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分類
師長簡介(1)
 
最新文章
有關於一心不亂
能海師父講授之CD目錄
我們的師長
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南山律在家備覽授課
解行林佛學院已經過[宗義寶鬘]學習,現正學習[廣論毗缽舍那]]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補充資料01
20100617《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補充資料
用世間語言詮釋佛法的弊病。例:比較【自他相換】與【同理心】,由於心識顯現不同,所造就不同。20101016刊登
《六祖壇經》補充資料── 20101015
法師在《解行林網路佛學院》上的開示
[宗義寶鬘]經部宗:自相、共相,總、別等等之補充資料
修行有五道,所謂「道」,我們了解嗎?我們又了解如何得到「道」嗎?
我們的善業,是否緣到輪迴眾生的「業與苦因」?若耽著為實有,由「薩迦耶見」所推動的善業,是輪迴之業,集諦所攝。
《南山律》補充資料 20100916
毗缽舍那CD32T3上課師父的補充20101102
於此網,還有能海師父其他的精彩講說文章,歡迎參閱。
一邊聽能海師父的授課錄音,一邊閱讀文字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NO.04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NO.05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CD14)
《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CD50)
《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CD51)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NO.04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NO.04 p12-4~p18+3共4軌 【CD04T1-10:37 範圍p12-4~p13-4】 戊三、顯喻 前面已經把三自性講完了,這個地方就用譬喻來進一步說明: 三無自性喻如何等?《解深密經》云:「譬如空花,相無自性性,當知亦爾。」 釋:三無自性的譬喻是什麼呢?引《解深密經》云:譬如空花,相無自性性,當知亦爾。」引經典中所說〝空花〞的譬喻。〝空花〞是虛空中所出生的花。當然這空花一定是用分別心所假立出來的,等同兔角一樣不存在。遍計所執相無自性性,也一樣是由分別心所假立出來的。所以說:「當知亦爾。」 「勝義生!譬如幻像,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 釋:此處用幻像來譬喻依他起性。為什麼用幻像來譬喻依他起性,而不用瓶子、或柱子…等來作譬喻呢? ★資料01── 問:為何以幻像作為譬喻,而不以瓶子、柱子…等而為譬喻? 答:因為咒師以咒力令觀眾之眼識見木、石為象、馬,然木、石本非象、馬,由於眼識受到咒力的染污,所以,見木、石為象、馬,就如同本無外境,見有外境。為什麼見有外境呢?因為有二取習氣之力,而這二取習氣之力就如同咒力一樣,污染了識體,見事物與自己有距離感。以唯識來說,事物並沒有離開識體。若有距離感,即唯識所說的見為外境有。因此,以識體為主,故放幻象為譬喻,而不放瓶子…等為譬喻。 所以,本論中說:依他起性是生無自性性,等同幻像一樣,當知亦爾。 「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 釋:〝勝義無自性性〞有一分是在依他起性上,而有一分在圓成實性。依他起性有生無自性性,又有勝義無自性性。這個地方為什麼說依他起是勝義無自性性呢?因為依他起性並不是清淨道的所耽著境。既然不是清淨道的耽著境,又是緣起有,所以,當知亦爾。所謂〝當知亦爾〞是說可用幻像來作為它的譬喻,因為它是緣起法。 「勝義生!譬如虛空,惟是眾色無性所顯,遍一切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故。」 釋:佛跟勝義生菩薩說:「勝義生!譬如虛空。此中何謂虛空?虛空惟是眾色無性所顯。又何謂眾色無性所顯呢?是遮掉質礙的那一分──無礙,無質礙這一分,稱為〝虛空〞,這一分遍一切處。所以,虛空有二條件:①眾色無性所顯;②遍一切處。用此來譬喻圓成實一分勝義無自性性,於圓成實,當知亦爾(指圓成實如同虛空一樣)。又,圓成實性是法無我性之所顯。法無我性是遮掉了法有我的那一分無遮,這一分遍一切法故。 接下來,宗喀巴大師的解釋── 遍計所執如空花者,是喻唯由分別假立,非於所知喻其全無。 ★資料02── 有人問難:空花是不存在的,然遍計所執是存在的(遍計所執有一分是存在的、有一分是不存在的),故以空花譬喻遍計所執是不合理的。