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01/13 09:18:48
學習次第 : 進階

內觀訓練 莫因西亞多 

莫因西亞多 MOHNYIN SAYADAW

     行者應該把動物視為是由

     心理與物理的群組、零件與元素構成,

     沒有任何「我」或生命在後面操控,

     依循這個原則,

     應該視所有碰到的事物為元素而已。

     我們對這些貼上名字的概念,

     稱他們是男人、女人、動物等等,

     其區別祇存在於世俗的層次,

     而不在終極的實相,

     因此,以毗婆舍那發展出的分析知識

     所看到的萬物,不是恒久的靈魂或個體。

 

  這是一篇根據莫因西亞多(Mohnyin Sayadaw 1872~1964)於一九六○年代,以緬甸語發表的談話所做的意譯。莫因的弟子遍佈緬甸,仰光的莫因寺(Mohnyin Monastery)就是一個中心。莫因的教學不僅源於對內觀禪修的精通,也因為他是一個研究佛教心理學──阿毗達磨的學者。

 

  對阿毗達磨之強調與運用,緬甸比其它佛教國家都較普遍。莫因體驗佛法的方法是先透過對阿毗達磨的研究,然後再實修而得,他這種方法在緬甸有許多跟隨者。阿毗達磨是藏經的第三部分,對心念流變及微細的法有許多詳細的說明,對心法及色法的特性有最細緻的探究。當一個人進入緬甸的寺院,會發現僧侶正在對心念流動的繁複過程做功課,這些以阿毗達磨為基礎的探究,會引人對無我以及伴隨的無常、苦,有清楚而理智的認識,當一個人隨後練習禪修時,這種認識與理解會因為直接而清晰的體驗而深化。

 

  莫因西亞多強調,禪修者應在實修前先熟悉阿毗達磨的基本觀念。這個預備知識將有助於以精確而清楚的方式,直接去注意所有現象的真實面貌。一位修行人在實修前應先瞭解的基本觀念,是有關於看似實在而連續的這個世界的描述,這些元素包括意識、感覺器官、感覺物件與肉體的物質,由於改變迅速,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實體世界。借著對肉體與心念之構成元素與意識等的生起與分解的檢查,禪修者能發展出真正的內觀知識,當這種知識深化時,他會視所有認識到的事物是無常而沒有實體的,是無處可執著或引以為樂的;因為不再被自然現象所愚弄,不再執著,他體驗了真正的解脫。

 

 

--------------------------------------------------------------------------------

 

內觀訓練

 

MOHNYIN SAYADAW 莫因西亞多 著

 

  願一切眾生順利成功

 

  下面的說明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教的是阿毗達磨對宇宙的基本觀點,第二部分是基於這些基本觀點的內觀禪修的說明,這種練習特別注重對身體姿勢移動與變化的檢查的內觀上,它可導引更深層的內觀與智慧,這智慧同時是這種練習的主題與結果。

行者必須瞭解的基本觀念與問題

 

  問:請解釋物理與心理現象的真實面貌。

  答:所有的物理現象都是會敗壞的、無我的與無實體的,所有的心理現像是無我的與無實體的。

 

  更精確說,所有眾生的身體內都有二十八種物理現象,也有心理現象,包括意識、心理要素及涅槃。很重要的是,我們的內觀練習,必須注意而且看到所有物理現象的物質特性,這點可由將所有物體分解成八種成分而做到(注:我們不透過名稱與觀念,而直接體驗所有色法的特性,例如,「地板」是透過眼睛看到一塊塊的顏色,或是透過觸摸到冷、硬、靜止等而認識,我們所有的認知都是由這些元素而來,並由他們建立觀念與名稱),它們是:

 

  四種基本元素:

     堅固或堅硬元素(地大)

     凝聚性或流動元素(水大)

     動能或冷熱元素(火大)

     動的元素(風大)

 

  加上:

     色

     香

     味

     食物

 

  問:這是行者追求終極真理所必須研修的嗎?

   答:萬物都有終極真理的特性,因此終極真理存在於任何物理與心理現象,而且我們可以在檢查他們的功能與性質時看到。這些真理不容易被看到,是由於我們的觀念,由於我們的錯覺,我們以為物理與心理世界是實體性或恒久性的。

 

  問:我們要如何才能破除事物具有實體與凝聚性的觀念?

