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11 10:20:5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4/11 10:20:04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懺悔罪業 第二十節課

第二十節課

現在還是講“供養支”。十二種意幻供養的前四種已經講完了,下面講第五種供養——妙香供養。

香遍三千界,妙香塗敷彼,

猶如純煉金,發光諸佛身。

觀想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遍滿妙香,這種香氣供養十方如來猶如純金般的身相。雖然這裏只講了一種身色,但無數如來具有不同的身色,均可以進行妙香供養。

這裏的意幻供養與意緣供養有一定差別,意緣供養是指心中緣取真實物作供養,比如,看到一個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麗的鮮花,心裏首先緣取這個外境,然後再進行供養。意幻供養則是以心意幻化、觀想無量無邊的供品作供養,雖然不一定有真實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大乘佛教中說“萬法唯心造”,既然萬法唯心造,那外境中存在的實物其實也是心的幻化,如果專注心念觀想某種東西去供養諸佛菩薩,與實物供養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當然,這必須要有一定的觀想能力,諸佛菩薩才可以接受你的供品。

所以,修行好的人不管到哪里,都有一種修行的方便。不管遇到違緣、順緣,都能轉為修行的道用;無論住在城市還是寂靜的山林,對他而言沒有什麼差別,任何方法都可以用來供養、懺悔、修行。

五、妙香:《俱舍論》中雲:“四大部洲與日月,須彌山王及欲天,梵天世界一千數,許為小千之世界,彼之千數承許為,二千中千之世間,彼之千數三千界。”按照《俱舍論》的宇宙觀,須彌山、日月、四大洲、欲界天等為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所化界——娑婆世界。當然,有些剛入佛門的初學者,由於沒有聞思過佛教的道理,對此觀得不是很清楚。但總的來說,這就是佛教的一種宇宙觀。

無邊無際的宇宙世界中,充滿著美妙的香氣,這一點應該觀得出來。平時我們撒一點香水,香氣就會彌漫整個屋子,觀想這種香氣漸漸擴大,首先像山谷那麼大,然後像盆地那麼大,最後遍滿整個世界,所有香氣全部供養十方諸佛菩薩,這有相當大的功德。

在這樣的所有三千世界等無量刹土中恒時飄散著陣陣的芳香,遍及各處,以如此殊勝的妙香塗敷宛如純金般熠熠發光的佛身。贍部洲純金是通過十六次提煉才得到的,十分純淨。在這種純金般閃閃發光、金燦燦的佛像面前(如釋迦牟尼佛佛像、三世佛佛像),我們可以在心裏觀想以妙香供養。

現在世間上有很多的茉莉、玫瑰等香水,如果自己覺得這種香味很好,那可以在佛堂裏面供養,這屬於有所緣的供養。如果沒有任何東西,也可以觀想: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香供養諸佛菩薩。這些香當中,有些是自然形成的,如鮮花散發的芳香;有些是人工配製的,如各種香料製成的香水,這些全部都可以供養。

人們經常喜歡在身上噴香水,當然,這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是對三十六種不淨物組成的身體再怎麼噴香水,也不一定有多大的功德。如果能在一些佛像、唐卡面前,通過觀想意幻供養,或者象徵性地灑一些香水,這個功德是非常大的。現在每天早上,我都會拿香水在佛堂裏噴一下,表示對佛陀的供養,這樣心裏也很舒服,可能你們會有同感吧!

如果以佛陀為所緣境,用清淨心來供養,功德大是不用說的,但若以其他的作意對佛陀作供養,也會有相當大的功德。比如釋迦牟尼佛弟子中的阿那律尊者,以什麼因緣成為“天眼第一”的呢?往昔人壽四萬歲時,正值拘留孫佛的教法時期,當時有一群盜賊,盜賊首領的鞋子破了(當時的條件可能比較差,現在的領導一般條件都很好),由於晚上看不見,為了補鞋子,他找到一座佛堂,裏面供了一尊金燦燦的佛像,但佛前的酥油燈馬上要滅了,於是這個首領加一個燈芯,借著燈光把鞋子補好了。因為燈光十分明亮,這位首領看到了佛像的笑容,當即對佛像生起信心,以恭敬心將燈移到佛像面前(其實燈不是他供的,只不過是把燈移過來而已,為補鞋子還加了個燈芯),並且發願:以此功德,願我生生世世獲得智慧,將來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下成為天眼第一!

