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0/12/14 08:23:54
龍樹菩薩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20/12/14 08:25:51   編輯部 報導

大智度論卷27  阿鞞跋致 慧集珍藏版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龍樹菩薩作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 菩薩入法位時,即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何以故復說?

答曰:雖三事一時,諸法各各相,應當次第讚;如一心中,一時得無漏五根,而各各分別說其相。

 菩薩入法位時,斷若干結使、得若干功德,過是地、住是地,唯佛能知;亦欲引導諸菩薩故,佛種種讚說。如此經始,佛在耆闍崛山,與五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等。阿羅漢即是漏盡,漏盡者即是所作已辦等。亦為引導餘人令心清淨故,種種讚說,無咎。此亦如是,「入法位」即是「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

 復次,因入法位故,得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

 問曰:

入法位中,過老病死及斷諸結使、破三惡道等,如先說,何以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亦住種種功德,何以故但說「住阿鞞跋致地」?

答曰:

捨諸惡事,得諸功德,後當次第說及所住功德;諸法當須次第,不可一時頓說。

復次,菩薩初發意時,所可怖畏,無過聲聞、辟支佛地。正使墮地獄,無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阿羅漢、辟支佛於此大乘,以為永滅。

譬如空地有樹,名舍摩梨,觚枝廣大,眾鳥集宿。一鴿後至,住一枝上,其枝及觚,即時壓折。澤神問樹神:「大鳥鵰鷲,皆能任持,何至小鳥,便不自勝?」樹神答言:「此鳥從我怨家尼俱盧樹上來,食彼樹果,來栖我上,必當放糞;子墮地者,惡樹復生,為害必大。以是故,於此一鴿,大懷憂畏;寧捨一枝,所全者大。」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於諸外道、魔眾及諸結使、惡業,無如是畏如阿羅漢、辟支佛。何以故?聲聞、辟支佛於菩薩邊,亦如彼鴿,壞敗大乘心,永滅佛業。以是故,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

「住阿鞞跋致地」者,從初發意已來,常喜樂住阿鞞跋致地;聞諸菩薩多退轉故,發意時作願:「何時當得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以是故說「住阿鞞跋致地」。

問曰:何等是阿鞞跋致地?

答曰:

若菩薩能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如是觀諸法,於三界得脫,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諸佛所用實相智慧,無能壞、無能動者,是名無生忍法。無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復次,入菩薩位,是阿鞞跋致地;過聲聞、辟支佛地,亦名阿鞞跋致地。

 復次,住阿鞞跋致地,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不失不退。若菩薩得此二法,雖得諸法實相,而以大悲不捨一切眾生。復有二法:一者、清淨智慧,二者、方便慧。復有二法:一者、深心念涅槃,二者、所作不離世間。譬如大龍,尾在大海,頭在虛空,震電雷霆而降大雨。

復次,阿鞞跋致菩薩得是諸法實相智慧,世世不失,終不暫離。

 

於諸佛深經終不疑,亦不作礙。何以故?我未得一切智慧故,不知何方便何因緣故如是說。

阿鞞跋致菩薩常以深心,終不生惡;阿鞞跋致以深心集諸善,淺心作諸不善。

問曰:

若阿鞞跋致相,得無生法忍,云何以淺心作諸不善?

 答曰:

 有二種阿鞞跋致:一者、得無生忍法;二者、雖未得無生忍法,佛知其過去、未來所作因緣,必得作佛,為利益傍人故,為其授記。是菩薩生死肉身,結使未斷,於諸凡夫中為最第一,是亦名阿鞞跋致相。若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此則清淨,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結使所不礙,不須教誡;如大恒河中船,不須將御,自至大海。

復次,有初發意生大心,斷諸煩惱,知諸法實相,便得阿鞞跋致。

有但行檀波羅蜜,便具足六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有行六波羅蜜,未得阿鞞跋致,於眾生中生大悲心,是時便得阿鞞跋致。

