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9 01:50:4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3/29 01:49:12   編輯部 報導

三根本-上師、本尊、護法的教導  尊貴的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開示

時間/一九八七年
地點/奧地利維也納
譯者/念楚

一、前言

自從上次來維也納的噶瑪噶舉中心後,又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是十年前與Gmb來貴地訪問的,很高興看到佛教在此已正式受到政府承認,並慢慢發展起來;也很高興知道不同的佛教教派都在貴中心弘揚,這是件很殊勝的事。

我們要瞭解無論何時、何地,研讀佛經、佛書或接受佛陀法教時,都需先有一個純淨的動機和發心。以容器為例,我們要避免三種缺失:第一,精神散漫,就如一個倒放的容器,無法裝進倒入的東西。第二,對所學不加研思,就如一個漏底的容器,任何東西倒進必然流失。第三,受法時,腦子裝滿雜念妄想,就如一個盛著毒藥的容器,把任何倒進的東西都染汙了。我們要避免上述三種缺失,並生起純淨的動機,為一切眾生的利益尋求開悟解脫。

在金剛乘(密宗)佛法裏,“上師·本尊·護法”可做為一個教授的主題。佛陀曾依眾生不同的根器演教佛法,其中總歸三類,即上根器、中根器與下根器者。由於佛陀因材施教,故有大小乘的產生。

金剛乘的法教最適合上根器者。經典上說:“末法黑暗時期的眾生煩惱業障重,金剛乘是最猛利的對治之器。”它最適合心智卓越高超者,對於為煩惱業障所困的人,也是極適當的對治法門。

佛陀的法教總括在顯經與密續裏。顯教又稱“因乘”,密宗則稱“果乘”,這兩者有何分別呢?
為了達到覺悟遍知的果位,我們必須選擇一條路走,而什麼是佛法的道路呢?它是會帶領我們獲得一種完全無分別對待的自由的旅程。

顯教常以下面的問答來檢視分別心的根源:什麼是產生分別對立想法的主要原因?對自己的執著,相信個人的實有存在。執著不過是無明罷了。也許可能跟著再問:自我的念頭從何而來?“我執”的本質是什麼?這種執著的特性是什麼?它是如何生起的?

由以上問題可以審視我們起分別心的根本之因。此外,如有一個實我,應可證明才對。它應存於身之內或外。顯教說明了我們相信有對立的“我”與“他”之因,進而發現其實並無主、客體的存在。

總之,顯教是專門探討我們的煩惱痛苦之因的一個學問。我們知道自己不斷在受苦,便會問:痛苦到底由何而來?我們發現它由個人的行為業力而來。我們的種種業力由何而來?由妄想煩惱而來,它主導了我們的行為。

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的煩惱妄想?是由於我們對立的觀念。什麼原因造成我們對立的觀念?是因為“我執”,或認為實有存在的無明——宇宙萬法之根源。

我們瞭解所有生活體驗,不管他們過的是快樂或不斷痛苦,均源於一種對自我的執著。

自我是什麼?只是一些概念的堆砌罷了。

當一個行者接觸到以上的議題時,要如何在法道的旅程上行走?他要持守身與語的戒律;他必須瞭解自身的體驗以及外相的顯現都是因緣假合而生,看似實有,其實本性為空。顯教行者以發展對眾生的同體悲心來增長菩提心。他先要探討一切內外諸法的根源,有了瞭解後,使用上面概述的方法修習。

顯教可以證得果位嗎?是的,顯教行者可以達到斷惑證果的境界,但所需的時間很長。我們可以以聲緣乘與緣覺乘來做比較,他們用不同的方式修行,例如探究萬法無我。一個顯教行者經由內在覺觀的發展與道次第的修證,需經三大阿僧祗劫始能成佛。

在密宗或金剛乘,把“果”直接使用在修行上,因此非常特別。金剛乘行者並不把每件事的“因”找出來,也不每分每秒都在審視內境外緣的一切細節。他們用已顯現的東西——他的體驗覺受。例如,煩惱生起時,他不必去細究原因或舍掉,反更鮮明的去感受它,進而轉化它。這也是我們說金剛乘利用“果”來修行,並且非常猛利之因。

