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嘉仁波切-菩提心教授.金剛薩埵百字明修法 臺灣格魯總會 2024年 祈願大法會 浴佛節《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口傳法會
新聞 影音 部落格 網路佛學院 熱門影音 熱門部落 健康 藝術 熱門點閱 綠靈 心靈  
弘揚佛法 公益VIP申請
 利美園地
快速搜尋
地區
月份
商品分類選項
精選顯密資訊
  PLIBC
雪謙寺 
SMTB
寧瑪巴噶陀大圓滿虹光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台灣蒙藏文化中心
喇嘛網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二)    2010/12/22~2050/12/31
分享 列印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更新日期:2010/12/19 03:19:47

《星雲大師講演集》-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

 

作者:

 

時間:西元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五日

地點:臺北中山堂

對象:法師.居士(弟子心定記) 

二.密宗的修持方法

 ()密宗概說    

 ()顯密二教修持的融貫 

 ()咒語的意義及其功用

 ()念咒的五種方法 

 ()如何進入密教之門

三.律宗的修持方法

 ()戒律的意義    

 ()律宗的典籍    

 ()出家眾的戒律

 ()佛陀制戒的因緣

 ()在家信眾的戒律

四.禪宗的修持方法

 ()禪的時代意義 

 ()禪宗的修持方法 

 ()禪坐的方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各位來賓:

  今天是我們一年一度北部弘法演講法會的第二天,感謝各位一本過去對佛法的護持,在百忙之中,撥空來參加這個法會,如果這三天的演講法會,對各位能有些微的貢獻,將是我們最為欣慰的事!

  今天我們仍然繼續昨天的題目,昨天我們介紹了華嚴宗的修行方法,今天要向各位報告的是其他宗派的修行方法。

二、密宗的修持方法 

 ()密宗概說

  昨天本來計畫要把華嚴和法華兩個宗派講完的,但是我們只講了華嚴,好象是佛陀的意思,講說天臺法華應該還是照當初如來一代時教,擺在最後來講。我們今天第一先講密宗,我們總以為密宗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宗派。密宗,我們平常總把它和顯教對立起來,所謂顯密之教,其他的大乘七宗都屬於顯教,唯有密宗屬於密教。其實,佛教沒有秘密,佛教一切都是公開的,就是說密宗有一些神秘的內容,有一些不重解釋的真言密咒,但是密宗還是一切都可以向人傳授的。

 ()顯密二教修持的融貫 

  在中國的廣大區域裏,要以西藏這個地方,最盛行密教。我們現在要瞭解密宗,僅僅是密宗的儀式,就不是很短的時間可以說完的。在中國佛教的僧團裏,住在寺院裏面的出家僧眾,修身則持律,作課誦是誦經持咒,可以說都是顯密雙修,即使念佛的人,也要持誦往生咒。不過顯教的佛教弟子,修持密咒只是附帶的,沒有專修。

  在中國,很多的佛教經典,有時候都把經和咒合併記載在一起。無論是《藥師經》也好,《地藏經》也好,就是《法華經》也不例外,往往是經文之後,附有咒文。甚至《般若心經》,最後也來一段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也就是將顯教經文和密教咒語記在一起的例證。

 ()咒語的意義及其功用

  密宗主要的修行,就是持咒,現在將咒文的意義和它的功用略加說明。

  咒語又名陀羅尼,翻譯成中國話叫做真言,或者叫總持,所以一句咒語,包含了一切的意義,也就是總持一切的意義。我們念阿彌陀佛,是佛的名字,這句阿彌陀佛和咒語一樣,有包含一切的意思。我們平常見到人,“喂!阿彌陀佛!”表示說“你好嗎?”現在我們要走了,“喂!阿彌陀佛!”表示“再見!再見!”人很多,不小心踩了人一腳,撞到人啦,趕快回頭來說:“唉呀!阿彌陀佛!”表示“對不起!對不起!”送東西給人,他回答你“阿彌陀佛!”就是“謝謝!”的意思。看到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我們過去勸架,“唉呀!阿彌陀佛!”意思就是說:“何苦呢?何必這樣呢?”看到別人殺雞殺鴨,父母打小孩,我們就說:“唉呀!阿彌陀佛!”表示“很可憐!”一句話有這麼多的意思,也就是總持一切的意思。

  在密宗所傳授的咒語當中,最普遍的是六字真言,也就是明王咒,又叫做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佛教是一個追求真理的宗教,對事物的真相,講求徹底的講明,而這個咒語是佛的真言,只要跟著持誦,不注重解釋。在佛門裏學什麼、修什麼,都不容易學、不容易修,修這一句“唵嘛呢叭咪吽”也並不簡單,但是這句話功用很大,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句咒語持好,可以消災延壽,驅邪避難,所求皆能如意。

  根據《大乘莊嚴寶王經》上所說,持誦這句真言,功德便是不可思議,若人持此一句真言,能除一切災禍疾病,命終之後,當得極樂上品之生,余諸所求,皆能如願。

  經上說:“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如是如意摩尼之寶(六字大明咒),汝七代種族皆當得其解脫。善男子,彼持名(六字大明咒)人,於其腹中所有諸蟲,當得不退轉菩薩之位。”