因為,空花不存在,而遍計所執是存在的。故法喻不合! 宗大師回答:空花是唯分別心所假立,遍計所執也同樣是唯分別心所假立,故依〝唯分別心假立〞的角度,並沒有過失,因為並不是在所知上所作的譬喻。 依他如幻,至下當說。 釋:依他起如幻,將會在本論的p54-2會說:「若謂《解深密經》說:依他起猶如幻事,《莊嚴論》說:一切有為皆如幻事,故諦實有非彼正義。」…等等,這在將來會作解釋,此處暫時不說。 圓成實喻,文中自顯。 釋:圓成實的譬喻,文中都已經很明顯的顯示出來。在p12+1:「又譬喻時,唯於無色立為虛空,說亦如是安立無我。」,及p13+1「譬如虛空,惟是眾色無性所顯,遍一切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法故。」 經說皆無自性,其無自性之理,當如是解。 釋:《解深密經》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其無自性之理,應當如三性而來解釋。當然此處說:〝應當依三性來解釋〞表示須排除依應成派的見解而來解釋。又,在前面p12-5時說:「非所破自性,由無自相而說為無自性。」意在遮擋應成派。因此,也可以推知,此處所說也是在遮擋應成派。 若不爾者,說三自性皆由無其自相安立名無自性,是於宣說無自性經,如言執義。 釋:若不以三性解釋,而說:三自性(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圓成實)皆由無其自相,安立名無自性,是於宣說無自性經,如字面而執著它的含義,即如言執義。 若如是者,獲得無見,或斷滅見,俱謗三性,成無相見故。 釋:如果如字面而執義的話,會獲得無見,或者是斷滅見,這樣的話當然是毀謗三性,而成無相見。 為何會成為無相見呢?下面開始解釋── 若依他起無自相者應無生滅,故謗依他起。若圓成實無自相者,應非諸法本性。 釋:若依他起無自相者,那當然就無生滅;無生滅即無緣起法;沒有緣起法,就毀謗了依他起。若圓成實無自相的話,就是無勝義自相,如果無勝義自相,間接的顯示圓成實是唯分別心假立。如果圓成實是唯分別心假立的話,不就又變成遍計執,或兔角了嗎?那麼圓成實就不是諸法的究竟本質。即文中所說:「應非諸法本性」。這樣是不是俱謗依他起及圓成實? 【CD04T2-6:10 範圍p13-3~p15+5】 若謂縱許無自相見謗餘二性,云何亦謗遍計執耶?若餘二自性無自相者,應無彼二。 釋:有人問難:若謂縱許無自相見謗餘依他起、圓成實二性,云何亦謗遍計執呢?因為都許遍計執無自相!怎麼會謗到遍計執呢? 答:依他起和圓成實若無自相,當然就沒有依他起、圓成實。假設是這樣的話,那麼遍計執要遍計時,要有一個〝所遍計處〞,也就是要有一個基礎點讓它去遍計,而此遍計是不是依他起?因此,依他起若不存在,何來的遍計執? 若爾,則無遍計所執所遍計事,能遍計名,遍計所執全非有故。 釋:若如同上面所說:「餘二自性是無自相」的話,即無遍計所執所遍計事──依他起。既然沒有依他起,所增益的能遍計的名相,當然也不存在,所以,說:「能遍計名」也不存在,故遍計所執全非有故。以此來說明:俱謗三相。 下面舉《解深密經》來駁斥應成派的看法── 《解深密經》云:「於我甚深密意言說,不能如實瞭解,於如是法雖生信解,然於其義,隨言執著,謂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一切諸法,決定不生,決定不滅,決定本來寂靜,決定自性涅槃。由是因緣,於一切法獲得無見,及無相見,由得無見無相見故,撥一切法皆是無相,誹撥諸法遍計所執相,誹撥諸法依他起相,圓成實相。」 釋:《解深密經》說:於我甚深密意言說,不能如實瞭解──第二法輪,於如是法雖生信解,然於其義,隨著字面所說而作解釋。也就是不依三性來解釋,而而: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一切諸法決定不生、決定不滅、決定本來寂靜、決定自性涅槃。由是隨言執著的因緣、隨字面而執其含義,將會於一切法獲得無見,及無相見,由得無見、無相見故,撥一切法皆是無相,誹撥諸法遍計所執相,誹撥諸法依他起相、圓成實相。到此是在說:應成派毀謗三相。 下面解釋毀謗三相的道理何在?即前面所說的「徵其因相」── 「何以故?勝義生!由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遍計執相方可施設。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見為無相,彼亦誹撥遍計所執相。是故說彼誹撥三相。」 釋:何以故?勝義生!由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遍計執相方可施設。──前已解釋。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見為無相,當然就不存在。既然不存在,何來的遍計執呢?彼亦誹撥遍計所執相,是故彼誹撥三相。──以上是唯識派引經典來駁斥中觀應成派。 