顯教和密宗的“果”是什麼?它們的“果”是相同且絲毫不差的。行者所追求的是斷惑、淨障與究竟的證悟。顯教與密宗唯一相異處是使用的修行方法不同。

密宗適合上根者,需要較顯教不同的修行條件。在金剛乘,行者不需觀照每事之緣起,但就念頭生起當下直接作用其上,這也是它較適合上根者修行之因。此外,它也適合煩惱妄想業重者修行,因為此種人對顯教(又稱“菩薩乘”)非常久遠的時間才能成佛無有耐心。沒有耐心的人較無法頭尾貫徹,因此,金剛乘對他們最有益。如果金剛乘的法修得很好,並能在煩惱生起時馬上對治,那便會是一種很快速的法門。但是當然沒有人可以不花力氣就可以在一、二天或幾天內達到開悟的。以上,我們可以瞭解為何末法時期,金剛乘較適高根器以及煩惱業障重者的原因了。

密乘教導我們如何將不淨的體驗覺受和一切外緣色法轉化為清淨。我們要瞭解,這並不表示我們只要想其清淨,或相信它是清淨即可。清淨本身並非一種相信或想法而已。為了將清淨真實化,我們需要三種根本:

上師——一切加持根本
本尊——一切成就根本
護法——一切事業根本

二、上師

首要根本就是上師的加持,而成就與事業則是附屬的,此因它們也是上師的化身。本尊、護法與上師本是一體無分別的,這也是在金剛乘的修行裏,上師的意義十分重大之因。

上師”為何重要?在顯教裏,佛子依賴師父或法道上的朋友指點修行,脫離迷惑痛苦。他依師父的指導——法道修法。在金剛乘裏,上師的重要性不只是指點我們迷津而已,毋寧我們應視他為佛。尊上師為佛,他的加持力將直接融入我們的心,啟開覺醒之門。要得上師加持必須具備兩種條件:自己的修行以及一種視上師為佛的完全敞然開啟的心。

在顯教裏,我們對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要非常謹慎小心,以期不做錯事,但並不是每次都能如願,因為無明迷惑一直伴隨我們,而妄想習氣更使得我們去造惡。這也是為何顯教需費較長時間才能成佛;行者總在希望做好,卻又為妄想習氣所引的衝突中掙扎。

我們說金剛乘很深奧卻很快速,為什麼?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是直接與上師有關的。我們要知道,心的本性是清淨的,只是我們覺知心的方式錯了。如果,我們對上師敞開我們的心,便可得到他的加持與啟發——他的加持將凝聚融入我們的心,帶領我們至圓熟解脫的境界。換句話說,經由上師的啟發,我們可以了悟自心本性;也唯有其有上師的加持,始能讓我們了悟自性。因此,在金剛乘裏,依止上師是件最頂重要的事,原因是,這個車乘(指“金剛乘”)太快了。以上,我們可以瞭解為何上師是首要根本,也是加持根本的原因了。

要如實得到上師的加持,有幾個基本條件:學子要對其上師有全然的信心和虔誠。這不是說,他對任何遇到的上師都要有完全的信心;在接觸許多位上師後,我們會對其中一位上師產生特別的信心和虔誠,並確信就是他。上師也要觀察學子,他要看是否能將加持力傳及于這位學子。當行者確認可以依止某位上師時,便要毫不遲疑的生出堅定不搖的信心,對他敞開自己的心。不變的信心就如同金剛,永不被催破,凡夫之妄念也無法影響或阻礙。堅定不移、永不摧毀的信賴和虔誠的心,也即是密宗被稱為“金剛乘”——堅固之道的原因。

很多人認為上師都是一樣的,其間並沒什麼差別,這是不正確的看法。一個精神朋友可以用純淨的方式指導引領我們法道,告訴我們何者可取,何者該舍等諸如此類的事;但一位金剛乘的上師不僅要以他的法教或任何可取的方法來啟發他的學子,同時也使用各種不同方法——他的身教、言教和他的加持力,以帶領學子的心識達究竟圓滿解脫之境。如果一位大師有此種能力,便可稱為金剛乘的上師。依此,我們瞭解各種老師之間的差異——我們或許會有很多精神上的老師和朋友,但卻只有一位或少數幾位金剛上師。