所以,不管是供燈還是供香,哪怕是以無記心在佛前供養也有無量的功德。平時我們如果有條件,就作這樣的供養,沒有條件的話,應該在心裏面觀想:所有的妙香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一邊走路坐車,一邊這樣觀想,雖然只是幾秒鐘的事情,但獲得的功德卻很大。

于諸勝供處,供以香蓮花,

曼陀青蓮花,及諸妙花鬘。

在佛像、佛塔、金剛上師、經書等殊勝的三寶所依面前,供養具有妙香的蓮花、曼陀羅花、青蓮花,以及美麗的花鬘。

蓮花”可分為白蓮花、紅蓮花、黃蓮花等等,一般來講,世間上的蓮花是依靠日光而開啟的。在藏傳佛教的詩學中,經常用青蓮花、白蓮花、曼陀羅花等來作比喻。“曼陀羅花”是三十三天以福報所感的一種非常美妙的花。“青蓮花”是依靠月光而開啟的。“花鬘”是由很多花串在一起,像念珠一樣可以掛在脖子上。印度有一種傳統,在迎請國王的時候,會把花鬘掛在他的脖子上;現在的西方國家或東南亞的個別國家也是這樣,在機場迎接一些國家元首或高僧大德時,就有一個小孩捧著一串花鬘,掛在這些大人物的脖子上。

六、美花:在堪為殊勝福田的一切佛像等前供上令人感到愜意、香味沁人肺腑的曼陀羅、蓮花以及青蓮花等所有天花,還有用這些美花及珍寶等精心穿成五顏六色悅意的花鬘、寶鬘。青蓮花在人間也有,但曼陀羅是天人的花。

前面也講過,不管是花鬘還是一束花,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都相當大。《法華經》中說:“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意思就是說,即使以散亂心,只拿一朵花供養於佛的畫像前,此人已積累了無邊資糧,逐漸能見到無數如來的身相。我們有些人供養花並不是以散亂心,而是以一種非常清淨的心來供養的。所謂散亂心,是指在無意當中,或者處於一種煩惱心的狀態中,這樣的供養也有如是大的功德。

《白蓮花經》中說:在佛陀面前,或者在觀想的如來面前,向空中撒一些花,所獲的功德以佛的智慧也無法衡量、無法宣說。尤其是到了夏天,我們經常能在路邊看到五顏六色的鮮花,如果你沒有受比丘戒,順便采一些撒向空中,這樣具有無量的功德;如果你有戒律的約束,那在心裏面觀想也可以。藏地的很多老修行人,每次見到漫山遍野的鮮花,口裏就開始念:“供養三寶!供養三寶!”上師如意寶以前在講《入行論》的時候,也再三地強調:“到了夏天,藏地有那麼多野花、那麼多非常漂亮的花,如果沒有供養的話非常可惜,所以我們到草地上的時候,一定要念花供儀軌。”

不僅是在藏地,現在漢地的花園裏、各家各戶的陽臺上也有很多花,不過,很多人養花可能不是為了供佛,而是為了供養自己。不管怎麼樣,你在見到這些花以後,都要觀想供養諸佛,這會積累很多功德。

