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5/05/09 09:22:26
菩提心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

(澈仁東珠)

各位居士:阿彌陀佛!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聞思「菩提心的修行次第」,首先,在講解菩提心的修法之前,我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佛教:

 

佛法發源於印度,它有三大法脈,第一個是南傳佛教,佛陀當時住世時,因為當時很多眾生是屬於小乘根器的,所以比較興盛的是小乘佛教,而最先傳播出去的佛法也是小乘佛教,例如在緬甸泰國一帶...等等。第二個傳播出去的是傳佛教,如中國日本韓國等等這一帶的佛教。第三是傳佛教,例如合馬拉意一帶的佛教,傳佛教包含金剛乘,這是唯一不共教法。傳佛教和傳佛教都是屬於大乘佛教系統。

 

那麼如何分辨某人是否是大乘修行者呢?大乘佛教的重點是菩提心!所以它不是經由某人所修的法而定的,而是看某人是否發菩提心而定;現在,我們認為念誦金剛經心經..這些大乘經典的人,是大乘修行者,但,其實,並不是如此判別的,如果某人內心生起無偽的菩提心,那麼我們就可以確認:他就是大乘修行者了!佛法要內心去探討,所以才會被稱為『心法』。

 

學習大乘法門,首先要瞭解,得到暇滿人身是很困難的,不瞭解暇滿人身難得就不會珍惜它,因此我們必需瞭解它的可貴!這樣比喻好了,在人世間,珠寶、黃金、鑽石是非常昂貴、值錢的,如果我們想擁有這些東西,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我們對這些珠寶的價值很瞭解,所以大家都會小心翼翼的保護它、放在保險櫃裡面,如果哪天不小心將這些珠寶弄丟了,我們就會非常難過與傷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知道,它是珍貴的!同樣的,我們暇滿的人身不是無因生的,它是很珍貴、難得的!

 

我們佛教徒承認『ㄧ切法皆因緣和合』,我們相信緣起觀,知道暇滿人身並不是突然得到的,而是我們過去世肯定累積了很大的福德資糧,所以才會出生現在的人身,所以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個不容易,在現世生活上可以體會與感受得到的:光是說人類就有很多,譬如我們去逛街,就可以看到到處都是人,但,地球上的人類也不過是60多億而已,我們認為『人』很多,那是我們沒有想到海洋、深山叢林、地底下..那裡有多少生物的原故,「人類」跟它們的數量比起來,簡直少之又少,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瞭解-得到一個「暇滿的人身」是多麼不容易啊!學習佛法就是要全面性地去思惟。

 

「大圓滿前行」的修法有外加行和內加行;外加行的作用就是要讓我們內心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

 

修行「出離心」的方法,就是思惟生為一個暇滿的人身是不容易的,進而體會到生命無常!如果我們不思惟人身難得、生命無常這些道理,只是每天很認真地供佛、做法會、誦經...,做這些動作雖然很好,但自己本身的內心是否有提升呢?相信我們自己很清楚!自己在佛法上有沒有進步,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我們要經常返觀內心,觀察自我的出離心、慈悲心、虔誠心是否有提升?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反省,而只注重供佛、做法會..這些儀式的話,這雖然會累積些許福德,但,大家要知道-自我心靈的提升更重要!

 

皈依

 

※ 皈依的意義

 

皈依,就像大地一般,有地才可種莊稼,萬物都要依靠大地才能生存,同樣的,虔誠心是所有諸佛菩薩的功德基礎!虔誠心就是一切道的開啟,虔誠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金剛乘更是重要,沒有虔誠心就像一顆燒焦的種子,是無法發芽生長的!

 

有些人與生俱來對「佛」就有虔誠心,但,也有些人不是這樣的,他只是糊裡糊塗的,人家做他就跟著做而已,很多類型,如我們皈依三寶,必須要瞭解三寶的功德,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虔誠心,譬如,一般人講到皈依「佛」,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佛像,皈依「法」就想到佛經,皈依「僧」就想到出家眾,這樣是可以的,但這不是最好的,更重要的,講到「皈依佛」時,我們要想到佛內心的大慈大悲,這樣才能對佛的虔誠心堅固、不退轉,如果皈依佛時,只是想到佛像而不去思惟祂的功德,那麼我們的虔誠心就不會堅固,我們可能就會看到黃金打造的佛像就比較虔誠,看到陳舊破爛的泥塑佛像,就比較不會珍惜,金佛,我們可能每天都去擦拭祂,但,泥塑的佛像,可能就擺在佛堂的角落裡,講到皈依佛就只想到佛像,如此而已,無法再提升自己心靈的層次!

 

「皈依佛」,更重要的我們要想到佛的大慈悲跟大智慧!這是要特別提醒大家的,佛陀的身口意是清淨的,這個清淨的因,是因為祂內心偉大的慈悲與智慧,這就是「佛」的法門,大家要知道!!

 

要我們瞭解佛的智慧、瞭解祂的內心、瞭解般若波羅密多,瞭解一切萬物都是佛的清淨壇城..,這些對我們來說是比較遙遠的,但,就慈悲的觀點來講,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佛陀的偉大,佛陀講的慈悲是什麼呢?祂跟外道所講的慈悲是不一樣的,佛陀內心具備的慈悲是平等的、不偏頗的、沒有高低的,所以祂講的法是大慈大悲的法門,不管貧、富、貴、賤、男、女、老、幼..都沒有種性分別,甚至超越人類,普被六道眾生!佛並不排斥行世間道之慈善事業,而且認為這是須要去做的!只是一般世間善人對動物就無法像對人一般看待了;有次,我的堪布朋友拿了聖經裡的一句話給我看,裡面講到「上帝創造這些動物是給人吃的。」而「佛陀」所講的慈悲是「對一切有情眾生都平等慈悲」,這種思想是非常偉大的,值得我們多多學習,慢慢思惟,這樣對佛菩薩的虔誠心就會更堅固。

 

皈依法,通常一般人會想到佛說的大藏經,但「法」的真正內涵是智慧與慈悲!而大藏經是屬於法,是讓我們內心證悟的方法。例如: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見需要依靠佛經才能生起;所以我們皈依法,不能只想到佛經,更需要想到佛法的核心,也就是「出離心」與「菩提心」!

 

大家要多多思惟「菩提心」,才能瞭解它偉大的精神,才會對他深信不疑,這是證悟空性菩薩們所證悟的道,思惟是培養虔誠心一種很好的方法。

 

「實修」很重要!就好像我們瞭解感冒藥對感冒很有效,但如果根本不去吃的話,就沒用!我們瞭解佛菩薩的功德之後,就要慢慢去思惟、去觀修,這樣才會進步。

 

身為佛教徒當然必須皈依三寶,但,我感覺-現在比較重視形式,比如說:皈依,就是到某某上師前面剪個頭髮,做個皈依的儀式,給個法名,就認為我皈依了,這當然也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我們要瞭解:「皈依」就是「發誓」!我們必須要瞭解三寶的功德之後,才會發誓-從今日始我只依靠、依賴三寶,不會再依靠其它的神了,有這樣的決心和誓願,這就是皈依;就像我們生病時,我們要依靠某位醫生,依靠這位醫生之前我們會多方打聽,然後才會相信他,我們瞭解-幫我們看病的這位醫生很厲害,對他有信心,才會依靠他,當我們依賴這位醫生的時候,這就是皈依這位醫生了,所以皈依有請求保護的意思,而「我要依靠您」,這就是發誓了!因為我們現在講的是實修的部份,有時候我講的話不會合乎你原來的認知,和你本來的觀點是不一樣的,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子,大家要瞭解事實,我們人類啊,就是喜歡好聽的、合乎自己本來看法的話,不喜歡實話,但,各位如果決定要學習佛法解脫痛苦的話,那麼對於人的慣性就要稍加改變,否則,如果一直依靠這個慣性的話,是學習佛法的障礙喔!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呢?因為我們的人生有缺憾!不然我們怎會莫名其妙地就辦皈依呢?我們知道自己生病了,所以才會去看醫生,同理,我們瞭解自己有五毒煩惱的疾病,所以才皈依三寶,這個認知很重要!如果我們有很重的煩惱,自己卻沒發現,而只是喜歡供養佛菩薩,別人做供養,那我也跟著做,雖然這樣也很好,但意義上就不是那麼大了,所以要瞭解自己有貪、瞋、癡、慢、疑五毒的病,這很重要!

 

為什麼貪、瞋、癡、慢、疑這五個毛病要用毒來形容它呢?現實上,如果我們喝毒藥,我們可能就會死,同樣的,我們用毒來形容這五個習氣,是因為我們的無明太重了,它使我們一直沉溺在輪回之中,因此,佛菩薩們慈悲地想讓我們清醒,對事實的真相看清楚一點,所以用「毒」來形容我們這些劣根性!

