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波巴大師

 

心念、色身與禪境

珍珠之鬘•岡波巴大師全集

智學法師

 佛陀所宣說的法要,就是宣講有情的蘊聚——心念。除了有關心念(的真相)以外,佛陀並沒有教示過別的什麼妙法。

 

  《功德薈萃》第二則

 

  敬禮大寶上師!

 

  至尊大寶達波仁波切又曾這樣教誨說:

 

  雖然經中說“正等圓滿的大覺佛陀,針對有情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而宣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但要知道,這所謂的“八萬四千”,也不過就是表示數量眾多的“多詞”罷了,)實際上,由於有情眾生的煩惱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因而,大覺佛陀所賜予的對治法門,也就自然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眾多了。

 

  那麼,佛陀宣說這些法門的作用,究其為何呢?

 

  那就是為了我們這些有情眾生們,開、解(、悟、入)佛陀的知見。

 

  佛陀所宣說的法要,又是什麼呢?

 

  那就是宣講有情的蘊聚——心念。

 

  除了有關心念(的真相)以外,佛陀並沒有教示過別的什麼妙法。

 

  ◎法門·作用與法要1

 

  對於這個“心念”,佛陀又是如何解釋的呢?

 

  從和合這個角度,佛陀就把“心念”稱為“蘊聚”;在本性這個方面,佛陀就把“心念”稱為“界”;就能力而言,佛陀則又把“心念”稱為“處”了。諸如“界”、“處”、“六根”、“十二因緣”等等此類,(為令大家瞭解心念的真相,我佛於是就隨順不同煩惱偏勝的眾生,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對於這個“心念”,而安立了無量無邊的名稱。

 

  那麼,所有這些有關“心念”的說法,到底真不真實呢?

 

  如夢如幻,猶如鏡花水月,又如神變之境。

 

  “真實”的意思是說,並不是沒有“心的體性”——要知道,渾然天成的“本知本覺”是真實的。

 

  ◎心念2

 

  現證此心的時候,也就會同時現證法性了;由此法性,而呈現出兩種色身。

 

  那麼,這兩種色身,又是肇自何因呢?

 

  他們是借助於積集了無量的資糧為因,再通過菩薩最後身的時候,所發起的利樂有情的誓願,才呈現出兩種色身之果的。

 

  兩種色身的呈現,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那只不過是眾生們自顯的現象罷了,除此之外,並沒有另外(特定)的色身現起。

 

  之所以這樣講,那是因為,(有些)眾生憑著所積累的福德,而淨化了外顯的現象,又憑著淨化了外顯的現象,固然可以得以瞻仰色身的尊容;但與之相反的,要知道,那些未曾積福的眾生,可卻是什麼也見不到的喲。

 

  或許有人會這樣反駁:如果說“並沒有另外(特定)的色身現起,只是眾生自顯現象”的話,那麼,不是就成了在說“兩種色身的呈現,並不需要(大覺的)功德加持”了嗎?

 

  我們也並不認為(兩種色身的呈現是源於)大覺的加持──因為大覺就是(兩種色身)自己呀!

 

  如果說這兩種色身的呈現是源於大覺的加持的話,那麼,那些未曾淨化外顯境相的普通眾生,也應該看得見才對,為什麼呢?(因為正如你承許的那樣,兩種色身的呈現)是大覺的功德(加持)嘛!而事實上,卻為什麼非要依靠眾生們自己福德的積累,以及需要依靠最後身的菩薩發起過的利樂有情的誓願,才能最終得瞻兩種色身?反之,如果沒有發起過這樣的誓願,(即使是積福的眾生,也)不會見到兩種色身?

 

  在輪回與涅槃兩者的關係中,那麼,這兩種色身是屬於涅槃還是屬於輪回?

 

  那些已見真諦的菩薩們,及其那些已經淨化了外顯現象的有情眾生們,對於兩種色身,自然是見為涅槃的;而那些尚未淨化外顯現象者,則是見為輪回的了。

 

  在真俗二諦的關係中,那麼,這兩種色身是屬於勝義諦呢?還是屬於世俗諦?

 

  當然是屬於世俗諦。這是因為,勝義諦是沒有變化的,而由於兩種色身是有所變化的,所以是屬於世俗諦的。

 

  因為法身是在空性方面求索的產物,所以稱為“聖身”;為何兩種色身,也叫“聖身”呢?

 

  總體而言,一切落於形相者,都是屬於有色之身的;而兩種色身呢,因為他們屬於具有“殊勝業因”者之身,所以也就(愛屋及烏,)叫做“聖身”了呀!

 

  ◎色身·報化非真佛3

 

  所有的初地菩薩,都已經證到了心、境平等不二的地步了,因而,他們有能力在一刹那間,利益百有情、於百佛前聽教聞法、有能力化身百數、動百刹土;以上這些功德,二地以的菩薩們,他們的能力更是依次倍增的,但這些所謂的“能力”,也僅僅只是由於菩薩們先前的願力,而在身心清淨的眾生面前自然呈現的一種現象而已,事實上,這些菩薩本身,卻從來未曾有意地那樣做過。

 

  初地以上直至十地以下,地上菩薩們依次倍增的能力,雖然巨大無比,但卻連大覺佛陀一根毛孔的能力,也是比不上的。

 

  那麼,佛陀到底有著怎樣的能力呢?

 

  用一句成語概括來說,那就是“不可思議”!

 

  佛陀能夠如實地瞭解到某個眾生,從無始時來直至今生,曾經投生為怎樣的身體、積累過怎樣的善惡之業,同樣的,佛陀也能在一刹那間,如實地瞭解到所有的眾生,曾經積累過什麼樣的業因;同時,佛陀也有能力在每一個身心清淨的眾生面前,變現出一個化身;另外,佛陀也能夠如實地瞭解到,即使將三千大千世界置入一個小小的芥子,世界也並不會因此而變小,而芥子呢,也不會因此而變大——諸如此類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呀!

 

  諸佛如來沒有思維分別,但為何又有能力呈現出這些不可思議的情形呢?

 

  這是由於佛陀先前利樂有情的誓願之力,而在眾生的清淨心中如此這般地呈現著而已,就大覺佛陀而言,他卻從來未曾有意地那樣做過呀!

 

  ◎佛力等幻化4

 

  禪定狀態中所呈現的境界,會有“確定賢良”和“並非確定賢良”兩種狀況:

 

  ◆ 安樂、明朗、無念是心的體性,所以叫做(心的)“境界”,如果我們能將他們相續不斷地了知為心性的本體,那麼,那就是導向成佛之道的“確定賢良”的境界了;

 

  ◆ 在禪定的狀態之中,即便是呈現出了安樂、明朗與無念的現象,但是,倘若我們不能將它們了知為自心,那麼,也就只是“並非確定賢良”的境界了,那只能算是世間的究竟見。若執“安樂”為勝,此世報盡則生欲界;若執“明朗”為勝,此世報盡則生色界;若執“無念”為勝,此世報盡則生無色界。

 

  聲聞乘的修行人,是把樂、明、無念三者作為基礎,雖然也經驗他們,因知其有相,但並不執以為勝,而是將他們印許為空性;

 

  菩薩乘的修行人,則是把樂、明、無念三者作為基礎,不貪不著地發起欲界的心念,再將此心念導向“明知”,“明知”導向“自心”,而來磨練禪定的技藝呀!

 

  ◎樂·明·無念5

 

  ——岡波巴大師全集《珍珠之鬘第一輯·功德薈萃》第二則竟





主持人
岡波巴大師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