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11 10:12:05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4/11 10:11:17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懺悔罪業 第十八節課

第十八節課

今天還是講“無主物供養”。昨天講了在十方三世諸佛、法寶、僧眾面前,供養鮮花、良藥、珍寶、淨水,下麵的頌詞是:

巍巍珍寶山,靜謐宜人林,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

巍峨高聳的金山等寶山,遠離喧囂憒鬧、舒心悅意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點綴得無比莊嚴、累累碩果壓垂了枝幹的妙樹。這裏的供品是寶山、森林、由花朵點綴的妙樹。

巍巍珍寶山”:按照《俱舍論》的觀點,它應該是四種珍寶所組成的須彌山,周圍有七大金山、鐵圍山環繞,觀想這些珍寶組成的山,並在三寶面前供養。此外,世間上也有很多壯麗巍峨的崇山,如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四大菩薩所居住的四大聖山,舉世聞名的泰山、華山、昆侖山,長跨七國、號稱世界之最的安第斯山,雲南香格里拉的美麗山……

作為修行人,四處朝山、遊山玩水的機會幾乎沒有,很多人學了佛以後,以前喜歡旅遊的習氣蕩然無存,成天專心致志地內觀禪修。但有一部分人的愛好不同,他們只要一有機會,就到名山勝地參訪,看到美麗的山川、旖旎的風景,便拿出相機開始拍。當然,這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是作為大乘佛教徒,最關鍵的就是不管親自看到這些山、聽到山的名字,或者僅在心中憶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養三寶。

雖然在我們人間,由珍寶組成的山王可能沒有,但到了夏天,無論藏地也好、漢地也好,我們會見到很多由鮮花點綴的山,這個時候若馬上觀想“供養諸佛菩薩”,這種功德是相當大的,也是我們平時不可缺少的一種修行。

靜謐宜人林”:遠離憒鬧、寂靜清幽的森林。印度有沉香林、檀香林,我國西雙版納、長白山等處也有非常好的森林,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學院西山(木天女神山)的小森林也非常好看,尤其是到了春天,裏邊的感覺特別舒服,但此處現已劃給女眾了,我們男眾不能去!青海與四川的交界處還有阿日森林,華智仁波切說過,《入行論》所講的森林,應該像阿日森林一樣幽靜,以前我去朝拜上師如意寶降生地時,也曾經路過那裏。總之,不管在哪里遇到什麼樣的森林,都應該觀想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由各種鮮花珍寶嚴飾的妙樹。比如碩果累累的蘋果樹、梨子樹,不管是別人家的還是果樹園的,只要看到了這些花果樹木,心裏馬上觀想:這麼好看的樹,供養諸佛菩薩!這是一種意取供養,功德也是相當大的。

平時,我們不一定非要供養寶山、寶樹,在路上看到彎彎的小溪、靜靜的山岡、美麗的村莊,不管什麼景象,只要自己覺得悅意好看,第一個念頭就要想“供養三寶”。口裏可以這樣說,心裏也可以這樣觀想,如此一來,自然而然就能圓滿很多資糧。

所以,修行人不一定需要很多錢,如果沒有錢就無法積累資糧。對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實物沒什麼差別,這是由於一方面他的觀想能力特別強,另一方面他對外在的金銀財寶並不執著。以前蓮花生大師在藏地時,藏王赤松德贊為了報答傳法之恩,供養了很多金子,當時蓮師唱了一首道歌:“我見到的全部是黃金世界,不需要這麼一點金子。”之後在赤松德贊的手裏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不太高興(具體我記得不是很清楚,《蓮花生大師廣傳》中有這段情節)。我們凡夫對金銀財寶特別執著,若是金子銀子,就一定要好好抓住,若是石頭木頭,便覺得沒什麼用處。但對真正證悟的瑜伽士而言,二者沒有任何差別,因為外境不存在實質,所以意幻供養與實物供養沒有兩樣,只要自己有觀想的能力,諸佛菩薩就有取受的能力。

世間妙芳香,如意妙寶樹,

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

蓮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

天等世界中合成而散發的芬芳香氣、沉香等塗香,能滿足所需的如意樹、奇珍異寶所形成的妙樹,未經耕耘自然生長的莊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養的所有珍貴飾品,包括由蓮花點綴的湖泊、池塘中不斷傳來天鵝悅耳動聽的吟唱聲。

