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01/16 00:08:11
學習次第 : 進階

內觀禪修本質問答  阿姜達摩答羅

阿姜達摩答羅 ACHAAN DHAMMADARO

     當人觀到色蘊為感受的基礎,

     同時也觀到色蘊和身體都是無常時,

     將會看到感到也是無常。

     延伸這種內觀,

     行者會瞭解,所有的蘊,

     包括想、行、識,也都是無常的。

     它們是無常、不滿足、沒有永恆的自我。

     沒有禪修就不會經驗到三法印,

     因為有黏著的緣故。

     祇要消除黏著,

     人就可以從自己身體內體證四聖諦。

 

  阿姜達摩答羅(Achaan Dhammadaro)是個有家室的人(有人說他有兩位妻子),晚年出家。他是個精力充沛,自信的人,曾研究數種靜坐技巧,但總覺得不適用。他找到一座寺廟,提供他一個房間,讓他繼續學習靜坐。他獨自留在房內幾個月之久,直到發現進入佛陀教法中心之路。一離開房間,他即在南泰國游方,最後在納貢·斯裡·坦麻拉(Nakorn Sri Thammaraj)的托國寺(Wat Tow Kote)開始內觀禪修的教學。

 

  托國寺是位於納貢·斯裡·坦麻拉巿郊的一座大型鄉鎮寺院。這地區必定曾是海灘,因為地面是沙,樹木稀疏。這座寺廟一半以上地方,規劃為兩個男女禪修者的大型區域。和尚居住的部分有五十間以上的小木屋,圍繞著一個大的方形空地,這空地每天舉行有為時幾小時的全體經行和立禪。此外,這個區域內有一巿鎮火葬場,在那裡,禪修者可定期看到火葬,從事墓地禪修,增加修習的視野。所有人員在一個大食堂內共用早餐及午餐。阿薑達摩答羅鼓勵密集修習,樂意解答問題和困難,他經常站著或者在室外和他的學生經行,每天都透過寺內擴音器播放他們談論有關禪修的錄音帶。有十幾個西方人在托國寺內學習,而阿薑達摩答羅樂於教導他們,他不會說英語,不過通常有一些人在旁,可以為學生翻譯。在出版這本書時,我們收到消息,阿薑達摩答羅已移居到納貢·斯裡·坦麻拉北方幾個省外的一座寺廟,在那裡教導泰國人和西方人。

 

  阿薑達摩答羅在禪修上,強調受念處。透過觀照感覺的變化,我們可體驗到一切都在剎那的生滅中。他解釋,這種情形很清楚的,因為色蘊,以及感覺是五蘊的基礎。知覺五蘊的生滅,就可理解到佛陀要我們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阿姜達摩答羅利用片刻察覺身體、感覺和心念細微移動所得感覺,做為體驗內在真理的一種直接方法。在禪觀上,他說明觀察感受將引導我們直接體驗內心所有的感覺(「心」傳統上被視為心念所在)。當內心所發生的一切,即使是念頭,都清楚地被察覺到祇是種種感覺的生滅,我們就看到無常、苦、和無我的真理。這帶領我們進入萬物最深的真理,止息痛苦,和經驗涅槃。

 

內觀禪修問答 /阿姜達摩答羅 主答

 

  問:請先解說佛教的基本教義?

   答:佛陀教導通往究竟安樂及和平的正道。而從知苦的止息這條正道所採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教導方法就是正念禪。正念是所有正確修習的基石。

 

  問:我們可否藉由讀書及思考有關四聖諦和八正道來瞭解這條正道?

   答:書籍與修習不同,它祇是指出利用佛陀四聖諦止息苦的可能性。知識的瞭解,來自書籍和教學。修習則不同,它就像實際在你身心這實驗室內作實驗。當一個人在師父指導下禪修,發展完美正念和正定時,他就完全瞭解自身的正道。這境界可經由持續警覺來達成。換句話說,每刻正念於身體、感受、心和心的物件的過程。這些就是四念處。

 

  問:這種正念、內觀禪修發展的結果為何?

   答:修習正念是為了瞭解我們內在的法,如法修習,會引導我們放棄對感官物件的執取,能停止苦流,再生的輪回。無明和散亂心都是痛苦的基源。我們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連系六個感官對象而生起。當意識產生,而沒有正念時,根塵接觸會導致好惡。渴求持續的歡樂,進而執取、造業和再生。我們整個身心的生命,系由五蘊所組成,它生起和顯示在這六個感官門頭每一意識的再生。當產生喜歡和厭惡時,會引起造業行為,我們會繼續在再生和痛苦的輪回中。內觀禪修是治療這無止盡的渴望。

 

  問:佛陀論及需要發展正念和專注。你可否再談談專注?