   答:方法之一是檢查一般的物件,以找出它們是由零件(parts)組合而成的真實特性,例如,當水倒入牛奶時,牛奶這個組合便與水這個組合交錯混合,其它的非生命物件也是如此,它們會令人有凝聚與實體的錯覺,但它們終究是由元素或群組構成,這些元素或群組以各種組合形成整個宇宙,當行者透過禪修直接體認而理解這點,純淨的知識就產生了。

 

  問:終極真理如何運用在生命體呢?

   答:禪修者對待生物應與無生物一樣,才能發現他們的根本特性。所有生物,無論他們是何種形態,都會展現出實體與凝聚的樣子,為了拋棄這種錯覺及自我的錯覺,行者應該把動物視為是由心理與物理的群組、零件與元素構成,沒有任何「我」或生命在後面操控,依循這個原則,應該視所有碰到的事物為元素而已。我們對這些貼上名字的概念,稱他們是男人、女人、動物等等,其區別祇存在於世俗的層次,而不在終極的實相,因此,以毗婆舍那發展出的分析知識所看到的萬物,不是恒久的靈魂或個體。

 

  超越這種觀念或概念,行者將看到所有的生物祇是一堆有形的群組或元素(注:肉體的群組是所有似乎是固體物所組成的最小粒子,這些粒子不斷地改變),這種知識將導致對色法與心法的真相與關係有清楚的內觀,最後能以寧靜的心看到所有事物的來與去,達到深層的內在和平,行者甚至將看到慈善、道德、慈悲等的修行也是相對的,並非如表面看到的那麼好,因而不會黏著這些。

 

  問:佛教對元素的觀念如何與現代物理學調和?

   答:借著揚棄實體的觀念,科學家已經將所有物質分析出超過一百種元素,這些元素或電子經過檢查以後,甚至已成為祇是在廣大空間內的能量波,這種粒子或波永遠都是動態的,因此現代物理學已指出,萬物最基本的無常與沒有靈魂的特性。

 

  問:根據佛教心理學,什麼是終極實體?

   答:禪修者應瞭解有四種終極實體(注:這些佛教心理學所建立的終極實體也與五蘊有關,意識是識蘊,心理要素還包括行蘊、受蘊與想蘊,而物質構成色蘊,祇有涅槃是在這五蘊的無常流動之外)。

 

  一、物質。

  二、心理要素。

  三、識覺。

  四、涅槃。

 

  這些是超乎任何想法與觀念,而且行者是可以直接體驗與檢查的,行者也可看到前三者都有無常的特性。

 

  問:我們如何瞭解識覺?

   答:有六種識覺:

 

     一、眼識。

     二、耳識。

     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這些意識具有「趣向」或「知道」識覺物件的特性,現在我們可以延伸我們的認識到「整個世界」,正如佛陀所教的,包括:

 

  識覺  感覺器官    對象

 

   眼識  眼       可見物

   耳識  耳       聲音

   鼻識  鼻       香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體      可觸、有形物

   意識  意根      心的物件

 

  這十八種境界構成我們的世界,行者可以看到眼識與眼和可見物同時產生,而且是依賴它們才能產生;耳識與耳和聲音同時產生,而且依賴它們才能產生;餘依此類推。每一刻都有六識之一及相隨的感覺器官與物件的生起與消逝,借著發展具穿透的察覺能力,行者將瞭解到,沒有任何永恆的「我」或「自我」,祇有一連串這十八種物件、感覺器官與識覺的生起與止息,行者應仔細思考,直到他從深信靈魂或恒久個體的迷障中解脫為止,他應檢查心理與身體的真實本性,直到瞭解兩者的關係為止。

 

  問:我們要如何破除有關色法及物體產生,以及心理現象產生的疑惑呢?

   答:想破除有關色法及心法之起源的疑惑,必須要有正思惟。身口意三行、識覺、溫度與食物是所有生物的製造者(注:這些是傳統上所知道的生命食物,也是所有生物生起的因緣),同樣地,六種感覺器官與感覺物件是心理現象的製造者,所有的行(karmic action)都有果報,果報來自善行或惡行的個別行動,這個行與果報的過程是世界輪回不止的核心,想要瞭解這點,行者必須徹底地檢查自己的心理與物理現象,直到看清這個過程如何在他自己的內心運作為止,然後,他將不再對法、佛陀及佛陀的教導存有懷疑,他將會看到輪回的開始與結束,或是死亡與再生的輪回,並瞭解所有心法與色法的緣起。

 

