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精華要義

多識仁波切

 

《菩提道精華要義》是菩提道次第修持內容的重點概括。從宗喀巴大師到後來的歷代大師,一直都在研習菩提道次,最後把道次第精華歸納、提煉成三士道“八觀”、“三行”和“三取捨”。

  “三士菩提道次”就是三個層次的人,即下士、中士、上士修行的道路。

  下士指的是追求世間幸福的人、為了得到人身的人。又分三種:下士中的下士,沒有長遠人生目標,活一天算一天,只顧眼前的世間幸福;下士中的中士,追求來世的幸福;下士中的上士,把獲得人身作為成佛利眾的必要條件。

  中士是指行善戒惡、追求解脫的人,他們看到了世間的苦,求出世解脫輪回之苦。中士分兩種:中下士只求自己脫離世間的苦難,以聲聞、緣覺羅漢為終極目標;中上士則把出世解脫心看做是成佛的先決條件。

  上士是指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來修行的人,修行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和自己一樣的在輪回中受苦的眾生都獲得安樂。

  “菩提”就是覺悟、成佛的意思,“菩提道”就是成佛的道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人首先得有一個目標,是為了今生和來世的幸福,還是為了自己解脫,或者是為了眾生解脫。為了達到目標而採取的方法就是“道”,比如若打算到北京去,得先知道該走哪條道,是乘車走還是坐飛機去。

  “道”有三種,也叫“三乘”。“乘”就是運載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等。若用坐小汽車來喻“小乘”;那“大乘”就等於是坐火車,可以同時乘坐幾百人、上千人。大乘又有顯乘和密乘(金剛乘)之分。顯乘是一般根基可修的法,就像火車,是一般人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運行速度比較慢,成佛須經三個無量劫才能達成。而金剛乘就像飛機,火車要走幾天的路程,它只用幾小時就可成辦。

  “三乘”佛法有兩種解釋:一是小乘,包括聲聞乘和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又分顯乘和密乘(金剛乘)。另外一種分法是下士道修的人天乘;小乘;大乘。

  菩提道次的“次”就是程式,就像上樓梯的臺階一樣,得一步一步上去,有個先後的次序、深淺的順序。修行必須按照程式一步一步,環環相扣。有的人好高騖遠,不按程式來修,連到飛機場的汽車都沒有找到,就想要乘飛機。比如學生上學,是先上幼稚園、小學、中學,然後再進大學讀本科、碩士研究生,最後才讀博士。這就是次第,要達到後面的高度必須打好前面的基礎,小學數學都不會的人能聽得懂高等數學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先後次序,時針是從早上的零點到晚上的十二點,一點點按照順序來走的,不可能從一點鐘直接跳到八點鐘。很多人多年修行不得要領,根本錯誤就在於不明次第,非常糊塗。

  “三士菩提道次”是三藏四續經義的概括、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要義,是修證無上菩提道的不二法門、必經之路。

  “三藏”指經藏、論藏和律藏。經藏包括佛所說的各種各樣的顯宗經典;論藏是歷代佛學大師所著的佛教哲學理論、因明學等書;律藏就是戒律,即佛教的法規。“四續”,是佛所說的四部密法的經典。密法按照高低的層次分為四部,由下而上為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佛教顯宗和密宗的經典概括起來就是三藏和四續。

  “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八萬四千眾生的心態所講的法門,像醫生看病一樣,有八萬四千種病就開了八萬四千種藥方。佛陀應機說法,根據弟子的不同心理素質方便引度。條條道路通羅馬,法門雖多,最終的歸宿都是要進入佛道。八萬四千法的精華要義概括起來就是三士道,三士道是修證無上菩提的唯一通道、不二法門,欲成佛除此別無它徑。