供花的同時不要忘了發願,這個很重要。《白蓮花傳》中講:義成王子與妻子曼達被流放丹得山時,王子將兒女佈施給了婆羅門,曼達知道後特別傷心,這時王子對她說:“以前我們不是在燃燈佛前發過願嗎?當時你是婆羅門女,我是婆羅門子。你在賣七朵花的時候,我用僅有的五個銀幣買了五朵供佛,剩下的兩朵你也給了我,我們後來一起在佛前發願,你說生生世世要做我的妻子,我當時就說:‘你不要這樣發願,因為我十分喜歡佈施,如果以後佈施妻子、兒女,你會後悔的。’你說:‘我不後悔,我不會給你的佈施善舉造任何違緣。’”王子這樣說了以後,曼達憶起了當時的發願,從此以後,不管王子怎麼樣佈施,她都沒有任何怨言。

這個故事在十年前表演的時候,婆羅門子與婆羅門女是能智和益西措扮演的,當時她們還很小,現在都已經“老”了,可能演不動了吧(眾笑)。不過,我覺得那一段還是挺精彩的,當時我們很多人,包括法王如意寶在內,看到這種佈施的場面都流下了眼淚,一方面對世尊佈施的精神生起信心,另一方面,世尊在因地時是怎樣苦行的,怎樣為我們作榜樣的,大家對此都非常感動。現在世間上經常有一些貪嗔癡的表演,人們喜歡以此為話題,每天津津樂道。但作為佛教徒,我們應該對佛菩薩的事蹟經常觀想、經常談論,這樣獲得人身才有實在的意義。

總而言之,我們平時見到鮮花或花園時,第一個要想到“供養諸佛菩薩”。以前上師如意寶說,藏地有種黃色的花,供養諸佛菩薩是最好的,昨天還擺在這裏,今天好像沒有了。還有一種入行論花,我們學院現在有很多,方便的時候可以給大家看一下。這種花有六瓣的、八瓣的、十二瓣的,以前華智仁波切在青海講《入行論》的時候,聽說到處都盛開這種黃色的小花。

不管我們看到什麼樣的花,首先應觀想供養十方諸佛菩薩,這一點大家不要忘!

亦獻最勝香,香溢結香雲。

複獻諸神饈,種種妙飲食。

在諸佛菩薩面前也獻上最殊勝的香雲,香氣彌漫,結成香雲。還要供養神饈,以及種種的飲食。

七、香雲:殊勝合意的妙香洋溢各方,結成香雲,旋繞遍佈空中,這些也都供養佛菩薩。

結成香雲”,是指在香爐中燒很多香,香氣最後就聚成了香雲。這些香雲可以觀想成各種形狀,有的像八吉祥,有的像七輪寶,有的像五供,形狀各異的香雲彌漫整個虛空界,供養十方諸佛菩薩,這就是所謂的香雲供養。

我們平時不管是到寺院還是在家中的佛堂都可以供香。香的種類有很多,如末香、塗香、燒香。現在很多寺院都在製作香,有些人甚至打著“喇榮五明佛學院”的旗號做香,但我們學院從來沒有辦過什麼香廠,這裏是以聞思修行為主的。外面人喜歡打學院的旗號,或以上師的名義搞各種各樣的事情,這也是經常有的。

總的來講,我們應該這樣想:不管是什麼樣的香,檀香也好,沉香也好,丁香也好,所有的妙香全都供養諸佛菩薩。如果我們到寺院去,就在寺院裏供香;平時在家裏,每天應該供一根香。以前上師如意寶去印度的時候,特別讚歎白檀香,說它的氣味很香,相當好。一般而言,香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只要自己覺得好聞,都可以供養。供養的同時也應當發願:願我生生世世變成戒律清淨的人,給所有的眾生帶來清淨的芳香!