   答:禪修中發展出三種專注。其中兩種系依據禪定而開展的,這兩者是近分定及安止定。這些方法的每一種都是利用把心念固定在單一個禪修物件上。這類禪修包括視覺化的固定外形或顏色,或將心集中於某種特別感覺,如慈愛。當發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時,極大喜悅和寧靜即會生起,行者完全專注於物件,沒有蓋障可以擾亂。這種暫時的煩惱斷除──免於欲望、厭惡、迷惑的狀態──在行者將心保持在禪定的對象時就可持續,但當心一離開專注的物件,喜樂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煩惱所包圍。固定專注另有一種危險,因為它不會增長智慧,它會對喜樂執著,甚或濫用專注力量,因此實際上增加了煩惱。第三種專注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定,或完美禪定。這種專注系依據剎那相續的內觀來發展的。祇有無間斷的正念專注,才能摧毀煩惱。這種專注並非將心固定於一個不動的物件,而是借著注意身體的感覺、感受、心念和心的物件變化來達成。當無間斷的專注適當地在內在身心建立時,再生的輪回即被破壞了。透過這種專注,我們發展能看清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能力,這五蘊構成了我們一般所說的「男人」和「女人」。

 

  問:你可否詳細說明如何發展無間斷的專注嗎?

   答:有兩個重點必須指出。首先我們必須透過每一感官根門接觸所產生的感覺,來發展內觀。色蘊是發展無間斷專注和產生智慧的基石,對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引起的感覺或感受,我們必須明覺。

 

  第二個重點是持續不懈是禪修成功的秘訣。行者必須日以繼夜時刻努力勤修正念,如此很快發展出適宜的專注和智慧。佛陀說過,假如禪修者七天七夜,無間斷正念精進即可達到完全的覺悟,所以,內觀的精髓是無時無刻對六根觸境所產生的感覺正念分明。

 

  問:你所談的正念和我們普通的心理狀態有何不同?

   答: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的正念。生活中普通事情,像開車、烘烤麵包等等需要我們某種程度的正念或注意於眼前的事。但是這通常每分鐘交替發生長片段的失念。若一個人完全沒有正念是瘋了,完全喪失心志,沒有接觸感。不過所有這種普通的正念,我們可以稱為世俗的,即使是有關道德行為的正念也都是世俗的,為求涅槃,正念必須成為超世俗。透過這種精確的正念,注意身、心、心的物件,我們可以瞭解我們內在的整個宇宙。要實現它,我們要在身體的所有姿態,不管動或靜,培育持續的正念。

 

  問:這種修習和佛陀的八正道有何關聯?

   答:任何時候,一有正念就自動伴隨八正道中的正定和正見。這說明當我們於身體、感受、心和現象正念分明,清晰經驗這四處接觸的感覺時,即表示八正道已經開展。也就是說,對片刻間身、受、心、法的生滅要特別注意,身、心四方面中的任何一面的正念都同等重要,因為它們都以色蘊為基礎。

 

  與其回答其它更多問題,不如讓我詳細解說有關修習的事。每一次祇能觀察一個念處。有了正念和隨伴而來的專注和了知,行者就可看到在剎那的基礎上,組成色蘊的四大。他也可開始區別身內、身外。

 

  有兩個要點。記住,我說的所有正念的四個基礎是以色蘊為基礎。因此,我強調禪修開始以身念處為焦點。我們必須觀察六根,由此體驗身體微細的感覺。

 

  另一要點是,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誨我們,警覺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瞭解佛陀所指為何這對我們的修習是絕對必要的。

 

  我們如何在身觀身呢?內身是什麼?外身又是什麼?外在身體是由堅性(地)、濕性(水)、暖性(火)和動性(風)四大所組成,比例為20:12:5:4。這身體系由我們無知造業所產生和維持的。外身出生、成長、衰滅。頭髮變白,牙齒脫落,一切都不順我們的意。最後,我們小心著衣、灑香水的身體死後就燒毀。

 

  不過佛陀發現了克服死亡之道。他的方法是藉外身的幫助,來了知內身。在內身,佛陀祇看到五蘊持續變動。然而,在平常有貪欲和執取的狀態,我們是看不到內身的。貪欲和執取產生一個連續的錯覺,所以各蘊的出生和消失無法瞭解。因此,修習正念是必須的。假如一個人不修習正念,他無法看到內身,無法看到五蘊,無法消滅煩惱,不能了知四聖諦。修習者應將目標定於盡可能持續地看到身體各蘊的生起和消失。這對普通人而言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普通人看不到自身的真理。祇有在行者有足夠的專注和正念,身體真正的特性才會顯現出來。那時,行者就會親證佛陀所講的真理。