  “若複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羅尼,身中項上戴持者,善男子,若有得見是戴持之人……則同見於如來,又如見於一俱胝智能者。”

  “若有善男人、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人能得無量辯才,得清淨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多圓滿功德,是人得天轉輪灌頂,是人於其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所觸之人發起慈心,離諸瞋毒,當得不退轉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觸于餘人之身,蒙所觸者,是人速得菩薩之位。”

  “若有戴持之人,見其男人、女人、童男、童女,乃至異類,諸有情身,如是得所見者,悉皆速得菩薩之位。如是之人,而永不受生病死苦,受到離苦,而得不可思議相應念誦。”

  念誦六字真言,不但自己能夠消除罪業,具足一切功德菩提,得到解脫,並且能夠庇蔭親族,乃至一切眾生,使他們也能夠脫離痛苦,得到安樂。這個六字真言的殊勝奧妙,由以上列舉之經文,可略見一斑。

  持誦咒文時,要抱持堅定的信仰,不准懷疑,只要一心一意的誦念下去,即使念錯了也不要緊,仍然有功用的。相傳過去在一個交通不便的山區中,一位老太婆想學佛法,苦無良師。有一天,來了一位在家的居士,手裏拿了一串念珠,口中念念有詞。這位老太婆一看,心中大喜。終於來了一位信佛的人,請他告訴她怎麼樣修行。這位居士,一向也沒有傳授佛法的經驗,忽然有人請教他學佛,就說:“喂!我傳你一個咒語。”

  “什麼咒語啊?”

  “唵嘛呢叭咪牛(吽)”。這位居士把“吽”字念成了“牛”字。

  老太婆聽了,欣喜不已地說:“唷!唷!我終於得到佛法了”。以後每天就持念“唵嘛呢叭咪牛(吽)”,念呀念的,不知道自己究竟念了多少遍,想出一個辦法,拿了一鬥的豆子,每念一句“唵嘛呢叭咪牛(吽)”就拿一個豆子擺到這邊來,就這樣每天念一鬥豆子數量的咒語。念呀念的,過了不少的時日,念到所謂三業相應的時候,她只要一念“唵嘛呢叭咪牛(吽)”,豆子不必用手去拿,自動就跳到這邊來,每念一句,豆子就跳過來一個。

  星移物換,又過了不久,有一位行腳的法師經過。老太婆看到師父來了,恭敬頂禮,供養招待。“請師父今天就住在這裏吧!山路晚上不好走。”這位法師就在那裏過夜睡覺,到了晚上,老太婆例行功課開始念咒語:“唵嘛呢叭咪牛(吽),唵嘛呢叭咪牛(吽)……”地朗朗上口。這位師父一聽,奇怪?怎麼念“唵嘛呢叭咪牛(吽)?”哎呀!念錯了。“喂,老太婆,不是『唵嘛呢叭咪牛(吽)』”“喲!是什麼?”“是『唵嘛呢叭咪吽』啊!你怎麼把這個『吽』念成『牛』呢?”“喔!這樣啊!好!改正過來念『唵嘛呢叭咪吽』”嘿!從此這個豆子不跳了。過去老太婆雖然把咒念錯了,由於至誠懇切,一心不亂的稱念,連沒有生命的豆子,也能夠感受得到他的虔誠,俗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等到起了懷疑的念頭,心有雜念,反而失去了功用。因此我們誦持經咒,固然要講求經文正確,而保持一顆誠心更為重要。

  密咒要一心真誠的持念,才有效果,持念密咒的功德:第一、能生長智慧。第二、能提升正念。第三、能消除災患。第四、能聚集善法。第五、能遮止眾惡。

  當然,念咒最重要的是三密相應,什麼叫三密相應呢?第一、手要結印,叫做身密。第二、口要誦咒,叫做口密。第三、意要觀想種子字,這叫做意密。三密相應,就是口中誦咒語,同時結著手印,意念中要觀想種子字,身口意三業,同時運作。能夠三密相應持誦咒文,功德更大。假如不能持念真言咒語,只是耳朵聽到別人在誦念而引發了信心,甚至聽到了也不相信,還是很好,為什麼?因為你已經結下了一個佛種的因緣。縱然持念這個咒語沒有成功,毫無感應效果,至少將來可以獲得人天福報。最好的當然是能夠聽聞,聽了之後,能夠相信,信仰之後能夠修行,受持而不把它忘失。如果我們能將咒文持好,融化於生活之中,一定能夠身心愉快,智慧增長。

 ()念咒的五種方法 

  關於念咒,有五種念誦方法:

  第一種是蓮花念誦,即有聲音的念誦方法。你或者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或者念往生咒“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哆夜……”;或者念大悲咒“南無喝羅怛那哆羅夜耶……”;或者十小咒也可以,念誦時,要耳熟能詳,朗朗上口。

  第二種念法叫做金剛念誦,金剛念誦方法就是把嘴閉起來,不出聲音,在心中默念。雖然默念無聲,但是要字句分明,了然於心。

  第三種念咒的念誦方法是三摩地的念誦,其方法是保持口與舌頭不動,心安定下來,安住在禪定之中,然後觀想真言的文字。

  第四種的念法叫做深深念誦。先觀想眼前有一朵蓮花,蓮花上面有一個白螺的貝殼,從貝殼裏發出梵音,然後跟隨這音聲來念咒。

  第五種叫做光明念誦,念咒時,口中在念誦“唵嘛呢叭咪吽”,觀想口中長出一道光明,此光明和我們虔誠膜拜的本尊佛,也就是大日如來合為一體,意思即自己的本性與本尊佛的法身同體無二。以上是密宗持咒的意義和方法。