總而言之,在金剛乘裏,上師是一位可以帶領他的弟子至圓滿解脫的人,而弟子則要對其上師有堅固不移的虔誠和信賴之心。

在“上師相應法”裏,我們會念到:“虔信為禪定之首”。在金剛乘裏,虔信之心是最基本的,它不是虛假造作,也不僅是心裏想的,它是由內心全然的髮露。當真實的虔誠之心生起,繼經上師的加持後,世俗的妄心便會自然止息。弟子不必非得要很聰敏伶俐,因為上師的加持力自會帶來一種禪定的穩靜力量。上師的身口意加持會融入我們的心,並與我們的思想行為合一。

許多以前的噶舉派上師認為沒有比“四加行”的基礎修行更為深入有效的了。這種說法並非僅指前三加行——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與獻曼達,其中也包括上師相應法的修行,藉此我們可以領受到上師的加持。

說到其他種種法門——大手印、所有本尊觀想的生起與圓滿次第、那洛巴六法等等,一個人的心智是否圓熟是最重要的,而其唯有藉由上師相應法的修行得到加持,始能達到。此時,一切不淨轉為清淨,而行者也便能正確的準備好由他的精神導師處接受更深的教法。

對一位真正具德上師的虔誠之心,並非有如一位老師偶然對我們微笑、和氣的與我們說話時,我們對他所生出的親和之心。這種心是依附外緣而生的;深切真實的虔誠是一種全然無條件的內心體驗。當然,開始時是有條件的,例如,決定如何去認識一位元具德上師等等,但最後自己內心的體驗則必須完全不依附外境或任何隨興所起的事了。

我們要知道,只有恆常不渝的虔誠和奉獻之心生起時,上師所給予的加持才能停止我們的妄心。有很多記載說到上師的加持如何觸及我們的心,並讓我們感動,例如潸然淚下、毛髮聳立等等。我們必然前世就已與自己的上師結緣;上師弟子的關係不可能在一世建立的。

得到上師的加持和啟發後,才能獲得真正的結果,達到最高成就。如果我們的虔誠和依止之心是造作出來的,則所得的加持和結果也必然非真實的了。

上師也是一個擁有色身的人,事實上,他們也有運氣好和不好的日子,也可能生氣、悲傷或沮喪。如果我們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便會惑於所見而生煩惱,懷疑上師為何不若以前所見完美。此時我們的虔誠倘非真實,懷疑必然顯露無餘。因此,發出真正的誠心是非常重要且珍貴的。

我們祈欲獲得的成就並非假外可求,也非一樣要重新獲得的東西。究竟的覺悟是對心性的探求,對其真義本質的了知,它不住於外,也非新有的,因此,為何說我們如能做到無依所緣,便已達究竟成果。

三、本尊

通常,我們說金剛乘是一種快速的解脫之道,乃因它可引領我們了悟大乘的空性與慈悲。而沒有一個咒語不是空性與慈悲的結合,這也是“金剛乘”(又稱“真言乘”)的本質,因此,我們要將顯密融合雙修。

修習金剛乘的目的在那裏?就是要清淨我們對內、外諸法的不淨覺受。我們可用特別的法門觀一切都在淨光中。清淨的過程不是將淨化為清淨,而是去認知萬法唯識所現,但一切除了像幻影夢境外,無一是真實存在的。轉化的意義是:了知實性本即清淨無染。

將不淨轉化為清淨的體悟並非念咒語、施法術,或向據說可以呼風喚雨的神祗祭牲供養就可達到的。這些觀念和作法跟金剛乘扯不上一點關係。

修密真正的目的,是要了知一切的覺觀和色法本來清淨無垢,妄念純由執假為真而起。相對上,萬法皆依因緣條件和合而生,因此,究竟上,也無有一物實有存在,在金剛乘,我們視二者為一不可分。了悟相對與究竟實相不一不異,即是淨觀。

