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2

 寶靜法師講述

學人逸山、性明記錄

(五)明教相

 

《解》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歎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教者、聖人利物被下之言。相者、分別異同之致。如來一代時教,偏圓權實各異,大小半滿不等。故須判其差殊,分別同異。台宗剖判教相,固屬重要之事。唯斯經專重持名,於教相無多關重,無判教之必要,故略釋之。此經乃大乘方等教攝。蓋小乘無他土之說,大乘有刹海之談。今言西方他土,信非小乘。大乘複有圓頓曆別之不同。別教謂佛道長遠,久受勤苦,曆別次第。今念佛法門,橫生四土,圓證三不退。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生成辦,又非別教。乃是圓頓大乘。菩薩藏攝,對聲聞藏而言。凡小乘經,攝歸聲聞藏。凡大乘經,攝歸菩薩藏。梵語菩提薩埵,此雲覺有情。為成佛之因人,佛為菩薩之果。菩薩有上求下化之功,自利利他之德。菩薩作一功德,作一利益事,必須發願回向法界,普利眾生。如雲,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權乘小果。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發心,無不以眾生為前提。吾等念佛,亦須效菩薩行。亦必發願回向法界眾生。正念佛時,作如是願,我今念佛,非為己求。因見眾生苦惱,欲濟度之,只苦道力不具。今念佛求生安養,華開見佛悟無生忍,然後回入娑婆教化,普濟眾生。所謂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眾生。故我念佛,不為己求,但為眾生得益而發心。如斯用心,即是菩薩。此經所詮,無非令眾生自利利人,發菩薩心,故屬大乘藏攝也。無問自說,乃十二分教之一。十二分教,孤山頌曰,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名,廣如大論三十三。念佛法門,微妙難思,無人能問。世尊徹底悲心,故無問而自說。徹底大悲,即無緣大慈。世尊欲令眾生,得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淨樂。故加被攝持,多業障多情見之眾生,依斯徑路修行,可圓證三不退也。末法者,對正像而言也。佛法有三時。正法時,修行者固多,證果者亦甚多。像法時,信教固眾,依教起行者亦眾,證果者則少。末法時,信教者則多,依教起行者少。證果者,則更少矣。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此二時已過,茲當末法萬年之初也。多障者,多業障報障、煩惱障也。吾等為人一世,則有一世之業障。經無量生死,便有無量業障。故普賢觀經雲,假使業障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罪業雖多,唯以念佛得滅。一句彌陀,能滅八萬億劫生死重罪。故雲多障眾生念佛觀。正治眾生諸障也。有情者,有情見之眾生也。徑登不退者,依斯念佛法門,即能一生成佛,圓證三不退。所謂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故大無量壽經雲,當來經法滅後,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含識者,含靈包識,指一切眾生也。梵語阿伽陀,此雲普去。謂普去眾生一切病。謂冷病熱病,內病外病。一味阿伽陀能去之,故雲普去。喻如一句彌陀,能治眾生見思病塵沙病無明病,有見病、空見病,總能治之。其他法門,空門藥,只能治著有病。有門藥,但能治著空病。矧又空有不融,性相各別。唯淨土一門,真空不空即妙有,妙有非有即真空。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故能收攝三根,普去諸病也。又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故曰總持。絕待者,對相待而言。如對粗言妙,對長說短。唯念佛一法,能念之心即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即能念之心。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一如。離能所,絕對待。不可以心思口議,故曰法界圓融體,作我念佛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離能絕所,對待俱絕。包括一切法,攝持一切法。故曰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也。華嚴奧藏者,華乃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華嚴雖橫說、豎說,塵說刹說。說至究竟,仍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此經即為華嚴之奧藏也。法華秘髓者,經雲,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只以眾生時未至,機未熟,不得已而為實施權,方有前四時之經。來至法華,開權顯實,開跡顯本。三乘鹹會,九界同歸。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經雲,但聞法華一句一偈,皆得授記作佛。此經則雲,凡念佛者,無一不成佛。故為法華之秘髓也。諸佛心要,即是實相。實相即此心。此心當體即空假中,橫豎該羅,無法不在裡許。此心即法界之全體,故為諸佛之心要也。萬行司南者,萬行從六度開出。萬行雖多,六度攝盡。今吾人正念佛時,放下身心,即佈施。無身口意三惡,即持戒。無嗔心,則生忍、法忍、無生忍,俱在其中,即忍辱。念念無間,即精進。湛湛寂寂,一心不亂,即禪定。歷歷明明,即智慧。故曰一句彌陀,即菩薩萬行之司南也。司南即指南針也。梵語劫波,此雲無央數。八萬四千歲,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一句彌陀,豎該五時,橫徹八教。欲歎其德雖窮大小劫而莫能盡也。念阿彌陀佛,複有多種之別。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華嚴有別圓二教之三種念佛。而華嚴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亦屬念他佛矣。阿含,但說三藏教之三種念佛,皆以空為體。所謂念真諦阿彌陀佛。通教亦然。別圓三種念佛,以中諦為彌陀佛。方等對藏教彌陀而說通、別、圓彌陀。般若帶通別彌陀,而說圓教彌陀。般若有共不共。共即真,不共即中。如金剛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真諦阿彌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中諦阿彌陀。又雲應無所住,即真諦。而生其心,即俗諦。終日生心,終日無住。即中諦。般若所談,無非談一句阿彌陀。法華開權顯實,無非顯此一句圓中彌陀佛。故曰一句彌陀,統五時八教而無遺也。此經于五時中,乃大乘方等教攝而遍攝一切大小乘也。判教相竟。

 

(二)正釋經文

 

《解》入文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臟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故智者釋法華,初一品皆為序。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蓋序必提一經之綱,流通則法施不壅,關係非小。後人不達,見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安所稱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

 

(初)序分,序述說此經之緣起也。(二)正宗,出本經之正義,明當教之宗本。(三)流通,流通十方,盡未來際相傳不絕。三分分經,始于晉之道安法師。師卓見超脫,見經中義理,應分三分。如人之有頭身足。當時眾心不伏。至唐玄奘譯親光佛地經論,亦有三分。(初)教起因緣分,即序分。(二)聖教所說分,即正宗分。(三)依教奉行分,即流通分。乃知道安三分分經,深合佛意。眾心悅伏,稱為彌天高判。今古同遵。此三名下,明分科意,有三段。初明三科之要。智者下,引證。序必下,責今也。智者乃隋主所稱。即天臺智者大師。名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潁川人。十八歲出家。詣光州大蘇山,禮慧思大師。師見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令修法華三昧。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寂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得旋陀羅尼。自是以後照了法華,如高暉之臨幽谷。達諸法相,似長風之遊太虛。說天臺三大部,判釋法華二十八品。初品為序分。方便品至十七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名正宗分。從後盡經,名流通分。若約跡本二門,則前十四品為跡門。開權顯實。開三乘權,顯一乘實。則以方便品至授學無學人記品,為跡門正宗。法師品至安樂行品,為跡門流通。後十四品為本門,開近顯遠。本者,如來塵點劫前,最初成佛之本地實事。經雲我實成佛以來,甚大久遠。開如來之近跡,顯本地之遠壽。則以湧出品,至彌勒已問斯事,佛今答之,為本門發起序。從佛告阿逸多,至分別功德品偈為本門正宗。此後至普賢勸發品盡,為本門流通。此乃智者大師,分三分之大義也。蓋序下,責語。今人見經中文,稍涉義理,即為正宗。如將六方佛,判為正宗。智旭大師,責其所判之非也。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

 

序分,序述一經之緣起。又有通序別序之別。通序亦名證信序。諸經同有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故名為通。有此六義,證成可信,故名證信。如是二字,顯所信法成就。我聞,顯能聞成就。一時,顯時成就。佛,顯教主成就。舍衛祇園,顯處成就。千二百等,顯眾成就。言成就者,謂此六法,缺一不可故也。有此六種,信是佛說。若無六種,即是外道說。故言證信。複次佛滅度後,阿難升坐結集經藏,阿難相好如佛,眾鹹生疑,或謂佛重應世。或謂他方佛來。或疑阿難成佛。群疑不一,議論紛紛。後阿難唱言,如是我聞一時等,群疑俱釋。鹹知佛已涅槃,乃阿難結集法藏。故言證信。又名自序,佛臨涅槃,阿難慟哭流涕,甚為悲傷。阿那律陀,對阿難曰,尚有大事,速往問佛。阿難乃往佛所,請問佛曰,(一)佛在世時,依佛為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處住。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次)問以何為師。答言,以戒為師。(三)問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言,如是我聞等。(四)問惡性比丘擾亂時,如何處治。佛言默擯。默擯、默然擯之,不與計較也。如是我聞等,是佛金口所言,故名自序。又名經後序,阿難結集時,序入故。言別序者,別在一經故。又名經前序,在正說之前故。又名發起序,發起一經之緣起故。又名他序,經家序入故。

 

