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空性略講 分類:身心整合

修空性略講

                李勝海居士譯

 

  《廣論》講修空性資糧有三點:1、依止善知識,2、積資淨懺,3、祁請上師,廣大聞思。《廣論》中講修觀資糧中要廣大聞思,先樹正見。

  得觀必須得止,得中觀見不一定需要止,見也是一種內心體驗。

  嘉木祥協巴(妙音笑),是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初發業者如何生起空性體驗,即先依止相似的止,修相似的觀。如何依止止來修觀,現證空性呢?依止無上瑜伽圓滿次第來修空性。得中觀見不用在得止之前,次第無定,均可以。

  修密前可以不得止,但空性見一定要有,無上瑜伽得止快。

  《廣論》中辨別了義與不了義經的區別。龍樹等菩薩是完全可靠的。自續、應成兩派是中觀見。佛護論師寫了《中論釋》破自生,清辯論師主張用因明論式來成立宗派見。月稱維護了佛護,不許自續派的觀點。集大成者是月稱論師,應成派是四宗公認的,有馬鳴及阿底峽尊者。自續派中有順經部的(以清辯論師為代表)有順瑜伽部的(以靜命、蓮花戒為主)。

  順瑜伽行者不許有離心之外境,順經部行者許有外境,他們都認為在勝義諦中一切不許有自性。瑜伽行派認為心是有自性,名言有,和不許有自性是不同的概念。所以要依止龍樹和月稱,連名言中也不許有自性。

  空性和無我。我是自性義,人和法均無自性。先講人無我,後講法無我,人無我容易修,人無我比較特別,學論要反覆思考。

  主要的正理。人無我有七項觀察,法無我是破四生,廣論中主講。參照以前大論師以前的修法,正理之王是緣起,其他一切正理均和緣起有關。三主要道中也講觀察空性圓滿。略論中用四個步驟,一切法分成五大類。歸納起來,破一、破異、破不一亦不異,破又一又異。

  無明是生死根本。人我見不全是薩迦耶見,薩迦耶見又分我和我所。人我見中最主要的是自己的薩見(略稱)。因為人最執著於自己,故從我自身破起。方法是找到所破,心如何執著,才能找到空性。若為破彼境,略論釋中要求無我正理。生死根本是實執,什麼也不想不能破實執,行相相同,作用相反。斷實執,在境中見到無我輪迴種子也摧壞了,看對境如何執著然後如何破。邊執是通過對法有自性之執著,通過分析對於有自性之法是不存在的觀點樹立起來。

  心注一境後得止,用智慧來分析,名言中所認識的法之自性。寂天論師:當修行人尋求法之自性,有任何東西可貪嗎?法稱論師:你如果不否認錯執之境,你不可能離開錯執。《三昧王經》中說當一切法分析後,行者衹有通過這一途徑才能通往寂靜。

  用正理是為了對治實執,不為了辯論。

  認識所破:人無我所破,怎樣執人我之自性。人我執中粗分是指學了其他見地而得來的不變,不可分自在之我,細分是指與生俱來不用學就認為是自足自立實體有的我。具體執著為:五蘊依賴於我,我不依賴於五蘊;我是主人,五蘊身心是僕人。實體有和自足其實是不正確的,如同經理和全體職工一樣,不是主僕關係,經理也是職工,不是體性各異,沒有離蘊之我。

  名言中有:外道認為我和五蘊相異,有離蘊我;有部是五蘊聚的我,經部認為我是意識,應成派認為我衹是一個觀念,安立名言所依,五蘊和我,五蘊並不是我,如杯弓蛇影,是名言安立,分別安立的,衹是名字或觀念;唯識認為能取和所取是一體空,心外無物;自續認為修人無我也一樣比唯識更進一步,修法無我,名言中是有自性的。(參考《宗派寶蔓論》p.15,16)唯識是講勝義無自性,應成派認為名言全是主觀的。前面的觀點較粗,後面的觀點較細。