  更進一步解釋,緣起是所有物理與心理現象有條件存在的輪回特性,若瞭解這點,再加上無我,形成了實現佛陀教誨的基礎,它指出,世俗所謂的自我、身見、男人、女人、動物等存在的各種物理及心理現象,並不是一個盲目的巧合,而是因與緣的結果,這說明瞭輪回與苦是依賴條件的,也說明何以透過消除這些條件,所有苦必將消失,緣起的十二個連結關係是:

 

   一、無明,欠缺智慧是所有罪惡的根本,這是產生行的條件。

   二、行依賴無明而生。

   三、識覺依賴行而生。

   四、名(心理)與色(物理)依賴識覺而生。

   五、六種感覺器官依賴名與色而生。

   六、接觸依賴六種感覺器官而生。

   七、感受依賴接觸而生。

   八、渴愛依感受而生。

   九、黏著依渴愛而生。

   十、存在因黏著而生。

   十一、再生因存在而生。

   十二、老與死依賴再生。

 

  連結一、二、八、九與十是再生的五個行因,而連結三、四、五、六與七是輪回的五個業報。

 

  這是物理與心理現象一個簡單而完整的因果序列,輪回乃是基於這個關係而轉,如果行者用功思考,最後瞭解心法與色法的這些因緣,他將自疑惑中得到澄清。

淨化的練習

 

  為獲得聖者之道的知識,行者必須具備下麵的內觀:內觀所有存在現象的無常、苦與無我,內觀所有現象的生滅,內觀所有現象的分解,以及隨之而內觀到恐懼、憂愁與對有條件存在的萬物厭惡的原因,最後內觀到有關各種對心法與色法求得解脫與高度寧靜的欲望,這是獲得涅槃所必要的、完整的內心平衡。

 

  在練習有關三特性(無常、苦、無我)的內觀發展中,行者應該練習觀察所有身體移動及姿勢的過程,他可以從其中清楚地看到自身變化的特質,並生起超越概念的認知,知道存在祇是物理與心理現象不停改變的過程,其中沒有任何恒久的自我或個體,在發展更高層次的內觀之前,最好先從理解這層涵意並體會三特性開始。

 

  在開始毗婆舍那時,禪修者必須以顯微鏡般地檢查姿勢的移動與改變,這裡他可以把三特性看得非常清楚。當手自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時,修行者將首先看到手的整體移動,當仔細檢查過程的時候(特別是透過感覺),行者可看到每一剎那都是由舊的身體能量組合的生起與消滅,而讓位置給新的身體能量組合,這樣的觀察能使禪修者漸漸瞭解無常;把手由一個位置移到另一個位置,一遍又一遍地做,仔細地觀察色法與感覺的無常,根本地說,是擴散(心念的震盪或振動過程)引起手的移動,透過專注與內觀的注視,行者經由體驗所有身心現象的飛逝與無主體特性,而發展出對無常的瞭解,當發展出對無常的內觀時,修行者也將能理解所有現象不完美、不安全與無我的特性。

 

  雖然一個普通人會說在任何位置的手是同一只手,實際上當手在移動時,卻有億兆個質能組合在震盪過程中生滅,就好比有一桶沙,如果你在底部弄個洞,讓沙粒像一條線般流下,雖然你看到的是一條沙線自桶子流下,事實上是許多的沙粒組合在一起,才形成一條沙線,因此我們觀念或概念的形狀、連續性與緊密結合常常掩蓋了事實。如果行者看清楚,他將知道緣生的身心現像是如何在瞬間生滅,就好象沙粒在一串沙流中流動一樣。

 

  行者應記住,該仔細注意日常生活,體內身心活動的分解動作的經驗,包括起床、洗臉、上廁所、吃東西、來去的各種姿勢。

 

  佛陀曾提到,在身體上觀身。所以一個能從移動手的位置看出物理現象的分解的行者,也能夠輕易地看到身體在坐著時全身的物理現象的分解,這是以身觀身的正確思惟方法。閉上眼睛仔細想想整個肉體的組合或質能的組合,然後轉動身體向右邊、向左邊,身體前彎、後仰。每一個動作與每一瞬間,你都可以看到舊的物理現象生起與消失,並移向新的位置。重複這些動作,直到你很清楚地感受到此點;禪修者也可以用觀呼吸,發展出對所有現象生滅的內觀。因觀呼吸而觀察身體現象的分解,就像觀察手的移動,行者必須檢查身體中間部分的身體現象,不必像練習呼吸時注意鼻孔空氣的進出,而祇注意身體的中間部分,如此將察覺到身體這部位的起伏移動──吸氣時升起而呼氣時伏下。對呼氣與吸氣的物理現象均能注意觀察,將瞭解無常是我們可以體會的。