 

我們瞭解世間毒物的嚴重性,如果我們知道-這茶裡有毒的話,我們就肯定不會喝,因為知道喝了可能會死掉,同樣的,如果我們知道五毒的嚴重性,我們就不會患有五毒的毛病!因為我們不瞭解五毒的嚴重性,不知道它會讓我們墮入地獄,或者,我們習氣太重了,即使五毒現起也不會發覺,或者,信心不足,對佛陀講的話半信半疑,所以才不會立誓依靠三寶,所以皈依要瞭解輪回的過患,才會從內心中生起對三寶無偽的信心。

 

皈依之後,「佛陀」是我們的根本導師!「佛法」是我們依行唯一的道!「僧侶」是我們解脫道上的伴侶!我們要瞭解輪回的過患!瞭解人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要學佛,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離開痛苦。

 

人生是離不開痛苦的,譬如,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不欲臨苦、求不得苦,以及根本的三種苦苦、壞苦、行苦等等,我們必需瞭解「整個輪回環境是惡劣的,應該尋求出離才是!」譬如,現在很多地區發生戰爭、饑荒、地震,或者,極冷、極熱等等,我們不會想待在那種地方,一定會想辦法離開,找一個比較安適的地方,這就是出離心。

 

出離心,我們要「出離」什麼呢?出離痛苦!因為現在我們不瞭解輪回的本質,我們誤認它是快樂的,所以才會對世間法不斷地追求,「大圓滿前行」外加行的作用,就是讓我們認識-這整個輪回的環境是惡劣的,並不適合我們繼續待下去,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提醒我們,讓我們清醒,讓我們生起出離心,「出離心」就是根本不想待下去的意思,佛法,就是出離輪回環境到安全地方的道路!

 

我們這個階段非常適合觀修「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抽一點時間如實地去觀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並且「出離心」和「菩提心」確實從內心生起的話,那就絕對能夠到達解脫的彼岸,現在我們念誦金剛經、心經..等等大乘經典,是很難抓到它的重點的,也因為找不到重點所以很難修持,我們學習佛法要像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逐層慢慢往上爬,實修是一步一腳印的,沒有一蹴可及的法,如果我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就很難開展我們的智慧!

 

「大圓滿前行」有外加行、內加行兩部份,外加行就是修持出離心的方法,認識生命無常、因果不虛...等等,而內加行的部份就是修持菩提心!我們依靠這個法是非常殊勝的,因為它是有次第和方法的,所以比較不會手忙腳亂,不然的話,要在深廣的法海中找到訣竅是很難的,這個法門是從釋迦牟尼佛及成就者們一代一代沒有間斷地傳下來的,所以依靠它實修,我們就很容易瞭解。

 

※ 皈依的戒律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之後必須遵守皈依戒,我們皈依佛之後,即使看到殘缺的佛像也要如見真佛般地尊敬;皈依法之後,即使只是經文中殘篇斷句,也要如同見到法寶般地尊重;皈依僧之後,就連破損的僧服也要如同僧寶般尊重;同時,皈依佛之後,我們就不該再皈依世間的神祇了,因為他們自己也無力脫離六道苦海,更何況要救我們解脫呢?皈依法之後,不可以再傷害任何有情眾生;皈依僧之後,不可以跟外道與邪見者親密交往,因為這會影響我們的知見,以上是皈依三寶的基本戒律。

 

然後,再加上阿底峽尊者所開示的五個要點:(一)不可以為了保命而放棄三寶;如果有人對你說:「你要放棄皈依三寶,不然我要殺你!」這時縱然會因此而失去生命,也不可以拋棄三寶!以前,在區有些人會逼迫高僧放棄三寶,不然就要殺他,但,他們連嘴巴都不願講出放棄三寶這樣的語句,如如不為所動的,我們要這樣子去行持。當然,更不可以為了升官、發財..等等世間的好處而放棄三寶,我們的信念必須堅定!(二)不論遇到再怎麼倒楣或者再怎麼痛苦的事,也要對三寶的信心堅固不移,不要認為三寶救不了我們的痛苦,而去尋找世間的其它方法,譬如:我們遭遇到意外,或者挫折,我們所想到的就是皈依(依靠)三寶,請求三寶保護,而不去尋求世間的神明,這樣才是一個真正虔誠的佛弟子;其實,當我們遇到不順時,誰都會想要儘快脫離這個不幸,這個時候信心是比較脆弱的,即使我們西藏是全民佛教徒,但,也會有些人遇到意外或者不順時,就會趕快求神明的情形,其實真正的佛教徒是不可以這樣子的,佛陀並不會怪你去拜其它的神明,而是祂們沒有能力,求也沒有用,所以這些動作是多餘的。(三)時時刻刻都必須憶念三寶的功德,不可以間斷供養三寶!真正的佛弟子每天都供佛,不會忘記供佛的,供佛並不一定要有實際的物質,有能力的話,每天供一朵花或者幾杯水,沒能力的話,觀想供養也很有功德,但要如理如法比較好,如果今天想到牛排非常好吃,因此觀想供養佛菩薩,這樣不好,最好不要有傷害眾生的物質比較好,我們供養並不是因為佛菩薩需要這些供養,「供養」是讓我們累積功德的方法,大家要理解!供養成為我們的習慣時,當我們吃飯、看到美好的風景..,自然而然就會念供養文,隨時隨地都在供養佛菩薩累積功德。(四)自己要先清楚地瞭解三寶的功德,然後再引導別人皈依三寶。(五)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環境都必須頂禮三寶。能夠這樣做的話,我們對三寶的虔誠心就會堅固。

 

以上是共同的皈依戒。如果我們每天皈依、供養佛菩薩,我們的虔誠心就會越來越堅固;虔誠心非常重要,有了虔誠心,才能建立出離心和菩提心。

 

皈依三寶並不一定要守五戒;我剛來臺灣的時候,聽到有些人說皈依之後就要守五戒,其實,佛經裡面皈依戒跟居士戒是有些許差別的,五戒是看自己的能力而可選擇的,這裡特別再講一下。

 

皈依三寶之後,瞭解三寶的功德並且深信不疑,這種「只依止三寶保護的決心」,的在家居士稱為「皈依居士」,皈依居士再加上我發誓從今天開始不殺生就是「一戒居士」;再加上不偷盜就是「二戒居士」;再加上不打妄語就是「多戒居士」;在這三戒上加上不邪淫與不喝酒就是「圓戒居士」;若再加上禁淫,像我們出家眾不結婚,就是「梵行居士」。

 

現在有人說:「皈依就必須受五戒!」這肯定是方便法,沙婆宗(有部)與經部宗在這方面就有不同的主張,佛法講究的就是「利益眾生!」只要對眾生有利,形式上是可以改的。

 

修行,就是要常常反省自己,如果能夠瞭解我們的缺點在哪裡,就表示我們已經有進步了,佛經上說:「瞭解自己的缺點就是看到淨土!」因為瞭解自己的缺點才有機會改,如果完全不瞭解自己的缺點,就完全沒有修正的機會,這點很重要!

 

三殊勝

 

佛法的核心是空性和慈悲,所以我們修行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空性和慈悲,所以,離開空性和慈悲的修行,就不是修行佛法,離開空性和慈悲的教導就不是佛教,那麼,要如何讓每一個修法都具有空性和慈悲的涵意呢?必需具備三種殊勝!也就是: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結行-回向殊勝。這三個殊勝缺一不可,如果漏掉哪一個的話,那麼不管我們付出多少的努力或代價,我們的功德就會變得很有限,如果能具足這三種殊勝而修行,那麼僅管你只是念一句六字真言,它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因為佛法是心法,不是在形象上的,大家要瞭解。

 

※ 前行.發心殊勝

 

發心的分類:不善的、無記的、善的

 

(一)不善的發心

 

首先我們要瞭解什麼是不善的發心,為了害怕生病、惡鬼、被別人傷害、或為了世間八法而修行任何一個法門(如閉關、持咒等等),如果修行的結果實現了原來的想望,那麼頂多也只能得到短暫世俗的欲樂而已,和解脫生死毫無關係;為什麼這些發心被認為是不善的呢?因為它的結果是有危險的!我們同樣做一件事功德有很大的差別,例如,颱風來了,為了害怕家裡受到損失而去修法,和為眾生祈求避免受到颱風的傷害而修法,這兩種發心是不一樣的,所以其結果也不一樣!因自己恐懼而發心修法是不善的發心!再從我們這個小小佛堂的供水來看,若發心是為了做給居士們看,想讓別人來認同你,那麼這個壇城不論擺設得如何地莊嚴,這個供養還是不善的發心;又如閉關,在西藏有些閉關是非常嚴格的,一個房間連廁所都在裡面,把門都封住,看不到天空,只有一個洞口可以拿食物給你,專門有護關的人護持,經過九年的苦修,但,如果你的發心是世間八法,希望出關後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尊重、擁有很多弟子,和一般凡夫的思想一樣,這是很嚴重的,在人的觀念裡-他還不如一些打獵的,在地,獵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大家都看不起他,雖然經過九年嚴格的閉關,想法卻在世間八法裡打轉,這連獵人都不如,是不用懷疑的!就算你閉關修的是大圓滿法門,也和解脫完全沒有關係,糟踏施主們和護關者的虔誠心,這是非常嚴重的罪業,因為你是事先就計畫好的!

 

為什麼它的結果是危險的呢?因為不善的發心,在修法成就自己的想望之後,就會引生更多不善的行為,例如,有人為了得到錢財而修財神法,因此得到很多錢財,但,他或者他的眷屬卻利用這些錢財來吃喝玩樂、欺壓善良,或者,為了謀求更多錢財,而把那些錢拿來做為賣酒、賣肉..的本錢,或者,有人因為怕死而修長壽法,可是他卻用自己的平安長壽,來造惡業傷害眾生,或者,聞思佛法使自己變得有學問,甚至辯才無礙,可是卻使這個優點成為和他人競爭的工具,修行佛法的結果,反而成為下墮的因,這是很可憐的,所以這些歸屬於不善的發心,如果以這種利己的欲望而修行佛法、推廣佛法,就是「販賣佛法」,我們應該要戒慎恐懼才是!這種不善的發心,和十不善業裡面所講的「不善」,嚴重性可是不一樣的!

 

世間八法就是希望得到讚美,不希望被批評,希望聲名遠播,不希望沒名氣,不希望別人忽視我們、默默無名,希望得到好處,不希望失去;為了世間八法而修行,不管你修的多有成果,也跟解脫完全無關,大家要理解!

