍。

偈頌有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或七個字各種,以偈頌把前文所載的道理重說一遍,或未詳說者再以偈頌詳說一遍: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是一大宅。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猶如我們的身體,有偈雲:人身好比一間房,口為門戶眼為窗,四肢好比房四柱,頭髮譬如山房草,趁著好時勤修補,莫待倒塌著了忙。人身好比房子,要趁身體健康時修道,常參禪打坐、禮佛、誦經、持咒。一生之計在於勤,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應早起,四時起床,漱洗後就應打坐,早上萬籟俱寂,在這時候打坐很容易與道相應。坐禪完畢,拜佛是最佳的運動,使血液運行。拜佛後念經,使呼吸氣調和。繼而持咒,心中默念是金剛持咒,一切已辦,即開始一天的工作。下午下班後,又來佛教講堂,學習中文,實在獲益匪淺。

其宅久故:三界從無始以來已存在故謂,三界亦非現在新造成的,故謂而複頓弊:譬喻人身會衰老,各器官功能衰退。堂舍高危譬喻色界,譬喻欲界,在三界中易失人身。從色界、欲界中隨時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道,故謂高危柱根摧朽柱根譬喻人的兩條腿,如柱支撐整個身體。摧朽即生老病死四相遷變,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有四相遷變。梁棟傾斜:譬喻我們的脊背,已彎曲不中用了。基陛隤毀:言這造業的人身,終會敗壞。

牆壁圮坼,泥塗阤落:譬喻人的皮膚衰老,皮膚如泥塗,會變壞。覆苫亂墜覆苫是用以蓋房子的草,譬喻鬚髮,鬚髮都已亂墜。椽梠差脫椽梠譬喻骨節,骨節差脫。周障屈曲,雜穢充遍:即人體內小腸、大腸等屈曲,充滿糞便污穢之排泄物。

人的身體為四大假和合而成,身體敗腐則四大分散,地、水、火、風各有所還,歸於變滅。各人應認清人生,不要為此身作奴隸,而不知覺悟。我曾說:人生七十古來少,先除少年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一半睡著了。人初出生到十歲時,少不更事;六十歲以後,年紀老邁亦不中用了;中間光景,還有一半時間是睡覺的,人生實際有作為的時間實在不多。以上是人生的真理,曉得人生的真理,身心有所寄託,便會樂而忘饑。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即五道眾生(天道、人道、地獄、餓鬼、畜生),住在這三界火宅中。

鴟梟雕鷲:鴟梟是不孝鳥,初出生即反食其母。這母鳥被其子所噬,可算是果報,因它宿世中不孝順父母,所以今生被其子所食。以老鼠為食。中國人認為見到這種鳥是不吉祥的預兆,此鳥亦叫貓頭鷹,所謂:野貓進宅,無事不來,所以人人都不歡迎這種鳥。人如果自尊自大,在家不孝順父母,果報就是轉生為鴟梟雕鷲都以動物屍體為食,這些鳥前生為人時,都是好高騖遠,一無所成,在世上毫無貢獻,由於他好高騖遠,故轉生為飛禽。

鴟、梟、雕、鷲、烏、鵲、鳩、鴿等八種鳥譬喻五鈍使:貪、嗔、癡、慢、疑中之,這些鳥前生為人時,常恃勢淩人,或恃財富,或恃才幹,或恃智慧,自視甚高,而輕視他人。是一種體形龐大的鳥,能飛到高空,嘴巴紅色,以小動物如兔、雞等作食物。身為黃色,常吃腐壞之物,如已腐化的動物屍體。即烏鴉,是孝鳥,烏鴉反哺,雖是孝鳥,但性驕傲。是喜鵲,烏鴉身是全黑色,而喜鵲身是半黑半白色。中國人認為喜鵲是吉祥鳥,見有喜鵲飛來,就是吉祥之兆,有喜事臨門,所以人人都歡迎這種鳥。不食蟲,而只食糧食。鴿自以為最漂亮、自作多情。以上八種鳥譬喻貢高我慢。有八種驕傲:(一)譬喻逞強驕傲。(二)譬喻性驕傲,它為人時自恃生於大姓之家門。(三)譬喻為富驕傲,自以為比別人富有。(四)譬喻自在驕傲,覺得自己能無拘無束,無掛無礙,吃的儘是壞東西,他認為這樣是修苦行,覺得很自在,其實是無益苦行而已。(五)譬喻壽命驕傲,雖然壽命不很長,但自覺長壽,故有此壽命驕傲。(六)譬喻聰明驕傲。(七)譬喻行善驕傲,以吃素而自傲。(八)鴿譬喻美色驕傲。以上八種驕傲譬喻五鈍使中之使,即是常存我慢心,自以為比旁人更勝一籌。

蚖、蛇、蝮、蠍、蜈蚣、蚰蜒是黑蛇,有劇毒。的毒氣很厲害。身寬三寸,長三至四寸,形如蜘蛛,頭如人的大拇指,也是一種毒蛇。也是一種會螫人的蟲子。蜈蚣頭部赤紅色,頭不是紅色,則為蚰蜒,是有劇毒的蟲。在中國北方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時,五月初一到山上采艾草,用以塞在耳孔,防止蚰蜒鑽進耳朵中。若被蚰蜒鑽進,人會喪命。蚰蜒年久,會化成精魅。農曆五月初一至初五,是民間采藥的時間,所采的草藥可作藥材用。蚖、蛇、蝮、蠍、蜈蚣、蚰蜒都是譬喻五鈍使中的有劇毒,故人不可有嗔恨心。

守宮、百足守宮即蝦蜒,在牆壁上住的為守宮,在水邊住的為蝦蜒。傳說中國古時,皇帝為防止妃嬪不忠於他,有不軌行為,用守宮的血,塗於妃嬪的臂上,若妃嬪無不淨行,血點是不會脫掉的,故這種蟲叫守宮百足身有多足長三至四寸,呈黑色,有毒的蟲。

鼬、狸、鼷鼠是一種身長三尺的動物,若被野狗襲擊,身便放出臭味,而得脫身,免被狗所噬。這種動物有大尾巴,人常用它尾巴上的毛制毛筆。中國有狐仙和黃仙,是黃仙,身黃色,壽命到一千年,身變黑色,一萬年,身變白色成仙。一百年壽命,就會有神通。是一種野貓,以雞鴨為食。鼷鼠又叫甜口鼠,人被這種鼠咬也不痛。以上篾種動物譬喻五鈍使中的守宮、百足是無智慧的蟲,譬喻獨頭無明。鼬狸、鼷鼠譬喻相應無明。

諸惡蟲輩,交橫馳走:以上所述的幾種蟲鼠譬喻獨頭無明及相應無明,於三界中的惡相,此起彼落,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不淨流溢:譬喻人縱使把外表修飾得整潔,但身體內仍載著糞便,人還是愚癡地執著這臭皮囊,視之如珍寶。以上的蟲鼠就是譬喻人的愚癡。人在不淨處仍貪著不淨而不自知,而這些不淨物到處流溢。

蜣螂諸蟲,而集其上蜣螂是活在牛糞中的一種蟲,它活在糞便中怡然自得,甚至以糞便供佛,但因為誠心可嘉,佛亦慈悲接納。由於它能供佛,來生得以轉生為人,可是宿世業障深重,就算生得人身,只可作聾殘闇啞等下賤人。蜣螂聚居在糞堆中,若你想把它搬到香油缸中,即不能適應而死。我們人學習佛法,要學真正的道理,不可像蜣螂活在糞便中,仍不知醒覺。

狐狼野幹即狐狸,中國人對狐狸精都耳熟能詳,狐狸精能使人意亂情迷。中國人常以狐狸精譬喻壞女人,常誘惑男人。狐狸天性多疑,初冬水結薄冰,狐狸走於冰上,每走一步,聽一聽,若無聲音即冰已堅固到可以走於其上,故說狐狸多疑。性兇殘,形狀如狗,狼能吞噬一百斤的豬。當我在南京的空青山住時,一夜,從龍潭歸途中,遇見一群狼,它們沿途跟著我,但並沒有向我襲擊,我便為它們授皈依,所以我的弟子中,亦有二十多頭狼弟子。野幹是狐狸的混種,狐狸已夠聰明,它比狐狸更聰明,住于懸崖或高樹上,行動時郁是成群而出,並且發出特別的怪聾,使人聞聲喪膽,其他獸類也不敢接近。

咀嚼、踐踏咀嚼,有少量食物時慢慢咀嚼。踐踏,有大量食物時,不知愛惜加以踐踏。我們對物件應珍惜,否則,本來多也會變少。

嚌齧死屍,骨肉狼藉:用手扯開死屍大嚼,狼吃東西後一片狼藉,到處都骯髒污穢。

由是群狗,競來搏撮:狗群亦來爭食骨肉,你爭我奪,互不相讓。

饑羸慞惶:不懂佛法為,法身不圓滿為,一般未聞佛法的人都可謂之饑羸

處處求食:狗群互相爭食骨肉,譬喻五鈍使中之使。

鬥諍擄掣:發言論判決是非之理。

啀喍嗥吠:怒目而視為,動物露齒以示威勢為即大叫,是狗吠,譬喻五鈍使中使。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五蘊宅中,狀甚恐怖。

偈頌開始到此為止,仍是說及五鈍使:貪、嗔、癡、慢、疑,把人都支配得顛倒是非,難以自拔。故修道必須除去五鈍使。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夜叉惡鬼,食啖人肉L處處可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可謂人本身。三界都充滿夜叉、惡鬼、魑、魅、魍、魎,或五欲中充滿色、受、想、行、識,或四諦(苦、集、滅、道),都充滿魑魅魍魎。是山精,住於山中的妖怪,是居於宅中盡做怪事的妖怪,即鬼魅。魍、魎由樹木或石頭化成的精怪,人的中指出血,滴到石頭上,石頭藉著人的精氣,就會化為精怪。魍魎巨大如高山,晚間才出現,到雞鳴破曉,才會退沒。魑魅是矮小的鬼,大約高三尺。但魍魎則很高大,高三、四丈甚至三四十丈高。魑、魅、魍、魎、夜叉惡鬼都是譬喻五利使,五利使使人顛倒,執著胡作妄為:(一)身見:執著自己的身體,注重修飾這個臭皮囊,誤認這假身為真我,其實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才是真我,亦即如來藏性都是真我真我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修行人切勿認假作真,要除身見,看破放下。(二)邊見:執斷執常,這是外道知見,或認為人死如燈滅,撥無因果。或認為人如草木,生者自生,死者自死,即斷見。常見是生而為人,則生生世世為人,生而死,死而復生為人。即不合乎中道,強詞奪理。(三)戒禁取見:是外道所修的一種戒,非因計因,非果計果;他妄稱修無益苦行可得涅槃。其實是有些旁門外道,因修苦行而得天眼通,見畜生都可往生天道,便學習畜生的生活習慣,為修行法門,例如:牛戒,謂牛所以能生天,皆因以草為食,以為食草是最清潔的齋戒,故持牛戒,亦以草為食。持狗戒者,以狗為人看守門戶是有功勞,故效法狗的行動及住在狗屋中。以上是持牛、狗戒的外道,因修這無益苦行,其中亦可生天,即法華經中所說的離地一尺、二尺。離地一尺即生欲界天,離地二尺即生色界天。這外道修戒,但有所執著,非佛家之無漏淨戒。另一種外道是以豬作典範,躺在地上,用灰塗遍全身,教人認不出他的本來面目。又有另一種外道睡釘床,認為就算被釘刺破皮也不怕,是難得的苦行。又有一種苦行,以繩子倒懸身體而睡。還有一種苦行,以泥土為食,認為這樣才是天然生活。以上都是戒禁取,所行是無益的苦行。(四)邪見:違反正道的知見,例如修道人應孝順父母,邪見的人認為生兒育女是為人父母的本份,故不用孝順父母。正道主張不殺生,他則鼓勵殺生。偷盜是不合法,他則教人家偷盜。邪淫是不正當的行徑,他則教人邪淫。人不應該妄語,他則教人打妄語。五戒中不飲酒戒,他卻認為飲酒是無可厚非。亦有謂五戒中戒酒,沒有戒煙,故可抽煙。邪見人反對吃素,認為馬、牛、羊等畜生天生而被人作食,何必暴殄天物呢!總而言之,邪見者儘是邪知邪見,一切知見皆違反正道。(五)見取見:對外物見而生自私心,欲據為己有。以上的五利使把人真正的智慧遮蓋,故學佛人士必須以智慧劍斷五利使,始可超出三界。以上只是略說五利使,若要詳說之,則說之不盡。

何以牛、狗、豬、雞等畜生可生於天呢?牛耕田,為廟上工作,而立功,故可生天。狗忠心為主,救主立功,故可生天。豬和雞都是被人送到廟上放生,而得生天。外道人有天眼通者,只見此等畜生生天,而不明其生天之因緣,誤會學它們的行徑和日常生活習償就可生天,故效法它們。修道人必須具足擇法眼,明辨是非,擇善而從。夜叉惡鬼譬喻五利使之邪見,如夜叉惡鬼只可暗中行事。人肉譬喻善報,行善者可得善報。食啖人肉譬喻邪見人撥無因果,引導別人盡可為所欲為,做盡壞事也不會受惡報所加。毒蟲之屬,諸惡禽獸,即前面所述之蟲類及禽獸。孚乳產生由卵孵化而生,即胎生。各自藏護譬喻世間的因果,必得不失。

夜叉競來 爭取食之 食之既飽 噁心轉熾 鬥諍之聲

甚可怖畏 鳩槃荼鬼 蹲踞土埵 或時離地 一尺二尺

往返遊行 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 撲令失聲 以腳加頸

怖狗自樂

夜叉競來,爭取食之:夜叉是一種捷疾鬼,行動快速,互相爭先恐後地爭取食物。因食物少,而夜叉多,不夠分配,故爭取食之。譬喻撥無因果。食之既飽:譬喻邪見成就。噁心轉熾:譬喻邪見增長。鬥諍之聲,甚可怖畏:所謂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是勝負之心,背道而馳,起爭心就會生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生此四相又何以得三昧呢?譬喻撥無因果的邪論,是甚可怖畏。又譬喻一般人聽聞邪論被迷惑,而致造業,墮至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很難出離。鳩槃荼鬼:形如冬瓜,無手無腳,叫魘魅鬼,常在人睡著時壓在人身上,使人喘不過氣,甚至把人壓死。譬喻五利使中戒禁取見。蹲踞土埵:虛坐即,實坐即,土埵是地勢高的地方。譬喻欲界的六天,外道持牛、狗、雞、豬戒,依戒取修十善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以上屬身業。不貪、不嗔、不癡,屬意業。不惡口、不綺語、不妄語、不兩舌,是屬口業),得生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的高處。或時離地一尺二尺’.‘意不確定,外道依戒取修行得四禪,生到色界天即離地一尺,依戒取修四空定生到無色界天,即離地二尺往返遊行譬喻生到色界、無色界中。譬喻生回欲界中。譬喻人如微塵,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在三界火宅造善業,則生天;造罪業,則墮地獄,轉餓鬼,或生為畜生,人隨業風飄蕩,而遷徙住處。縱逸嬉戲:譬喻人不明白真理,則不能得究竟之樂,所得者都是假快樂。捉狗兩足,撲令失聲:是持狗戒的狗,夜叉把這狗兩腳抓著,把狗拋到遠處。譬喻外道妄想修苦行可成就道業,其實持牛戒、狗戒、豬戒、雞戒乃無益苦行,苦行外道非因計因。以腳加頸:譬喻外道非果計果。以為行苦行可得涅槃之樂。怖狗自樂:夜叉以使狗驚怖而亂吠為樂,譬喻外道欲以外道只可暫時降服現前的煩惱。或譬喻得味禪;證得離喜妙樂地(初禪),又叫味禪。