 有得悲心而作是念:「若諸法皆空,則無眾生,誰可度者?」是時悲心便弱。或時以眾生可愍,於諸法空觀弱。若得方便力,於此二法,等無偏黨,大悲心不妨諸法實相,得諸法實相不妨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時便得入菩薩法位,住阿鞞跋致地,如〈往生品〉中說。

復次,阿鞞跋致相,如後〈阿鞞跋致〉二品中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龍樹菩薩作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阿鞞跋致意譯為不退轉,即修行佛法之過程中得悟,不退墮於二乘凡夫惡趣等,也不退失所証得之果位、觀念、行法。

不同佛經裡對「不退轉」的具體敘述有所不同。《菩薩瓔珞本業經》認為,菩薩十住(十地)中的第七住(第七地)常住於不退﹔《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載,初地為不退位,但《大乘起信論》以為,初地不退乃方便說。

佛學大辭典/阿鞞跋致--(術語)Avaivart,又作阿毘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譯曰不退轉。不退轉成佛進路之義。是菩薩階位之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阿彌陀經曰:「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無,鞞跋致之言退轉。故大品經云:不退轉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無退轉。」

聖嚴法師眾生-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說完佛、阿羅漢、菩薩之後,再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那裡的眾生都已經得到「阿鞞跋致」。阿鞞跋致(avinivartanīya)是梵文,中文翻譯為「不退轉」,從經文後面來看,應該是指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不會退轉了。

不退轉有三種,第一位不退、第二行不退、第三念不退。所謂「位不退」是已由凡夫進入聖人的階位,雖然我們去的時候,還是凡夫,即使是上品上生也是凡夫,可是到了那裡見佛聞法之後,就能夠心開意解,有的很快就能夠超凡入聖,得位不退。「行不退」是指發無上菩提心,經常度一切眾生,永遠不會再退回去做小乘人了。「念不退」是指每一個念頭都跟一切智相應。一切智就是佛智(佛的智慧),斷除一切煩惱的智慧,又叫作薩婆若(sarvajña),或薩云然。當所有的煩惱都斷盡時,一切智就出現了

如本法師:這是印度(梵語avinivartaniya),華譯為不退轉,是菩薩的階位名,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達此位。佛陀告訴我們說:只要我們一心專念佛號,能達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必得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往生淨土,就能永不退轉,直到成就佛道。阿彌陀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

不退轉有三種含義:1.位不退。2.行不退。3.念不退。

佛光大辭典

《佛光大辭典》的解釋如下:

不退

梵語 avinivartanīya。音譯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毘跋致。又作不退轉、無退、必定。退,乃謂退步、退墮之意,指退墮惡趣及二乘地(聲聞、緣覺之位),即由所證得之菩薩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轉,至必能成佛之位,則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轉地。在有部四善根位中,至忍位則不再墮退惡趣,故稱不退。《大般若經》卷四四九載,入見道而得無生法忍,則不再墮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復次,菩薩階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稱為不退轉住,由此產生諸種不退之說。

三不退,乃《吉藏法華義疏》卷一之說。對此解釋有四說,現採第一說,三不退指:(1)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2)行不退,十地之中,第七地菩薩所作之修行,不再退轉。(3)念不退,第八地以上之菩薩無須刻意精進,自然可進道而不動念。

四不退,三不退加處不退(往生彌陀淨土,不再退轉),則為四不退,係迦才《淨土論》卷上之說。此外,窺基於《法華玄贊》卷二,亦立四不退:(1)信不退,在十信位中,第六心以上之菩薩,不再起邪見。(2)位不退,十住位之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3)證不退,初地以上之菩薩之法,不再退失。(4)行不退,八地以上之菩薩,能修有為與無為行,而不再退轉。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卷四亦有此四不退之說。智旭之《阿彌陀經要解》舉出念、行、位、畢竟等四不退說;慈恩之《四土圖說》則有願、行、智、位等四不退說。