 

(二)無記的發心

 

不論是求法、聽法或是修行..等等,根本沒有目標與想法,這就是無記的發心,就像有些動物會模仿別人的動作、行為一般,這樣最多也是和佛法結下些許因緣而已,解脫和今世毫無關係。

 

(三)善的發心

 

下士道的發心:害怕投生三惡趣、希求人天福報而修行,這樣的發心不管是修小乘、大乘、金剛乘,或任何一法,都和解脫無關。如果以這種心態修寂靜尊,修成了最多也是得到天人的果報而已,還是在輪回之中,但以這種心態修忿怒尊的話,將來往生就會有墮落惡鬼道,或出生為猛獸的危險!以前,我在佛學院學辯經,聽學長說,從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大師,精通經、律、論,善於辯經,但他往生之後,卻還是經常出現在辯經會上,如果辯經的法會安排在晚上,他就會混雜在辯經大眾群中,和人辯經,因為場所昏暗,所以不容易被發覺,遇到競爭比較激烈時,他就會顯現出忿怒相,耳朵豎起來,變得長長的,目露凶光,像狐狸或狼要吃人的樣子給對手看,把別人嚇得半死,辯完經,學生在回宿舍的路上,也經常發生被魔鬼抓走而失蹤的事情,所以我們辯經結束後,都要用被衣將整個頭包起來,只露出兩隻眼睛,口裡還要不停地念著..迪.迪.迪.迪..(文殊種子咒),奔回宿舍躲起來,怕著魔,雖然精通佛法的知識,但沒有對治內心的五毒,執著六道實有而修忿怒尊是很危險的,很容易著魔,大家要小心謹慎!

 

中士道的發心:瞭解整個輪回的真相及痛苦,希求自己從輪回中解脫,以這種心態修行佛法,無論是修小乘、大乘,甚至九乘頂門大圓滿法,都一樣變成小乘法門,因為大乘修行者的特點是具備菩提心,而這種發心修行只是為自己著想,執著自己未來的利益,就不是菩提心,所以他修任何法門都變成小乘法!我們常常認為「自己是大乘修行者!」我天天念金剛經心經..,修一個比一個殊勝的法,如大圓滿法、破瓦法..等等很多儀軌,沒錯,破瓦法是非常殊勝的,依靠虔誠心不修成就的法,祈請諸佛菩薩以及根本上師們的加持,修七天或十四天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但,如果我們心態不對的話,就跟解脫完全無關!心態比所修的法更重要,不管法有多殊勝、甚至至高無上,如果心態不對,也不會是大乘的法門,譬如,我們每天念金剛經心經,但,單單只為了自己解脫輪回而修,那麼,雖然金剛經本身屬於大乘經典,對我們來說卻成了小乘佛法,『前行備忘錄』中提到:「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心態,比所修的法還重要!」以上發心,皆屬於謀求私利的心態,所以皆該放棄!

 

上士道的發心:就是發菩提心-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圓滿佛果的誓願。不管修持任一法門,不可或缺的就是發菩提心,因為有了菩提心成佛的條件就都俱全了,如果沒有菩提心,不管修任何高明的法門,想成佛都是癡心妄想。

 

總體而言,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如果各位想知道詳細一點,可以看『入菩薩行論』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總歸來說,菩提心有兩種功德,即摧毀一切罪業煩惱及增長一切善業。

 

講到菩提心,一般人都會覺得有點恐懼,認為自己辦不到,因為『完全去除自私自利的心態,才算是菩提心的基礎!』那是多麼困難啊!但,大家要相信:「只要我願意,我就一定辦得到!」要相信 佛陀說的話,祂不會講我們做不到的事,因為 佛陀以前也和我們現在一樣,是從凡夫地開始學習的,最後才覺悟成佛,我們現在所要走的道路,是 佛陀親身經歷再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一定辦得到!佛與眾生的區別,就在於 佛陀放棄了自私自利,完全投入利益眾生的事業,所以祂成佛了,而我們凡夫眾生呢?凡事都為自己著想!可是所得的結果呢?從無始以至今日,還在無盡的苦海中漂泊!想要的利益不但沒有到手,反而深受其害,因此,大家從此刻起,要把「自私自利」當作毒藥般地丟棄!

 

※ 正行.無緣殊勝

 

「無緣殊勝」就是證悟空性,悟到一切萬法的真相。相續中有這樣的境界,則我們以往所做的善業就不會消滅,然而,真正的無緣殊勝對我們來說非常困難,可是摧毀善業卻很容易,所以我們要避免摧毀善業的違緣。

 

摧毀善業的四種違緣:(1)沒有「為度一切眾生而成佛」的回向,這樣的善業成熟一次就會耗盡;(2)『入行論』中說:「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生起一念嗔恨心,就可以毀滅過去所做的善業功德,『入行論』又說:「罪惡莫過瞋,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所有罪過當中,最嚴重的是生起嗔恨心,所有善業中最困難的就是修持忍辱,因此,瞭解嗔恨和安忍的罪過與功德之後,我們要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門;(3)做了善事之後又後悔,比如佈施之後,卻覺得當時不該一時衝動而產生吝嗇心;(4)炫耀,自己做五加行也好,聞思佛法也罷,用盡各種方式讓別人知道。

 

※ 回向殊勝

 

回向的意義,就是使我們的善根不但不會耗盡而且愈來愈增長。「為度一切眾生而成佛」的回向,這樣的善根直到我們成佛之前,不但不會耗盡而且日日增長,猶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乾涸之前,這滴水不但不會消滅,而且功德增長宛如大海一般。

 

回向的分類:

 

有毒的回向:對三輪(施者、受者和施受之物)有執著的回向,會令你捆綁在輪回中無法解脫。因為執著是輪回的根,就像吃一道有毒的美食,吃的時候很享受,吃完後則毒性發作使你痛苦,所以我們回向時,應儘量避免只為自己或者親友的長壽、富裕等世俗願望而作回向。

 

無毒的回向:對三輪沒有執著的回向。清淨的三輪體空對我們來說很困難,但我們可以用「相似三輪體空」的方式來回向。就是將自己「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功德、諸佛菩薩的一切善根、一切眾生的有漏善業,合而為一,為了一切眾生從輪回苦海中解脫、證得佛果而回向。或是如『普賢行願品』當中,諸佛菩薩是如何以三輪清淨的方式回向,我們也如是回向,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及「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這兩個偈頌代替真正三輪清淨的回向。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學習佛法幾個要點以及有關的佛學名詞,以便大家都可以如法的聽聞,並且獲得真正的法益。

 

學習佛法的四依法:

 

「華嚴經」雲:我們依四種想法而修:(一)把自己視為生病者;(二)把佛法視為藥;(三)把善知識視為醫生;(四)把「努力修持」視為治病的過程,最終就可以痊癒(斷除煩惱)。

 

聞法應避免的三種過失:

 

※  不專心、散亂、東想西想,雖然身體在這裡聽法,卻聽不進一句真正的法,有如倒置的容器,水怎麼倒都倒不進去。

 

※  只是表面上聽法,沒有深入理解、記在心中,所以無論聽到多少法,也無法調伏自心,猶如有漏的容器,怎麼倒水進去也無法留置其中。

 

※  為了名利、地位、五毒妄念而聽法,則佛法成了非法,就像有毒的容器,怎樣清淨的水倒入其中也成毒藥。

 

聞法應避免的六種污染:

 

※  傲慢:傲慢是學習很大的障礙,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無法學到東西。

 

※  不具信心:對佛法和上師不具正信來聽,心中一點虔誠心也沒有,根本無法入門。

 

※  不希求正法: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沒有希求就得不到真正的法,也不會有成就!

 

※  外散:不專心,六識依外境六塵引生三毒,成為輪回痛苦的根源。〈注: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  太緊:修行時太緊張、太專注,這樣容易產生昏沈,要不松不緊才恰當。

 

※  沒歡喜心:上課時間稍長就心生煩躁,因此無法獲得法益。

 

聽法的五種不持:

 

※  只被優美的文詞所吸引,卻沒有去思考它的內容,猶如看文學作品一樣。

 

※  只重視內容而藐視文字,認為只要瞭解內容即可,文字和用詞都不重要,但不依靠文字是很難理解內容的。

 

※  不了義當作了義,例如把「從某個咒幔下經過就可以解脫」這樣的教導,當作了義解,這樣就容易懈怠不去修行。

 

※  顛倒而持,錯誤了解法的意義,認為求了密法之後,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喝酒、吃肉、邪淫,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嚴重的誤解,也完全不瞭解佛法。

 

※  前後顛倒而持,例如-加行都還沒做,就開始修正行,情況比較嚴重的,就是連基礎都沒有,就追求一個比一個高的密法。

 

佛教名詞淺釋

 

我們學習佛法,首先要瞭解佛法中名詞的意義,這很重要,這樣才不會有走入歧路的危機。首先,我們學佛這麼久了,應該要瞭解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這點很重要,現在我們覆習一下:

 

佛教是世尊 釋迦牟尼所傳的教法,祂的核心思想是慈悲和空性,因此離開慈悲和空性的教法,就不是佛法,離開慈悲和空性的修行就不是修行佛法,離開慈悲和空性的事業,就不算荷擔如來事業。

 

慈悲

 

什麼是慈悲呢?慈-給於快樂,就像母親愛護自己的小孩般,盡其所能的給他快樂,大慈-希望能讓所有眾生獲得永恆快樂;悲-拔除痛苦,就像母親看到自己的小孩跌倒,會趕快去把他扶起來、安慰他、幫他擦藥一般,大悲-希望能讓所有眾生遠離一切痛苦。

