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利他”是經商的出發點

在弱肉強食的商業社會,對於我屢次說“利他、愛、同情心”,有時也有人反駁說“盡說些好聽的話,美言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目的呢?”但是,我並非花言巧語、也沒有任何企圖。只是直率地把自己的信念傳授給他人,同時自己牢記在心並認真實踐。

  回顧歷史就會明白,資本主義起源於督教社會,其中也有嚴厲的倫理說教的新教社會。

  初期的資本主義旗手是虔誠的新教徒,根據馬克思.韋伯的觀點,新教信奉的宗旨是為了貫徹基督教所宣導的“博愛”,需遵守嚴格的倫理規範,尊重勞動的同時,把經濟產業活動中獲取的利益用於社會的發展。

  於是,在從事經營活動中,必須用大家都認同的正確的方法追求利潤,而且,最終目的一定是有益於社會。

  “奉獻於社會,奉獻於人類”的利他精神——即謀求公共利益甚於私利的精神——曾經是初期資本主義的倫理規範。

  對己以嚴格的倫理自律,對外則以利他為自己的義務。其結果,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得以飛速的發展。

  日本江戶時期的思想家石田梅岩也提倡此觀點。當時,正值商業資本主義的興起時期,社會上興起一股風潮:在等級制度下,商業被置於最底層的地位、商業行為本身是極其卑下的。

  針對此種情況,梅岩說“商人的獲利就如同武士的俸祿”,商人獲取利潤如同武士接受俸祿一樣是正當的行為,絕不是可恥的行為,這鼓勵著很多受到鄙視的商人。

  有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利潤並非罪惡。但是,方法必須是符合人道的。並不是不管幹什麼,只要能賺錢就行,為了獲取利潤必須走正確的道路。

  “真商人須思客立則己立”——這是梅岩先的原話。就是說,既對他人有利、也對自己有利才是生意的秘訣。或者說必須包括“利己利他”的精神。


  貫徹利他思想,視野也將開闊

  牟利之心是經商或其他人類活動的原動力。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有賺錢的“欲望”。但是,欲望不能只停留在利己的範圍內,同時也要有利於他人的“欲壑”並謀求公共利益。因為利他精神終究也將有利於自己,而且,該利還將繼續擴大。

  就拿經營公司這一行為來說,行為的本身就包括為了自己、為了社會、為了他人的“利他行為”。

  儘管終身雇傭制現在正在逐步廢除,但是,雇傭職員也就意味著有義務照顧該員工一輩子。所以,五個人也好,十個人也好,雇傭職員本身就已經是“為了他人”。

  具體到每個人情況也一樣。單身時以過好自己的一個人的生活優先,結婚組織家庭以後,不僅為自己還要為妻子工作,養育並保護小孩。此時,人的行為在無意識中已經包含利他的行為了。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利己和利人總是辯證的關係。也就是,小單位中的利他在大單位看來就轉變為利己了。為了公司、為了家庭的行為中,同時也包含利他之心,但那種認為“只要自己公司賺錢就行”,“只要自己家人好就行”的觀點,就已經轉變成自私,並將永遠停留在這個層次上了。

  為了公司的“利他行為”,如果只是為了公司,從社會看來也就是公司自私。為了家人的個人意義上的利他,如果眼裏只有家人,從另外的角度看來,也反映了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私。所以,為了不停留在低層次的利他上,重要的是養成更廣視角看事物,立足更大範圍對待自己的個人行為。

  例如,從事經營活動,不要以為只要公司賺錢就可以了,應該也為合作方獲取利潤,還應該為消費、投資方、區域性利益作出貢獻。而且,從個人、家庭、地域到國家、世界、地球、宇宙,將利他精神盡可能擴散、延展開來。

  這樣,就能從渺小的自我擴大到更大視野,就能關注到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這樣,就能客觀地做出正確判斷,同時也能規避失敗。

 





主持人
稻盛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