五不退,信、位、證、行等四不退,若加煩惱不退(等覺位之菩薩,不再為煩惱而退轉),則為五不退。〔《大寶積經》卷二十七、卷七十七、卷一一一、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一、《攝大乘論釋》卷八、《大毘婆沙論》卷六、《俱舍論》卷二十三、《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

 

淨空法師:但是都能夠得三不退,都能夠得無生忍,這非常非常不可思議,這是其他修學大乘所希求而求不到的果報。念不退就是經上講的阿惟越致,《彌陀經》裡面講的阿鞞跋致,這是翻譯的不同,它是一樁事情、一個境界。

 

  阿鞞跋致是翻作不退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退轉有三種。《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說,第一種「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指的是什麼人?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位子很低。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證小乘須陀洹果,在大乘圓教菩薩初信。初信位的菩薩在智慧比須陀洹高太多了,高明太多了,講斷煩惱相等。智慧不相等,斷煩惱相等,在兩種德叫智德跟斷德,斷德相等,智德不相等。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的修行,從來沒有證到這個果位;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從來都沒有辦法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所以才落得今天這個地步。就好比在學校念書,也很用功,好像天天在念,每一次考試都不及格,從來沒有及格過,那就沒有法子了。我們無量劫的修學,無量劫參加考試,從來沒有及格過,所以連個小學一年級都沒進去,始終在幼稚園,我們幹的是這一套。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我們要求阿彌陀佛佛力加持,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夠真正脫離苦海。

 

  如果真正是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你就證得位不退。這個位是聖人之位,有沒有離開輪迴?沒有,還在六道;但是他們這種人在六道,只有人天兩道,絕不墮三惡道,保證不墮三惡道。而且人天兩道還有期限的,頂多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出離三界,在一般講證阿羅漢果,大乘菩薩是七信位的菩薩。七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阿羅漢、辟支佛,超越六道輪迴了。所以他有期限的,他不會墮落凡夫,不會再墮三惡道。

 

  第二種「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這是菩薩,不會退轉到小乘。度眾生,菩薩度眾生不容易,菩薩要有堅定的信願修學六度。六度裡面,從事上講,一個布施,一個忍辱,是最重要的。為什麼菩薩會退轉去當小乘?忍不過;你是發好心,善意幫助別人,別人回你什麼?把你當作惡人。你想幫他忙,他首先給你打個問號,你有什麼企圖?你懷的什麼意思?不但不接受,還要侮辱你、欺負你、陷害你,菩薩怎麼能不退心?一退心,那就掉到二乘裡面去了,所以自了漢。行不退,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認識清楚、認識透徹,知道這一些苦難眾生,他們無量劫來迷惑顛倒,這一生當中非常不幸,很可憐!不幸的在哪裡?《無量壽經》佛講得很清楚,「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他的父母,他的長輩,他遇到這些老師,沒有好好的教導他,自己又不肯好好的學,他怎麼會懂得這個道理?什麼道理?好歹!連好歹都不懂,你還能怪他嗎?所以佛末後說,「殊無怪也」,你就不要再怪他了。菩薩才會不退心,怎麼樣的惡意對菩薩,菩薩也無所謂,菩薩還是不退心,這才叫行不退。

 

  我們再想一想,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會因為眾生難度而退心,我們自己再想一想自己,自己有沒有退心的時候?常有!順境裡面會退心,貪圖享受,不肯捨棄;逆境、逆緣也容易退心,難度!好心去幫助他,還得惡意的回報,算了,不幹了,這退心了。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要維持著不退心,多難!我們在修學四十年當中沒有能夠退轉,得力什麼?得力天天在講經;才有退轉的念頭,念念佛經這又提升起來了。所以要讀經,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跟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研究討論開智慧,研究討論當中對自己是莫大的鼓舞,才能保持著不退,才能夠天天在進步,古人所講的教學相長,我們體驗到了。

 