(乙)初中二(初)標法會時處(二)引大眾同聞(丙)今初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者,信順之辭。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若連下我聞講,則成指法之辭。如是彌陀經,是我阿難,從佛親耳所聞。乃通指下文全經。如是等字,諸經雖同。然而同中有別。他經之如是,與此經之如是不同。又如是我聞等,具四悉檀。三世諸佛經初,皆安如是等語。佛佛道同,不與世諍,名世界悉檀。大論雲,舉時方,令人生信,名為人悉檀。對破外道之經首,阿歐二字,名為破惡。阿,謂無。歐,謂有。外道經前,安此二字。以其所計,不外有無二見。名對治悉檀。信則所聞理會,順則師資道成。名第一義悉檀。諸佛說法,種熟脫三,時時不廢。故一切經首,皆安如是等也。如是,言信順之辭者,深信三諦理也。藏教經之如是,信順偏空理。通教經之如是,信順即空理。別教經之如是,信順次第理。圓教經之如是,信順圓頓中道理。此經乃圓頓大乘,信圓融三諦理也。如名不異,即真空義也。只此無非曰是,妙有義也。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不可得,即如義。歷歷明明,靈靈不昧,即是義。正了不可得時,而自心仍歷歷明明,即如而是。正歷歷明明時,而了不可得,即是而如。真空即如,妙有即是。真空不空即妙有,即如而是。妙有非有即真空,即是而如。隨緣不變名如,不變隨緣名是。正不變時,而常隨緣。正隨緣時,而常不變。故曰如是。照而常寂曰如,寂而常照曰是。無量光即如,無量壽即是。如是即指一句彌陀。亦即指吾人現前一念,非空非有,而即空即有,空有一如之心性也。我聞者,此經乃我阿難親耳,從佛所聞。耳提面命之謂也。阿難所稱之我,無我見我慢之我,乃隨順世間假名之我,故非凡夫之妄計我,亦非外道之邪執我。乃常樂我淨,八大自在之真我也。聞者,耳根發耳識,聲在可聞處,故曰聞。然聞由於耳,應雲耳聞,如何言我。謂耳根為六根之別,我為六根之總。舉總攝別,故曰我聞。阿難尊者,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聞無聞不二之真聞,聞世尊金口所宣之彌陀經也。一時者,機感相應,師資道合,說聽周足,為一時也不言年月者,佛說法遍乎天上人間等處。四王天一晝夜,人間已五十年。況且天竺與華夏,年月不同。陰曆與陽曆各異。時無一定,故以說聽終竟,為一時也。佛者覺也。自覺,非同凡夫之昏迷。覺他,非同二乘之自利。覺滿,非同菩薩之著二邊。三覺圓,萬德備,即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是。在者,示跡此間,行居坐臥,總名為在。梵語舍衛國,或雲室羅筏城。此翻豐德,亦翻聞物。謂國豐四德,多聞,多解脫,多財寶,多五欲,故曰豐德。以此四德,遠聞他方,故曰聞物。祇樹,給孤獨者,只陀太子之樹,給孤長者之園,君臣合名。梵語只陀,此雲戰勝。謂匿王出兵,得勝時生,故名戰勝。梵語須達多,此雲給孤獨。長者樂善好施,以財寶周給孤獨,故得斯號。王舍城,有長者,名珊檀那。須達多長者,與之為友。須達多一日為兒聘婦,至其家。見其忙亂異常,躬自執勞,大設供具,因問其故。珊檀那雲,明晨請佛齋僧,今預辦耳。須達雲,何者名佛。答雲,汝不知耶,淨飯王之子,悉達太子,出家雪山修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三明,及八解脫,十八不共,十力,四無所畏。有一千二百五十弟子。現在城外,竹園精舍說法,普渡眾生。須達聞佛名,身毛皆豎,歡喜踴躍,睡不安枕,忽睹天明,便起出城。行之不遠,天忽黑暗。遂疑雲,莫非妖邪惑我。忽聞空中有神,告曰,汝善自前行,莫得遲緩前行一步,功德勝過七車七寶佈施。須達前行不遠,見如來金色晃耀,巍巍堂堂,在竹園外經行。忽見一人繞佛三匝,禮佛三拜。須達亦繞佛三匝,禮佛三拜。佛為說法,即證初果。便請世尊,來年至舍衛國說法。佛雲,來年已受瓶沙王請。複請後年,世尊應許。複問舍衛城外,可有園林茂勝,遠離憒鬧,可容我千眾之處所否。須達雲,但願世尊慈悲不棄,自當辦之。須達回國,周尋全國,無好處所。唯只陀太子園,樹林茂好寬廣一由旬,可容千眾。但太子非賣園之人。來日至太子處,為說買園事,太子戲之曰,汝以黃金佈滿園地,我便賣之。須達果如其言,以金布地布之將, 完,太子聞說須達,確以金布園,遂覺奇異。親至園所,見金佈滿,唯剩一小角。遂問須達曰,汝未佈滿,我園不賣。須達曰,非謂不布,乃籌量用金多少耳。太子見須達並無一念退志,乃問其因。須達稱讚如來功德智慧,相貌威神,不可思議。我已請佛,後年至國說法,故我買園供佛及僧。太子感歎不已,乃雲既然如是,汝我二人,共成此舉,此未布餘地,及一切樹木,作我所施。故雲祇樹給孤獨園。須達既得園,乃請舍利弗至,監工督造精舍。舍利弗測量其地,計畫建築。量至一處,忽而泣然,悲戚現於面。須達問其故。對曰,地下有螻蟻數千萬。此等無量劫來,即為螻蟻。生死死生,相續不已。吾等若不學佛,求出輪回,與之何異。餘憐而憫之,故不覺淚下。少頃,量一處,舍利弗又發笑不止。須達又問其故。對曰,長者發心供佛,建造精舍。精舍未成,而天中宮殿已就。余為長者賀,故發笑也,乃題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疏中分二(初)總標

 

《解》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舍衛等,標說經處也。

 

信順者,謂深信於心,則言如是也。師承者,承謂承受。謂親從大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聞也。又歡喜阿難,從釋迦化佛,聞小乘法藏。賢阿難,從釋迦應佛,聞雜藏。典藏阿難,從釋迦報佛,聞菩薩藏。海阿難,從釋迦法佛,聞佛藏。機感者,眾生機熟,故說此經。如月印千江。月喻佛,江水喻眾生機。月未下降,水未上升。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眾生機有利鈍之別,故佛現身亦有四教之殊。眾生根鈍,佛則為現應化身,說藏通法。眾生機利,佛則為現報法身,為說別圓法。說經處者,若從化佛聞,則祇園即同居而為說法處。若從應佛聞,則祇園即是方便土,而為說法處。若從報佛聞,則祇園即實報土,而為說法處。若從法佛聞,則祇園即寂光土,而為說經處。眾生業感不同,諸佛示身示土,亦差殊也。然亦皆眾生所見有異耳。所謂仁者見之以為仁,智者見之以為智。故像法決疑經雲,一切大眾,所見不同。或見娑羅林地,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見七寶清淨莊嚴。或見是三世諸佛所游居地。或見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或見如來丈六之身。或見小身大身。或見在蓮華台,為千百億釋迦說心地法門。或見身同虛空遍周法界。眾生根有利鈍故有四土之別也。

 

(二)明別釋

 

《解》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

 

實相者,即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也。此心性,覓之了不可得,而具造百界千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實相無相,離一切法。實相無不相,即一切法。無相不相,不相無相。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所以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乃至能說所說,無非實相正印。若在此中,則能信所信,能聞所聞,能感所感,能住所住,一一無非實相。故曰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為如。如者,不變義。實相之體非古非今,而即古即今。古亦實相,今亦實相。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絕待圓融,不為古今所變。喻如虛空本非明暗,然明亦虛空,暗亦虛空,不為明暗所變。故強名曰如。依實相理,應當認真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故曰是。實相無相,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無不相,則苦樂之相宛然。實相無念,則無彌陀可念。若無不念,則必須老實念佛。實相無生,原無淨土可生。若實相無不生,則必須求生淨土。然而能念是實相心,所念是實相佛。能求、實相信願,所生、實相淨土。能所無非淨土實相,本自無非,名之曰是。今當依實相無念無不念,理應切實念佛。依實相無生無不生,理應切願求生極樂。萬不可執理而廢事也。

 

《解》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耳根發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

 