八、神饈:又敬獻上白糖、核桃汁等花樣繁多、味道鮮美的神饈。

華智仁波切講過,所謂“神饈”,是由三白三甜 組成的食子。格魯派在元月十五號專門有一個食子法會,此時他們會做各種精美的酥油花,用酥油花裝飾食子做成供品,以此來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神饈是諸佛菩薩及空行護法所食用的食物。在做的時候有專門的形狀,具有一定象徵意義,我們學院經常也有食子供養。按要求來講,供護法時應該供養神饈,但如果你實在做不來,那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飲料(如核桃汁、紅牛)、糖果、餅乾或其他食物代替。

當然,諸佛菩薩並不需要這幾塊餅乾,也不需要你這一瓶飲料,他們早已經斷除了饑餓或難受的感覺,但如果沒有這種象徵性的表示,你的發願也不一定成功。世間上要成辦一件事情,最少也要拿一根哈達或跟別人說說話,同樣,我們不管發什麼願,最好準備一些供品。如果你到寺院許願,希望自己生意興隆,或者有一些其他目的,這個時候,你首先應作一些象徵性的供養,點一根香或是供一朵鮮花,供養完以後,自己心裏再默默地發願。

現在寺院中發願的人相當多,在發願過程中,如果沒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恐怕這也很困難,但有兩個字大家最好不要忘——眾生!發願的時候,前提應該是“為了眾生”,然後再說出自己的心願,比如你想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那在諸佛菩薩面前供燈或供香之後,應當這樣發願:為了利益眾生,願我變成有智慧的人。所以,“眾生”這兩個字,對於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亦獻金蓮花,齊列珍寶燈。

香敷地面上,散佈悅意花。

也獻上排列整齊如同金蓮花、法輪般的珍寶燈,並在敷有芬香的地板上,散佈悅意的鮮花,以此供養諸佛菩薩。

九、寶燈:井然有序排列著的金蓮花中安放有各式各樣光芒閃閃的寶燈,這些也供養諸佛菩薩。

我們平時如果有條件,應該親自做一些燈供養;如果各方面的條件不允許,也可以在心裏觀想:世間廣大無邊的燈器中,有燈芯和燈油,點燃以後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即使只是一盞小小的油燈,你也可以這樣觀想。供酥油燈功德文中說:將整個器世界觀為燈器,須彌山觀為燈芯,七大海洋或四大海洋 觀為燈油,點燃此燈時,整個世界變成一片光明,將此光明世界供養諸佛菩薩。所以,表面上看來只是一個油燈,但其功德卻是相當大的。

平時我們在僧眾中也好,佛像面前也好,這樣的供養都很重要。拉薩人對燈供非常重視,每到佛教節日,男女老少全部來到寺院,手裏拿著酥油,在每個殿堂的每盞燈里加一點,一直到供完為止。藏族也有一些虔誠的老居士,一輩子在佛像前供一盞燈,這個燈器比較大,除了換燈芯外,平時一直往裏面添油,在他死之前燈都是不滅。現在的大城市有賣各種各樣的燈,如果一直在佛堂點著,交一點電費就可以了,其實也有很大的功德。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個貧女叫年嘎母,她看見國王用金銀做的燈器供燈,心裏特別隨喜,自己很想供養,但苦於沒有什麼供品。後來,她好不容易得到一點酥油,就做了一盞燈在佛陀面前供養。到了下午的時候,目犍連認為白天這樣供燈有點浪費,晚上佛陀傳法的時候供燈最好,於是想把這盞燈撲滅,但依靠各種神通也不管用(大家都知道,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但是他也沒辦法)。他就問佛陀:“我的神通那麼厲害,怎麼連貧女的一盞燈都撲不滅呢?”他有點不高興(當然,“不高興”是我加的,阿羅漢有沒有不高興也不知道)。佛陀回答說:“因為貧女在供燈的時候發願:以此功德,願照亮所有眾生的無明黑暗。所以,以你小乘聲聞的神通,根本無法撲滅大乘菩提心所點的燈。”後來,釋迦牟尼佛為貧女授記,她未來成佛時名燈光如來。可見,供燈尤其是酥油燈的功德是相當大的。