什麼是不淨的覺觀和色法?就是認為萬法各其獨立實有,這是一個邊見和錯誤的觀念,因為宇宙萬法的顯現,其性本空。只是嘴上說說一切皆空,並無法探究這個正見,徒讓人增加困惑,因此我要再詳說一遍:宇宙萬法本身並無瑕漏,也不會讓人感到迷惑,其色相的顯現也不會帶給人困擾,唯有我們本身對外境的看待——相信並執一切色相為堅固實有——會造成我們自己的迷惑障礙。

諸法既是空相,則一切超越於生滅。一切現象都由空性中本自無礙化現。我們利用金剛乘的各種法門修習,了悟空性與清明之本質,以及一切本然無礙之特性。

為何金剛乘的修習法門很特別?因為萬法雖然顯現,但其本性並非獨立存有,是我們的妄念認為它實有存在。因此為了消除產生的矛盾,我們觀想本尊,並念咒語,這也是本尊為成就根本之因,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本尊?剛剛已解說過上師是加持根本,也是首一根本之因,那麼本尊與護法就是上師的化現。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上師的心是法界——法爾無邊之境。一切本尊都是上師之心的明性本然無礙的化現,也就是慈悲,它如廣大無邊的虛空。我們要記住:他們非如我們所認知的物體,實有存在,他們只是諸如此類的本然顯現,也就是上師的心。

本尊有很多,也有不同的化現:有慈祥尊、忿怒尊;有單身,也有雙運的。為何有這麼多呢?本尊由法界空性中化現,也就是上師之慈悲本自清明的顯現。前面說過,弟子各有其相異的才智根器、觀點和目標;他們的祈願也多半不同,因此,依其不同的習性喜好化現不同本尊。我們每個人均依自己的理念和定位生活,因此,修行上需有一參考點——一個順應個人的意願和習性的參考點。由於我們尚無法全心不移的專注在究竟本尊上,因此,便需要一樣代表的東西。

我們在圖片和書上看到的許多本尊是真的嗎?不,他們是究竟本尊的一個象徵代表。本尊不同的身貌和手持的法器,代表我們對外境不淨的執著和攀緣。我們執著很多不淨的觀念和想法,並認它為真。每位本尊都代表我們眾多執著習性中的一種,這點我們要知道。

我們要如何觀想本尊?有兩個次第——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前面已說過一切色相(現象)依緣而生,每件事都會在一段時間內或一點上發生。一亙成熟生起,它會持續一陣子,最後歸於毀壞消失。為把這種生滅的過程淨化,我們因此利用禪觀來修習,在禪定中觀想生起本尊以淨化我們心法中“生”起的過程。

每個本尊法的生起次第必須觀自己為本尊,複觀本尊於前虛空,我們向他唱誦禮贊。為何要先觀自己為本尊呢?原因在於我們總深信自己擁有一個“我”,如果告訴你“我”實際上不存在,你一定很難理解,這就是生起次第的修法很特別的原因。不管“我”存在或不存在,爭論總是不少。此處行者要直接將自身觀為本尊,以減少並漸漸消除對“我”、對“自己”的執著,但這唯有在我們真正瞭解本尊的意義後才有作用。本尊是完全清淨的化現,如果行者能了知此點,觀己為本尊,對自我的執著便會自動消失,以致完全淨除。

這個方法也可應用於我們觀想在前虛空的本尊。我們總是緊握不放任何我們所知能視的東西,因此,在禪修過程中,我們觀想世界是本尊的清淨宮殿,所有眾生都化為本尊。這個目的是要藉著觀一切眾生均化為清淨的本尊身與色境,來消除我們對外相的顯現不淨的執著。

我們要記住,宇宙萬法中只要有需要清淨者,便會有法門對治,這是我們修觀想法所要知道的真正的內涵。本尊並無實體存在,如果行者不解,硬觀有實體,便會導致迷亂。

我們都必須認真的修習本尊法的二次,但我們要再強調,瞭解什麼是本尊的化現以及為何要修持這些法門,這點很重要。我們也需瞭解他們不同的外相顯現所代表的意義。

有些本尊有十六臂,有些有四腿。我們也許會猜想:“兩隻手不夠嗎?”如果認為本尊本來就是多手多腳,我們就大錯特錯了。如果我們真認為本尊具體實有,他便不會化現某些我們需要淨化並有方法對治的東西。我們若相信本尊真有很多隻手腳和眼睛的話,那就太傻了。觀念錯誤會導致行者完全錯誤的知見,以致法道也跟著誤走。我們要瞭解本尊的四臂是象徵我們的四種思惟(四共加行)。我們相信有四天,四這個、四那個並習慣於這些想法,因此,本尊便以四臂為象徵。我們也有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作法,因此,我們看到本尊有三眼。本尊的每個部分都對待於我們對心、色二法的此或彼的習性或執著,而每位本尊都化現一種特殊的淨化本質。