世間妙芳香”:世間中有各種名貴的燒香、薰香、塗香,自然界也有沉香、檀香、丁香,這些香有的是人工配製的,有的是自然生成的(如夏天的許多鮮花,自然散發出撲鼻的芳香)。對此我們應該觀想:不管人間、天界還是龍宮,世間所有芬芳撲鼻的這些香味,全部供養諸佛菩薩。

如意妙寶樹”:以前眾生福報特別大的時候,有福報所成的如意寶樹;三十三天中,也有以善業形成的如意寶樹,這些如意樹,我們應該通過觀想供養。如果沒辦法觀想,在見到松樹、柏樹、檀香樹、各種參天大樹時,或者坐車路經一些大樹時,第一個念頭應該想“供養諸佛菩薩”,心裏要經常這樣串習。

自生諸莊稼”:初劫時有不需耕耘的自然莊稼,北俱盧洲也有以福報形成的自然香稻,對此觀想供養諸佛菩薩。如果實在無法觀想,平時看到稻田、麥田、無邊無際的田野時,也可以進行意供。尤其是到了秋天,在微風的吹動下,金色的麥浪連綿起伏,特別好看;春夏秋冬,田野的顏色也在不停地變化。這些美麗的景色,我們坐車時能經常看到,如果有觀想能力的話,將眼前的這些全部供養諸佛菩薩,功德是相當大的。

及余諸珍飾,蓮花諸湖泊”:將紅、黃、白等各色蓮花點綴著的湖泊,供養諸佛菩薩。世間上有很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陽湖。前段時間,某地理雜誌評選名湖,第一名是青海湖。青海湖在古代非常出名,人們常以“松石變成的大海”來讚歎它,詩學家也用不同的讚美詞來吟誦它。第二名是新疆的喀納斯湖,第三名是西藏的納木錯湖,第四名是長白山的天池,第五名是杭州的西湖。也許杭州人聽了不高興,但這不是我排的,可能西湖太老了吧,開玩笑!看到這些湖以後,有些人的反應是“啊!這個景色好漂亮,這邊給我拍個照,那邊給我拍個照”,從來都不想供養諸佛菩薩,如果是這樣的話,不管到哪里旅遊也沒有意義。

很多人經常有機會看到特別美的風景,遊覽名勝古跡,朝拜聖地神山,但最可惜的是,從來沒有想過供養諸佛菩薩。那天我聽有個人說,他一輩子四處朝山,中國著名的地方基本上都去過,但一次也沒有發願,讓人聽起來挺遺憾的。這些地方,去過和沒去過,感受是不同的。以前上師如意寶去杭州的時候,有一天在照相時說:“杭州的西湖非常出名,看後確實有不同的感覺。”當時他老人家也這樣讚歎過。去過以後感覺雖然不同,但你們觀想“供養諸佛菩薩”了沒有?恐怕很多人都沒有吧。

以前上師講《入菩薩行論》時說過:不僅是水池、湖泊應該供養,世界上的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大的海洋,也應該在心裏觀想供養,我們乘飛機跨越這些海洋時,若不忘觀想供養,功德是相當大的。

我們的財物,經常有吝嗇心不願供養,有時即便供養了,也沒有那麼大的價值。大家想一想,把一座山買下來供養,這需要多少錢?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不要說昆侖山,就算是阿拉神山,我們也是買不起的。但如果能觀想供養,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所以大家平時只要見到了好的事物,第一個念頭就應該是“供養諸佛菩薩”、“供養三寶”,這一點極為重要。

悅吟美天鵝”:湖泊中遊弋著非常美麗的天鵝,不時發出悅耳動聽的鳴叫聲,使人聽後感到十分舒服。一般來講,天鵝是一種非常美的鳥,印度和藏地的許多詩學家,常用天鵝發出的悅音來比喻讚歎諸佛菩薩的妙音。不僅藏地、印度對天鵝情有獨鐘,國際上著名的音樂家也喜歡以天鵝為主題,編寫一些歌曲、話劇,如天鵝湖、天鵝之死等等。

