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波巴大師

集福與空性

珍珠之鬘·岡波巴大師全集

智學法師

  這種“本元心”,無依無著且不斷滅、不落方所又無終極,因此,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事例,也都無法真實地比喻它;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語言,也都表達不到它的真實之處。

 

  《功德薈萃》第一則

 

  敬禮大寶上師!

 

  至尊大寶達波仁波切曾經這樣教誨說:

 

  就積累福德而言,哪一個方法的效力較大、長進較快呢?

 

  那就是對自己的無上恩師所作的承事、供養,是積累福德效力較大、長進較快的方法。

 

  接著,岡波巴大師又教誨說:

 

  格西雲忉向格西博朵瓦請示這一法要時,得到的答覆是:

 

  “即便是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諸佛菩薩,如對目前地迎請到對面的虛空,並向他們奉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天界美妙受用之物,以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天界大寶堆聚,也比不上供養自己無上恩師的一根毛孔所積累的福德,來得更大!”

 

  (聽了這則公案,我略有遲疑,)因此,拙納我也曾向無上恩師米拉日巴尊者請示過這一問題,恩師給予的答覆是:

 

  “《四座》雲:供師一毛孔,勝供三世佛,故彼福特勝。”

 

  “是否有比這積累福德效力更大、長進更快的方法呢?”我又接著追問。恩師答道:

 

  “當然有——那就是如法奉行上師加持過的教導,積累福德的效力是更大的。”

 

  ◎集福何為大1

 

  另外,至尊大恩上師米拉日巴尊者曾經這樣開示說:

 

  不要一味追隨見解,而應遵循實修。在“空性”方面,我們往往會存在四種錯謬之處:

 

  一、空性流于“印定”;

 

  二、空性流於“對治”;

 

  三、空性流於“道”;

 

  四、空性流於“‘所知’的本性”。

 

  ◆ 對於能執、所執等等這些屬於心境上的所有的事物,(如果僅僅)只把它們看作是空性而束之高閣(不求親證),那麼,就是空性流于“印定”了;

 

  ◆ 在貪欲等煩惱生起的時候,(如果僅僅)把煩惱看作是“空的”而束之高閣(不求親證),那麼,就是空性流於“對治”了;

 

  ◆ 僅僅只將一切諸法看作是一切皆非、看作是無根無本,並在這種觀點上擱置其心(不求親證),那麼,就是空性流於“道”了;

 

  ◆ 誇誇其談地唱言什麼除了本自清淨、本自覺悟、本自解脫之外,既無所修之法,也無能修之人,並因此而對“空性”放然而去(不求親證),那麼,就是空性流於“‘所知’的本性”了呀!

 

  要知道,這些都不是究竟、真實、本然之道,但因為有助於暫時脫離貪著,所以,也不失其為暫時的權巧方便。[有關“空性的四種錯謬之處”這個論題,在《法會大開示》第十四則中,岡波巴大師有著極其詳盡的解釋,大家不妨對讀參閱。]

 

  [以上是引用至尊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討論“空性的錯處”:以下則是岡波巴大師的補白、釋義。]

 

  那麼,真實、本然的空性又是什麼呢?

 

  那就是先靠一位具備法眼的勝妙上師,來把弟子引入佛法的正道,其次,再明白地指示那遍及一切的“本元心”,即是佛陀的大覺;而對於瑜伽行者來說,又要借助於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來設法生起對於本然心性的體驗。

 

  在體驗升起的那一刻,妄想就會自然而然地斷絕了,煩惱就會自然而然地息滅了,而智慧,也會自然而然地升起了,見解也會自然而然地證悟了;在那種境界當中,名言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安立的地方;在那種境界當中,心中真實的體驗,也是無法向人言說的——打個比方說,那種狀況,就像是“年輕女子所經驗的快樂”一般,或者說,又像是“啞巴的夢景”一樣呀!(雖自了知,卻無法把它表達出來。)

 

  雖然所有的眾生都擁有這種“本元心”,但是,因為未能如實地認識它,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依止一位勝妙上師,來予以開啟和引導。

 

  以上所述,僅僅只是以事例略作譬喻、類比而已,實際上,譬喻是無法落到它的真實之處的。

 

  何以如此呢?

 

  這是因為,這種“本元心”,無依無著且不斷滅、不落方所又無終極,因此,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事例,也都無法真實地比喻它;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語言,也都表達不到它的真實之處。

 

  (如果我們希望如實地了悟這種“本元心”,那麼,就)不假更改造作地安放於本元自處吧!

 

  ◎空性的錯處及其對治——證悟“本元心”2

 

  ——岡波巴大師全集《珍珠之鬘第一輯·功德薈萃》第一則竟





主持人
岡波巴大師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