我們常依假名而思考,生活中也一直執著對待的觀念,這是可以克服的,本尊的觀修法也就是專為對治它的。觀想的每個細部都代表淨化的象徵,但如果我們想得太多,認為本尊實有,增加幻想的念頭,其結果將造成精神障礙,或感到恐懼,以及其他無法適從的精神干擾。

這是尤其在金剛乘裏要做好禪修,正確的知見非常重要的原因。什麼是正確的知見?瞭解相對的色相與其究竟實性是不一不異的。如何把正確的知見應用在本尊上?“相對”是指我們對色境的體驗覺受,所以要觀想本尊。“究竟”是指諸法實相——本性為空,不實有存在,所以我們每個法都要修圓滿次第。但同時,生起與圓滿——相對與究竟是一體不分的。

利用本尊的觀修法,我們可以達到一般(世間)和殊勝(出世間)的成就,因此,本尊稱為“成就根本”。

為了避免落入邊見,執萬法為空,皆不存在,因此,我們要修生起次第。也為了不落邊見,執一切色法皆具真實恒常,因此,要修圓滿次第。了悟兩者合一,將讓我們了悟大樂與空性不二,也即是金剛乘修行的目標。如果行者正確的修行,一定會獲得成就。

四、護法

本尊是廣如虛空的法界,也是上師心的化現,而護法則是本尊各種不同的化現。金剛乘很殊勝,也因此可能有障礙產生,我們在法道上依賴護法平息消除所有生起的障礙。 
五、結論

本尊與護法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重點,但上師尤其是第一根本,因為他的加持可以滲透融入我們的心。另外,我們應深切瞭解上述所有方法的深奧意義與內涵。

·上師的身是空、色不二的化現。
·本尊的咒語是空、聲的一體。
·本尊的心是空、慧不二的結合。

當我們住於純淨的覺性中時,應用上述法門修持,本尊的佛慢會喚醒我們的內心,所以必須先瞭解其意義,才能產生清淨真如的智慧。

每個金剛乘,尤其是大手印與大圓滿的弟子,對正確的見、道、果要了知三項重點:

·關於正確的知見,金剛乘行者要了知相對與究竟兩種真諦的合一不二性。
·關於正確的法道,他要了知善巧(方法)與智慧是合一無別的。
·關於正確的證果,他要了知得證果位時,報身與化身是不一不異的。

如果弟子沒有了達這些重點,則他的努力都將白費。

六、問答錄

問:圓滿的虔誠之心與我們前世的業力有關嗎?它是業緣的顯現嗎?

是的,的確如此。由於我們與上師維繫了一段很長的因緣,真正的虔誠之心便會自然生起。因此,我們不必急急去尋覓一位與我們有如此深切因緣的上師。

問:金剛乘的上師有沒有情緒上的問題?

這是依弟子與其上師的關係而定。如果弟子對其上師有堅定不移的虔誠和信賴之心,他便不會在乎這個問題,例如,也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認為他有缺失。如果弟子有全然的信心,並堅信他的上師就是佛,那麼任何想法都不會影響到他。當然,不同的上師有不同的證量。

問:有否可能我們具有真正深切的誠心,但同時仍看到表面的缺失?

我們必須觀一切都在淨光中,這是需要練習修行的。在清淨的虔誠心生起時,所有不淨的覺受都會消失。

問:有人說我很傻,因為我盲目的遵從我的上師所說的去做。

我們真正信賴的上師,必須擁有一位具德上師的特質,如果是這樣,則我們便可完全信賴,依他所囑咐去做,這樣子很好。如果他是真實可靠且具德的,不會有什麼障礙產生。

問:如果我無法做到觀一切均是清淨的,怎麼辦?