 

  透過對身體與身體感覺的檢查,特別是在各種不同姿勢下的檢查,行者最能夠瞭解真正的法。

 

  透過以身體觀察身體,並注意現象的生起與消滅,禪修者能夠瞭解震盪的過程,及身體的移動,乃源自於心念的活動,這就是他如何看到緣起的迴圈。

 

  禪修者知道如果出現了「我要站起來」的念頭,那個念頭會產生震盪過程,這個過程產生身體的表現動作,這個源於震盪過程的擴散發展,使整個身體由下而上升起,就稱為「站起來」;如果生起「我的右腳向前移動」的念頭,行者能清楚地看到震盪過程的物理現象的生滅,甚至是前移時抬腿、放腿與壓腿等較細微的分解動作。

 

  知道了這點,修行者應該這麼想:「即使是我在站著,各種身心現象仍在每一瞬間快速地生滅,因而展現無常。」行者的腦裡很清楚,所有緣生的身心現象的基本特性就是瞬間生滅,禪修者必須用這種方法不停地觀察無常,無論是多少天或多少個月,如此才能徹底瞭解。

 

  為了深化觀察,他可以特別把注意力放在所有經驗的分解上,因此,當行者開始以右腳走路時,他注意身心現象的分解,念著「分解、分解」;「消失、消失」;「不再存在、不再存在」;或「無常、無常」。左腳的移動也用相同步驟。行者對這些做充份的練習是很重要的,如此才能對走路(無論快慢)時的身心現象的消失或分解察覺清楚,做這些練習就是在身體內觀察身體。

 

  行者檢查心理現象與檢查物理現象一樣重要的,如果出現了「我要走路」的念頭,行者應該注意這個念頭的生起與消失,他也應該注意腿在每一步的物理現象的生滅,現在他可以觀察每一腳步的身心現象的生滅。

 

  行者在走路時知道「我正在走路」,無論他目前的姿勢如何,他都知道那個姿勢,同時注意「走路」這個念頭的心念變化與腳的物理變化,而且還注意腳踏到地上時的物理變化,因此他是很客觀地注意、檢查自己的身體,他或者是注意身體現象的生,或身體現象的滅,或者同時注意身體現象的生滅。

 

  當開始練習走路時,行者在走之前先站好,然後觀察體內與生俱有的身心現象,並且這麼想:現在,這個正在站著的「我」,祇不過是體內一堆物理與心理群組的組合,而這個身體由於心念活動的震盪過程而以站姿表現。

 

  同樣地,如果出現了這樣的念頭:「我要用右腳走路。」念頭產生了震盪過程,過程的擴散產生以下的移動表現:抬腿、前移、放下。行者應該注意身體每個姿勢的物理現象分解,也要注意右腳踏上地面時的物理現象分解,他應該像這樣練習好幾天,有時候慢慢走,有時候走快的。這種專注應該用在所有行、立、坐、臥的姿勢,直到行者透徹瞭解存在的特性。

 

  很重要的是,行者要注意當下的生滅,因為如此才能看得清楚;行者開始時以非常緩慢的動作練習,如此身心現象的生滅較容易觀察,這樣做是很有幫助的。

 

  在這四種姿勢中,一位對每一種姿勢的生滅能夠注意觀察的人,終將體會到身心現象生起後會立刻消失,新形式的存在會取代舊的,就好象在熱鍋內的芝麻,不斷發出爆裂聲地分解。

 

  練習毗婆舍那的過程,如果行者能夠清楚地覺察到所有現象的生滅,他會生起內觀染著,這類染著特別容易發生在同時練毗婆舍那與禪定的修行者身上,有些微細的染著,是因為黏著於狂喜、快樂、光明、精進、警覺、平靜、喜悅……等境界而生起的。

 

  當行者瞭解上面這些境界,沒有一個是通往滅苦的道路,必須放棄黏著。繼續清楚地觀察所有現象的生滅時,這些微細的染著就會被克服。

 

  為了讓行者牢記這些現像是如何快速地消失,他可以注意大雨過後地面積水上的水泡,他會發現水泡生起又快速地消失,同樣地,五蘊身心現象的生滅也是非常快,再就沙桶的譬喻來說,雖然可以看到一線沙流自桶子底端流出,你知道這些看似固體的沙流是由許多沙粒組合而成,而且這些沙粒的組合是瞬間生起又立刻消失,舊的才消失,新的又產生。