 ()如何進入密教之門 

  在顯教裏,要成為正式的佛教徒,必須皈依三寶。所謂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了三寶,表示我信仰了佛教,願意以佛法為人生的指南,佛教稱此為“三皈依”。因此皈依並不是拜某人為師父,而是服膺佛教的真理。皈依之後,生活上並沒有什麼限制,穿紅戴綠、珍肴美味,甚至男婚女嫁,悉聽自由。只是不改變自己的信仰,肯定自己是個佛教徒罷了!

  顯教講三皈依,密教則必須六皈依。除了皈依顯教的佛法僧三寶之外,密教還必須加上上師、本尊、護法,以為皈依的物件,這個護法,像我們稱各位為護法居士。修密宗的人,需要請一位元神明來做他的護法。在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一書中曾記載,太虛大師座下的弟子大勇法師,想到西藏學密法,依照密教的規矩,禮請一位護法神來護持他。不想卻請來了一個狐狸精,狐狸精破口大駡大勇法師說:“你不可以到西藏學密法,如果你堅持要去的話,我就擾亂你的修行。”使大勇法師進退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有時候請護法神來護持道場固然是好,但是神和鬼一樣,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如果不能順其心意,反而惹麻煩上身。好比地方上的地痞流氓,平常我們不和他們打交道,倒也互不相關,相安無事。萬一和他們有了來往,以後常常會上門找麻煩。

  由於密宗的儀軌非常的複雜,諸如灌頂、結手印等,都不容易學習。各位如果想專修密宗,除了六皈依之外,要跟隨上師學習,才能如法。平常我們可以修持顯教法門,誦念密宗咒語,而收顯密兼修之效。

三、律宗的修持方法 

 ()戒律的意義 

  現在向各位說明律宗的修持方法。

  律,就是佛教的戒律。佛經裏面一再地強調說:“戒住則法住。”戒律是維繫佛教於不墜的綱常,是人邁向佛道的準則。人生道路上即使像高速公路那麼樣平坦,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時有發生車禍的危險;人生旅程上,如果不持戒律,隨時有喪失生命之虞。

  戒如明燈,如光明一樣,有了燈火的照明,可以看清環境,不致跌倒。戒律好像城牆一樣,敵人來襲擊時,可以保護住我們的生命財產。戒律能抵擋私慾的強敵,守護我們的慧命。戒律如老師,告訴我們人生的方向。佛陀即將涅槃的時候,弟子們圍繞著他,問了幾個問題,其中就有人問道:“佛陀,您在的時候,我們以您為老師。您涅槃了,我們以誰做老師呢?”佛陀就回答說:“以戒為師。”戒律的老師,隨時隨地指示我們的迷津,使我們知道何去何從。

 ()律宗典籍 

  講戒的經典很多,最有名的是四律五論。四律指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僧只律;五論就是明瞭論、薩婆多論、善見論、摩得勒伽論、毘尼母論。在中國最盛行的是四分律,有法勵的相部宗、道宣的南山宗、懷素的東塔宗等三派,其中以道宣的影響力最大。

  戒有五戒、十戒、八關齋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乃至無量無數的戒。我們僅知道有戒條,尚嫌不足,要進一步去受持。受戒好比學生要遵從校規,人民要恪守法律,我們則要依循人生的準則--戒律的指示,才不致身心放逸。學校的校規、國家的法律,是來自於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吾人發諸於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兩者迥然不同。

  戒,依據它的精神,分為戒法、戒條、戒行、戒相。所謂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法規,是聖道的根本,能生長禪定、智慧。嚴持戒法,可免于沈溺生死大海之苦。戒體是受持戒法之後,並得戒法之精神融貫於內心,產生防非止惡之功德,戒體即戒律的根本精神。戒行是將戒體如法地表現於身口意三業;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種不同的戒行,如前面所提的根本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具足大戒等等。如果缺乏戒體為內涵,那麼佛教的戒律,易流為形式化的戒條;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實踐于行為,如同虛設,對生活一點也產生不了作用。因此戒雖分為四科,其精神是一體的。我們受持戒律,要將這四者充分的發揮,蘊戒體於內心,而將戒行形諸於外,則能莊嚴儀錶,受人愛敬。

 ()出家眾的戒律 

  在佛教裏面,出家的女子,稱為比丘尼,戒律有三百多條;出家的男子,稱比丘,應守的戒律有二百五十條戒。即使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出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所謂沙彌、沙彌尼,也要守十條戒律。出家人的戒法,依佛門的規矩,本來是不應該對在家信徒講的,不過,如果不講,大家心裏很好奇,現在我把出家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法,其綱目簡單地向各位介紹一下:

