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 二

101.
  
  如果我們希求安樂,不想遭逢困境,
  
  即使為了世俗的成功,獲得今生的安樂,避免困境,
  
  真正的解決之道是淨障集資。
  
  聰明才智和教育不保證你能成功,那僅是成功的助緣。
  
  當聰明而且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卻事業失敗或找不到工作,
  
  這是一個徵兆,顯示他們還沒有淨除惡業,
  
  而且他們沒有造善業、功德,
  
  以資獲得他們希求的成功。
  
  
  
  102.
  

  生命中的一切成就,
  
  包括日常事物的成就,
  
  如:家庭、友誼、事業、健康、財富、權力
  
  都有賴於淨除惡業的障礙,以及不造更多惡業。
  
  淨障的禪修是破除煩惱最重要、不可或缺的方法。
  
  
  
  103.
  

  就如文殊菩薩告訴宗喀巴大師的:
  
  "迅速實證菩提道的方法,
  
  就是要做以下三件事:
  
  第一,修持淨化,積聚功德,
  
  其次,向上師祈請,
  
  第三,修心以邁入菩提道。"
  

  
  
  104
  

  佛陀的教法中曾解釋,每個人有不同的業,
  
  有些人經歷某件事的時候極端痛苦,
  
  其他人卻把同樣的事當作享受。
  
  所以,我們必須瞭解這些事,
  
  我們無法期待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業。
  
  
  
  105.
  

  在到達菩提道次第上無死的境界之前,
  
  你都必須要死,而死亡隨時會發生,
  
  所以你現在就必須為死亡做準備。
  
  所以,你必須淨除所有過去世的惡業,
  
  這樣就不會留下任何墮惡趣的因,只會有投生善趣的因。
  
  此外,你必須儘量累積最多的功德。
  
  
  
  106.
  

  如果你不淨除惡業,你將投生惡趣,
  
  再三成為地獄道眾生、餓鬼或畜生,
  
  永無止境,必須受苦。
  
  所以,你現在就必須淨除惡業。
  
  如果你現在無法忍受癌症,你將如何忍受惡趣之苦?
  
  在惡趣的有情必須受難以置信長時間的苦。
  
  這比所有人道的苦加總在一起還要苦上十億倍。
  
  
  
  107.
  

  財富並沒有意義,因為它不能淨除惡業。
  
  只有修持佛法才能去除或避免造成自己受苦。
  
  什麼是這一切背後的力量?根本的原因是業力。
  
  所以,淨除過去的惡業、且不再造更多惡業是多麼重要。
  
  換句話說,修持佛法多麼必要,
  
  佛法是所有人生問題的解答,
  
  是從一開始就避免問題生起的唯一方法。
  
  
  
  108.
  

  以身口意造善業好比推一塊巨石上山頂般艱難,
  
  造惡業卻好比岩石從山頂滾下來,
  
  或瀑布從山上沖下來般,非常輕易,不由得就發生了。
  
  惡業和煩惱的生起非常多,非常強,不由自主地發生。
  
  
  
  109.
  

  如果你不由自主地造惡業,
  
  例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離間語、
  
  粗惡語、綺語、貪業、嗔業、邪見(十不善業),
  
  這都是由於習慣及過去的習氣。
  
  
  
  110.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如果認為一項微小的惡業太小便不淨除它,
  
  由於一直倍增,它變得愈來愈嚴重,
  
  實際上,它可能會傷害我們好幾世之久。
  
  教法告訴我們:"智者的惡業縱然重大,會變小,
  
  而愚者的惡業雖然微小,卻會變重。"
  

  
  
  111.
  

  帕繃喀仁波切說,
  
  我們死的時候,應當使自己的心舒坦、安樂,
  
  這是指死的時候應該有不必害怕墮惡趣的信心。
  
  造惡業好比向銀行借款,必須付很高的利息,
  
  要遏止由惡業導致的一切苦難,
  
  使內心舒坦、安樂的方法是修三十五佛除障法。
  
  
  
  112.
  

  一旦我們的心清淨了,障礙就會越來越少。
  
  在《掌中解脫》中,帕繃喀仁波切曉諭,
  
  淨障集資比禪修菩提道更重要,我認為這話非常實在。
  
  有些人只做一些禮拜當前行,就會發現這對他們的心產生功效。
  
  他們的心突然變了,開始生起依止心及強力的悲心或強烈的出離心。
  
  當然這要看惡業和無明障嚴重到什麼程度。
  
  
  
  113.
  