複有諸鬼 其身長大 身形黑瘦 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

叫呼求食 複有諸鬼 其咽如針 複有諸鬼 首如牛頭

或食人肉 或複啖狗 頭髮髼亂 殘害兇險 饑渴所逼

叫喚馳走

複有諸鬼:除夜叉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鬼。其身長大,身形黑瘦,常住其中:譬喻五利使中身見,認為其身充滿三界,故謂,遍滿五陰(色、受、想、行、識),故謂。自覺滿足,無慚無愧,不修善法,故謂身形。因罪惡遍體,故謂。無德行,故謂常住其中:常住三界中不求出離。發大惡聲:譬喻修外道者執重我相,修各種苦行。叫呼求食:譬喻外道妄想以執著我相而得涅槃。複有諸鬼,其咽如針:另有一種腹大如鼓,咽細如針,譬喻五利使中見取,錯認非非想處天之境界為涅槃。非非想處天壽命雖有八萬大劫,壽終仍要墮落。複有諸鬼,首如牛頭:譬喻偏見和身見,生斷、常二見。或食人肉人肉譬喻善根,譬喻斷常二見,斷出世善根。或複啖狗:譬喻斷世間善根。

何謂出世善根呢?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具足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功德,是為出世善根。世間善根即持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為五戒;再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貪、不嗔、不癡、不綺語、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共為十善。有斷常二見者,則會斷世、出世善根。頭髮髼亂:譬喻外道。非常計常:認為生而為神,則永遠是神;生而為人,則永遠是人;生為禽獸,永遠是禽獸,永無改變。外道亦有一死永滅之謬論。這些理論皆過猶不及,未能合乎中道,互相矛盾,故謂頭髮髼亂殘害兇險:譬喻常見,破無常真理,而斷見則破因緣真理。饑渴所逼,叫喚馳走:三國時曹操領兵出征,中途缺水,曹操為士兵打氣說:前面十至二十裏處有一梅林,各人聽聞酸梅即頓時止渴,故有成語雲:望梅止渴。單是望梅可止渴,但畫餅卻不能充饑。饑渴是對智慧的饑渴,修道人要有智慧食,禪定飲;不聽經,則無智慧食;不打坐,則無禪定飲,故謂饑渴所逼叫喚馳走叫喚譬喻宣唱見邪論,馳走譬喻在六道輪回中生死不息。

夜叉餓鬼 諸惡鳥獸 饑急四向 窺看窗牖 如是諸難

恐畏無量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譬喻欲界中五利使和五鈍使之煩惱。欲界眾生都是有漏,故不知修道,更不能得禪悅的滋味。饑急四向:譬喻外道所修之邪觀無法領悟真理,而他們卻仰慕道果及禪味。窺看窗牖如是諸難,恐畏無量:這樣諸難,實在可怕之極。

是朽故宅 屬於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間 於後宅舍

忽然火起

是朽故宅:譬喻無始故有的三界無安之所。屬於一人:佛以應身到此三界教化眾生,故屬於一人。從佛發心到成佛,經三大阿僧祇劫,他發無量無邊之誓願:願度一切眾生,了生脫死。故我人身為佛教徒,應效法佛陀,發無量無邊大誓願,度一切眾生。佛教徒應度父母信佛,所謂:身得離塵垢,此道方成就,若能度父母信真理,才是真正孝順,然後度兄弟姊妹,明白真理,遠離邪知邪見。釋迦牟尼佛成佛後,還到忉利天為母說地藏經,可見佛陀已成佛,仍不忘度其母。

其人近出,未久之間,於後舍宅,忽然火起:釋迦牟尼佛于大通佛時,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降伏五濁,完結一切業感,佛遂入涅槃。佛入涅槃後,一切眾生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複現。亦可譬喻佛所教化的眾生已得無生法忍,所謂: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再生於三界,故謂。佛雖已成佛,超出三界,但佛也會倒駕慈航,再來世上教化眾生,故謂。經雲:佛數現涅槃意謂出三界火宅。於後宅舍,忽然火起譬喻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火把三界燒壞。

四面一時 其焰俱熾 棟樑椽柱 爆聲震裂 摧折墮落

牆壁崩倒

四面譬喻四念處。佛入涅槃後,一切修道的比丘、比丘尼都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一)觀身不淨:觀身、受、心、法皆不淨。(二)觀受是苦:觀身、受、心、法皆苦。(三)觀心無常:心念念遷流,故曰無常,觀身、受、心、法皆無常。(四)觀法無我:觀身、受、心、法皆無我。修四念先修:1、不淨觀,以破除我執。人常執著這臭皮囊,放縱享樂而造業。修道人應破除我執,借假修真。2、觀受是苦,有三苦、八苦以至無量諸苦。三苦:(一)苦苦,是貧困之苦。(二)壞苦,是富貴之苦,人擁有的一切物質,難免損壞。(三)行苦,念念遷流生苦惱。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一時譬喻五濁、八苦、四倒同時生出。四倒是外道之四顛倒見: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

其焰俱熾:四倒、五濁、八苦互相助長,故曰其焰俱熾

棟樑椽柱:譬喻支持身體的骨骼。

爆聲震裂:命斷為,譬喻斷命時。

摧折墮落,牆壁崩倒’.氣斷骨離為摧折,譬喻命終時四大解散,地、水、火、風各有所還,身體化為烏有。

諸鬼神等 揚聲大叫 雕鷲諸鳥 鳩槃荼等 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毗舍闍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為火所逼 共相殘害 飲血啖肉

諸鬼神等:譬喻五鈍使和五利使。

揚聲大叫:諸鬼神等見忽然舍宅起火,牆倒屋塌,故驚恐大叫。

雕鷲諸鳥,鳩槃荼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譬喻三界不易出離,必須借助佛法僧始可得出。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孔穴譬喻色界。

毗舍闍鬼,亦住其中:啖精氣鬼也是在色界中。

薄福德故,為火所逼:由於福德淺薄,所以常發脾氣,故有雲:缺德帶冒煙。菩薩或會以折服法,以使眾生醒覺,但只是權巧之法,並非發脾氣。但普通人發脾氣,是由於德行不足所致,發脾氣如被火燒。譬喻三界無安,被四倒、八苦所逼。

共相殘害:色界中厭下欣上,例如在色界中討厭欲界,嚮往無色界;在上界者不歡喜下界,故共相殘害

飲血、啖肉飲血譬喻色界及無色界眾生有默然的執著,止語而不與人交談。啖肉譬喻色界及無色界中眾生執著功德。

野幹之屬 並已前死 諸大惡獸 競來食啖 臭煙烽燎

四面充塞

野幹之屬,並已前死野幹譬喻欲界的。已生色界,故已離欲界的諸大惡獸,競來食啖,臭煙烽燎,四面充塞諸大惡獸譬喻色界的。可把欲界的吞噬,雖無冒煙,但仍有微細的熱惱,仍有味禪的境界,故以臭煙喻之。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故言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類 為火所燒 爭走出穴 鳩槃荼鬼

隨取而食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爭走出穴:譬喻無色界。無色界比色界更高一層,修道人到無色界中,討厭色界,因色界仍是有形相可見,色界眾生被形相所局限,仍有苦粗相,在色界中被八苦五蘊所燒,故欲脫離色界牢籠生到無色界中。

為火所燒,爭走出穴譬喻色界天,出穴譬喻無色界天,到無色界中定力則更進一步。到無色界天,色界天滅,故以鳩槃荼鬼,隨取而食喻之。鳩槃荼鬼譬喻本五鈍使及五利使皆可得無色定,但文中執著五鈍使厭色界天,而欣向無色界,五利使已證得無色界,故厭棄色界天,故曰:鳩槃荼鬼,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 頭上火然 饑渴熱惱 周慞悶走

餓鬼腹大如鼓,喉細似針,故難填飽。頭上著火,饑渴熱惱,而漫無目的地四處亂跑。餓鬼譬喻四空處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四空天雖已空但仍有識,未了生死,未得無漏飲食,猶如餓鬼未得無漏飲食,雖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頂,但仍未了生死,被無常所燒,故頭上火然。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為八萬大劫,天福享盡仍要墮落,被無常火所燒,得不到正道之食,故雲。無助道漿水滋潤,故雲。在四空處眾生,雖是三界中最高者,但有細微的八苦所逼,八苦仍存于八識田中,故雲。仍有微細諸惑: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惑:對境生貪愛。思惑:迷理起分別。塵沙惑:菩薩教化眾生,必須通達如塵如沙那樣多的法門,否則,自在教化,則為塵沙惑。無明惑:不辨是非,認假作真。因有諸惑故雲。四空處眾生仍在生死中,不想出離,故雲周慞悶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三界無安,故雲:甚可怖畏。若不求出離猶如:毒害火災,眾難非一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遊戲

來入此宅 稚小無知 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 驚入火宅

宅主即佛,佛在門外立,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長者聞已,驚入火宅。佛已證得法身地果位,故謂在門外即佛常存大悲心,欲救眾生,故不住第一義空座。聞有人言:譬喻三昧,佛得三昧法,觀機逗教。汝諸子等:五道中一切眾生。先因遊戲,來入此宅:此等眾生初發心時求出此火宅,但未得三不退轉(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仍有見惑和思惑。一切眾生理性本清淨,因無明妄起執著,而致生死相續,故以先因遊戲喻之。稚小無知:即修行末圓滿,被見惑、思惑、無明惑所纏。歡娛樂著:生於三界中不知出離,誤以為此間是樂土。長者聞已,驚入火宅:譬喻佛憐憫眾生,要到三界中度化眾生。

方宜救濟 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 說眾患難 惡鬼毒蟲

災火蔓莚 眾苦次第 相續不絕 毒蛇蚖蝮 及諸夜叉

鳩槃荼鬼 野幹狐狗 雕鷲鴟梟 百足之屬 饑渴惱急

甚可怖畏 此苦難處 況複大火 諸子無知 雖聞父誨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方宜救濟:此時佛欲以大乘法救度所有眾生。令無燒害:以免眾生被五蘊火所燒。告喻諸子,說眾患難:令諸子得悉,火宅中充滿患難——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惡鬼、毒蟲:譬喻五鈍使和五利使。災火蔓莚:五蘊之火四處蔓延,把三界燒壞。眾苦次第:眾苦相續不絕。毒蛇蚖蝮,及諸夜叉,鳩槃荼鬼,野幹狐狗,雕鷲鴟梟,百足之屬:譬喻五鈍使和五利使。饑渴惱急,甚可怖畏,此苦難處,況複大火:因既無正道之食,又無助道之漿,故惑饑渴,所以饑渴惱急,甚可怖畏。三界有各種怪物,何況複有大火所燒。諸子無知:一切眾生無大乘根性。雖聞父誨:雖常受長者訓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仍逗留其間嬉戲作樂。

是時長者 而作是念 諸子如此 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

無一可樂 而諸子等 耽湎嬉戲 不受我教 將為火害

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

此時佛又作是念,諸子如此,更為我添煩惱。佛的願力是度眾生,而眾生不知醒悟,故添佛愁惱。三界中實無可留戀,而諸子等,卻沉迷留戀這三界。

人在三界中,被無明纏繞,不發菩提心,不修菩提道,甚至根本不信佛。我有一個弟子,他的父母最近來三藩市,見其子在臂上曾燃香,大感不滿。現在的人多是顛倒是非,本來燃香供佛,是對佛的一種供養,他們竟為兒子燃香供佛而感不滿。人做顛倒事,一般人卻不以為然,不加干涉。可是人要修道學好,卻有親眷反對,豈不是顛倒。

最近我有一個弟子,他見一切物件都在移動,有如在陽光注照下,可見微塵晃動。他這境界是開五眼前的一種現象,有時又如瞎了,甚麼也看不見,這是五眼正要開而未開時的現象。人若對這境界有所執著,或想得五眼,或不欲有此境界,若有所差池犯錯或多管閒事,則五眼會閉。故開五眼後要具足定力,有定力才能生真正智慧。

不受我教,將為火害。即使思惟,設諸方便:眾生不受教誨,恐怕都會被火所燒,佛即作思惟,既然眾生不受大乘法教化,即以方便權巧之法教化眾生。

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 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 羊車鹿車

大牛之車 今在門外 汝等出來 吾為汝等 造作此車

隨意所樂 可以遊戲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以上四句是勸轉。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是示轉。汝等出來:是示轉。吾為汝等,造作此車:即佛已證得佛果。隨意所樂,可以遊戲:即證轉。勸轉、示轉、證轉,乃三轉四諦法輪。佛告訴諸子,我有一些玩具,比你們現在所玩的更有趣,有上乘之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置於門外,你們快出門外,我為你們預備了這些車,你們可隨意駕駛到處遊玩。

諸子聞說 如此諸車 即時奔競 馳走而出 到於空地

離諸苦難

諸子聞說:譬喻聞慧。如此諸車:譬喻上乘妙法。即時奔競:譬喻思慧和修慧。馳走而出:譬喻見地。到於空地:譬喻證得四果阿羅漢,即無學位。離諸苦難:到無學位,已了分段生死,但變易生死仍未了。

長者見子 得出火宅 住於四衢 坐師子座 而自慶言

我今快樂 此諸子等 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 而入險宅

多諸毒蟲 魑魅可畏 大火猛焰 四面俱起 而此諸子

貪著嬉戲 我已救之 令得脫難 是故諸人 我今快樂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譬喻佛見諸子得出三界火宅。住於四衢:譬喻四諦。坐師子座:釋迦牟尼佛坐于師子座上。而自慶言,我今快樂:佛見諸子免難而感快樂。此諸子等,生育甚難:撫育此等諸子並不容易。愚小無知,而入險宅:他們幼稚無知,所以入火宅。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焰,四面俱起:火宅中既有毒蟲魑魅,還四面起火。而此諸子,貪著嬉戲,我已救之,令得脫離:諸子貪戀嬉戲,幸而我已救拔他們出離火宅。是故諸人,我今快樂:所以我在所有人中,我是最快樂者。

以上的經文詳細而言:

長者即佛,長者有十德。四衢譬喻四諦。三十子及五百人既已出離火宅,到無學位上,對苦、集、滅、道四諦法已明瞭。眾生未得度時,佛站在門外,為眾生在火宅中而擔憂。因佛具大悲心,不願舍離眾生,唯恐眾生在三界中墜落。現見眾生已免於災難,故無所顧慮,佛遂坐師子座上。此時佛深感快樂。以前佛未遇具有大乘根性的眾生,現在教化小乘眾生已圓滿,將要度大乘眾生,故升師子座。已應得度的眾生,此等眾皆已得度,大乘眾生已成佛,故而自慶言,我今快樂此諸子等,生育甚難譬喻佛教化眾生,並不容易。我們天天講經說法,弘揚佛法,也不容易。你們初遇佛法時,對佛毫不認識,現已學佛法一年,仍對佛法半信半疑,可見教化眾生實不容易。佛在三萬億佛時教化眾生以大乘法,故謂,此等眾生的菩提根在二萬億佛時已生長出。講經說法責任重大,不可輕率亂講,若把經義說錯,使聽者誤入歧途,那麼你的果報是墜地獄。佛在三萬億佛以前已以大乘佛法教化眾生,期間有少數眾生成熟,故雲。佛歷盡千辛萬苦,久經劫數,才得栽培出大乘的種子,大乘的根基,故雲甚難愚小無知:譬喻眾生的善根微薄,常被妄想所覆。