  顯宗單修三士道,可證無上果;密宗以三士道為先行法,修築二種菩提心根基,然後進入無上密道,速證佛果。

  如果單修密宗,是成不了佛的,因為沒有基礎,這是宗喀巴大師在《密宗道次第論》裏所講。密宗快速成就是要有基礎的,必須在顯宗三士道的基礎上才能成佛。顯宗好比地基,佛的萬丈高樓,要靠好的根基。樓有多高,地基就要相應打多深;基礎不好,大樓蓋起來後也會倒塌的。所以,宗喀巴大師說:法的殊勝不如人的殊勝。密宗是有一生成佛的法,但具備修法根基的人很少。顯宗的修行是基礎,應把基礎打好;否則,光學密,無法成就。

  拉蔔楞寺著名的大師喜繞嘉措曾在《密集金剛的生圓次第》裏講到:不知道的人說我們黃教沒有密法,這是不對的,實際上如果真正修證的話,我們有六個月可以成佛的法。所以,一生集中力量來修,不要說即身成佛,時輪的成佛法一般是三至四年,密集金剛法六個月就可以成佛。這是最短的期限,再沒有比這個更短的時間了。就是沒有這樣修行的人,人的根基達不到相應的層次。有的人說別的教派宣稱是七天可以成佛,這是不可信的,我沒見過經中有說七天成佛的。

  三士菩提道是修證無上菩提道的三個必經階段,並非上中下三種根器的相應之道,故稱下士道為“與下士共行道”;稱中士道為“與中士共行道”;稱上士道為“不共行道”。

  如三人同行,下士走完下士道就到達目的地;中上二士同行走完中士道;上士單獨進入不共道,走完最後一段歷程,達到無上斷悟境界,以全知全能投入利眾事業。

  修上士道的人也要和下士一起走過下士道,也即修共下士道。因為修行的人首先需要有一個具緣人身,如果今生今世沒修好,來世轉到三惡趣,如何修行?沒有人天福報就無法修行,成不了菩薩、度不了眾。要完成利眾的事業,不能轉世淨土,當然更不能去天堂,必須要具備優越的人身。所以,修上士道的人也必須首先按照下士道修人天福報的條件來修,爭取連續獲得來世的人身。

  修大乘的人不會追求小乘的果,也就是說不會追求小乘的涅槃,但也必須經過小乘的道路,即中士共行道。中士道主要是修厭離心,認識到世間輪回的苦,真正產生一種從輪回中解脫的思想。如果沒有出離心,把這個輪回世間看得太好,不願意離開,就根本成不了佛,度不了眾生。

  上士道上沒有下士,也沒有小乘人,只有大乘人才能進入,所以叫不共行道。

  上士道最後的“無上斷悟境界”指的是什麼?

  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就像是糧食的種子、樹的種子,是每一個眾生的成佛因素或說基因或說種子。由於種子上面染上了很多壞的東西,即煩惱障,才造成了一世又一世的輪回受苦。成佛的時候,必須把煩惱、所知的障礙全部斷掉。“斷”,就是從根上拔除,徹底清理乾淨。“證”就是斷後產生的許多相應的慈悲與智慧的功德,有此功德,佛性才會圓滿。“無上斷悟境界”指的就是佛的斷證功德。

  成了佛就不會像小乘那樣不轉世,什麼事情也不幹,自己享受快樂。佛不是這樣的,只要六道中還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佛就不會終止他的事業。佛的事業就是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成佛不是最終目標,只是一種手段,目標是讓自己無始以來的母親都成佛。所以,成佛了以後就將“以全知全能投入利眾事業”。

  “三士菩提道次”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八觀、三行、三取捨。

  這是菩提道次第重點,掌握了這個就等於讀懂了《菩提道次第廣論》,把握了它的主線。

  1、三士道八觀:

  下士道:具緣人身難得觀,人身無常觀,惡道苦重觀,善惡業報觀;

  中士道:世間過患觀,解脫利益觀;

  上士道:行願菩提心觀,真理菩提心觀。

  “觀”是觀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指思想認識或者自己的見解。

  下士道四觀:

  第一,具緣人身難得觀。“具緣”是說學佛法的十八個條件全具備的圓滿的人身,也有叫“暇滿”的。“難得”有二義:一是說形成這樣人身的條件很難。比如莊稼要長好,適當的土壤、肥料、水、陽光等條件都要具備,有一樣不具備,莊稼就長不好。要得到具緣人身,最起碼持五戒十善,否則下輩子轉人身很難。二是說人身有很多優越性,是六道中最好的生命。地獄苦多,在苦中生存;餓鬼道連水都喝不到,在饑餓中生活;動物愚蠢,沒有智慧;阿修羅每天在征戰;天人因為條件太優越,貪圖安樂享受,想不到修行求解脫,不能創造幸福的因,福報盡了便會下墮。人就像在一個十字路口,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惡,可以上升成佛,也可以下墮地獄。如果很好地利用人身這個優越條件的話,就可以下一世再轉一個好人身,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也可以實現遠大的目標,以致于成佛。所以,要把握好自己,不要浪費生命,珍惜得到佛法的機會。具緣人身是修行成佛的基礎。

  第二,人身無常觀。無常是永恆的反面。什麼是永恆呢?空性就是永恆。虛空般的空性不需要條件來產生,沒有作用,也消滅不了。除此外,一切都是無常。

  無常有兩種:一種是粗分的無常。比如人生下來了活到幾十歲以後就死了,有生就有死,凡是有的東西,都會消滅,包括天體如地球、太陽、月亮等。地球物理學家說地球壽命為一百多億年,現在大約已過45億年,將來肯定是要毀掉的,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一種是細分的無常。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山、川、草、樹在變,人也在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就像水一樣,不停地在流動。比如我們看一個人好像幾年之內沒變,實際上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變化,人體內的細胞一直在新成代謝。量子物理學家證明,原子核內的粒子運動非常快速,瞬息萬變,即生即滅。人的思想意識也是在不停地變,比如一個人生氣了,當時很生氣,過上幾個小時,可能氣就消了。昨天的思想和今天也不一樣,任何時間都在變。

  人生很短暫,一般人能活個七、八十歲,最多百歲而已,所以是無常。又,死無定期,誰又能保證自己能活到百歲呢?死的可能隨時隨地都有。有的還沒出娘胎就死;有的剛生下來就死;有的生下來活幾天或者幾個月、幾歲就死;有的活十幾歲、二十幾歲……七八十歲不等。有的遭遇洪水、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有的在交通事故中喪身;有的會被非典等各種傳染病侵襲……所以,佛經中說,人命極其危脆,何不趁強健時努力向善?“今晚拖了鞋,不知道明早還穿不穿。”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和認識,隨時做好死的準備,這是一種真正清醒的認識。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不白白浪費生命。

  第三,惡道苦重觀。死後有兩種去向:一種是人天善道,享受樂趣;一種是墮入三惡道受苦。畜生、餓鬼、地獄這三惡道,無樂全苦,只是相對來說,苦的程度有深有淺,地獄苦難最為深重。從現在很多人的行為來看,來生入人天道的可能性並不大,而墮入三惡道的可能性卻非常大,甚至隨時都可能墮入地獄。

  第四,善惡業報觀。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形成,沒有因緣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佛教叫做“緣起”,也叫“因緣法”。“種爪得爪,種豆得豆”,農民就是根據因果關係來種莊稼;牧民根據因果關係來放牧,水草肥美才會牛羊壯;商人根據因果關係來經商,不投資就不會得到回報;法官依據因果關係來斷案,犯法的人最後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科學家更是對各種因果關係研究得很深、很透,通過控制變數來做科學實驗……因果關係無處不在,沒有因果存在的關係是沒有的。