  宗喀巴大師每天睡覺前都持三十五遍的三十五佛名。
  
  宗喀巴大師往往說:
  
  "睡覺前持誦三十五佛名三十五遍,
  
  我這個比丘就會以舒坦、安樂的心上床睡覺。"
  

  這是指不必掛慮惡業或墮入惡趣。
  
  如果你每晚睡覺前都能念誦三十五次的三十五佛名號的話,
  
  你每天都能以很歡喜、輕安的心入睡。
  
  
  
  114.
  

  集體禮拜三十五佛時,如果只有一個人念誦佛名,
  
  就只有那個人獲得由念誦每尊佛名而淨除好幾劫惡業的利益。
  
  其他人只是禮拜而不持名,便失掉所有除障的部份。
  
  
  
  115.
  

  業由許多人一起造作時更有力量。
  
  如果一百個人集合眾願殺了一隻羊,
  
  每個人都得到殺那只羊的惡業。
  
  如果政府決定宣戰,並得到該國群眾的支持,
  
  無論死了多少人,每個人都得到殺了那麼多人的殺業。
  
  
  
  116.
  

  一百個人造佛塔和一個人造佛塔,
  
  功德是相同的,但前者更為有力。
  
  一個人在房裏唱誦《上師供養》,和大眾在寺院裏共修,
  
  共修更有力量。
  
  越多人參與修行,力量就變得越大。
  
  當業更有力時,成果來得越迅速。
  
  
  
  117.
  

  惡業被淨除的方式有三:
  
  最好的方式是你永遠不必再經歷最有力的惡業的苦果。
  
  其次是你以今生受他人批評、作惡夢、牙痛、頭痛或其他不適,
  
  來替代多生墮入惡趣多劫受沉重的苦而經歷惡業。
  
  第三是你還是經歷到惡業,但輕微多了,時間也更短。
  
  
  
  118.
  

  仔細檢視每天的身、口、意三業,
  
  就會發現即使是最基本的五戒,都極難持守清淨。
  
  不善的念頭像瀑布般奔流,
  
  善念的滋長好比逆流上行,十分困難。
  
  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好好利用這寶貴、難得易失的人身,
  
  不可片刻離開佛法,
  
  因為唯有佛法能帶來真正的利益、究竟的安樂。
  
  
  
  119.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四句偈涵蓋了佛法的核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牽涉到業的問題。
  
  修行佛法,必須對業儘量深入、廣泛地去瞭解,
  
  因為這是佛法的精要。
  
  我們要以業為主要的修習內容,才能在解脫道上有所進展。
  
  無論是現在的安樂、個人的解脫,
  
  乃至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佛果,都是來自行善去惡。
  
  
  
  120.
  

  為什麼任何的惡業都不應該做呢?
  
  因為惡業是苦因,而所有的眾生都不願意受苦,
  
  既然如此,就要捨棄惡業。
  
  同樣地,我們應該要造圓滿的善業,
  
  也就是要以清淨的動機行善,
  
  同時必須把行善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
  
  如果能夠這麼做,就是在造樂因,而不造苦因。
  
  
  
  121.
  

  宗喀巴大師說過,
  
  身命就像水流一樣,很快就會趨於壞滅,
  
  死亡隨時可能來臨。
  
  死後我們的善惡業如影隨形,決定我們投生到善趣或惡趣。
  
  祈請佛陀加持我們對此產生定解,
  
  能夠捨棄所有的惡業,即使是最微細的惡業都不去做。
  
  相反地,要以種種善巧方便,不放逸地奉行一切善業,
  
  無論多麼微小的善業都努力去做。
  
  
  
  122.
  

  要確保自己不要隨喜(戰爭或殘殺的新聞)。
  
  那是非常沉重的惡業。
  
  當你一隨喜,
  
  例如你聽到一千個人被殺或被傷害,
  
  你覺得快慰──就得到等同殺一千個人的沉重惡業。
  
  
  
  
  
  菩提心
  
  
  
  123.
  

  在這麼多的修行法門之中,
  
  究竟什麼對盡虛空一切眾生最有益呢?
  
