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蓮花:塔爾寺

  文圖/童敏薇

  塔爾寺是修築在青藏高原的著名寺院。信徒有幸來到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出生地朝拜,就像回教徒要前往麥加朝聖一樣神聖。

  佛教對我們的生活有多大意義就有多深影響。直到我看見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朝向與我們相同的目的地,卻選擇在公路上磕著等身長頭,用身體一跪一拜步行抵達塔爾寺,這是何等虔誠的朝聖之路?這樣的文化氛圍,並非我們這些坐在旅遊大巴上的人可以理解相信的。

  塔爾寺是修築在青藏高原的著名寺院。信徒一生有幸來到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出生地朝拜,就像回教徒要往麥加朝聖一樣神聖。塔爾寺聲名顯赫全因為宗喀巴。對這位宗師的生平事蹟,信徒或許有說不完的故事,但對於遊客,需要知道一世達賴和一世班禪,都是宗喀巴弟子,因此在山下修建的塔爾寺就崇高無上。

  塔爾寺顧名思義是先有塔再建寺。自宗喀巴成名後,當地便出現了許多附會傳說:其中以他誕生後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棵白旃檀樹,最為人知。明洪武12年(西元1379年),宗喀巴的母親按兒子來信所示,將這棵旃檀樹和他寄來的獅子吼佛像為胎藏,砌石建塔,成為塔爾寺最早的建築。後來此塔一再改建,600年間已搖身一變為黃教六大名寺,這便是塔爾寺的由來。

  ■繼承了藏區寺院的建築風格

  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蓮花山坳中,因周圍有八條峽穀蜿蜒山形酷似一朵八瓣盛開的蓮花而得名。和中國其他寺院不同,塔爾寺繼承了藏區寺院的建築風格,寺院建築不講究中軸線和橫向對稱,體現了佛教教義中由低往高進行佈局。整座寺建在蒼翠的山坡上,由大小金瓦殿、小花寺、大經堂、九間殿、白塔等明清藏漢遺韻建築群組成。

  在眾多殿堂中,塔爾寺以大金瓦殿和大經堂為全寺主體建築。大金瓦殿建於清康熙年間,分上下三層,牆面用琉璃瓦砌成,圖案精美。是寺內最為富麗堂皇的殿堂。殿堂正門懸掛著康熙皇帝孫子乾隆皇帝禦書“梵教法幢”的匾額,舊時每當有衙門官員經此都會下馬行禮以示尊敬。我想這與滿清皇室入關以後改信黃教,地位猶如國教,皇室重視西藏關係不無直接關係。這樣就可以解釋何以格魯派黃教以後起之秀成為藏傳佛教中的主要流派非偶然之事。

  來到這裏,才發現藏傳佛教除了是藏民信仰,那些身穿蒙古族、土族等服飾者,和海外佛教信徒都紛紛前來焚香磕頭。圍繞塔爾寺數10座寶塔中,並列於寺前廣場的八尊白塔是根據釋迦牟尼一生八大功績和傳說建成,所有信徒都必定放慢腳步參拜一番再步入寺內。

  ■塔爾寺的三絕

  走進塔爾寺,我們看見明清兩代藏族、印度和犍陀羅藝術風格都交融於此。每座寺院內都堆滿各種富有民族色彩、造型獨特精美的佛像、佛塔、法器、卷軸畫和奇珍異寶。有時候你會覺得藏傳佛教的寺院好像一座寶藏,它毫不吝嗇地向我們展示人間的財富,讓我們目不暇接。尤其該寺的酥油花、壁畫(唐卡)、堆繡,因為這三種佛教藝術無論水準或風格都超過其發源地,而成為塔爾寺的三絕。

  其中,最為獨特是塔爾寺設有兩個酥油花院,即上花院和下花院,它是專門栽培酥油花藝僧的地方。酥油是遊牧民族從牛奶中提取出來的油脂;酥油花則是用這一種極易“消融”的酥油(奶油)為原料,調入各種礦物質顏色捏塑各種佛像、人物、花卉等的油塑藝術。塔爾寺的酥油花在整個藏區盛名最高。以往只能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燈會上才可以看見酥油花。近年寺內的花館也安置了空調,使酥油花作品即使在夏天也不致於因氣溫改變而消融,讓前來觀光的遊客都可以大飽眼福,不再為錯過時間而遺憾。

  當我們隨導遊走進大經堂,一片身穿緋紅袈裟的喇嘛坐滿大堂集體誦經,場面莊嚴。大經堂是寺裏最大面積建築物,堂內設有108根長柱短柱,皆用特製地毯包裹,柱子之間掛滿各種顏色斑斕的堆繡和卷軸畫。在我們的正西方則供奉著無數佛像,還有他們敬重的達賴、班禪、寺院法台座。偌大經堂四角深藏經卷數以百計,泛黃的古籍經典、層層疊疊,喇嘛們的誦經聲、束裝和生活狀態像原封不動地停留在點燈的年代,分不清古今。

  明萬曆40年(西元1612年),塔爾寺在三、四世達賴喇嘛宣導下初設顯宗學院,並確立講經開法制度,喇嘛開始有系統鑽研經典。如今塔爾寺是宗教聖地,藏傳佛教學府,同時也是佛教文化寶庫。寺院課程除了佛教教義,還授天文、地理、曆算、哲學、歷史、文學、醫學等知識。喇嘛不僅要誦經坐禪,也從事雕塑、繪畫、舞蹈、建築等活動。讓我深感受文化的傳承會因寺院培養僧侶而生生不息。

  ■海拔高處人與信仰更近

  青藏高原藏人自治地區,隨處可見為信仰而生的民族。每當我看見他們一臉虔誠,旁若無人匍匐於地重複朝拜,心裏有說不出的失落,甚至追問自己為什麼對宗教沒有狂熱?絕大多數從城市到來的朋友相信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的地方,人與死神很近;但我慶倖自己“看見”在海拔越高的地方,人們越是相信自己有通天的本領,而人與佛祖也最接近。

 


上一篇(略說甘丹赤巴中的九位著名) 回目錄 下一篇(因明七論入門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