  (1)波羅夷戒

  有四條根本大戒,是不能犯的,犯了這四戒,叫做犯四波羅夷戒。什麼叫波羅夷呢?波羅夷是開除不共住的棄罪,犯了波羅夷罪,從此佛教不要他,無法再生活於僧團之中。什麼戒那麼嚴重呢?就是殺、盜、淫、妄。殺就是以瞋恨心殺害眾生;盜就是不經同意而盜取他物;淫是以貪婪心行姦淫的事;妄是以不實在的話,欺誑別人。有人或許會說:“唉呀!這個妄語,不是常常會觸犯嗎?有這麼嚴重嗎?”佛教的妄語,不是指問你:“喂!吃過飯沒有?”本來沒有吃,為了怕人家麻煩,只有說:“吃過了。”這種善意的欺騙,不犯打妄語戒。這裏的妄語是指大妄語,也就是說沒有得到神通,而說我有神通;沒有證到羅漢果,而說我現在已經證果了。用這樣的方法,取得大眾的供養,這個才是大妄語。等一會兒說明在家戒律時,還要加以解釋。這個四波羅夷戒最嚴重,犯了其中任何一條,如同死刑,無法再共住於僧團。

  (2)僧殘戒

  下面有十三條戒叫僧殘戒,就是犯了很嚴重的罪,要趕快加以補救的意思。出家人犯了這方面的戒,等於殘廢一樣,是次於波羅夷的重戒。譬如不真實的情況,隨便誣賴別人、譭謗別人,就犯了僧殘罪。“喲!某某法師啊,大概有幾千萬。”請問你是他的會計師呢?還是他的帳房,怎麼會知道他有幾千萬呢?道聽塗說,信口雌黃,製造莫虛有的謠言,就犯這個罪。

  “喲!某某法師啊!曾經說過某人的壞話,做過傷天害理的壞事。”“是你親眼看到的嗎?”“啊!沒有,我聽到的。”“那一個講的?”“嗯!記不清楚了。”講話不負責任,興風起浪,挑撥離間別人的感情,也犯了這個戒。

  在學校裏面,我們見到那一位同學不乖了,馬上對他說:“喂,人家說你現在不好,不用功啊!”“那一個說我不用功呢?”“大家說的啊!”“大家,是誰啊?”“大家,就是大家嘛!”用這種莫虛有的方法中傷別人,實在已經犯戒了。犯了僧殘中的任何一條戒,如果能夠接受僧團的救護,仍不失為一位比丘的資格。

  (3)不定戒

  不定,有兩條。所謂不定,即這個罪,還沒有確定,尚在懷疑判斷之中,是什麼樣的情況?譬如某某出家人,和某一個女人,共處于幽室之中,或同在偏僻的地方。兩人之間究竟有沒有犯戒,不得而知,這就犯了不定戒。這種情況要趕快自我表白說明;如果不老實自說,除了不能洗清罪名之外,別人懷疑你犯到某種程度,你就得接受那種罪法的處理。

  (4)舍墮戒

  第四是舍墮,就是波逸提,有三十條。把多餘的缽或衣服收藏起來,不肯轉送給別人,超過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這個戒。這個波逸提的戒,為什麼叫舍墮呢?就是犯了這種戒的人,要讓他趕快舍離所有犯戒之贓物,不僅要把所得物舍掉,並且要舍除貪心,因此稱為舍墮戒。

  另外有一種叫單墮,一共有九十條,和舍墮一樣,也是波逸提戒的一種。舍墮是必須舍去犯戒的財物,而單墮則只要向他人懺悔,即可以得到清淨。因此三十條的舍墮戒,是舍去財物、舍相續貪心、舍罪的意思;而九十條的單墮只有舍貪心、舍罪。犯了舍墮罪或單墮罪,如果不能至誠懺悔的話,會墮入地獄受苦,因此同稱為“墮”。

  九十條的單墮戒,條目繁瑣,無法一一加以說明。我僅介紹其中一、二條。單墮戒前三條分別為小妄語戒、罵戒、兩舌戒,俗話說斧在口中,禍從口出,在十戒中,對於口業就提出了四條,可見我們平時不經意中,由口所闖下的禍端有多少,因此佛教對口業也特別的注重。

  所謂妄語戒,不明究實,胡造謠言,強不知以為知,固然犯了妄語戒;知而不言,當說而不說,也犯了妄語戒。有些人明哲保身,管你們天下大亂,反正對與不對,好與不好,與我不相干,這種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在僧團裏是不合法的,佛教的積極參與的精神,於此可見一斑。

  (5)波羅提舍尼戒

  另外還有犯提舍尼戒的,一共有四。提舍尼的意思是向彼懺悔,犯了過錯,只要向一人懺悔就可以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的信徒很虔誠,知道城外有比丘可以供養,就備辦飲食,親自帶到城外精舍去供養僧侶。但是由於精舍座落於郊外,人煙較少的地方。當信徒帶著厚重的財物經過曠野時,有時候遇到壞人,時有被搶劫危險。這種事情發生以後,佛陀於是制戒,比丘應該自己入城去托缽乞食,不自己入城托缽乞食的比丘受到訶責,犯了此戒的人,必須向一人道歉懺悔,不該懈怠坐待施主送食物來供養。