  那就是修習菩提心!
  
  時時持守菩提心,發利他願,愛惜其他眾生。
  
  
  
  124.
  

  宗喀巴大師曾經說,菩提心就像樹的主幹,
  
  有了菩提心才能生出枝葉花果。
  
  菩提心是菩薩行六度的主要原動力,
  
  也是得到智慧和方便的基礎,
  
  因此菩薩都以珍貴的菩提心當做主要的修行法門,
  
  宗喀巴大師也是如此,
  
  同時也勸請佛教的修行者這麼做。
  
  
  
  125.
  

  在修習菩提心之前,必須先修平等心和大慈悲心。
  
  亦即,觀一切眾生平等,
  
  不管是喜歡我或討厭我的人,
  
  都不要生起貪愛或厭惡的分別心,
  
  經過這樣的觀修,
  
  會覺得與所有眾生都很親近,
  
  有如朋友般關愛他們,而生起慈悲心。
  
  
  
  126.
  

  接著可以修二種發展菩提心的方法。
  
  其一是自他相換法。
  
  思惟所有眾生都和自己一樣希求快樂,不喜受苦,
  
  所以我沒有任何理由特別愛惜自己,而不愛惜別人。
  
  既然自己深知輪回之苦猶如身處火中而希求解脫,
  
  所以同樣也無法忍受其他眾生受輪回之苦,
  
  而想救拔他們解脫輪回,
  
  這是菩提心的根本。
  
  
  
  127.
  

  另一種是七支因果觀修法。
  
  首先觀一切眾生都如同我們的母親,
  
  憶念他們的恩惠,生起大慈、大悲心,
  
  進而發起一份殊勝的利他心,
  
  堅定地以引導一切眾生得到安樂,
  
  尤其是證得無上正覺的究竟樂為自己的責任,
  
  亦即生起為了利他而欲證佛果的菩提心。
  
  
  
  128.
  

  在日常生活中修持菩提心,
  
  是修學佛法最好的方式。
  
  佛法是為了解決我們的問題,
  
  讓我們遠離苦及苦因,造樂因。
  
  如果內心不守護菩提心,
  
  所做所為就不可能變成佛法,
  
  心中就沒有歸依處。
  
  
  
  129.
  

  反之,雖然生活忙碌,
  
  沒有時間修行其他法門,
  
  只要把全部心力放在菩提心的修持上

無論遭遇多少障礙、困難,
  
  從菩提心就可以生起無窮的利益,
  
  帶來現世及來世的安樂,
  
  是成就利他事業、引導一切眾生成就圓滿佛果最殊勝的因。
  
  
  
  130.
  

  每天早晨一醒來,必須思惟:
  
  我的人生目的就在於令所有眾生離苦得樂,尤其是得到究竟的安樂。
  
  要強烈地感覺這是我的責任,
  
  若我對一切眾生具有慈悲心,就不能傷害任一眾生,
  
  他們就不再因我而受苦,這一切全操之在我。
  
  我必須對所有眾生的安樂負起責任,
  
  持守菩提心,
  
  因為這是眾生安樂、成功、得到無上正覺的根本。
  
  
  
  131.
  

  無始以來,我所遭遇的一切問題、失敗、不如意、
  
  修行不能成就等等,都來自於自我中心的愛執,
  
  因此直接或間接傷害了其他眾生。
  
  只要自我愛執還存在,就無處容納菩提心;
  
  沒有菩提心,就不能證悟,得一切種智;
  
  欠缺一切種智,就無法依每一眾生的根性,
  
  以善巧方便度化所有眾生。
  
  
  
  132.
  

  穿衣服的時候,思惟:
  
  我的人生意義在於服務所有眾生,帶給他們安樂,
  
  為此,我必須保護身體,所以要穿著衣服。
  
  飲食的時候,思惟人生的意義在利益眾生,
  
  飲食是為了延續生命,以服務眾生。
  
  
  
  133.
  

  睡眠之前,思惟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是自己的責任,
  
  為了善盡這份責任,必須維持生命,保持健康,
  
  而睡眠猶如藥品,可以治療身心疲勞。
  
  
  
  134.
  