 

空性

 

『般若頌』雲:「無思無言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性,各別自證之行境,頂禮三世諸佛母」,『空性』超越一切言思能及,所以說「不可思議」,我們無法用語言形容,爭辯也不會有結果,遠離一切戲論,因此,我們現在所探討的空性,就像別人向我們問月亮,我們就舉起手來,指著月亮的方向告訴人家說:「那就是月亮!」和真正的月亮天差地別,同樣地,歷代上師們所能提供我們的教導,也都只是認識空性的指引,如此而已!但,即使如此,我們想要瞭解佛法,無可避免的,就一定要討論到「空性」。

 

空性,如果硬要解釋的話,現在我們就只能這樣說:「空性,遠離八種戲論,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等等,現在我從緣起方面做個簡略的解釋:

 

空性,一切法都是隨因緣變化的,沒有實有、永恆、獨立的主體;我們約略說明一下:(注:實有-無法破壞;永恆-永遠不變;獨立-不依因緣)

 

譬如,我身上穿的這件衣服,大家看到這是一件衣服,那麼,我用剪刀把它剪成一塊一塊的,衣服就不見了,它成了碎布,然後,我拿打火機點火把它燒掉,碎布也不見了,它成了灰燼,我拿起刀子,將每粒灰燼一分為二,二再分為四,四分成十六...,最後微塵也不見了,這就是『空性』最簡單的解釋,一切法皆無自性,心經上說:「色即是空」就是這個意思。

 

你也許會說:「師父您在說什麼啊,這明明是您故意造作的結果!」不錯,這是我故意造作的,但,這說明什麼呢?如果衣服是「實有」的,那麼,它就永遠不會被任何因緣所改變或破壞,如果它會因我剪就破碎,那怎麼會有「實有」的一件衣服呢?大家認為它「有」,那只是名言上的「假有」而已,而非確實存在的「實有」!它的「有」是因為有人種棉花、有人紡紗、織布,有人裁剪、縫製,有人發心供養,所以才有我穿的這件衣服,它是因緣組合而「有」的,它不是無因無緣獨立存在的「有」,因緣而「有」的一切事物,就會因因緣而破壞消亡!就再說我這件衣服吧,就算我不剪它、不穿它,它也會因自然衰敗而消亡,它的消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大家可以任意思惟其它的事物,你就會發現其結果都是一樣的,一切萬法都不是永恆、獨立的、實存的『有』和『無』,一切法都是因緣變化所成,無任何實質性!

 


 

 

【菩提心的觀修次第】

 

一般人總是誤解-「法門很重要,越深奧的法門就越殊勝!」但實際上,修行的心態比法門還重要,我們都自認是大乘佛教徒,但,是不是大乘要看有沒有菩提心而定,而不是以法來分,而且世俗菩提心更為重要,如果發心不正確,例如,以求這一世及下一世的財富、健康等世間法的下士道心態,即使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甚至大圓滿等法門,仍然無法解脫!好一點的,修寂靜本尊得到成就生於天界,而修忿怒本尊的,便有可能進入三惡趣,行者不可不慎!

 

『供養』當中最殊勝的是修菩提心!『懺悔』當中最殊勝的也是修菩提心!我們一般說『金剛薩埵.百字明咒』是懺悔之王,但,是不是懺悔之王呢?要看修法者是否具備菩提心而修!發菩提心很容易,但真正生起菩提心卻很不容易!上士道最大的敵人是自私自利,所以如果察覺自己有自私之心,就要把自己看作有極大過患的罪人,如果具備菩提心,那麼行、住、坐、臥都在累積資糧!

 

「菩提」是梵文,「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必需具備兩個條件:(1)對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2)想要成佛的決心;對初學者來說,空性不是那麼重要,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菩提心就無法證悟空性!一開始發菩提心從造作開始,練習久了,漸漸就會成為真正的菩提心,我們應該要放棄所有對世間和自我的執著,以及自私自愛的心態,但,唯一不能放棄的,就是「救度一切眾生成佛」的執著。

 

菩提心依慈悲的力度可分為三種發心:(一)國王式的發心:發願先成佛再來度眾生成佛,猶如國王帶領百姓一般;(二)船夫式的發心:發願眾生與我一起成佛,如船夫與乘客一同到彼岸;(三)牧羊人式的發心:眾生先成佛,最後我才成佛,如牧羊人看守羊群,要先確定它們都已平安到家了才回去。

 

菩提心也是因緣法,要依靠四無量心才能生起,而四無量心的重點就是「慈心與悲心」,要生起慈心和悲心要先修舍無量心,要修舍無量心要先修知母、念恩和報恩。

 

知母、念恩、報恩是大乘不共的法門,譬如,父母生病希望他趕快康復,這是「慈心」,希望他遠離病痛的折磨,則是「悲心」。巴祝仁波切說:『對空性概念很清楚,把觀想壇城的每一個步驟都觀想得清清楚楚的,本尊的咒語念了千萬遍、甚至億遍,這樣的人也有投生成魔的例子,但是具備大悲心的人,則從來沒聽過有人投生成魔的,因為修行最終的關鍵是大悲心,具備大悲心的人,不會有冤親債主或害怕冤親債主的人,所以大家要多多修行大悲心。』

 

前行:

 

上座之前(前行的前行):先將修法時間內必需去做的世俗雜務先完成,以確保上座之後不會中斷,然後,稍微休息一下讓身、心放鬆,接下來,堅定地發誓:『在修法當中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不為所動,決不放棄本座的修法!』如此發誓的原因,是為了讓我們在這一座中,心念得以安定下來。

 

上座時(真正的前行):身、口、意以及祈禱上師的要點

 

:毘盧遮那七支座法;雙腿跏趺座、兩手結定印、脊椎伸直、收小腹、肩膀撐開一點點、頸部微微下俯、眼觀鼻尖、舌尖往上貼。

 

:排除垢氣。

 

※  就像我們要裝淨水之前,要先清淨裝水的容器一樣,同理,我們的心要裝殊勝的菩提心,要先以排氣的方式,清淨過去的所有煩惱、業障、破誓言等等障礙。

 

※  左手握金剛拳壓住左大腿根,右手以金剛印壓住右鼻孔,從左鼻孔向內慢慢地吸氣,囤積在臍下,觀想生生世世的所有煩惱、罪障、破三昧耶、修行時的昏沈、迷茫、錯誤等一切皆化為黑氣往外排出,然後換邊做,依序為左鼻孔一次、右鼻孔一次、雙鼻孔一起一次,總共三次。

 

:觀察自己的發心

 

※  是否為不善的發心?例如-為了自身健康、恐懼、痛苦,或世間八法而修行。

 

※  是否為無記的發心?例如-聽法、修法、做善事根本沒有目標,只是在模仿別人而已,就好像鸚鵡學人話一樣。

 

※  是否是為了害怕墮入三惡道而發心?

 

※  是否是為了希求人天福報而發心?

 

※  是否是為求自我解脫而發心?

 

如果我們有以上這些發心的話,就要把它看成極大的過患,從今天起應如戒除毒癮般地斷除,我們需要的是發菩提心:『我這次觀修菩提心是為了讓法界所有如母眾生離開苦海,得到無上佛果,而決心修習的!』這樣的發願!

 

接著,觀想上師在我們頭頂上,深深地向祂祈禱,接著上師化為光融入自己,上師的智慧與自己的心無二無別,安住在此狀態下,遠離過去、現在、未來的妄想,能待多久就待多久。

 

上師的五種功德:上師就是佛、上師所做皆為佛的事業、上師為諸佛的總集、依靠上師不需依靠其它法門也同樣可以成佛、上師的恩德比佛偉大。

 

上師,語稱為「喇嘛」;所有諸佛菩薩都是依靠上師而成就的,同樣地,如果我們想要成就菩提,尋找一位「具有上師資格和功德」的喇嘛非常重要,但是,佛經上所說上師的資格與條件非常嚴格,除非我們有非常好的福報,否者要遇到佛經上講的這種上師是非常困難的,假如我們沒有福報遇到這樣的上師,怎麼辦呢?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我們可將具有下面這些條件的人做為善知識:誰讓你明白佛法,解決日常上的煩惱(這裡不是指錢財方面的問題),讓你的生活過得比以前輕安快樂的,讓你認識世間真相的,讓你遠離世間八法束縛的,成為你修行的對境的,他就是你的善知識了,例如:阿底峽尊者他就有一百零捌位導師,因為他們讓他明白佛法或修行進步,西藏大師些康巴契布稱大盜雅土登為上師,因為,些康巴契布本來非常富有,但一夕之間都被雅土登搶劫光了,讓他瞭解萬法的不堅固性,去除對財物的貪著,所以他感恩這位大盜給他實習佛法的機會,所以只要能去除我們貪執、五毒習氣的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正行:觀修菩提心

 

我們現在所講的觀修方式屬於甯瑪巴的傳承,同時具備了阿底峽尊者所傳下的七要點,以及寂天菩薩所傳的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的觀修方法!