  ..菩薩為什麼永無間斷的為一切眾生演說?我們細心想一想也有道理,還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要不為眾生天天講經說法,他就退墮到二乘去了。每天為大眾演說,得到最大的鼓舞,得到最大的勉勵。菩薩不是自己為大眾演說,必定是聽其他菩薩演說,不是講經,就是聽經,決定沒有中斷,才能夠保證維持著行不退。我們這兩天在《華嚴經》裡面讀到,「聞薰成種」,我對這四個字感慨很深很深,我體會到所有修學失敗的人,就是聞薰的時間不夠,我們都是凡夫,不是再來人,一聞千悟那個人到哪裡去找?找不到!凡夫要想成就,除了聞薰成種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

 

  你們看看我,我除非是不得已,有應酬、有事情不能脫身,否則的話,任何一個人講經,我不會空過的,我一定來聽經;不但是你們同學講經我會聽,其他宗教講經我也會去聽。不學不能成就,你自己要能夠維持住位不退、行不退,你沒有善巧方便,你怎麼能做到?善巧方便只有聽經、講經,一切時、一切處為人演說,不可以中斷;演是表演,做樣子給人看。獨居的時候,沒有人,沒有人也不能放逸,為什麼?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鬼神,要做樣子給鬼神看,鬼神也是眾生,普度眾生。

 

  我們這個道場同修對鬼神應該可以相信了,我們二樓、一樓現在放電視,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是鬼神要求的,他們要求聽經。所以 杜美璇 居士說得很好,她勸他的兄弟們聽經,「你們不聽經,連鬼都不如」,這話說得有道理,居士林連鬼都要求聽經。他們沒有辦法到這個講堂來聽經,他說講堂法師的光太強了,他來到講堂時候他覺得受不了,所以要求我們在二樓、在一樓播放錄相帶,他們在聽,我們肉眼看不見。尤其是夜晚,我們經過那些地方要輕輕的,不要吵到他們,不要認為沒有事就可以大聲叫喊,擾亂他們。他們的心也很慈悲,認為你們也不懂事,你擾亂,他原諒你。你想想看,我們做錯了事情,讓鬼原諒,很不好意思!所以要存真誠恭敬心,雖然看不見他們,我們知道他們也有不少人在那個地方。

 

  第三叫「念不退」。經上常講,念「心心流入薩婆若海」,這個話不好懂。什麼叫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自性般若智慧,古人翻譯「一切種智」。如來所證得的智慧,念念與一切種智相應,這叫念不退。我們把這個話說得白一點,大家好懂,念念與性德相應,這就叫做念不退。起心動念與性德相悖,那就錯了,那就退轉。也許有同修要問,什麼是性德?我們從理事兩方面來說,在這麼多年當中,我們將經論的教誨總結寫了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從理上說的;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從事上說的。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的心念與這二十個字相應,那就是念不退;與這二十個字不相應,你就退轉了。這二十個字是我們的性德,是如來真實智慧,這個說起來大家就容易懂得多了。

 

  真誠心,決定不自欺、不欺人。可是這個事情很難,為什麼?我們都以為我心真誠,我沒有欺騙自己,我也沒有欺騙大家,這有什麼法子?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個定義,他定義下得好。他說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我們心裡頭起念頭就不誠,我很誠意,已經不誠了,念頭起來了。誠,不容易,誠心一發,菩提心就現前,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觀無量壽佛經》世尊告訴我們,菩提心的用是深心、發願迴向心。所以真誠心一起來,你就是菩薩;不是初信位的菩薩,你是哪個地位的菩薩?初住位的菩薩,圓教初住,超過阿羅漢、辟支佛太多太多了。阿羅漢、辟支佛才是第七信位的菩薩,菩提心沒發;發菩提心是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初住是發心住。初住菩薩是什麼樣子?《金剛經》上所講的初住菩薩,《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初住菩薩。由此可知,初住菩薩已經是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他認真努力修六度萬行,這個人念不退了,我們行嗎?