  總之,所有的日常生活各種活動
  
  ──食、衣、住、行、工作、休息,
  
  都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出發點,怨親平等;
  
  即使是每一呼吸都不是為了自己。
  
  這樣逐步把愛惜自己的心轉變為最純淨的菩提心,
  
  愛惜其他眾生,
  
  每一件事情都會變成非常有意義的菩薩行。
  
  
  
  135.
  

  我們每天都必須修持菩提心的態度。
  
  人們看不見你的心,
  
  只看得到你身、語行為中顯現出來的態度。
  
  時時注意你的態度,
  
  守護它如同你是員警,或照顧小孩的女傭,
  
  像保鑣,或者你是上師而你的心是你的弟子。
  
  
  
  136.
  

  修持佛法,尤其如果你是受菩薩戒的,
  
  就得每天將生命奉獻給其他眾生。
  
  你發了願晝夜為了眾生而活,而不是為了自己活,
  
  並且還特別受了戒,要為眾生吃飯、穿衣、睡覺等等。
  
  
  
  137.
  

  無論利益眾生是多麼艱苦,要花上幾劫,
  
  菩薩都因為有機會忍受這些困難而非常歡喜。
  
  早上一起來,就要發心:不管多難,都要為眾生修持佛法。
  
  而每座開始,也要努力生起菩提心,好讓自己為他而用功。
  
  
  
  138.
  

  我只是一個人,僅僅一人。
  
  就算我墮入地獄,也沒有理由感到沮喪。
  
  就算我脫離了一切苦,也沒有理由感到興奮。
  
  所有其他有情的數量是數不盡的,
  
  就像我一樣,他們都想要安樂,不想要受苦。
  
  如果我能獨自經歷無量其他有情的所有苦,那會多美好!
  
  
  
  139.
  

  當你貪著虛假的""時,問題就隨之而來。
  
  當貪著那個""時,你說:"我要快樂"
  
  然後你忘了其他有情,
  
  而且不覺得其他有情也要快樂。
  
  
  
  140.
  

  如果一個人還沒有實踐行菩提心,
  
  就必須時時憶念菩提心,
  
  自我檢視行為的動機是自私的?還是利他的?
  
  如果是前者,就要立刻轉化為利益他人的行為。
  
  久而久之,當你安住在行菩提心時,
  
  自然而然一天二十四小時,
  
  時刻都只生起利益他人的念頭。
  
  
  
  141.
  

  我們往往把我放在心上,
  
  其實我們應當把有情放在心上才對。
  
  我們所做的一切,
  
  應當都是為了放在我們心上的這一切寶貴的有情。
  
  從早晨起床、漱洗、穿衣、上班、
  
  吃、喝、說話,直到晚上上床睡覺,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不管正在經驗安樂、成功或困境,
  
  我們都要代表放在心上的寶貴有情去經驗這一切。
  
  
  
  142.
  

  你愈能夠把生命奉獻在利益眾生,
  
  就能夠在生命中得到愈多的喜樂,
  
  以及內心的滿足、平安。
  
  所以,如果有人要尋求安樂的人生,
  
  最好的方法是以愛惜其他眾生的菩提心行生活。
  
  
  
  143.
  

  有時,儘管你用功修習,心卻沒有變化。
  
  即使花了多年的時光,心還是一樣。
  
  這不應該讓你灰心或憂鬱。
  
  修習佛法,或許有感到十分艱澀的時候。
  
  那時就要想到自己是為了其他眾生修學的。
  
  有困難的話,不要覺得挫折,
  
  而應該想到菩薩自願、歡歡喜喜地作最辛苦的事。
  
  憶念著菩薩這種勇敢的態度,
  
  自己不僅不起退心,反而要非常高興,
  
  不管多難,還是要繼續努力。
  
  
  
  144.
  

  一天二十四小時,所作所為都應出自菩提心,
  
  不是為了自己作的,而是為了眾生。
  
  靜坐等等所有的行為都應該出自菩提心,
  
  要盡可能讓每個行為成為愛惜自我心的對治。
  
  
  
  145.
  

  你的家人跟你無別,
  
  都是想離苦得樂的眾生,
  
  而人生真正的意義,
  
  在於消除眾生的痛苦,並將安樂帶給他們。
  
  你活著做一個人,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有情。
  
  
  
  146.
  