  但一般人只認識到了事物外部的因緣,卻不瞭解內部的因緣。內部因緣指的是人的生命的因緣,今世和來世的因緣,是善惡的因果關係。只有現觀三世、遍知一切的佛陀才能看到這些規律。人的智慧有限,因為看不到,很多人不相信。但是如果理性地來推,既然萬事萬物都有因緣,善惡的報應也必然有因緣。行善、作惡都必然有一個結果,比如殺人償命,有人幹了壞事就有牢獄之災、被判終身監禁甚至被槍斃,今生今世的業報是非常明顯的。法律不會判一個無罪的人入獄吧?行善得到幸福快樂,作惡得到惡報,善惡業報就是這樣的。

  無論是善業或者惡業都有一個報應,不會不報。只是時間不等,有的現世報,有的來世報,有的隔世報,有的隔了多少世了才能報。就像是種子埋在土壤裏面,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可能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萬年都不會發芽,也不會壞,機緣適當的時候它才會發芽。如考古學家將挖掘出來的幾千年前的古代糧種加以培植,一樣會收穫莊稼。人的因果報應也是這樣。

  中士道兩觀:

  第一,世間過患觀。世間上處處都充滿了艱難困苦,個人的苦、集體的苦,深重的苦、輕微的苦,沒有苦的人是沒有的,所以佛教叫“苦海眾生”。

  苦有三種:一種是明顯的苦,就是“苦苦”。比如患病、遭災等,這些苦誰都能夠認識到。二是“變異苦”,一般人認識不到的苦,形樂實苦,表面上看起來是快樂,實際是苦。比如喝酒,剛喝的時候覺得快樂,醉了以後變成頭痛、嘔吐甚至得病。還有貪吃,吃的時候是享樂,吃多了好的、肥的、甜的東西,最後產生生理上諸多疾病。又比如說皇帝,是最高貴的人,但是他們思想上的苦非常重,壓力很大,順治皇帝就曾說:“皇帝百年三萬六千日,沒有僧人一日閑。”當皇帝一百年還沒有當僧人一天的快樂,因為僧人在寺廟裏吃飽喝足後沒有什麼壓力,很清閒。三是一種根本的苦,就是無常。位高權重,卻有可能一朝成為階下囚;千萬富翁也有可能一夜之間赤貧如洗,急得跳樓;今天恩愛,明日卻反目成仇……幸福無法持續。像這樣的無常之苦,是生命本身的苦,叫做“行苦”。只要轉世就有苦,這是沒辦法的。比如說,我們有了肉體就有冷的苦、熱的苦;有腸胃就要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有可能會生病。如果沒有身體哪來這些苦?行苦是最主要的苦,生命本質上就是苦,世間是一個苦海而非樂園。

  第二,解脫利益觀。只有解脫六道輪回,才能超脫苦難。

  上士道兩觀:

  第一,行願菩提心觀。就是以大悲心為動力,發為利眾生而成佛的菩提心,以此願心而行,行六度萬行利益眾生。

  第二,真理菩提心觀。就是發菩提心,修戒、定、慧而開悟,產生性空智慧。

  以上八觀解決的是修行當中的認識問題,這是最重要的。學菩提道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很多錯誤的世俗認識和觀念,建立正確的觀點,堅定信念,用佛教的八觀來觀察、對待一切。

  2、三士道三行:

  下士道:皈依三寶,重視業報行;

  中士道:一心解脫,修習“三學”行;

  上士道:發利眾菩提心,修六度四攝行。

  就像一個人孤獨地在夜裏行走在曠野,如果無人引路、相助,就會遭遇到猛獸、毒蛇等的襲擊。我們得到這個難得人身之後,如果稍不慎就會墮入惡道。那麼有誰來幫助自己、保護自己呢?必須要找到一個很好的依靠物件。三寶就是引路人、是保護自己的可靠物件,所以要皈依三寶。