實相無相,非凡夫之有我。四大各離,我在何處,故非有我。實相無不相,非二乘之無我。真空不空,何妨說我。非我非無我,即真常八大自在之我。非我即非有。非無我,即非空。非空非有,而即空即有。空有不二,即實相真我。夫世間我,有我見、我慢,及名字我。阿難已壞我見我慢,而為隨順世間,不壞假名我,故仍無我說我也。耳根有二,一者浮塵根,如新卷荷葉是。外面之粗相,乃第八識疏相分。二者勝義根,而發能聞之耳識,故曰耳根發耳識也。親聆者,聆謂聽也。是阿難親耳聽聞。圓音者,如來圓融四辯八音也。親聆,指耳根識之見分。圓音,指所緣聲塵之相分。即托佛本質,自變相分,而為親所緣緣,故曰親聆圓音。如空印空者,見本無見,因相而有見。見分乃依他起性。依他如幻,故如空。相本無相,因見而有相。相分亦依他起性。依他如幻亦如空。能聞如空,所聞亦如空。耳識是見分,圓音屬相分。二分唯是一心。故經雲,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雲何於中有是非是。如空印空。昔日須菩提,在石洞靜坐帝釋散華。尊者問曰,何人散華。答、帝釋。為何事散華。對曰、聞尊者說妙法。空生曰、我未嘗說。帝釋曰,尊者無說,我亦無聞。無說謂之真說,無聞謂之真聞。是知真說無說,真聞無聞。當知世尊說法,說即無說。阿難聞法,聞即無聞。故曰如空印空也。

 

《解》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

 

時無實法者,無一定之實體可指也。但依色心等法假立。即廿四個不相應之一。不與色心相應。依虛妄色心,而立此假名之時。又長短無定,循業發現。如三更之夢,已辦二十年事。洞中七日,世上已過千年。延促不定,故曰時無實法。以眾生之機為能感,感應道交。弟子之機,感佛之教應。機教相扣,說聽終竟,總名一時也。

 

《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

 

自覺者,覺世間一切法,皆是浮塵幻化相。所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幻法從何立。名自覺。以先覺覺後覺,名覺他。三覺圓,萬德俱備,故稱曰佛。大者褒美之辭。師者教人以道之稱。佛為世出世間之導師,故曰人天大師也。

 

《解》舍衛,此雲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只陀,此雲戰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雲給孤獨。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只陀感歎,施餘未布少地。故並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梵語印度,此雲月邦。謂聖賢禦物,如月照臨,故曰月邦。中印度,即中天竺。波斯匿,此雲勝軍王,軍馬勝餘國故。只陀,此雲戰勝。即匿王之太子。匿王出兵得勝,故名戰勝。初標法會時處竟。

 

(丙)二引大眾同聞分三(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人天眾

 

前列法會時處,乃五種成就。今引大眾同聞,乃第六眾成就。當世尊說此彌陀經時,非唯我阿難一人所聞,尚有千二百等聲聞,及無數菩薩天人等,大眾同聞,以起眾生之信仰也。聲聞複有二種,(一)小乘聲聞。謂聞佛說四諦法,而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證偏空理,名小乘聲聞。(二)大乘聲聞。法華會上聞無作四諦,證實相理。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名大乘聲聞。此中所雲聲聞,攝此二種。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此方好略,簡稱菩薩。覺有情有三釋,(一)約自行。雖已覺悟實相理,而無明未窮源,尚有情見未忘,故名覺有情。(二)約化他。以自所覺之妙理,覺悟有情。所謂將斯道,利斯民,故曰覺有情。(三)約自他合釋。覺、即佛道。指上求佛道,自行也。有情、即眾生。指下化眾生,化他也。總之有上求下化之功,自利利他之德,即名菩薩也。聲聞無論修何行門,皆為自利。菩薩修何行門,皆為利他。聲聞、與菩薩,在乎用心不同耳。天人眾,總指天龍八部也。有此三眾在坐,故曰大眾同聞。

 

《解》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菩薩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義故。天人列後者,世間相故,凡聖品雜故,外護職故。

 

經中列名,先聲聞,次菩薩。夫聲聞乃小乘。菩薩,是大乘。何故將小乘列之於先耶。此有三義(一)聲聞舍俗出家,剃除鬚髮,圓頂方袍,顯出世聖人故。(二)常隨從佛。謂此千二百等,依佛得度,感佛恩深,常隨於佛故。(三)佛法賴僧傳故。佛法二寶,賴僧寶以弘傳。僧寶受持佛法,弘通教典,如救世明燈。燈燈相傳,無有窮盡。僧伽以弘宣佛法為天職,積極救世為己任。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凡為僧者,須精研佛法,以期佛法之久住,方盡僧伽之責也。有此三義,聲聞故列於前。菩薩居中者,(一)相不定。有出家在家之別。有他方應來。此土受生。其相不定也。(二)不常隨。菩薩以利生為務。此方有益,則隨此處。無益則應化他方。故不常隨也。(三)表中道。聲聞著空,凡夫著有。菩薩則內修觀道,不住有。外度眾生,不沉空。不住二邊,故表中道也。天人列後者,(一)表世間相。聲聞表出世間相,天人表世間相。(二)品雜。其中有天龍八部,凡聖交參。多是菩薩權現應世也。(三)外護職。住持佛法故。天人為外護,擁護佛法故。

 

(丁)初聲聞眾又三(初)明類標數(二)表位歎德(三)列上首名(戊)今初

 

《經》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者,共也。大比丘,俱七種共相。彼此共一佛世時,共在一處所,共持具足戒,共一心智,共一無漏正見,共修七科道品,共證解脫。有此七種共,故雲與也。梵語摩訶,此雲大。俱含三義,謂大、多、勝。此等比丘,皆為天王大人所恭敬。如憍陳如,為梵天王之師,迦葉為帝釋之師,故言大。通內外典,見識廣多,故言多。超出九十五種外道之上,故言勝。大能攝多勝,故言大也。梵語比丘,此含三義。謂乞士,破惡,怖魔。乞士,謂外乞食以資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故名乞士。破惡者,謂修戒定慧三學,破身口意十惡也。怖魔者,謂羯磨成就,恐怖魔王也。梵語僧伽,此雲和合眾。謂六種和合,相聚一處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師資共千人,身子目連師資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故雲千二百五十人也。此等從佛得度,感佛深恩,常隨從于佛也。

 

《解》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

 

具足戒者,具足三諦戒也。智度有十種戒。(一)不缺戒。若犯根本戒,如碗缺破,不堪再用。不犯則名不缺。(二)不破戒。若犯十三僧殘,如碗殘破。不犯則名不破。(三)不穿戒。若犯舍墮如器穿漏。不犯則名不穿。此三名事戒,能攝比丘二百五十戒。(四)不雜戒。念破戒事,名之為雜。不念則名不雜。此為定共戒。(五)隨道戒。初果聖人,隨順真諦理,戒與無漏道共發。此即道共戒,自然無犯。(六)無著戒。四果見思已斷,無所染著。此二名真諦戒,為二乘人所持。(七)自在戒。菩薩化他妙用,自在無礙故。(八)智所贊戒。菩薩篇聚無虧,常為智者所贊。乃菩薩俗戒。(九)隨定戒。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不動道場,遍周十方。任運常靜,自然無犯。(十)具足戒。用中道慧,遍入諸法,無戒不備。此二戒乃諸佛中諦戒也。此經聲聞,外現真諦戒,內實俗中戒也。出家者,非唯出俗家,乃出三界生死家也。聲聞真諦戒具足,出同居生死家,尚有方便變易生死。菩薩俗諦戒具足,出方便生死家,尚有實報變易生死。諸佛中諦戒具足,出實報生死家。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圓成佛果。如是諸戒淺深不一。唯有一心念佛,真俗中三諦戒,當體具足。生西方同居土,即可圓證上三土。一生成佛究竟,出同居,方便,實報等三種三界之生死家也。

 

《解》比丘梵語,含三義,一乞士。一□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三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一缽資身者,出家人常行乞食,以濟形命。只須一缽,足以資身。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無所蓄藏,不存財物。空其所有,無有所累。又一缽資身者,言其只須一句彌陀,以資慧命,舍去其他內財外財。諸仁者,當知不但出家人,無可蓄藏。即在俗者,亦宜少貪。因一切財物,俱屬幻化。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如以有相有漏虛偽之財,作無相無漏之業,是為真功德。此比蓄藏銀行更為堅固。專求出要者,出同居三土,入寂光也。正慧,三觀正慧也。煩惱惡,五住煩惱也。愛即思惑,見即見惑。有同居方便實報三土之見思不同。以空觀慧觀察,破見思惡,不墮同居土之愛見。以假觀慧觀察,破塵沙惡,不墮方便土之愛見。以中觀慧觀察,破無明煩惱,不墮實報之愛見。梵語羯磨,此雲作法。謂比丘登壇受戒,白羯磨已,得無作戒體,成比丘性,入僧寶數。爾時地行羅刹,高聲唱言,此間有善男子,如法出家,受具足戒,當使諸天增勝,修羅減損。於是空行夜刹,聞之亦相繼而唱,聲至四王天中。天複出聲而唱,聲傳忉利。輾轉至梵天。魔王于宮中,聞此唱言,生大怖畏,故雲怖魔。謂怖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之四魔也。

 

(二)釋僧居六和

 

《解》僧者,具雲僧伽,此翻和合眾。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無為者,無所作為也。即不生不滅之無量壽佛也。有生有滅,即名有量壽。即道家升仙,雖雲長生。詎知有生,仍必有滅。故屬有為,以有生滅故。唯有念佛生西,華開見佛,證無生忍,無生則無滅,故能解五住煩惱,脫二種生死也。若能念佛,修無為法,名理和。六種和合,不相違諍,如水乳交,名事和也。