  應成派認為自性是最細的,人無我是針對有自性的。我者是有自性之義,一切法均是自性安立。所破不認識,會產生問題,沒有真實覺受,把論敵駁倒,衹是理智所破。

  三種我執,三種方式。世俗不懂我執自性,認為實有自性,學過空性就知道一切法無自性,衹是名言安立,世俗上安立名言中有。所有一切不一定要破,只破有自性的東西。

  執有自性的東西是怎麼顯現的呢?不明顯地要想激動之事。強大的苦樂之事容易顯現,力量太強,就不顯現了,會退下去,非常難顯現。觀察時是用心之一角,很善巧的。五世達賴說:觀察時顯現,胃是我,呼吸是我,但仍未找到。我和五蘊如水乳一般融為一體,自足如木頭立於牛奶中很清晰,很客觀,非名言,是自立自在的,見到所破的形象則容易破斥。

  想強大的苦樂事是為了找到我執,我和身心融和成一體,「我」是實在,很客觀的東西,不是名言安立的,很可信,很實在。如果這個世間上有一種東西,它是沒有「我」的,那再沒有什麼真實之東西了。「我」和安立名言之五蘊相合,自在所破,任運自然。僅用想象,還不對。不要製造感覺,理論上之見,要客觀地觀察。

  一切法是名言,要三點配合起來修。這三點一齊來修,摧我執之山,已經正確認識我執之量,證空不難。積年纍月,一直到找到為止。

  五蘊顯不顯現,衹有一個孤伶伶之我。

  人我觀察之第二步。「我」和五蘊的關係不是一就是異,他們是相互排斥的,完全排斥了其他可能性,從理論上肯定,在聞思修上花功夫。

  第三步,在上一步決定的基礎上,如同非常懷疑老朋友一樣,這是無始以來執著的習氣。「我」和五蘊肯定不是有自性的,因為這個我是無意義的。只不過「我」是五蘊之異名,如同懷兔是月亮之異名。非常明確之經歷來說明不對,用許多正理對每個人不適合。「我」是實有,如針刺手指,則「我」不光是異名,而發覺這是我的身心。

  五蘊是有五個蘊,是多,則「我」也應該是多;「我」衹有一個,則五蘊也衹能應該為一,衹有一個蘊了。五蘊有生滅,則「我」也應有生滅,有自性的話,則「我」不能憶念前生,它們之間不可能有關係。業會失壞,「我」和五蘊是一,下世即另外一個五蘊,和「我」沒關係了,豈不業失壞了嗎?受報的衹是「我」這個概念,在概念上延續下去。無自性但仍有業果,無自性但仍有作用。

  「我」是無始以來最珍貴的,屋子裏衹有兩間房子,「我」不是存在於「一」這個房間,就是存在於「異」的房間,很懷疑地去找,現在在「一」這個房間中找不到,則這個「我」很重要,下個賭注,很害怕,到另一間屋子去找,怕失掉,一定要找到它。

  「我」和五蘊是異,「我」就不會有五蘊之特點,生、住、異滅了。別人踢你一腳,也不是在踢你,必須知道。從經歷上來講,安立名言所依,跟身心無關,那麼從何處安立「我」呢?否則不可能。。或者五蘊是有為法,「我」既和五蘊是異,那麼是否除了五蘊以外還有有為法了,這是不合理,另一種說法是「我」是無為法,我即是涅磐,或虛空不會變,而稱為「我」就很荒唐。或者五蘊身心拿走了,應見到我了,有自性、客觀的。(名言有,衹是安立。)

  找過後,決定了不可得,名言中有自性有的我,都不顯現,如虛空之瑜伽,內心決定「我」不可得,有自性之「我」決定不可得。決定的是境。

  否定中有兩種,即沒有肯定的否定,即無遮,如佛弟子不飲酒;有肯定的否定,即非遮,如天授很胖,他白天不喫飯。

  修空性中決定無遮,得了正見的標準,以前未修是產生了恐怖的感覺,以前修過的則產生非常歡喜。有自性之我不可得,名言有不是無遮。(略論,修定修觀法要中有參考。)

  人無我之七項觀察:前四步和前面一樣,先觀所破,凡是有自性「我」的話,衹有二種情況,否則即不存在,我和五蘊非一,我和五蘊非異。首先確定所破,認識無我的所破,確定由因得出無我。安立我非自性有(宗),是緣起故(因),無我之因推出無我(喻)。我是緣起的,我是非一非異,我非蘊之所依(基礎),我非依蘊,我非擁蘊,我非蘊聚、蘊形。