 

觀修次第很重要,如果沒有經過一個次第、一個次第的順序觀修,那麼嘴裡說「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或面對可憐眾生時,說一句「眾生好可憐啊!」都會像說空話般地沒有真切的感受;如果我們切實地去修,內心就會生起真正的改變。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首先觀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然後才進入修習菩提心,觀修四無量心是學習菩提心的基礎。

 

為什麼稱慈、悲、喜、舍的修法為修四無量心呢?因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議、無法衡量,這種善根深廣難思,所以稱為四無量心。

 

觀修四無量心的正行分為「觀察修」及「安住修」兩項。以講授經論而言,四無量心是先從「慈心」開始講解的,但在修持的訣竅上來說,要先從「舍無量心」開始實修,然後才依次修慈、悲、喜。為什麼呢?因為沒有眾生平等的概念,我們修的慈心、悲心都是偏頗的。

 

有緣的四無量心:

 

慈心:願一切眾生能夠得到快樂。

 

悲心:願一切眾生離開所有痛苦。

 

喜心:願一切眾生不離開快樂。

 

舍心:願一切眾生的心中不生貪心、嗔心,心相續生起平等心。

 

無緣的四無量心:即是空性。對初學者而言,以「如夢如幻」等譬喻來修煉,對於證悟空性者則以「無分別智行諸事」來入定,修持它的妙力、慈悲心等。

 


 

 

* 觀修舍無量心

 

我們現在要講解「舍無量心」的修法,首先,我們要瞭解修「舍」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它毫無意義,我們為什麼要修呢?修「舍」是要捨棄什麼?

 

菩提心的涵意是「願度一切有情成佛的意願和決心」,那麼「一切有情」包括那些呢?它包含了我們的親友、眷屬、認識和不認識的人、看見和看不見的眾生,最重要的,它還包括了我們所有的敵人、冤家、討厭的人..,如果我們只樂意去度親友等有情,而不願意去度仇敵這類討厭的人,那麼就無法具備菩提心,因為你的心是偏頗的,心量不夠大就無法成佛!

 

修「舍」就是學習、適應「冤、親平等」的概念,把「冤、親平等」成為我們生活的主觀,舍掉對敵人、冤家的討厭和憤怒,舍掉對親友、眷屬的執愛,一切情緒都要淡化、平衡,這對修「慈」、「悲」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我們是初學禪定者,所以每一個法門都要有對境才能修,修舍無量心要如何安置對境而修呢?首先我們要思惟、觀察,什麼是敵人?什麼是親友?我為什麼討厭他或者愛他?是什麼理由使我的情緒這樣子波動?

 

觀察修:

 

直接以敵人和親人為對境而觀修:

 

觀想-將敵人安置在右邊一堆,將親友安置在左邊一堆;接著我們要以廣闊的心思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敵人和親友可能出現的情況。

 

首先,生起對左右兩邊的貪念或嗔恨,再思惟「從以前就是如此,對喜歡的人產生貪念、對討厭的人產生嗔恨,但,我要仔仔細細地思惟,這樣的情緒是否有道理、有根據?」我們必須要為自己找到貪愛這些親友或瞋恨這些怨敵的適當理由。

 

我們將心安靜下來,然後從右邊的敵人先思惟起,仔細思惟他們是否是真實的敵人?

 

從過去世想:從無始以來,我生生世世在輪回中,歷經無次數的出生和死亡,沒有例外的,每一次出生都需要一位元母親來幫我,沒有母親我就無法存活下來,現在這些我討厭或討厭我的敵人,久遠劫來,他們肯定也曾做過我的母親,幫助過我,猶如現在的父母般地愛戴過我,所以他們是親人不是敵人。

 

從現世想:再看看那些討厭我的人,其實,他們也不一定是討厭我的,也許是我們之間溝通有落差,溝通之後也許就變成朋友也說不定,很多例子可以證明,有些上半輩子是仇人的人,下半輩子卻成為知交好友、兒女親家,再說,有些人因為被人討厭而產生強烈的出離心,成為學佛的助緣,這些事也都時有所聞,所以所謂的怨敵看來也不是確實的敵人。

 

接下來思惟敵人的功德:

 

佛經上說:「佈施一百年,不如持戒一天;持戒一百年,不如忍辱一天」。我因為有了右邊這些怨敵,所以才有修忍辱的機會,而這些修忍辱的功德,是從諸佛菩薩、親朋好友那邊得不到的。 佛陀的三十二相,都是由修忍辱而來,所以我如果要走解脫的道路,那麼,我認為是敵人的人,其實他們是來利益我的。

 

從未來世想:在我還未成佛之前,將在輪回之中無數次的出生,而這些目前的敵人,未來他們也可能幫助我、成為我的父母,從這個觀點思惟,那麼敵人也不是敵人,而是親人。

 

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及敵人所引生的功德思惟,我們可以依理推論,敵人非永遠的敵人,其實他們是我們的恩人及親友,所以應該把他們和左邊的親友安置在一起。

 

接著,觀想左邊的親朋好友,詳細地思惟「現在的親人,其實是害我的人」!

 

從現世想:從小到大,父母就教我要如何對付敵人、如何與人競爭,教我要成家、做生意..,其實這些都是讓我困在輪回的主因!從解脫輪回的觀點來說,原來我對佛法有那麼一點點興趣,但因為要養家,所以沒有時間修學佛法,或者雖然學到一些佛法,但因為家人的關係,現在都生疏了。

 

從未來世想:現在的這些親人,未來也可能像現在這樣傷害我,無論是佛法上或世間法上都如此。

 

從過去世想:無始以來,在生生世世的輪回中,現在的親人過去世也可能曾無數次地傷害過我,雖然他們現在做了我的親友,其實從往昔看,他們也曾經是我的怨敵。

 

所以這些我所貪愛的親友,並非永遠的親友,他們也是我的怨敵,應該把他們安置在右邊的怨敵那邊!

 

從另一個方向去思惟親友:

 

從過去世想:無量劫來他們一定也曾幫助過我,當過我的母親,如同現在的父母般地愛戴過我。

 

從現世想:因為這些親人幫助我的食、衣、住、行,所以在學佛的道路上,他們也提供我許多幫助。

 

從未來世想:在生生世世的輪回中,這些人將來也會無數次地幫助我、當我的母親。

 

所以也不可以把他們放置在右邊怨敵這一堆,還是應該安置在左邊才對!

 

經過如此反復思惟之後,左邊、右邊這樣安置來安置去,我們會發現『親人不是永遠的親人,敵人不是永遠的敵人!』他們的位置是忽左忽右變來變去的,沒有一個恒常、安定的關係,從而對親友和怨敵的貪念與嗔恨,就不像以前那麼強烈了,不會特別想去利益某個親友,或傷害某個怨敵,而是一種無利無害的狀態,能夠將貪愛和嗔恨的情緒淡化些,將來修菩提心就比較容易一點。

 

這種對親友沒有太想幫助他,對仇敵也沒有太想加害他,感受一種「無利無害」的狀態,這就是「舍無量心的基礎!」但,若一直停留在此種無利無害的狀態,就是一種愚癡的舍心!

 

為了讓我們更進步一些,我們必須繼續進一步觀修-親友、怨敵兩者都曾無數次當過我們的母親,所以都是我們應該説明的物件,要將他們當成今生的母親般地對待,了知這點以後,那麼,往後無論他們對我們做出怎樣地傷害,我們都會原諒他,無論任何時地他們需要幫助,我們也都會適時給予協助,就像今世的父母生病時,我們會立刻幫助他一樣,現在我們是因為不明白這層關係,所以才會對眾生冷漠、袖手旁觀。

 

接下來,觀修「知母」、「念恩」、「報恩」,這是大乘與小乘的不共之處,小乘行者雖然對眾生也很慈悲,但他們沒有將眾生認知為母親的想法。

 

知母:瞭解與接受「一切眾生都是我的母親」,就是知母。

 

觀想遍虛空所及的地方充滿有情,有情所遍及的地方充滿了業感痛苦,而這些被業感痛苦所折磨的有情,沒有一個不曾當過我的父母。如果把大地的泥土全部都搓成一個個果核般大小的土丸子,那麼即使把這些土丸子都數盡了,但單單就某個怨敵曾做過我母親的次數還無法算盡,因為從無始以來我一直流轉在輪回中,不曾停歇,因此所經歷的生、死是難以數計的,而且不只是一個眾生曾做過我的母親而已,而是一切有情都曾無數次做過我的母親,當他們做我的母親時,就像如今的這位生身母親一樣的愛護我。

 

念恩:只要是母親就必然對我有著深恩厚德,我要感恩他們對世間法與佛法兩方面所給於的幫助。

 

感念世間法的恩德-從生身、賜命、施財、教世間知識等方面觀察:

 

生身:母親十月懷胎,忍受無數痛苦與不便,通過臍帶以身體的精華來養活我,又經歷生產的劇痛,才有我這個生命,這是生身之恩。

 

賜命:剛出生的我,說活著,連頭都抬不起來,說死了,氣還沒有斷,一副要死不活脆弱的狀態,若沒有人撫育,是絕對無法自己存活下來的,是母親滿懷生子的喜悅,以慈愛心照顧才讓我得以存活。

 

施財:從小到大,母親把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都留給我享用,而她自己卻總捨不得上供三寶、下施貧乞,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她不顧一切罪業、痛苦、惡言..,就算通過邪惡、欺騙手段,所攢下的一切錢財都是為了我,永遠不覺得給得太多,這是施財之恩。(這個部分每個人的成長、生活背景都不一樣,可以依照個人自己的狀況去觀想)

 

教世間知識:從最初的吃飯、走路、學說話,乃至待人接物的禮節都是母親所教,把我當成心肝寶貝看待,直到成人猶是如此。

 

佛法方面的恩德:

 

暇滿人身是大恩母親所生,衣服、飲食、住所、資具等修行的助緣,也是母親所賜;佛子菩薩道,首先發殊勝菩提心,如果沒有母親,也無法發起;中間修學如海的菩薩行,如果沒有母親,也沒有修學的對境;倘若不具備菩提心、菩薩行,就不會有最終的圓滿佛果位,可見,從佛法方面來說,母親對我有著莫大的恩德。

 

報恩:

 

接著思惟,對我具有深恩厚德的母親,她把所有的利益都犧牲奉獻給我,把所有的虧損失敗都自己承受,然而卻因為不瞭解因果,想得到快樂,卻不斷地造下痛苦的惡因,因而連續不斷地受輪回之苦,現在我有幸遇到大乘佛法,承蒙上師、善知識的攝受,知道如何遠離苦因及苦果,所以現在應該輪到我關注母親的疾苦了,我要勇敢地承擔起給予母親快樂的責任!