 

(二)標數

 

《解》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師資共千人。身子、目連,師資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

 

迦葉此雲大龜氏,姓也。兄弟三人,未出家時,為事火婆羅門。(一)優僂頻螺迦葉,此雲木瓜林,在此林住故。又雲木瓜癃,胸前有癃,如木瓜故。(二)伽耶迦葉,山名,即象頭山。在此山學道,以山彰名故。(三)那提迦葉,此雲河。在河邊學道,以河彰名也。世尊觀知三人機熟,乃至優僂頻螺所,以借宿為詞。迦葉以火龍窟為世尊居。世尊於中結跏趺坐。至夜半,即有火龍出,欲以邪火傷世尊。世尊入火光三昧,降火龍於缽中。世尊現種種神變調伏迦葉。迦葉信仰,隨佛出家。其五百弟子,見師皈依,亦各發心出家。其二弟師徒五百人,亦各出家。出家未久,即證聖果。師資者,師為聖匠,徒稟天資。舍利弗,此雲身子,亦雲鶖鷺子。目連,此雲采菽氏。在家皆外道。二人各有一百弟子。二人智慧利根,了知所學,非究竟法。一日路遇沙門,見其威儀嚴肅,乃問曰,汝師何人。對曰佛。又問說何法。答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由斯了悟因緣生滅之理,深心悅服。乃帶二百弟子,從佛出家。耶舍,即耶舍長者子,有五十弟子。再加憍陳如等五人,則有千二百五十五人。今言千二百五十人,舉其大數,此等皆感佛化度深恩,常隨佛左右,輔助弘法也。

 

(戊)二表位歎德

 

《經》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佛於祗洹精舍說彌陀經,乃阿難及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等同聞。此等皆是大阿羅漢,名聞十方,為眾人所知識。聞名曰知,見面曰識。非唯同居眾所知識,亦為方便實報眾所知識。乃至究竟寂光眾所知識也。

 

疏中分二(初)表位

 

《解》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即乞士果。二殺賊,即破惡果。三無生,即怖魔果。複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淨土,不思議法,故名大也。

 

前釋比丘有三義,今釋阿羅漢亦含三義。比丘為羅漢因,羅漢是比丘果。因地乞士,至果名應供。應受三界人天之供,即乞食果。因地乞法,以資慧命。果位亦以法普施眾生,即普應法供養,為乞法果也。殺賊即破惡果。吾人本具法性,皆被煩惱賊所劫。因地能破身口意十惡,果位即能殺見思賊也。無生即怖魔果。謂二乘聖人。見思已斷,三界無受生之處。眾生因見思未盡,所以忽生而老,忽老而死。死而又生,生而又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升沉六道,皆由見思所致。故二乘聖人,斷見思已,再不受生。故雲無生,即怖魔果。眾生有見思煩惱,便有生死。而為魔子孫眷屬,見而生喜。證得無生理,與生死脫離關係,超出魔王範圍。並輾轉勸化,減少魔王子孫眷屬,故魔王見而恐怖。故雲無生,即怖魔果也。吾人一心念佛,往生極樂,當體無生。念至事一心不亂,即破見思賊。生極樂界,應人天供。還以香華供養十方諸佛。經雲,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即西方之大阿羅漢也。慧解脫者,以慧心所,觀一切法,當體即空。唯修慧不修福,緣空直入,但證無學。此因中所修是性念處觀,能破一切智外道。俱解脫者,修共念處觀。兼修四禪八定,理事雙修,具三明八解脫,能破有漏五通外道。無疑解脫者,因中修緣念處觀。通達三藏,及四圍陀典,天文地理,能破四圍陀外道。今千二百五十人,鹹是無疑解脫大阿羅漢也。若論其本,皆是法身大士。權現聲聞,輔佛弘化。又能證淨土不思議法門,故名大也。初表位竟。

 

(二)歎德

 

《解》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

 

轉輪者,即如來說法,名轉*輪也。輪有二義,謂摧碾義,碾碎眾生煩惱也。輾轉義,輾轉不息。喻如諸佛法流不絕,輾轉流入眾生心中。轉輪複有四種之別,謂金、銀、銅、鐵、四輪。輪王有四。金輪王,王四天下。銀輪王三天下。銅輪王二天下。鐵輪王一天下。喻佛有法、報、應、化、四佛,輪有四教*輪也。法身佛,轉四教*輪。報身佛,轉三教*輪。應身佛,轉二教*輪。化身佛,轉藏教*輪。然此約豎義,以合喻。若約橫義,則四身即一身,一身俱能轉四教*輪也。此等阿羅漢,若從化佛,轉藏教生滅四諦*輪。若從應佛,轉通教四諦*輪。或從報佛,轉別教無量四諦*輪。或從法佛,轉圓教無作四諦*輪。或頓轉。或漸轉。或秘密轉。或不定轉。或現佛形。或現菩薩等形。或於人間,轉四種四諦或天上轉三種四諦,謂通別圓或於方便轉二種四諦謂別圓。或在實報寂光,轉一種四諦。如來本一法身,因眾生根機不同,故有三身之異。法本無差,亦因眾生根有差殊而有四教之法也。廣利人天者,天有四種。(一)世間天。如一國之主,專制時代之天子是。(二)生天,三界諸天。(三)淨天,即二乘。(四)第一義天,即佛菩薩。此等羅漢,得法性第一義天。或在人中,或在四天,發起如來四益,廣利一切。故為四土大眾所知識也。表位歎德竟。

 

(戊)三列上首名

 

《經》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長老者,德高臘長之稱。複有三種之別。(一)耆年。受具十年為下座。二十年為中座。三十年為上座,即耆年長老。(二)法性。不論戒臘遠近,能博通經教,弘法利生,可稱法性長老。(三)福德。福慧具足能統大眾,為眾領袖,此即福德長老斯等上首,具足三德,故稱長老。

 

舍利弗,此雲身子。又雲珠子,以母彰名。以母為女人中之聰明人。聰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曰珠子。身子者,母身形端好。身之所生,故名身子。父為作名,名優波提舍,此雲論議。論議為妻。因論名子。顯父德故。舍標父,利標母,雙顯父母,故曰舍利弗。弗者子也。

 

摩訶目犍連,此雲大采菽氏,又雲萊茯根,乃古仙人所食,因以名族。本名拘律陀,乃樹名。禱樹神得子,因以命名。尋常所稱目連,即是此尊者。目連初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母在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祈佛濟度。佛即為說盂蘭盆供,即尊者發起也。

 

摩訶迦葉,此雲大飲光,又雲光波。身光映物,能使餘光不現,故言飲光。毗婆屍佛滅後,塔像缺壞。時有貧女,自得金珠,倩匠為薄。金師歡喜,治瑩佛畢,立誓為夫婦。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受樂。最後身,托摩竭提國,尼拘律陀婆羅門家。年長,父母為其納婦。對曰須得身恒金色與我同者方可。後於他國中,果得女身金色,乃成為夫婦。光波出家,婦亦出家,即紫金光比丘尼。因中嚴飾佛像,感身光映物,故雲飲光。又翻大龜氏,先代學道,靈龜負圖而應。從德命族,故言龜氏。又名畢缽羅,亦樹名。禱樹得子,故以樹名也。

 

摩訶迦旃延,此雲文飾。文章華麗,出口成詞。又雲扇繩,其父死,母欲他適。因有文飾,不得遂願。如繩縛住,故雲扇繩。又雲好肩,又雲思勝。尊者善好論辯,有執斷見外道,問曰,我見人死不還,雲何說其受苦。故知無他世。答曰,如罪人被拘,寧得歸否。又問若生天上,雲何不歸。答雲,如人從廁所得出,寧肯再入否。又天上一日,當此百年。生彼二三日,未遑歸心。設有歸,而汝已死,甯得知之。尊者慧辯,世無能敵。而且出口成文,故雲文飾。

 

摩訶拘絺羅,此雲大膝,舍利弗舅,由來論勝於姊。姊懷孕,論則不勝。知所懷者乃智人,寄辯尚爾,況出胎乎。即棄家,往南天竺,讀十八大經。無暇剪指,世人稱謂長爪梵志。學訖還家,問甥所在。人雲為佛弟子,即大憍慢,我甥八歲,聲震五天。彼沙門者有何道術,誘我姊子。徑往佛所,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語佛雲,一切法不忍。佛問汝見是忍否。此墮兩負處。若我見忍,前已雲一切不忍。若我不見忍,無以勝佛。即底頭得法眼淨。

 

離婆多,此雲星宿,父母禱星宿而生。又雲假和合。釋論雲,此尊者夜宿空亭,見二鬼爭屍,要其分判。設順理枉理,俱不免害,故隨實而答。大鬼拔其手足,小鬼取其屍補之。食竟拭口而去。眼見自身已被食去,遂疑此身是誰,是否屬我本身。逢人則問,是否有我身。眾僧雲,此人易度。語雲,此身本是他遺體,非己有也。即從此得道,故雲假和合。