人缺乏智慧,才生五濁,而致受果報,故而入險宅多諸毒蟲,魑魅可畏:譬喻三界中利使和鈍使。大火猛焰,四面俱起:譬喻三界火宅中有八苦、四倒(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而此諸子,貪著嬉戲:眾生起見愛惑,執著見愛,不能放下。我已救之,令得脫離:佛已救拔眾生,離諸苦難。是故諸人,我今快樂:所以在一切人中,我是最快樂者。

爾時諸子 知父安坐 皆詣父所 而白父言 願賜我等

三種寶車 如前所許 諸子出來 當以三車 隨汝所欲

今正是時 唯垂給與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爾時諸子得出火宅,見其父端然安坐于師子座上,乘機向其父討車,譬喻佛正宣暢妙法蓮華經大乘妙法時。皆詣父所,而白父言諸子恭敬地到父前,而白父言:願賜我等,三種寶車,如前所許:譬喻彼等仍執著於小乘法、中乘法而對大乘法心懷疑惑。

以佛威德住世說法這麼久,一般眾生尚且生疑惑,難怪現在人對法華經的道理,半信半疑,與佛理得不到相應,皆因沒有真正深入瞭解,真正生信心故。應除去以往一切的邪知邪見,生真正信心。諸子出來,當以三車:諸子已從火宅出來,當以三乘法度眾生。隨汝所欲:佛曾說三乘法,隨個人所愛好而得證果。在法華會上,既然說三乘法是方便法門,必定有大乘法以教化眾生,故雲:今正是時,唯垂給與。

長者大富 庫藏眾多 金銀琉璃 陣磲瑪瑙 以眾寶物

造諸大車 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金繩交絡

長者大富:譬喻佛乃是三界至尊至貴之大富長者,佛在印度貴為太子,有轉輪王德,而出家修行,並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備庫藏眾多是用以儲存糧食的倉庫。是藏于地下的寶藏。以譬喻人的六根,內儲如來藏性;六根門頭顯視寶貴的覺性。譬喻一切萬行。以六度之法,莊嚴萬行,每一度中皆具足萬行,每一行中亦具足六度,所以六度萬行是息息相關。一切法具足一切行,一切行中,也具足一切法。以無量行修無量法,以無量法成就無量行,故雲:庫藏眾多

金、銀、琉璃、硨磲、瑪瑙:譬喻佛的四智,如無價珍寶。四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以眾寶物,造諸大車:世界上有各色各樣寶物,佛的法亦不僅限於四智,也有各種不同的法,如七菩提分、八聖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以種種法門,成大乘佛法;大乘法是由一切法成就。莊校嚴飾,周匝欄楯:譬喻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中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括大乘、小乘法,一切法中之無量義都盡在其中。陀羅尼能去除一切惡,奉行一切善。四面懸鈴:譬喻四無礙辯。金繩交絡:譬喻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宏誓願是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都包括在內。

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常自思惟已度一切眾生否?又要度如未度。如來度一切眾生,而無有一眾生滅度者,意謂已度生如未度,即是度眾生而不執著度生之相;但若未度眾生,不可自言已度。

眾生乃眾緣和合而生,從十二因緣演變而成人,螞蟻乃至細菌皆是眾生。我們不用往外找眾生,人自性中已有無量眾生。現在科學發達,可證明人體中有很多細菌和微生物,五臟六腑中有無量眾生。人吃的食物也是眾生,如豬肉、牛肉、羊肉、魚肉等,這些肉類中有很多細菌。人吃這些肉類,故肚裏就有了這些細菌的種子。吃那一類眾生較多,即與之成為眷屬,與之因緣加深,而致糾纏不清不能分離。吃豬肉多者,有機會生為豬。吃牛肉多者,則生為牛。若多吃米是否也變成米呢?米是無情,而眾生是有情。若啖食有情眾生,即生為有情眾生。吃無情眾生,卻能助長法身慧性。人若禁食那一類眾生,即是度那一類眾生。,即度過苦海,登涅槃彼岸。我們若明白其中道理,則不應吃眾生肉。從前有一個吃肉的人,死後到閻羅王處,所有他生前曾吃過的肉類眾生,都來跟他算帳,吃肉者還自我辯護說:我雖然吃肉,但罪不應在我,應歸咎賣肉販。於是閻羅王傳召賣肉販,賣肉販亦自辯:我所以賣肉,皆因有人買肉。若無人買肉,我又怎會賣肉呢?

賣肉販跟吃肉者互相爭論,後來兩人把責任推在屠夫身上,閻羅王又召見屠夫,屠夫也辯護:我是宰豬,但是有人買,有人吃肉,我才會屠宰。若無人買,無人吃,我也不會宰。於是各說各的道理,所說的儘是造罪業的道理。結果,閻羅王仍然判食肉者償還血債。可見吃那一類眾生,就與那一類眾生結下不解之緣,所謂:肉字裏邊兩個人,裏邊罩著外邊人,眾生還吃眾生肉,仔細思量人吃人。楞嚴經中雲:羊死為人;羊既可為人,豬牛亦可為人。若未開天眼通,不能觀察其因緣,則以為豬即豬,羊即羊。人多吃眾生肉,把本有靈明覺性埋沒了,變成愚癡。故我們欲度眾生,先要戒殺,不吃眾生肉。人欲度眾生,先度自性眾生。度生還要離相,無所執著。

第二宏願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人的煩惱在不知不覺中而生,無明現前,生煩惱會燒掉功德法財。

第三宏願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經有無量數之多,去年你們學楞嚴經,今年學法華經、心經、金剛經、地藏經,各經典有其道理,多如恒河沙數,無窮無盡。佛教中有大乘法、小乘法、四諦法、六度法、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有八萬四千法門,學一法門就要八萬四千劫,何況一般人的壽命只有三萬六千天,法門未學完已死掉。可是,雖是學不完也要學,若不學更一竅不通。世界有各種不同的語言,沒有一個人能盡通一切語言。語言尚且如此繁複,何況文字呢?文字千變萬化,實不易學。故莊子雲:吾生亦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年, 齡,學習無窮的知識,根本做不到。學佛法何以要打坐?就是要學習我們自性中無量的經典,人自性中本有無量法門,人卻捨本逐末,向外馳求,不知迴光返照。心經中雲迴光返照觀自在,自在則生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已空,其餘諸法亦了。天天靜坐,即迴光返照,要勤修法門,不可一暴十寒。

第四宏願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是世界最高貴者。世尊,即世出世之尊。成佛才是所有眾生究竟的歸處,故要發誓成佛,亦要度眾生共成佛道。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這誓願成。不要儘管他人閒事,所謂:他不好,他不對,不要只看他人的錯處,應除掉自己心中的妄想。即使是稱心如意的事,也不過是快樂的妄想,應看破放下,證得中道了義。每天皆平穩地行持中道,終有一天會開悟,開悟即成佛。四宏誓願是很重要,故如經文上說寶繩交絡

真珠羅網 張施其上 全華諸纓 處處垂下 眾彩雜飾

周雨圍繞 柔緛繒纊 以為茵褥 上妙細氈 價值千億

鮮白淨潔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壯多力 形體姝好

以駕寶車 多諸儐從 而侍衛之 以是妙車 等賜諸子

真珠羅網:譬喻佛的慈悲門。張施其上:譬喻佛有大慈悲,普度一切眾生。金華諸纓:譬喻四攝法:(一)佈施,真誠佈施,不是出於勉強。因一切眾生都有貪求,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行菩薩道要佈施。(二)愛語,說話能令他人快樂,令人人都歡喜聽。(三)利行,一切所作所為以利益他人為本。(四)同事,欲度某一種人,必先與之交友,共同相處,日子久了,自可度之。處處垂下:表示無所不度,到處行四攝法。眾彩雜飾:多彩色以裝飾此車。周匝圍繞:車上莊嚴微妙。柔緛繒纊,以為茵褥:即前文所說重敷婉筵,故柔緛上妙細氈,價值千億:譬喻觀照智慧。鮮白淨潔,以覆其上:無一切惡即鮮白,意謂修身必先嚴持戒律。有大白牛:譬喻無漏智慧。肥壯多力,形體姝好:譬喻具足一切萬法。以駕寶車:即以無漏智慧修大乘佛法。多諸儐從,而侍衛之:譬喻方便波羅蜜。方便法正是助大乘法者;修行無漏智慧,仍需要有其他各種法門協助。修無漏智慧,存貪念即有漏,有嗔心即有漏,有癡心也有漏,有慢心、疑心、邪見也是有漏。必先去除貪、嗔、癡、慢、疑,離一切習氣毛病,才可得無漏智慧。外道及二乘都用此方便法。儐從也可用譬喻果地的神通,可以遂意而用。以是妙車:等依大乘法修行,將來得證佛果。

諸子是時 歡喜踴躍 乘是寶車 游于四方 嬉戲快樂

自在無礙

眾生聽聞大乘法,得悉大乘妙法之境界乃不可思議,妙不可言,而歡喜踴躍。依照大乘法修行,通達所有佛法,如四諦法、六度法、十二因緣、四無量心、四無礙辯、四念處、四正勤等法具足,以法為精神食糧,但覺自在無礙。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眾聖中尊 世間之父 一切眾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樂 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佛告訴舍利弗,我亦如這長者一樣,我乃眾聖之尊,世間一切眾生之父,所有眾生皆是吾子。可是他們都執著世間之樂,以苦為樂,失卻智慧。其實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苦、八苦、眾苦充滿,很容易就墮落到三惡道去,故甚可怖畏。孩子初生即哇哇大哭,孩子出胎如生龜脫殼;人死時如活牛剝皮,人老時身體一切機能衰退,人到死時,醫生也束手無策,難保不死。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眾苦交煎。眾生的業力日益深重,故火越燒越盛,沒有止息。

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 寂然閒居 安處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眾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 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

佛已離三界火宅,優遊自在,寂然閒居世外桃源,安處林野。但此三界都是佛所有,一切眾生皆是吾子。如今三界中多諸患難,充滿毒蟲猛獸,唯佛一人才能救護。佛謂一切眾生皆是其子,但有些眾生卻不認慈父,竟譭謗三寶。人在世間之父是造業而生,而佛乃出世間之父,我們法身慧命之父,清淨無染之父。若認佛為父,將來可得清淨無染。

雖複教詔 而不信受 于諸欲染 貪著深故

佛雖然以種種方法教化一切眾生,但眾生不生信心,因一切眾生為欲念所染,貪著財、色、名、食、睡。還把智慧遮蓋,貪著深故,而致理智被蒙蔽。

以是方便 為說三乘 令諸眾生 知三界苦 開示演說

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 若心決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緣覺 不退菩薩

佛因眾生執著欲染太深,故只好暫時擱置大乘法,以方便權巧之法教化之。以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來教化眾生,此乃舍實用權。今時有些青年人自謂吃迷幻藥能到虛空中,而且有師為之作證,實乃以訛傳訛,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裏拱。往虛空處,根本不用吃迷幻藥,此乃自欺欺人,失卻真正智慧,佛唯有以權巧之法度之。佛知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充滿苦惱,故開示眾生,為之說出世間法。世間有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器世間又叫依報世間。有情世間是所有眾生的世界,即正報世間。正覺世間是佛的世界。三明即過去明、現在明、未來明,過去明即宿世明,知悉前生因緣。現在明即漏盡明,反迷歸覺,已得無漏。人若摒棄一切貪著,修行便可得無漏。未來明即天眼明,無論障內物和障外物者皆一目了然,甚至可看天外一切。及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天眼通能透過自己身體內,看到體內的眾生。天耳通不單外聽天上之音,又可聽到自己體內的蟲子叫,甚至聽到花草樹木之音聲。他心通,可知他人心中一切所想,念念遷流,也可知曉。以前有一阿羅漢有六通,他帶同弟子朝山去。弟子為之背負行李,途中,其徒心生一念,將來要行大乘法,普度一切眾生。其師有他心通故,知悉其徒有大乘願力,而自己只不過是阿羅漠,徒弟之願力已駕乎其上,即為弟子背行李。走了一段路程,弟子生退心,想菩薩道不易行,師父知悉他生退心,即令彼背負行李。如是者反覆多次,弟子不明其所以,請問其師。師答曰:因你發心行菩薩道,六度萬行,我尚是小乘人,你的願力比我高,故我為你背負衣擔。但你心想舍利弗尚且不能行菩薩道,何況我呢?便生退心。這時你又退回徒弟之位,故要你挑行李。

舍利弗也是聲聞乘,發心要行菩薩道。人若真正發菩提心,天龍八部就會考驗他。發菩提心,欲行菩薩道,必須樂於佈施。他人有所需要,菩薩就應毫不吝嗇行佈施。舍利弗既已發心行菩薩道,有一日,在路上遇見一人正痛哭流涕,舍利弗見之即發菩提心要助他,乃問他何原因痛哭。此人謂其母患病,唯有活人眼睛始可治病,可是他走遍所有藥店,都買不到活人眼睛,故感彷徨。舍利弗聽後,為其孝心所感動,暗自思惟:我反正有一對眼睛,就是佈施一隻給他,我尚有一隻眼睛存在。於是,忍痛從眼眶中挖出一隻眼睛以贈之。豈料那人授過眼睛,即把眼睛擲於地上!舍利弗不明其所以?那人曰:你這眼睛又臭又髒,況且我需要的是左眼睛,而你未聽清楚即挖出右眼睛。若你真要佈施,請佈施你的左眼給我吧!舍利弗已挖右眼而感痛苦不已,若再挖左眼豈不是成瞎子?此時,舍利弗佈施心即退。那人聽後便騰空而去,原來是天人來試驗舍利弗。

宿命通即知悉前世因,知曉自己前生是個善人?或惡人?中國人?或外國人?或前生是中國人,今生出生於美國,發願到美國弘揚佛法?有些人學習佛法進步很快,有些人較慢。有些學佛法知而不行,未能躬行實踐,未能與佛法合為一體。有些人學習佛法身體力行,有不屈不撓的精神,這都是前生的因緣所造成。或有些人前生是印度人,願到西方弘揚佛法,於是今生投生到美國。有宿命通就能知道前生的事。

神境通又叫神足通,或如意通,能遂意自在,就算在火中打坐,火中也會生出蓮華,人能端坐蓮華之上。我以前在東北時,冬天能不穿鞋襪,赤腳在雪地上走。這並不是神通,只是一個小小的境界而已。神足通是妙不可言,非言語所能形容。能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又能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又能騰駕於虛空中,現十八變。

漏盡通,是不漏落到三界。鬼神皆有五通,唯獨欠缺漏盡通。證阿羅漢果才有漏盡通。人若得五眼六通也不可隨意亂用。譬如,用神通以觀察世界有何災難,用神通救人,才有意義。但幫助他人也不可教人知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得五眼六通要加以珍惜,別管閒事,勿隨意亂用,否則洩漏天機,也會導致失去神通。

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老死。眾生由無明而發起行為,從行為而生一種意識,從識產生名色,從名色而成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有六入即有所接觸,有觸就有受,有受則生愛,有愛後生自私心希望能佔有,有則有來生,有來生而有老死,以上是緣覺所修之十二因緣法。無明常把人支配得顛顛倒倒,故破無明即能顯現法性,遂得開悟。