宗喀巴大師對此作進一步的解釋—— 於義隨言執著之言者,謂說無自性經說一切法於勝義中皆自性空,及自體空,自相空等。若於彼等如說而取,此宗說為如言執著。 釋:於義「隨言執著」之〝言〞是什麼呢?謂說無自性經所說:一切法於勝義中皆自性空,及自體空、自相空…等。這些經典中所說的自體空、自相空,你隨字面而執著它的含義。也就是若於彼等經文字面之文字而取其內涵的話,此唯識宗說為:如言執著。 於依他起及圓成實相見為無相者,是見彼二非由自相之所安立。 釋:你說依他起、圓成實無相,一定是見它們二個無自相所安立。 何以故以下顯示誹撥三自性之理。 釋:「何以故」是指前p14-6以下顯示誹謗三自性之理由。 若如經說無自相生滅而執為實,亦是誹撥依他起,故應當了知亦撥餘二。以若生滅,非由自相之所安立,此宗則謂生滅全無 釋:第二法輪說:一切諸法都無自相、無自性。若如經說:無自相之生滅而如言執為實的話,亦是誹撥依他起,故應當了知亦撥餘二(圓成實、遍計執)。為什麼呢?以若生滅法──依他起,非由自相之所安立,此宗則說:沒有自相,那麼生滅法就全無;生滅法若全無,圓成實沒有,遍計執也沒有。因為遍計一定要依著依他起,又由二取習氣的污染,所以,見為外境有。外境有是為遍計執,見遍計執為相有自性,把相有自性遮掉,即為相無自性,這一分稱為圓成實。 前面說:由遍計執而來說明無三相。而這個地方是由依他起來說明:若依他起無自相,同樣也誹撥遍計執、圓成實。因此,這是以二個不同的角度來說明。此處的重點主要是在依他起,這在以後慢慢會學到。 【CD04T3-6:33 範圍p15+6~p17+1】 看本論p5-2:丙二、佛回答離經相違。離相違分二:丁初、解釋無自性所有密意。範圍是從p6~p15+5,到前面已經解釋完了。接下來,解釋:丁二、釋無生、無滅…等所有密意。 (p15+6)丁二、釋無生等所有密意 如是已說無自性理,說無生等密意云何?謂依初後二無自性,密意而說。 釋:如是前面已說三無自性之理,此處再說無生、無滅…等密意云何?也就是說:什麼是無生、無滅…等?要說明無生、無滅…等,就要依著初(遍計執)、後(圓成實)此二無自性,密意說: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依初密意,《解深密經》云:「當知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勝義生!若法自相都無所有,則無有生;若無有生,則無有滅;若無生無滅,則本來寂靜;若本來寂靜,則自性涅槃;若自性涅槃,則無少分更可令其般涅槃故。」 釋:依初密意(遍計所執),引《解深密經》云:當知我依遍計所執來說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勝義生!若法自相都無所有,則無有生;若無有生,則無有滅;若無生、無滅則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我們知道無生、無滅是屬於無為法,既然是無為法,就不會被煩惱所污染,所以,其非煩惱法所攝。既非煩惱所攝,則本來(以時間來說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寂靜。若本來寂靜,則自性涅槃。所以,它是遠離煩惱、憂惱法。所以,若自性涅槃,則無少分更可令其般涅槃故。因為它本來寂靜,也就是從來沒有被一點點的煩惱所污染過,所以,也就無須靠一點點來對治。故說:無須要少分更令其般涅槃,因為它本來就是寂靜,從未被煩惱所污染過。 於是大師就解釋── 此說遍計所執,無生滅之理,謂無自相所安立故。 釋:這個地方直接顯示:遍計所執為何無生、無滅?若以因三式來說就是:【(有法)遍計所執無生、無滅。為什麼?因無自相所安立故】──這是直接顯示。 間接顯示── 若有生滅,則必由自相安立,故亦顯示依他起性,有由自相安立生滅。 這裏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遍計所執是無生、無滅呢? 釋:因為,遍計所執是唯分別心假立。既然是唯分別心假立,怎麼會是無生、無滅呢?立因──因為它無自相所安立故。由於執遍計所執為有自性、執為有自相、執為外境獨立存在,跟心識一點關係都沒有。但,諸法存在的本質並不是這樣。所以,如果把這一分〝相有自性〞遮除,即是相無自性。相無自性,即是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離生滅者,定是無為非煩惱法,是故說為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諸憂惱者,此中是說諸煩惱故。(出憂惱,即藏文之涅槃義也。) 釋:若(有法)遍計所執離生滅,既然離生滅,則一定是無為法,即非煩惱法。也就是其從來未被污染過,是故說為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謂自性涅槃是指無憂惱。而〝諸憂惱者〞,此中是說諸煩惱故。因為有憂惱一定是被煩惱干擾。又,此處為什麼要說〝出憂惱〞呢?因為〝出憂惱〞在藏文是涅槃的意思。 