 

周利槃陀伽,此雲繼道。兄弟二人,周利名大繼道,槃陀伽名小繼道。西域風俗,母孕將生時,須還娘家,遂生於道,故名繼道。從佛出家。唯小繼道甚愚癡,誦經無記憶力。其兄不悅,使其還俗。出門外,得遇世尊,仍令出家,告以半偈,令常誦習,可能得道。其偈曰,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槃陀伽誦未久,即得道果。當知佛法無多知,多知反成障。如提婆達多,雖讀六萬法藏,臨終尚墮地獄。吾人學佛,須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如淨業一法,只須專持六字洪名,即能得證解脫。

 

難陀,此雲喜,即孫陀羅難陀。孫陀羅,此雲好愛,亦雲端正,乃其妻名。喜尊者為佛之親弟,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具三十相。若眾生有不識者,謂其是佛。摩竭提國,有裸行外道,大聰明,國人號為智者。共身子議論結舌,欲於佛法中出家。次見難陀色貌殊偉,歎曰短小比丘,智慧尚難概,況堂堂者乎,難陀即度出家。

 

阿難陀,此雲慶喜,或雲歡喜。如來成道時生,王大歡喜,舉國欣慶,因名慶喜。阿難隨佛入龍宮天上,見龍女天女,心無染著,故又名無染。

 

羅侯羅,此雲覆障。往昔塞鼠穴六日,今在母胎六年,故言覆障。耶輸有娠生子。諸釋皆嗔。佛已出家,雲何有此。欲治欲殺,惡聲盈路。寶女劬毗羅,證之小差。因焚火坑,發大誓,我若為非,母子俱滅。若真遺體,天當為證。抱子投坑,火變為池,蓮華捧體。王及國人,始複不疑。後佛還國,耶輸令羅雲奉佛歡喜丸。羅雲幼稚之年,於大眾中。徑持上佛耶輸因此息謗。然謗由子有,故言覆障。

 

憍梵波提,此雲牛司,亦雲牛王。謂其口內時常嚼食,如牛司之相。是一種惡業餘報,因緣詳後。

 

賓頭盧頗羅墮,此雲不動利根。不動,名也。利根,姓也。或雲重幢。婆羅門,凡十八姓,此居其一。

 

迦留陀夷,此雲黑光。顏貌粗黑,色黑光耀,異于常黑故。

 

摩訶劫賓那,此雲大房宿。父母禱房星而生故。

 

薄拘羅,此雲善容。色貌端正故。

 

阿冕樓馱,此雲無貧。因佈施功德,得無貧果故。

 

等者,等於千二百五十人,及天龍八部也。學在師後,為之弟。法從師生,為之子。此十六位尊者,皆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身常隨佛輔化也。

 

《解》德臘俱尊,故名長老。身子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目連尊者,神通第一。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大膝尊者,答問第一。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喜尊者,佛之親弟,儀容第一。慶喜尊者,佛之堂弟,複為侍者,多聞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尊者,宿世惡口,感此餘報。受天供養第一。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壽命第一。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複名當機眾矣。

 

道德戒臘,俱長俱老,謂之長老。出塵羅漢,為眾人之所敬崇。能斷除煩惱,能了卻生死,超然物外,故為世間天人之所尊仰,故雲尊者。舍利弗,在母胎中,智辯已寄母口。八歲登座,論議無雙。七日之內,遍通佛法,故雲智慧第一。又一切智第一,道種智第一、一切種智第一。言第一者,乃各舉一德,引諸偏好。但各論其所長。若如實論,舍利弗非唯智慧第一,而神通何嘗不勝目連。如世尊一日說法,身子入定未去。目連喚身子,目連見其入定呼之不應。乃用神力,欲令其起。不知目連雖用盡神力,而不能動身子衣角之絲毫。是知身子神通,超乎目連之上也。如彌陀經,念佛法門,乃微妙難解之法,非智莫入,故特向大智舍利拈出也。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照徹無礙,故名神通。複有六種,一如意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無漏通。四果聖位,得證此六通。昔日世尊,與目連上忉利說法。上升之時,經須彌山腳,有毒龍嫉佛生嗔,吐毒沙害佛。目連即變沙為軟花,複現大身,繞須彌三匝,阻佛上升。目連亦現大身,倍大於彼。後又現小蟲,入龍腹,龍即攝伏。又帝釋造善法堂,心甚喜悅。尊者現通,以火焚之為帝釋說生滅無常法,帝釋領悟。而善法堂天,仍儼然如故。目連時用神通,種種神變,故言神通第一也。迦葉傳佛心印,為西天初祖。當時梵王至靈山,以金缽羅華獻佛。捨身為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百萬人天,悉皆罔措。獨有迦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迦葉。是為西天初祖。故佛與祖,乃心心相印,祖祖相傳。夫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涅名不生,槃名不滅。即吾人不生不滅之心性。此心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只以迷悟差殊,故有凡聖之別。若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故阿難能悟此心,迦葉傳之為二祖。歷代諸祖,莫不皆然。以心印心,故雲心印。梵語頭陀,華言抖搜。謂抖搜精神,刻苦翹勤,斷除塵勞煩惱之謂也。迦葉俗本富有,出家自念,非刻苦不為功。乃舍一切珍寶,行十二頭陀。謂衣有二種頭陀行,(一)著糞掃衣,即今之破衲衣。此衣以拾人間所棄之糞掃破布,洗淨拉雜,湊補縫綴而成。著此衣者,內離己貪,外息他貪。常得資持幻身,即可長養聖道故。(二)但三衣(一)大衣。即升座說法所披者是。(二)七衣。禮佛聞法,所著者是。(三)五衣。凡執勞服役,一切時中,俱可著者是。食有五種頭陀行,(一)常行乞食。舍己慢心,增他福德故。(二)次第乞。無貧富之分別,起平等心故。(三)日中一食。多食則多增欲念故。(四)節量食。盡己之食量,而節減之故。以減貪心故。(五)過中不飲漿。為度餓鬼之饑噓苦故。住亦有五種頭陀行,(一)住阿蘭若處,此雲寂靜處。以城市中,熱鬧異常,難以修道。故至山岩石窟,易於入道。境靜則心易靜故。(二)樹下坐。因樹大,則雨落不濕。且又風涼,無人噪鬧,正好念佛故。(三)露地坐。月明星朗,深靜寂滅故。(四)塚間坐。易作無常觀故。(五)但坐不臥。人命無常,晝夜六時,行精進故。迦葉年老,不舍頭陀。一日至世尊所,世尊讓半座,與之坐。謂其年老勸令休息頭陀行,而迦葉仍行如故。世尊乃深贊有頭陀行,我法得以久住。是故迦葉以行頭陀為第一。婆羅門,此雲淨裔。乃梵天苗裔。文飾尊者,博通世出世法,論議無雙,所以論議第一。大膝尊者,由精勤故,得妙辯才。能一問十答,十問百答。有問必答,故辯答第一。離婆多,了知一切諸法,皆從因緣而生。因緣和合,妄見有生。因緣別離,妄見名滅。由斯坐入禪定,心無顛倒,意不散亂。故雲無倒亂第一。槃陀伽,因根鈍,僅持半偈,辯才無盡。其半偈,謂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辯才有四種,(一)義無礙辯。(二)法無礙辯。(三)詞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尊者持半偈,所得者即義無礙辯也。佛在世時諸比丘尼,請諸大弟子,輪流說法。一日輪至槃陀伽。諸比丘尼,知其僅持半偈,乃生輕慢心。待尊者升座,將欲說法,諸比丘尼即欲先誦其半偈,以難尊者。尊者威德所感,比丘尼欲誦不能出口。尊者即將半偈,所詮奧義,重重講出。比丘尼乃誠心愧伏。尊者得義無礙辯,故雲義持第一。佛之親弟孫陀羅難陀,即喜尊者。佛令出家,因愛妻美麗,不願出家。然佛見其出家機熟,乃設方便。一日佛至王宮乞食,正遇難陀與妻午餐,難陀見佛至,即以缽飯供佛。佛令其送至精舍,尊者不敢違兄命。逮送至精舍,佛即令其出家。尊者因想念孫陀羅,時時思逃。佛乃攜之往忉利天宮,遊至一處別院,見天女甚眾,且美豔無比。難陀問天子何在。答曰,此院天子,即孫陀羅難陀,今已從佛出家。待報盡,即生來此受樂。尊者聞出家,能生天。歸精舍後,即發心用功,以求升天。世尊知其用心。數日後,複帶之往遊地獄,見刀山箭樹。鑊湯爐炭,種種苦具。遊至一獄,只有油釜,無人受罪。乃問鬼卒曰,此獄雲何無人受罪。答曰,此獄罪人,即孫陀羅難陀。今已出家,將來生天。天福享盡,墮此受苦。難陀聞說,身毛皆豎。因畏地獄苦,不欲生天。歸精舍後,勇猛精進,求出世無漏不生滅法。後來得證阿羅漢果。尊者具三十相,短佛四指,故儀容第一。阿難為佛之堂弟,即白飯王子。為佛侍者,多聞第一。結集經藏,皆賴尊者之力。所謂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尊者有八不思議,一不受別請。二不受佛故衣。三見不非時。四不生欲心。五知佛入定。六知眾得益。七知佛說法。八法不再問。故雲多聞第一。羅侯羅,為佛之太子,密行第一。法華雲,羅侯羅密行,唯我能知之。密行者,秘藏之行,唯佛能知。七方便人所不能知,故曰第一。牛司尊者,宿世惡口,感此餘報。因前世時,輕弄年老沙門,謂其食飯若牛。出一惡言,五百世為牛。牛若食後,恒事虛哨。余報未盡,時人稱為牛司。又昔五百雁,一雁常得華果,供于雁王。佛一夏受阿耆達王請,五百比丘,皆啖馬麥。唯牛司尊者,獨於天上屍利沙園,受天供養。故雲受天供養第一。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律雲,樹提長者,以旃檀缽,置刹杆頂上,號眾雲,神力能取者與之。尊者現通取缽。佛呵責已,敕令不得入滅,留身久住,應末世供,為大福田,故雲福田第一。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尊者身相粗黑,且有光明。一日夜行至村莊,孕婦見而驚駭,遂墮小產。佛知已,遂禁比丘夜行。此尊者乃摩利夫人之師。教化夫婦,同證聖果者,數滿一千。一人證果者無數,故雲教化第一。劫賓那,本是父母禱房宿而生。房宿乃二十八宿中,第四星。又能善知星宿,故雲知星宿第一。薄拘羅,壽一百六十歲。毗婆屍佛時,以訶利勒果,施辟支佛。自爾九十一劫,無病無夭。由持不殺戒,感五不死。此尊者初生時,趺坐嬉笑,母以為怪。初置□盤中,燒不死。後置釜中,煮不死。又推落水,淹不死。被大魚吞,咬不死。刀破魚腹,殺不死。故雲壽命第一。阿冕樓馱,號無貧者。賢愚經雲,弗沙佛末法中,時世饑饉。有辟支佛行乞,空缽無獲。貧人見而悲哀,白言勝士,受稗米飯否。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變相。後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變為死人。無伴得脫。待闇還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用腳,取之無盡。九十一劫果報充足,故號無貧。乃斛飯王次子,為佛堂弟。又因中為獵師,入古寺內,見佛前燈欲滅,以箭剔之。今感天眼之報,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故雲天眼第一。此等下,乃開跡顯本。約跡為輔佛弘化,示為常隨眾。若約本,鹹是法身大士。為度眾生,權現聲聞相。所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如影隨形如穀答響,為示影響眾。若約得益,又為當機眾。謂堪能荷當,領悟妙法之機。如楞嚴,阿難為當機。法華,身子為當機等。是為當機眾。複有發起眾,結緣眾。名四眾弟子。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者。謂阿羅漢,雖斷見思,尚有塵沙無明。雖離分段,尚有變易。今聞淨土法門,即能得第一義悉檀,了脫變易生死也。增道損生者,道即中道法身,第一義諦。損生者,損無明之生長也。謂證一分中道,損一品無明。故雲增道損生也。