 

  當行者已覺察到身體每一個姿勢與外在世界所有現象的分解,他將很快覺察出業行產生任何的嶄新存在現象,是不安全的、可怕的、痛苦的與悲哀的,並且厭離世俗的生活,他將漸漸得到更深的內觀。

 

  他將愈來愈清楚四聖諦與所有現象本有的苦,身體與心理的感覺與感受都明顯是痛苦的,苦諦或不圓滿不祇是指苦受而已,由無我與無常這些真理看來,所有的存在現象都是不圓滿的,而且其本身已包含苦的種子。

 

  由於感受到對所有存在形式的厭惡,厭倦它們,再也無法從它們那裡找到樂趣,行者不再黏著於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自己生起了追求解脫的欲望。

 

  現在他的專注會集中在存在三特性──無常、苦、無我,想要自任何形式的存在中解脫的欲望愈來愈強。

 

  就像蘆葦、氣泡或海巿蜃樓是沒有實體、沒有內容,且空虛的,因此色、受、想、行、識也是沒有實體與內容,是空虛、無用與無我的,它們沒有主宰,沒有任何人能控制它們,它們也不是小孩、女人或男人,不是個體,不是任何隸屬於個體的事物,不是「我」或「我的」,也不屬於任何其它人。

 

  最後,當繼續探究存在的形式時,行者克服了所有的恐懼、喜悅與冷漠,生起的是深層的平靜,他看到所有緣生的、生起的與消逝的,物理的與心理的現象,都與靈魂、「我」、「我的」、「他的」與「某人的」無關。

 

  他們是無我,或:

 

   一、沒有任何持久的個體或靈魂。

   二、沒有心髓(pith)或本體(essence)。

   三、無法主宰、無法控制的。

 

  現在,當繼續觀察細思存在三特性時,心會走向涅槃的寧靜,和平與寧靜的心成了進入解脫的三道入口,也就是進入涅槃的三條道路。

 

  解脫的三道入口引導我們脫離緣生的現象世界,心知道所有行是無常與有限的,因此努力走向非緣生。

 

  心受到所有存在形式具有的不圓滿的刺激,並快速走向無欲,心視所有事物是空的、外在的,並努力走向「無」。

 

  因此,根據這些指示從事毗婆舍那禪修時,行者會發現,借著對存在特性(變更、取代、騷亂及身心改變)的注意,他發展出一種深觀的心理能力,使他能免於常見與斷見(注:這是指錯誤地認為有個如上帝般的外在靈魂或死亡時身心完全毀滅的兩個極端),他的內觀能夠驅散下列幻想:一、永恆的觀念,二、世俗快樂的觀念,三、「自我」或固有「身見」的觀念,四、強烈欲望帶來快樂的觀念,五、貪婪,六、成為(becoming,注:這是意謂著希望在輪回中繼續存在),七、緊抓,八、緊密與堅固的觀念,九,對「行」的錯誤觀點,十、穩定的觀念,十一、形成的條件,十二、愉快,十三、執著,十四、對本質牢固不放的觀念,十五、對自我與世界的錯覺,十六、黏著,十七、思考輕率,十八、有關身心問題的糾纏。破除這些是適當做毗婆舍那練習的成果,這個事實將引導遠離老、病、死與再生。

 

   想要開始這練習的行者,必須先朗誦三歸依佛、法、僧,他應保持戒行,並常常做下面的慈悲觀:

 

   願我快樂,願我保持快樂,並在生活中沒有敵意。

   願所有眾生順利快樂,願他們喜樂,願所有眾生,無論是強、弱,大、小,可見、不可見,近、遠,已生、將生,願他們都喜樂。

   願眾生不相互欺負,語言不粗暴,對鄰居沒有惡念。甚至像母親寧可冒著生命的危險,護衛她唯一的小孩。我懷著無量的慈愛對待所有眾生,對全宇宙充滿愛心,無論在上或在下都沒有極限,我對全世界這樣的修養懷著無限的善意。

   無論是行、立、坐、臥,祇要是我醒著,我都懷著這種世界最高貴的慈愛。

 

   因此,但願我放棄無益的討論及爭論,端正地行走,具備內觀的能力,抑制感官的貪欲,並且不再出生,願所有其它眾生也能具備這些通向涅槃道路的條件,願所有眾生遠離老、病、死的危險,願所有眾生皆得解脫。

 ◎本文轉自: 顯密文庫,詳細出處請參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8513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