不退菩薩不退有三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修佛法要有忍耐心、堅固心、恒心、誠心。只向前邁進而不退轉。位不退,菩薩發大願心,願意佈施頭目腦髓給眾生,而不生退回二乘人之心。念不退,菩薩利益一切眾生,能捨己為人,幫助他人而不執著佈施之相。行菩薩道勿令眾生生煩惱,時刻迴光返照,反求諸己。

汝舍利弗 我為眾生 以此譬喻 說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 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 清淨第一

于諸世間 為無有上 佛所悅可 一切眾生 所應稱讚

供養禮拜 無量億千 諸力解脫 禪定智慧 及佛餘法

得如是乘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尊者,我為眾生說以前種種的譬喻,闡明彼等以前所修者為權法,今令彼等知悉大乘佛法,應信受一切人皆堪成佛。此微妙佛法,只要有信心即可成就,不用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唯一佛乘是世間無上法門,此乃佛最歡喜的法門,應稱讚這法門,供養妙法蓮華經,禮拜大乘佛法,功德無量。佛十智力、八解脫、諸禪定及智慧和佛其他法門,往昔必須已修無量功德,才得這殊勝因緣,能值遇大乘佛法。

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 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 及聲聞眾

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 以是因緣 十方諦求 更無餘乘

除佛方便

譬喻令一切眾生得佛真實智慧,譬喻眾生仍有煩惱未除無明。一切眾生在大通佛已得佛教化,常修習大乘法。與一切菩薩、聲聞、緣覺眾,都依照大乘佛法修行,乘此寶乘,到達菩提覺道而成佛。以是因緣,到十方尋求,更無一法可比此法更高,其他者,乃佛之方便法門。

告舍利弗 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

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我雖先說 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 而實不滅 今所應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薩

於是眾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眾生 皆是菩薩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尊者:你們一切眾生、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比丘、比丘尼發菩提心者,皆是吾子,我為汝父。你們已生生世世無量無邊大劫,為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所煎燒。我則時刻救拔,令眾生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l三界。我雖先用權巧方便說你們都已得滅度,可是僅斷了分段生死,未了變易生死。按實法而言,你們仍未真正得到滅度。如今你們應學佛的智慧,修真實法。若有菩薩在大眾中,能專一其心,聆聽我所說的真實法門,此乃諸佛實智所說之法。方便法門其實為真實法門而設,故你們應回小向大,修菩薩行。

若人小智 深著愛欲 為此等故 說於苦諦 眾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說苦諦 真實無異 若有眾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暫舍 為是等故 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

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 無所依止 滅盡諸苦 名第三諦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遺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是人于何

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佛說是人 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 無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滅度 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若人缺乏智慧,深著愛欲。有見惑和思惑,見境界而著迷,即見惑。心不能辨別是非,仍反覆思量,即思惑。佛為此等眾生說生滅四諦法。(一)苦諦:眾生以苦為樂,現聽聞佛說苦諦,心生歡喜,但覺得此法是從未曾有的妙法,是千真萬確的妙法。(二)集諦:若有眾生不知苦本——即集諦,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集即二十六種煩惱。根本煩惱有六種,隨煩惱有十種,中隨煩惱有二種,大隨煩惱有八種,共二十六種煩惱。這二十六種煩惱是苦的因,因為眾生不能暫舍此等煩惱,故佛為彼先說方便法門。的主因是貪欲,不知滿足,常貪得無厭,猶如人身無一文,希望有一百塊錢,得到一百塊又希望有一千塊...一萬塊,以為有一萬塊錢時可以退休,可是,到時又通貨膨脹,錢幣貶值,遂感覺一萬塊錢不足以供退休後開支,又希望十萬塊,甚至一百萬塊,可是未得一百萬塊錢,已嗚呼哀哉!到死時仍未達到理想。故人有貪欲就生苦惱。(三)滅諦:欲滅苦,先除貪欲。無貪欲,即是除去苦的根,苦亦無所依止,諸苦滅盡名為第三諦。(四)道諦:欲得滅諦必須先修,即是第四諦。解除一切苦的束縛,即得世間解脫。人要看破放下,才得解脫。人雖然仍活著,若能視一切已死,不為這臭皮襄做奴隸,視一切皆虛妄,無所執著,就得解脫。我常說EVERYTHING'S OK!即一切皆可得,既然一切無問題是否已得解脫呢?無所執著,猶如虛空一樣,能無所束縛。不貪名,就是名解脫;不求利,就是利解脫。名利皆解脫,還有甚麼束縛呢?

雖說苦集滅道法可得解脫,其實猶未得其正解脫,因只了分段生死,但未了變易生死。有變易生死,仍未得解脫,故佛說這類人,未得真實滅度。佛說明其意,因不欲彼等未得真實受用,而令之得滅度。佛又說我是諸法之王,在法中遂意自在,欲令眾生得安隱,得究竟的解脫,所以出現於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 世間故說 在所游方

勿妄宣傳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同時告訴當時一切眾生,也包括我們現在一切眾生,及一切弘揚佛法的法師:我以此尊貴的實相法印,證明一切眾生都可成佛道。為利益所有眾生,利益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故說法華經。法華經是至尊至貴之法,故不可隨便說,必須對機才堪說法。一般人根性膚淺,不能接受上乘妙法,若對彼等說法華經,不僅不能接受,更生譭謗。為免其譭謗上乘妙法而墮地獄,所以唯有對有大乘根性的人,才可說法華經上乘妙法。

若有聞者 隨喜頂受 當知是人 阿帷越致 若有信受

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 見過去佛 恭敬供養 亦聞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 亦見於汝 及比丘僧

並諸菩薩 斯法華經 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 迷惑不解

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於此經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於此經 以信得入 況余聲聞 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隨順此經 非已智分

釋咖牟尼佛說:若有聽聞法華經,能隨喜頂受,應該知此人乃阿鞞跋致(梵語,中譯為不退轉),當知此人是菩薩發心,已得三不退轉。若有人信受此法華經大乘法者,這人在過去生中曾見無量諸佛,並能恭敬供養,種下善根種子。若有人能信受法華經之道理,就如同見佛一樣。在唐朝,天臺宗智者大師讀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時,述及藥王焚身供佛,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此時智者大師即入定,看見靈山法會儼然未散,從此得一旋陀羅尼。得法華三昧,開無量無邊智慧,故佛說能信受法華經就是見到佛,也見舍利弗尊者,及一切比丘僧,並且見一切法華會上諸大菩薩。故此法華經唯有對深般若智慧者可說。若淺見之士、愚癡的人、脾氣暴躁的人,聽聞法華經,即大發雷霆,大惑不解。一切聞四諦法開悟的聲聞人,及辟支佛(生於有佛在世時,叫緣覺。生在無佛在世時,叫獨覺),修十二因緣而悟道者,彼等均不夠力量弘揚妙法蓮華經。你是大智舍利弗,你是聲聞乘中之佼佼者,你對法華經尚要略作思惟才信受,何況一般聲聞乘人呢?其餘聲聞乘人,由於聞佛說妙法蓮華經,縱然不明白其中道理,也會信受。然他們信受,並非出於本有智慧,而是因為隨順佛說,故信受此經妙理,逐漸智慧也會自然而生。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若人不信 譭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佛又謂舍利弗,是驕傲,是輕慢,自視甚高,自覺一切比人強。懈怠即鬆懈怠惰,無勇猛精進心。人若執著於相,才會憍慢懈怠,對此等人莫說妙法蓮華經,因此等人就是聽聞妙法蓮華經的道理,亦不會躬行實踐,故不用對之講說此經。凡夫見識膚淺,缺乏智慧,只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此五欲是通達地獄的五條路徑。色、聲、香、味、觸也是五欲,也不可貪著這五欲,因貪著於五欲,所以聽法華經也不明白。

世間一般人都嚮往崇高的聲譽,佳餚美食,也喜歡多睡,聽到法華經中說:勿貪此五欲,當然不會相信。若人不信加以譭謗此經,則斷世間一切佛種。斷佛種即生地獄種子,將來即墮地獄。所以我們先講楞嚴經,繼之講法華經,因無大乘根性的人,是不能信受法華經中之上乘妙理。

或複顰蹙 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 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

若滅度後 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 汝今複聽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輾轉 至無數劫

或複顰蹙,而懷疑惑顰蹙即皺起雙眉,面露不悅之色。人貪著五欲,而法華經斥喝應離五欲,故彼等聞此妙法而不悅,更生疑惑。佛謂彼等將來必墮地獄,受無量無邊苦。無論佛在世或滅度後,若有誹謗法華經者,見讀誦或抄寫法華經者,加以蔑視,而生憎恨嫉妒之心,更懷恨於心。此人罪報,你今諦聽:其人命終,必墮無間地獄經一大劫,更轉生其他地獄,經無數劫才能出離地獄。

從地獄出 當墮畜生 若狗野幹 其形頷瘦 黧黮疥癩

人所觸嬈 又複為人 之所惡賤 常困饑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 受斯罪報 若作馲駝

或生驢中 身常負重 加諸杖捶 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從地獄出而轉生畜生道,作狗或野幹。野幹屬狐狸之類,住在危崖或高樹上,晝伏夜行,出動時結群而出;野幹只有一隻眼睛能看,另一眼睛失明,因蔑視他人讀誦或書寫法華經所致,故只有一隻眼睛能看東西。其形骨瘦如柴,身上長有疥癩,發散一股臭味,人見而避之。

有人誤解糞掃衣是骯髒衣服有臭味發散,其實,行十二頭陀的修行人穿糞掃衣,已將衣洗淨。真正修行者身上時有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和解脫知見香發出。

野幹因謗佛、謗法、謗僧、謗妙法蓮華經,所以身上有臭味。經多生後才生而為人,做人也被人討厭,常因饑渴,骨肉枯竭,生受此苦楚,死被磚瓦石塊傷身,因彼等謗法華經,斷佛種而生地獄種子故,所以受此罪報。或生為駱駝或驢,身常負荷重擔,被人鞭打,終日只想喝水或食草,餘無所知,皆因謗此經,故獲罪如是。

有作野幹 來入聚落 身體疥癩 又無一目 為諸童子

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 或時致死 於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 五百由旬 聾騃無足 宛轉腹行 為諸小蟲

之所哂食 畫夜受苦 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野幹屬狐狸類,但比狐狸更多疑,因在宿世時,蔑視讀誦、禮拜及講解法華經的人,故生為野幹。野幹被業障所障,身體多病並長滿疥癩,到村落中,找尋食物,因缺一目,被村中童子擲打撻。又因身體長有疥癩,被打時更感痛楚,甚至被石塊擲致死。死後托生成蟒蛇,身形長大,長五百由旬。蟒雖有耳但不能聽,又複愚癡,無足故宛轉腹行,有小蟲附在鱗甲上,食其血肉,晝夜受苦,無有暫歇。謗斯經故,獲是罪報。

若得為人 諸根闇鈍 矬陋癲躄 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 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 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 無所依怙

若脫蟒身生為人,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諸根闇鈍。有的視力不佳,聽覺不敏銳,鼻不辨香臭,味覺不靈,身體觸覺不清楚,意念愚癡,缺乏智慧,或手足殘缺,此謂諸根闇鈍。是身體矮小,如鳩槃茶鬼般,是橫三尺,豎亦三尺。身體既矮,相貌醜陋,或唇中裂開,或兩眼大小不相稱。癲躄即足彎曲不能伸展,或腰彎如弓。或眼盲、耳聾、背曲。這類人若有所言說,人皆不信受,口氣常臭,因往昔謗法華經所致。或胃部有毛病,生出口臭。有些人具有一股剛氣,能降伏天魔外道,亦有些氣味。或修習密宗的人,也是口有臭味。若常誦妙法蓮華經,則口中常放青蓮花香。誹謗法華經的人,被鬼魅所著,貧窮下賤,為人所使,多病削瘦,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尋複忘失 若修醫道

順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複致死 若自有病 無人救療

設服良藥 而複增劇 若他反逆 抄劫竊盜 如是等罪

橫罹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眾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處 狂聾心亂 永不聞法

雖然對人諸般奉承諂媚,人卻不在意。若學佛法或背經,尋複忘失。若修醫道,中國醫道中藥性有分寒、熱、溫、平,又以望、聞、問、切四種方法來斷症。望而知之,謂之。聞而知之,謂之。問而知之,謂之。切脈而知之,謂之。脈分浮、沉、弛、速、滑、息、虛。

有一公案:

一天,閻羅王患病,派鬼請醫生為其治病。鬼問:請那位醫生呢?閻羅王囑其請醫院門前最少鬼之醫生。鬼往訪尋,見很多醫院門前多諸冤鬼,但有一醫院門前只有兩鬼,便請這醫院中之醫生,去為閻羅王治病。閻羅王問其行醫多久?此人答道當日才開始行醫。這醫生剛開始行醫已治死兩人!閻羅王乃辭退此醫生,不要他看病。可見醫生若用錯藥,會誤人性命。

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或複致死,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複增劇。或遇時局動亂。即被政府沒收。即搶劫。竊盜即偷盜。如是等罪,罹至共身,如斯罪人,永不見佛。眾聖之王,說法教化,如期罪人,常生難處,狂聾心亂,永不聞法。

於無數劫 如恒河沙 生輒聾啞 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

如遊園觀 在餘惡道 如己舍宅 駝驢豬狗 是其行處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聾盲喑啞 貧窮諸衰

以自莊嚴 水腫幹痟 疥癩癰疽 如是等病 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深著我見 增益嗔恚 淫欲熾盛

不擇禽獸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有些人善根不夠,被業障所障,聽經片刻,即離座而去。我常言:勸君為善曰無錢,有也無。禍到臨頭用萬千,無也有。若約研經談善事,去也忙。一朝命盡喪黃泉,忙也去。

人必須在無量劫以來種下深厚的善根,才能得聞妙法蓮華經。慧思大師曾與智者大師同在靈山聽法華,故有緣在中國相遇。你們在座聽經者,都曾在靈山會上聽法華經,只是日久忘卻了,而今我為你們重說法華經而已。

於無數劫中,如恒河沙數劫中,生輒聾啞,諸根不具,常處地獄,如遊花園觀賞景色。在其餘惡道,如同置身家中。或生而如駱駝、豬、狗,一切行動舉止都如駝驢豬狗。所以在印度有些外道持牛狗戒者,就是以前曾謗法華經,故雖生為人,而酷似畜生。縱出離地獄,從畜生道而轉生為人,則聾、盲、喑、啞。或家境貧困,因往昔家境富裕,不肯供養三寶,故今生生而貧困。或常遇逆境,有如姜太公賣面的公案:姜太公是周文王的丞相,周武王的師父。姜太公即姜子牙,運氣不好,殷朝時為官,後辭官職,退居民間賣面和鹽。賣鹽亦無人光顧,後賣面,賣了一整天也無人買面,到晚間,才有人來買一碗大錢的面,他正在秤面,黃飛虎將軍騎馬經過,把盛面的籮踢倒,面都灑在街上,摻雜了泥沙,面更賣不出去了,便收拾返家。在家門前叫門時,無人應門,以手打門,卻被蜜蜂所螫,手一動又碰到釘子上。他的運氣就是那麼倒楣!他前生本是一頭熊,見一修道人名玉虛公,因知道此人乃一高人,故在洞前長跪五百年求道,骨肉也化為塵土,仍為求道,所以後生為人。他也曾譭謗三寶。姜太公家有不賢妻,故運氣不好。姜太公的命運,可謂諸衰