藏地的很多湖泊都有天鵝,如堪布根華所說,它們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銀白色的白天鵝、珊瑚般的紅天鵝、純金般的黃天鵝、藍寶石般的綠天鵝……上師如意寶說:我們學院附近的小河裏,夏天時也經常會來一群黃色的天鵝。在修意供的時候,我們應當這樣想:寧靜的湖面上悠遊著不同顏色的天鵝,它們發出動聽的吟鳴聲,令見聞此情此景的人悅意歡喜,這些美好的事物全部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天鵝不僅高雅動人,它的故事也深富教育意義。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曾寫過一個《醜小鴨》:一隻剛剛出生的小天鵝,由於缺乏媽媽的照顧,來到了一群鴨子當中。剛開始時小天鵝是灰色的,不太好看,很多小鴨子欺負它、挖苦它,說它長得如何如何難看,自己的身體如何如何漂亮。後來小天鵝漸漸長大,身體越來越好看了,此時小鴨子覺得很慚愧,非常不好意思。這個故事可以說明:有些人在開始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好或者長相非常難看,很多人都欺負他,但逐漸成長起來後,各方面變得特別傑出,令人刮目相看,再也不敢欺負他了。這是世間上的一種說法。

平時如果聽到天鵝的叫聲,或者其他飛禽發出的動聽聲音,心裏確實特別快樂。最近我聽到了布穀鳥的叫聲,心裏很快樂,有一種不同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藏地有一種習俗:春天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叫聲,自己在做什麼,一年當中都會這麼做,比如特別餓的時候聽到,就表示一年中都會特別餓。當時我聽到布穀鳥叫時,正好在念系解脫,心想:今年應該是好好修行吧!但是不是也不好說,有時候民間的說法恰恰相反,也許今年特別餓也不知道。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景物,壯麗的山河、湖濱,美麗的田野、園林,雄偉壯觀的宮殿、廟堂,凡是我們見到的,都應當盡心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以前漢地有些禪師喜歡用春天的微風、夏天的美花、秋天的皎月、冬天的白雪,來比喻讚歎諸佛菩薩,同樣,我們也可以將春夏秋冬等自然之美融入心中,意取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甚至看見了俊男美女,嘴裏也馬上說:“供養三寶!”不管什麼場合、什麼環境,只要有對境令自己心生悅意,第一個念頭就是供養上師三寶,如此一來,無形中便能積累很多資糧,這就是修行。

所以,修行不一定是非要持定印禪修,只要時時刻刻將自己的生活與修行結合起來,日日夜夜隨念三寶,這就是上等修行人的作法。希望你們在這方面多下工夫,當然,最初可能有點困難,自己不好的習慣太多,善法又沒有串習過,一下子改過來有點吃力,但習慣成自然以後,也就不會有什麼困難了。

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

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

祈請勝福田,悲湣納吾供。

諸如此類,以上浩瀚無邊虛空界中,清淨刹土以及北俱盧洲等處所有的無主物,我均以心觀想取來,鄭重地供養釋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勝的佛子,祈請供養能獲得大果報的殊勝福田為利眾生而接納,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愛垂念我而接受我的這些供品。

前面代表性地講了一些人間的自然景物,山川、海濱、森林等,諸如此類的無主之物,不管是在人間、天界、羅刹界,還是清淨刹土,無邊無際世界中的所有供品,我全部在心中緣取觀想,然後在最殊勝的福田——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乘僧眾面前一一供養。

就像阿闌律國王(即我乳輪王)一樣,在最殊勝的福田面前,僅作一點簡單的供養,也能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許多公案中都說過,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今生我們遇到了如此殊勝的福田,是相當有福報的。

在供養的時候,應當具足無著菩薩 所講的六種條件,或印度無著菩薩在《菩薩地論》中所講的六種條件。也就是,第一、想到三寶具有無上的功德;第二、三寶可以成辦無邊利益;第三、在眾生界中,諸佛菩薩是至高無上的;第四、三寶猶如曇花一樣很難出現於世,非常難得;第五、三千大千世界中,唯以三寶作為供養對境;第六、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的來源就是三寶。