我們作為修行人,不要認為佛教的這些傳統只是一種形式,沒有什麼意義。現在世間上很多人對此根本不理解,他們認為:這樣供燈有什麼用?這些酥油還不如吃了好,或者佈施給貧窮的人。從一方面來說也可以,但很多事情並不像你們想的那樣。對於修學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來講,因果觀念相當重要,如果我們對今生來世,還有佛教最基本的正見沒有打好基礎的話,所謂的修持大乘佛法,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一件事情。因此,大家對佛教的基礎一定要下工夫,如果有了一定基礎,也就是對佛教的正見、因果、人身難得等方面確有一些甚深的見解,才能在這個基礎上修利他的菩提心。要知道,利他菩提心是非常深奧的,我有時候覺得有些人可能連最基本的基礎都沒有,給他們講捨棄自我、利益眾生是很困難的。為什麼呢?因為世間上的人格人品還沒有完善,就讓他犧牲自我去全心全意利益眾生,恐怕有些人不一定接受得了。但不管怎麼樣,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意義就是這樣,我在這裏宣講的時候,也不得不講它的真實道理。

不管我們修什麼法,世俗中的積累資糧非常重要。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極樂願文大疏》中說:如果我們連十盞燈和十個神饈也沒有,卻經常祈禱聖尊菩薩幫助自己、利益自己,這樣的請求不一定能夠實現。所以,平時發願也好,供護法也好,不管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應該象徵性地積累資糧。

每天早上我們也可以有一種所緣,比如說在佛像面前點一根香、供一盞燈、磕三個頭,這說明自己對佛陀並不是口頭上的恭敬心。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光是說“頂禮阿彌陀佛!頂禮阿彌陀佛!”這樣在他人看來,也有一種不太實在的感覺。所以,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些基本的修行方法千萬不能忘!

十、地面:香水塗敷的地面上,遍滿令人賞心悅目的花朵,以此作供養。

高僧大德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如果在地毯上、講堂裏撒滿鮮花,或者把佛堂打掃得乾乾淨淨,這就是對佛陀的一種恭敬,也是對佛陀的一種供養。

如果有些人沒有意幻供養的能力,到一些清淨悅意的地方時,覺得“這個地方多好啊”,在這樣的時候,心裏觀想供養諸佛菩薩,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廣廈揚讚歌,懸珠耀光澤,

嚴空無量飾,亦獻大悲主。

在廣大無垠的大廈宮殿中,洋溢著讚歎諸佛菩薩的歌聲,懸垂著各種珍寶耀眼奪目,無量無邊的裝飾品嚴飾了整個虛空,將此全部供養諸佛菩薩。

所謂“無量殿”,是指它的顏色、形狀,以及整個裝飾都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在大城市中也有一些無量宮殿、星級賓館以及高樓大廈,這些既可以在心裏面觀想,也可以親眼看到之後,馬上說:“這麼好的房子,供養諸佛菩薩!供養三寶!”這確實有很大的功德。

十一、宮殿:具有莊嚴等功德的無量宮殿,傳頌著天子天女們所吟唱的悅耳動聽的讚歌,各種珍珠寶珠串懸垂的飾品將寶幢等嚴飾得光怪陸離、光芒萬丈,遍佈虛空界,成為虛空莊嚴的這些裝飾品也都供獻給大慈大悲的諸位尊主。諸位尊主”包括大慈大悲的佛陀、諸大菩薩、如海空行護法眾,以及對自己有法恩的所有金剛上師、大恩上師。

即使在玩耍時作這樣的供養,功德也是相當大的。《賢愚經》中有一個公案:佛陀與阿難到某城市去化緣,有兩個孩童正在以土石做各式各樣的無量宮、寶庫、如意寶,當他們見到遠處走來的佛陀與阿難,不由得生起信心,準備把自己的這種財物供養。但由於他們的個子特別小,夠不著佛陀的缽盂,於是一個孩子跪下來,另一個孩子趴在他身上向佛陀獻供,佛陀也彎下身放低缽盂接受供養。回去後,佛陀讓阿難把這些土石塗在僧眾的牆上,並且授記:作供養的那個孩子,在我涅槃後一百年,轉生為阿育王,另一個孩子做他的大臣。後來也確實如此,在佛陀涅槃後,阿育王造了八萬四千塔,現在遍佈於整個世界。所以,在遇到殊勝對境時,我們不一定要有很大的供品,即使是小小的供品,往往也是有極大的功德。舍利子前世就是因為給一位獨覺供養針和線,後來成為了“智慧第一”。