  (6)突吉羅戒

  有關威儀方面的戒,屬於突吉羅戒。從身業與口業來說,就叫惡作或惡說,在戒本裏把它歸類於眾學法。眾學戒有一百條,就是輕微的戒法。比方說,朝椅子上一座,蹺起二郎腿,失去威儀,即犯了突吉羅戒。不過這是小小的戒,並不是嚴重的戒,所以叫眾學,意思即應當在大眾之中再努力學習。

  如果服裝不整,或把衣服倒過來穿,像公子哥兒油腔滑調的樣子;或穿著拖鞋進入寺院,這都不合乎威儀,犯了眾學法的戒。眾學法相當於今日的生活須知,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

  (7)滅諍法

  最後叫滅諍法,有七條戒。所謂滅諍法即大家意見不合,爭執起來時,要面對面坦誠布公地互相表白說明,解除彼此之間的誤解。一旦化除爭執,事後則不可再有議論,不可背後再搬弄是非。

  一般會引起諍論的原因是彼此對法相的看法不同,抱持自是彼非的態度,在討論之中起了爭執。有時候某一人所犯的過錯,到底是屬於那一類戒法,由於罪相不容易分別判斷而引起的諍論,這種情形就需要滅諍法來消弭彼此的諍議。

時間:西元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六日

地點:臺北中山堂

對象:法師.居士(弟子心定記)

五.唯識宗的修持方法

()唯識宗的祖師    

()唯識宗的要義

()唯識宗的修行方法  

()唯識宗修行的次第

六.三論宗的修持方法

()三論宗的祖師  

()三論宗的要義  

()如何修學空觀

七.淨土宗的修持方法

()念佛法門的殊勝 

()不同心境的念佛方法 

()修持淨土應有的觀念

八.天臺宗的修持方法

()教觀雙美    

()思想理論    

()修持方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各位來賓:

  非常感謝大家撥空來參加此次的佛學講座。今天是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六日,也是我們三天佛學講座圓滿的一天。幾天來,各位這麼熱心地來護持此次的,如此誠心地來承受佛光的庇照,我謹以無限的誠意為各位祝福。

  今天我所要講的題目,仍然是:“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前兩天我們分別介紹了大乘八宗的華嚴宗、密宗、律宗、禪宗等宗派的修持方法,今天繼續把唯識宗、三論宗、淨土宗、天臺宗的修行法門,概略地介紹給各位,以為參考。我第一個要向各位說明的是唯識宗的修持方法。

五、唯識宗的修持方法 

 ()唯識宗的祖師 

  (1)玄奘大師

  家戶喻曉的唐朝三藏大師玄奘,西元六百年生於河南陳留。自幼出家,遍學涅槃、毗曇、攝論、成實、俱舍等諸經論。由於當時諸家對佛教經典的解釋不一,眾說紛紜,大師於是發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識學的原典。

    唐貞觀三年,大師隻身渡過八百里的流沙,歷經重重的艱難困苦,冒著生命的危險,到那蘭陀親近當時唯識學的泰斗戒賢,學習瑜伽、顯揚、婆沙等諸論,深究護法唯識學的奧義。貞觀十九年,大師攜帶大小二乘經論六百五十七部回到唐都長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為唯識宗的寶典,如《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等。大師回到長安之後,二十多年間,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從事譯經的工作,一共譯有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的經典,為中國佛教譯經史上大放異彩,奠定了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基礎。

    玄奘大師將要束裝回國的前夕,在印度曾將自己所建立的唯識要義,掛於門外,向全印度的宗教界宣佈說:“如果有人能夠把我所立的唯識宗的論說駁倒的話,我玄奘願以生命向他禮謝。”當時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反駁他的立論,大師學養之深可見一斑。大師因此聲名遠播,全數十國的國王,聯合請他開講唯識教義,極盡盛況。

    玄奘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國去求學的留學生,並且是在國際舞臺上,第一位為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人。玄奘大師的貢獻,不僅僅是佛教而已,也是中國文化史上影響至钜、功不可沒的高僧。

  (2)窺基大師

  玄奘大師在傳播唯識教義的時候,深深覺得:尋找一位傳人,以推展唯識宗的弘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這一個人必須是上根、有智慧的人,才能擔當重任。這樣的俊才要到那裏去尋覓呢?大師後來看中尉遲公的兒子,便要求尉遲公答應兒子出家。正當年少氣盛的青年,聽說一位出家人要他出家,便傲慢地說:

  “笑話!我怎麼會出家呢?”玄奘大師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很有耐性的說:

  “我一定要度你出家,如果你跟隨我出家,我就把唯識宗的教理傳授給你。”

  青年一聽,鼎鼎有名的唯識學高僧玄奘大師,要將唯識思想傳授給他,於是動了心,但仍然趾高氣揚地說:

  “你要我出家可以,但是有三個條件,你能答應嗎?”

  “有條件就好商量,請你開出你的條件吧!”