  即使你不懂菩提道次第,也不知如何修習它,
  
  甚至不想先用出離生死的心來實修菩提心,
  
  那你日常生活上的一切都要用慈心來作。
  
  即使你跟大家一樣住在都市里,
  
  照顧家人或者上班工作,也都要用慈心。
  
  
  
  147.
  

  用菩提心過日子,用菩提心工作,
  
  用菩提心面對死亡,用菩提心修行,
  
  用菩提心來享受生命,
  
  當困難臨頭時,要用菩提心去經歷它!
  
  
  
  148.
  

  眾生都想離苦得樂。
  
  要能讓有情遠離一切痛苦,獲得一切安樂,
  
  非得成就遍知的心不可。
  
  因此,我要證得一切種智,
  
  要證得佛果,以便利益一切有情,
  
  就這樣生起菩提心。
  
  
  
  149.
  

  即使眾生無數,痛苦無量,
  
  但由於努力的付出,
  
  還是可以影響到我們所接觸的眾生。
  
  我們希望能讓所有眾生都脫離痛苦,獲得圓滿安樂,
  
  所以任務再大,也不應該會嚇倒我們,
  
  反而是激發我們更加精進。
  
  150.
  

  遇到任何災難或命難緣時,
  
  要馬上生起菩提心,修施樂取苦法。
  
  就算你真的因為地震、空難等災難而死了,
  
  也一定能夠往生善趣,無需害怕,
  
  因為菩提心是最大的保護。
  
  
  
  151.
  

  最主要的事情是用菩提心的發心過你的日常生活。
  
  無論你在做什麼,把你全部的心力放在這上面。
  
  這樣一來,你的生命不會浪費掉,
  
  而且會變得充滿喜樂,之後也了無遺憾,
  
  尤其是在你往生的時候。
  
  這樣,你往生時,就能臉上帶著微笑、心中帶著微笑。
  
  
  
  152.
  

  總而言之,最扼要的是:
  
  盡可能利他,盡可能謙卑,
  
  像耶喜喇嘛那樣尊重任何即使是邪惡的眾生。
  
  這讓其他有情內心感到歡喜,
  
  猶如嘉瓦仁波切到哪兒,那邊的人都會很快樂。
  
  
  
  
  
  依止上師
  
  
  
  153.
  

  訓練自心最重要的方法是在依止上師的基礎上,
  
  在聖道三要中修心。
  
  此外,儘量藉由修持密乘、接受教法、本尊法的釋論等,
  
  在心中造下善的習氣。
  
  盡你所能做一切事以留下最多的善習氣。
  
  藉此你能迅速成就佛果。
  
  
  
  154.
  

  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依止心和悲心,這是和諧的因。
  
  那是最好的修法。
  
  對他人的悲心減少問題,大家都會幫助你。
  
  依止心累積廣大的功德,
  
  良好的三昧耶帶來內在和外在的成就;
  
  有了明辨是非的智慧,一切都隨之而來。
  
  
  
  155.
  

  你並不孤單,
  
  因為無量諸佛菩薩隨時環繞著你,
  
  無所不在,愛你,引導你,
  
  這就是他們所做的。
  
  
  
  156.
  

  此刻你身邊就有無數的佛環繞,但是你看不到他們。
  
  為什麼你見不到這些數不清的佛?因為你的心被障礙。
  
  你的不淨業阻塞了你,使你見不到諸佛。
  
  同樣的道理,你看不到你的上師是佛。
  
  
  
  157.
  

  你心的是如此迷惑、被障礙,
  
  因而你沒有業緣可以見到沒有過失的身相。
  
  你的心不夠清淨到可以見到比你目前所見到的更為清淨的相。
  
  所以,佛必須化現為凡庸相,也就是有過失的相,
  
  因為再也沒有其他方法能夠直接引導你了
  
  
  
  158.
  

  你受越多苦,就越需要仰賴和依止上師。
  
  耶喜喇嘛有沒有説明你?
  
  那就是所有的答案,諸佛是如何幫助你。
  
  
  
  159.
  

  要成就道次第,以及真正開始禪修道次第之前,
  
  最重要的前行是要修上師相應法。
  
  因為沒有修上師相應法,
  
  就沒辦法獲得上師的加持;
  
  沒有上師加持,
  
  就沒有辦法生起整個道次第的證悟。
  
  
  
  160.
  

