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20/12/08  編輯部 報導

以追求中道實相為修行核心價值。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上半夜契悟四諦,中半夜契悟十二因緣,後半夜夜睹明星,忽然大徹大悟,喟然嘆曰:「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之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真如界內是指真空當中,在真空當中,沒有眾生、沒有佛、沒有魔,故云「絕生佛之名」,如禪宗祖師言「有佛處亦不住,無佛處即走過。」真如,就是指實相,指我們當下沒有生滅,沒有去來,靈明寂照的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了了分明,常寂常照,這就是真如。這個地方,什麼都不理,所以,禪宗古德云:「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因佛本來就有,故不須另外再去求佛。
眾生也是虛妄,佛也是虛妄,所以佛不度眾生。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法,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沒有度一眾生,是因安住在平等法界當中。
「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就是指我們當下這念心,沒有去、沒有來,沒有生、沒有滅,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眾生相,也沒有佛相,什麼相都沒有,離一切相,即一切佛。
「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一切眾生本具佛性,當中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神通、妙用,為何無法證得,因有妄想、執著的緣故。
無始以來,眾生六根攀緣已成習慣了,看到好的就起貪心,壞的就起煩惱,沒辦法回頭了,想要他回頭,實在是很困難的事。但,只要有信心、恆心,一旦回頭,也很簡單,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一下就返過來了,這都是觀念和信心的問題。
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妄想包括很多,有善、有惡。無論是善、惡,若始終在妄想當中,就無法證得這一念真性,怎麼辦呢?佛大慈悲,開方便法,立三觀,說了三種修證之方法。
三觀即空、假、中三觀。三惑,即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智,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德,即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修觀破惑證智成德,似乎是三乘修證,若從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則為一心三觀矣。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
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修三觀的目的,就是要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這些都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不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但是,眾生的煩惱執著,各各不同,所以必須要有不同法門對治。
修空觀(析空觀、體空觀),修成功了,破見思惑,證無師智,即出三界,了生死;修假觀(如幻三昧),修成功了,破塵沙惑,證道種智,證到菩薩的境界,然後證空不住空;修中觀(實相觀)就破無明惑,所謂無明分分破,真如分分現,最後入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分無始無明,就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如何能契悟中道實相呢?必須要有方便,即次第的方便方法,否則就無法契入實相,但是,若執著這個方便,又不能完全與理相應。
此三諦的道理,是本自具足,性之自爾,法爾如是,即自性當中不假造作,沒有始,沒有終,沒有美醜,自性自爾,法爾如是也。若迷此三諦,不瞭解三諦的道理,就轉成三惑,這是屬於眾生的境界。
本性雖具足一切神通妙用、功德、智慧,眾生因迷失了本性,所以,智慧、功德顯現不出來;如被白雲遮住,變成三惑,這些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即成眾生的境界。
我們為了要轉識成智,為了要超凡入聖,得到解脫,見到實相,為破三惑,就必須瞭解三觀的道理。依照三觀的方法來修行,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此三觀修成了,就證三智,智成則成三德。

  • 中道實相之意義

    中道即實相,實相即中道,如來不住苦樂兩邊,常行中道。禪宗祖師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儒家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一般人無不生活在喜怒哀樂之中,無時不在明暗、動靜、苦樂、禍福、得失、是非、善惡、美醜、欣厭、取捨 等兩邊中討生活。都是生存在虛妄不實的夢境中,從未與中道實相碰過頭、見過面,故稱為凡夫俗子。

    簡單說,實相就是指吾人當前一念心性,實實在在的心境。若起善念是光明相,起惡念是黑暗相,在無聊的時候,是癡呆相,落入無記的夾縫中,是無明業相。以上都是夢境,善念是美夢,惡念是惡夢,其餘皆是糊塗夢。實相不是作夢的境界,是智者心性的現量。要想解脫人生的苦惱,必須超越兩邊的虛妄夢境,而安住在真善美的實相之中,所以實相是人生之最高真理,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 例如,修空觀時,空當中有假有、有中道,即所謂「一空一切空」,空當中具有假有,具有中道,就是實相,看似漸修,其實不是漸修。
    修假觀時,假觀當中又有空,又有中,所以「一假一切假」,那是不是漸修呢?表面上看似是漸修,但若時時刻刻,我們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那就不是漸修了。所以,在事上、言說上而言,好像有次第,但若契悟了,在理上而言,那就沒有次第了。
    理,就是中道實相之理,空當中有中道實相,假當中也有中道實相,這是不是沒有次第?一心具足三種道理,所以,理上是無次第,事上來說是有次第。

  • 如何修中道實相觀

    佛法云:「修空觀斷見思惑,證一切智,成阿羅漢果。修假觀斷界外塵沙惑,得道種智,證菩薩果。修中道實相觀破無明惑,得一切種智,三智圓明,證佛果。」所以修中道實相觀,在修行的方法上,是最上乘止觀法門。《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只要信心堅定,不高推聖境,不自處凡愚,迷即眾生、覺即菩提的道理,不起妄念、不落昏沉、不住無聊、不入無記等幻覺,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常寂常照,行住坐臥不離當念,保持無念、無住、無相、無為的心性,即是中道實相觀。

    此種實相心境,即戒、即定、即慧,是一如的,能延持不斷,動靜閒忙、明暗順逆等外境來時,皆不昧此心,即成無功用行,等到定慧功深,因緣成熟時豁破無明,即證真如法身,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現,至無明漏盡,究竟圓滿成佛種智。

中道即實相,實相即中道,如來不住苦樂兩邊,常行中道。禪宗祖師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中道實相觀   實相不在外面,實相是指我們這個心到達無念、無住、無為的境界。所以第三個就是修「中道實相」,所謂「中道」,就是不著二邊,當下即是中。「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相貌。一般人執著二邊,心都在攀緣妄想當中,這就是虛妄相,不是實相,如果離開虛妄相,當下就是實相。我們起了一個念頭,無論善惡.這個念頭就有生就有滅,有生滅就不是實相。一個善惡念,是一個善惡因,惡因種下來,將來善惡業成熟,就要受善報惡報,善惡報受完了,還是沒有了,是場好夢惡夢。所以善念惡念站在最高的實相境界看起來,都是一個夢境。所以我們修行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不要作惡夢、先要作好夢,等到惡夢沒有了,完全是好夢了,這時好夢也不執著,最後歸於無夢,無夢就是實相,所以經上說:「先以善捨惡,後以捨捨善。」實相不是在外面,實相是指我們這個心到達無念、無住、無為的境界。 

 


上一篇( 中論偈頌 不生亦不滅) 回目錄 下一篇(四無量心 修行重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