 

  我們今天在佛經上念的就是三不退,我們一樣都沒得到,不但是念不退,我們連位不退都沒有。所以我們今天修行要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子?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好不容易有一點進步,遇到外緣馬上就退轉,所以很難成就。我勸大家聽經,對大家有好處,不是對我有好處,對你自己有好處。你要曉得你不聽經,在家裡用功,沒錯!在家裡面用功,比你聽經這個功德相比差太遠了。因為你在這裡聽經,你得三寶護持,而且真正會聽經的人,這一堂經兩個小時,你在這兩個小時戒定慧三學圓修,你心地清淨,智慧增長。你自己關著門一個人用功,沒有智慧,你在那裡學什麼東西?記問之學。你在那裡讀書,找很多參考資料,寫筆記,寫你的講稿,全是別人東西,東湊一點,西湊一點,湊一大堆,再端出去供養別人,不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怎樣從自性?常常聽經,聽經開智慧。所以閉門造車總是缺點很多,可是你們不相信,我每次到這兒來聽經的時候,看看前面兩排沒有幾個人坐在那裡。所以難信之法,還是相信自己,不相信佛菩薩,不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

 

  我在求學學習的時候,跟你們的態度不一樣,我是最喜歡聽經。因為我聽經我自己想到,我跟道場結法緣,跟法師結法緣,跟聽眾結法緣,我的法緣殊勝。關起門,自己在家裡搞,這個緣結不到。而且聽經,這個經我也會講,我講得不比那個講經的人差,我在道場作影響眾,這就得三寶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明白,我懂得,所以我對這個機緣抓住是決定不肯放棄。你們為什麼不肯這樣做?你們不懂,你們不了解,不知道聽經是禮讚諸佛如來,聽經是廣度一切眾生,聽經是真實供養三寶。初學的法師在講台上,看到下面的人很多,對他是個鼓舞,增長他的信心,也對他是個壓力,他要講好,他不講好,下次人不來了,所以對他是個鼓勵,那個功德就很大了。所以聽經的人也要幫助法師,法師,不錯!是有進步,就天天來;看到法師沒有進步了,下次不來,讓他冷場,讓他回去覺悟,這個對於法師獎懲馬上就看出來了。你真用功,我天天來聽經,天天來捧場;看你有退步了,我就不來了,大家也就不來了。所以我們這是培養法師,成就佛法。

 

  三不退,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來講,位不退的,小乘是初果須陀洹,大乘通教是屬於見地,別教是初住,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這都是屬於位不退的;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行不退的,藏教裡頭沒有,小乘裡面沒有,大乘通教的菩薩,別教十迴向的菩薩,圓教十信位的菩薩,這是行不退了。所以十信位的菩薩,他們的智慧,二乘人比不上,這些人廣學多聞,親近善友。念不退,這個高了,因為他們的心行,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與性德相應,這是別教的初地菩薩,圓教初住,通教裡頭沒有。這是三不退的大意,我們明瞭,我們要學習。

 