  “第一、我所到之處,必須有一輛車子,裝滿美酒,任我飲用;第二、我所到之處,必須有一輛車子,載滿美女,陪侍著我;第三、我所到之處,必須有一輛車子,裝滿書籍,隨我覽閱。”

  求才若渴的玄奘大師聽了,不但沒有失望,並且滿口答應說:“所有的條件,我都依你,你能知道要求一車的書籍,懂得求上進,很好!”大師的本意是“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因此收他為弟子,這就是後來創立法相宗,恢弘唯識哲學的窺基大師。

  這麼一個不守戒律、違反戒律的青年,進入了佛門,佛門的弟子當然會很反感。但是連謹守戒律、創立律宗的祖師--南山道宣,也非常擁護窺基大師。有弟子看不下去就對道宣律師說:“師父!為什麼你老是看重窺基這個不守清規的佛門敗類?”道宣律師說:“沒有關係,他只是世間的習氣還沒有完全斷除,有朝一日,他將會成為佛門的法器龍象,光大佛教。”如道宣的預料,後來傳播玄奘大師的法相要義,闡揚唯識思想的人,正是窺基大師。唯識宗又稱法相宗,又叫慈恩宗。慈恩就是窺基大師的名字,法相宗到了大師,才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可見大師在唯識學上地位之重要。

  從窺基大師的例子,返觀今日有多少的佛教青年,投身到佛教,偶而有一點過失缺點,常常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圍攻、打擊,使他們在佛教裏沒有存身之地,而悄悄地離去,佛教因此而損失不少的人才。像玄奘大師、道宣律師,這樣慈悲寬宏、方便攝受,因此能造就曠世的奇才,無怪乎唐朝的時候,佛教人才輩出,顯現出一片光明燦爛的盛況,為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

 ()唯識宗的要義 

  (1)萬法唯識所變

  唯識宗,或許一般人會以為它是唯心論,實際上唯心論和唯識宗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唯心論,只涉及到唯識哲學的第六意識,而佛教所說的識,不但第六識,還有第七識、第八識等非常微細的心識

  所謂“識”,即認識、分別、了別的意思。例如我們的眼睛具有認識形相的能力,能夠了別紅黃藍白、男女老少、大小方圓等形狀。我們的耳朵,能認識聲音的高亢低沉、尖銳柔和;這是西洋的交響曲、那是中國的國樂;那一種音樂是我喜愛的,這一種曲調是我厭惡的。我們的鼻子可以認識香臭潔穢;我們的舌頭可以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我們的身體可以感觸到舒服、柔軟、堅硬、冷暖等各種感覺。

  眼、耳、鼻、舌、身等五種了別識,必須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五根,對外攀取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並且這五塵必須是現起存在的,才能產生認識作用,在唯識學上,稱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為前五識。

  一般人講第六感,佛教並不使用這個名詞。唯識宗有所謂的第六意識,它與前五識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緣一切法,例如有為法、無為法、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用心想的、追憶過去的、憧憬未來的,甚至龜毛兔角,第六意識都可以去推度比較,作種種想像分別,所以它的了別作用比前五識更大,更廣泛。它可以和前五識共同去攀緣外境,也可以單獨現起,因此稱為獨頭意識,例如幻想過去、現在、未來的獨散意識;做夢時可以飛天跨海的夢中意識;或打坐參禪時,在禪定中不生起前五識的定中意識。

  第七意識,又稱末那識,是比第六意識更細微的心識。在一般的西洋哲學、科學、醫學固然不知道有此心識,就是小乘人亦不甚明白。第七識的思量作用,是恒常的,不像六識有間斷性。它是一個很麻煩的東西,因為它常常執著第八意識為我,因而產生我愛、我見、我癡、我慢等四大根本煩惱,對於自我及我所深生耽著,引發許許多多貪瞋癡的行為,造諸惡業,於生死之中,不能得到解脫。

  第八意識,稱為阿賴耶識,為一切諸法所依。所謂萬法唯識,就是靠這個識無始以來所含藏的種子,變現出來的。它含有清淨的種子,也含有雜染的種子,由於第七末那識不斷的妄執,引發第八意識中的雜染種子現行,更由此雜染的種子現行回薰成為新的種子,而造作新的行為。世間的一切,因此而層層不斷地變現展開。如果能夠認識一切唯心所造,唯識所變,瞭解一切萬法都是不實在,因而斷除妄執,就可以了生脫死,回歸涅槃清淨之體。

  佛教講唯識,和共產主義的唯物思想,是完全不一樣,是互相衝突的。共產主義的唯物論,把人也看成物質,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加以利用;沒有利用價值時,他就廢棄不要了,完全泯滅人性的尊嚴。

  唯識思想認為宇宙的一切,山河大地也好,日月星辰也好,乃至吾人的知、情、意等的一切心靈,都是我們各人的唯識所變現,於是乃產生各種千差萬別的現象。

  如果我們能夠泯除心識的虛妄分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則能如實地了悟世界的實象,不為紛亂動盪、光怪陸離的現象界所迷惑。

  (2)唯識所變的舉證

  關於唯識所變的道理,最容易察覺的就是吾人喜怒哀樂的表情。至於現生的果報體是否也是唯識所變的呢?我舉圓瑛法師過去的遭遇向各位說明。有一次圓瑛法師在北平講經,講經的途中休息十分鐘,有個人向他提出一個問題:“你們佛教講唯識、講唯心,我是講科學的,一切要拿出證據來,你說一切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現在請你從心識裏變出一匹馬來。”