 

幾經思惟之後,我確定-對母親最好的報恩方式,莫過於令她瞭解因果不虛,知道如何行善避惡,尤其是讓父母瞭解修持菩提心的方法,而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佛果!

 

我們的心裡必需有如此渴求報恩的想法,隨後,再推展到自己的生身父親、兄弟姊妹、乃至擴大到家族親戚等,逐步觀修,漸漸擴大到所有眾生。

 

結束觀修前,對一切有情平等觀成父母,這就是修舍無量心!觀修舍無量心的重點,主要在打破對怨敵之「嗔心」,以及對親友之「貪念」,透過觀修讓這種貪嗔慢慢減少,最終目標是「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在入座時,大部分時間用來觀察親友(或喜歡的人)以及怨敵(或不喜歡的人)都曾經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中,傷害或利益過我,因而放下貪嗔的分別,將他們觀做無利無害的人,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觀想-他們曾利益我這部分的恩德。

 

安住修:

 

在觀察修的過程中,如果心感覺疲憊而不想繼續,就可以讓心念不跟隨過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來的希求,又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不改造、不刻意的狀態中悠然安住。依照個人的狀況,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當心再度躍起,我們就繼續進行前面所說的觀察修部份。在一座的觀修中,就這樣通過觀察修和安住修輪番交替來修持!

 

結行:

 

將這一座中所獲得的功德,及自己過去、未來的功德,以及諸佛菩薩的無漏善業、眾生的一切有漏善業,合而為一回向一切眾生遠離苦及苦因,圓滿成佛。

 

下座前:

 

修完一座之後,勿立刻離座,要觀察這一座中,誓言有無破損?若有要馬上懺悔;若修得不錯,感到得意時,就要馬上採取對治,要對自己說:「你有什麼好傲慢的?能修得好,是因為上一世的一點點福報成熟才使這一座修得不錯;看看下一座還能修得好嗎?」但,若修得不好也不要太悲觀,打起精神鼓勵一下自己,這樣子思惟:「從無始以來我就是如此散亂的,是因為上座修練才能察覺到,下一座一定要好好把握修練的機會。」有了懺悔改進之心,下一座一定可以修得更好。

 

下座時的修法

 

儘管在入座期間,舍無量心修得不錯,使心相續稍微有所改變,可是如果在下座後沒有思惟,那麼我們就會又墮入以前殘存的惡習中,就好像生鐵放在火裡煉燒時,它是紅通通的,但一旦離火置於別處,它立刻就又變回黑呼呼的樣子,因此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間,也要熟練入座時所觀修的內容,這一點相當關鍵-上座時,針對所有眾生進行知母、念恩、報恩觀想、發願與祈禱,反反復覆觀修,下座時,對怨敵放下嗔心,對親人拋棄愛戀,對所有眾生一視同仁等如父母。
* 觀修慈無量心

 

觀察修:

 

慈無量心必須在舍無量心的基礎上修習:

 

※  熄滅對眾生的貪心和嗔心,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  如果未先修舍心,則慈心、悲心是建立在偏頗的心態上,表面上是一種慈悲,實則是一種貪念(譬如只慈悲自己喜歡的人)。

 

※  因為我們只知道今生的母親而已,不知道無數過去世的母親,所以我們要先從今生的母親觀修起:她的穿著、她的容貌..,就如同平常所見一般,如果母親已經往生了,則觀想她最後住世的模樣,這樣子比較容易生起慈悲心,觀想清楚之後,修知母、念恩、報恩。

 

知母

 

思惟的重點:

 

※  佛經上說:即使算盡大地全部泥土所成-果核般的小小土丸子,但,單就某個怨敵曾做過自己母親的次數還沒有算盡。

 

※  「今生的母親,過去世也曾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不論自己過去世曾為動物、人類或餓鬼,都是這位母親所生,瞭解此點,慈悲就容易生起。

 

※  現在我會和別人發生衝突,是因為不知道此人曾當過自己母親的原故。

 

※  佛陀說:「天下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我雖然相信這句話,但在生活中卻起不了作用,原因就在於我沒有如法觀修,所以我只要努力地修持,內心自然就會理解、感受-「眾生和我現在的父母是一樣的」。

 

※  真正的「知母」是不管任何一個眾生欺負我、譭謗我、冤枉我..,我都能安忍,一點也不會生氣。

 

將以上要點反復思惟後,了知今生的母親,過去世也曾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再擴及今生的父親、兄弟姊妹、朋友,觀想他們也曾經當過無數次自己的母親,接著,觀想不喜歡也不討厭的人,也曾當過自己的母親,再接下來,觀想自己最討厭的人,也曾當過自己的母親,直到感受升起,了知一切眾生皆當過自己的母親,他們對我的恩德,跟今生這位生身母親一般,此即是「知母」!

 

念恩

 

感受眾生皆如今生的母親一般後,多多思惟母親對自己的恩德,令自己感動的地方(依個人狀況而思惟):如生身(懷胎十月的不便,生產的劇痛與危險)、賜命(雖然出生了,沒有母親的照顧也活不下來)、施財(給予所有成長所需的物質,如現代人從幼稚園讀到大學,一切所需的住所、衣服、學費,都是父母的恩德)、教世間知識(從走路、吃飯、穿衣到待人接物)等世間法的恩德;佛法上的恩德:如暇滿人身、修行的資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對境都要依靠母親才能圓滿。

 

報恩

 

感念母親的恩德之後,要想如何以她最受用的方式報答她。想想母親到底最想要些什麼?需求些什麼?經過仔細的思惟之後,我確定-母親無非是想要「快樂」-好的食物、衣服、房子..,及不受病苦、盜賊等等傷害,但,就算母親得到如此圓滿的人間福報,卻不具備快樂的因(信心、出離心、菩提心),因此也得不到永恆快樂的果(圓滿佛果),而且因為愚癡而不斷造作痛苦的因,因此,她的欲求和所得總是背道而馳。

 

以不具樂因及樂果的大恩母親為對境思惟:

 

※  人及人天福報的因-相信因果、斷除十不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心、害心、邪見)。

 

※  解脫輪回的因-出離心。

 

※  成佛的因-菩提心。

 

慈無量心觀修四個要點:

 

※  願心:希望母親能具足珍貴的信心、出離心、菩提心,及暫時與究竟的快樂。

 

※  希求心:對母親能具足珍貴的信心、出離心、菩提心,及暫時與究竟的快樂,生起非常強烈的希求。

 

※  發誓承擔:為了實現母親具足暫時與究竟的快樂,我發誓加倍努力。

 

※  祈禱:我虔誠祈請三寶加被母親能具足樂因與樂果。

 

安住修

 

當心稍感安樂,不去阻止它,也不跟隨它,讓心悠然安住,這是慈無量心的安住修。當分別念再起,又從「知母、念恩、報恩」開始觀修;觀察修、安住修兩者要輪流交替練習。

 

下座時的修法:

 

日常生活要奉行一切仁慈的身業和語業,心業就是懷有「必須成辦一切如母眾生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具體來說,行為上要斷除粗魯、暴力的行為,即使對畜牲、蟲蟻也要慈愛有加,語言上,斷除口出惡語和誹謗等言詞,心裡想的是-「凡是眾生所求暫時與永久的安樂,我一定要努力成辦」。

 


 

 

* 觀修悲無量心

 

觀察修

 

悲無量心的修習方法,按照巴祝仁波切與阿底峽尊者的觀點,是從今生的母親開始修,但若依吉美林巴大師的觀點,則是將自己觀成那個即將被殺的眾生,或身染重病的人開始修,兩個方法都可以!

 

我們依照第一種方法,首先觀想自己面前-是今生母親現在的樣貌,然後開始修觀察修:

 

知母:思惟面前的母親,過去世也曾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

 

念恩:思惟母親對自己在世間法上的恩德(如生身、賜命、給予物質、教世間知識的恩德)和佛法上的恩德(如暇滿人身,住所、食物等修行資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對境,都是大恩母親所賜)。

 

報恩:詳細地思惟母親她到底想要些什麼?我確定-她想要的就是快樂!但她不具備快樂的因(信心、出離心、菩提心),也不知道怎麼修,所以得不到快樂的果,雖然她不想遭受輪回裡的任何痛苦,但因為無明而屢屢造作痛苦的因-身體所行、口裡所說、心裡所想都是不善業,因此只能在苦海中不斷地掙扎!

 

苦諦直接讓眾生受痛苦折磨,業和煩惱間接讓眾生受苦,我們雖然無法「直接地」救苦,但可以「間接地」教她離苦的方法,讓她了知因果、遠離十不善業,漸漸地去除痛苦的因,就好像一個人喝下毒藥,毒性發作時(苦諦)無法救他,但毒性尚未發作前,就可以阻止他喝下或趕快找醫生一般。

 

『入菩薩行論』中說:「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不明白因果的凡夫,把自己的快樂跟福報像遇見敵人般地毀滅,雖然想要斷除痛苦與煩惱,卻糊裡糊塗一直造就痛苦的因,對於不善業的過患一無所知,對善法的功德利益也全然不明白,日以繼夜、連續不斷遭受痛苦的大恩母親,真是悲慘可憐啊!