平時不管對寺院供養,還是對僧眾供養,大多數人都不具足這些條件。他們供養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我獲得平安,為了我做事情順利。當然,遇到一些違緣、困難時,到寺院裏燒香拜佛、在佛前祈禱,除了前世不可逆轉的定業以外,這也是有幫助、有好處的。我並不是說供養時一定要全部為了利益眾生,不能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畢竟每個眾生的需求不同,既然三寶是無上功德的來源,通過祈禱,眾生的很多願望都能得到滿足。《百業經》及其他經典的有些公案中說,佛陀在世時,許多施主、婆羅門、國王等也會在三寶面前提出各種請求,沒有孩子的求子,地方不下雨的求雨,特別貧窮的求發財……除了業力極深重的人以外,只要在三寶面前虔誠祈求,三寶一定有求必應,賜予各種悉地。

總之,大家平時供養時,應在三寶面前這樣想:我今生遇到了這麼殊勝的福田,一定要在三寶面前好好供養,希望三寶賜予加持,並且接納我的供品。

醜二、供養彼等之原因:

為什麼要供養這些無有主人的供品呢?

福薄我貧窮,無餘堪供財,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若有人問:為何不供養自己的財物而供養這些無主物呢?自己一分錢也不捨得供養,卻將無關緊要的山河大地、大海湖泊作為供養,對自己一點損失也沒有,就像現在有些人,叫他供養,他說“不供養、不供養,意幻供養就可以了”,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原因是這樣的:由於我往昔沒有積累過福德,極為貧寒,除了這些供品以外,我實在無有任何其他可以供養的財物。供養的原因有兩種:一是自己實在一點財物也沒有,為了積累資糧,可以這樣供養;還有一種情況,雖然自己有供養的財物,但由於前世沒積累廣大的資糧,所以即生中福報不夠,根本無法買到須彌山、四大部洲、所有的大海湖泊,不像以前的轉輪王,現在我們再怎麼富裕,恐怕也沒有這個福氣。香港或南方的一些大老闆,自己認為非常有錢,能把整座山買下來,其實那只是一座小小的山,末法時代的眾生福報非常有限,即使再怎麼有錢,也只能買到幾百畝地而已。但是意幻觀想與此不同,它的範圍更為廣大,與實物供養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真心誠意想供養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諸位怙主為了利益供養者我而納受這所有的供品。正如《藥師經》中所講,諸佛菩薩並不需要這些財物,我們進行供養,佛菩薩也不會得到什麼利益,因為他們已圓滿了一切功德,不需要這些。那為什麼還要供養呢?對我們來說,一方面可以斷除自相續中的吝嗇心和貪心,另一方面,依靠這種方式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等殊勝對境,能很快圓滿自己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鑒於此,我們在供養時應想:十方諸佛菩薩,我今天觀想眾多的供品作為供養,請您一定要依神通神變力納受所有的供品。如果沒有這樣意幻供養,只是拿一點錢、一點供品去供養諸佛菩薩,恐怕是不足夠的。所以,以意緣取大量的供品,然後在心裏面供養,這有很大的功德。

有人可能會問:“這種意幻供養,是藏傳佛教獨有的說法,還是佛經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呢?”當然是佛經中的記載。對此,寂天菩薩在《學集論》中引用了大量教證進行說明,比如,佛在《善巧方便經》中說:“真正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薩,以慧心攝取十方所有的鮮花、花鬘、妙香、塗香、山河大地等無主之物,供養諸佛,有無量功德。”可見,“無主物供養”不是藏傳佛教或印度個別論師的說法,釋迦牟尼佛在大乘佛經中也這樣親口宣說過。

還有,在《寶雲經》中,佛告訴諸位眷屬:“善男子,應以三千世界所有花果等無主物之供品,于晝夜六時中,在十方諸佛菩薩前意幻供養三次,此舉具有無量功德,應回向于一切眾生。”依靠這些大乘經典的教證,我們很容易看出,“無主物供養”是大乘最甚深的一種意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隨時隨地行持。

