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中醫

       

《五臺山研究》   鄧來送

107世;少林高僧,武藝卓著,國難之時,挺身護國,傷亡自救,久而久之形成了我國武術的淵源,所編以傷科為主的《少林秘方》成為當代傷科之寶庫,為研究骨傷、點穴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頤和園美景(攝影 若水)

  歷代醫書中也滲有佛家的思想,如藥王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慎柔所著《慎柔五書》、慎齋所著《慎齋遺書》等。但由於西方醫學的滲透,佛醫的地位逐漸下降,再加上歷代戰亂連綿,使佛門醫書大量散失,遺留甚少。

  此外,佛教十分注重精神和肉體的解脫,“四大皆空”即是一說。在疾病擾身之時,通過心身修行,進入無我之境,使之蕩然無存,體氣平和,或口中持名“觀音菩薩”、“佛祖”,或默念想要的某一藥物,想像能藥到病除,或觀想極樂世界……如此靜養、暗示、調息,能起到修身養性,調節陰陽,保健康復的作用。

  佛教的“醫方明”與中醫理論相互吸收和影響。佛教在拯救眾生諸苦的基本理論中,向眾生提供了醫治眾生“心病”和“身病”的技藝,不僅其全部佛法的教理體系可以作為廣義和深義的身心對治方法,而且還以佛教醫學善治施醫著稱於世。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佛教的八正道、三學、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療法。它們對指導人生正確的心理觀和生活態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佛教對心理疾病提出了相應的治療對策。如教乘法效,認為有“八萬四千塵勞”就有“八萬四千種對治法門(方法)”。《大乘義章》則提出了六種對治方法;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空觀等,其具體方法與現代身心療法相似。佛教還強調修心,採用神秘的內省似的證悟,從日常生活做起,禮拜、懺悔、唱誦、打坐、念佛、看護病人等,都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

  明代江灌《名醫類案·顛狂心疾》中載有用佛教哲理治療心疾一例:鄺於元因失寵於朝廷,無聊之至,郁而成心疾。病發時,昏聵如夢,或發謂語。病不發則一如常人。後真空寺老僧用佛教哲理分析了過去、現在、將來三種妄念,勸他拋棄“幻心”,離開苦海,參禪定坐,掃空欲念,形成“覺心”,則心疾可自愈。鄺子元接受老僧規勸後,通過這一套澄心靜默的辦法,一個多月就治癒了他的心疾。台州僧處理中年病目,常持誦大悲咒,夢觀音傳授法偈,令每日咒水七遍或四十九遁,用以洗眼。凡積年障翳、近患赤目,無不獲痊。處理跪受而寤,悉而記憶如說,誦行之不逾時,平愈。壽至八十八歲。其偈曰;救苦觀世音,施我大安藥,賜我大方便,滅我愚癡暗。賢劫諸障礙,無明諸罪惡,出我眼室中,使我視物光。我今說是偈,洗懺眼識罪,苷放淨光明,願觀微妙相。

  藥師佛曾立下十二條誓願以救度眾生,其中有幾條就與人們的心理保健有關,如“所求滿足”——使眾生自由自在,縱橫自如;“安立正見”——眾生的一切煩惱都能解脫,可以獲得正確的見解;“苦惱解脫”——能解脫一切苦惱。藥師佛還有兩個化身,一是藥樹王,專醫人的肌體疾病(即生理疾病);二是如意珠王,專治人的精神疾病(即心理疾病)。據《法華經》記載,服了如意珠就能使人如意,精神方面的疾病便可治癒,從而使人心曠神恰,身心安樂,健康常樂。可以說,藥師佛既是大醫王、藥王,又是出色的生理學家,是眾生心理健康的保護神。

 

藥師佛

  按照中國醫學的原理來講,每個人的壽命應當要活一百歲以上,就像一部機器,你要會保養,用得正常,不讓它損壞的話,它的壽命應當是一百年以上。它沒有到一百年就壞掉了,那是你糟塌了這部機器。你不會保養、應用,這部機器沒用幾年就壞掉了,那過失不在機器,是在使用的人。

 





主持人
鄧來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