因此,大家平時到寺院或佛殿時,一定要好好地發願,供養後沒有發願是不行的。但在發願的時候,就像剛才所說的,一定要帶上所有眾生,然後再說“願我成為智慧第一”、“願我成為慈悲第一”、“願我的相續中儘快生起菩提心”……沒有菩提心的話,活在這個世間上會特別痛苦,對別人一直看不慣,覺得這個是壞人、那個是壞人,每個人好像都是壞人。相反,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那不管看到什麼眾生,都會覺得他們是菩薩、是佛陀,這樣一來,修行也就很容易了,不然的話,自己現在的修行境界實在太差了!

金柄撐寶傘,周邊綴美飾,

形妙極莊嚴,亦展獻諸佛。

金柄撐起的各種珍寶傘,周邊點綴著美麗的裝飾品,外形特別莊嚴,將這樣的寶傘也供養諸佛菩薩。

寶傘屬於八吉祥之一,象徵一切吉祥,是一種瑞相的供養。供養寶傘的起源,佛教中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就是釋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為母親傳法後回到薩登城市,當時右邊以梵天為主的五百眷屬撐著珍寶傘,左邊以帝釋為主的五百眷屬撐著黃金傘,迎接佛陀來到世間轉法輪。以此為緣起,後來凡是迎請高僧大德到某個寺院道場時,都會有一群人在後面撐著寶傘或傘蓋。

不管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高僧大德在舉行一些儀式時也會撐起寶傘,此舉具有一種象徵,寶傘可以勝伏一切違緣,尤其是白頂的寶傘,更具有此種殊勝的緣起。以前我們金剛降魔洲專門給上師做了一柄寶傘,本來打算做一個黃色的頂,但上師要求做白色的,因為白色代表勝伏一切,在十方之中可以大獲全勝。以這樣的寶傘供養上師及諸佛菩薩,具有相當大的功德。

寶傘的周邊可以有一些瓔珞、半瓔珞等裝飾品。不僅高僧大德在傳法過程中,應該撐起寶傘,佛像的上面也應該有寶蓋(即寶傘)。當然,這是一種象徵性的標誌,並不是佛像特別害怕下雨,必須要打一把傘!

十二、寶傘:周圍有珍珠等飾品嚴飾的悅意金柄高高撐起珍寶組成、造型美觀、令人見而生喜的勝妙寶傘,也恒時供養一切如來。這裏的寶傘是一種象徵,實際上,《極樂願文》中講到的八瑞相、七輪寶,凡是心裏能夠觀想的,全部都可以用來供養。

總而言之,對佛陀、三寶等殊勝對境作供養,首先要有虔誠的信心,如果沒有的話,人們不一定這樣做,認為“這是多餘的事情”、“這樣做有什麼用”,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分別念,這些都是不懂佛教道理而導致的。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見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佛教的正見,慈悲觀、智慧、緣起觀等上上功德根本沒辦法生起,就像沒有大地的話,萬物不可能有生長的機會。因此,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樹立正見非常重要,對佛教的基本觀念、基本看法一定要擺正。如果沒有這一點,正如世間上的有些人,對佛教、佛陀、僧人一直很排斥,經常以斜眼來對待,在這種情況下,對佛教是不可能有一種正確認識的,比如說,我認為這個人是壞人,那任他怎麼澄清、怎麼陳白他的情況,我也是不會相信的。

就目前來講,學佛的人越來越多,不管是到了哪里,都有相當多的佛教團體。但可惜的是,具有正見的人並不多,所以,我們作為佛教徒,首先一定要樹立自己的正見,這一點非常重要!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