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菩提道次第廣論(藏文:Lamrim Chenmo)是由宗喀巴(Tsong Kha Pa, 1357-1419)大師依阿底峽大師《菩提道燈論》(又譯為《菩提道炬論》)及其三傳弟子霞惹瓦的註釋要旨,總攝佛經三藏十二部要義,按「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由淺入深編寫而成的重要論典,是格魯派根本論書之一。在1934年由漢藏教理院法尊法師漢譯,在漢地廣為流傳。

菩提道次第廣論在藏傳佛教體系中,是總攝顯教教義的重要論典,以供出家不久的修行人修習,強調圓成佛道必須按照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樣的次第步驟,由低處向高處走。藏傳佛教認為,出家人對顯教教義沒有堅實的理解、行持基礎,是幾乎難以走上密宗道的。

「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進佛果所必須經歷的修學過程,「次第」就是說明修學的過程必須經歷這些階段,自下而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可缺略,故名「菩提道次第」。 宗喀巴所著之《菩提道次第廣論》完成後,在康藏、甘肅、青海、蒙古各地盛傳,漢地一直到1931年,法尊法師(1902-1980)在拉薩跟隨安東格什學此論,歷經三年才在拉薩、仰光及重慶漢藏教理院,陸續翻譯校改,於1935年冬,完成漢譯本。

宗喀巴大師另外著有「密宗道次第廣論」,提供對顯教有理解與行持基礎的出家人,修習密教的論典。也由法尊法師漢譯,在中文地區流傳。

道前基礎

 

歸敬頌 造者殊勝 教授殊勝 聽聞軌理 說法軌理 完結軌理 親近善知識 修習軌理 暇滿 道次引導

 

下士道

 

念死無常 三惡趣苦 皈依三寶 深信業果

 

中士道

 

希求解脫 思惟苦諦 思惟集諦 十二緣起 除邪分別 解脫正道

上士道

 

入大乘門 菩提心次第 儀軌受法 學菩薩行 布施波羅蜜 持戒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禪定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四攝法 奢摩他 毘缽舍那

 

止觀論

 

「止觀」(奢摩他、毘缽舍那)論中說是「六度」菩薩行中的後二度(靜慮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所攝,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解深密經》卷3〈6 分別瑜伽品〉:「復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鉢舍那所得之果。」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龍猛無著二師道軌,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止」就是「心一境性」的「正定」,「觀」就是「妙觀察」所見的「中道空」。學人達到「貪嗔癡升起時,會因為具有正見而自動平息」,才是正定;看到「法無我,人亦無我」,才是妙觀察。止觀整體作用的結果,是身輕安,心也輕安。

 

宗喀巴大師告誡學人不可以「貪著自宗,瞋他法派」。《菩提道次第廣論》別學止觀波羅密多的用意,是把止觀學習做「模組化」。將卷十四到卷二十三的內容,直接用中論、唯識學或天台摩訶止觀取代,並不影響道次第的連續和完整

 

主要內容

 

佛法是嚴密科技道理之外,古今為數甚眾的人群,真實經驗過的真理。《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總攝佛經三藏十二部要義,依「道前基礎」和「三士道」次第由淺入深編寫而成的重要論典。它的內容非常豐富,其綱目如上面所示,而主要內容,只能用簡略而不太嚴密的形式介紹於下。

 

「上士道」是有可能成為宗師,承擔如來事業之學人的修習內容與次第。「中士道」是希望「不起種種因,斷絕種種果」,而遠離生死輪迴的學人,應修習的項目與次第。「下士道」則是希望「來生有比較好的條件,可以繼續努力」的學人,應修習的事項。

 

「上士道」的修習是要拚命的。必須因為大悲心而生出大菩提心和四無量心,並且啟動六度四攝的大修行。但是真正入道的關鍵,是在於「止觀」的成果。為了幫助領悟「止觀」的正確意義,「戒」就非常重要。「無我」、「出離」,最後還要和善知識「心心相印」,才有可能成為宗師,承擔如來事業。「中士道」要趁著暇滿人身,速修戒定慧三學,超拔西方聖土,不墮輪迴而得到解脫。「下士道」則要相信因果,廣結善緣,四力淨修,集聚來生資糧。

 

「道前基礎」最重要的是「敬」和「信」。經由聽聞軌理、說法軌理、完結軌理等,它使得性情孟浪的人,生出恭敬的心;自我中心的人,注意到別人的優點;麻木遲鈍的人,產生感恩的心;個性孤獨的人,走入群眾;害羞木訥的人,開口分享他們的內心;生活規律不良的人,調整自己的腳步;思想喜好多有束縛的人,看到開擴無限生命的存在。這些都有可能令人產生人生第一次巨大的改變和感動,也是《菩提道次第廣論》迷人和有所貢獻的原因。

 

道前因為尊敬和相信,而生出希求來世之心,進入下士道。因為懺悔、皈依三寶和勝解空義、靜息不善、修菩提心等四力淨修,而生出遠離生死輪迴之心,進入中士道。因為修習戒定慧三學,而生出今生悟道,即身成佛的大發心,進入上士道。最後,在上士道中,跨時空以一「定」,覆天地於一「無」,成就「止觀」之果。這就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令道次第「動態」銜接的有效構想和令人感佩的企圖。

 

漢譯經過

 

菩提道次第廣論由宗喀巴大師著成後,流傳於中國西藏、甘肅、青海、內蒙古等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漢語系佛教徒在數百年來知道此書的知之甚少。1931年,法尊法師在中國拉薩跟從安東格什學菩提道次第廣論,1934年法尊法師在拉薩、仰光及重慶漢藏教理院逐漸翻譯此書,於1935年冬整理初版發行,全書共二十四卷。

 

在台灣、海外華人社區的傳布與弘揚

 

菩提道次第廣論在藏傳佛教中,主要針對出家人進行講授,並不對一般民眾傳授。

 

對近二十餘年來在美國、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區,對一般民眾開設菩提道次第廣論研討班傳布與弘揚這部藏傳顯教論典,不能不提到當代僧人-日常法師,以及其為弘揚菩提道次第廣論、希求正法長久駐世、眾生皆能成佛所創設的福智佛教基金會。至2006年底在台灣,粗估有近兩萬名一般民眾參與福智文教基金會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研討班。到了2010年初時,全球已有超過伍萬名的民眾參與福智文教基金會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研討班。

 

許多藏系高僧來到台灣,看到那麼多沒有出家的一般民眾參與菩提道次第廣論研討班,認為相當不可思議。[來源請求] 後由接班上師,持續帶領大眾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並透由各種方式,如吟唱讚頌,輔助大眾學習,弘揚宗大師教法。

參見

 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略論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益西彭措堪布著

 [法尊法師著,《法尊法師論文集》,台北:大千,2002年,頁335。]

 [法尊法師著,《西藏與西藏佛教》,台北:天華,1980年,頁132。]

 [法尊法師著,《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褔智之聲,2003年,頁592-611。]





主持人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