  圓瑛法師一時無法作答,就說:“現在講經的時間到了,請你明天看掛牌的解答吧!”這天夜裏,圓瑛法師百般思索著這個問題,輾轉反側,無法入睡,要如何才能變出一匹馬來呢?眼看東方已經露出曙色,仍然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做早課了,聽到大殿傳來陣陣的鐘聲、罄聲,突然福至心靈:“啊!有了!”趕快叫侍者拿牌來。原來歷史上有名的畫家趙子昂,有一次為了畫一匹馬,全神貫注揣摩馬的神態。由於專心過度,一天夜裏,睡覺的時候,元神出竅,變成一匹駿逸的白馬,同床的太太一看,嚇暉了過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子昂畫馬變馬的美談。圓瑛法師回想起這則故事,就在牌子上寫著:“趙子昂畫馬變馬,唯心乎?唯物乎?”意思是說世上的一切變化究竟是唯心的呢?還是唯物的呢?

  圓瑛法師寫好了以後,吩咐侍者將牌子拿出去掛起來。侍者一看師父終於解開了難題,一面很歡喜,不過嘴裏卻喃喃地嘀咕道:“好僥倖啊!幸好人家問的是變馬,假如對方問的是變牛的話,我想師父大概就變不出來了。”圓瑛法師一聽,叫住侍者說:“站住,把牌子拿過來。”於是在下面又添加了幾句:“畫馬變馬,如其畫牛,焉不變牛?”人的心識想的是什麼東西,就會變成那一樣東西,心識力量之大,由此可以略知。

  (3)唯識的作用

  唯識的心識,力量很大,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起來夢遊,又能自己回去睡覺。一般人稱為下意識,其實這是第六識中獨頭意識的夢中意識,不必假借眼耳鼻舌身而自行活動的意識。眼耳鼻舌身雖然睡覺不活動了,但是意識能夠單獨,上山下海,毫無阻礙。並且彷佛真實一樣,一點也不覺得是在夢中。

  由於意識染著外境的不同,造成各種不同的業因,感受各種不同的果報,也因此而有嗜好、興趣、習慣上的不同。譬如有人看到溪中的魚蝦就說:“唉呀!那些小魚小蝦好航髒啊!小小的身軀裏,卻藏著大便小便、五臟六腑等穢物。”但是對一個饕餮成性的人來說,卻把它視為佳餚,吃得津津有味。狗子吃屎,糞便是污穢不堪的東西,可是狗子的鼻識,由於業力所感,連人自己都嫌臭嫌髒的大便,卻把它當做珍饈美味,飽餐不已。心識覺得是美味的東西,縱然是污穢難以入口的糞屎,也會變成山珍海味;心識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即使是清淨的極樂淨土,也會變成刀山劍海。心識牽引力量的巨大,可以印證一二。

  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大師之一的鳩摩羅什,翻譯過不少的大乘經典,譬如《法華經》、《維摩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等,深為一般人所誦念受持。他年少的時候,有一次到某寺院去遊玩,看到一個像頂帽子的大罄,一時興起,就拿起銅鑄的大罄子,戴在頭上。由於他沒有分別心,只想到這是頂帽子,千鈞重的銅罄,在他的心意識裏,沒有重量的存在,因此輕易地戴在頭上,一點也不覺得重。他的母親,一看就說:“胡鬧!那是銅的罄子,怎麼可以當帽子戴呢?”鳩摩羅什一聽是銅制的,意識有銅的觀念,馬上感到泰山壓頂般,沉重地抬不起頭來。

  宇宙的萬法本來是如如不變的,但是心識一起了分別,一切山河大地,在識藏裏的變現就不一樣了。心情愉快的時候,天上一輪皎月,真是詩情畫意!行竊的小偷,看到天上的明月,非常的討厭,反而怪月兒不作美,破壞他的好事。假如一個是你心愛的物件,會覺得她比西施還要美貌多情;假如是你不喜歡的人,彷佛母夜叉般地面目可憎。同樣一個人,有了愛意,就覺得對方美如天仙;沒有愛意,甚至由愛生恨時,覺得對方奇醜無比;既無愛意,也無恨意,覺得對方只不過是個相貌平庸的普通人罷了!因此一切的境界,由於心識的分別作用,而有美醜、好壞、優劣的種種差別。如果我們善於調伏自己的心識的話,再痛苦的事,也能逆來順受,甘心如飴。譬如站立良久,兩腿酸麻,沒有座位可坐,原本是很辛苦的事,但是只要我們心甘情願,一切也就不以為忤了,因此如何轉妄識為智慧,是解脫的重要途徑。

 ()唯識宗修持方法 

  下面我把唯識宗的修持方法,修持應具備一些什麼態度,簡單地說明一下。

  我們如果想悟入唯識的境界,以瞭解山河大地,乃至宇宙萬有,皆由吾人的心識所變現的真理,應該具備四種力:

  (1)因力

  什麼叫因力呢?凡事必須有其因,有如是因才能產生如是果。欲趣入唯識的果位,先要培養修觀唯識的因力,以大乘的教法來說,要多聞薰習,就是要常常聽聞佛法的意思,種下好的因緣種子。

  (2)善友力

  所謂善友力,就是要有善知識的指導。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學佛法,親近一位善知識,是很重要的。對於善知識,應該要虛心向他求教,接受他的教導。善知識的薰陶,能使我們增加求道的信心與力量,修學上能夠走向正確的方向,以進入唯識的境界。