 

(丁)二菩薩眾

 

《經》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並諸菩薩摩訶薩,此句舉類。並者,及也。承前起後之謂。謂佛於祇園說彌陀經,非唯聲聞在座,尚有菩薩同聞。文殊師利,此雲妙德。經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故雲妙德。又雲妙吉祥。以其降生時,有十種祥瑞。(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生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生時現十事吉祥,故雲妙吉祥。法王子,法王即佛。我為法王,于法自在。菩薩能紹隆佛化,荷擔家業,故稱法王子。舍利弗,為聲聞眾中,權智第一。文殊為菩薩眾中,實智第一。阿逸多,此雲無能勝。又雲慈氏。因修慈心三昧,故位居等覺,為當來補處大士。乾陀訶提,此雲不休息。曠劫修行,而不停息。常精進,此菩薩教化眾生,勇猛精進。與如是等,等及無量無數菩薩也。

 

《解》菩薩摩訶薩,此雲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次列。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大道心成就有情者,謂菩薩發廣大道心,成就有情識之眾生,咸令成佛道。大道心,乃大智。成就有情,是大悲。大道心是自利。成就有情,乃利他。悲智複有六即之別。謂理即悲智,名字悲智,乃至究竟悲智。文殊等是究竟悲智也。佛為法王者,佛乃法王中之王。王於同居,方便,實報,寂光之四土中也。佛有三子,菩薩堪負家業,為佛真子。二乘保守偏空,為佛庶子。凡夫心遊道外,為佛外子。文殊能負荷家業,為真子中首。文殊智慧第一者。表其為根本智。此難信難解之經,非第一勇猛根本實智,莫能證入。故以文殊列首。彌勒次者,阿逸多為當來補處佛。現居等覺位,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不休息等,文顯易知。此等深位大士,咸皆求生淨土。不離見佛,用功易得益。不離聞法,智慧易增長。不離親近供養僧眾,則不致退墮。以住持三寶,顯自心一體三寶。又三寶之境,即菩薩所證三德秘藏,故能速疾圓滿菩提也。二菩薩眾竟。

 

(丁)三天人眾

 

《經》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此翻能為主。能為三十三天主。即道家所稱之玉皇上帝。迦葉佛時,身為貧女,發心修塔,請三十二工匠。匠人憐其貧,不取工資,同作功德,故感三十三天之報。等字等於三界諸天也。無量,即指三界諸天,無有限量也。大眾則該括天龍八部也。

 

《解》釋提桓因,此雲能為主,即□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天,此天在須彌山頂。正中善法堂天,四方各有四天。四隅山峰,亦各有四天。則成三十三。帝釋居中,四方皆輔佐。忉利天主,佛為授記號無著尊佛。四王即四王天也。四王在須彌山腰。須彌,此雲妙高。四寶所成,在香水海中,入水八萬四千由旬。出水高亦然。四王天在山腰,四面與日月齊。山之東方,有黃金埵,為持國天王之宮殿。山之南面,有琉璃埵,為增長天王之宮殿。山之西面,有白銀埵,為廣目天王之宮殿。山之北面,有水晶埵,為多聞天王之宮殿。此四天王,統領八部鬼神,護持世間,故為護世四王也。忉利四王,皆地居天,依地而居。夜摩已上,乃空居天,依雲而居。夜摩此雲時分。以蓮華開合,即知晝夜。善知時分故。兜率此雲知足,以五欲知足故。內院居菩薩,三災不到。外院居天人,有三災。化樂天,變化五欲而娛樂故。他化自在,奪他五欲,而自娛樂。此為欲界之六天,名欲界天,以五欲為界故。色無色者,色界十八梵天。梵者,淨也。此十八天中,無五欲。以清淨色,禪定為樂故。又名四禪天。無色者,四空天也。以無色蘊,但有受想行識四蘊,故曰無色界。無量諸天者,廣指三千大千世界無量諸天也。十方天人者,十方各有三千世界天人也。八部者,護法八部也。(一)提婆,此雲天。(二)那伽,此雲龍。(三)夜叉,此雲勇健。能飛行守天宮。(四)乾闥婆,此雲嗅香神。以香為食,亦名香陰。帝釋之樂神也。(五)阿修羅,此雲無端正。男醜女美。(六)迦樓羅,此雲金翅鳥。一舉能飛萬里。以龍為食。(七)緊那羅,此雲疑人非人似人,而頭有角,亦帝釋之樂神也。(八)摩侯羅伽,此雲大蟒神。腹行者也。複有四天王所統八部鬼神,即非人等也。問,天人龍鬼,皆見佛聞法。地獄一道何以不列。答,夫諸道之升沉,由戒有持毀。見佛不見佛,由乘有緩急。然持戒有粗細,故受報有優劣。持戒有大小,故見佛有權實。且略判戒乘,各為三品。次以四句料簡,其義則顯。一戒乘俱急。二戒緩乘急。三戒急乘緩。四戒乘俱緩。然通論戒乘,則一切善法,一切觀慧,皆得稱戒,亦得稱乘。如人天等五乘,及道共等戒也。今約別判,則以三歸五戒,十善八齋,出家律儀,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惡道果,得人天報者,名之為戒。若聞經生解,觀慧推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生滅,無生,無量,無作諸智,能破煩惱,運出生死者,名之為乘。(一)戒乘俱急者,持下品戒急,報在人中。持小乘急,則以人道身,聞三藏教,見佛聞法。如持中乘急,則以人道身,聞通教大乘,見佛聞法。如持上乘急,則以人道身,能于法華華嚴等教,及諸圓經中,見佛聞法。預列為同聞眾者是也。若持中品戒急,報在欲界天。如持小乘急,則以欲界天身,聞三藏教,見佛聞法。餘如上說。若持上品戒急,加修禪定,報在色無色天等。如持小乘急,以色無色天身,聞三藏教,見佛聞法。餘如上說。第一句竟。(二)戒緩乘急者,三品戒皆緩,報墮三塗。持小乘急,以三途身,於三藏教,見佛聞法。餘如上說。第二句竟。(三)戒急乘緩者,戒急故,受欲界天人及色無色天身。三乘緩故,佛雖出世,說三乘法。而彼等受著人天樂報,耽荒五欲,不見佛,不聞法。舍衛三億家,及諸不見聞者,三界著樂諸天等是也。第三句竟。(四)戒乘俱緩者,受三途報,不見佛不聞法也。第四句竟。經中不列地獄眾者,由其戒緩致重報。佛乘又緩,所以不見佛,不聞法。餘經有列者,除乘急耳。若得此意,則識列眾來不來義。亦識自己聞經聽法。有緣無緣,三世因果,朗然可識也。通序竟。