 

以上思惟是悲心的所緣境。

 

悲無量心觀修四個要點:

 

※  願心:希望母親生生世世都遠離一切業與煩惱,以及所有輪回的痛苦。

 

※  希求心:對母親生生世世都能遠離一切業與煩惱,以及所有輪回的痛苦,生起非常強烈的希求。

 

※  發誓承擔:從今天起,為了要讓所有如母眾生遠離輪回苦海,我要努力承擔、精進修行。

 

※  祈禱:我虔誠祈請三寶加被,使母親離開三界的苦因與苦果。

 

安住修

 

在練習以上觀察修的過程中,如果心感疲憊而不想繼續時,就可以讓心念不跟隨過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來的希求,又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不加改造、不刻意的狀態中,悠然安住。依照個人的狀況,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

 

當心裡再度起心動念,就又從前面所說的今生母親開始反復修習,待稍有感受之後,再依次觀修父親、親朋好友、怨敵等等對境(跟母親一樣的,修知母、念恩、報恩…),如此反復練習,逐漸擴大到一切眾生,觀想六道眾生充滿了痛苦,以人類來說,除了三根本苦,還有八支分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不欲臨等苦);並且仔細觀察整個輪回充滿三根本苦,如是思惟就比較容易生起慈悲心。

 

三根本苦:

 

苦苦:公認的、感受得到的苦;輪回本身就是苦,再加上可以感受得到的苦,如生病、貧窮、失戀,就是苦上加苦-苦苦。

 

變苦:存在時感受不到痛苦,如一般人所說的快樂,當下是快樂的,但當快樂消失時就變成痛苦。

 

行苦:存在或消失時不會覺得痛苦,它是造成其它痛苦的因,例如有漏的刹那法,因為它不斷改變所以有痛苦,又如,我們的青春隨著時間而刹那、刹那消失,消失的刹那並不會感受到痛苦,但它是衰老的因。

 

下座時的修法

 

要多多思惟-怎樣才能使眾生離苦得樂?如何才能幫助眾生?身、口儘量不要傷害眾生,觀修悲無量心就是同情心的擴大,從關心家人開始,漸次擴大到社區、城市、所有人類,甚至一切有情。

 

慈悲和空性是佛法的中心思想,吃肉與慈悲心相違,想要修習菩提心的人們,應該要戒除吃肉的習慣,如果不能馬上戒除,也應於佛誕等吉祥日吃素!

 

以前有些信眾會跟我說:『我都是隨緣吃素!』當時,因為語言的關係,我以為「隨緣」就是「隨喜」,所以聽到這話都很讚歎,現在我語言方面比較進步了,才知道,哦,原來他們說的隨緣吃素就是吃肉邊素,這種隨緣吃素和我們佛法所說的隨緣很不一樣哪!我認為這不算吃素,臺灣目前並不是沒辦法選擇食物的環境,如果還以這種心態吃素,那是與慈悲心相違的!

 

三淨肉的定義是:沒有親見、耳聞被殺、心中沒有懷疑那是為我而殺的肉。

 

現在沒有三淨肉可吃!為什麼呢?因為都商業化了,對啦,我們是沒有親見、耳聞它們被殺,但,它們是不是因為我們而被殺的呢?沒錯,它們是因為我們而被殺的!!大家想想看,如果大家都沒有要買肉、吃肉,市場上會有人去賣肉嗎?有人會故意去養、去殺嗎?凡事不能只想目前的果,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因!以前,我在西藏的時候,人家請我們吃的肉是三淨肉,為什麼呢?因為民家養的畜牲,都是為了自己家裡過年、過節要吃才養的,並不是為了拿到市場上去賣,而他們殺畜牲也是為了自己節慶要吃才殺,不是為了請我們吃而殺,而且殺的數量非常少,所以殺業還不是那麼重,可是現在民眾供養的肉就不可以吃,因為這是為了人們要買而養、而殺的,每天宰殺的眾生非常、非常多,殺業非常重,這不是三淨肉!

 

年中,南部某個密宗道場辦齋僧,場面很大,應供的傳僧侶很多,供養的東西非常豐富,有素的,有葷的,葷的都是些高級海鮮、肉類..,很多電視臺的記者來做報導,鏡頭對著那些魚啦、蝦啦..猛拍,我當時覺得很不好意思,頭一直都低低的,這是天大的誤會哪!『密宗』給民眾的印象就好像什麼都可以吃,什麼都可以做的樣子,真是差很大!要知道,這是少數幾個人的問題,不是整個佛教,或者藏傳佛教的問題,密宗本身是清淨的,人的行為不好,把責任推到整個密宗上是不合理的,只要是人,不論哪個團體都有些行較為偏差的人。

 

密宗和顯宗都是 佛陀的教法,都是以慈悲和空性為核心思想,所以大家不要誤以為密宗可以為所欲為,沒有慈悲和空性的教法,就不能算是佛教,當然也不能稱為密宗,大家應謹慎分別才是!

 

我們都想要快樂,想吃美食、住毫宅..等等,可是卻沒有去思惟快樂的因是什麼,譬如你去餐廳點活海鮮來吃,這就表示你不能體會眾生的痛苦,對別人生命冷默,身為 佛陀的追隨者要將心比心,多多為他人著想,這是學習菩提心的重點; 佛陀教導我們自己救自己的方法,即使不能幫助眾生,至少也不能傷害眾生。 佛陀說:『不用學習很多法門,學習一個大慈悲心即可。』沒有大悲心就無法生起菩提心,所以修習菩提心的關鍵在大悲心。阿羅漢也有慈悲心,發自內心地希望眾生離苦得樂,但他們沒有「眾生的苦,我誓願來承擔!」這樣的大慈悲心,我們自稱是大乘佛教徒,修學菩提心,想度一切眾生脫離輪回,就要時時思惟、練習自他交換,凡事要生起感同身受的感受!

 

地球是這個世界所有生命的載體,愛護地球就等於愛護眾生,我們要以愛護眾生的心態隨手做環保,以這種心態作環保,即使是舉手之勞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因為很多生命將因為你的善舉而自然生息,要視隨手做環保為自己的本份,如果能這樣,就是日日在修慈悲!我們的生活要儘量簡約、樸素和低調,這就是環保的起點!

 

愈能減少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愈能對他人關心,關心他人的能力就愈強。為什麼現在各種天災不斷呢?它的根本原因就是人類太自私了,常常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所以濫采濫墾、破壞河川水土,才會如此,這都是我們共業的結果。

 

記得我小時候在西藏,下雨天,都是先看到黑雲從遠方慢慢飄過來,然後再下綿綿細雨,要過陣子才會下大雨,都是依次序慢慢變大,所以我們等到下小雨時,才去準備躲雨都還來得及,不像現在,雨一來就像是用倒的,既凶且惡,刹那成災,令人束手無策,這是要好好思惟的,在以前,我們想要在某個地方新墾一塊地、砍一些木頭..,都是要先祈請山神的,要經過祂們同意才會去做這些事,而且即使是砍樹、墾荒也不會大規模的做,都是夠用就停手,不像現在,對人天不敬,恣意而為,多還要更多、大還要更大,這當然就會惹惱祂們,祂們不會和你說話溝通,但,山神、水神都是有大能力者,祂們生氣反撲當然就很嚴重,仔細想來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都是因緣法!

 

佛陀並不是為了展現神通而來世間的,祂是為了救度眾生而示現人間,為了去除人們的貪、嗔、癡而說法;現在社會愈發達,人們的貪念卻愈大,外在的物質是比從前豐富了,可是人們內心的五毒也更熾盛,所以總體來說仍是負面較多,如果我們再不減少自己的貪欲,力行節能減碳,那就是加速使自己滅亡而已;佛法和節能減碳並非不相關,這是將佛法的觀念運用在生活上的方式,節能減碳也是修行,因為以「這麼做可以救很多眾生的生命」為發心,就是修行;發悲心、發菩提心,發心為利益眾生,這樣既保護自己也保護眾生。

 

 

*     觀修喜無量心

 

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就是「喜無量心」。

 

觀察修

 

從今生的母親開始修。先觀想自己今生的母親在面前,以及她平常的穿著和打扮,然後開始修知母、念恩、報恩。

 

知母:了知今生的母親,過去世也曾經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

 

念恩:感念她對我的恩德,世間法上的恩德,如生身、賜命、給予物質、教世間知識等;佛法上的恩德,如暇滿人身是大恩母親所賜,住所、衣服、食物等修行資具是母親所提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對境,都是緣於這位大恩母親。

 

報恩:思惟-母親到底想要什麼?求些什麼?幾經觀察確認-母親想要的就是快樂,但她由於不瞭解因果,所以總是不斷造作痛苦的因,因此她的欲求永遠無法如意,我要報答她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她理解因果的道理,再就是使她願意學習與修持出離心和菩提心。

 

觀想「喜無量心」的對境-母親稍具功德與福報,譬如她具有善良的心地、喜歡做善事,或擁有一些世間上的幸福,如豐衣、足食、居所安穩..,並且去想她所具有的優點,對於母親所具有的福報與功德,要由內心感到欣喜。

 

喜無量心觀修四個要點:

 

※  願心:希望母親從今日起,生生世世不離開她現有的功德與福報,而且日益圓滿。

 

※  希求心:對母親從今日起,生生世世不離開她現有的功德與福報,而且日益圓滿,生起非常強烈的希求。

 

※  發誓承擔:為了使母親的功德與福報更加圓滿,從今天起,我要更加努力修行。

 