  位不退,果位難,證果難,斷煩惱難。但是大乘有方便,大乘斷煩惱的方法比小乘人方便太多了,大乘圓教尤其方便而且快速。大乘圓教從哪個地方下手?拓開心量,所以從根本修,它不是枝枝葉葉的。從根本修,快!效果殊勝,尤其是《華嚴》。所以成佛哪個法門最快?學《華嚴》最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華嚴》到最後,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得究竟圓滿。如果不求生淨土,他們所證的果位是菩薩果位,那個菩薩是華藏世界的菩薩,圓教的菩薩,也就是圓教五十一個階級。特別是十信位的菩薩,很容易證得,見思煩惱很容易斷掉。那就是他念頭一轉,他不為自己了,為一切眾生。活在這個世間為誰?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活著,真正能夠做到自卑而尊人。因為《華嚴經》的修行,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代表的。文殊教我們十波羅蜜,六度般若度展開為權智:方便、願、力、智,權智,而般若波羅蜜是實智,前面五度一樣是事上修的;普賢菩薩教我們發心,拓開心量;以如來的心量,來修菩薩的十波羅蜜,所以他很快就契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就是五十一位菩薩。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起心動念有我,我的利益,我的好處,見思煩惱永遠斷不掉。華嚴會上的菩薩,他的念頭轉了,沒有我,眾生的利益,佛法的利益,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利益,他沒有為自己,所以他我執很快就斷掉,沒有我了。不但見惑斷掉,思惑也沒有了,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統統都沒有了,他怎麼不入華嚴境界?只要有我這個念頭,你就入不了。所以佛法愈是高級的愈容易修,高級是從根本下手,它直截了當破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在《華嚴經》上你所看到的,我們今天所念到的,菩薩眾不談了,我們現在念的是初分,總共有四十多種,我們今天講的族類,四十多種不同的族類,皆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應化的。他這個教學的方法高明,他不是權巧方便,他是事實,他是真實方便,不是權巧方便。讓我們在這裡面體會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我們對一個人不恭敬,就是對佛不恭敬,我們對一樁事情不負責任,就是對佛不負責任,我們對一個物不恭敬,也是對佛不恭敬。所以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華嚴學人眼睛當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皆是毘盧遮那如來,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毘盧遮那是法身,這個名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遍一切處」。一切人是毘盧遮那,一切畜生也是毘盧遮那,一切鬼神還是毘盧遮那,這才叫禮敬諸佛。我們對諸佛如來就不叫布施,叫供養,以最真誠恭敬的心供養一切諸佛如來,那是華嚴學人,怎麼能有輕慢心?有高下心?

 

  我們今天學《華嚴經》,入不了華嚴境界,什麼原因?我們用輪迴心,入不了華嚴境界。必須捨輪迴心,發菩提心,你就入境界了;換句話說,放棄自私自利,我們才能夠得度。不能夠捨棄自私自利,念念還要為自私自利,永遠摒棄在大乘門外;不但大乘,小乘也入不進去。所以小乘初果你都沒分,你還有什麼傲慢的?自以為是,諸佛菩薩瞧不起你,天龍鬼神瞧不起你,狂妄自大。所以我們讀經,這些地方要細心去體會,為什麼人家在這一生當中能成就?哪個人?善財給我們做榜樣,善財不是一個人,凡是依照《華嚴》理論方法修學的人,那個人就叫善財。善是多善根,財是多福德,多善根的人具足信解,多福德的人他肯真幹,依教奉行,那是多福德,正信、正解多善根,這種人就叫善財。他是《華嚴》的當機者,他學《華嚴》必入境界,那是《華嚴》末後的一品,「入法界品」,他必入法界。

 

  所以說為什麼他能,我們不能?我們的善根福德,說老實話,不輸給這些人。輸在什麼地方?善導大師講得好,「遇緣不同」,他們遇到的緣殊勝,我們遇到的緣比他差。所以「總在遇緣不同」,善導這一句話講得我們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緣有四種緣:第一個親因緣,這個不必說,我們大家平等;遇緣不同,不說這個緣。下面三種緣:所緣緣不同,無間緣不同,增上緣不同,所以我們成就就不一樣。如果四種緣,統統都具足,統統都殊勝,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圓證三不退;起心動念,念念與性德相應,行行與性德相應。可是人在一生當中,能遇到這樣殊勝的緣,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淨土,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所以真有善根、有福德。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個善根非常非常深厚,深信淨土,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願生淨土,娑婆世界的一切都能從心地上放下,這是真正的願生淨土;世緣還放不下,你這個願不是真願,所以切願,你的願不懇切,願裡頭還夾雜,所以不是真信切願。真信切願,一定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那才叫真信切願。雖然沒有讀《華嚴》、沒有學《華嚴》,他的功力跟學《華嚴》的人沒有兩樣。學《華嚴》,無非是理明白,境界轉過來了。他是善根福德厚,也能轉過來,一心嚮往淨土,老實念佛,這個人成功了,所以他能得生。