  “三寶”指的是佛寶、法寶和僧寶。佛是引路人,如暗夜行走時打著燈籠在你的前面帶路,代佛傳法的上師即是佛寶;佛法是燈,在長夜裏照明;僧寶就是同修的夥伴,三人結伴同行,唯他既強壯有力又熟知道路,可以幫助你到達目的地。我在《三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中已說過,僧寶並是指穿僧衣的一般僧人,而是指見了道的修行人如羅漢、菩薩等。

  諸佛所教一切法都是皈依法,修行的人就是要依靠這三種力量:導師、佛法及同行的助伴。三寶是思想上唯一信賴、堅定不移的依靠,這就是皈依。並不是領了張“皈依證”才算皈依三寶,這種僅有形式的皈依是過不了鬼門關的。真正的皈依就是思想上的皈依,是對三寶的堅定信念,相信唯有三寶才有能力救苦救難,完全依賴三寶的力量來度己度眾。

  重視業報行就是深信因果,善惡到頭終有報,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人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常常由於無知而自毀其樂;人人都在逃避痛苦,但卻總是因為愚昧而自找苦吃。” 修下士道皈依法就是要依靠三寶的力量來戒惡行善,創造未來幸福的生活。

  三界猶如火宅,隨時都有傾塌的危險,輪回世間即是一個無邊苦海。修中士道就是要依靠三寶的力量一心求解脫,修習戒、定、慧三學。

  不為自身求解脫,而是發無上利眾菩提心,為利益眾生而修,這是上士道的修行。哪怕是嗑幾個頭、念幾句六字真言,都是在利樂眾生。《入菩薩行論》中說:“即使是系縛在生死牢獄中的苦難眾生,只要能生起由思或修所生的真實菩提心,那麼立刻就可以尊稱為諸佛如來之子,世間的人和天都應該向他們禮敬。”菩提心產生的刹那間就進入到菩薩的行列,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使是能上天入地、了知三世的羅漢在大乘中也無地位。菩提心的基礎是大悲心,就是大慈大悲,眾生吃苦你吃苦,眾生享樂你享樂,處處為眾生著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圓滿己德;施捨、愛語、利樂、同行四攝是為利樂眾生。“攝”即攝受,應言行一致,以溫和、慈善的態度對人,對需要援助的眾生儘量給予幫助,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眾生的信任,否則如果是說一套、做一套的話是度化不了眾生的。

  3、三士道三取捨:

  下士道:舍去今生今世貪圖享樂心,求取後世的利樂;

  中士道:舍去對輪回身世的貪戀心,求取息滅涅槃之樂;

  上士道:舍去對自身利益的貪心,求取一切眾生的利樂。

  修下士道的人,要把貪圖今生今世享樂的心舍去,求取後世的幸福快樂。只顧眼前短暫利益,不能慮及未來長遠利益的所作所為是非常愚蠢的。下棋尚且要看三步,棋高一著者領先。急功近利、沒有遠見是缺乏智慧的表現。歷史上一切成就偉業的人沒有一個是那種只圖短暫安樂的人。人們無論是做世間的事務,還是為來世而修行,都應該作長遠的打算。

  修中士道,要舍去對世間短暫快樂的留戀,求解脫取涅槃清靜之樂。“息滅”就是息苦,也就是消除了苦難;“涅槃”是寂滅、寂靜的狀態,苦難消除了即是涅槃狀態。人心有煩惱痛苦時便如火一樣地在燃燒,菩提心之清涼水能寂滅苦難之火,使解脫得寂滅之樂。

  上士道也即菩薩道修行的人,首先要破除我執,破除貪心,舍去自私自利的心,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有專門為自身利益打算的心態,要求取一切眾生的利樂,要大公無私。世間那些欲成大業的人,都是在謀求社會大眾利益,恩澤天下時,才會贏得人民的擁護和愛戴。那些自私自利小心眼的人,連人都做不好,難成大事。《入菩薩行論》中說:“所有這世間上的種種快樂,都是從謀求別人的幸福而逐漸緣生;所有這世間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追求自己的安樂而暗中形成。愚笨的凡夫不斷追求自利,卻慘遭痛苦;牟尼一切智者一向利益眾生,終成正覺。”