  要得到上師的加持,就是要修上師相應法,
  
  透過上師融入你的心,住在你心中,
  
  加持你的心,你才能生起道次第的證悟。
  
  所以,我們想要任何的證悟,
  
  都必須以修上師相應法為基礎,
  
  再加上修前加行,才能夠有所成就。
  
  
  
  161.
  

  各種各樣的障礙之中,
  
  最主要的障礙是來自於我們心中的不正見。
  
  為什麼我們沒有如理依止師長的證悟?
  
  因為我們心中這些不正見的障礙之故,
  
  不管上師本身是不是佛,
  
  如果你有這些障礙,
  
  他真的是佛你也沒辦法看他是佛。
  
  
  
  162.
  

  佛的聖意,也就是法身佛,
  
  是受無量悲心所包圍的,
  
  他所緣念的就是要救度一切眾生。
  
  所以很確定的,佛絕對會帶領我們及一切有情成佛,
  
  怎麼來教導我們、救度我們的呢?
  
  就是根據我們心的層次,
  
  他就示現什麼樣子的相來教導我們。
  
  
  
  163.
  

  只觀上師的功德,不觀上師的過失,
  
  才能讓我們真正在心中生起如理依止師長的證悟,
  
  蓮花生大士曾經說過,
  
  一切修行證悟的來源,來自於如理的依止上師,
  
  要將上師視為佛。
  
  
  
  164.
  

  如同噶當派的博多瓦格西所講:
  
  你對上師有大依止心,就能在修行上有大證悟,
  
  你對上師有小依止心,在修行上就只有小證悟。
  
  
  
  165.
  

  我們要將上師視為佛,而只觀上師的功德,不觀上師的過失,
  
  能夠這樣如理行持,依止心非常穩固的時候,
  
  就能夠得到上師的加持,
  
  果報是:整個菩提道次第,一直到成佛的整個證悟,
  
  都可以在你心中生起。
  
  
  
  166.
  

  如果你能夠將結了法緣的上師視為佛,並生起很強烈的依止心,
  
  當你的心緣念在這樣的狀態的時候,去觀修念死無常,
  
  很快就會有很強烈的覺受生起,
  
  當你真正對上師的依止心很強,
  
  要調伏這種煩惱會變得非常容易。
  
  
  
  167.
  

  當你對上師的依止心很強的時候,再去聽聞佛法,
  
  不管講什麼法,你一聽就很容易有覺受產生,
  
  跟你的心很容易相應。
  
  
  
  168.
  

  當你心中對上師依止心不強的時候去聽開示,
  
  心中也不會有什麼覺受,
  
  就像把水灑在石頭上,
  
  水根本沒辦法軟化石頭一樣,
  
  跟心就是完全不相應,不會有什麼覺受,
  
  由這個經驗就可以發現,
  
  為什麼一切修行成就證悟的來源,
  
  完全端賴於你的依止心有多強而生起的。
  
  
  
  169.
  

  如理依止師長的真正意思是說,
  
  我們好像完全對上師投降,完全受上師的調伏,
  
  完全遵照上師的教誡去做,
  
  這種依止不但非常穩固,
  
  你絕對不能讓你的心跟著你的我愛執走,
  
  只能跟著上師的教誡去做。
  
  
  
  170.
  

  這樣如理依止師長,
  
  你就能夠得到圓滿的成就、
  
  能夠圓滿的成辦你的事業、能夠成佛、
  
  成辦這一世、未來世一切你需要成辦的,
  
  也能夠真正的利益你自己,
  
  以及利益一切眾生的需求。
  
  
  
  171.
  

  宗喀巴大師說過:
  
  如果你將上師看成是凡夫,
  
  看成是具有苦、而且有過失的凡夫,
  
  光是對上師起這樣的念頭,
  
  就會造成你修行成就上的障礙。
  
  
  
  172.
  

  帕繃喀大師在《掌中解脫》中也講到:
  
  如果我們對上師沒有很堅定的依止心,
  
  對上師有嗔心、邪見生起的時候,
  
  道次第裏面所講的八種不如理依止師長的過患就會馬上生起。
  
  
  
  173.
  

  對於跟你結過法緣的上師,
  
  如果你去譭謗他的話,
  
  果報等同譭謗十方諸佛。
  
  
  
  174.
  