  龍樹菩薩只講五項。後二項是月稱論師所講。龍樹所講是來自經中的二十個執著。第一個執色是我,從有自性上講,有自性則擁有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這四種,加上受想行識各有四種,合成為二十個。我和五蘊相異是外道的見解。主要是以前面二個下手,破一破異,天生不是這麼執的,如果破了執著,能解脫了。不觀察,從理論上道理上破。表面上看大師在破外道,是在辯論。一異問題是把各種分別結合起來。破這些,廣修身心有受用,多一點有受用。

  第三,我不是蘊之所依,對酸奶來說,碗不是所依,樹林的雪不是獅子之所依。不然我和五蘊相異了,反覆修內心決定。(我在蘊中,蘊在我中。)

  第四,我非有自性的存在於五蘊中,或依於五蘊,如天壽住在帳子中,獅子住於林中,也是相異。

  第五,我非擁有蘊,如人擁有身體,我有耳朵,我有桌子。或歸於一體。

  第六,我非五蘊聚合,五蘊聚是安立名言所依,與所安立法不是一樣東西,五蘊聚不是有自性的,五蘊聚和各別五蘊非一非異。決定五蘊聚不是自性有。

  第七,我是蘊形(色聚),《廣論》二十二卷中詳述,定中修虛空瑜伽(名言不顯現),出定修如幻瑜伽(名言顯現有自性,不是實有),好像是實在的,內心決定無自性的幻有,衹是名字,有作用。我是名言安立,可以造業感果。

  人無我中我所,把心轉到我所也能破我所。

  決定一個法之空性則決定一切法之空性。沒有深淺之分,衹是對象不同,修人無我,與修法無我一樣的。

  法無我破四生:〈1〉先認識所破,觀身體能佔有這麼大空間,覆蓋四肢,身體和軀體相融合,自立顯現為實有。〈2〉正理推出無我。〈3〉確立對象(主語)正理成立。

  著重講第二點,法有自性的話,衹能是自生、他生、共生和無因而生四種,《廣論》中二十三卷。

  自生(數論),《四諦經》五地菩薩趣入六地修十種平等,其中一種是無生,通過解釋無生,其他很容易理解。佛護論師:自生即無義故。自生即獲得自體,如有了體性要再生的話,即無意義了,因為因已經有了,果還有何意?(反)已經有的體性和再生不矛盾,生是顯現義,體性未變。舉苗為例。(駁)則苗會自己再再生,有無窮之過患。(反)因為還未顯現,潛在之自體需要生如果顯現的東西不需要生了。(駁)顯現本來已經成立的話,不要再生了。顯現再生的話變成無窮了,顯現如果以前有的是不對,顯現以前沒有的觀點是錯的。已經生的必須要生的話,生的機會是沒有的。(反)自性種子和苗不可分,有個轉化的問題。種子滅壞,苗則產生,所以苗不是從苗生,體性是一,是兩種狀態,這樣苗不會使種子壞滅。(駁)以前就有苗了,從苗生苗,苗之出現,不會使種子滅壞。種子和苗一個體性的觀點也要駁斥。不會一個樣,體性是一,在一切方面一樣。(反)衹是兩種狀態,種子狀態失去,苗狀態成立。(駁)種子自體和苗自體不一樣。當種子狀態之法消失後,有苗的狀態法產生。所謂種子狀態法和種子是一回事,除了種子狀態外,沒有其他種子了。苗的狀態下,不能認識種子,同樣不能認識苗,或在苗狀態下,能認識種子狀態。體性是一,不同特點,性質不同。(參考《入中論》)。

  他生(勝論):同時破有「自性」之他生和他性,黑暗應火焰中生,一切果從「非因」生,因果是「自性」相異的話,變成沒有關係的自他,果是從沒有關係之他而生,則也可以從「非因」中生出來。因為「非因」和果相異,有「自性」就和有關係相矛盾。果和因如果是「自性」相異的話,則一因能生多果,或多因生一果。(反)不是一切物可以產生一個東西,衹是某果之因(親因)的同一相續。(駁)因為果和因是有自性相異的話,則果和因是有實質的,則相互沒有關係,不能稱為同一相續,如稻麥種對於各自生出來的東西沒有差異,是自性相異,異性是名言上有。有自性之他生不存在,種子和苗不是異性,不是同時而有的。如果有自性的話,不會受到其他影響,但現在不是這樣,是相互影響的。(有自性的他生和有自性的他性請參考《入中論》《廣論》《略論釋》)

