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0/12/21 08:12:35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生法忍」乃是大乘般若與二乘般若的重要分隔界標,菩薩如何趣證無生法忍?如說無生法忍是不共二乘之處,《大智度論》何以又說二乘「若智、若斷」皆是菩薩法忍?菩薩的「智」與「斷」和二乘有何殊異之處?此外菩薩「學空不證」涅槃,菩薩與二乘對「空」的體悟,及「觀空」的方法有何不同嗎?究其實,這些都和「般若波羅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文就以素有「大乘百科全書」的《大智度論》為範疇,探討大乘佛法的精髓---「般若波羅蜜」,並對上來諸問題,加以釐清與解析。

 

何謂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為梵語prajba-paramita之音譯,為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之一。何謂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指出:

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諸一切智慧邊,窮盡其極故名到彼岸。

般若波羅蜜是一句複合詞,由般若與波羅蜜組合而成,精確的定義:般若譯為智慧,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圓滿」、「究竟」。整句詞義組合便有:

1、到彼岸(涅槃)的智慧;

2、最圓滿,最究竟的智慧(佛智)。

剖析《大智度論》對般若波羅蜜之解說方式有二種:

一、「果中說」之實相般若: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如《大智度論》卷65言:

有佛無佛諸法性常住,世間諸法性者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諸法實相乃是常遍的軌律,「非佛作亦非餘人作」,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永恆性,也被稱為「法性、法住、法界」,此常遍的軌律,稱為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二、「因中說果」的般若波羅蜜:菩薩道所有因行修慧,皆稱般若波羅蜜,如《大智度論》卷18云: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般若經》側重菩薩行的闡揚,故從菩薩初發心到圓成佛果,於此中間修學諸波羅蜜等的一切智慧,皆可稱為般若波羅蜜。一從因上說,一從果上明,乃《大智度論》詮釋般若波羅蜜的雙重意涵。以上是就結合語之詮述,來瞭解般若波羅蜜的意義,今依《大品般若經》說明什麼才是大乘菩薩的般若波羅蜜:

云何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不著一切法;亦觀一切法性,以無所得故,亦教他不著一切法;亦觀一切法性,以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從上來引文可歸納三點為大乘菩薩的般若波羅蜜,1、應薩婆若心,不著一切法:此是一切智智相應的「菩提願」;

2、觀一切法性以無所得故,亦教他不著一切法:這是悲智相應的「大悲行」。

3、觀一切法性,以無所得:這是無所得為方便的「性空慧」。此三心:菩提願,大悲行、性空慧就是大乘菩薩不共二乘的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依種種悉檀因緣,應種種機,立種種名:或名般若、或名空、或名涅槃…隨機立名,這在《大智度論》中多處可見:

 

1.諸法實相有種種名字,或說空,或說畢竟空,或說般若波羅蜜,或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若如法觀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則一相,其實無有異。

3.薩婆若即是般若異名,五波羅蜜福德入般若波羅密中,即得清淨般若,般若清淨故得佛道,變名薩婆若。是故言入薩婆若即是入般若。

4.般若波羅蜜有種種名字:觀、修、相應、合、入、習、住等,是皆名修行般若波羅蜜;但種種名字說,聞者歡喜。

 

綜合諸引文,般若波羅蜜之諸異名=諸法實相=般若=涅槃=空=畢竟空=薩婆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依悟證之淺深與詮解方便說:觀、修、相應、合、入、習、住等皆名修行般若波羅蜜。故《大智度論》說「般若是一法隨機異稱」。2020.12.21印順基金會

*三種般若:1、實相般若,2、觀照般若,3、文字般若 4
(一)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3:
佛說的般若,到底是什麼?依佛所說的內容而論,略有三種:
1、實相般若:《智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
如經中說的『菩薩應安住般若波羅蜜』
即指實相而言。
2、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智論》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
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3、文字般若:如經中說:『般若當於何求?當於須菩提所說中求』
此即指章句
 
 三種般若,參見淨影慧遠《大乘義章》卷10(大正44,669a-670a)。
《大智度論》卷 43(大正 25,370a21-24):
何等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 ,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若有佛、若無佛,
常住諸法相、法位,非佛、非辟支佛、非菩薩、非聲聞、非天人所作,何況其餘小眾生! 
《大智度論》卷 18(大正 25,190b10-18):
問曰:云何是諸法實相? 
答曰:眾人各各說諸法實相,自以為實。此中實相者,不可破壞,常住不異,無能作者。
如後品中佛語須菩提: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
有非無等,亦不作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是義,捨一切觀,滅一切言語,
離諸心行,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 5(大正 8,248b22-c1):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
住般若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有法得
此岸、彼岸,如是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譬如工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教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0a16-23):
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 
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 ,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是般若波羅蜜。 
問曰:若爾者,不應名為波羅蜜。何以故?未到智慧邊故。 
答曰: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 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 ,因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 ,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說果故。是般若
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 ,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
岸,故名一切種智。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 8:「爾時釋提桓因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
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須菩提品〉中求。」(大正 8,278b1-4) 
(2)《大智度論》卷 56:「此中所說般若波羅蜜者,是十方諸佛所說,語言、名字、書寫經卷,
宣傳顯示實相智慧。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諸觀語言相,而因語言經卷,能得此般若波羅
蜜,是故以名字經卷,名為般若波羅蜜。」(大正 25,458b2-6)

何得般若波羅蜜 如何得般若波羅蜜
(一)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 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行者云何能得般若 ,行者云何能得般若
《大智度論》卷 18(大正 25,196a10-b20):
問曰: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行者云何能得是法? 
答曰:
1、如所說行能得般若 、如所說行能得般若——聞法、發心、行五度——般若則生30
佛以方便說法,行者如所說行則得。譬如絕崖嶮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
得渡。初發心菩薩,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於經中聞,一切法畢竟空,無有
決定性可取可著,第一實法,滅諸戲論。涅槃相是最安隱,我欲度脫一切眾生,
云何獨取涅槃?
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導眾生,當具足是諸因緣,行布施等
五波羅蜜:
(1)布施
財施因緣故得大富,法施因緣故得大智慧;能以此二施,引導貧窮眾生,令入
三乘道。 
(2)持戒
以持戒因緣故,生人天尊貴,自脫三惡道,亦令眾生免三惡道。 
(3)忍辱
以忍辱因緣故,障瞋恚毒,得身色端政,威德第一,見者歡喜,敬信心伏,況
復說法! 
(4)精進
以精進因緣故,能破今世後世福德、道法懈怠,得金剛身、不動心;以是身、
心,破凡夫憍慢,令得涅槃。
(5)禪定
以禪定因緣故,破散亂心,離五欲罪樂,能為眾生說離欲法。禪是般若波羅蜜
依止處,依是禪,般若波羅蜜自然而生。如經中說:「比丘一心專定,觀諸法實
相。」31
2、行五度(有次第意),則得般若(導師《大智度論筆記》〔D005〕p.245)
(1)布施
復次,知欲界中多以慳、貪罪業,閉諸善門;行檀波羅蜜時,破是二事,開諸
善門。 
 
30 如所說行能得般若——聞法、發心、行五度——般若則生。(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9〕(厚觀法師)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