 

  要看內身,行者必須用心觀察外在的身體。任何地方一有感覺,如伸展和彎腰,都要正念分明。如實覺察,才能了知在所有身體姿態和動作中無常的真正特性。人會看到身體在片刻間生生滅滅。祇要一瞭解這點,他就看到內身,看到五蘊。這樣的瞭解是正精進。所以,正念的四個基礎是從內在身體的感覺來探索,而非從外在的。系利用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來體驗。

 

  身念處是內觀的第一個部分。接著是受念處。有五種感受:身體愉快感受,身體不愉快感受,心理愉快感受,心理不愉快感受,中性感受。得到這類感受的經驗,一般程度是外在的感受。一般程度系指普通的黏著於歡樂和厭惡痛苦。這黏著可能就存在那裡而人不知,或是人知道它,但不公開承認。在這種情形,黏著存在於一個較潛伏的狀態,不過,這經驗總是似乎從「我」來感受到。這是說有黏著。這來自認同感受,相信它們就是「我」、「我的」、「我自己」,即使在中性感受,有迷惑和認同。至此,任何有執取、非難、認同,就有貪、瞋、癡伴隨外在的感受。外在的感受產生執取和導引我們入生死輪回中。

 

  內觀引導了知內在的感受,行者消滅認同和激情,可以經驗內在的感受。感覺到「我受苦了」,表示了認同外在感受。為了能了知,行者必須看透外在感受,進入內在的感受或五蘊。無論何時一有接觸,就有感受;一有感受,就有渴望;一有渴望,六根就產生黏著。假如修習者看到感覺內在的感受,他就能終止黏著。行者必須借著對身體、感受、心念和心的物件四個念處的警覺,來看到內在的感受。如此,他會瞭解感受如何依附色蘊生起。

 

  雖然佛陀教導在所有根門處修禪觀,但是透過身體感覺來觀照感受是最容易的,在任何姿態都可做到。例如,行者坐著時,應專注於身體接觸地的部分,經驗接觸的感覺。隨著禪修的進展,他會看到五種感受如何在依附色蘊接觸處生起。

 

  當人觀到色蘊為感受的基礎,同時也觀到色蘊和身體都是無常時,將會看到感受也是無常的。延伸這種內觀,行者會瞭解,所有的蘊,包括想、行、識,也都是無常的。它們是無常、不滿足、沒有永恆的自我。沒有禪修就不會經驗到三法印,因為有黏著的緣故。祇要消除黏著,人就可以從自己身體內體證四聖諦。

 

  現在我們必須瞭解如何在禪修時,正念於心──外在的心和內在的心。外在的心指淺薄心智,處理外在的物件,這個心就是思考房子、妻子、子女、過去、未來等等。換句話說,這個心思考每件事情,而不直接體證五蘊。外在的心伴隨著渴望、貪婪、歧視等等。

 

  要瞭解內在的心,我們必須像覺知感受的方式一樣,以色蘊為基礎來尋找。最好的方法是觀察心的接觸產生感受,即那種由心緣生的微妙身體感覺。六根中任何一根接觸對象時,人就會體驗心的接觸緣生的感受。我們藉此方式在心觀心。這是所稱內在的心。利用觀察心的接觸緣生的感受,人會直接瞭解五蘊,即是色、受、行、想、識五蘊,並看到它們總是生起又消失。

 

  當行者對心的觀察達到細膩時,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影像,例如月亮、太陽、星星或想像的形體。在這個階段,心有時不自主地了知喜樂,或體驗愉快的感覺,甚或免於煩惱,並相信自己已開悟。人可能變得黏著這種禪修狀態。行者這時必須運用智慧,透視這些體驗,看到無常、苦、無我三種特性。要如此,可利用回到感覺處,觀察那緣生於心的接觸的感受。祇有這麼做,才能發展出最純淨的道德和智慧。不可在心的觸受當下失去正念。

 

  行者在注意因心的接觸所生起的感受時,應進一步觀察感受如何緣起,心識如何知覺事物。行者會看到由心緣起的識,知覺事物,比眼、耳、鼻、舌、身等識更為清晰。行者應更予觀察,不同根門如何發揮功能。例如,他應觀察我們如何經由眼、色和眼識一起識別不同的色蘊。體驗整個有關看的過程,他可瞭解我們的世界是沒有自我或靈魂。這是正確禪修進展的自然結果。