不淨是指目前我們所處的色境和覺受。我們常活在分別對待的觀念下——我們總是儘量滿足私欲,逃避痛苦,因此,煩惱妄念便影響到我們的經驗和行為。修習淨觀是表示對無法控制的行為所產生的衝突生起警覺謹慎之心,並且藉著依止上師改善情況。目前我們是處於一種介於清淨與不淨的經驗狀態中,我們可以想辦法離於二元的觀念,不受自己分別對立的念頭影響,並依上師的指導去做。如果能舍離對待的念頭,則一切便是清淨的了。

問:一個未開悟的老師可以當金剛乘的上師嗎?

一位金剛上師要有能力帶領他的弟子到達圓滿的解脫之境,這個特質居於一切之上。未開悟的上師僅可帶領弟子到他已達到的境界。

問:荷比印地安的法教與金剛乘的有關連嗎?

我不清楚。

問:他們也教導我們觀清明。

荷比印地安?我不認為有關連。Gmb到美國時,也有人問類似的問題。很多荷比印地安人告訴他,他們的族裏有有關Gmb到來的預言,可是我不認為這之間有什麼關連。

問:空性的體驗或“無我”,跟去看牙醫很痛的感覺有何關係?看牙醫時,我希望沒有一個“我”。痛跟“我執”之間是否有關係?

由於我們都相信有一個“自我”,因此,便經歷種種痛苦。如果我們能證悟空性,便不會執著於感受痛苦這件事,因此,也就沒有痛苦。

問:這樣說,佛從不生病,也沒有牙痛過?

不,他不感覺痛。為了顯示因果和痛苦的真實性,他示現了很多事情給我們看。有一個故事說釋迦佛有次掌心上插了一根刺。他給弟子們看,可是本身並不覺得痛。

問:與上師的三昧耶戒跟其他金剛乘的戒律有何關係?

金剛乘裏有很多三昧耶戒,總括在十四根本大戒裏。討論這個問題,很多因素要包括進去。簡單的說,上師與弟子的三昧耶戒取決於兩者之間的關係,而這個關係則取決於弟子是否視上師為佛,是否對上師心中無一絲不敬或不淨的念頭,而上師也有責任正確的引導弟子。金剛乘依不同的程度有不同的戒律,同時也依其與五佛部的關係而定,例如,依其是寶部、蓮花部、金剛部或羯磨部的戒律而定。

問:如何生起對金剛上師的虔誠之心?

弟子藉著了知上師以及傳承祖師的身口意諸功德,首先生出堅定的虔誠和信賴之心,繼之反覆細思他們的功德,由此種禪觀中生起堅定的奉獻和依止之心。而藉著積聚功德和淨除業障的步驟,對上師的依止之心便會時時增長。

問:上師的加持和通常我們在灌頂中的體驗有何不同?

當你覺得頭重重熱熱時,便得到上師的加持了!開玩笑的,這真有意思!加持是一種能使他人的心解脫的能力,與法器或聖物沒有任何關係,這些是在灌頂時才用的。究竟的加持是沒有“正由某人處接受加持”的概念,這才是真正的加持。法器只是象徵,表示我們正接受真正的加持。

問:我不太瞭解清淨本尊或究竟本尊的意義。

我用一個例子來做解釋。觀音有四臂,戴著特別的纓絡莊嚴,手中拿著各式法物。他的外貌的顯現不是究竟本尊,只是一個色相。但他是諸佛菩薩慈悲的化現,這就是究竟本尊。金剛亥母以各種象徵性的外相化現,但也是萬法森列,妙有無盡的究竟化現——諸佛出生之智母。究竟上,她就是智慧波羅蜜。

問:為了了知諸法之空性,便要按生起次第的各項細節做禪觀。我們是否也可將此方法利用在其他禪修上?

在禪修中,悟境會慢慢變得習慣堅實,並在禪修後繼續延續,使它變成一個完整的體驗。禪修當中觀想外境是本尊壇誠,所有聲音都是本尊的咒音,會讓我們養成禪修後仍保持此種覺受的習慣,而重複繼續的記憶會帶出覺知,了知性空緣起道理;覺知產生將擴展我們的修行。

問:本尊都是上師心的化現嗎?