以自莊嚴:這類眾生,以貧窮、諸衰來莊嚴自己。身體水腫、幹削,或生有疥癩,皮膚作癢,甚為難受。癰疽即大瘡,這些瘡屬外症。外症是不怕紅腫高大,只怕黑紫窩陷和隱痛,假如黑紫窩陷,必不治而命喪。如是等病,如衣服常蓋在身上。身常發散臭味,垢穢不淨,深著我見,脾氣日趨暴躁,淫欲熾盛。如中國清朝名將年羹堯,每晚要有十二個女人與他同眠,甚至與馬牛作不淨行。謗此經故,受此果報。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尊者,譭謗妙法蓮華經者,若要詳說其罪過,窮劫不盡。以是因緣,故告訴你,在無智慧者面前,莫說此經。何以故?若無智慧者聽妙法蓮華經,即會出言譭謗而造罪,為免其造罪受果報,故莫對無智慧者說妙法蓮華經。

我在佛教講堂講妙法蓮華經,因你們有智慧,若你們無智慧,就是我給你們說此經,你們亦會跑到老遠去,而不會留在這裏聽經。善知識是對你講經說法,先對經典有所認識,繼而參禪打坐。參禪打坐需要有種種助緣,否則遇境界而不能辨析,易墮魔境,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此乃打大妄語,其果報必下地獄。有人卻埋怨佛說法華經,認為若佛不講此經,則沒有人會口謗法華經而下地獄。故歸根結蒂,皆因佛說此經,人才會因謗此經而下地獄。但佛不說妙法蓮華經,也沒有人成佛。佛已說得清清楚楚:謗此經者有罪。明知有罪,就不要謗此經,不要明知故犯,不謗此經就不會下地獄了。此等謗經者墮於惡道,幸而有地藏菩薩為之說法,救拔出離惡道,而轉生天道或人道,而善根深厚者,會因聞法華經而成佛。

若有利根 智慧明瞭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佛說謗法華經者,會得墮地獄之果報,是一大悲門。故人不但不應口謗法華經,心中連一念謗經之念頭,也不可生。

若有利根的人,則會深信不疑,彼等都是多聞強記,求道心切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在過去生中曾見百千萬佛,植諸善根,彼等在宿世已供養三寶。供養三寶者應該一心供養佛、法、僧三寶,不應生分別心。種善根應發深般若,有堅固心,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精進,常修慈心——慈悲心乃不見眾生過,縱見彼等有過,亦以慈悲相待,不惜身命,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舍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無嗔 質直柔緛

常湣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有些人聽經後,外表恭敬接受,但內心卻對法師所說起疑心,想:這法師所說是否可信呢?我是否會被騙呢?有真智慧者不會被騙。而無智慧者就是常恐人對他行騙,但最後還是被騙。若遇恭敬而無異心者,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此經。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尊者,若見有人舍離惡知識,而親近善友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此經。若見持戒清淨,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亦可為之說此經。以上等人知道悔改,所以可為之說法華經。

若遇無嗔心之人,嗔心是貪、嗔、癡三毒之一,人能離嗔心,也會離貪心及癡心,此等人質直柔軟,常湣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此經。有些人不知對佛恭敬禮拜,佛乃一切眾生之父,故我們應對父恭敬。不但對佛禮拜,對修持佛法的僧入,也要頂禮,對三寶恭故,故曰:恭敬諸佛

複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五戒乃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能持五戒可得生人道,若修十善,可得生天。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故要對因果慎重。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比丘是梵語,其意思有三:(一)乞士。(二)怖魔。(三)殺賊。比丘四方求法,得妙法蓮華經、華嚴經、楞嚴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專修此等經典至心頂受,而捨棄其他,如是之人,乃可說此經。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佛告舍利弗尊者,以上十種人,求佛道者,窮劫不盡,故必須為彼等說妙法蓮華經。

有些人又生出疑惑:華嚴經上說:只執於一經是正確,而指其他經為虛構者,乃魔之行徑。而今法華經上令人受持一經,豈非互相矛盾?法華經之意,是說若你的能力只能受持一經,你可只受持一經。若能受持更多經典更佳,故千萬不可過於執著,應靈活變通。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二 信解品第四

法華經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經之因緣,方便品第二,示以權巧方便,教化眾生。為了讓眾生進一步明瞭教義,佛陀繼而說譬喻品第三。而現在所說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于增強眾生之信念。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又雲: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見信念之重要性,可說是入佛法之門。

這個字,由字部首及字合成,表示一個人在說話,假如你不相信他所說,就算他的話本來對你有益處,你也得不到這益處。同理,若人能信解經中之義理,繼而躬行實踐,才能真正得到法益。譬如你的脾氣很大,但讀了經文後,瞭解嗔恨是可以避免的,於是立志除此惡習。在不知不覺的修行中,有一天你會發覺往昔的壞脾氣已全消失,縱使有人無理取鬧,你亦視為無所謂,這就是信的功能。

相反的,若人對經典起了疑惑,認為脾氣人人本具,不發脾氣是不可能的事,於是就不能與佛法相應,更不要說獲得法益了。

總而言之,能信解不可思議之大乘法者,方能實踐而證得無上甚深微妙法,故這一品以信解為名。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稀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爾時:即釋迦牟尼佛演說譬喻品之時。在此品佛陀只對當機者傳授,非對大眾宣說,因要避免眾生起疑惑。摩訶須菩提亦稱為慧命須菩提,皆因他續佛慧命,推廣祖師一脈心傳;亦因為他是奉命于大覺智慧者——佛陀,故以慧命稱之。在般若法會上,佛要須菩提教化一切眾生及菩薩而繼承如來家業。須苔提有三個名字:(一)善吉。(二)善現。(三)空生。

當須菩提出生時,曾有奇異之事情發生。他父親家裏之財寶忽然完全不見了。在相師之卜卦下,認為他的出生是善告,財物的盡失無非是解空之表現,故又得名為空生。七天后,所失之財物重現,為此又得名為善現。尊者是佛眾弟子中,解空第一。

有人問:什麼是空?需要瞭解空嗎?當然需要瞭解,否則不能瞭解佛法,更談不上成佛。又問:空既然是什麼也沒有,又何必要瞭解?就是因為什麼也沒有,你才需要明白它。領悟此義者,方能獲益無窮。

什麼是虛空?它是抓不到,丟不掉,也無所得。有所得者,不謂之虛空。當須菩提明瞭無所取、無所舍、無所受之義理後,頓時覺悟之妙義。雖說虛空內無一物,但仍然是存有物於其中,有與無乃相對,若人能將虛空粉碎,則能明佛性、見本源。故虛雲老和尚雲: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歇。

虛雲老和尚在揚州高旻寺的禪堂內,第六枝香開靜時,護七(禪七之工作人員)照例為禪和子倒茶。一不小心,將虛老之小茶杯碰落地面,發出清脆的聲音,頓時把虛老從無量劫的迷夢中驚醒過來。茶杯墜地,一聲乍響,虛空粉碎,狂心頓歇。(狂心即指攀緣、煩惱、執著之心)。故釋迦牟尼佛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楞嚴經亦雲: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意謂狂心即菩提,當狂心歇止,菩提就會顯現。

摩訶迦旃延尊者。摩訶即大之義;迦旃延譯文飾。尊者亦有其他名字,如好肩扇繩勝思。在佛之眾徒中,他是論議第一,辯才無礙。他以善巧方便,滔滔不絕的辯才,折服許多斷見之外道。有人問:如何才能見到這位善巧說法的尊者?他就在法華會上,也就在你面前,但你卻見不著!

摩訶迦葉是第一代祖師。他仍在世上,現在在中國雲南雞足山內打坐入定,既未往生,亦未涅槃,他等到彌勒菩薩成佛時才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授於彌勒佛。

迦葉,譯飲光。因他身上能放射紫金光而隱蔽其他光,如日光、月光、星光等,如同飲光。他身現金光,是因為在往昔曾與其妻(紫金光比丘尼)共同為毗婆屍佛之佛像修補裝金。迦葉又譯為大龜氏,因其祖上的人修道時,曾見有只大龜馱著一個圖,故由此得名。大迦葉名叫庇缽羅,是樹名,因為他父母向這樹神祈禱而生了他,就以樹為名。

摩訶迦葉曾是一位拜火神的外道,認為火神是最高尚之神明。佛陀在度化五比丘後,認為機緣成熟,乃往而度化摩羯提國中一位名聲顯赫的長者——摩訶迦葉,那時他已一百零二歲的高齡。當尊者瞭解自己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佛之境界與神力後,就五體投地,皈依佛教,實行苦修,成為頭陀第一。頭陀行門有十二種,佛見尊者已年邁,故勸他不必過份苦修,但尊者乘戒俱急,不肯放棄苦行。故佛陀讚歎曰:我佛法能久住於世,與迦葉行頭陀行有大關係。他能如此修苦行,我佛法必定會久住於世。

摩訶目犍連尊者。目犍連是梵語,譯為萊菔根,或采菽氏。尊者有大神通,有一次他運用神通從東方出發,達無量無邊世界,但無論走多遠,都無法達到一個沒有佛聲音所在的地方,因為佛之法身是無處不遍,無處不在,佛是盡虛空遍法界。

目犍連是一位大孝子,當他證得五眼六通,得羅漢果後,遍觀世界,找他母親,見到他的母親在地獄做餓鬼,受大痛苦。目犍連尊者悲痛欲絕,即時托一缽飯給他母親食用,她連忙用袖子將食物掩蓋,唯恐其他餓鬼看見來搶。誰知食物才一進口,都化成火,而不能下嚥。這是因為她罪業深重所得之果報,目犍連尊者雖有大神通,卻不能拯救他的母親,於是即刻去求佛相救。佛說因為他的母親生前誹謗三寶及輕慢僧人,又愛吃魚卵,故墮入餓鬼道。若要拯救其母,必要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僧自恣時,設盂蘭盆(解倒懸)供。先供十方佛、法、憎,十方僧未用齋時,旁人不得先食用。藉十方僧眾之清淨功德,其母即能出離苦海。

佛制比丘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為期三個月。在這幾個月內,夏天炎熱,路上蟲多,為養成愛護一切眾生的慈悲心,故僧人們都不到處跑,以兔踏死地上的小生命。七月十五日為僧人們結夏圓滿,自恣之日,亦叫佛歡喜日。是日,眾僧人共同來糾正彼此的過錯,坦白地自認過錯,或要恣任僧舉,請大家說出自己的過錯,以便懺悔。大家互相勸勉、互相警惕共同改進。

這一天是出家眾可以外出的日子,故佛陀教目犍連於此日供養十方僧眾。所以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每間寺廟都設盂蘭盆法會,超度過去七世父母及今生已過世父母。盂蘭盆,譯解倒懸。地獄眾生,所受痛苦,如被繩綁而將彼倒掛。這一天,藉著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及賢聖僧之功德,他們可以解除餓鬼及惡趣倒懸之苦。

目犍連尊者名叫庇利缽,是樹名,起因是他的父母向這棵樹祈禱求子而生下他,情形與大迦葉相同。

當須菩提等人,聽聞佛言,授記舍利弗無上正等正覺後,歡喜踴躍此未曾聽過之法,即從座起。此表示身業清淨。發稀有心,表意業清淨。偏袒右肩,是表示他們放下小乘法而趣向大乘法。意謂開權顯實,昔日未開權,如右肩被覆;今已開權,故偏袒右肩也。右膝著地,地表實法、實智。一心合掌,權實不二,權法即實法,實法即權法,開權顯實,為實施權。合掌表示權實不二,不二即是非權非實的一心也。曲躬恭敬,躬,不是直也不是曲,能直也能曲。直表實法,曲表權法。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表示彼等以趣向佛之實法。而白佛言,即口業清淨。

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等:指的是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及摩訶目犍連。他們是僧眾之首,但是為什麼他們不習大乘法而求佛道呢?因為他們出家已久,法臘既高,後輩者皆以他們為模範,若改途棄小乘而求大乘,恐為後人所譏。為了保護別人對他們的信念,故執著小乘而不上求大乘法,因此大乘法一蹶不振。他們不願捨棄小乘,皆因未識開三權乘而顯實乘法。三權即聲聞、緣覺、菩薩乘。由於小執未移,護持己見,故不能開權顯實,廢權立實,而構成第一個過失。

第二過失是自以為年邁老朽,可免此重任——行菩薩道而廣度一切眾生。他們太看輕自己,執著年事已高不中用,故於精進而求佛道。

第三,他們自以為已證得涅槃,此是未證言證,故又犯了過錯。在他們測度下,認為蓮華不生於高地,只長於水中低處,故斷言自己已入無為正位,得涅槃,不堪復發大心。然而昔日所行所作皆為菩薩道,但因迷實法而不解其義,徒然校計正位之功德,不復進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于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于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四位尊者白佛言:世尊!在往昔說法時間甚長,我等久坐於此,漸感疲倦懈怠,因為只思念小乘人偏空、無人我相。既然是空無所有,則不需行菩薩道或修功德,故不喜樂於菩薩法之遊戲神通,教化成就一切眾生,乃至對於嚴淨佛國土,也不生一念歡喜心。這是得少為足,懈怠不精進之過。

所以者何:為什麼我們不求大乘微妙法?因為佛陀曾說令我等出三界,得證涅槃。又現時我們已年老力衰,故於佛所開示大乘菩薩法之無上正等正覺,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現我們在佛前,得聞佛授聲聞、緣覺、菩薩成佛之記,見舍利弗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等心中甚歡喜,因為這表示我們亦即將得佛授記。今聞此稀有之法——妙法蓮華經,不禁暗自慶倖可得此大善利益。猶如忽獲得無量珍寶,不求而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世尊!我們現在樂以一個譬喻,以表明此義。譬若有人,二乘人自喻。幼稚者,喻善根微弱者,因不能承受大乘法而舍父遠去。,譬喻如來之應身。在二萬億佛出興這麼悠久的時期,釋迦牟尼佛乃教化眾生成無上道,對一切眾生有如慈父。但是當佛陀的應身入於涅槃後,眾生即退大心,故名為舍父。無明自覆名。趣向生死名

久住他國:即指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及五欲——財、色、名、食、睡。此意謂眾生深染塵勞五欲,不知反迷歸覺。天道為十。人道為二十。五十年則喻作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阿修羅不另立一道,因為在五道中,皆有阿修羅。三界眾生背覺合塵,不知尋求解脫之法門。

年既長大。加複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年既長大者,譬喻大乘種子猶存,但因舍大法而習小乘,退大乘既久,福德漸漸消失,故謂之貧苦。加複窮困:即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三界眾生,具受八苦,不得出離,故言。八苦圍繞,猶如火燒,故也。

馳騁四方:即偏於身受心法。以求衣食:不偏左右,于中求正道食及求正道衣。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即非本意,不期而會謂之。外道厭苦求道,修諸苦行,雖為不當,亦得為可以教化之因緣。一如佛初成道時,諸外道等皆先得度化,亦即此意。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此喻佛以大乘法教化眾生,但眾生舍之而遠逃他國。佛求不會,故雲求子不得。但不能為一子而廢家業,換言之,佛不以一處無而就不教化其他眾生,故雲中止一城。,即於實報土與方便土之間。佛當初于有餘涅槃化城,即止于權理,不再速說法要,而欲入涅槃。但因其家大富,法財無量(措三藏十二部等法寶),欲後人繼承如來家業,故不入滅。此權理便是實相,故名其家。具足萬德,故為大富。