 

  有時行者的正念和專注十分強烈且脫離四念處時,心被提升了並被體驗,好象內外都沒有自我的空無感覺。當發生這種現象時,人可能覺得他已免於煩惱。其實在這種空無的狀態執取仍然潛伏著。無論何時發生這現象時,行者應注意他已偏離涅槃正道,正偏向專注。請注意,涅槃的空和專注有很大不同。像這種空是禪修的結果,不過禪修是以涅槃為目標的。要體證它就是要培養持續的正念。當看到內在的心時,他看它就如一組或一團很多東西一樣。當內觀更有進展時,他可知覺到剎那間念頭的變異。那時實體感或自我感就粉碎,無我的感覺呈現了。這粉碎了靈魂的神話,並同時清楚生命的另一面特質。當持續正念於姿態時,就會看到身體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快樂的神話被擊破了,身體內苦的真諦被體驗到了。瞭解身心剎那生滅的無常,自然打破了連續性的神話。行者可以在他經歷的每個現象中,看到無常、苦、無我三個特性。

 

  禪修最後一部分是對內在和外在的法的觀照。一個人的好壞,快不快樂,了知涅槃與否全依心而定。人必須在法念處正精進,來看真正內在的法。內在和外在的法是相互關連的。行者必須將它們清楚地分開。這是說,修習者不應黏著於文字或教導形式的外在的法。正確方法是將外在的法比為指引到達內在法的地圖。佛陀說,依據各人的心理狀況,外在的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佛陀對外在的本質曾說清楚,他拾起一把樹葉在手上,問其徒眾,「我手上樹葉比我周圍樹林的葉子多還是少?」眾僧回答:「少,佛陀。」然後佛陀說:「我所教的法,就好比樹林中的葉子。不過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實際應用法門,如此少數法門就如同一把葉子,已經足夠。」這一把系指四念處。海洋中所有的水都是同一鹹味。同樣地,佛陀說法不管如何博大,都是著力於從煩惱中自由解放。各種說法,旨在從不同角度告訴我們這條正道。所以,這些說法或外在的法是重要且有用,不過祇對有智慧者而言。假如人不聰明,他可能堅執外在的法的文字與觀念。它就像把雙刃劍。即使術語如五蘊或四聖諦也是外在的法。行者必須摧毀對外在的法的執著。人由於黏著受限於外在的法,如引述佛陀的話或祇是想到他的教誨。行者必須突破外在的法,進入內在的法。我們可以說,外在的法是症狀,內在的法是病因。所有的法都有緣生之因。修習者必須持續正念於心的接觸生起的感覺,以進入內在的法為他的主要目標。以這樣方法修習,行者會看到所有真實的法,即內在諸蘊。有關這修習技巧,佛陀說過:「見我即見法。」反之亦然。所以,在身觀身,在心觀心,在受觀受,在心的物件觀心的物件或在法觀法,會了知這些文字的精深意義。

 

  現在應注意到,所有的法都可在所有的念處發現。這是說,當修身念處時,已包括受、心、法,修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也是相同。這四項都可在其中之一處找到,因為它們不能隔開生起。當在四念處上看到五蘊緣起緣滅時,所謂「所有蘊皆無常」就會對行者變得很清楚。行者會看到所有因緣合和的都是無常,無論它是內在或外在,有生命或無生命,可見的或不可見的。

 

  所有的法都沒有任何自我或靈魂。外在的法、觀念、文字,即使是我們真實本質一部分的五蘊的內在的法,都沒有永恆的自我。像經由這樣看到、瞭解、透徹法時,行者就會摧毀貪婪執取。那麼他會體驗這摧毀煩惱和自我迷惑的聖道。

 

  要發展這種修習,唯一必要的事是信心和認真。即使是小孩、酒鬼、瘋子、老人、文盲都可以發展正念。假如對佛陀覺悟的可能性和四聖諦有信心,他就能沿著正道前進。

 

  傳統上,人有三種方法來護持正法或佛陀的教誨。首先,他可提供物質給行者。二者,他可研究經典或傳佈原始教義來護持正法。三者,他可藉由修習和證道來護持教義。事實上,每個人應以修習證道的方式來護持教義,因為證道和解脫是佛教的精髓。這是佛陀所真正教導的。每個人都可證道,因為真理是每個人所固有的。真誠修習的人就是護持佛教的人,這是最高的功德。

 