依後密意(圓成實勝義無自性),引《解深密經》云:「我亦依於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是因為遮掉了法有我,所以,於常常時,於恒恒時,諸法法性安住無為,一切雜染不相應故。於常常時,於恒恒時(指過去、現在、未來),法性安住,故無為,由無為故,無生無滅。一切雜染不相應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支那大疏》圓測法師解釋常常時,謂前前時。釋恒恒時,謂後後時。剛才解釋的時候,我簡略的說,前前時、恒恒時是指過去、現在、未來。 【CD04T4-5:33 範圍p17+2~p18+3】 前面說到:解釋〝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依著遍計執,及圓成實,並沒有提到〝依他起性〞。於是,有人就引無著菩薩所寫的《集論》來問難說:無著菩薩所寫的《集論》也引用《解深密經》,同樣依三性來解釋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為何您宗喀巴大師只依遍計執、圓成實二者,而不取依他起性來作解釋,道理何在呢?這就是下文所要說明的。 若爾,此中無自性意,通指三事,無生等義,又不取中間無自性事。 釋:若爾,此中無自性意,通指三事(即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而來說無生、無滅…等義,又不取中間(依他起性)無自性事。 於是舉無著菩薩所寫的《集論》── 《集論》在解釋《解深密經》時則云:「於遍計所執自性,由相無性故;於依他起自性,由生無性故;於圓成實自性,由勝義無性故。又於彼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依何密意說?如無自性,無生亦爾;如無生,無滅亦爾;如無生無滅,本來寂靜亦爾;如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亦爾(自性涅槃也是一樣的)。」 總依三相說無生等,其義云何耶? 釋:總的來說:《集論》解釋《解深密經》依三相來說: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為何宗大師您前面只引用二種──遍計執、圓成實,不取中間的依他起性,這個地方卻取了三種,道理何在呢? 下面是宗喀巴大師引圓測大師所寫的《支那大疏》來回答── 《支那大疏》說:「經中不說依他起生無自性為密意者,是顯非無緣生義故。集論說者,是依無自然生,及無因生故。」 《支那大疏》說:《解深密經》中不說依他起生無自性為密意者,是顯然的說:非無緣生義。也就是在說明:依他起性是有自相、有生、有滅。前面宗喀巴大師所引用的《解深密經》是為了要顯示依他起性是有自相、有生、有滅。《集論》所說即:依無自然生,及無因生,而來顯示依他起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資料03── 《集論》依《解深密經》的另一段經文而說三性。此經文中說:「勝義生!於此如來依於三種無自性,以此為密,說不了義之經所說相門,即: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此來區別,宗喀巴大師所引之經文與無著菩薩於《集論》中所引之經文是不同的段落。 前面宗大師引《支那大疏》,以下則是宗喀巴大師自己的意思── 然經中義謂依他起有自相生滅,故說無生滅不取依他起。 釋:然經中義謂依他起有自相生滅,因為經上說〝無生、無滅〞,所以,不取依他起性。此說法與《支那大疏》的見解是一樣的。 下面是宗大師自己另外的看法── 又依他起,多是雜染所攝,故亦不作後二句意趣(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二句)。《集論》意趣,謂依三自性各各所無自性,如其無自性,如是則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釋:又依他起,大多是雜染所攝,既然是雜染所攝,後面就不可以講「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二句。《集論》的意趣,謂依三自性各各所無之自性,如其所無之自性,如是則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資料03── ①依他起性:非由自性一而生,亦非由自性一而滅,故無生、無滅。 ②遍計所執:相無自性故,故是常法。既然是常法,故無生、無滅。 ③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故於三時皆是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這就是《集論》的意趣。 ──本次結束──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