生淨土兩種人最容易去的:一個是對於道理清楚明白了,真妄邪正、是非利害統統清楚明瞭了,他自然就有取捨,所以他能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念佛決定得生,這是我們講上上根人;再一種是下下根人也行,他雖然你講理論他不懂,方法他也不知道,說什麼他也不曉得,教他念佛他就老實念佛,叫他放下他真肯放下,這是老實人。所以這個法門,上智跟下愚決定成就。我們現在是當中,這是半吊子,麻煩!淨宗法門的殊勝,就是《華嚴》最後一招,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成就跟《華嚴》無二無別,古德把《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不是沒有道理。而且最殊勝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太希有太希有了!

恭錄於淨空法師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七十集) 註解

藕益大師:什麼叫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此雲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復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捨故稱。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無此名相(極樂淨宗如此如此)。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摘自《彌陀要解》)

往生的最核心利益--阿鞞跋致

大安法師:「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這一段所揭示的殊勝利益,正是阿彌陀佛大願的展開、彰顯;也體現著阿彌陀佛令一切眾生究竟圓成佛果的悲智、本懷。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享受,但是我們不是為享受去的。那些勝妙的五塵:七寶為地、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樓閣以及風吹鈴鐸的聲音、音樂的聲音、講經說法的聲音,最終指向的都是要讓我們成佛,不僅僅停留在觀賞價值上。這一段揭示了一個驚心動魄的信息:在極樂國土,九法界眾生,不僅人道的眾生,也包括蜎飛蠕動的眾生、地獄道的眾生等,只要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遺漏都是阿鞞跋致。

 

我們有時候看這些經文會無動於衷,因為我們可能對通途修因證果的過程不是太了解。在大乘佛法當中,講阿鞞跋致的獲得:第一,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非常難的。「阿」是不的意思。「鞞跋致」是退轉的意思,這就是不退轉。那麼從大乘圓教來說,十信位都如空中柳絮隨風東西;那如果進進退退的話,他可能動經無量劫又無量劫都不能成就佛果。他首先要得到一個底線——就是不退轉,有不退轉的底線他才能夠穩步的快速的到達涅槃城。所以一個菩薩修行,如果他還在「鞞跋致」這樣的位子上,他要如救頭燃,精進勇猛的修行,一定要獲得阿鞞跋致。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才能得到真正的不退轉。

 

藏、通、別、圓講不退轉有三種不退。

 

第一個是「位不退」。就是你進入聖賢的位子,再不會退到凡夫位。這在聲聞教,就是藏通別圓的藏教裡,你斷見惑得到初果須陀洹——你只要得到初果斷見惑了,就不會退轉到凡夫;圓教屬於十信位的初信位,相當於初果,不會墮到凡夫位。

 

第二個是「行不退」。行不退就是你修大乘菩薩行不會退轉——不會退到聲聞自了漢的位子上,一定要得圓教十信位。大乘的十信位中—七信位相當於阿羅漢水平,進一步侵斷塵沙惑,到十信滿心,破一品無明,他就不會墮到二乘位。你看二乘行人舍利弗曾經在六信位的時候,由於有個婆羅門祈他眼睛作藥引的因緣而退轉,覺得眾生太難度,他就在六信位上退退進進六十小劫;塵點劫以前,他在大通智勝如來發菩提心的修行人都退轉了,所以你想得到一個行不退,在這個世間都是非常難的。

第三是「念不退」。念不退的境界就更高了,那是八地以上大菩薩的境界,無作用道,無為用道,每個念頭都跟一切種智相應。

這三種不退,在這個世間要修行動經無量劫。「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它傳達的是什麼信息?比如我們是凡夫,見思惑一品都沒有斷的人,只要信願持名,仰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的話,也都是阿鞞跋致。這是通途教理沒有辦法解釋的,因為你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你應該就是凡夫,你不可能成為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菩薩,但他確切就是。如果你是凡夫,但是你是阿鞞跋致;但是你說你是聖人,又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所以極樂世界因為帶業往生凡夫生到這裡都是凡聖同居的水平。凡聖同居水平他的身份你就很難標定是凡夫還是聖人,這就叫: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你說他聖人,他不是,但又是阿鞞跋致;你說他不是聖人,他又是聖人。