是的,那洛巴為馬爾巴灌喜金剛的頂時,喜金剛在馬爾巴面前示現。那洛巴問他:“你對誰最恭敬?”馬爾巴想了一下:“我一向都是以上師為重的,但本尊例外。”他向本尊頂禮,但馬上便發現自己錯了,因為本尊是由上師的心化現出來的。當馬爾巴了悟了這點時,喜金剛便融入了那洛巴。

問:我不瞭解為何護法是由各種不同的本尊化現出來的,我不懂他們兩者之間有何差別,因為度母也可保護我們免於恐懼。

他們是一樣的,尤其智慧本尊。諸佛菩薩是依其願力做各種化現來度化眾生的。本尊與護法,一是成就根本,一是事業根本而有所差異。度母可保護我們免於恐懼,因此也是護法。

問:我不瞭解什麼是禪觀本尊時生起的佛慢。

如果你想有一個“我”,一個“本尊”,一定會被誤導。通常當我們觀“我是本尊”時,一定會觀兩樣東西湊合在一起,這樣是錯的。佛慢就是覺知身是空、色不二之理,本尊就是這個的一體,不是一個與我們分開的東西;它也可以應用在咒語上——空、聲不二。由於整體之不可分性,它不是有異於我們的。如果了知本尊的心不是與我們的分開,事實上,是與我們的合一,我們便有了“佛慢”。

問:仁波切,您說我們要藉觀一切眾生都是本尊,以清淨對外境不淨的執著。請問在這個末法時期我們要怎麼修?你是否可觀自己為本尊?

很困難。如果我們自己無法觀他人為本尊,他人也幫不上忙。你的問題在於太介意他人的行為,執著你對他們的看法,尤其是負面的,因此,修“止觀”和“自他交換”對你很重要。這樣你可以慢慢視他人為本尊。禪修時,別人其實仍是一樣的,但我們對他們的妄心會漸漸減少,這是修行生起次第的目的。

問:很明顯的這是相對世界,但常讓我感到很迷惑。禪修前或後?

也許兩者都有吧!“自他交換”修法對你有幫助,你也可以觀修“無常”。

問:修圓滿次第時,上師化光後在那裏?

你得要自己去找找看囉!宇宙萬法本就是上師幻化遊戲的顯現。

問:什麼是勇父與空行?

有很多種勇父與空行。有智慧空行母,例如金剛亥母與度母,她們是一樣的。也有世間的空行母、事業空行母、啖肉空行母等等,她們都住在淨土。

問:在嗎哈悉達(大成就者)傳記裏,描述他們死亡時以自己身體進入勇父、空行的淨土裏,這是什麼意思?

從因地說,我們的身體是前世業力的果報,因此是不淨的。瑪哈悉達已得成就,所以不執其色身。他們較諸未得成就眾生,與其色身有更特殊的關係。我們說他們證得虹光身。

問:“上師的幻化遊戲”這句話跟人由神創造的觀念有何不同?

這兩者完全相反。假定是神創造世界,則必先預設有一造物者的神。“萬法是上師幻化遊戲的顯現”這句話則說明沒有人可以創造世界,也沒有什麼可以創造,一切都是超越這種分別對待的,因為上師究竟上是超越生滅,超越任何邊執的。他是偏滿輪回與涅盤二境的法身,法身無所不在。一切色法都是空性的,它是空性圓融無礙的展現。

問:仁波切說金剛乘融合矛盾成為一體,這點我們如何去瞭解?

生起次第談的是相對實相(世俗諦),圓滿次第談的則是究竟實相(勝義諦)。我們要曉得這兩者是一體的,並不互相矛盾,因為它們是空與明的合一。

問:請問五佛部的法教是屬於金剛乘或顯教的?

金剛乘。

問:個人與上師的關係有多重要?或者說,只要觀想他就足夠了嗎?

上師相應法”是個很好的法門,可幫我們將心專注于上師,這也是我們所能給上師最好的供養。無論如何,行者絕對需要依止一位元上師。只要我們還未了悟內外諸法與上師的心無二分別時,便要依賴他。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