金銀等七寶,與如意寶珠大同小異,只要得一則已如同得到眾寶。此表小乘三十七道品、四聖諦、十二因緣及大乘六度萬行等法寶。

其諸倉庫:盛米之處為倉,收藏寶物之處是庫,此解為無量法寶之所在。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譬喻佛之善巧方便法。

,譬喻一心三觀,圓教大乘法。此三觀一時同在,非離一而有——空即假,假即空,亦空亦假亦中。此乃菩薩所修之圓教法門,是頓悟而非漸修。

,代表次第修行漸入大乘的三觀——(一)觀空。(二)觀假。(三)觀中。此為遵別教大乘。

,譬喻即空、析空二觀,是運通教等大乘法。

,譬喻析法自行觀,由聲聞乘修可入大乘。在有佛出世時,緣覺與聲聞成一體,故於此未提緣覺。無數,即無數量之小乘眾生。

出入息利是指心生萬法,即萬法歸心。息利,教化眾生得大乘法而自身得利益。一如銀行之利息,若多一個眾生得度,即多獲一分利。由此乃遍他國,遍佈三界。

商估賈客,亦甚眾多:表大、小乘果位者甚眾多。意謂諸菩薩入三界,以求法利,教化眾生。或此土菩薩往他方聽法,或他方大士來此土聞經。或為契機而應化為聲聞,謂之應化二身。譬如商賈將實法遍入三界,教化利益眾生,事畢而歸法身,即入滅,故雲亦甚眾多。

時貧窮子。游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貧窮子:即二乘人。游諸聚落:即游於三界火宅,遭受諸苦,深起厭倦,欲求出離。經歷國邑:即長途跋涉,經過無數異土及居所,意謂觀察五陰聚落及十八界國土(六根六塵六識),由此入邑(棘園),即觀十二因緣,處處求於正助衣食。由此困境為機,感佛大悲,有得寂滅之義,故雲遂到其父所止住城也。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億其子。複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複憂慮。

父每念子:佛時常億念大乘根機之諸佛子。與子別離如五十餘年,代表天、人、畜生、餓鬼及地獄眾生等。但他久未曾對人言,佛既不說,眾菩薩會知此事否?知道。但佛不言,菩薩們亦不宣,因知眾生之大乘根機未熟。如來心懷悔恨,當初殷勤教誨大法,以致彼等退失本心。複為逃子之愚癡及背覺合塵而憂心。

自念老朽:喻佛應世,來教化眾生之事將畢,所有大乘、富足法財、禪定般若智德卻無子息,即尚無法嗣。一日報身沒,功德法財無人接嗣。是以殷勤,每每憶念所失之子,若能委囑咐與法寶之財,心中將坦然快樂,無複憂愁思慮。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輾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林。寶幾承足。諸婆羅門。刹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裏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世尊!當老父想念窮子時,窮子做勞工為傭人,在外輾轉流離。意謂彼等舍大乘後,於三界中,倍受諸苦。故心生厭離,而四處求出離之道。由此漸漸積習出世之善根,以此善根感應佛慈悲,故終於到達父舍。住立門側:窮子見其父及莊嚴華屋,故不敢堂堂正正立於門中,卻住立門側。此表小乘人偏空、偏假而不立于中道。遙見其父:現今雖然離佛道尚遠,還能得遠瞻見其父,意謂小乘人尚有大乘根機。踞師子林:此座高大廣飾皆雕上師子等像,比喻佛坐于法王之座,顯現萬德具足,莊嚴圓滿報法化身。寶幾承足:表示佛之定慧具足。

諸婆羅門:古印度四階級中最高者,修行淨行,德行高潔,此喻華嚴會中,等覺位及法雲地菩薩。刹利:王族也,喻華嚴會,初地至九地之諸大菩薩。居士:代表華嚴會之三十心菩薩。這些菩薩皆恭敬圍繞佛陀。

真珠瓔珞:究竟戒、首楞嚴定、一切種慧、法音陀羅尼四智等義。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喻佛法微妙深奧,不可言議測量。吏民僮僕:吏民——已證果之菩薩,僮僕’——修行方便波羅蜜者,與實智同。

手執白拂:喻權智之用。侍立左右:左表入空智及拂去四住塵:(一)愛見塵。(二)愛欲塵。(三)愛色塵。(四)愛無色塵。,表入假智,拂盡無知塵。左右,表拂空塵及假(有)塵,此二為中道方便,故言左右。

覆以寶帳:喻真實慈悲。垂諸華旛;華即四攝——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佈施有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愛語即施於慈藹、柔和、同情慰喻等語。利行,利於他人之行為。同事,示現和眾生相同之身份。,譬喻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盡通。

香水灑地:喻法水灑諸菩薩心地,盡洗惑塵。亦喻水灑散心散眾名華:豐益、平等性及尊責者,意謂大乘菩薩如七淨華。華表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幹等性智、大圓鏡智。七淨華:(一)三聚淨戒。(二)首楞嚴大定。(三)實慧。(四)斷二諦疑。(五)行于非道通達佛道。(六)智德圓滿。(七)斷德成就。

要得定者,必須先守戒,才有定及慧。故在修道中,戒是最重要。戒有五:(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有人說,殺生、偷盜應該戒除,不邪淫戒雖不易,但亦應受持。妄語乃惡習,應去除。但是喝一些酒不會有什麼問題吧!何必要戒酒?你說他講得有道理嗎?完全錯了!酒能使人亂性而做出殺盜淫妄等事。在某種情形下,你會不自覺的打了妄語,猶不自覺,還以為身無過犯。

這使我想起一個公案。有一個受了五戒的人,戒酒已達兩、三年之久。一日,忽然興起飲酒之念,認為喝一些酒,不會有大問題。開始他只喝一點,漸漸越喝越多,並到處找尋下酒小菜。突然見鄰家的雞跑入屋內,認為是天之所賜,不問情由,竟將雞宰了,吃個精光。這時他已有九成醉意,忽聽鄰家女人,敲門找尋失雞,不知所措,竟騙說沒見著。他因犯了不飲酒戒而造了殺業。不問自取,謂之偷盜。兼又為掩護自己的罪行而打妄語。現在酒氣上升理智全無,見此女人,頓起淫念,竟將她污辱了。他因犯了酒戒而做出殺、盜、淫、妄之罪行。是以人應戰兢惕厲,以此作為借鏡,不得犯此戒。

第二淨華——首楞嚴大定,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大定。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徹底堅固,有了堅、誠、恒之心,才有大定,修大行,然後成就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定力,即是大果。

第三淨華實慧,此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之本有智慧。但是我們現在不但不懂得運用,而且還把它忘了。相反的盡在權巧方便智上用功夫,此乃世間智而已,是虛妄不實。實慧才是超世間之智慧,能令人見諸法實相。

第四淨華——斷二諦疑:(一)空諦:觀諸法之自性本空,破除法執。(二)假諦:此為因緣的作用,依正的現象,同於幻化,故假諦是立法。此二諦偏空或偏有,不入中道,故非究竟而要斷除。

第五淨華——行于非道通達佛道,所行非道如小乘法或苦行外道等,但最終還是要再歸回大乘,修大法才能得成佛道。

第六淨華——表智德圓滿,即明心見性。

第七淨華——斷德成就,表示無明破盡。

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表大乘妙法。,即教化眾生大乘法。取與,表攝受二乘人。威德特尊,表無邊大威德神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二乘人小智德薄,見到佛有大智慧神通之力,及威德莊嚴相好身,竟起恐懼懷疑心:此莊嚴微妙相,是我前所未見,莫非是魔王?頓覺後悔至此地,欲往返舊處,修二乘法,以求正道悟道。以舍利弗之大智慧尚且曾對佛起疑心:將非佛作魔,擾亂我心耶?更何況初入道者?他不敢久留於此,唯恐被逼修習大乘法而退步疾走。非是小乘人得益之處,故雲非我傭力得物之處,意謂小根機不能接受大乘法之教化。

修大乘菩薩法非易為之,任運入生死,遊戲人間,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入生死而無生死;在凡塵而出凡塵。二乘人卻厭怖生死,又懼于廣學萬行,舍大取小,故於大乘門疾走而退。

時富長者于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爾時,佛于師子座,見子便識,即知彼等小乘人為自己往昔曾教化大法之眾生,故心大歡喜。蓋眾生得度,德行智庫法藏,有了所託付之人,佛之願力方可圓滿。財物庫藏:即法財、禪定藏,及無量解脫法門,如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十二因緣、四聖諦等法藏,今有所付。

我雖然常思念流轉生死苦海之眾生,欲以救拔,唯獨彼等遠逃,離佛太遠,故無由見之。而忽自來:表示彼等現已回小向大,漸發大菩提心,此為我所願也。我雖年紀朽邁,將入涅槃,猶貪愛憐惜。即將來誰是可度者,誰即是有大乘根機而可委付大法之人。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辟地。

佛即時派遣菩薩,急追將還,用頓教大法來教化小乘人,欲令其頓悟無上道。疾走往捉,單刀直入,見性成佛。以此攝化眾生,令入佛智。然而二乘人一向習小法,突得聞此大法,心生驚愕。小乘以煩惱為怨,生死為苦。若對他常脫煩惱即菩提,則大喚稱冤枉。若聞生死即涅槃,則大喚稱苦痛,我無意求大乘法,為何要逼我?使者執之愈急,欲其速能識自本性,二乘人卻自念無罪,自謂無此大慈悲修大法,故不願被大法所囚執。眾生業重,故感生死獄,菩薩以大慈悲心,入獄救拔。小乘人自謂無大方便而入生死,必當失三乘慧命,故言此必定死。如是思量,轉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教故言悶絕辟地:昏倒在地上,即沉溺無明地。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複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雲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趨。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裏以求衣食。

佛見二乘人不受菩薩教化,既無大機,恐傷其善根,故隨順其根性而教菩薩用方便法教化之。以冷水灑面:若人昏絕於地,以冷水灑其面,能令其人之三魂七魄再度複合而蘇醒過來。此表施以聲聞四諦法水,令彼等修行,漸得證果。

佛知二乘人志在求小。自知豪貴:因佛有大威德力,法身周遍法界,報身應身殊絕尊貴,而此為小乘人所不易信受。佛觀此因緣,審知彼等於二萬億佛之悠久時期內,曾發道心,實是佛子。不語他人:即昔日為實施權巧方便法,于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乃至說十二因緣。阿含、方等、般若經,從未提及聲聞緣覺為佛子。唯有在法華會上機緣成熟,為舍利弗授記當成佛之時,方言彼等為佛子。

我今放汝:即是知根機薄弱,隨其意所趣,窮子歡喜,不為大教所逼,是故歡喜。逗之以小,可得醒悟,故言從地而起,再修正道與助道,如求衣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將欲誘引其子:佛觀其機緣而設方便法門。密遣二人:派菩薩化作聲聞乘人來度化,於教法而言,即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若於而言,即聲聞緣覺二乘人,又於者,即有作真俗二諦。密遣,按照教理,即隱實為,開權為。密教即圓教、滿字教,如法華經是也。半字教,即遣教,如三藏及通教。于人而言,內秘菩薩行為密,外現聲聞身為遣。

小乘人不修相好,但說苦、空、無常、無我、不淨觀,偏於頑空而非中道,故言形色憔悴。無威德者:即不具十力四無所畏。意謂菩薩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徐徐教化之。此有作處:見、修兩道,即二果三果羅漢位。外道苦行等,只能伏惑而不能斷盡惑。惑可分為:粗惑和細惑。見思惑是粗惑,塵沙惑是細惑,無明惑是微細惑。外道能伏惑者,可以到達色界、無色界,卻自以為到了天國樂園,以為究竟,實未出三界,猶處於火宅中。倍與汝直:今汝修四諦十二因緣法,可斷無明惑,了生脫死,超出三界。窮子若許:即有機可得者,則設教化,若不對機者則不設教化。雇汝除糞:表示四諦中之苦、集二諦,除見思二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表示菩薩所現二乘之身,亦共同修小乘之行。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湣而怪之。

于時菩薩化成二乘人,到窮子處(眾生處),觀機逗教,審知有機,故言得之。二人為彼等說小乘之事,即除集、苦之糞與道滅。然窮子猶恐受騙,故先要領取工錢而後受雇,意謂要先慕滅而後方肯修道。其父見子,湣其取小乘果,而怪其不求佛道。

先取其價,此亦可喻為法華經之不可思議微妙價值。請到這兒,忽然想起一個公案:在中國晉朝有一位曇翼法師,前生是一隻山雞,今生卻得以投生為人而修成正果。雲何山雞能投生為人?原來每當法智大師在演說法華經時,總是見到一隻山雞在旁聽法,七年如一日。後來此山雞死了,法智大師卻于當晚夢見一位童子說:我就是日日聽您說法之山雞,現憑聽法之力量,我已往生黃居士家,將來要跟著大師出家。

幾年後,黃居士設齋恭請法智大師,其幼兒一見大師到來即歡呼曰:我的師父來了!法智大師說:哦!你就是那山雞!他們脫下小孩之上衣,果見其身上有三條羽毛。其父見之,即許可他拜法智大師為師及出家修道。

曇翼法師專心持誦法華經,並建了一座法華精舍,于內勤修辦道,十年如一日。一天,忽有一花枝招展之女人,提了一個籃子,內有一頭小白豬及兩顆蒜,她要求留宿一晚,曇翼法師堅決拒之於門外,但此女人卻死賴不走,法師唯有留她在屋內草堆上住一晚。孰知在半夜,此女忽然又哭又叫,呻吟聲中,謂其肚痛,要求法師為她按摩。法師見狀嚴重,故以布包其錫杖,立於遠處,以錫杖按摩此女人之腹部,令她複元。

雞曉天明之際,卻見此女人所穿之花綠衣裳,騰空而起,化成五色祥雲,那頭小白豬已變成了白象,兩顆蒜則成了兩朵蓮華。一朵蓮華在大象腳下,卻見普賢菩薩立于另一蓮華上,並說是言:過幾天你就可以到我的法會來,所以,我要先來試驗你修道的程度。果然不錯,你可以作為我的眷屬。爾時整個虛空大放祥瑞之光,皇帝見到此祥光,不禁心中大悅,遂建造了一座法華大寺院。山雞聽法尚有此感應,我們身為人,更勿錯過修學此甚深微妙法的機會。

梁武帝在位時,有一位比丘尼,名道記,別號總持,她是菩提達摩祖師之高徒,獨自在一小茅蓬內精勤持誦法華經。在她圓寂後,信徒們將她埋在小茅蓬外。七、八年後,墓竟長出一朵青色蓮華。當皇帝獲悉此事,即令人開墓查究蓮華之來處。發現此蓮華乃由該尼師口中長出,蔚為奇跡!故此證明誦持法華經之不可思議力量。

又有一位比丘尼,名華手,每當她誦持法華經一遍,手上就現出一朵蓮華。由是之故,兩手皆長滿蓮華,皇帝得悉此聞,特為召見,並封予華手之法號。

能有機會聽聞法華經,乃至一句一偈,或法華經名字的人,皆有大善根,否則不得入此法門。

有一位法雲法師,善巧演說法華經,辯才無礙,乘著大願力而來度化一切眾生。當時就有一位和尚,甚為景仰法師之德行,併發如是願:要生生世世有同等于大師之相好、辯才無礙及大願力。在彼發願後的晚上,夢見有人告訴他,法雲大師遠在然燈佛時已開始演說法華經,非一朝一日有此成就,你若要像他一般的辯才無礙,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由此可知法華經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難見難可說的微妙法門。