 

(乙)二別序,發起序也。

 

《解》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倡依正名字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下卷,自倡位號雲,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此明智旭大師,分科之意。蓋一切諸經,皆有別序,序一經之由起。今淨土勝法,無人能問。佛觀成佛機熟,不待請而自說,故無他人發起之文。旭大師遵智者大師判梵網分科之意,判此文為別序。別序亦名發起序。發起一經之由致,令眾得四悉之益也。淨土以究竟極果,與眾生作因,故雲妙門。又門以能通為義,乘此一句洪名,能於娑婆之穢土,通于極樂之淨土,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故曰妙門。非九界自力能知,謂之不可思議,故無人能問也。倡者,宣也。佛智下,明發起此經之因緣也。四悉者,即四悉檀之益也。如梵網下引例。經雲,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等。智者大師,判此段偈,作發起序。故此經雖無發起文,例智者大師,判梵網意,故判此文為發起序也。

 

《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爾時者,當爾之時也。正當世尊觀眾生機熟,應聞淨土法門之時也。佛、即釋迦世尊也。告者,以上對下之謂也。是、即指娑婆,此雲堪忍。謂堪能忍受眾苦也。十萬億佛土者,謂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所化之土。億、或以十萬為億,或以百萬為億,或以千萬為億。今約最底限度,以十萬為億。應過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外,有世界,名曰極樂。此二有字,正顯極樂之依正主伴,確實是有。欲令眾生著實生信,以求往生也。今現在說法者,簡過去已滅,未來未至,唯有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正勸末世眾生,速念佛以求生西,得見阿彌陀佛,即可頓證無生。諸仁者當知吾等生於末法之中,釋迦已滅,彌勒未來,正是佛前佛後。若不念佛生西,猶恐彌勒出世,吾人又沉淪三途,何能得見世尊之慈顏哉。所謂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懊惱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唯有念佛生西,現世即能得見彌陀世尊,即可了生死,成佛道。且念佛一法,最簡易,最方便。只須七日一心不亂,即可往生。若用其他修行法門,猶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功勳,若風帆揚于順水。願諸仁者勉旃。

 

疏中分三(初)明召告意

 

《解》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

 

淨土一法,甚深難解,非大智莫能信忍,故告大智舍利弗。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約四教言,藏通二教,攝小不攝大,攝鈍不攝利。別圓二教,攝大不攝小,攝利不攝鈍。唯淨土一門,三根普攝,利鈍全收。後文雲,上上根不能越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也。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者,一句阿彌陀佛,具足四句宗旨。(一)唯心為宗。(二)唯佛為宗。(三)絕待圓融為宗。(四)超情離見為宗。一切法皆唯心所現,唯識所成,念佛即念我自心之佛。所謂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體為法界。故曰唯心為宗。世界國土,依正主伴,三藏十二部,皆是佛之相分。全法即佛,故曰唯佛為宗。絕待者,絕諸對待也。能念之心,即所念之佛,全心即佛,所外無能。所念之佛,即能念之心,全佛即心,能外無所。離能所,絕對待,故曰絕待。圓融者,心性遍滿法界。佛性生性,亦遍滿法界。佛性遍處,生性亦遍。生性遍處,心性佛性亦遍。彼彼無障無礙,各各無壞無雜,名曰圓融。正絕待,便圓融。正圓融,便絕待。故曰絕待圓融為宗。超情離見者,但約心佛絕待,已超凡情離聖見。若約心佛圓融,圓該四句,融會百非,尤非凡情聖見所及,故曰超情離見為宗。總此四句宗旨,為一句彌陀之正宗,故曰不可思議也。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者,法門雖多,不外四門。謂有門,空門,雙亦門,雙反閘。今唯佛之宗,圓收有門,圓超空門。以唯心之宗,圓收空門,圓超有門。以圓融之宗,圓收雙亦門,圓超雙反閘。以絕待之宗,圓收雙反閘,圓超雙亦門。正圓收,便圓超。正圓超,便圓收。同時無礙,無非一句彌陀故。甚深難信,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佛初成佛,三歎奇哉。即欲說此彌陀經,只因眾生成佛之機未熟,不得已而為實施權。故經雲,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墮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直至今日機熟時至,故特告大智舍利弗,如斯難信之法。當知念佛一法,大智者,能明理起修,名曰明通聖智,顯合道妙。庸夫愚婦,雖不明理,而能正信無疑,名為冥通聖智,暗合道妙。唯半智半愚者,實為可憐湣也。

 

(二)正釋經文分五(初)釋西方又二(初)正釋

 

《解》西方者,橫亙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

 

橫亙直西,亙者通也。謂橫通直西也。標示彌陀示現之處。一世界即有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有一洲。須彌東,有東勝神洲。西有西牛貨洲。北有北俱盧洲。一鐵圍,謂四洲外,有四大海。海外有山,名鐵圍山,其山純鐵。鐵圍山圍四大堿海,海內四洲。中有七金山,圍香水海,海中有須彌山。山腰有四王天,山頂有忉利天。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此為欲界。再上為色界初禪天,此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即一千初禪天,上有一二禪天所覆,名為小千世界。千小千,即一千二禪。上為一三禪天所覆,名為中千世界。千中千,為大千。即一千三禪,上為一四禪天一四空天所覆,名為大千世界。共有百億四天下也。斯為一佛所化之土。過如此十萬億佛土,始是極樂世界也。

 

(二)破疑

 

《解》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文顯可知。

 

(二)釋依報分三(初)正釋世界

 

《解》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國,梵語須摩提。此雲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

 

世界者,世謂三世,界謂十方。橫豎交徹,故稱世界。安養者,娑婆有五住煩惱,惱亂心神,所以不安。有二種生死逼迫,所以不養。極樂反是,故名安養。如下廣釋,後文明苦樂中釋也。

 

(二)別明淨穢

 

《解》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

 

土尚無一,雲何有四。因眾生無明有輕重,故感四土之別也。五濁有輕重,故感土有淨穢。先明同居淨穢之相。五濁者,性水本清,因塵勞而成濁。塵勞無體,依性水而有相。(一)者劫濁。四濁增劇為體,熾然不停為相。(二)煩惱濁。五鈍使為體,惱亂逼迫為相。(三)眾生濁。三緣和合為體,輪回不息為相。(四)見濁。五利使為體,邪知謬解為相。(五)命濁。壽暖識三為體,催減年壽為相。輕重分淨穢者。如三途濁重,則土穢。人道濁輕,則土淨。人道比天道,則人道穢,天道淨。欲天穢,禪天淨。娑婆一總是穢,苦空無常故。極樂一總是淨,凡夫例聖故。

 

《解》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

 

此明方便土淨穢之相。方便土,有九人生。謂藏二乘,通三乘,別三賢,圓十信。皆已斷見思,未破無明,寄居方便耳。若藏教二乘,不了即色是空。秉析空觀,斷見思,度分段生死,而證入者穢。法執重故,觀智拙故。若是通三乘,秉體空觀,斷見思,度分段生死,而證入者,所見則淨。法執輕故,觀智巧故。又通教穢,不達中道故。別教淨,了達中道故。別教又穢,不達即中故。唯圓十信,所見則淨,已伏無明故。言析空體空者,以四大五蘊,分析此身,覓我、我所,了不可得,故曰析空。體空則非但我空,法亦如幻。體達一切法,當體即空,故曰體空。極樂是大方便,小乘皆向大故。

 

《解》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

 

實報土,乃別十地,及等覺妙覺,並圓教四十一位,如是別圓菩薩所居。次第三觀,乃別教所修。謂十信修析空,伏見思。十住修體空,斷見思,入方便。十行修假觀,破塵沙。十向修中觀,伏無明。初地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中道,始入實報。以智不圓故,所見土相則穢。一心三觀,乃圓教菩薩所修。謂觀一念心,了不可得,謂之空。能所宛然,謂之假。雖能所宛然,而性常自空,空假不二,謂之中。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一心三觀。此觀若成,則圓斷三惑,圓證三德。故初發心住,即破無明,證三德,而入實報。以觀智圓融,所見土相則淨也。極樂是實報淨,以所證圓頓故。