所以用我們這個世間的通途教理沒有辦法去詮析他的身份、功能、作用的。那麼這一點是往生的最核心利益,得到三不退之後的阿鞞跋致菩薩,大多數都是一生補處位,那就更殊勝了。一生補處那就是等覺菩薩,轉身就補佛位,相當於彌勒、觀音、勢至、普賢、文殊水平。並且數量之多都是任何人沒辦法算得清楚的,只能用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那為什麼能得到不退轉?除了阿彌陀佛的大願之外,再就是來自於極樂世界道場的殊勝,這也是來自阿彌陀佛的願力。他是在作法藏比丘(菩薩) 的時候就要建構十方剎土最殊勝的一個道場,叫「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讓十方眾生快速到達極樂世界,圓成佛果。

釋義(極樂國土眾生,皆阿鞞跋致,多有一生補處。)

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0年後,遵元音老人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釋義:

 往生凈土,即是見道位,亦名見佛位,亦名見性位。若不見佛,則不得往生。若不見性,則不得往生。何以故?佛身即是凈土,自性即是凈土。見性即是見佛,見佛即是往生凈土。見性、見佛及往生,不是三件事,而是同一事。不是見佛之後才往生凈土,也不是往生凈土之後才見佛,而是見佛之時便是往生凈土。《佛說阿彌陀經》雲,一心不亂,彌陀現前,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這就是《佛說阿彌陀經》所說的見佛位,亦名見性位,亦名往生。

 

見道位之後,便是修道位,故有供養十方,飯食經行,故有四土修行,次第進道。修道圓滿,便是無學位,故有本位不移、起應萬機之功。

 

往生凈土,見到彌陀,則隨彌陀行。如此而行,方至不退轉,亦名阿鞞跋致。往生凈土者,即使生在凡聖同居土,那也是居佛地而化凡情之地,那也是步步趣向極果的修行之地。

 

不退轉的菩薩中,多有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即是最後住處。往生極樂國土的眾生,多有一生補處,多有住法身而遍行十方的人。如是等眾生,不計其數。見了法身,住在法身,教下喻為住在兜率內院。彌勒菩薩住在兜率內院,表一生補處菩薩。一生補處,即是一生便能至佛位的眾生。

 

 

 

問:兜率內院在什麼地方?

答曰:在菩薩的最後住處?

問:菩薩的最後住處,在什麼地方?

答曰:菩薩的最後住處,即是這個徹天透地的無相法身。

問:何時補處成佛?

答曰:法身向上,體相一如,亦無體相一如之見。這時,無有內院外院之分,無有法身化身之別,全體一味,無非自己。這時,便是補位成佛時。

切莫見了「一生補處」四字,便以為成佛還要按順序排號,就像世間的總統交替,前一任總統卸任了,後一任總統續補上。眾生成佛,則不如此。諸人各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中便有一尊佛。在這三千大千世界裡,諸人著什麼相,便是住什麼位。著出離三界的相,便是住羅漢位。著成佛的相,便是住菩薩位。著法身相,便是住一生補處位。總之,著一切相,成一切位。住兜率內院,即是住最後身,即是一生補處。住自性法身,即是住最後身,即是一生補處。

極樂世界的眾生,無量無邊,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幻化,也是阿彌陀佛的無邊妙用,也是阿彌陀佛的無上莊嚴。阿彌陀佛也非別人,正是諸人自己的本來面目。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阿彌陀佛的妙用與莊嚴也無量,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說亦無盡。何以故?說亦妙用也。妙有無邊,說亦無盡。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