  對已經結法緣的上師起嗔心的時候,
  
  看你對他起嗔心的時間有幾秒鐘,
  
  同等於秒數那麼多劫之久的時間,
  
  你將墮在無間地獄當中受無間地獄的極苦。
  
  
  
  175.
  

  當你對上師起嗔心的時候,
  
  同等於起嗔心的秒數那麼多劫的時間,
  
  你所累積的功德,
  
  都會被你對上師所起嗔心摧毀殆盡,
  
  你獲得證悟的時間都要延後那麼多劫。
  
  
  
  176.
  

  對上師如理的依止心,
  
  其實是對我們最重要、最不可思議的保護;
  
  對我們的心、對我們的修行,
  
  都是不可思議的保護。
  
  
  
  177.
  

  對於我們要結法緣的上師,
  
  應該要去觀察他是否具有十種功德:
  
  調伏、寂靜、近寂靜、教富、達實性、
  
  德增上、善巧、悲憫、具精勤、遠離厭患。
  
  
  
  178.
  

  在這末法時代,要觀察上師的功德比較困難,
  
  但你要依止的師長,至少要有五個功德:
  
  一是必須對大乘的教法有信心,
  
  二是他有忍辱心,
  
  三是他有慈悲心,
  
  四是他沒有貪嗔癡等等過患,
  
  五是他的身口意非常具調伏。
  
  
  
  179.
  

  弟子方面也差不多有跟師長類似的條件,
  
  例如弟子應該很具信心,很在乎業果,
  
  很嚴謹的持戒,而且弟子非常直心。
  
  
  
  180.
  

  對於與我們結下法緣的上師,
  
  一定要有清淨心,如理的依止。
  
  但並不是說,上師所講的一切你都要照著去做。
  
  我們這種末法時代的凡夫,可以用戒律來判斷。
  
  
  
  181.
  

  萬一上師教你去做不如法的事時,
  
  用依止心,將上師的心視同法身佛,
  
  將自己看到上師的過失或不如法的地方,
  
  看成是自己的不清淨心所投射的。
  
  以沒有嗔心、驕慢心,很謙卑的態度跟上師解釋,
  
  上師現在叫你做的事情,你沒有能力把它轉成佛法的修行,
  
  所以祈請上師的許可,讓你可以不必去做。
  
  
  
  182.
  

  宗喀巴上師解釋兩種方法
  
  說明如何運用你看到的上師之過失來培養依止心。
  
  其一是思惟你所看到的上師之過失,
  
  只是自己不清淨心的見解;
  
  另一個方法是思惟:
  
  這是為了利益你而故意示現出來的相,
  
  以引導你成就正覺。
  
  
  
  183.
  

  一個具德、我們能夠依止的師長,
  
  必須要有很強的慈悲心,
  
  而且必須非常善巧的帶領他的弟子。
  
  一開始一定要很小心、慢慢的去觀察,
  
  確定對方有如法的功德,
  
  才跟對方結師徒的關係。
  
  這樣,我們才不至於去依止錯誤的師長。
  
  
  
  184.
  

  另外一個要點是:你要依止的師長,
  
  他本身要跟他的上師有非常清淨的三昧耶誓言。
  
  由於他跟自己的上師有清淨的三昧耶誓言,
  
  他才真正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185.
  

  學習佛法的主要目的,
  
  是要在成佛之道上有成就,使我們解脫輪回苦海,
  
  也解脫他人出離輪回,並引導他們成就佛果。
  
  這一切都依于上師相應的基礎之上而成辦,
  
  這是獲得上師加持之因。
  
  
  
  186.
  

  菩提道次第的修持
  
  應該奠基于上師相應的一項修持:
  
  轉化自心為視上師與本尊乃一體而不可分的依止心和信心。
  
  這依止心應該是穩定的,
  
  而非只持續數小時或數天就消逝了。
  
  
  
  187.
  

  要生起依止心並使之穩固,
  
  應該每日修持上師相應法。
  
  正如充電一般,你必須每天做一些上師相應的禪修。
  
  如果你每天都做,就能維持依止心,使之越來越強烈。
  
  那麼,對你而言,
  
  視上師與佛為不可分的一體這種清淨的依止心將越來越真實。
  
  
  
  188.
  