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瓔珞細緛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鄭重義。,二乘人以權教作為己教,而將實教認作他人之教理。,解為時間或智慧。於窗牖中,意謂佛不立於中門而於旁立,換言之,佛為教化二乘人而暫不立于中道,特地處於偏空,遙觀其舍大法之子。

,無大智慧。,福力不足。他們不瞭解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之理,故身體羸瘦。憔悴,內怖無常而外遭五陰八苦。四住塵為糞土;無明煩惱為塵坌。有此無知塵及四住塵所纏繞,見思二惑未斷,攀緣心不制止,故言之污穢不淨。出家之修道者,慎勿向人借錢或想要得到他人之供養,此乃不淨之念頭,最為污穢不淨。應本著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之宗旨作為出家人之本份。韋陀菩薩曾發願言:若有人修得三分德行,即有七分之感應。在我年輕時,曾遭人誣謗及被絕糧數日,但未因遭此類難題而鬆懈修行,故感得韋陀菩薩為我解除種種障難。

即脫等者,譬喻佛之報身與應身之無量功德。佛陀為不願窮子驚畏,故隱其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而現丈六高之老比丘相,故謂之脫瓔珞及細緛上服嚴飾之具,而穿粗弊垢膩之衣。,隱蔽盧舍那百丈之軀,而現丈六高之身體。,即生忍與法忍。有漏、有煩惱、有為者謂之塵土坌身。右手者譬喻以權巧方便法教化二乘人。除糞之器:譬喻對治見惑及思惑之法門。自以此法斷盡諸惑,而得成就佛道,複又用此法教化人,故名執持。

狀有所畏:佛陀為了教化眾生,時或示現怖畏生死之相。今述琉璃王誅釋種之因緣。琉璃大王一日嗔心大起,欲殺釋種,歎無兵權。有一使臣,名曰好苦,勸王弑父奪兵權,興兵至迦毗羅衛國,大興殺戮七晝夜。是時諸大弟子,請佛救之,佛默然不語,而且佛的頭也痛了三天。目連尊者不忍,乃將佛之親屬五百人用缽盛之,置虛空中。至七天后兵退,均已化為膿血。諸大弟子問佛是何原因?佛曰:過去有一國,名曰捕魚。彼國因天旱遭大饑荒。其國有一大湖,湖中魚鱉甚多。國民迫于饑餓,遂於湖中取魚為食。湖水漸幹,中有魚王名弼魚,取之於岸,魚跳躍之。一小孩見,覺得好玩,以木棒將魚頭敲了三下。現在舍衛國之兵馬,來誅殺迦毗羅衛國民者,即昔日湖中之魚也。其好苦使臣等,即魚王之魚眷。今迦毗羅衛國被殺之人民,即昔日捕魚國之人民。當日敲了三下魚頭的小孩,即我身是也。我當初雖未食魚,今日雖已成佛,尚遭頭痛之果報,故說因果不昧也。佛即複說偈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中國唐朝有一位悟達國師(詳情可參考法華經第一品淺釋)。皇帝賜他一個沉水香木寶座時,國師生一念貢高自滿心,即時招來往昔之冤孽要討還他的命債。原來過去在漢朝時,國師身為袁盎,因嫉妒晁錯,設計殺之,事後深悔不已而出家。由於精勤辦道,守戒精嚴,一連十世為高僧,卻冤孽於千里。可是今生貴為國師,一念驕傲,善神隱退,冤鬼乘虛而入,在國師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幾乎要了他的命。可見因果絲毫不爽,而我慢心,的確害人不淺!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複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複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複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語諸作人:即佛為諸修行者宣說四念處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有許多人將自己的身體看得很重要,結果將本有的家珍都丟了,不能識自本性。這個身體本非真我,只能說這是我的身體,但決不能說這個身體就是我。若人太愛戀貪著自己的身體,則會日漸沉淪墮落,益加愚癡。應知身如房子,乃暫宿之旅館,非常住真性,何必對它愛戀不舍?

今將四念處淺釋如下:

(一)觀身不淨:身體乃最不淨物,活著時,九孔常流不淨:眼、耳、鼻皆有淚水、耳屎、鼻涕等穢物排泄,口內又有口水及痰,再加上大小便,此為九孔不淨。然而人不但不視之為不淨,反而刻意裝飾外表,使它享盡美食,穿盡華服。殊不知人越貪愛享樂,其自性愈為染汙。當人要死亡,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多做善業者,將往生三善道;而恣情縱欲,造惡者,必墮三塗。

世間上無論最英俊貌美之男子女人,死後無一不是形像恐怖,身體腫脹腐爛,遍體生蛆,穿筋齧骨,最後成為白骨一堆,或焚燒後化成灰,你又在那裏?雖是父子夫婦,眼前骨肉已非真,恩愛反成仇恨。富貴如春夢,功名似浮雲,但念無常,勿再執著臭皮囊!

(二)觀受是苦:能對治緣受執樂之顛倒妄見。

(三)觀心無常:則能由此觀照之慧力,使心念遠離執常妄見之過患。

(四)觀法無我:宇宙萬法,皆因緣和合而成。我們的身體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組合所成,一旦四大不調,五蘊離散,身體便死亡。諸法本空,故言之觀法無我。修四念處,可以斷除染愛執著而得戒定慧。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譬喻修四正勤,能發暖位。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要時時刻刻,念玆在玆此四正勤,如人鑽木取火,非要繼續努力不可。稍一懈怠,則取火不成。故言四正勤乃四加行中之暖位。四加行即暖、頂、忍、世第一。修四正勤能漸得與真如接近,故言得近其子後複告言:譬喻四如意足。:是驚覺之辭句,令迷夢者醒覺。

正勤,屬智慧,如男子是陽性。四如意足是屬定,如女人是陰性,此表定慧相助,方能生無漏智。修道人本不應有男女之分,皆應同有頂天立地之志氣而勤修佛道,方能發揚佛教。汝常此作:表示已達到頂位,勿再向外馳求,但需忍受一切橫逆境界,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勿複餘去:即告誡窮子勿再從邪或修外道無益之法,應以正念修身,去除有漏(九孔常流等有為法)。當加汝價:表示得無漏法,修正道衣、助道食,破除見思二惑,可得無學之位,即世第一位。

諸有所須:即正道衣助道食。盆器,譬喻四禪。,表生空智慧,,即眾生,亦是人,故又可解為人空智。,表法空智。生空智較粗,而法空智較細。米麵亦能喻為正道。世人看不破人執法執,故事事皆放不下,而處處自尋煩惱。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與諸大眾,接受齋主之應供,大眾皆到齋主家去,只留下一位小沙彌看守給孤獨園。其時剛巧又有一檀越到來,就將此唯一之沙彌請去。當沙彌用過豐富之齋飯後,齋主即跪在地上請法。誰知此沙彌可一點也不懂得說法,見此情形,竟嚇得偷偷的跑了。因為當時在印度,請法者為表恭敬,皆要五體投地,不可隨便抬頭張望,故小沙彌得以悄悄溜走,伏受聽法之齋主,良久不聞片言隻字,即抬頭一看,哦!人沒有了,法也沒有了,即刻領悟人空法空之道理,頓證初果。他立刻到給孤獨園只桓精舍,準備向小沙彌頂禮謝法。然而此沙彌早已自鎖門內,聽聞敲門聾,更是驚心不已,可是這麼一嚇,竟也開悟了!但是在此末法時期,要開悟不是容易之事。

鹽醋之屬:鹽,譬喻無常,即修無常觀。醋,即觀一切是苦。因為正道食(米及面),若無鹽醋等調味,則不易食用;換言之,人若要修正道,亦要有助道之因緣相助。助道者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及八正道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之欲望增加。(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即以思惟來修禪定,譬如參話頭:念佛是誰?父母未生以前之本來面目。(三)勤如意足。(四)觀如意足。

亦有老弊使人:譬喻如意觀能發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故雲老弊。使人,如意觀中,亦有此法,須此助于正道,即成俱解脫人,故雲須者相給也。好自安意:譬喻五力:(一)信力;信念足而不欺誑。(二)精進力;精勤故不懈怠。(三)念力;念念住于正理,故不嗔。(四)定力;有定者則不恨。(五)慧力;智慧足而怨不生。若得五根則能安固難壞,此忍位也。

我如汝父:佛原是一切眾生之慈父,但因眾生迷蒙,不知本身將來亦堪作佛,故佛言勿複憂慮。所以者何:為什麼呢?我年老大:佛居道終,已圓滿具足智德與斷德,而二乘人未有智斷二德,故言而汝少壯

汝常修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故無有欺誑懈怠、嗔恨怨言等諸惡行,亦無有如餘作人,即不修外道等無益苦行。自今以後,你就像我的親生兒子。更與作字:世第一位,名之為,即轉凡成聖。阿含說五種佛子,謂四果及辟支佛。菩薩不斷結,子義未成,即此義也。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這時二乘人,雖得遇大乘法緣,但猶不知自己可堪作佛而紹隆佛種,故雲自謂客作賤人,但修權教法,而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除見思二惑之糞,此可解為無礙解脫。思惟道中,無礙有九種,另解脫亦有九種,再加上見諦一及無礙一,合共為二十,故雲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過是已後:在二乘人斷除見思二惑後,已漸能相信大乘法而不起疑謗,故言心相體信。聞大乘法名之為入。見佛丈六之軀說小乘法,名之為出,此大小出入雖無疑難,猶謂大乘是菩薩事,非己智慧能力所及,而不肯回小向大,故雲所止猶在本處。佛陀雖有大悲願力,欲救拔一切罪苦眾生,唯獨眾生自甘墮落不肯出離,故佛剛開始宣說法華經,就有五千比丘退席。由此可見,眾生難度頗堪傷,迷諸塵勞性顛狂。連佛菩薩亦感到難以度化我們這些可憐的眾生,這不是很可悲嗎?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世尊!這時長者有病,自知將死不久:有機則應,為生;機盡應謝,謂死,今教化眾生之機將畢,應入涅槃。,表中道。,表真理,此種種法門,皆為珍寶。倉庫盈溢:譬喻包藏一切禪定智慧,無所缺少,內充外溢。其中多少:即般若廣略二門,菩薩行般若,應知廣略相,略則為少,廣則為多。所應取與:自修行為,而教化他人為。此所應取及應與,汝皆知之。

我心如是:佛以般若為心。心、佛、眾生乃三無差別。當體此意:誡令同我體法空也。今我與汝,便為不異:今我所有,付託與汝。現在你和我已無異,宜加用心照顧,勿忘父言,無令漏失菩薩道法。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當爾之時,二乘人領受大乘教理及佛之智慧功德,心量慚寬,但還停在二乘境界未捨下劣之心。在方等會上,佛陀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即訓示小乘人之偏真涅槃乃舍大向小,訶斥彼等為焦芽敗種,複又讚歎大乘法而褒獎圓教為最殊勝微妙之法。

複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舍吾逃走。玲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複經少時:由阿含時到法華時。佛成道後,先說華嚴經,如日出光照高山。次講阿含經,如日後照幽谷,但亦俱時可照高山。故佛于華嚴法會中,乃為法身大士說法,度大菩薩。而在阿含方等時,菩薩亦出席法會作影響眾。般若時即要回小向大,將二乘人轉為大乘,此時佛欲將家業託付給弟子,但還未實行,在法華會上才正式交托給弟子。

父知此意,漸以通泰:譬喻佛於般若後,正說無量義經之時,二乘人既聞本從一法生無量法,必思無量諸法,理應還入一法。如此思惟,漸以通泰,故得大乘機發,乃至今經發言三請,名為自鄙先心。臨欲終時:如來不久將入涅槃,化緣已盡,所應度者,皆已度迄,故入涅槃,正指法華時也。命其子:即二萬億佛所受教化之人,大機既熟,十方雲集。親族,表十方法身菩薩,到此法會,作影響眾。國王,一切漸頓、三藏十二部經,當機益物,部部不同,皆言第一,即各稱王。等覺菩薩為大臣,十地菩薩為刹利,三十心菩薩為居士

長者在此集會中,宣言說明二乘人實是其親生之子,表示窮子已得佛所教化而漸發菩提心。此窮子往昔曾在某城中,背大乘法而遁入生死,備經六趣玲竮辛苦,即孤獨窮苦,故雲五十餘年。為此,佛懷憂推覓,常覓可化之機。忽於此間,得以感應道交,遂以權巧方便法度之,繼而教之以大法,付與家業。故言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財物者,即大乘萬德萬行。先所出內,是子所知:佛往昔所說小乘權法,現已歸入大乘法,回小向大。換言之,二乘人已悉知華嚴、阿含、方等、般若,乃至法華、涅槃等經。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當窮子得佛授記,歡喜信受,得未曾有。我本無心行菩薩道作佛子,今何其幸運得此殊勝因緣,聞佛開權顯實,此法寶妙乘,如大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世尊!大富長者,即是如來。菩薩為佛之真子,而二乘人雖已行菩薩道,猶不自知,故言似子。如來視眾生猶如一子,唯獨眾生捨棄成佛大法而樂著小法。迷惑無知,故於生死苦海中,三界火宅內,受盡五蘊火之熱惱壓迫,認賊作子,背覺合塵。三苦:(一)即身體本有種種苦,名苦苦。(二)身體漸漸衰弱,名壞苦。(三)業運遷流,名行苦。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舍。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今日在此法華會上,世尊令我等悟知以前所習小法,乃諸法戲論之糞,故現欲去除。我等因懼于生死無常諸苦而勤加精進修道,只為得涅槃一日之價。得少許果位,偏真涅槃,便自以為足。然世尊早已知我等貪著粗弊五欲,樂於小法,故不分別演說大乘法,縱令習小,舍於大乘教化,並宣說我等皆有如來之智慧功德寶藏。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慈悲,以權巧方便法,演說如來甚深智慧之法,我等從佛閑修,得小涅槃,便以為大得,無欲進修法華圓頓大乘。舍利弗及須菩提(空生)以為他們能為諸大菩薩演說大般若法,全是佛之智慧神力所加被,卻不知自己本有菩薩種,亦能演說大法,故言我等不知其是佛子。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于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今日我等始知佛以大慈悲,本欲教化眾生以大法,唯獨眾生劣根性樂小法,故佛隨順其根機而宣演權法。現在我等已知,往昔曾受佛教化,本具大乘種子,故發好樂大乘之心,而佛又為我等開權顯實,宣示深奧,唯一佛乘,更無餘乘。昔日方等般若會中,佛于諸菩薩前,訶責小乘者為焦芽敗種,乃開闡無遮,度諸疑謗,實以大乘教化。我等本無心希求佛法,今日會中,法王(如來)無上大寶(一切佛法)不求自至,如諸菩薩所當得法,我於今日皆已得之。聲聞、緣覺、菩薩乃三乘,現於此法會中,匯三歸一,歸回佛乘,謂自然而得。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踴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舍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硨磲瑪瑙 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常為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我等聲聞乘人,今日得佛授記,故歡喜踴躍,歎未曾有,無上妙法,不求自得。譬如無知童子,舍父而逃。周流諸國:譬喻輪回三界火宅。五十餘年:表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道。阿修羅則在此五道中。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即觀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覓可度之機。頓止一城:譬喻佛於此娑婆世界救度眾生,複在余國而示現方便寂靜涅槃。造立舍宅:起慈悲舍,立性空宅。五欲自娛:受用勝妙五塵,稱性法樂,良由佛居方便,是實報亦是寂光。此常寂光乃常行遍照一切諸有情,覓機而度。,譬喻佛之法身及自受用身。佛為法王,故常為諸佛之所護念。群臣豪族:表法身大士。往來者眾:譬喻十方菩薩來往聽法。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舍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而年朽邁:喻佛年事已高,將終教化群生之事,更加憂念窮子,日夜思量化事將畢,而癡子,即二乘人,猶遠隔佛地五十餘階,住於五道,我之所有法財寶藏,如何得以託付?