  共生:兩種缺點都存在。

  無因生:有的事看不出來是有原因的,故持戒無意義,見到的東西容易使人相信。佛弟子認為尖刺是從尖刺之種子而生,因為在某些地方產生,本身即依於條件,這些條件本身就是因。很微細之因,衹有用佛之智慧觀察,否則種田就無意義了,如果任何事產生任何事,法的產生是隨意的話,芒果樹不會生芒果了。

  緣起性之苗非自性生,也是緣起有。宗:謂詞「非自性生」,除去常邊。因:緣起除常邊。緣起破一切常執。佛超過一切大師。龍樹贊偈:因緣所生法,不生亦不滅,四加行,熄滅諸戲論。(能所二相,自性有之戲論,現證空性時能所二相熄滅)。

  《入中論》,《宗派論》講述緣起之構成。

  緣起有三個詞:三層不同意思。(1)由因而生(有為法)。各派相同,果從因生,非中觀派認為緣起反而是諦實有,而不是諦實空。(2)有為法和無為法依止支分而得到他們的空性,應成派用此法證明諦實空。如一幢屋子(總體)有十間房間(支分)光有房間(支分)而無屋子(總體),連房間(支分)也不會存在。(3)一切法依於能安立之心而安立的。(最細的)。沒有心來安立法之有,他們這些法不能出現了。常人認為一切法是客觀的,從客觀那邊反映過來,而不是由顯現,由心之安立在境上面去。第一,第二應成派也接受了。月稱論師認為緣起之事是依因緣而起的,這裏因緣不光指親因(陽光、種子、煩惱),還指了支分與能安立境有之心。起不光有生義,還有有義,及成就義。

  《中論》講到:做者依於所做之事,所做之事依於做者而有,除此以外,不能看到安立之心。很鮮明指出不是兩個東西產生另外一個,由心安立而得到體性。

  緣起性的一切法非自性有,因緣起故,依他安立故。由確定因能除斷邊,緣起斷一切邊執,一切法無自性獲得能避免一切常邊,能知道一切法依他而有,不是自性而有的,一切法無自性之證悟,能確定緣起除斷邊,能確定因除常邊。宗因二者如何?越深入,就越來越細。緣起是正理之王。

  月稱在《入中論》中講到緣起,非是無因生,或大自在天生,或從共生,是從緣而生。

  世界上或事實上不是由七個方式(七項觀察)而有,不分析的話,是以它的支分而成立的。

  (金剛屑因,參考《藏傳因明學》)

  一般人認為緣起和空性是對立的,空性時緣起不順,緣起時空性不順。中觀師破出自性有,與一般人觀念相違背的,他了知凡是自性有的,就不會緣起了。(三主要道中講)。

  對緣起很熟悉的話,能引申對空性的認識。因果之教法到處都講,將來生中碰到因果,就又能轉化到空性上來,不斷不斷地進步。

  緣空性修止觀雙運入於加行道,先得空性見,先緣其他境修定,《廣論》推薦觀像,修止之條件,反覆止觀雙運,平衡。

  不加造作的菩提心,任運而起,程度和座上修一樣,則進入資糧道。止觀雙運  暖位  頂位  忍位  世第一。修菩提心是多劫教授中心。斷所知障要很大的福德資糧,對於聲聞乘講聲聞乘法是成佛之方便。先發菩提心,得止後修空性。

  暖位是指無分別智不久將要生起,如火將生前之暖。前兆生起,有分別之空性生起,有分別是指心裏之影像總義,空性見不到,是心中之影像,非常清楚之情況。頂位善得止,如同棉花球,根不斷。忍位不墮惡趣,世第一即馬上見道了。在暖頂兩個階段,能與所都顯現,定中都能決定,顯現境中所破自性有之空。修中能見到境是空,我是有境(主觀),空性是自己的空,仍有自己的主客觀之空,不同於止觀雙運前之徵兆。忍位不能決定空性之顯現(客觀),有個空性影像顯現。世第一隻是主觀方面不能決定。現證空性時,心境兩方面均消失,如清水注入清水,不可言說。章嘉國師讚歎宗喀巴大師能夠用眼睛來看得見空性。沒有中介影像(分別)世俗、名言,自性有都不顯現,一切分別執著都斷了,見惑全斷了。修惑中認為有自性的煩惱是最利害的。五停心衹能斷現行,不能斷根。初地有百種功德。