然而,現在世間上卻有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平時不願意供養,嘴上說“我心裏觀想就可以”、“隨喜就可以”、“意幻就可以”,但真正讓他供養的話,在家裏佛像前供一盞燈的舍心也沒有,點一根香也捨不得。還有些人口頭上說得特別漂亮,“什麼都是空性的”、“一定要有大悲心”,但實際上,放生時連買一個生命的錢也捨不得出。有次我見了一個據說有幾十億資產的大老闆,他不停地對我說“我們要放生、我們要放生”,當時我很高興,心想他肯定能拿很多錢,沒想到,第二天真正要放生時,他給了一百元……眾生根基的成熟程度確實不同,以前我在《旅途腳印》中寫過,學院中有些道友吃的、住的都沒有,卻願意將自己的錢全部拿來放生。儘管眾生的智慧、信心、悲心有差別,但一般來講,修行不是靠講好聽話就能解決問題的。雖然佛經中也說“隨喜與親自做二者功德相同”、“意幻供養超過了一般供養的功德”,但其中的意思是,如果自己實在沒辦法供養真實的供品(比如出家人或一些貧窮的佛教徒),那在十方諸佛菩薩或上師面前,可以這樣意幻供養,但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財物,一點也不捨得供養,只是口頭上說得好聽,“上師啊!我準備給您供養太平洋、杭州的西湖……”這樣的話,不知道上師是什麼態度?

我們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應該憑自己的信心和力量來作供養。沒有信心的話,就會認為上師特別貪財。實際上,對於真正的上師和善知識而言,這些財物和供品,他個人根本不會貪執,如果貪執的話,說明他不具足大乘善知識的法相。前段時間也講了,所謂的“大乘善知識”,如果特別喜歡財產、富裕的生活,根本沒有這樣的說法。大乘善知識的法相是什麼?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大乘佛法,對大乘經典精通無礙,這就是大乘善知識的特點。

現在末法時代魚龍混雜,善知識與惡知識分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佛教徒,你們的頭腦一定要清醒,觀察好以後再供養比較妥當,否則,不但得不到功德,恐怕自己最後也特別傷心。現在有很多人,見到一個剛來的上師就隨隨便便供養,供養完了又後悔,這樣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你真的想供養,法供養是最好的。對真正的上師來講,一個人好好地修行,好好地聞思,這個上師肯定高興。因為上師傳法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讓所有的眾生獲得快樂,而獲得快樂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法!

這次我也很高興,因為除了這裏的道友以外,很多對學院和我個人有一定恩德的人,都會有機會聽受佛法。我平時遇到他們的時候,雖然很感謝他們的幫助,但只是心裏有一份感激之情,或口頭上說一聲“謝謝”,從世間的角度而言,這樣可能報答不了什麼。作為一個修行人,報恩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他們聽到佛法。我口裏講的這些佛法,都是上師們傳下來的,大的錯誤應該沒有,小的錯誤肯定難免,這不僅是我,任何一個凡夫,在講經說法時都是不敢保證的。他們如果通過聽法,確實得到了佛法上的利益,這就是真正的利益!平時我到一些城市裏去,在人群當中見見面、互相說個好話,實際上是沒什麼利益的;給一些財物、一些幫助,也不是真正的利益。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利益是什麼?我認為就是讓他們獲得佛法的利益。

鑒於這種目的,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法供養都是最殊勝的,而且中間也不會產生什麼怨恨。世間人就是這樣,剛開始跟這個上師關係好時,急著去供養,但過一段時間,這種世間關係破裂了,就開始互相說過失。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如果你們作法供養的話,當下上師很高興,以後也不會有各種說法和傷害。所以,對於上師,應該以法供養為主。

剛才講了,遇到一些悅意的對境、美好的景物時,應該在心裏作意供,這一點,對於大乘修行人而言非常重要。現在海外的一些大德,他們在講經說法時也講這方面的功德、供養的道理,大家若能按照這種教言去自我改正,對今後的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和利益。

總之,我們到了一些好的地方時,不應該以沒有意義的思想或行為來攝持三門,而應首先觀想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然後在心裏發願。以前上師如意寶到一些神山或海邊時,沒有一次不發願、不念供養咒的。大家平時看到這些景象,也應該以《普賢行願品》的偈頌作供養,如果供養咒等不會念,“供養三寶”這四個字應該會說吧。假如能經常這樣串習,不管到哪里都會用得上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