  我們必須有充份的決心,一直當下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我們必須修習所有四念處。貪欲緣生於所有六根門,因此明覺六根的感覺、捨棄貪欲是整個修習的關鍵。它可終止執取和通往解脫。

 

  讓我們嚴肅來看待修習和解脫。我們不應捨棄正道追求浮華,因為還有漫長路途要走。這條道路教導我們免於生、老、死產生的痛苦,它導向涅槃、止息煩惱和解脫、停止自我迷惑及和平。

 

詳細修習方法

 

  四念處的內觀修習,應從在身觀身開始。最好的下手處是觀照手心(腕和指頭之間)的感覺,將手和前臂從水準朝垂直舉起三至六英吋,然後放下。觀照(心的部分)手每次移動時,微妙的生起和消失的感覺。剛開始,祇感覺像普通方式舉手。不久,當對手動的觀照力更強時,會比剛開始更清楚感覺,它像小電流般。手停止移動時,這種感覺就消失。增加修習和注意,內觀會生成,每次手移動時,行者會更清楚看上手中感覺如何生起和消失。再者,正念和專注這感覺,將導引見到感覺在全身生起和消失。這將導致體驗心基(heart base),這是說,行者在手中感覺生起和消失,同時,也會感覺到心臟周圍的感覺的生起與消失。多修煉之後,專注和正念力量的強度,足以在注意身體內其它感覺的同時,也能注意心基處微妙的感覺。對手移動或其它身體移動的剎那感覺的警覺,會直接注意到心基處。

 

  這可進一步在所有姿態來發展。持續全天的練習,行者可以變換姿態。站姿時,他應觀照雙腳觸地生起的感覺。假如修習走路禪修,他應該努力注意移動的腳底剎那的感覺變化。當臥姿禪修時,正念應轉至身體接觸床墊的感覺。

 

  由這些姿態中,正念的發展,將從一個粗略持續感覺到清楚覺知所有感覺每刻的生起和消失。有了較強的正念,行者也更清楚注意到心臟處感覺的同時生起和消失。那時,行者就毌需移動手來體驗心基處的感覺了。

 

  應盡可能在所有姿態中持續修習。現在心基處感覺會更強,體驗到靈敏的症狀或痛感。所有的根門也會成為禪修的一部分。首先,聲音聽起來跟平常一樣,然後知覺好象在耳鼓。最後,由於專注和正念很強,它就像身體的感覺──在心基處生起和消失。

 

  因為觀察更細膩,其它根門也被照見。最後,也看到味覺、嗅覺和視覺的生滅變化。首先是在感官上,然後在心基處。觀察感覺的生滅是切斷對形色及感官樂受的直接工具。

 

  對最細微的是第六根──意,也會愈來愈清楚其生滅。那時行者會體驗心接觸所生起的感覺。當一想法生起時,在心基處會覺知到一個感覺。這是心接觸而生起的感覺。行者現在有足夠的力量,從想法的開始到終止,捕捉意念的移動,當意念從心向上移動到頸後,和經過頭部時,也能夠感覺到它的路徑。

 

  在此時,行者可能看見各種景象和白色或彩色的亮光。這些是迷人的,會讓我們在真理的道上迷失。所以,行者不應在此特別用心,應在心臟中心,直接專心於感覺本身。剎那的明覺專注會使你體驗整個生起和消失的過程。想法會生起,不過消失很快。記憶、計畫也會消失。在當下正念的力量清晰穿過感覺時,所有這些很快消失。當修習深入時,我們甚至能更清楚看到內在體驗和外在色蘊之間的差別,並穿透到我們深層內在的真理。

 

  修習的要點是,行者在所有姿態中,保持感覺的持續觀照。這樣,他可以直接體驗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透過心基,感覺、接觸和發展剎那覺知是關鍵所在。

 

  最後,行者會覺知五蘊剎那緣起緣滅。這種直接驗證五蘊不斷的改變是佛陀所說的真理。當心完全淨化、專注和平衡時,行者將覺知全世界,即所有六根,祇不過是心基處的感覺。整個世界,就像每刻緣生緣滅的感覺或振動,對他不再有任何束縛。他會看清三法印的真理。我們祇是由五蘊所組成,它們都是剎那緣生緣滅的。全世界現在祇覺得是變化的振動、無常。這頃刻生和死是痛苦的。六根中任何一根處的感覺是痛苦的,生和死,緣生緣滅。最後,行者會體驗超越生死的寂靜,涅槃。這是佛陀的正道。

 

  我們利用此生的機會來修行是十分重要的。祇有一條止息苦的道路。希望這教義有益於眾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