人人皆有生死,又懼於生死,但卻不知修習佛法,乃出離生死之道,實為可階矣!從前,有三位老年人,甚為投機,故常相聚首。最年長者已屆八十歲,下來的是七十歲高齡,另一位則是六十來歲。年終時三位又聚首,難免唏噓慨歎時光易逝,而年屬朽邁。其中六十歲者說:今年我們一起用飯吃菜,可是不知明年誰已不在了!言中之義,深歎歲月不待人,難以預測他們之中,誰會先撒手塵寰。七十歲者聽後說:嗨!老同伴,你說得太遠了!今晚在上床前,我們脫下鞋襪後,明早不曉得還能不能再親自穿上呢?八十高齡者卻說:你說得也太遠。當我這一口氣吸進去,也不知下一口氣可否吐出來!在這三人中,年紀最長者為最聰明,瞭解人命無常,僅在呼吸之間。但是最明智者莫過於即時念佛修道人。你或許會懷疑:這樣做就不會死了嗎?不一定不死。那麼念佛有何用呢?

雖然,修道念佛者不可避免死亡,但卻妙在如何了死。未修道時,生命僅在呼吸之間,在修道上勤加用功有成果後,呼吸自如,來去自由,雖有生死而無生死。若要往西方極樂世界,乃至一切十方法界,無不應念而至。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饑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爾時窮子,為求正道衣助道食而流離奔走,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此表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染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及十八界(六根、六塵及六識)。眼見色時,眼識即起好壞之分別;耳聞聲時,耳識亦起分別作用,如此類推,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亦複如是,遇事分別,對境迷心。

或有所得:表有漏之善根。或無所得:表無漏之善根,即已斷除生死而入涅槃。然則真如涅槃,本無所得,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故雲無所得。

無大乘法喜為饑餓,無大力用為,無大功德為。迷於諦理而起見惑者為體生瘡癬。何謂見惑?所謂對境起貪愛,對境不識,常被境界所轉。見惑乃由無明所起,若不破除無明,則不待蠲除貪愛等執著。使汝等流轉者,心目為咎,由目所見而心起分別計度好、壞、是、非、長、短,儘是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顛倒。然而一般人皆以此為心性,由是捨本逐末,迷于本性。

傭賃輾轉 遂至父舍 爾時長者 于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師子座 眷屬圍繞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產 注記券疏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國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驅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裏

欲往傭作

時窮子以其勞力,四處幹活而養其命,輾轉遂至父舍。前文言,父于窗牖中,不立於中門,而今言長者于其門內,表示兼得大乘二乘兩處。爾時窮子見父于大寶屏帳內,坐于法王座上,法身大士及諸菩薩等皆圍繞左右。

或有計算,金銀寶物:菩薩行願,多明事數,故雲計算。出內財產,注記券疏:以廣、顯、略為,授決為。四宏誓為,修行為。四宏誓願:(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法門無量誓願學。(四)佛道無上誓願成。若人能發此四宏誓願,則已注記成佛之道。

窮子見父,豪邁高貴,尊嚴無比,故作思惟,是國王耶?抑或同等于國王地位之人?由是驚怖疑惑而自責不應到此。覆自念言,若久留此地,唯恐被逼修大法,故不敢久留,馳走而去,往貧裏處修二乘法。

長者是時 在師子座 遙見其子 默而識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 迷悶辟地 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爾時,佛于師子座上,一眼便認出立於遠處之窮子,但從未曾對人言此事。即授命菩薩,前往追捉,將他帶來佛前。但窮子根劣,聽聞大法,反生恐懼,又畏生死,如是小智不解大教,故言迷悶辟地。

長者知其子愚鈍,見地狹小,必不信真言直說,故為實施權,開演二乘法。

有人說,逃子當時既年幼,而時隔數十載,縱然今日得與父重逢,理應見而不識,然則父能認子,乃理所當然。此無虛言,但在法華經內所言,非為世俗般之父與子,此為出世間法。一般來講,為人父者,雖對子女愛護備至,但尚存有善兒防老之觀念,此為或多或少之自私心作祟。佛乃真正之慈父,無一絲毫自私觀念,愛護一切眾生更甚於愛護己命,盡全力教化一切眾生,以望其能早日成佛道。

窮子是誰?就是一切眾生,二乘人也。他們雖有眼而不識佛,反將舍佛而逃,終日沒於苦海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來不明去不白,追名逐利,苦求博士碩士等學位,但人死後什麼頭銜、學問亦帶不去,等到第二生再來投胎做人,一切又得從頭學起。如是求而複失,失而複求,生生世世在得失中打滾。

佛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來明去白。佛又用種種方便法,令我等悟知宿世因緣,而瞭解為何人有貧富之分,或美醜之別,進一步明瞭,各人不同之際遇乃往昔業所致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十二連環,為眾生生死之因緣。但可憐的眾生,皆舍父而逃,背覺合塵,不願回老家——l常寂光淨土。

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雲當相雇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長者深知窮子根劣,故施以權巧方便法,遣令菩薩,偽裝為獨目相醜,無威德者,前往勸說。眇目,譬喻偏空小智。,豎短,譬喻不窮實相之源。陋者橫狹,譬喻不具萬善之飾。非四無所畏,故無威。非常樂我淨,故無德。淨諸房舍,即淨諸六根房五陰舍也。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六識而雜染六塵之境:色聲香味觸法,如是背覺合塵,染著六塵之境,不能了悟自心,而處處被塵境所轉。淨諸六根即能轉識成智,淨化六根,返本還原,即因事悟道,見境明心,不再為六塵所轉,同時亦能淨化五陰(色受想行識)而度一切苦厄。

長者于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並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又以緛語 若如我子

長者知子舍大習小,譬如佛最先為大菩薩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二乘人皆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故佛以方便力,隱大示小,不現千丈相好之軀,但現丈六老比丘之相,著蔽垢衣,執除糞器,應以二乘人身得度者,即現二釆人身而為說法。

方便附近:以是方便法,得以接近而教化二乘人。語令勤作表四念處,表四正勤。既益汝價:譬喻四如意足。塗足油者,油能除風,表禪定;複能履水,譬喻神通。飲食充足者:飲食即米麵鹽醋。表人空,表法空。米麵合者,即表正道。表無常,表苦空,此二乃助道之增上緣。譬如人食用米麵,必先以鹽醋等調味,方可食用,修行之道,亦複如是。薦席厚暖:譬喻觀練薰修諸禪。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勸勉彼等勤修四正勤、四念處及四如意足等法,又以軟言慰曰,視彼為親生之子。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玻璃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佛以大智慧,漸令入出者,即教化一切眾生,回小向大,令入佛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佛教菩薩斷界外見思二惑,與前文所言二十年除糞,迥然不同。

窮子雖身在執作如來家業,得佛授之以法藏,猶自持機小,無此方便,教化眾生及淨化國土等菩薩應行之道,而止宿於二乘之草庵。

父知子心 漸已曠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眾 說是我子 舍我他行 經五十歲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於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佛知窮子,我慢漸除,心量擴大,故欲授以所有如來法藏,而聚集親族、國王大臣、表眾菩薩、刹利居士等,于諸會中,宣說此為我子,曾舍我而逃。經五十歲:表沉倫於三界生死苦海,五道之中。自見子來,已二十年:表二乘人舍小向大,自行除糞後,方名為子,則以轉教菩薩法而執作如來家業,名二十年。

昔於某城而失是子,周行五道而索其子,遂來至此中路而設化城,凡我所有,如來家業法藏,悉以付之,恣其焰績佛燈明。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小乘人偏修頑空,志意下劣,攻於四果,今得聞無上甚深微妙法,受成佛記,得未曾有,歡喜踴躍。佛知我等心意,樂於小法,未曾說言汝等皆堪作佛,而說可得諸無漏智解脫之法,成就有餘涅槃,聲聞羅漢果位。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遺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秘藏之法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佛為大眾,說無上法,修習此大法者,悉當成就佛果。我承佛教菩薩法,佛以種種譬喻,方便之法教化,使我等聞法修證,並於如是時間,諸佛同音,即與印證而授菩提記言:汝等於未來無量之世,當得成佛。一切十方諸佛,如來秘密之藏,獨為大乘菩薩之機,演其微妙如實之事,而非為二乘人說此真實至要之道。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複如是

窮子雖得近佛陀,聞大乘法,但于法不修行止於二乘,縱有佛法寶藏於前,亦不能得絲毫法益。如今窮子漸能瞭解大法而得逐步深入佛法藏內。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于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複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寬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大迦葉白佛言,我等內滅:已斷思惑,自謂已足。常在定中,煩惱既除,無明亦破,由具小斷,故不希求大斷。止于小智而不欣樂大智、淨佛國土、回小向大及教化眾生等事。為何二乘人不習大法?原來彼等執於法空,妄認自己得諸法空寂,則不需再教化眾生,此為只知利己而不利他之自私行為。一切諸法,性雖空寂,然救度眾生,乃必須之事。事實上,諸佛與眾生乃合二為一,佛即眾生,眾生即佛。二乘人止於中化之城,譬如一些人,未出家前,精勤修道;出家後,卻漸退菩提心,且常為自辯護:我已受具足戒,即使不修行也沒關係,毛病可以不用管,懈怠些又何妨?此即二乘人所為,得少為足,既不自利,又不利他。

我等在迷,長處暗夜,但知樂小,畏苦求空,破除無明煩惱,得脫三界,住于有餘涅槃,以為究竟,為報佛之恩,但于佛智慧,不知上求佛果,下化眾生,只求己樂,是以汝等應明瞭,為何佛陀常責二乘人為焦芽敗種,非行佛道。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舍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我等雖為佛弟子,在般若會中,蒙佛加被,為菩薩說大乘經,卻對大法,無一念好樂之心,如來見而暫舍大法,只說修四諦十二因緣可證四果等法,並不鼓勵我等修六度萬行,可成佛果之菩薩道,乃由觀我心,非是希求大法也。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稀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佛以方便力,示現為一位平凡之老比丘而度化二乘人,施以權巧方便法,潛移默化,使其心調伏,而後令入佛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于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應受供養

我等何幸,得授密意,昔所未有,非是本心先有指望,而於今日蒙佛開示,自然而得,清淨佛眼而開佛知見。得道者,即得實相道。得果者,即分得無上菩提大乘聖果。無漏法者,中道不漏二邊。

我等昔來於無明長夜,修持如來清淨戒行,始於今日得聞佛開權顯實,我等聞佛如是法,悟知成佛真實果報。換言之,淨戒乃成真實緣因,故得妙報。梵行為成真實了因,故得妙果。所知所見,即正因理性法身德也。

真是聲聞,真阿羅漢者,昔來我等聞聲入道,名小乘聲聞,今者是大乘聲聞羅漢。圓滿初住位,一分真一切分真,即是分證十界三德,但就其本位開權顯實,故雲聲聞阿羅漢。于三界中諸天世人魔王梵王,普於天人大眾中,以修如來智慧之故,皆應受其恭敬供養。

身為出家人,皆不得為利養而隨便接受施主之供養;須知若汝三心未斷,則滴水亦難消矣。經雲:三心不可得。何謂三心?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者,已成過去,故不可得。現在心,刹那間成為過去,乃無常。未來者,還未到來,故雲不可得。

出家人若三心未了,而接受施主之供養,莫論飯食難消,即使是清水一杯亦難消受。食時若習五觀,真修辦道者,即使是鐵亦能消化。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表示不揀食物之好壞,不分別、不貪著,一律平等食用。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除貪欲,故觀想吃東西猶如食藥物,以防止此身形體枯瘦也。

世尊大恩 以稀有事 憐湣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載 兩肩荷負 于恒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于恒沙劫

亦不能報 諸佛稀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 忍於斯事 敢相凡夫

隨宜為說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遺 隨宜說三

佛以大慈悲,施大恩德,救拔六道罪苦眾生,令彼等先修四聖諦,得樂果離苦海。繼而普度十法界眾生,令發菩提心,入四宏誓願,此乃如來大恩。

無量劫來,佛皆行菩薩道,示教利喜,曾教我等大乘法,雖複中忘,暫不得自拔自度,但志願未失。今得聞六度萬行菩薩之法,自利利他之德行,乃成佛之正因。如此稀有之事,我等如何能報得佛之大慈與樂恩?

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視父而已,佛應世而住,濟以安寧,備六度萬行,以利群生,故雲利益我等,使我等有所皈依處。

佛成道後,應受寂滅無為之樂,但為了哀湣眾生,無畏生死,入此五濁惡世而救度之。複隱其神德,施以權巧方便法門,教以五戒十善,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而得去除貪欲。

佛以大慈悲心,本欲眾生速成佛道而演說華嚴經,但眾生根機尚淺,機緣未熟,未識大法,如是之故,佛隱大示小,現丈六老比丘之相,方得接近眾生,視其機宜以度化之。方便附近,與一日之價,此乃佛助眾生斷除見惑之愛熱恩。

二乘人除見思二惑後,漸能與佛,心體相應,故佛彈訶貶斥,令彼等恥小慕大,此即佛開闡無遮之恩德也。又佛命彼等執作如來家業,金銀庫藏,皆悉令知,此為佛所賜之莊嚴恩。如是之後,佛觀機緣成熟,即聚集親族,於眾會中,宣言彼等為佛子,並付以家業,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此意謂二乘人將來亦堪作佛,坐于法王寶座之上,此乃如來賜座恩也。

既坐佛座,身意泰然,快得安穩,以佛道聲,令一切眾生得聞,普廣於天人,應受其供養,令我等具足自利利他之恩德,是故佛所賜與之深恩,我等縱然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乃至頂戴或兩肩荷負,亦不能得報佛所賜與之覆育、救拔及自他行成,初後理顯之大恩。

牛頭栴檀者,在華嚴雲,出離垢山,若用以塗身,火不能燒。

佛之無量神通乃不可思議之事,無漏無為,諸法之王,以慈悲故,能為下小劣弱之機,忍耐調柔,隨類應化一切取相凡夫。眾生之品性低劣,但佛以大智,能熟知其根性,複以大悲,歷經千劫,不辭勞苦,頭頭救拔一切罪苦眾生。

 

人生如一場戲,今生扮演父親之角色,下一生扮演兒子。如是父子、子父之關係,生生延續蔓延不斷。或不為子與父,而成親戚、朋友等。總而言之,在人生大舞臺上,人人各演其角色,戲終人散,待另一出戲上演,又再粉墨登場,另演新戲。無量劫來,眾生皆演其戲,輪回六道。吾人應及早醒覺,迷途知返!

 

佛善以慚頓法門,任運自在,教化眾生,隨類應化諸根行業,顯示分別說最稀有法,於一佛乘無上之道,方便隨宜作三乘說。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