 

《解》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

 

此土。乃如來所居之土。若約別教妙覺,於本教雖稱究竟,而斷十二品無明,乃是分證位。故曰分證者穢。無明未窮源故。若論究竟滿證,乃圓教妙覺,盡無明源究竟清淨圓滿之大覺。極樂是寂光,淨受用同佛故。

 

《解》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同居,即橫具上三淨,所以謂之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佛在同居,即寂光土。菩薩在同居,即實報土。聲聞在同居,即方便土。又同居即方便土。又同居橫具上三。方便橫具上二。實報橫具上一。故雲同居淨境,真俗圓通,不可思議也。

 

《解》此論修德,不論性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淨穢佛土。今約信願行三,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淨土宗旨。下明義處皆然。

 

此數行小字,乃成時大師所批。一切微塵具足佛土者,謂萬法唯心,微塵亦唯心。心淨故土淨,心穢故土穢。任運之理,故曰法爾具足。極樂雖修德,亦是性所本具。然非修亦弗顯也。

 

(三)釋正報教主分三(初)明單複三身

 

《解》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複。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複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複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複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前釋佛之依報,今釋佛之正報。佛有三身,各論單複。法身單,指所證之理性,即如如理。乃人人本具之實相理體。彌陀證此,名曰法身。即三德秘藏中法身德也。能證功德智慧,即如如智。乃諸佛自受用報身,實相之宗用也。即三德中之般若、解脫二德。功德即解脫,智慧即般若。亦名福慧二嚴。即理而智,名報身。即智而理,名法身。理智不二,法報原是一體。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所現相好色像者,眾生根利,佛則為現圓滿報身,則有八萬四千相好色像。根少利者,則見勝應身,或見帶劣勝應身。根鈍者,或見劣應身,乃至隨類化身。色相皆佛從體起用之化身。又法身如月之體,報身如月之光,應身如月之影。眾生機感,如江中水。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然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但以眾生機感,故佛有以應現耳。複三身者,複謂重複,二種同一身故。自性清淨法身者,性德法身也,即所證之如如理性。雖隨緣而不變,不被所染,故曰自性清淨法身。如在礦之金,未加煆煉,未有受用。乃眾生本源自性天真佛性也。此身通於因果。離垢妙極者,修德法身也。離五住之垢,極三智之妙。斷德究竟,智德圓顯。修德有功,性德徹彰。如出礦之金,已受煆煉之功,成為受用。此約諸佛果德,故曰離垢妙極法身也。自受用者,乃彌陀智斷二德,究竟實果。智德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斷德則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乃佛之自受用身也。他受用者,乃彌陀隨順大乘眾生之機感,現刹塵相好。所謂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即佛之他受用身也。示生化身者,謂諸佛觀眾生成佛機熟,示現八相成道也。應現化身者,應物示現之化身也。佛界化身者,謂眾生應見佛身得度者,佛則為現佛身也。隨類化身者,謂隨九界而示現。如觀音之三十二應,現同類身,示同人法也。

 

(二)明超情離見

 

《解》雖辨單複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前明佛有單複三身,恐眾生不得益,而妄生三一之情見。故複明三身,乃非三非一,而即三即一之旨,以破凡夫情見,故名超情離見。非一非三者,三身本一故非三。實際理地,不立一法,一身亦不可得,故非一。所謂兩不成雙,一亦不單。離三一相,故曰非一非三也。而一而三者,謂法本無說,若遇四悉檀因緣故,不妨無說而說。三一本無三一,為令眾生得四悉檀因緣故,不妨說三說一。此文恐人又執非一非三,故以而三而一,破非三非一之執見也。不縱橫,不並別者。謂佛之三身,如伊字之三點,如摩醯首羅天之三目。無前後曰不縱,無分齊曰不橫。說三身而非□點水之縱,說一身而非□烈火之橫。說一而非並,言三而非別。離四句之過,絕百非之非,不可以心思口議。不可以定一思議,不可以定三思議。不可以定非三非一思議,亦不可以定而三而一思議。此為根本四句,每句各具四句,四四則成十六句。約三世則有四十八句。再約已起未起,則有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名為百句。佛身本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曰不可思議。然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如吾人念佛,能念至一心不亂,萬緣頓息,一心湛然。則佛之三身,即可朗然彰顯矣。

 

(三)指示生化身

 

《解》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複即報即法也。

 

前謂極樂有四土,佛有三身。今阿彌陀佛,于單複三身中,究屬何身耶。答曰,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也。猶恐眾生執非法非報,故又曰即法即報也。原夫佛之三身,本不離不即。不離故,三身本一身。不即故,隨眾生機,各各所見不同也。佛之法身,喻如珠體。報身喻如珠光。應身喻如珠影。三身各不相離。雖不相離,不妨隨機所見不同。釋正報竟。

 

(四)重釋二有

 

《解》複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干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經雲,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此二有字,甚關重要。顯極樂依正,皆屬是有。以起眾生之信仰也。蕅益大師,別號西有,即系此意。言有者,具四悉檀益。的標極樂之依正實境,令眾生生欣求心,即世界悉檀歡喜益。佛是誠語。非誑語,非虛語。是真語實語,所說之極樂世界,的確是實有。令眾生專心一致,以求生西,即為人悉檀生善益。示其的境,簡非干城陽焰。干城,即乾闥婆幻現之城市。曠野深山,多有之。及蜃樓海市等,皆妖氣所現。乾闥婆,此雲香陰。解見前。陽焰,即春時草地晨曦太陽光所照之陽氣。遠看似水,近看則無,虛妄不實。非權曲示現者,破李長者,華嚴合論,謂西方是佛權巧方便示現,委曲宛轉為小根所示。當知淨土一法,上上根不能越其閫。文殊普賢,尚鬚髮願往生,何只僅為小根而說。非緣影虛妄者,破末世眾生,將第六意識所緣之法塵影子,以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斯即所謂執理廢事。保真者,乃藏教保真偏空涅槃之化城者也。法華經雲。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偏謂藏教偏真。但謂別教但中。謂之西方二有,乃圓教妙有,非偏非但也。破凡外魔邪,權小執著,即對治悉檀破惡益。圓彰性具令深證故者,謂極樂依正二報,乃我心中本具之物。若不發願往生,不能得其受用。若得往生,本具極樂,全體圓彰。故曰圓彰性具,令深證故。即第一義悉檀入理益也。

 

(五)釋現在說法

 

《解》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此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彼土彌陀現在說法,是故應當發願往生,親覲彌陀世尊,見佛聞法,迅速成等正覺。正釋經文竟。

 

(三)結出序義

 

《解》複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複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結出序義者,結出發起之義也。發起者,發起一經之由致也。一經由致,不外五重玄義。故序義文中,一一指出也。序佛法僧,是住持三寶。序實相,是一體三寶。住持三寶是相,一體三寶是性。性即相中之性,相即性中之相。性相一如,故曰同一實相。又言同者,佛是究竟實相,法是能詮實相,僧是分證實相,故言同也。心性唯攀緣佛境,唯以佛界為緣起,故言唯以佛界為所緣境也。不雜餘事者,謂心性不落九界也。良以心本不生,生必隨緣。所謂心不自生因緣有。若隨佛界緣,則全體是佛。若隨九界緣,全體即九界。故曰隨聖則聖,隨凡則凡。法華為純一無雜之教,此經正與法華同味,而不同時。言雖略,五重之義周矣。初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三(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解》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之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乙)初文為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丙)初又二(初)征釋(二)廣釋(丁)初又二(初)征(二)釋(戊)今初

 

《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此征釋極樂名義。初二句征,後文三句釋。信願行三,為此經之正宗。初即廣陳極樂依正以啟信。此科至關重要。蓋佛法大海,非信莫入。故世尊呼舍利弗,征問之曰,西方淨土,以何因緣,名曰極樂。此世尊自征,下自釋。

 

戊二釋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

 

《經》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夫苦樂乃對待法。淨土無苦,何得稱樂。此乃對娑婆極苦,而顯淨土極樂。娑婆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極樂有三樂八樂,無量諸樂。若無娑婆昏擾之苦,亦無以顯淨土寂靜妙樂。對苦顯樂,故名極樂。須知淨土之樂,乃絕待不思議樂,無苦可待也。眾生者,指九法界眾生。若得生淨土,無生死逼迫,純受快樂,故名極樂。

 

疏中分四(初)略明眾生

 

《解》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眾生者,能受用人也。具含三義。(一)眾處受生。謂十方世界,皆我受生之處。(二)眾法相生。謂五陰四大,和合而生。(三)生滅相生。謂昏煩惱亂,念念生滅,有眾生滅。具此三義,故名眾生。凡生極樂淨土之眾生者,一生必階佛位。不復還來三界受生,無眾受生義。等覺者,與佛齊等。即補處大士以還。皆可名者,謂上至等覺,下至人民,皆可名眾生也。例者概也。謂人民與等覺,概是一生成佛。故曰以下下例上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