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木揚·凱朝教授:如何才是正信的信仰?

  如果是佛教徒的話,當然是“以法為師”,以釋迦牟尼佛說的法為準繩。釋迦牟尼佛給眾生留下的法已經是非常明確了。就看眾生去實踐不實踐的問題了。他老人家說了,只要大家都按佛法去做的話,都能離苦得樂,斷盡煩惱,究竟大徹大悟,就是涅槃。

  季羨林老先生說:“不知道”的對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覺”,就是“佛”。

  就是說不管任何眾生,只要知道佛講的“緣起有、自性空”的道理,就是覺者。

  釋迦牟尼佛留下的遺教就是今天的佛法。佛法是他大徹大悟的真諦,具體來說即四聖諦,“苦、集、滅、道”也以苦為中心。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又“苦”來自生死輪回是因愚昧造業所產生的果報;“集”的意思是業力和愚癡,它們是“苦”的真正原因;所謂“滅”是前面所說的苦與集的完全消失;“道”是達成“滅”的正道。正道又稱八正道,即“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是為了苦中解脫而修行的方法。總之,釋尊認為生老病死,一切皆苦,存在本身就是痛苦。釋尊也相信業報,相信輪回。他的最高目標就是剷除無明,瞭解或認識存在的因果關係,從而跳出輪回,達到涅槃。原始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可能就是這些。

  人做事情的時候,應該想到,這個事情做了之後,對自己有利益,對他人有利益,對社會有利益的話,這個事情可努力去做,要不然絕對不可做。

  香客拜佛的心理誤區及導入正信的方式探討

  真正的佛教徒拜佛,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應是為了其他人和社會,也應該知道拜佛的動機,拜佛動機應該是學佛、學菩薩們是怎樣去普度眾生的方法,所以說,我們應該學佛行佛,學習佛、學習菩薩的那種理念,不是做自了漢。學習如阿彌陀佛的48願,普賢菩薩的那種“行願無盡”的精神,眾生應該理智地去信佛,要智信不能迷信。要明明白白地信佛,不要稀裏糊塗地信佛,稀裏糊塗地信佛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都沒有任何利益,所以說,還是要正確地瞭解佛法的基礎上信佛為妥。

  食素是否有助於培養慈悲心,有利於學佛?

  素食確實是一件好事,但我們應該知道為什麼要吃素食的動機。佛教主要還是以修心為主,修行者的心態非常重要。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修行者吃飯時,應該想到,不只是為了自己本人吃飽肚子,而更應該想到肚子裏還有幾千個生靈需要生存,所以,修行者為了普度一切眾生,應該適當地進食。經中說:“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嗔癡而近習,非為驕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應當思念繞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于當來世,當於法攝。”宗喀巴大師把吃飯喝水都看作是藥來比喻,來體現出大慈大悲的菩提心。《金剛經》中雲:“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中略,不應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身相得見如來,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提道次第心傳錄》中雲:“死亡降臨時,錢財、親朋好友、嬌豔麗色等今世的一切權勢財富都對死者幫不了任何忙,同時,與自己與生俱來的軀體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唯一能起到幫助作用的只有佛法。”所以說,過去蒙藏地區佛教徒去世之後,把屍體施捨給動物的習慣,來回報眾生之恩的宗教意識。

  金融危機下六千善信湧向觀音廟祈求“保住工作”

  在這金融危機的時代,如果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放棄肉食,將產生的後果又將如何?將會出現多少肉食關係的企業倒閉,將多少人失業,整個牧區將變成什麼情況,這是一個大問題,國家提出和諧社會,佛教將如何與時具進,正因為有矛盾有衝突,所以我們要求和諧,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研究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佛教是講緣起法的,整個社會,乃至整個眾生都是互相依賴,才能生存。當務之急如果是佛教徒的話,應該從關心對方的利益開始做起。學習地藏菩薩那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獻身精神。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為利益“為父為母有情願成佛”的弘願精神

  佛教,尤其蒙藏佛教強調為了利益“為父為母有情願成佛”的弘願,“一切眾生(人民大眾和自然界的生命)是我的幸福田”對待一切眾生,像對待自己今世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樣去關心,去幫助,是修行者的積累福德資糧的機會。大家想一想,沒有我們的父母,哪有我們的今天,從生下來,父母給了我們無私的養育,父母之愛是世間最純潔的愛,真誠的愛,所以佛經上說,把一切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都看作我們今生的父母來對待,知恩、念恩、報恩、慈愛、大悲、增上意樂(廣大的責任心)、發菩提心。這裏說的“一切眾生是我的幸福田”,是指社會上的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為我服務,假如沒有人民大眾,我在這個世界上一天也生存不了。所以佛教界提出善待眾生,感恩回報社會的理念。《上師供養儀軌》(上師指宗喀巴大師)中說:

  愛執自己衰損門,愛執諸母功德本;

  故以自他等換行,作修心要祈加持。

  至尊上師大悲者,慈母有情罪障苦;

  今於我身令成熟,盡我樂善施捨他,

  眾生具樂祈加持。

  蒙藏地區廣大僧俗在紀念宗喀巴大師恩德的同時善發菩提之心,學佛修佛,以大師的教誨為明燈,樹立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願成佛的信心。

  宗喀巴大師的把一切眾生視為親生父母,把慈母有情的一切煩惱、業障、苦惱,當下都由自己一人代受;把自己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喜樂皆奉獻給眾生,這是自他相換的高尚品德。我們在悲心方面要學習大師的那種捨身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精神。

  密宗公案:(僅供參考)

  小沙彌問,老比丘。

  菩薩與凡夫,做事有何區別?

  老比丘道到,菩薩做事,自己主動,不圖回報;凡夫做事,受他指令,專求回扣,無可奈何才做。菩薩每天做很多事,過得愉快,凡夫每天虛度年華,活得很累。老比丘又說:其實密宗不密,顯宗不顯,禪宗不禪,“淨宗乃是密宗顯說也”。人若知道了自己的心,就法法圓融,萬法歸一。以心作佛即可。和諧人生,瀟灑人生全仗心態。

 





主持人
嘉木揚·凱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