  八觀、三行、三取捨是整個菩提道次第的內容,是一切經論的精義。學習理解了這些內容,就等於是把握了《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核心。

  修菩提道有三要,即:目標要遠大,胸懷要寬廣,步子要穩健。

  第一,目標要遠大。不為今生、來世的幸福,也不為自己解脫,要發願成佛。有一句名言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沒有遠大目標的人是沒出息的。

  第二,胸懷要寬廣。修菩提道的人要有菩薩的寬廣胸懷,胸懷一切眾生。無論念經、持咒、作觀修,沒有利樂一切眾生的胸懷,是成不了佛的。

  第三,步子要穩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菩提道次第是一切佛法的概括和總結,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按照菩提道次第來走才是正道,從下士道開始,戒惡行善,修下一世、再下一世……的暇滿人身,一世一世地延續來修,才可以成佛。不然,沒有腳踏實地、步步穩健的長期修行而想快速成佛,僅僅是一種空想。

 

相關文章:
◎1201~入菩薩行論‧菩提道次第 見悲青增格西 緣氣:(7241)
840~菩提道次第心論 能海上師集 緣氣:(7149)
753~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導讀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 緣氣:(6584)
728~菩提道次第攝頌 宗喀巴大師  緣氣:(6668)
660~菩提道次第廣論‧藏語文教授 西藏宗教基金會 緣氣:(6233)
647~菩提道次第禪修閉關‧大乘佈薩律儀 雪歌仁波切 緣氣:(6679)
603~菩提道攝頌 宗喀巴大師造 緣氣:(3371)
【No238】菩提道次第略論﹝下﹞ 法尊法師 緣氣:(9835)
【No237】菩提道次第略論(中─2) 法尊法師 緣氣:(15418)
【No236】菩提道次第略論(中─1 ) 法尊法師 緣氣:(11812)
【No235】菩提道次第略論(上) 法尊法師 緣氣:(12500)
【No229】菩提道燈論 阿底峽尊者造 緣氣:(4991)
【No203】菩提道次廣論造作翻譯內容題解﹝下﹞ :法尊法師 講論 緣氣:(9247)
【No202】菩提道次第廣論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 法尊法師 緣氣:(8251)
菩提道次第廣論 談錫永 緣氣:(6526)
菩提道上 釋仁俊 緣氣:(3689)
菩提道次第略論 宗喀巴大師 緣氣:(6848)
菩提道次第廣論 尊貴 丹增嘉措喇嘛 講授 緣氣:(4986)
菩提道次第略論(1-39) 日宗仁波切 緣氣:(9811)
布達拉宮及參觀線路介紹 ~菩提道次第殿 宗喀巴大師 緣氣:(6675)
《菩提道次第心傳錄》談人生無常 緣氣:(6635)
轉化困難為菩提道 梭巴仁波切 緣氣:(6402)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章 思想研究 緣氣:(8057)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 釋恒強 緣氣:(8189)
《菩提道次第攝頌》(略本) 空穀天籟 緣氣:(6298)
菩提道次第心傳錄 談人生無常 緣氣:(8522)
菩提道次第皈依境 緣氣:(6957)
藏傳佛教菩提道次皈依境 喜饒嘉措 緣氣:(7028)
菩提道次第略論 雪歌仁波 緣氣:(7228)
菩提道燈論 緣氣:(4655)
實踐佛法 … 六度四攝 菩提道果必要條件 星雲大師 緣氣:(5180)
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34集/永本法師 永本法師 緣氣:(139)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32集/永本法師 永本法師 緣氣:(113)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62集/永本法師 永本法師 緣氣:(141)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23集/永本法師 永本法師 緣氣:(116)

上一篇(對死亡的看法) 回目錄 下一篇(文殊菩薩 諸佛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