  煩惱障是人法之實執或其他煩惱或種子,最主要的是無明實執。沒有斷煩惱障,決不可能斷所知障。所知障是顯現自性之實執,煩惱障是肯定有實執自性。

  二諦是一體的,無分別緣空性,一個心不能同時緣兩個東西,同時緣二諦的是佛。如所有智,盡所有智。菩薩發心斷所知障,斷實執,人法二執都要修,菩薩修斷二障是用無量正理來修的,將來斷所知障也要用很多正理。煩惱障到八地斷盡了。聲聞乘衹是用少量正理來修。關於八十八使,應成派認為是一齊斷的,在初地,每一個都有無間道,都有解脫道。關於修惑,二地是斷下下品,三地是斷中下品,四地是上下品,五地是下中品(後面不詳)。聲聞是四果四向。聲聞要入菩薩乘要從頭做起花一大劫,積聚福德資糧。

  應成派,八地菩薩可以對治自性之顯現,執著未斷,習氣根本斷不了。

  所知執分四個:三清淨地,沒有根本煩惱,所知障也有上、中、下三品。八地斷上品,九地斷中品,十地前一部分斷粗的下品,十地後一部分斷細的下品,有情生中最後身,得解脫(身)道。最後之無間道要經過密宗。顯密所說的佛果是一樣的,顯教只把行者帶到十地,無上瑜伽才能成佛。

  法身自性身,法身自法身。佛的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沒有區別。報身——受用身——恒常。化身——有情不同因緣而顯現。

  附(1)暖、頂位能所決定還是有的。忍位所取決定慢慢退失,存在著我在修空性。世第一位能取(我)慢慢退失。(2)無為法依於支分,總空性依於個別空性。(3)加持也要有因緣,是過去的善根未引發,修善法則功德增長,力量大,得到現報,加持使善法因緣早日成佛。(4)往生之正因積聚很大的福德資糧,觀想佛剎土勝境,作意,發願,現在漢地的標準很難說,要發大菩提心。(5)宗派不是作者講出來了,是佛所說,反覆瞭解空性才能解脫。不知宗派的人只知此生之快樂,不學系統觀察。被宗派影響的人,建立基、道、果三者,從自己觀點出來。宗派即是通過經典通過邏輯建立起來之觀點而不是由他所轉,建立起來之結論。成立之結論,不會輕易捨棄。(6)發自內心皈依三寶,是內道,反之為外道。佛教說法總是對眾生有益的,其他外道的說法多少總是對眾生有所損害,外道之捨命是主動的,內道之捨命也要條件,或是被動的,否則妨礙解脫,順世外道是持常見外道的反面。認識佛教道理要闡明清楚,學外道為了堅定自己的信念和度化有緣眾生。確定四法印決定是不是佛教,一切有漏是苦。(7)有部是不許自證分,和隨教行之經部分不出的。(8)自證分粗講即是心識既能了別外境又能了別自身。(9)有部有十八種,還有不同的分法,定義是指總的不同見解。釋名指名字上的解釋。(10)有境也被境所緣,可以歸入境。每個名都有境,故稱為有境(對象)(11)有部指蘊聚是我,用心識來分量與非量,不許自證分故不許自證現量,認識的角度來分量與非量。根是了別境是直接,沒有一層隔閡,不帶境之相。光是眼根,眼識所依,也能見色,心識自己能見,牆後的東西也應能看見。有障礙則不能見,眼識依靠眼根,被其他色阻擋。不帶相,看什麼是什麼,眼根也能見者,其他宗派,衹有眼識才能見者。其他宗派認為心所是心王之支分,現量有定義即新證不虛妄。非量定義是邪知、疑、已覺智等。

  吉祥圓滿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