  (3)著意力

  所謂著意力,就是要有卓越的見解,對佛堅信不移,永不退轉。佛教不同於一般的哲學思想,不能只從字面上去加以解釋,或者表面上浮光掠影般地去瞭解。學佛的人,應該對佛法要深一層地去認識,肯定它的立論,而不輕易改變對佛法的信心。這種由思想而產生信仰,由信仰而引發力量的過程,就叫著意力。有了著意力之後,任憑別人批評譭謗,仍能屹立不搖,毫不轉移。譬如有人批評我們說:“佛教是迷信的宗教。”我們捫心一問:迷信也很好,比什麼都不信好多了。能夠正信,當然最好,不能正信時,至少還有信仰,連迷信都沒有的人,是空無所有,最為貧乏。

  其實所謂迷信者,是指一些不講條件,不加辨別而信仰宗教的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太婆,跪在神明的前面,虔誠的禮拜著。雖然他們不懂高深的哲理,他們的信仰被批評為迷信,但是他們的信心好純潔!好高尚!

  我們對於維護世間的公理、社會的正義,也要有毫無條件的道德勇氣。當我們一切抱持著“我不為什麼”時,就能擇善固執,勇於為真理犧牲。假如心中存著條件,面對犧牲時,就會想:“我為什麼要這麼傻呢?”一旦如此,就裹足不前了。岳飛曾說:“假如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宋朝的江山就可以保住了。”所謂不要錢、不怕死,就是一種為維護真理而執著不放的迷信。講到這裏,各位也許會以為我在提倡迷信,我的意思是凡事不必只為自己的利益斤斤計較,有時不妨拋開條件,為社會奉獻一點力量。況且迷信不見得是壞事,如果對真理能產生迷信,何嘗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呢?

  (4)任持力

  除了對自己所信仰的立論確信不變之外,並且要時時守護住它,經常思維,才能逐漸與身心相應。同時,要能擔當,擔當起宏法的責任,擔當起救護群倫的責任;要能受持,受持四攝六度的菩薩行,受持佛陀的慈示。

 ()唯識宗修行的次第 

  唯識宗修行入道的次第,在《成唯識論》裏,分有五個階位,在這裏只能作很簡單的介紹:

  1.資糧位:就是菩薩發堅固菩提心,欲求無上佛道,要先修持四攝、四無量心、六度萬行等種種福德、智能,以作為成就佛果的資糧,也就是修學世間有漏的福德因緣,諸如修橋舖路、冬令救濟,回應仁愛計畫、小康計畫等等善行,抱著一種人饑已饑、人溺已溺的精神,廣植福德,積集資糧。

  2.加行位:加行就是加功用行的意思。既然已經具備了福德資糧,進入到菩薩十回向滿心,需要再進一步邁向菩薩十地的第一極喜地,勤行四善根,即暖、頂、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加行位元好比工廠趕制產品,必須連夜加班,一氣呵成;又好比打鐵必須趁熱,加緊工夫,鏈鐵成鋼。

  3.通達位:到此階位已能體會唯識真性,通達真如,可以說見道了,一般說的分證法身菩薩,就是指這個階位。

  4.修習位:這一個階位就是修道位,從通達位進入初地起,到第十地,以無分別智斷分別起二障,依我空、法空證悟唯識理,此一階段要經過十地位,修十波羅蜜,斷十重障,證十真如。

  5.究竟位:菩薩修至十地滿心金剛無間道,斷二障種子,證二空理,轉煩惱障得涅槃,轉所知障得菩提,成就佛果,達到究竟解脫。

  以上我們對唯識作了簡略地介紹,主要的目的是要我們認識“識”。“識”是什麼?識就是我們自己,就是生命的根本。我們的身體死了,眼睛、鼻子、耳朵腐爛了,但是有一樣東西卻不滅亡,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識。這一個心識,是流轉生死六道輪回的本體,有時候轉世成人,有時候出生為牛。儘管形象不一樣,但是心識只有一個,沒有不同。因此如果我們來生希望出生做什麼,今世就必須將我們的心識著意在那一方面,一心持戒,守住做人的根本道德,來生就有希望投胎為人。如果再加修禪定,就可升天享福,若要究竟常樂,則必須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以上舉出一些方法,以供給大家參考,其實修學唯識最終的目標就是轉識成智。“識”,是生死的根本,“智”,就是佛性,也就是我們的光明。佛教說轉八識成四智,即第一、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二、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三、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四、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轉八識成四智,是修學唯識宗主要用功用力的地方,只是唯識學實在太專門了,不容易深入,如果有心學習,依《成唯識論》所記載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探討深入,就能轉凡夫為聖人了。

 

 

 





備註 :
上一篇(國家寶藏 慈悲 智慧 心) 回目錄 下一篇(中國佛教儀軌制度---殿堂)

全球慈智部落格
四加行--寧瑪巴蓮師傳承
大方廣佛華嚴經--概要
為什麼要閉關?
南投大圓滿龍欽寧體--Yahoo!奇摩部落格
《智成春36班→增上314班》 - Yahoo!奇摩部落格

贊助網站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回首頁