  當你想到上師時,
  
  從你這一方,你有"他是一切諸佛"之見解;
  
  當你想到佛陀,那也是一切上師。
  
  倘若這種體悟以及對這種體悟百分之百的信心
  
  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很穩固,
  
  那麼你就擁有了依止上師的成就。
  
  
  
  
  
  空性
  
  
  
  189.
  

  修菩提心是證得空性的捷徑。
  
  如果你想現觀、了悟中觀的思想,
  
  體驗龍樹的教法,
  
  證悟《心經》的旨趣(整個佛法的心要),
  
  最好的方法就是修習菩提心。
  
  
  
  190.
  

  要了悟空性──""的實相──,
  
  必須具備很大的善緣,
  
  光是頭腦好,辯經行,那還不足。
  
  要證得空性,必須先證得空性的因,
  
  也就是說,必須先大量淨除惡業,累積功德。
  
  
  
  191.
  

  目前我們的問題是,
  
  我們還沒有認清該破的物件。
  
  如果能夠淨除障礙,累積大的功德,
  
  且在依止上師這個法門上下工夫,
  
  即使沒有學過龍樹、月稱所有內容詳盡的論著,
  
  只看兩三頁有關空性的教授,
  
  或者單單"瓶子上有一個自性存在的瓶子"這幾個詞,
  
  都會猶如夢醒般,可以認清所破。
  
  
  
  192.
  

  一旦把那獨立存在的我認清,一切就會順利,
  
  一旦認清該破除的對象:不存在的那個""
  
  要一心不亂地專注那本身獨立存在的我,
  
  通達它就是佛法裏所謂的"所破"
  
  憶念""是個緣起法,憶念它是空的。
  
  這樣的話,了悟空性就不用花很多時間。
  
  
  
  193.
  

  無論你用何種方法禪修空性,
  
  首先你必須認識虛假的我,
  
  那個從它那一方顯現為固有存在的我。
  
  這投射出來的現象是要駁斥的物件。
  
  這是一種幻覺。首先你必須認清它。
  
  
  
  194.
  

  在這種時刻,你得到上師極大的加持,
  
  由於你對上師強烈的依止心,
  
  由於你已經強力的淨罪、並累積了廣大的功德,
  
  因緣際會,而你因為某些指導或教授,
  
  突然認識到要駁斥的物件──虛假的我。
  
  
  
  195.
  

  一旦你認識了這要駁斥的對境,
  
  那麼,當你正在想著:"我僅僅是依緣而生起"的時候,
  
  當你正在想著:"從它自己那一方顯現為真實的
  
  僅僅是一種幻相"的時候,
  
  當你專注於"這是要駁斥的對境"這種心念的時候,
  
  刹時間,無始以來,
  
  你曾深信的這個""消失了。
  
  
  
  196.
  

  突然之間,你執之為真實的""的概念消失了。
  
  無始以來,打從出生你就一直執持於它。
  
  它突然消失了。沒有任何東西可攀執。
  
  什麼都沒有。沒有真實的""可以讓心去攀執。
  
  
  
  197.
  

  這並不是""去了哪里。
  
  不是""從嘴巴或耳朵離開了身體。
  
  它徹底變成不存在。
  
  那個""根本絲毫都不存在。
  
  
  
  198.
  

  並不是說""一直存在著,
  
  突然變成不存在。
  
  而是心在那時獲得這種體驗:
  
  ""根本就不存在。
  
  投射在僅僅名言假立的""之上的固有存在之""
  
  並不存在。
  
  
  
  199.
  

  因為你看到根本沒有""存在,
  
  你或許會變得極度恐懼並認為你正落入無邊。
  
  你必須經過那種經驗,那恐懼。
  
  就好像你在經歷一次外科手術般。
  
  你會有痛楚,但是你經歷它。
  
  然後就能夠圓滿你的空性成就。
  
  倘若你從那恐懼中逃離,
  
  那麼它就變成一種極大的障礙。
  
  
  
  200.
  

  成就空性的心中不會有諸如"這是空性"
  
  "這是在禪修的心""我在禪修"這樣的見解。
  
  對於空性成就的一種測試是其中沒有二元對立。
  
  這是你的空性成就是否正確的明證。
  
  
  

 

 





主持人
梭巴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