※  祈禱:我祈求三寶加持,使母親福慧增長而且更加圓滿。

 

觀察母親不離開快樂略有感受時,再換成其它的對境,如父親、朋友、怨敵,慢慢擴大到一切眾生。

 

安住修

 

在觀察修的過程中,如果心感疲憊而不想繼續,就可以讓心念不跟隨過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來的希求,又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不加改造、不刻意的狀態中,悠然安住。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安住修與觀察修,兩者要輪番交替練習。

 

下座時的修法

 

     下座時,無論何時何地看到別人的優點、功德、快樂時,我們都要心生歡喜,不起嫉妒,不離開歡喜心而且讓它更增長、更圓滿,是對治嫉妒的良方。

 


 

 

觀修菩提心

 

四無量心修好之後,就正式進入菩提心的修持。

 

「菩提」是梵文,「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必需具備兩個條件:(1)對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2)想要成佛的決心;有些人對眾生非常慈悲,但沒有想要成佛,有些人則覺得佛是遍知者,非常偉大,所以想要成佛,但未考慮到眾生的解脫,這兩者都不能算是菩提心,菩提心要兩個條件同時具備。首先,我們約略講一下它的功德:

 

菩提心的功德:

 

※  勝過一切善業的功德:我們從無始以來所累積的業障和惡習,以一般的善業是無法消除的,因為一般善業的功德力非常薄弱,但,具備菩提心的善業,它的力量就非常強大,它可以消除一切業障。

 

※  名義轉變的功德:身為薄地凡夫是非常可憐的,充滿輪回的悲哀,但,如果相續中生起刹那的菩提心,就成為繼承佛嗣的佛子,人人尊敬的菩薩,就連佛陀也會敬禮這偉大的菩提心。

 

※  能滿一切願的功德:就像如意寶能去除眾生貧窮的痛苦,同樣的,依靠菩提心能滿足眾生的一切需求,也能斷除眾生的一切痛苦。

 

※  日日增長的功德:沒有菩提心的善業,就如芭蕉樹只成熟一次就枯萎了,具有菩提心的善業,功德則會愈來愈增長,一直到成佛之前也不會耗盡。

 

※  滅罪的功德:菩提心就像劫末的大火,能燒盡一切罪障。

 

總而言之,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菩提心可使一切善業愈來愈圓滿,一切罪障日益消除,如果大家想更進一步瞭解的話,可以看『入菩薩行論』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因為慈悲力度不同,而有三種不同的發心:

 

※ 國王式的發心:現在我沒有能力解決眾生的根本痛苦,無法讓每個眾生瞭解輪回的真相,並且完整地告訴他們解脫輪回的方法,所以我要先成佛,等我有了智慧再來度他們,如國王必需先登上王座,才有能力照顧民眾。

 

※ 船夫式的發心:因為成佛需要很長的時間,怕眾生等待太久,所以我要一邊學習一邊幫助他們,大家一起努力同時成佛,如船夫與乘客一起到彼岸。

 

※ 牧羊人式的發心:慈悲心非常強烈的發心,完全不在乎自己是否成佛,一心只想為了讓眾生成佛而加倍努力,猶如牧羊人總是把羊趕在前面,而且小心翼翼地守護它們,直到帶回家裡。

 

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差別:「與「行」的差別就像一個人想要達成某個目的,「願」是想要的階段,而「行」則是已進入執行的階段;「願菩提心」是心中發願要度化一切眾生,「行菩提心」則不但已發願度眾,而且實際去修持六度幫助眾生。

 

正式觀修菩提心

 

首先,觀修知母、念母、報恩,接著再修菩提心;我們要盡自己的力量,除了不斷地思惟如何解決眾生的痛苦,而且還要實際去行動,但,解救眾生這樣的大事,需要佛陀般的大智慧才能做得到,所以為了利益眾生,我們要閉關、修法、行六度,凡是有利於眾生的事都要努力去做,盡己所能幫助眾生明白解脫的道路,而且不單是明白,還要幫助他們內心生起出離心和悲智。

 

為了解決一切眾生的根本痛苦而發誓成佛,對這兩者(度一切眾生與圓滿佛果)從內心深處不斷反復地思惟、修練!在內心自然而然生起菩提心之後,再受菩薩戒!

 

下座時的修法

 

要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大家要多多閱讀有關於菩提心的公案、故事。大家一定要相信: 佛陀所教的,是我們一定做得到的!

 


 

 

結語

 

我們的身體想做什麼,都是由心來控制的,如果我們的心出離的話,不管什麼惡劣的環境,還是充滿歡喜跟快樂,如果你的心不快樂,那麼就算你住在皇宮也無法生起快樂。佛陀一再告訴我們:「快樂不在外面的物質上面!」但,我們凡夫就是喜歡外在的東西,認為有了它們才會快樂,甚至有些學佛的人把三寶當成是上帝或靈驗的神,我祈求祂,祂就會來加持我,自己不必用功佛菩薩就會來保庇我!很多人這樣想;我心中有佛,佛菩薩就保庇我,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佛陀講:「我沒有能力把慈悲心直接給你們,我唯一能給你的是如何生起菩提心、慈悲心的方法。」佛有能力教我們脫離痛苦的方法,但修不修完全是靠我們自己,這很重要的,佛法就是藥,治療心病五毒的藥!依照佛陀的教導去做,肯定能去除我們的五毒;有的人身體生病不去看醫生而念佛經,他是一位虔誠的人,但,佛陀告訴我們:「身體的病要看醫生,心的病需要學習佛法!」佛陀沒規定我們生病不用看醫生而求佛菩薩,佛陀並不鼓勵我們這樣做,身體生病就要看醫生!

 

現在我們是有病之人,充滿「五毒」的凡夫,針對五毒 佛陀講了八萬四千法門,而所有法門的精華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已生令不退而且持續增長的方法,就是修持願菩提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換、他重自輕)、行菩提心(六度般若波羅密多),當我們有了菩提心,成佛必需具備的所有條件就都俱全了,寂天菩薩說:「沒有菩提心想要成佛,猶如根本不瞭解戒條,卻以為自己在守戒一樣可笑。」大家要知道-不具備菩提心而欲求成佛,這是癡心妄想!修持菩提心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自利,愈是有自私的想法就愈不能成就。今日大家有幸聽聞而且修持菩提心,是累世福報的顯現,懺悔要依靠菩提心,成佛也要依靠菩提心,若犯五無間罪,依靠修持菩提心亦可不墮地獄!

 

為何修菩提心可以淨罪?因為菩提心是覺悟的心,就像我們在清醒的狀態下就沒有昏沈一樣,所以可以對治任何罪障。佛經上說:「即使這一世修練造作的菩提心,其所種下的菩提心種子,下一世就有能力度化整個南瞻部洲數量的眾生!」其原因就是願力和菩提心的加持力。

 

如果自己在家修的話,早上跟晚上修比較好,也比較有時間,結束後,以『普賢行願品』的精華八句:「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及「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作回向。

 

相較于六道其它眾生,獲得人身是解脫的最好機會,所以我們的最終目標不要放在世間法上,而是要以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為第一要務,否則就太浪費這次出生為人的機會了。

 

從無始以來,貪念跟執著使我們困在輪回中不斷地受苦,始終無法解脫,猶如貪光撲火的飛蛾,至死猶不知其過,「貪念」和「執著」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我們必須要瞭解它的過患與對治的方法;佛教提倡「少欲知足」,但並不排斥富裕,我們要戒除的是對富裕的執著,因為金錢本身並不會讓你痛苦,對金錢執著才是痛苦的因,對自己的貪欲愈重,因為害怕失去自己,對死亡就愈恐懼,如果是好的修行者,就應該把死亡看成換衣服一樣地簡單,貪戀、執著這一生的快樂、重視這一生的享受,就不是修行者。

 

我們要隨時保持正知、正念;反省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是否如法,好的要繼續,不好的要修改,這是「正知」;「正念」是時時刻刻憶念在正法上,要斷惡修善,惡業剛萌生時要馬上對治、懺悔,較不易形成習氣,成了習氣就很難改。

 

我們一般非常好奇的「神通」,其實就是我們的分別念,認為大的佛像不可能裝進小的杯子裡,這是我們固著的概念,我們要辨別某人是不是修行者呢?不是看他的神通、衣著或者頭銜,而是要看他有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有些人只是「信佛」,而不是「學佛」,他有的只是修行者的外衣,對於內心的貪執沒有修改,就不能算是修行者;慈善機構救困濟貧是很好的,解決眼前的問題,暫時讓窮困的人們有吃的、穿的、住的,但,這不能解決以後的、下一世的問題,身為佛教徒,我們的眼光要看得更遠、更大,我們要以解脫輪回為目標!

 

我們凡夫眾生時時刻刻都戴著「五毒」的眼鏡,所以看到的事物也都充滿著五毒、骯髒和不乾淨,就像原來是白色的雪山,戴上太陽眼鏡就看不見原來純淨的顏色,「淨觀」的含意並非某一法它本來不清淨,而我們要觀之為清淨,而是所有一切法本來清淨,「修習淨觀」就是學習凡事都要看到『一切法清淨不受污染的本質』,我們要多多練習淨觀!

 

要謹記,傳、傳佛教所傳的都是大乘經典,我們常常稱自己是大乘佛教徒,但,是不是大乘呢?這不是因你居住的地區、你的服飾,或者你的上師、你的傳承,或你修的法而定的,而是要看你是否發菩提心而修,不依菩提心而修,則不論學習怎樣的大法、依靠怎樣的上師、穿著怎樣的服裝,也是小乘法,大家要時時不忘修持菩提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